书香云海 -六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9:56

六人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六人精美图片
》六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六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73042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9:56

寄语:

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作序,同名纪录片一经上映即引发热议;揭秘20世纪著名海难“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中国人的故事,直面西方种族主义大背景下中国海外劳工的移民血泪史


内容简介:

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次,也是后一次航行。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一时间,有关灾难、人心、挣扎与救赎的话题再次席卷全球。但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

有关“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也无人关心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

一个多世纪之后,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首次为我们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他从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他亲身实施浸水实验,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他还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国乘客的故乡台山进行实地调查,追寻这些人为何漂洋过海而来,又在船难后去向了何方。

就这样,施万克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起眼的注脚,却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唯有“抹干眼泪笑呵呵”。


书籍目录:

III  推荐序 

V   前 言

001 章  一块木板 

007 第二章  1912 年的世界 

015 第三章 从“四邑”走向世界 

033 第四章 白星航运公司

053 第五章 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 电影和现实 

073 第六章 逃离

103 第七章 懦夫、偷渡者、假扮女人

111 第八章 C号折叠式救生艇

149 第九章 被排除在外

163 第十章 随风散落

179 第十一章 严喜、亚林和张富

193 第十二章 李炳

211 第十三章 方荣山

231 第十四章 第七人

241 第十五章 六人


作者介绍:

施万克

美国海事历史学家、作家,专注于探索、技术、媒体和文化领域,旅居中国逾20年。

同名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首席研究员兼主演,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作品多见于《亚洲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等刊物,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网站。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到了夜里,A 号和B 号折叠式救生艇上的幸存者也被救到其他木制救生艇上,大部分是由五副哈罗德·洛指挥的14 号救生艇所救。“卡帕西亚号”在凌晨4 点左右到达事故现场,它遇到的艘救生艇是2 号救生艇,就此证实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接下来的4 个多小时里,各处的救生艇陆续集中停靠在“卡帕西亚号”四周。救生艇上大多数乘客和船员通过绳梯爬上救援船,有些人还需要由“卡帕西亚号”的船员们用绳子拖拽上来。后来所有的陈述和证词都表明,登上救援船的过程是秩序井然的。当“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们站到“卡帕西亚号”的甲板上时,清晨的缕阳光洒在了远处的冰山和冰原冰上,映现出大片的粉红色。

“卡帕西亚号”于4 月18 日晚抵达纽约,比“泰坦尼克号”的计划到达时间晚了1 天。恶劣的天气阻碍了“卡帕西亚号”的航程,而且它的时速只有“泰坦尼克号”时速的一半多。

“卡帕西亚号”的延迟抵达十分讽刺。虽然伊斯梅和“泰坦尼克号”的高级船员在调查证词中否认他们的船在穿过冰山时行驶速度过快,但英国沉船事故调查小组发现,船体之所以会与冰山相撞,部分原因就是船“超速”。“卡帕西亚号”因受到纽约附近地区的恶劣天气影响而延迟抵达,这样的恶劣天气本来也会影响“泰坦尼克号”,而伊斯梅却曾期待“泰坦尼克号”能提前到达。4 月14 日那晚,如果船速减慢一些,“泰坦尼克号”也许会在预期的时间到达,而不是永远也无法到达。

在“卡帕西亚号”上

“ 卡帕西亚号”上原本已经有 740 名乘客,这些新上来的700 多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需要自己在船上找到可以休息的地方。布鲁斯·伊斯梅一登上“卡帕西亚号”就马上找到船上的医生伦杰尔·阿帕德,说道:“我是伊斯梅!我是伊斯梅!” 之后他便躲去医生的舱位,一直在那里待到船到达纽约。

幸存者中有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还有幸在“卡帕西亚号”上找到了认识的朋友。亨利·斯利珀·哈珀认出了正在看着幸存者们登上“卡帕西亚号”的路易斯·奥格登。华莱士·布拉德福德看到华盛顿·道奇一家上了船,并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船舱里。

“卡帕西亚号”上的船员和乘客都尽一切努力让“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们感到舒适些。但对大多数刚刚逃离“泰坦尼克号”的人来说,在乘“卡帕西亚号”前往纽约的这3 天航程中没有任何舒适的感觉可言。后一艘抵达“卡帕西亚号”的救生艇是12 号救生艇,“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查尔斯·莱托勒也在这艘救生艇上。这艘救生艇原本是许多人后的希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上了这艘救生艇而得救。当所有的救生艇都被清点完毕,不会再有更多的幸存者时,这种希望也随之破灭了。在“卡帕西亚号”上,幸存者们疲乏、寒冷,有的还受了伤。一些三等舱乘客,包括那几名中国乘客,就此失去了一切:配偶、财产、毕生积蓄。在船抵达纽约之前,他们除了思考失去的一切以及未知的未来,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说这几名中国乘客登上救生艇之前在“泰坦尼克号”上没有被人注意过,那么在“卡帕西亚号”上他们获得了一点关注。1912 年5 月,三等舱乘客爱德华·多金斯对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听众讲述他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时说:“在‘卡帕西亚号’上,我看见了那6 个假扮女人坐上救生艇逃跑的中国男子。”

《每日电讯报》曾经充满恶意地描述中国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和救生艇上的行为:“直到他们被带上‘卡帕西亚号’,才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据说,‘卡帕西亚号’的一些船员想把他们扔进海里,但被冠达邮轮公司的高级船员阻止了,而后他们都被戴上了手铐。” 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样的说法,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对这些中国乘客说了什么,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在抵达纽约之前曾以任何形式被关押在船上。

《布鲁克林鹰报》刊登的内容才是所有新闻报道中令人厌恶的。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盎格鲁—撒克逊船员的英雄主义在灾难中脱颖而出》的文章中写道:“盎格鲁—撒克逊船员今天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就是在这场严重的海难中表现出来的至高无上的英雄气概,他们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美中不足的是,在离开‘泰坦尼克号’的一艘救生艇底部,发现了卡在座位下面的两具中国苦力的尸体和8 个活着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要去纽约后转乘一艘开回东方的帆船,他们一发现有危险迹象,就跳上了救生艇,在救生艇还没有离开吊艇架的时候,就躲在座位下面。他们被后来登上救生艇的妇女踩踏,其中两人被压死。直到这艘救生艇抵达‘卡帕西亚号’,这些尸体和活人才被发现。”

同样,这些描述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泰坦尼克号”上并没有10 名中国乘客;多有4 个中国人在同一艘救生艇上获救;在伊斯梅和乔治·罗所在的C 号折叠式救生艇底部并没有发现任何尸体。伊斯梅和乔治·罗在证词中明确指出,这4 名中国人是在抵达“卡帕西亚号”之前在救生艇上被发现的。《布鲁克林鹰报》的报道没有说明任何消息来源,也没有引用任何幸存者的陈述。

中国幸存者所遭受的敌意不止于此。伊丽莎白·多德尔是一名家庭教师,负责照顾一名6 岁的孩子,她和孩子一起在13 号或15 号救生艇上获救。她后来曾接受新泽西州《哈得孙河纪事报》(Hudson Chronicle)的采访。那是一次冗长的、满是抱怨的采访,其间,多德尔并没有对自己获救表现出感激之情,甚至还借机抱怨了“卡帕西亚号”上的食物和其他的幸存者。

在“卡帕西亚号”上,我们被高级船员们监视着,那些看起来明显一无所有的人都被命令下到统舱里。我和我照看的孩子也被安排和他们一起下去。他们给我们吃硬面包。很多人都拒绝吃这样的食物,“卡帕西亚号”的高级船员看见这种情况,就让我们进了二等舱的船舱。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在统舱里待了整整一天,还得和那些中国移民(原文如此)共处一室。

多德尔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和她在救生艇上的逃生经历的说法是如此不着边际,与事实相差甚远,以至让人觉得她可能是疯了。她声称从救生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冰山,而事实上,救生艇放下来时冰山已经在几英里a 外了;她还提到她所在的救生艇上有12 名船员,这个数量至少是被安排到“泰坦尼克号”救生艇上的船员数量的两倍;她还说她清楚地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是凌晨1 点30 分,而实际上这个时间离船真正沉没还有将近1 个小时。

1912 年5 月,“卡帕西亚号”上的医生伦杰尔·阿帕德在一封长信中写道:“两个中国人躲在救生艇座位下从而获救的故事是真的,其中一人还携带了一个小包裹。”奇怪的是,阿帕德在这封信中并未提到伊斯梅在乘“卡帕西亚号”回纽约的旅途中一直由他照顾。

实际上,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一样,这些中国幸存者在“卡帕西亚号”上很可能也是独来独往的。他们一夜之间一贫如洗,仅有的几套衣服和个人物品都随船沉没了。方荣山在美国生活和创业的梦想也随着“泰坦尼克号”一起破灭了,至少是暂时破灭了,他的两个伙伴李玲和林伦都死了。他们的境况也许只比同船的一些三等舱女性略好一点儿,因为抵达纽约后还有一份工作等着他们:“安妮塔号”正等着和他们一起继续航行。

“泰坦尼克号”历史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幸存者初抵达“卡帕西亚号”时,船员们没有及时登记下幸存者的名字以及他们乘坐的救生艇编号。直到“泰坦尼克号”上所有的幸存者都上了船,接受了一些救治,拿到了热饮、食物和毯子后,“卡帕西亚号”的船员才开始记录他们的名字,并创建了幸存者名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根据后来的回忆和幸存者的证词,不同救生艇上的乘客名单是在事发之后很久才记录下来的,很可能是在“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之后。“卡帕西亚号”随后通过电报向白星航运公司纽约办公室发送了一份官方的幸存者名单。

抵达纽约

当“卡帕西亚号”驶入纽约港时,一艘满载记者和摄影师的船出航迎接,他们都希望从“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那里获得首批照片和采访内容。那是傍晚时分,这样手信息就可以刊登在第二天一早的报纸上。在航行途中,“卡帕西亚号”的船长亚瑟·罗斯特伦不允许记者采访。然而,“卡帕西亚号”的乘客中有一名圣路易斯的记者—卡洛斯·赫德,他和妻子凯瑟琳同行。卡洛斯在途中已经采访了许多幸存者,并整理成了篇文章,其中包含“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对沉船情况的真实描述。

正常情况下,任何抵达纽约的入境客轮都会在纽约港的埃利斯岛移民站停留,以便外国乘客能够走入境程序,特别是三等舱乘客还需要接受检疫,中国乘客还要依据《排华法案》受到临时拘留和讯问。由于白星航运公司在“泰坦尼克号”离开英国之前已经对其三等舱乘客进行了防疫检查,而且“卡帕西亚号”是在特殊情况下抵达纽约的,它便没有在埃利斯岛停留。

“卡帕西亚号”由冠达邮轮公司所有,通常会在纽约港西侧的54 号码头停靠,并在那里装载和卸载。但在4 月18 日,“卡帕西亚号”首先驶向了59 号码头。这是“泰坦尼克号”故事中

残忍的画面之一:“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乘客、幸存者以及纽约新闻媒体的注视下,卸下了13 艘已被搜救回来的木制救生艇。这些救生艇不仅被打捞搜救回来,而且在乘客上岸之前就被归还—而一些乘客还急需被抬下船接受医疗救治。回想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异常冷酷、可怕的过程—高尚的亚瑟·罗斯特伦船长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

这项诡异的任务完成后,“卡帕西亚号”驶向自己位于54 号码头的泊位。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那里,见证这一刻的到来,很多人翘首期盼着他们的家人会出现在下船的步桥上。

罗斯特伦船长非常明智,安排“卡帕西亚号”的原有乘客先下船,这一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引起任何骚动。当“泰坦尼克号”的批幸存者出现时,人群开始发出此起彼伏的哭声。富裕的家庭纷纷派车和代表去接他们的亲人。像“救世军”这样的慈善协会带着医生和其他援助人员来到现场,为那些抵达纽约后无依无靠的三等舱乘客提供援助及住宿的地方。记者们蜂拥而至,把那些被认出是幸存者的,以及那些愿意和他们交谈的人围在角落里,以便获得更多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情况。

等待布鲁斯·伊斯梅的是美国参议员威廉·史密斯派去的人,他们手里拿着对伊斯梅、“泰坦尼克号”幸存的高级船员,以及一些普通船员和乘客进行调查的传票。史密斯当天早些时候从华盛顿抵达纽约,已准备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展开调查。伊斯梅几乎没有时间整理思路,更不要说与白星航运公司代表或“泰坦尼克号”幸存的高级船员讨论任何问题了。

4 月19 日上午,伊斯梅在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酒店出庭做证。这个地点的选择有一点儿讽刺,因为酒店的主人之一就是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不到一周前,他在伊斯梅的“泰坦尼克号”上随船沉没了。

后离开

当伊斯梅开始在调查中做证时,曾经与他同在一艘救生艇上的4 名中国乘客和另外2 名中国幸存者正穿过曼哈顿。由于不被准许离开船,他们在“卡帕西亚号”上又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受到了与其他“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截然不同的“欢迎方式”。没有家人朋友去接他们,没有任何慈善协会为他们提供安慰,没有任何记者想采访他们。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专员,他们被指派去处理与1882 年《排华法案》有关的事务。这些工作人员出现在那里是为了确保这几个中国人直接前往他们被指定的船—“安妮塔号”,这艘船正沿着东河在曼哈顿岛对面等着他们。几年前在加勒比海发现“泰坦尼克号”遇难者之一—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的失踪游艇的正是这艘船。

与此同时,纽约市等地的报纸上出现了针对这些中国人的毫无根据且极具恶意的指控,而这些被指控的中国人此时正在美国移民官员的监管之下,但也并没有被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在美国公众舆论的中伤下,由美国政府官员带着穿过曼哈顿,被送往大西洋沿岸的“安妮塔号”的停靠点。

《排华法案》生效30 年后,中国劳工仍然被严格禁止进入美国。虽然“泰坦尼克号”上的大部分乘客和船员似乎根本不知道中国人的存在,但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官员显然知道他们在船上,“卡帕西亚号”抵达时就已经有官员在现场等待他们。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人被移民当局抓了起来,由主管中国事务的一名督查人员负责。据说他们正在过境中转的途中,只要在美国境内,他们会一直在移民官员的监管之下。”《纽约时报》报道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的,但错误地认为这些人会被遣送回中国。作为“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起眼的注脚,方荣山可能是后一个获救生还的人。现在,这6 名中国人成了后离开“卡帕西亚号”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当这些中国乘客,尤其是方荣山看到眼前纽约的建筑和人时,内心感受如何。方荣山原计划和李玲、林伦一起离开,去另一个城市开始他的新事业和新生活。可现在,他被美国移民官员监视着,没有自由,什么都做不了。

对这几个中国人来说,这次在纽约的中转停留是一次残酷的经历。如果“泰坦尼克号”按计划到达,他们会有一整天的时间在唐人街吃一两顿中餐,也许还能在再次出海前买一些必需品。但现在,他们一无所有,连基本的衣物都没有,没有私人物品,且囊中羞涩,也没有时间哀悼他们逝去的同伴李玲和林伦。还好“安妮塔号”是他们可以去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日三餐,有地方睡觉,还有机会挣钱应急。在那些为“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特别是三等舱乘客筹集的款项中,没有记录显示曾被分配给这些中国人。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六人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六人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六人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最后一批离开“泰克号”甲板的乘客中,有些人被船的残骸或倒塌的烟囱斯如上所述,也有些人可能因冷休克而溺死。但在船真正爱后仍一息尚存的人最终大多数都死于体温过低。根据他们角穿着和在冷水中的经验推断,他们的身体机能可维持00分钟的时间,要么游动,要么漂浮在海面上,以尝试寻找能够拯救他们的一艘船,甚至是一块残骸。

身体在水中的散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20倍。对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在气温为24摄氏度的一天里穿着短袖会是舒适愉快的,但在同样温度的水里待大约1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开始感到寒冷,所以潜水者和冲浪者会穿上潜水衣以保持身体的温度。在“泰坦尼克号”沉没30~45分钟后,开始有第一批落水者因体温过低而丧生,紧接着有其他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这时,离开冰冷的海水是生存的关键,即使是寒冷的空气也不会像冰冷的海水那么致命。二副莱托勒等人趴在被掀翻的B号折叠式救生艇上,从而幸存下来,尽管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


在20世纪早期,各大洲之间的运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当时的海运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虽然一些船舶,特别是货,仍然靠风力驱动航行,但靠煤炭提供动力的蒸汽船因更大、更快而越来越受青睐,并引领了当时海运商贸的潮流,特别是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客运服务,更倾向于使用蒸汽船。

当时,那些由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运营的主要航线基本上是在两个方面相互竞争:船的豪华程度和速度。


1912年,古巴的哈瓦那是拉丁美洲华人最多的地方,约有20万中国人生活在这里,几乎全部是男性。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劳工被招募到这个岛国上的甘蔗种植园工作,部分原因是替代非洲奴隶,因为当时西班牙和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已经废止了非洲奴隶贸易。19世纪80年代,古巴又迎来了一波移民潮,因为当时美国通过并实施的《排华法案》,挡住了许多中国移民前往美国的去路。

古巴的中国移民中,来自台山的较少,大多数是客家人或来自广州周边地区的人。大多数中国移民是以契约劳工的身份来到古巴的,这些人要么同意从事8年有报酬的劳动,要么同意用8年几乎没有报酬的劳动来换取契约承诺的一块土地。几乎所有的中国劳工都来自中国南方,古巴的气候和条件时常让他们想起家乡。然而,雇佣条款并不总是公平、透明、自愿的。

“1859年,15岁的董功成,土生土长的广东省东莞县人,被绑架并带到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地古巴,成为臭名昭著的苦力贸易下的牺牲品之一。他被迫签了一份劳工契约,要在一个甘蔗种植园工作8年。他在那里受洗,并被赐予一个西班牙名字。契约期满后,他又被迫重新签约了8年。”如果这几个“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想上岸寻找生路,古巴的确是一个选择,但这将是一条艰辛之路。

一位学者评论说:“在古巴的华人并没有像在美国的华人一样经历那般制度化的歧视一美国在1882一1943年一直奉行排华政策;他们也没有像在墨西哥的华人那样遭遇排华运动一当地的中国人在1931年被暴力驱逐出北部索诺拉州;他们也没有像在秘鲁和牙买加的华人那样持续遭受排华骚乱。相反,在古巴的中国人还参加了1868一1898年的古巴独立战争,他们和古巴当地人成功地结成了跨种族联盟,并且古巴共和国宣称将致力于成为一个多种族的民主国家,这些为他们成为古巴公民创造了条件。


黄金被发现时,加利福尼亚是美国控制的领土,但还不是一个州。美国刚刚在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中获胜,赢得了这块土地。虽然加利福尼亚在不久之后就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它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边疆。从美国其他地区或世界各地到达那里都需要经历一次艰苦的陆路旅行,或者是一次漫长而危险的海上航行。

黄金的发现立即改变了这一点。其实,人们最初淘金的地方更接近现在的内华达州而不是加利福尼亚海岸。几天后,美国便正式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可以说,黄金的发现推动了人类在西半球的探索和定居。贵重金属具备引发巨大改变和非理性行动的能力,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是第一次,黄金的直接受益者是个人,而不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突然间,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黄金消失前抵达加利福尼亚州,尽可能多地淘金。


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得很快,第一批中国矿工在1848年底前抵达。淘金热的头几年,数以百计的中国矿工陆续来到这里,这个数字在1852年很快膨胀到2万人。华工数量的激增和争夺黄金的激烈竞争招致欧洲矿工的强烈抵制,有时甚至是暴力抵制。不过,这并没有阻止2万名中国人相继在19世纪50年代末前往加利福尼亚,他们似乎对这种威胁和金矿递减的收益并不介意。

一些小生意发展起来,主要为中国矿工提供日常所需。一些中国商人意识到,开餐馆、销售采矿设备也是好生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生意,比如提供汇款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来,从中国带来的社会制度开始落地扎根。四邑籍华人社团开始形成,以帮助新来的人适应新环境。这些组织的旧址分布于旧金山和美国其他地区。

1850年,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急需确保该地区在联邦政府的控制之下。随着州政府的成立,加利福尼亚在联邦政府中有了充分的代表权,开始出现越来越正式的声音,意图抵制中国移民大量涌入。

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之后,在所谓的“天定命运论”指导下,这个成长中的国家在北美大陆不断扩张,要将其西部与东部统一起来。为了巩固政治控制,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定居和贸易,美国开始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在淘金热期间,美国人看到中国劳工愿意为了很少的钱做很辛苦的工作,他们正是铁路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19世纪60年代,新一波的中国劳工移民潮开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中国劳工的需求量如此之高还有另一个原因: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有60多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白人,也包括黑人士兵、美洲原住民,也许还有亚洲人。承担国家铁路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美国需要从外部输入劳动力。

尽管饱受虐待,工资也低于其他非中国籍工人,但这些中国劳工是最好的铁路建设者。总的来说,他们更健康,因为他们喝煮沸的开水,无论是白开水...


英国冠达邮轮公司和白星航运公司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来吸引乘客。冠达邮轮认为,其目标客户不只希望享受旅途中的舒适条件,更希望能快速到达目的地,于是据此建造了自己的船只。1839年,塞缪尔·丘纳德赢得了第一份英国跨大西洋轮船邮政合同,冠达邮轮从此起步。该公司后来也开始承担客运业务,并于1879年更名为冠达邮轮公司。1841年,第一批冠有“皇家邮轮”(缩写为RMS)称号的轮船正式投入使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头衔,它所承运的是皇家邮政的所有信件、包裹,而且兼顾货运与客运,获利丰厚。

冠达邮轮和白星航运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地持续了几十年。冠达邮轮是最常获得“大西洋蓝带奖”的公司,这是一个非官方奖项,授予以最快平均速度横渡大西洋的远洋轮。白星航运及另一家跨大西洋客运公司英曼航运也曾获得过这项荣誉。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作序,同名纪录片院线上映、引发热议。

2.揭秘“泰坦尼克号”上不为人知的中国人的故事,揭穿海难背后持续百年的种族主义谎言。

3.直面20世纪西方种族主义大背景下,中国劳工海外移民血泪史。

4.梁文道、严飞倾情推荐。


书摘插图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到了夜里,A 号和B 号折叠式救生艇上的幸存者也被救到其他木制救生艇上,大部分是由五副哈罗德·洛指挥的14 号救生艇所救。“卡帕西亚号”在凌晨4 点左右到达事故现场,它遇到的艘救生艇是2 号救生艇,就此证实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接下来的4 个多小时里,各处的救生艇陆续集中停靠在“卡帕西亚号”四周。救生艇上大多数乘客和船员通过绳梯爬上救援船,有些人还需要由“卡帕西亚号”的船员们用绳子拖拽上来。后来所有的陈述和证词都表明,登上救援船的过程是秩序井然的。当“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们站到“卡帕西亚号”的甲板上时,清晨的缕阳光洒在了远处的冰山和冰原冰上,映现出大片的粉红色。

“卡帕西亚号”于4 月18 日晚抵达纽约,比“泰坦尼克号”的计划到达时间晚了1 天。恶劣的天气阻碍了“卡帕西亚号”的航程,而且它的时速只有“泰坦尼克号”时速的一半多。

“卡帕西亚号”的延迟抵达十分讽刺。虽然伊斯梅和“泰坦尼克号”的高级船员在调查证词中否认他们的船在穿过冰山时行驶速度过快,但英国沉船事故调查小组发现,船体之所以会与冰山相撞,部分原因就是船“超速”。“卡帕西亚号”因受到纽约附近地区的恶劣天气影响而延迟抵达,这样的恶劣天气本来也会影响“泰坦尼克号”,而伊斯梅却曾期待“泰坦尼克号”能提前到达。4 月14 日那晚,如果船速减慢一些,“泰坦尼克号”也许会在预期的时间到达,而不是永远也无法到达。

在“卡帕西亚号”上

“ 卡帕西亚号”上原本已经有 740 名乘客,这些新上来的700 多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需要自己在船上找到可以休息的地方。布鲁斯·伊斯梅一登上“卡帕西亚号”就马上找到船上的医生伦杰尔·阿帕德,说道:“我是伊斯梅!我是伊斯梅!” 之后他便躲去医生的舱位,一直在那里待到船到达纽约。

幸存者中有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还有幸在“卡帕西亚号”上找到了认识的朋友。亨利·斯利珀·哈珀认出了正在看着幸存者们登上“卡帕西亚号”的路易斯·奥格登。华莱士·布拉德福德看到华盛顿·道奇一家上了船,并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船舱里。

“卡帕西亚号”上的船员和乘客都尽一切努力让“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们感到舒适些。但对大多数刚刚逃离“泰坦尼克号”的人来说,在乘“卡帕西亚号”前往纽约的这3 天航程中没有任何舒适的感觉可言。后一艘抵达“卡帕西亚号”的救生艇是12 号救生艇,“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查尔斯·莱托勒也在这艘救生艇上。这艘救生艇原本是许多人后的希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上了这艘救生艇而得救。当所有的救生艇都被清点完毕,不会再有更多的幸存者时,这种希望也随之破灭了。在“卡帕西亚号”上,幸存者们疲乏、寒冷,有的还受了伤。一些三等舱乘客,包括那几名中国乘客,就此失去了一切:配偶、财产、毕生积蓄。在船抵达纽约之前,他们除了思考失去的一切以及未知的未来,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说这几名中国乘客登上救生艇之前在“泰坦尼克号”上没有被人注意过,那么在“卡帕西亚号”上他们获得了一点关注。1912 年5 月,三等舱乘客爱德华·多金斯对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听众讲述他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时说:“在‘卡帕西亚号’上,我看见了那6 个假扮女人坐上救生艇逃跑的中国男子。”

《每日电讯报》曾经充满恶意地描述中国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和救生艇上的行为:“直到他们被带上‘卡帕西亚号’,才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据说,‘卡帕西亚号’的一些船员想把他们扔进海里,但被冠达邮轮公司的高级船员阻止了,而后他们都被戴上了手铐。” 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样的说法,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对这些中国乘客说了什么,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在抵达纽约之前曾以任何形式被关押在船上。

《布鲁克林鹰报》刊登的内容才是所有新闻报道中令人厌恶的。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盎格鲁—撒克逊船员的英雄主义在灾难中脱颖而出》的文章中写道:“盎格鲁—撒克逊船员今天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就是在这场严重的海难中表现出来的至高无上的英雄气概,他们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美中不足的是,在离开‘泰坦尼克号’的一艘救生艇底部,发现了卡在座位下面的两具中国苦力的尸体和8 个活着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要去纽约后转乘一艘开回东方的帆船,他们一发现有危险迹象,就跳上了救生艇,在救生艇还没有离开吊艇架的时候,就躲在座位下面。他们被后来登上救生艇的妇女踩踏,其中两人被压死。直到这艘救生艇抵达‘卡帕西亚号’,这些尸体和活人才被发现。”

同样,这些描述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泰坦尼克号”上并没有10 名中国乘客;多有4 个中国人在同一艘救生艇上获救;在伊斯梅和乔治·罗所在的C 号折叠式救生艇底部并没有发现任何尸体。伊斯梅和乔治·罗在证词中明确指出,这4 名中国人是在抵达“卡帕西亚号”之前在救生艇上被发现的。《布鲁克林鹰报》的报道没有说明任何消息来源,也没有引用任何幸存者的陈述。

中国幸存者所遭受的敌意不止于此。伊丽莎白·多德尔是一名家庭教师,负责照顾一名6 岁的孩子,她和孩子一起在13 号或15 号救生艇上获救。她后来曾接受新泽西州《哈得孙河纪事报》(Hudson Chronicle)的采访。那是一次冗长的、满是抱怨的采访,其间,多德尔并没有对自己获救表现出感激之情,甚至还借机抱怨了“卡帕西亚号”上的食物和其他的幸存者。

在“卡帕西亚号”上,我们被高级船员们监视着,那些看起来明显一无所有的人都被命令下到统舱里。我和我照看的孩子也被安排和他们一起下去。他们给我们吃硬面包。很多人都拒绝吃这样的食物,“卡帕西亚号”的高级船员看见这种情况,就让我们进了二等舱的船舱。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在统舱里待了整整一天,还得和那些中国移民(原文如此)共处一室。

多德尔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和她在救生艇上的逃生经历的说法是如此不着边际,与事实相差甚远,以至让人觉得她可能是疯了。她声称从救生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冰山,而事实上,救生艇放下来时冰山已经在几英里a 外了;她还提到她所在的救生艇上有12 名船员,这个数量至少是被安排到“泰坦尼克号”救生艇上的船员数量的两倍;她还说她清楚地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是凌晨1 点30 分,而实际上这个时间离船真正沉没还有将近1 个小时。

1912 年5 月,“卡帕西亚号”上的医生伦杰尔·阿帕德在一封长信中写道:“两个中国人躲在救生艇座位下从而获救的故事是真的,其中一人还携带了一个小包裹。”奇怪的是,阿帕德在这封信中并未提到伊斯梅在乘“卡帕西亚号”回纽约的旅途中一直由他照顾。

实际上,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一样,这些中国幸存者在“卡帕西亚号”上很可能也是独来独往的。他们一夜之间一贫如洗,仅有的几套衣服和个人物品都随船沉没了。方荣山在美国生活和创业的梦想也随着“泰坦尼克号”一起破灭了,至少是暂时破灭了,他的两个伙伴李玲和林伦都死了。他们的境况也许只比同船的一些三等舱女性略好一点儿,因为抵达纽约后还有一份工作等着他们:“安妮塔号”正等着和他们一起继续航行。

“泰坦尼克号”历史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幸存者初抵达“卡帕西亚号”时,船员们没有及时登记下幸存者的名字以及他们乘坐的救生艇编号。直到“泰坦尼克号”上所有的幸存者都上了船,接受了一些救治,拿到了热饮、食物和毯子后,“卡帕西亚号”的船员才开始记录他们的名字,并创建了幸存者名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根据后来的回忆和幸存者的证词,不同救生艇上的乘客名单是在事发之后很久才记录下来的,很可能是在“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之后。“卡帕西亚号”随后通过电报向白星航运公司纽约办公室发送了一份官方的幸存者名单。

抵达纽约

当“卡帕西亚号”驶入纽约港时,一艘满载记者和摄影师的船出航迎接,他们都希望从“泰坦尼克号”幸存者那里获得首批照片和采访内容。那是傍晚时分,这样手信息就可以刊登在第二天一早的报纸上。在航行途中,“卡帕西亚号”的船长亚瑟·罗斯特伦不允许记者采访。然而,“卡帕西亚号”的乘客中有一名圣路易斯的记者—卡洛斯·赫德,他和妻子凯瑟琳同行。卡洛斯在途中已经采访了许多幸存者,并整理成了篇文章,其中包含“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对沉船情况的真实描述。

正常情况下,任何抵达纽约的入境客轮都会在纽约港的埃利斯岛移民站停留,以便外国乘客能够走入境程序,特别是三等舱乘客还需要接受检疫,中国乘客还要依据《排华法案》受到临时拘留和讯问。由于白星航运公司在“泰坦尼克号”离开英国之前已经对其三等舱乘客进行了防疫检查,而且“卡帕西亚号”是在特殊情况下抵达纽约的,它便没有在埃利斯岛停留。

“卡帕西亚号”由冠达邮轮公司所有,通常会在纽约港西侧的54 号码头停靠,并在那里装载和卸载。但在4 月18 日,“卡帕西亚号”首先驶向了59 号码头。这是“泰坦尼克号”故事中

残忍的画面之一:“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乘客、幸存者以及纽约新闻媒体的注视下,卸下了13 艘已被搜救回来的木制救生艇。这些救生艇不仅被打捞搜救回来,而且在乘客上岸之前就被归还—而一些乘客还急需被抬下船接受医疗救治。回想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异常冷酷、可怕的过程—高尚的亚瑟·罗斯特伦船长本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

这项诡异的任务完成后,“卡帕西亚号”驶向自己位于54 号码头的泊位。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那里,见证这一刻的到来,很多人翘首期盼着他们的家人会出现在下船的步桥上。

罗斯特伦船长非常明智,安排“卡帕西亚号”的原有乘客先下船,这一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引起任何骚动。当“泰坦尼克号”的批幸存者出现时,人群开始发出此起彼伏的哭声。富裕的家庭纷纷派车和代表去接他们的亲人。像“救世军”这样的慈善协会带着医生和其他援助人员来到现场,为那些抵达纽约后无依无靠的三等舱乘客提供援助及住宿的地方。记者们蜂拥而至,把那些被认出是幸存者的,以及那些愿意和他们交谈的人围在角落里,以便获得更多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情况。

等待布鲁斯·伊斯梅的是美国参议员威廉·史密斯派去的人,他们手里拿着对伊斯梅、“泰坦尼克号”幸存的高级船员,以及一些普通船员和乘客进行调查的传票。史密斯当天早些时候从华盛顿抵达纽约,已准备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展开调查。伊斯梅几乎没有时间整理思路,更不要说与白星航运公司代表或“泰坦尼克号”幸存的高级船员讨论任何问题了。

4 月19 日上午,伊斯梅在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酒店出庭做证。这个地点的选择有一点儿讽刺,因为酒店的主人之一就是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不到一周前,他在伊斯梅的“泰坦尼克号”上随船沉没了。

后离开

当伊斯梅开始在调查中做证时,曾经与他同在一艘救生艇上的4 名中国乘客和另外2 名中国幸存者正穿过曼哈顿。由于不被准许离开船,他们在“卡帕西亚号”上又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受到了与其他“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截然不同的“欢迎方式”。没有家人朋友去接他们,没有任何慈善协会为他们提供安慰,没有任何记者想采访他们。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专员,他们被指派去处理与1882 年《排华法案》有关的事务。这些工作人员出现在那里是为了确保这几个中国人直接前往他们被指定的船—“安妮塔号”,这艘船正沿着东河在曼哈顿岛对面等着他们。几年前在加勒比海发现“泰坦尼克号”遇难者之一—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的失踪游艇的正是这艘船。

与此同时,纽约市等地的报纸上出现了针对这些中国人的毫无根据且极具恶意的指控,而这些被指控的中国人此时正在美国移民官员的监管之下,但也并没有被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在美国公众舆论的中伤下,由美国政府官员带着穿过曼哈顿,被送往大西洋沿岸的“安妮塔号”的停靠点。

《排华法案》生效30 年后,中国劳工仍然被严格禁止进入美国。虽然“泰坦尼克号”上的大部分乘客和船员似乎根本不知道中国人的存在,但美国财政部中国事务官员显然知道他们在船上,“卡帕西亚号”抵达时就已经有官员在现场等待他们。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人被移民当局抓了起来,由主管中国事务的一名督查人员负责。据说他们正在过境中转的途中,只要在美国境内,他们会一直在移民官员的监管之下。”《纽约时报》报道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对的,但错误地认为这些人会被遣送回中国。作为“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起眼的注脚,方荣山可能是后一个获救生还的人。现在,这6 名中国人成了后离开“卡帕西亚号”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当这些中国乘客,尤其是方荣山看到眼前纽约的建筑和人时,内心感受如何。方荣山原计划和李玲、林伦一起离开,去另一个城市开始他的新事业和新生活。可现在,他被美国移民官员监视着,没有自由,什么都做不了。

对这几个中国人来说,这次在纽约的中转停留是一次残酷的经历。如果“泰坦尼克号”按计划到达,他们会有一整天的时间在唐人街吃一两顿中餐,也许还能在再次出海前买一些必需品。但现在,他们一无所有,连基本的衣物都没有,没有私人物品,且囊中羞涩,也没有时间哀悼他们逝去的同伴李玲和林伦。还好“安妮塔号”是他们可以去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日三餐,有地方睡觉,还有机会挣钱应急。在那些为“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特别是三等舱乘客筹集的款项中,没有记录显示曾被分配给这些中国人。


书籍介绍

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最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一时间,有关灾难、人心、挣扎与救赎的话题再次席卷全球。但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

有关“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最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也无人关心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

一个多世纪之后,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首次为我们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他从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他亲身实施浸水实验,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他还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国乘客的故乡台山进行实地调查,追寻这些人为何漂洋过海而来,又在船难后去向了何方。

就这样,施万克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最不起眼的注脚,却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唯有“抹干眼泪笑呵呵”。


精彩短评:

  • 作者:祝羽捷 发布时间:2022-05-12 22:22:58

    从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挖掘,揭开19-20世纪初的邮轮军事竞赛和海难、中国劳工移民的历史。中国幸存者获救后竟然被指控以不光彩的、可耻的手段逃离了“泰坦尼克号”。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说法和指控玷污了“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的声誉。不仅如此,受制于美国的《排华法案》他们也不能留在纽约。六个生还的中国人之后的故事是个谜,似乎只有被唯一一艘返回的救生艇救下的方荣山的故事完整一些。太唏嘘了。

  • 作者:卡拉米豪 发布时间:2022-05-11 01:42:44

    泰坦尼克号上不为人知的中国人故事,没想到还有台山下川岛附近的人,去年刚去过上下川岛。除了方荣山,其他几个人的材料太少,关于身份来历和沉船后经历的推理很薄弱,花了五十多页才进入正题,而且时不时有重复内容出现。感觉纪录片应该比书好看。(05)

  • 作者:ARCHER 发布时间:2022-05-21 16:27:52

    作为一百多年后的一个中国人,由衷感谢施万克和他的团队。

  • 作者:豆腐仔 发布时间:2022-05-19 23:33:06

    约等于复习了一遍同名纪录片。依然很敬佩作者在资料如此匮乏的前提下还能把六个人的命运都缕得清清楚楚的毅力。某种意义上来归类,这本书跟月初看的《走出帝国》是同样的选题,都是讲在欧美排华的年代里海外华人的艰苦挣扎。

  • 作者:Nelly.L 发布时间:2022-05-12 23:11:32

    和纪录片相比书稍逊一筹。在“非必要不出国”登上热搜的当天读完百年前的中国人如何历经艰险出国谋生的故事,真是五味杂陈。

  • 作者:NinaK 发布时间:2016-06-10 17:34:03

    稀烂的翻译


深度书评:

  • 初见“泰坦尼克号”

    作者:琳lin 发布时间:2022-07-15 15:58:45

    其实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泰坦尼克号”的了解仅限于那部经典电影的名字和那张经典剧照,就连电影本身我都未看过更别提对有任何对这段真实历史的了解了。所以能阅读完这样的一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当我看到书中所述:船员很忙,未将所有6次“冰山警告”统一转达。 因此船长就算知道有冰山也未改航也未降速时真的特别愤怒。

    夜晚的航行相当危险,没有雷达和声呐的帮助,并且没有任何探照灯的协助下,光凭肉眼观察是极为困难危险的,况且船员并未使用望远镜(明明就在驾驶室中)。当发现危险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船长和船员对危险一无所有,经历过事故后也并未加强危机意识,只靠着对船只设计的信心来航行,这次事故的发生在我看来在开船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不得不说,其他船只的安全驾驶与抵达也成了幸运者偏差。虽然泰但尼克号已经对水密舱室进行了更严密的改进,但在巨大的事故面前它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未能达到全船人员的救生标准也让人唏嘘,过分对技术的自满是对乘坐这艘船的所有人员性命的不负责。

    救生艇只能容纳船上大约一半的人,船员也未将这点与三等舱的乘客表明,泰坦尼克号上也没有应对三等舱乘客的撤离计划。在以为所有人都能搭上救生船的情况下,等来的只不过是让人绝望的消息。(那个时候恐怕不仅仅是泰坦尼克号一艘船如此,其他的船只恐怕在前期也都没有救助三等舱乘客的安排,在这种被完全忽视的状况下。三等舱船员的逃生变得尤为困难,他们的生命经历着更加苛刻的考验。)

    自然地形的危害在过往的航行中难得都不足以给人们带来警示吗?只在意船只的碰撞问题和船体的华丽程度,一旦遇到自然危机,这些设计都变得毫无作用。明明是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航线,却没有完全考虑这样的问题。

    船上2226位船员和乘客只有703人获救。在得知最终的获救人数时,除了悲痛之外就没有其他过多的情绪,为那些在事故中死去的人们默哀。但在下一刻,当我得知这6位千辛万苦活下来的中国幸存者并未得到相应的安抚接待,并且还被认为是其他落难者死去的原因时,愤怒冲散了一切悲伤。

    当“泰坦尼克号”事件被文学翻写、电影制作的多重提及影响下,大家对船上的爱尔兰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甚至唯一的黑人乘客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英文书籍专论。但唯独这8位中国乘客没有得到任何一本外文书籍的研究及证实。那些让人难过的对中国乘客的言论成了延续百年的误会。

    明明船上有一名乘客的确做了隐藏在救生船上这样的事情,但他却没有被人们关注或谴责,反倒是按正常流程获救或在水中努力抗争后被救起的这6位中国人被各种各样的卑劣的话语谴责。因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一个人得跟中国人有什么深仇大恨,才会相信这样一个完全荒谬的故事。”

    这些当时对待中国乘客乃至中国人的蔑视和否定让我深刻感受到在所谓阶级权利下的人类的荒谬。还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记忆是多么的脆弱和凌乱,在任何的冲击下,人都会自动忽略真相,忽略本应被注意到的细节,然后想当然的脑补出利于自己的片段故事。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种之间会存在着如此巨大的鄙视链,明明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类,但人们就可以通过不同外加的因素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从而贬低那些看似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人们处于一种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地位也相对应的提升,明明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真正的贡献但这种社会认同自然而然的托起了自我认知,并且日常生活中很难再降低。一旦自己成了鄙视链的领头者,这些人只会越来越贪婪的给自己堆积上各种名头用来对抗自己也有可能阶级滑坡从而他者被鄙视与奴役的恐惧。

    “我是美国人,我是英国人,我是剑桥大学的学者,我是头等舱乘客,我是绅士...”这些在社会中的外在称呼圈禁了人的本真,促使人们做出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完美行为,说出褒奖自己的及其他同身份者的谎言。但当事故来临,正常的社会天平倾斜倒塌,那些所谓的绅士行为悄然无踪,能够控制人性的只有支配生命的枪支。推搡,抢夺,假扮女士,忽视人权,当有的人在按秩序努力自救时,那些虚假恶心的人不再在意自己的面具早就掉进不知哪里的臭水沟里,而是任欲望肆意展露。

    当一切事情过去,正常社会重新恢复,他们又会捡起那虚伪的假面,将自己曾做的一切卑劣倒在那8位中国乘客身上,并编造出虚假的英勇行为从而塑造自己完美的形象。仿佛只要有人承担了这一切,他们的谎言之下就是干干净净的自己。

    在后续的阅读中,这些来自中国的幸存者们仿佛随着船只消失在大洋彼岸,没有身份地位的他们,可能是一名厨师、一名司炉工、一名洗衣工、或甚至失业者,对于这些中国人而言,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呼唤他,但这些名字却又无法代表他们。

    这些漂洋过海渴望在异国他乡有一立足之地的中国劳工们被低价雇佣,做着所有人都不愿做的工作,或踏上战争时的任务船被鱼雷击中逝去,又在无用时被人想尽办法毫无补偿的遣散。他们想要不断扎根生长的生命在那个动荡又荒谬的时代下成了他国发展的渺小地砖,有用时被抬起,无用时被丢弃。

    在书中有一句让我特别动容的话“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似乎总是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每个人。”这句话可以是落难者之于“泰坦尼克号”,也可以描述中国乘客之于那些拥有“排华条例”的国家。

    一个故事不可能单独发生,它总涉及到那个时代的各种不同经历,汇聚而成为那一刻的交点。在追述“泰坦尼克号”事故始末及其幸存中国乘客的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种种变革。

    这些来自中国的乘客,准确来说是来自中国的孩子们,他们从十几岁就开始独自远走他乡,漂洋过海来到完全未知的异国进行着永无尽头的工作。就算在现在的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存在,在别的孩子正常上学生活的时候她们被迫必须背井离乡,去争取那未知的机会。

    就像文的“方荣山”一样,在度过了无数奋斗的生活后,他们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准则,有着以这抗争的生命为底气的傲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了自己认为了某种意义上“拯救者”,他们渴望帮助同境遇的人们,就像他们年轻时可能也渴望有人会在异乡向自己伸出援手。

    故事结束了,但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研究仍在继续,那些无法回家的沉睡的灵魂是否能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最终的确定,那一夜冰山旁的所有细节能否被逐渐补充完整,看完这本书的我肯定也会对将来的进展更加好奇吧。

  • 听《六人》

    作者:Barton 发布时间:2023-01-29 14:54:21

    看到书名感觉有种熟悉感,仔细一想,才明白原来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做《九人》讲的是美国大法官的故事,那9个人,在美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9个人,他们占据了三权分立的一权——司法权,可以说是上层社会的名流。而本书书名中的《六人》指的是泰坦尼克幸存者之中的6个华人,可以说是底层社会中的人群,尤其是在泰坦尼克的那个年代,他们作为华人还受到了主流社会的歧视。同样是以数字+人字作为书名的两本书,所关注的人群却是差异如此之大的两群人,还是很有意思的。

    回到这本书本身,作者是美国海事研究专家,他其实选择了一个非常小众的主题——泰坦尼克上幸存的6个华人。解读者从2个方面解读了这本书。

    首先是海难本身,关于大背景,解读者讲了泰坦尼克这艘游轮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在当时的大西洋航线上,一共有两家大的游轮公司在进行竞争,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竞争的是速度,哪家游轮能够更快地把乘客从大西洋的一边运送到另外一边,哪家游轮公司就能吸引乘客。后来,泰坦尼克所属的公司,白星航运公司,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不拼速度了,拼舒适度了,所以他们选择让游轮更豪华。另一个方面,白星航运公司经过几次海难的教训,学到了一个经验——越大的游轮越不容易沉没,在这个经验的指引之下,白星航运的船也越来越大,最终,又大又豪华的泰坦尼克号诞生了。

    然后,解读者讲了那6名华人的情况,其实最初登船的一共有8名华人,他们都是英国某航运公司的员工,在当时,英国的煤炭工人正在闹罢工,而当时的游轮又是通过煤炭驱动的,所以当时的英国游轮没有生意可做,英国邮轮公司就把这8名华人工人“租借”给了白星航运公司,于是这8名华人就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8人的船票的价格是59英镑9先令11便士,作者把金额写的非常精确,还有零有整的,应该就是为了突出他研究了很多的史料,想强调他这本书的真实性吧。他们这8人记录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名字,都是两个字的拼音,作者怀疑,这可能并不是他们的真名,而是雇主给他们取的小名之类的。

    他们所持有的票属于三等舱,和位于游轮最高层的头等舱不同,他们应该是位于吃水线附近的甲板。根据当时泰坦尼克号的规定。单身的且没有陪伴的男性乘客都被安排在船头,而女性乘客或者有家眷的乘客则被安排在了船尾。所以,这8名华人,应该是被安排在了船头。

    接下来,就是海难的时刻了,其实那天早上,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已经收到了很多警示,他甚至把泰坦尼克号的航线比传统的航线更偏南了好几十千米,以图避开冰山。而且,在泰坦尼克之前,已经有多艘游轮给泰坦尼克发送了6次,关于冰山的预警信息,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具体的预警信息,并没有被船长或其他位于指挥室的高级船员所收到,以至于泰坦尼克最终撞上了冰山。

    撞上冰山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是,泰坦尼克对于这件事情的应对,从撞上冰山,到第一艘救生艇下水,一共花了1个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幸存的6位华人了。当时,泰坦尼克全船一共2000多人,最终幸存7百余人,幸存率大约1/3,这些幸存者被另外一艘游轮救起,驶向纽约港,当这艘承载着泰坦尼克幸存者的游轮最终在纽约靠岸的时候,岸边是一群拿着长枪短炮的记者,当幸存者走下船舱的时候,一开始是一片寂静,完全没有声音,突然随着一个人的哭声,大家变成哭声一片。那些头等舱的幸存者被记者团团为主,而低等级的幸存者则无人问津,但是,这6名华人幸存者除外,他们被不怀好意地盯上了,马上就有好事者在传播一种论调:全船的平均幸存率是1/3,全船有15名克罗地亚人,全部遇难;10个丹麦人,仅有1人幸存,为什么8个华人,竟然能够幸存6个?于是,关于这些华人如何幸存的传闻开始传播:有说他们根本就是偷渡客的,有说他们因为有辫子,于是伪装成女人登上救生艇的,有说他们一上船的时候,就藏在救生艇里面的。真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华人在当时美国社会被歧视的现状,映射到了这幸存的6个人身上。

    作者在这里还分析了当时美国人为什么会排华,甚至会搞出一个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华人聪明勤劳,但是被美国人认为抢他们的工作机会,这种想法,我估计到现在仍然会存在吧。最终,有一位华人幸存者被作者找到,作者还亲自去对他进行过访谈,了解了非常多的细节情况。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534+)
  • 书籍多(171+)
  • 无漏页(409+)
  • 无颠倒(577+)
  • 三星好评(575+)
  • azw3(482+)
  • 内容齐全(425+)
  • 章节完整(565+)
  • 超值(131+)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3 19:21:43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25 00:55:4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师***怀: ( 2024-12-21 03:52:0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芮***枫: ( 2024-12-12 06:05:37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冉***兮: ( 2024-12-19 14:34:4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薛***玉: ( 2024-12-07 08:24:5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通***蕊: ( 2024-12-25 23:42:1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21 20:42:1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曹***雯: ( 2024-12-25 11:20:43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国***芳: ( 2024-12-10 04:31:08 )

    五星好评

  • 网友 索***宸: ( 2024-12-21 05:43:1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