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携数百名业内专家及一线名师团队,精心编写而成。教材紧扣考试大纲,在研究往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精选重要考试知识点编辑成书,本书共分六篇十九章,高频知识点齐全,为加强学习效果,特在每篇末设置模拟预测试以供考生练习,从而真正满足考生的考备学习需求。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携数百名业内专家及一线名师团队,精心编写而成。教材紧扣考试大纲,在研究往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精选重要考试知识点编辑成书,本书共分六篇十九章,高频知识点齐全,为加强学习效果,特在每篇末设置模拟预测试以供考生练习,从而真正满足考生的考备学习需求。
精彩短评:
作者:自由彼岸 发布时间:2022-07-18 18:29:38
活宝之力确实可怕
作者:村里在逃翠花- 发布时间:2022-06-30 10:46:22
不会说什么,反正就是好看
作者:复炸至金黄 发布时间:2017-11-04 01:17:14
情感汹涌真挚,可确实有些啰嗦…………
作者:花荫月影 发布时间:2016-04-19 06:46:40
2015年初看过,当时非常喜欢“爱的面貌”一节。昨天重新翻完这本随笔,觉得还不错。费希特说,哲学思考在根本意义上意味着不去生活,而生活在其根本意义上意味着不去做哲学思考。又想起诺拉艾芙隆那句“阅读是逃避,也是逃避的反面”。其实,这类探讨阅读得再多也似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不同的作者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看世界。“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向外涌出的行为……从我走向你”。“爱将其对象笼罩在善意的氛围里”。“爱是不断地赋予生命,创造并维护着所爱的对象”。
作者:依菲 发布时间:2017-01-03 18:22:54
花了一周在娃睡觉的间隙读完了,本书是对限时焦点治疗的介绍,可以看作是一本综述,3到5章从动力取向的限时焦点疗法如何运用展开,关键是治疗同盟的建立,治疗焦点的选取,结束和此时此地和来访者习语和此时此地移情的解析,人际三角,防御三角,治疗三角。
但是本书仍然只是惰性知识,与实践还有一点距离。焦点如何选取,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治疗同盟,如何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限时治疗,多少次合适,如何聚焦焦点,主动但不主导?这些问题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回答。
本疗法动力取向,其实就是精神分析加上时间限制,结合了短程焦点疗法和动力学取向,关注防御和移情,强调早期负性移情的处理。并且结合了系统观点,叙事观点,人际和客体关系观点。
理论上很完美,但是操作上的困难的确也不少。如不被认可,如何确保疗效而不是带来二度创伤。
作者:py 发布时间:2022-03-15 17:07:55
认识一下成吉思汗的一生
深度书评:
我不孤独,只是独处
作者:黄延峰 发布时间:2016-04-13 14:08:06
我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在翻译图书,领着他朋友的孩子来找我,说孩子想跟我交流一下,希望能跟我学习翻译。我是半路出家,不敢为人师,讲点体会还是可以的。图书翻译大多是将英语译成汉语,这方面母语是汉语且懂英语的人比较有优势,所以,主要由母语是汉语的人来做。反之则反之。译者的能力方面,首先,汉语的功底非常关键,这是承载金字塔的大地。反倒英语相对不那么重要,因为英语单词记不住是可以查的,不像口译,现翻词典肯定来不及。当然,知识面也要广,因为一本书中可能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历史、逻辑、希腊神话、诗歌、宗教和政治等。有些能力是可以自己多练就能提高的,有些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有些通过多阅读也能积累,包括读英文原著。图书翻译都是有合同的,有期限要求,它还需要有速度。在短时间内,译者需要集中各种资源,投入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此时,译者能否忍受孤独寂寞,能否坐得住显得十分重要。
其实,我担心的就是他可能坐不住。图书翻译是一种孤独的奋斗。很多人坐着读3个月的书都是难事,更别说是翻译图书了。图书译者大都形单影只,一人伏一案,周围一堆书,一台旧电脑,一个半封的网。各人的理解不同,表述方式不同,文字功底不同,翻译理念不同,逼迫图书翻译成为单干户。即使有几人合作翻译图书的,那也必须有一个人从头到尾通读校译,如果认真的话,那跟重新翻译没什么两样,如果不认真的话,可想而知图书的质量。图书翻译不但从形式上表现为一个人的奋斗,而且实质上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因为你身边几乎没有人懂英语,读书人也不多,更别提翻译图书了。你无从交流,可能谈得来的另外一位译者远在千里之外。此外,你还要忍受冷嘲热讽:又不赚钱,干这个来?这么累,你不能找点能赚钱的事干吗?你怎么老是呆在家里?言外之意,你一事无成,因为中国人认为宅在家里的人都是不成气的人,没有本事,跟人无法相处。更不用说,为了完成合同,你还要减少或放弃社交所带来的孤独。
有些出版社对待译者的态度也让人欲哭无泪,更觉孤独无助。出版社之于译者还不如嫖客之于妓女。除了少部分民营图书公司交稿即付款外,几乎所有国有出版社和绝大多数民营图书公司都是书出版了再给译者付稿费,而嫖娼都是交货即结算,没有见过嫖客完事之后,说等他挣钱了再付嫖资的。嫌不合理,你可以不干,反正有的是人干;嫌书质次价高,你可以不买不读,能咋的?其实,即便一个不认真的译者,也是得不偿失;认真译者的付出则远超所得。可是如果不认真翻译,何谈尊重作者,何谈尊重读者?该行业还存在其他一些变态的思维,比如译者要价高,说明不喜欢翻译。如果非常喜欢,那岂不要免费?自古以来,完整的交易流程都是:交货-验货-付款,钱货两清,完成交易。可是译者交稿之后,出版社不评审,也不付款,而是想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完全不顾及译者要等米下锅。如果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也罢了,一家垄断经营的企业也担心挣不到钱?竟然把算计译者这点小钱当成惯例,无耻地沿袭,并且变成霸王合同条款,让译者别无选择。是本事不济,还是中国人不读书?且莫说咱是文明古国,且莫说咱是新中国,且莫说咱是人民出版,这种连一个普通商人甚至嫖客都不耻的行为,为什么能在知识分子成堆的文化产业中多年来相沿成习,食之如甘饴?这种核心价值观肯定不是从旧中国学来的。
从这一角度讲,凡垄断,必轻视,必邪行。
这一切你往往无从诉说,所以愈发感觉孤独。我总是说我给自己判了个无期徒刑,只是偶尔奢侈地放放风。
可是,在读了阿琳·克莱默·理查兹等人的《穿越孤独》(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Only the Lonely)之后,我对这种孤独有了新的认识。之前的模糊认识得以清晰和确认,现在我知道图书译者的这种孤独其实是一种独处。
《穿越孤独》的目的是从一个宽阔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探索孤独感的广泛领域,共有各个方面的专家写出的18篇文章,分成4部分:孤独感与创造性和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感、生活事件中的孤独感。“这本论文集呈现了一个万花筒,透过这个万花筒,我们看到当今精神分析学界有关这一重要主题的观点。”(P284)在浏览了全书之后,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一部分-孤独、创造性和艺术家。
孤独是一种痛苦而复杂的情感状态,没有人能够免受其苦。(P283)那么,什么是独处?即在身体和心理上从他人那里撤回,这是一种单独和自己相处的状态,无论这是自主选择还是被环境所迫。……孤独是我们存在的背景,独处是自我的容器。(P17)
孤独者的宿命是悲惨和渴望,它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而独处(solitude)是受欢迎的暂时缓解。……独处即是孤独,也是从孤独之中获得的安慰。(P8)“没有希望的感觉是孤独体验最基本的元素”(P283),而我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不孤独,只是独处。“从普通的生活轨迹中脱身,孤身一人去创造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以某种新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存在和生活。不足为奇,独处是一个充满恐惧和喜悦的地方,充满痛苦的自我贬低和狂喜的自我膨胀,而人类的创造(有时是那些最高水平的创造)就发生在这里。”(P19)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说过:“每本书都是一幅独处的影像,都是作者独守空房,长时间在独处中孵化出的产物。”(P27)
“实际上,虽然他想要强烈地想要一个人呆着,而且十分珍视这种独处,但是他也很喜欢社交。正是这种孤立隔绝和社会化之间的来回拉扯,这种根深蒂固的既需要孤独一人又需要他人陪伴的状态,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中。”(P9)
其实,阴差阳错,大学时我改学了日语,但很快失去了兴趣。大学毕业后我只好从高中的基础上自学英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感激我高中时的英语老师,李老师当时应该没有想到我现在走到这条路上。研究生时的王老师则教会了我精读)。在我漫长的自学英语的过程中,从开始漫无目的的学,到为了考研而学,再到为了翻译而学,我时刻都处于一种社交和独处的拉扯之中,“渴望陪伴的同时又无法忍受陪伴”(P9)。它牵扯我的精力,也考验着我的恒心和毅力。比如,在政府期间,我可以和同事们打一会扑克,或输或赢点小钱,但只要有人替我,我立刻就能入静,专心读我的《经济学》,而就在同一间屋里,旁边的同事激战正酣。说实话,没有足够的定力,一个人很容易就随波逐流了。
独处和孤独是不同的,独处提供了一种存在性,因而是无情感的状态,是一种从痛苦之中获得疏解的孤单。(P12)
写作对于贝克特来说至少具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写作帮助他去探索自我的边界,更好地整合心理和躯体功能。……写作为贝克特提供了一种把对他人的渴望和恐惧(两者往往同时存在)加以外化的途径,帮助他去应对这种分裂……对贝克特而言,陪伴比孤独要好。不过,独处又更好一些。(P14)
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认为“个人独处的危险就是个人潜在自由的危险”。(P25)独处也有可能变成一种衰退和破坏,正如作家(或者主角)可能遭遇非常痛苦的阻塞,长时间无法创伤。甚至有的人为了寻求从创作的痛苦中得到解脱而选择自杀。(P18)但我知道,我选择的道路不会给我带来痛苦和极端。我有的只是疲惫和烦躁,不是痛苦,而是快乐;我有清晰的目标和追求,我的时间和成绩成正比,因此我会努力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虽然艺术家通常是孤独的,但是他们总是在和他人对话,为他人创作,当然这些人包括读者、观众和听众。(P24)而我在翻译过程中,其实虽独处而不孤单,我几乎每天都要跟作者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他们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还要跟国外出版社的编辑交流,甚至如果作者已经去世,还要跟作者的代理人交流,以期答疑解惑;为了搞准确一个人名或名词,我会跟在网络上联系到的一切人交流;我要与编辑交流,我要跟某些读者交流,我要跟同样从事翻译的朋友交流,为了以较小的代价得到自己心仪的书,还要与网络书商讨价还价……尽管我坐在斗室之内,触觉和视野却是国际性的,没有边界。这是对自由的奖赏。
艺术家的独处是艺术创作的一项必要条件。(P286)创意就像女神,它只在独处的人面前现身(P15,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从本质上而言,艺术创作是独处的职业(丹妮尔·卡纳夫(Danielle knafo)),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尊和个人满足感的首要来源并非人际关系,而是其艺术产出(斯托尔(Storr))。尽管我不算艺术家,但我在图书翻译过程中有这种体会,当我看到渗透了自己心血的书面市时,心生自豪,感到满足。在得知读者满意、喜欢我翻译的书时,更是高兴得了不得。
周国平教授说过: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周国平的这番话支撑着我的心理,让我孤独地奋斗却不至于崩溃和放弃。我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类,一是活在社会上的人,他们的存在感是在别人的眼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如鱼得水;一类是活在自己的天地,追求大多数人做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目标。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理解、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暗淡时光,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精心选择的这三句词不正是对独孤求胜的写照吗!
有时,我感到恍惚,这是一种被迫独处,还是一种自愿独处?被迫独处是一种囚禁,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施加的;而自愿独处是自主选择的隐退,目的是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P18)
强加的独处未必不是一种赐福,比如法国小说家克莱特(Colette)被丈夫锁在屋子里,不写到一定的页数就不许出去。而且,我觉得强加的独处可以转换成自愿的独处,二者并非完全没有交集的。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遭到贬谪的官员,也许有了独处的环境,不再勾心斗角,才使他们静思,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才华,比如以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这首五言绝句。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遭贬谪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作为政治家而言,不能置身于矛盾斗争的土壤,在与人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中影响他人,影响政策方针,影响政局,影响社会及其发展变化,内心是孤苦寂寞的。遭贬谪就一定是痛苦的吗?据我理解,遭贬谪的痛苦并非遭贬谪本身,而是遭贬谪还不能一走了之,还得干,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岗。所以,他们的孤独是被迫的孤独。但柳宗元的这首诗,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它反映的是“独处”之美。怎不见得作者心中想的是: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终于可以独自静一静了。比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而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保罗·迪里奇(Paul Tillich))。我还知道有人说过“正是孤独而不是合群让你变得出众”(It is loneliness that makes you different, not gregariousness)。现在我知道了,此人所说的孤独其实是“独处”。
我喜欢独处,却不是“孤独”的精神病患者,我穿越了孤独,而让我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对自己加以解剖的就是这本《穿越孤独》。
所谓开卷有益。
忧于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种族
作者:岁月至上 发布时间:2006-05-01 12:58:39
刚刚读的这本《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于那些古老文明的直接肉眼观察——也许仅仅是走车观花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也许不如统计数字的客观和全面,但就其揭露一个文明,一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而言,有时也可以更为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余秋雨先生的眼光还是挺深邃的。
我们早就知道,那些和中国同辈,或者比中国更古老的文明,都混得不好。但到底不好到什么程度,说实话,我们都不太知道。我们中国人关心和了解得多一些的,都是这几百年的热闹,即西方现代文明。余秋雨先生替我们去看了,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他告诉我们的故事非常生动,我认为编是编不出来的。
只剩下麻木等死了
我从余秋雨先生的故事中看到的最清楚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那些古老文明都濒死了,它们绝无康复的希望,现在仅仅是躺在床上等死而已,留给后代儿孙的只是一个卑贱、凄惨、麻木(这倒不是一件坏事,麻木了就不痛苦了,既然没救了,麻木就比痛苦好)如虫豸般的生活。让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几段精彩的记述和评论。
“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基本构成情况大概是: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让人感到拥挤的,首先是这六成闲站着的人,哪里出了点小事就往哪里涌,使人口的重量因运动而夯得更加密实;其次是摆摊的人,完全不讲秩序,就像一个书架倒地,猛一看增加了十倍的书。”
“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
但最可怕的还不是人多和赤贫,最可怕的是你完全看不到任何改变现状的意愿,看不到任何协同的有序,人们甚至不再抱怨了,不再骂街了,人们就把闲站着等死当作生活的必然。仅就这一点说,我们中国确实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的文明从高度辉煌跌到了近现代的惨状,但我们中国人还在奋斗,还在力图改变现状,至少还在骂,还在抱怨。余秋雨先生说:“对于贫困我并不孤陋寡闻,中国西北和西南最贫困的地区我也曾一再深入。但那种贫困,至少有辛勤的身影、奋斗的意图、管理的痕迹、救助的信号,但这一切在这里很难发现。因此,惊人的并不是贫困本身。”
我认为印度是没希望的。中国有些人很看好印度(如果是想鞭策中国自己,那意愿是好的),也有人说印度有两亿中产阶级等等。我不太相信印度有两亿中产阶级这种说法,如果真有,那恰恰说明情况更糟:你有两亿中产阶级,还解决不了身边的这些如此无法忍受的问题,那可真是病入膏肓了。当然,印度是个核大国,折腾起来还是够别人喝一壶的,但也仅此而已。印度还有个不错的软件业。可这救得了印度吗?软件业能救几个印度人?会写软件、英语好,移民到美国?这么多年移了还不到一百万,能移走五千万吗?不,这些都救不了印度。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也救不了印度。这也是个躺在床上等死的文明,什么也救不了它了。除了极少数几个人,自己能在西方国家当个有钱的贱民。其他那些古老文明也是大致如此。
可别以为我是在这里幸灾乐祸、沾沾自喜,不,恰恰相反,我是从印度文明和其他古老文明的濒死状况看到中国文明如果走到这一步的可怕。我们中国今天还没有到这一步,但这一步只是很小的一步,如果我们的文明不能迈出向前的一大步,那是很容易退后这一小步的。而只要退后这一小步,那就是一个绝不可逆的、万劫不复的地狱。那时,我们就只能祈求上苍赶紧让我们麻木了。在我们的文明还没有落入深渊之前,赶紧迈出向前的一大步吧!
独裁者的罪恶和美英的凶残
另外我想说说的是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伊拉克的状况。伊拉克的统治者显然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统治者,这一点余秋雨先生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感受得到。在我看来这一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既不愿战,也不能战,又何不早降,免得本国生灵涂炭。可它偏不,就在那里耗着,自己却还在那里花天酒地。而它的人民居然也就允许它这么耗着,既不愤怒,也不抱怨,真是人贱不若草木啊!
另一方面,美国和英国的残酷令人发指。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惩罚”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妇女和孩子吗?有能耐你们用巡航导弹把独裁者一弹毙了,为何把这么多无辜的妇女和孩子活活困死,却动不到独裁者的一根毫毛?人道在哪?良知在哪?怜悯在哪?从这里我更认识到了一个民族绝不能指望另一个民族的人道、良知和怜悯,只有自己救自己。只可惜我们的许多知识分子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指望“文明的”西方人的人道、良知和怜悯。
关于文明的论述只能是为关于现实的思想做包装
《千年一叹》对于实况的记述十分有价值,但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兴衰的一些评论我却认为不具备太多的价值。按余秋雨先生说,其他古老文明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而中华文明还没有败亡,其原因在于其他文明往往搞军事远征,杀的昏天黑地,中华文明则是和平自守。但这里有个太明显、太让人挥之不去的反例,那就是西方的近现代文明。西方的近现代文明可没有少军事远征,它远征得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文明都厉害得多,到头来是把其他文明消灭了,把人家种族都灭绝了,并没有看到余秋雨先生说的那种“两败俱伤”,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我想,像文明这么大的东西,实际上是什么都有,很难下一个论断的。你要找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有的是;但别忘了,别人要找尚武有利、崇文不利的例子也有的是。中国文人总是找到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无非是他们自己不喜尚武,并非尚武真的一定会断送一个文明。再举一例,余秋雨先生讲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认为原因在于佛教是一种智者的文明,难见容于周围的群氓,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出于余秋雨先生这样一个中国文人的自身处境、自身情感的结论。我记得曾读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印度佛教史》,那个英国人认为佛教在印度的败亡恰恰是在于它太缺乏尚武精神,因而在伊斯兰的武力面前,无法以它的教义组织起反抗,而印度教在这一点上比佛教强,因此印度人抛弃了佛教,而印度教却在印度生存了下来。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是80年代的“三百年殖民地论”。据说中国要是当它个三百年殖民地就好了,就富了,就发达了,就自由了,就文明了。论者确实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大学生们,小知识分子们,一个个激动得咩咩乱叫,恨不能当场把时钟拨回去,去请三百年前的西洋人来中国殖民。然而,他们就没想想印第安人被灭了种的例子,也没想想余秋雨先生这一路所见所闻的例子。
所以,我认为,所谓文明的教训,往往是论者先定观点的产物。自己先把结论定了,然后找些历史上的例子去证明。由于文明往往有极为广阔的实践和空间尺度,对于任何先定的结论,这种例子都是永远找得到的。扯远古文明的教训,无非是为自己对于现实的观点做包装而已。对于远古文明的总结往往是扯淡,比较实在的是对于现状的描述和理解,这是我在80年代“文化热”以来,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我对于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这么看。当然,中国人非常喜欢总结“历史的教训”,审美趣味也是喜欢沉醉于远古,借古喻今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人们(包括我自己)不会弃置不用的,只是我们看别人用时,千万别被他们的“博大精深”蒙住。
我们这个民族,或者说全世界的人,实际上恐怕是没有时间去扯远古文明的教训了,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已处在难以预测的巨变的前夜。这是我看下面一本书所感受到的。
整个人类文明已接近“奇点”
——读《Mind, Machines and the Multiverse》
我是从美国的《大西洋月刊》上知道这本《Mind, Machines and the Multiverse》的。介绍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它阐述了计算机技术与思维,乃至宇宙观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我便托苏珊,一个英国女记者,替我去买这本书。她是趁着暑期休假替我从美国买回来的(网上购书并没有吹嘘的那么方便,所以还得人去)。
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这本书不是很容易懂的。苏珊说她是全然看不懂,故此对于我能看懂这本书表示钦佩。我在年轻时倒是学过一些算法、波函数什么的,但已改行了近20年,现在就要凭那点底子来啃这本书。所幸的是,大致还能看懂。
这本书相当透彻地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最新进展,从最前沿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到量子算法,到实现量子计算机的硬件方式,到已进行过的各种各样有关实验,都做了详尽介绍。这使我对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具有无比威力的量子计算机有了相对完整的了解。但这本书使我收获更大的,是它引导我去网上看“Singularity”,即“奇点”理论。
“奇点”理论
“奇点”是什么意思呢?它本来是一个数学名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文明的进步正在呈加速发展的趋势,速度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一个点,过了这个点,一切都将以现在不可预测、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发展了,这个点就是“奇点”。这个“奇点”,据一些人说,已经不会太远了,大致也就是距离现在三、四十年的样子。
“奇点”的根据是什么?主要的根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人类的智能。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会同意,他们认为,机器的智慧永远超不过人类。但我想,只要是对“复杂”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对遗传算法的理论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对于机器的智慧可以超过人类的可能性不会完全否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一本容易读懂的书,丹尼尔·希利斯的《通灵芯片》(是《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的一本),可以参考(还有其他一些书,这方面的书翻译过来的越来越多了,这还真是一个好现象)。丹尼尔·希利斯在书中还举了一个很实在的例子:用模拟进化做出来的排序算法,比人做出来的要快,同时人对于它却无法理解。问题只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有功能足够强大的计算机来“培养”人工智能。
而相关技术就在眼前了:计算机网络,量子计算机,纳米技术,DNA计算机,遗传工程,等等。只要在一个点上突破了,马上会引发全线突破。即使退一万步说,后面的那些全突破不了,仅计算机网络一项,便足以在不久的将来“突现”超过人类的智慧。于是又有人提议,与其搞AI(人工智能),让机器把人类制了,不如搞IA(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智能放大),用纳米技术、遗传工程什么的,把人类自己搞得更聪明。不管是哪种情况,总之,人类文明正处于转折关头,一过了这个关头,人类社会的一切都会大大改变。过去几千年的科技进步,在超级智能之下,也许只要一、两天就能完成,人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巨变。于是现在西方又出了“extropy”(据他们自己说与entropy,熵,没什么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运动。那些“extropian”们,准备保养好身体,等它个四、五十年,到时用新技术(如纳米技术)替换掉自己的血肉之躯,到更高的“层次”上去长生不老、成佛成仙了。
中国面临的科技差距拉大的危机
上面说的这些像科幻?也许吧,但不完全是科幻。就算达不到那个程度,最近二十年科技在加速发展这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而这种加速的科技发展很可能一下子把在科技方面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一下子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过去几百年中西方人利用科技优势对于其他种族的奴役和灭绝,和这次相比,恐怕也是小巫见大巫了。就拿量子计算机来说,做出能替代掉现在的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恐怕还要有些年,但量子加密技术和量子解密算法,却是近在眼前了。仅仅就这一项技术,即可将力量的差距拉得极大极大。试想一下,你的秘密别人全知道,而别人的秘密你却一点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吧。仅此一点,就是一个相当可怕的前景。
如果上述那些美好的场景不能完全实现,对于科技落后的民族只能更糟。“extropian”们的想法是,他们是准备“上层次”了,根本不屑来和“stay-behind”(跟不上趟的)来争资源了,这个地球就留给你们吧,我们是要飞升了,如果我们有兴趣,也许还会像现在人类照顾宠物一样的照顾你们一下。据他们之中的有些人说,人类之所以始终找不到地外智慧,就是因为地外的超级智慧不屑于搭理人类,人家已经“上了层次”,还搭理你干吗?如果真是那样,倒也好,我们就“stay behind”了,慢慢享受着他们留给我们的地球了。问题是如果他们一下子还上不了一个“层次”,只能上半个“层次”,还是要跟“stay-behind”争这个地球的资源怎么办?那时,“stay-behind”恐怕就真遭殃了。
可我们中国人好像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发展完全没有感觉。表面上也在讲科技的重要性,但吹牛多而并不做多少实事。如IT业吹嘘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只比美国落后几个月”,其实这是完全混淆了买东西和造东西的区别:一个文盲也可以抱一台电视机回家,你能说他和造电视机的工程师掌握了同样的技术么?如替美国做了1%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就说中国的生物技术如何如何,你先说说有多少现在正在使用的抗菌素是中国搞出来的吧。
最为可笑的是吹嘘所谓的“知识英雄”。一些媒体人士把知识经济等同于互联网经济,把互联网经济又等同于网站经济,把网站经济又等同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站经济,于是一些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网站的C什么O被吹成了“知识英雄”,于是举国上下的崇拜,举国上下的欢腾,以为中国已经迈入了先进科技的行列。这恐怕是我们又一次被引上了类似于大跃进“小土群”的邪道,只不过这次领军的不再是不识几个大字的生产队长,而是美国回来的MBA。危险啊,中国!
有些人不是不懂这个差距之大,但也高枕无忧,他们抱定了信仰美国,认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就是全人类的科技进步,故此他们不着急。然而,就算美国对于中国没有任何恶意,就算美国完全没有遏制中国的打算,就算美国是中国的盟国,我们自己一点不争气,全靠别人帮你,能行么?就算是好朋友,能这么靠在别人身上么?
我绝不是贬低中国科技人员这些年来的辛勤劳动,但我们中国的科技确实是很危险地落在了别人后面,而且看不到出路。主流经济学家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产业化”、“走市场”,但我看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这条路多半走不通,中国的产业界既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这个眼光。回到“两弹一星”式的搞法去?理想主义时代已过。怎么办?大家多想想办法吧!可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想。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那些思想界“大师”们,那么崇拜西方文明,却对于西方文明的最主要部分,科学,一贯忽视,甚至厌恶,他们总是说这只是“器物”,并不重要。“大师”们,把你们的超人智慧多用在科学上一些吧!我不是说你们应该去编写程序,或是去穿刺细胞膜,术业有专攻,这些用不着你们去做,但是,多想想科学与文明的关系,多想想科学与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多想想我们中国怎么才能把科学搞上去。
每每想到这些事,我眼前就浮现出余秋雨先生所目击的那种濒死文明的恐怖。但我们毕竟还没有濒死,我们还是有救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114+)
- 在线转格式(576+)
- 值得购买(408+)
- 体验满分(56+)
- epub(391+)
- 购买多(580+)
- 不亏(345+)
- 排版满分(90+)
- 推荐购买(426+)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 2025-01-06 04:47:5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宓***莉: ( 2025-01-06 14:08:5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扈***洁: ( 2024-12-07 08:17:0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后***之: ( 2024-12-28 22:43:4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车***波: ( 2024-12-14 23:26:4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龚***湄: ( 2024-12-22 14:02:1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养***秋: ( 2024-12-19 22:14:0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仰***兰: ( 2024-12-16 20:49:2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益***琴: ( 2024-12-21 07:58:4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居***南: ( 2024-12-11 03:25:53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康***溪: ( 2024-12-19 16:16:07 )
强烈推荐!!!
喜欢"中公教育福建农信社考试2022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真题"的人也看了
- 醋溜族1(青春酷活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2020年消防工程师 消防设施操作员(初级)·考点精析与全真模拟试卷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英对照)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村落社会变迁与生育文化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用日语学专业(基础篇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978730017211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财务预算理论与实务 韦德洪 编著 立信会计出版社【正版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彊村丛书(全三册)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如何街拍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总持风雅有春工·蔡正仁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