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婚法律问题 荀恒栋 等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正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军婚法律问题 荀恒栋 等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正版】精美图片
》军婚法律问题 荀恒栋 等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军婚法律问题 荀恒栋 等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655653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3
  • 页数:271
  • 价格:4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37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军婚法律问题》内容包括有:第一章 军婚特别规定总论;第二章 军人恋爱、结婚的特别规定;第三章 军人离婚的特别规定;第四章 军人财产归属的特别规定等。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荀恒栋,1988年7月开始做律师工作。2002年11月被选送刻意大利圣雷莫国际人道法学院研习。现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司法办公室主任,法律顾问处主任、律师,副师职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主要研究课题:军婚特别规定、士兵权益保障制度和武装冲突法运用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军婚法律问题》内容包括有:第一章 军婚特别规定总论;第二章 军人恋爱、结婚的特别规定;第三章 军人离婚的特别规定;第四章 军人财产归属的特别规定等。


精彩短评:

  • 作者:夏言 发布时间:2009-11-22 19:30:25

    这家伙就是上海的板砖。

  • 作者:忍者神瓜 发布时间:2012-12-12 21:12:49

    带上路!!!

  • 作者:垂钓于时间之河 发布时间:2007-03-05 00:06:18

    太深奥了

  • 作者:伊識 发布时间:2013-02-22 20:38:31

    我喜欢的类型,男主也是我的菜ww 纸张什么的能再用点心就好了。

  • 作者:鸿飞九万里 发布时间:2021-10-14 09:17:44

    魔兽之书第二本,因为乐高骑士团出了新套装。

  • 作者:liz 发布时间:2014-08-22 12:48:41

    “用过”


深度书评:

  • 编者前言 by 简·鲍姆&马修·格雷夫斯

    作者:何家炜 发布时间:2022-05-10 15:15:19

    大家普遍认为布鲁斯·查特文是写作这个行当中独树一帜的后起之秀,这个误会要归咎于他在如歌的自白之作《我一直想去巴塔哥尼亚》中那句如今很著名的话,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得知这位永不言倦的远行者半路出家走上文学之路,几乎是心血来潮地用一封电报宣布自己出发前往地球最遥远的角落,他说:“去巴塔哥尼亚了”。

    此观点忽略的事实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查特文就已经定期通过专栏写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打磨风格,广泛涉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与美容》《今日历史》《纽约时报书评》等杂志。从艺术品专家到考古学者,从译者到作家,在他职业生涯的每次转折与变迁中,他都始终坚持写作,直至一九八九年逝世。

    这些先前被忽略或未曾出版过的查特文遗珠——短篇故事、旅途闲笔、散文、报道和评论——自书评、文档、文学刊物和杂志中选取出来,首次齐聚于此,它们涵盖了作者职业生涯的每个时期和方方面面,反映了其作品恒久不变的主题:寻根与漂泊,浪迹与异域,拥有与放弃。

    从这些数量充裕的“闲来之笔”中甄选出佳作结集成这本文集,旨在向读者提供一本关于布鲁斯·查特文的阅读手册,一本洞悉作者人生与作品的珍贵“导览”。

    谨记这一目标,编者依循文字的内在逻辑来安排它们的出场次序,而不是生硬地遵从年表顺序。见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从如此多样的素材中显现,的确是个引人入胜的过程:循环往复的思想轨迹和主题将发表年限跨越二十余载的文字串联起来。除却查特文更为人熟知的叙事天赋,它们还展示了查特文作为热血敢言的评论家、洞察犀利的批评家和大胆创新的散文家的一面,他有着躁动不息、追根究底的内心。

    选取的文章以主题分类,在五个环环相扣的章节内呈现。第一章名为《在家的恐惧》,以自传的视角打开了部分“书写者的密室”,同时反映了查特文敏锐的场地感和他对来自遥远异域的物品的热爱。第二部分《故事》,让读者以全新的角度窥见查特文作为讲故事好手令人欲罢不能的一面,他永远游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那条细线之上。第三章《游牧,另一种选择》,通过查特文一本未出版的著作的摘要,回归他的创作主题,该书通过描写游牧民族,阐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点,他阐述了文明与其“对立面”自然之间在文化层面上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游牧与定居,城市与荒野,社会与部落。第四章《书评》,带领读者重新发现查特文不太为人熟知的伪装:文学批评家,他扮演着直率坦诚、唇枪舌剑的书评家角色。在第五也是最后一部分《艺术与画像破坏者》中,即将成为作家的他,通过探索艺术创作中根植于本质的悖论:自由释放与控制盲从这一潜在对立倾向间的博弈,预见了小说创作即将再次回归的主题风潮。

    在描述巴塔哥尼亚文学长假之旅的自传式散文中,查特文还透露了他未酬的壮志本是想写一本“大概可名为《躁动的解析》”的书,以扩充帕斯卡尔那句“人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的名言。因为这一系列文章出色地展示了布鲁斯·查特文对躁动不止息的迷恋,当我们要为这本文集取名的时候,这个令人记忆深刻的词就成了匹配的选择。

    简·鲍姆和马修·格雷夫斯

    巴黎,一九九六年六月

  • “网红”教授戴建业:入世与隐逸

    作者:1984 发布时间:2020-06-07 11:21:43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长,也发在公号“

    咖啡香烟

    ”了。采访因书而起,就放在书评这里。一般的人物小传稿,做到了文通字顺。戴老师很赤诚,也很正直,现在觉得有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抓紧珍惜一个。正直这个基础存在,才有讨论、变好的可能。从成长经历,到无论如何都改不掉的口音,到写博客,再到这次赞扬方方女士,还有林林总总,他过得非常不容易,承受了许多压力。承载先贤们人生经验的诗文,都汇入了他的人生。用“饱览诗书”给自己贴金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网红”是一回事儿,但这遮蔽了他宽广的学术与爱好。他喜欢伯特兰·罗素,用原文背英国老汉的文章。开句玩笑,他的麻英跟麻普差不多一样好懂。他努力地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但这是多么艰难啊。

    读书日的一场直播里,戴建业落泪了。他略微突兀地冒出来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我要不辜负这么多粉丝,我要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回报大家、回报这些读者。”

    戴建业平素讲话坚定,麻城口音增添了慷慨激昂。他喜欢用男性色彩强烈的词汇“爷们”,以此概括盛唐的生命力。“对李白,对盛唐的这些诗人,我非常地向往,而且由衷地赞美他们。”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戴建业的学术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却因讲解唐诗受到公众欢迎。多重因素偶然叠加,令他的人生际遇格外曲折。沉默讷言的年轻人,如今因幽默风趣成为“网红”;家乡口音总是带来挫折,却成为独特的身份象征。作为直接受益于恢复高考的77级大学生,他三十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本可以就读全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们那一代人,也包括稍后的78级、79级这一代人,普遍有一种家国情怀,普遍关心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戴建业在“爱思想”网的专访中说。“家国情怀”恰是他从诗人们身上看到的。随着年龄增长,他慢慢喜欢上感时忧国、饱含同情心的杜诗。

    诗歌塑造了戴建业。他相信“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不愿多谈诗歌对自己的影响。诗歌的养分如星辰般散落在他的著作和众多访谈、博文和演讲中。他热情称颂正派的人,尽可能直白地针砭时弊,甚至期盼向公众剖析自己的鄙陋之处。

    “站在公众面前的戴建业,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在新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的后记中,戴建业写道。这本谈论李白与杜甫诗作的新书,很快就在电商平台进入了预售排行的前列。

    去中文系报到那天,戴建业结识了廖珂。他们都在农村长大,分在一间寝室,床挨着床,三五天下来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友谊与诗贯穿着戴建业的人生。中学写“批林批孔”的大字报,一位理科老师莫名其妙地让他写首诗上去。他从几天前的报纸上抄了一首,略加修改。大家觉得诗好,就鼓励他投稿,居然发表去了其他报纸。少年因赞誉而虚荣,更不敢承认诗是抄来的。他开始阅读很多新诗和古诗,开始写散文、小说,上大学前还发表了一部独幕剧。

    高考中断十一年,1977年重启,冬天考试,转年初春开学。湖北省的录取率大概4%,数年积累下的考生背景五花八门,廖珂还遇见了中学老师,师生瞬间成了校友。学校当时叫华中师院,百废待兴,中文、历史和政治三个系不用实验室,学生先去京山校区几个月。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两栋平房,与农场相差无几。

    这次高考没那么规范,考生不知道成绩,填志愿只能靠估分。“我知道我考得好,但不知道别人考得好不好。”戴建业放弃了最喜欢的数学专业,憧憬成为诗人。

    学校里的读书气氛异常浓厚,有如“饿了肚子的人突然遇到了面包,扑在面包上,永远都吃不饱”。廖珂回忆,每天5点多,天还没亮,他们俩就到水塘边的树林里读书,过一个小时才回去吃早饭,“都想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戴建业家境窘迫,只能靠每月十三四元助学金生活。饭钱七八元、教室费两元,剩下几元零用,难得添件新衣。他和廖珂常在阅报栏前边读报边吃饭。有时二三两米饭吃光,他想添,还要征询廖珂的意见。饭票有限,一次吃多,下次可能就打不到饭了。

    “他普通话比我还差,麻城话大家都听不懂!”廖珂哈哈大笑。相对于见多识广的城市考生,农家孩子“多少有点自卑感”。戴建业很快在学业上显示出能力,但一度抑郁,讲话很少,事业前景仍旧模糊。大四去武汉的中学实习,同学试讲一遍就上讲台,他反复尝试仍不合格。即便教案非常出色,改不掉的乡音还是拖了他的后腿。实习四十多天,他几乎夜夜失眠。

    不过,戴建业还可以因诗歌而激动。他期盼感受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交融。但那只是消失的意境,“现在都没有那种船,汽笛一响,就一点诗意都没有了”。目的地扬州的美好,生活在武汉的人又格外能够体会。湖北的春日湿度大,如同柳永描绘的“暮霭沉沉楚天阔”,雾气蒙蒙,不像扬州的“烟花三月”那般灿烂。

    诗歌关联着想象,又如此现实。戴建业决定继续念唐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算上他,全班只有三个人考研成功。读研回来,戴建业在母校任教,起初还是缺乏自信。“他毕竟聪明,抓紧文学的意象表达出来。”廖珂记得,到1990年代中期,教书十多年的戴建业站住了脚跟。学生欢迎他,也理解和接受了他的乡音。

    77级的友谊延续着,在官方负责分配的年月,同学间对物质和前途的竞争几乎不存在。一位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学去省档案局查询,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那一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文科的学生中,戴建业排第二名。三科289分,超过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19分。

    这时,他们毕业了三十年。

    李又顺非常清楚地记得与戴建业的第一面: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走出地铁站,拎着十几本书和一件瓷器。神交近二十年的戴建业,就是他想象中的样貌。

    1990年代初到华东师范大学念研究生时,李又顺正赶上一批上海学者们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发起者之一、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后来总结,“人文精神”在不断生长和日益丰富。“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努力,通过个人的差异,来发展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保持现在的一种人文理想,与那个时代是分不开的。”2013年,李又顺就获得了“中国好编辑”称号,同样的理想使他与年长十岁的戴建业相互吸引。他先在报刊上读到戴建业的文章,主题大约是诸子百家,为其真情实感打动,就写信约书稿。

    戴建业很快回了信,附上一本写老子的新书。书信往来之余,李又顺常常阅读戴建业的博客,一两天更新一篇,“爱憎分明、惩恶扬善”。在他眼中,这位朋友受儒学影响,是个积极的入世者。

    2016年第一次见面后,李又顺常与戴建业通电话,了解到他感性那一面。妻子患病后,戴建业每天吃过晚饭就陪她聊天,用一两个小时聊人生、聊生死。抚平妻子的情绪,他才开始工作,通宵达旦地写作看书。疫情期间,他一直在医院陪伴妻子,保持着一贯的理性平和。

    戴建业开玩笑般回忆,结婚时两人约定,家中大事他说了算,小事由妻子管。然而,“结婚了三十多年,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大事”。因为妻子管账,他几年前与大学同学打牌消遣,每次只带100元零花钱,真正做到“小赌怡情”。2018年,在儿子的婚礼中,他在致辞中告诫新人:“爱情不只是短暂的两性吸引,更是相互长期的包容,双方天长地久的关爱。”

    那次婚礼,李又顺平生第一次担任证婚人。看到戴建业在读书日直播中动了感情,他深夜打电话问候。“戴老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别人对他的信任,任何一个好他都记在心里。”李又顺说,他始终珍视这段友谊。

    李又顺自豪于编辑过吴思和林贤治两位学者的作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格的独立和学术的自律”。李又顺现在供职于复旦大学出版社,仍然对工作怀抱着理想。说到“出一些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时,他的语调变得异常温柔。

    张三夕性情开朗,受访时又格外认真,把要点敲进微信逐条发过来。他是戴建业的文学院同事和好友,两人“荣辱与共”。研究生会2010年开始两年海选一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戴建业与张三夕前两届分别入选。

    那时,戴建业正给本科生开设“走进大诗人”选修课,教室每每座无虚席,以图书、课程数字化闻名的超星公司随堂录了像。他适合《百家讲坛》那样更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是因口音而未能通过面试。

    戴建业素来尊重张三夕的意见,聚餐中听他说开了博客,回去就浏览。“自己的文章自己可以随便发出去,我感觉这十分美妙。”戴建业回忆,自己本不愿意过分逾越专业边界,去关注社会事务。

    2011年初戴建业注册博客,7月发布的《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批评毕业致辞中过多的网络语言,“既浅薄又俗气,校长降格,听众肉麻”。文章被新浪博客推到头条,纸媒继而纷纷转载。戴建业发现自己写杂文、随笔的能力,一度“写得近于发疯”。次年,他经网络投票成为网易十大博客名家。

    倒是“走进大诗人”留下了缺憾,预备讲五位大诗人,戴建业只讲成陶渊明、李白与杜甫。他敬屈原,囿于准备不足;爱苏轼,课时不够了。或调侃,或说理,他都有诗为证,讲课风格由这堂选修课完满地展现。

    说陶渊明富有幽默感,戴建业举《归田园居·其三》里讲到的种地:“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接下来的评点,成为他的经典段子:“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后,他引出下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呼应前面的诗句:“还是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

    “你说陶渊明种地很差,我说你的酒很差,你谈陶渊明总是要隔一层的。”张三夕就着话头调侃回去,再次大笑起来,“不能喝酒的人一般是不能研究魏晋的。”戴建业胃不好,喝不了太多酒,笑笑了事。

    对于讲课和写作,戴建业都带着唐代人写新乐府的感觉,“无复依傍,即事名篇”。“不带教案在台上讲课,你就摆脱了很多依赖,就是要写新乐府,不依赖过去的东西。”他解释,讲课因此有很多创造,“尤其激动了以后”。

    随着课程设置、“教学模块”之类规矩越发重要,个性化的“走进大诗人”不再开课。戴建业相当遗憾,慢慢才释然。陶渊明、苏轼等先贤的境遇,使眼前的挫折终于无足轻重,“真的走进了每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你遇上困境就会有很多‘心理知识’”。

    博客也停了下来。他的网易博客2017年底最后一次更新,目前博文已然清空。他继续讲话和写作,常与朋友和同事交流。“有些话或许稍失偏激,但它们都出自我的内心。”2019年8月18日,他在“戴建业作品集”的首发式上自陈。

    张三夕看到等待签售的读者“排了几里路”,觉得不可思议。九卷本文集中八本是学术著作,如老子、陶渊明和孟郊的专论,甚至还有更专业的古代典籍分类。仅有的通俗作品是随笔集《你听懂了没有》,书名来自戴建业表达关切的口头禅。

    劝阻戴建业自我剖析的也是张三夕,因为“现在这样做不合时宜, 各种各样的议论会干扰你的情绪,使你无法专注于读书、写作”。他接受了劝告,但念头犹存。他在等待时机。

    2019年9月12日,廖珂邀请戴建业到恒润实验学校讲座,题目是《古代诗人的人格理想与人文关怀》。他在这座位于广州市的学校担任校长。

    报告厅能容纳300人,当天去了600多人。300位初中生按要求听讲,其余都是戴建业的学生、同学,学生家长以及附近学校的语文老师。大人兴致勃勃,孩子们似乎不感兴趣,带着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网红”教授确实不一样了。两位老同学先拿同窗经历调侃,戴建业自嘲麻城普通话讲起来如“胡说八道”,到广东却信心大涨。几句话活跃了气氛,孩子们笑了起来。

    戴建业仍旧幽默,但显露出对诗人人生史的严肃审视。陶渊明写田园呈现“本真生命”,在繁华世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讲座延长了半个小时,孩子们还围着他签名、合影。廖珂只好提醒大家快去吃饭,要不食堂就要关门,方才解了围。

    四十多年间,廖珂眼见着戴建业逐步积累自信,弱点倒成了特长。戴建业口音浓重,使听众着意于课程内容及他的表情,“小孩子调皮一样,不是害人,是好玩、有趣”。

    戴建业被称为国民教授或“网红”教授,首先“在学术上站得住”,对前人的同理心又使他讲得通俗、平实。“想发财、想升官、想怎么找朋友,跟我们大家一样。”廖珂分析,“用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去理解。”

    对成为“网红”,戴建业不止一次表达担心。大概两年前,超星把课程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抖音。若干名家里,他出人意料地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那段讲陶渊明的视频已经获得超过37万次点赞,留言近9000条。讲李白、杜甫与高适的友谊那句“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更成为他的标志性语句。像博客一样,若非年轻同事相告,他压根不知道这款APP。他只知道,认识自己的人变多了。

    戴建业更喜欢谈求真与宽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尾,“真”常被解释为人生真谛或自然意趣,但他认为含义当是“本真的生命展露呈现”,即真性情。“人本来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真话,说真话就是说实话,所以这个‘真’是很难得的。”张三夕说,“说真话、做有真性情的人,是他在为人上的追求。”

    因诗歌而“红”,使戴建业的生命、学术和趣味被部分遮蔽。张三夕听戴建业用英文背诵过伯特兰·罗素的文章,他极喜爱这位英国哲学家。为了准备读书会,张三夕的一位博士生向戴建业借来《存在与时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本经典之作上面,批注密密麻麻。

    戴建业期望具有宽广的视野。他比较李白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看到诗人及民族共有的蓬勃生命力。他在新书里呼吁宽容看待李白的国籍:“李白哪怕是个白种人,只要他是用汉语写的,只要是中华文化的乳汁把他养大的,他就是我们的诗人。”

    “他的诗歌表现出那种极端旺盛的生命力,书写的那种豪放、奔放、情怀,那种飘逸的风采,刚好和大唐盛世非常契合。”戴建业描述着李白与其时代。在他眼里,盛唐时代,读书人无不向往自由,诗人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知音众多,才成为那个时代的“大V”。

    当然,“杜甫那种沉郁、痛苦、深沉,在盛唐肯定不会有李白那么多知音”。他更符合中唐冷静、现实的时代精神。诗人们得到的评价总是“揭露统治者任务,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戴建业不满足,希冀真正了解那些独立、丰富的个体。李白纯真、敏感、奔放,希望追求人生的自由,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所以他一辈子过得并不好,他的灵魂从来都不安宁”。

    对于应景诗歌或奉承文字,戴建业希望加以“理解之同情”,不愿厚诬古人。想在帝制时代建功立业,如何不与皇帝、官僚打交道?吹嘘自己而写的诗文,不妨就当成求职简历。过分政治化解读李杜的学者郭沫若,他也希望就事论事,具体问题要还原到历史背景中。

    戴建业喜欢李白的激昂,也对杜甫的深沉、陶渊明的求真心有戚戚。他希望在入世与隐逸之间转换,近两年完成稿约后回到书斋,继续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翻译英语的散文和小品。

    “人生短暂,是吧?”戴建业问了一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368+)
  • 傻瓜式服务(637+)
  • 强烈推荐(275+)
  • 简单(505+)
  • 赞(148+)
  • 无广告(380+)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 2025-01-04 19:38:1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丁***菱: ( 2024-12-25 15:55:3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索***宸: ( 2025-01-05 14:46:2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曾***文: ( 2024-12-27 05:55:5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步***青: ( 2025-01-04 04:27:25 )

    。。。。。好

  • 网友 居***南: ( 2024-12-20 04:52:2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沈***松: ( 2025-01-06 20:33:49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石***致: ( 2024-12-09 21:18:5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家***丝: ( 2024-12-30 20:18:27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