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2-8岁适读】【包邮】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46

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2-8岁适读】【包邮】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2-8岁适读】【包邮】精美图片
》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2-8岁适读】【包邮】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2-8岁适读】【包邮】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74608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99.00
  • 纸张:铜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46

寄语: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书像《给孩子的世界说明书》这样去向孩子“说明”这个世界,让他们在世界中建立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找到自己的位置。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内涵丰富的认知启蒙教材,也是一套寓教于乐的幼儿生活指南。适合2-8岁孩子阅读。内容是主人公奥托和他的朋友们探寻城市的角落,路过海洋与花园,体验缤纷的四季……几十个精心设计的场景、数百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枯燥的词典变得有趣起来。书中场景和场景中的“人、事、物”相互关联,配合家长的引导和讲解,孩子的每一遍翻阅都会有新发现!阅读此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认识事物间的关系,提升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书籍目录:

1. 前环衬-认国旗

2. 献词

3. 扉页

4. 人物介绍及目录页

5. 家(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6. 我们吃什么?

7. 我们要购物!

8. 可爱的春天

9. 花园里

10. 鸟儿

11. 在机场

12. 在水上

13. 在水下(住着鱼)

14. 幸福的夏天

15. 甜点时间

16. 好多车

17. 白天的城市(好像一个蚂蚁窝)

18. 夜晚的城市(宛若一个疯狂的梦境)

19. 公共工程

20. 公共交通

21. 回到学校

22. 丰收的秋天

23. 运动

24. 音乐

25. 美术

26. 选衣服

27. 欢迎来到冬天

28. 小熊们的圣诞节

29. 盛典

30. 晚安

31. 大象的记忆

32. 后环衬-国旗揭晓


作者介绍:

比利时艺术家汤姆·斯汉普 Tom Schamp,毕业于布鲁塞尔圣卢卡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并在波兰的波兹南学习平面设计。他善于在绘画中尝试各种新鲜元素,包括后来使用丙烯颜料在硬纸板上作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深受儿童和成人的喜爱。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世界上有两种大人:

1.喜欢喝咖啡的大人

2.喜欢喝茶的大人

有两种小孩:

1.喜欢吃甜食的小孩

2.喜欢吃谷物的小孩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章节展开一个认知主题,一本书把世界归纳、折叠,呈现在孩子面前。

★获奖作者为孩子带来的内容满满、信息量爆棚的超大开地板书。

★趣味内容启发孩子各项能力,引爆创意亲子互动。

★全球孩子在看的趣味认知百科,已有10余种语言版本,中文版喜悦出版。


书摘插图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内涵丰富的认知启蒙教材,也是一套寓教于乐的幼儿生活指南。适合2-8岁孩子阅读。内容是主人公奥托和他的朋友们探寻城市的角落,路过海洋与花园,体验缤纷的四季……几十个精心设计的场景、数百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枯燥的词典变得有趣起来。书中场景和场景中的“人、事、物”相互关联,配合家长的引导和讲解,孩子的每一遍翻阅都会有新发现!阅读此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认识事物间的关系,提升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一个章节展开一个认知主题,一本书把世界归纳、折叠,呈现在孩子面前。

★获奖作者为孩子带来的内容满满、信息量爆棚的超大开地板书。

★趣味内容启发孩子各项能力,引爆创意亲子互动。

★全球孩子在看的趣味认知百科,已有10余种语言版本,中文版喜悦出版。

适读人群 :3-6岁


精彩短评:

  • 作者:艾弗砷 发布时间:2013-12-16 11:38:39

    重读。朱特生于1948年,几乎与战后欧洲同年,这一年英国甚至还没取消战时配给制。他目睹了三十年自残自毁之后跌跌撞撞站起来的欧洲。朱特幸免于六十年代末左派的诱惑,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历使他对马克思和左派运动免疫;他是最后一批精英教育的受益者,那之后大学扩招、公立院校衰落,教育受群众性评价裹挟,一步步滑向结果平等。有些地方很有意思,比如讲巴黎高师的知识分子爱啃书本、搞艰深理论,却因为童年被埋葬在万里挑一的升学考试里,而缺乏生活体验和想象力;讲六十年代性革命,英法两国年轻人雷声大雨点小,仍拘谨有余,德国人却极开放,性派对乱交不一而足,美其名曰“摆脱上一代的阴影”,让朱特瞠目结舌。他自嘲说自己这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为他人行为的自由权利而战斗,自己反而没大张旗鼓的做过什么”。

  • 作者:飘林眠 发布时间:2024-01-17 07:11:42

    很好笑很快乐,喜欢气氛组貌美佛子,他们三个男的打榜争花魁那段印象深刻。群像文,男主有点多余。

  • 作者:妙子 发布时间:2017-12-06 13:00:47

    估计是中华实在找不到人了,点校者是齐鲁书社《郝懿行集》中《尔雅义疏》的原班人马,大概把原来竖排改为横排,分了个段,加了个索引。郭在贻和他的学生张涌泉80年代曾经点过《尔雅义疏》,曾有序文一篇,写得比中华本深入。后来上古整个清人十三经注疏的出版计划取消。不知为何没能请到张涌泉出版那个旧稿?

  • 作者:young 发布时间:2015-07-27 14:01:00

    反美帝作者,有些夸大,读起来细节比较晦涩,不过同意货币宽松和社保就是两个骗局。美联储居然是私人公司哦,成员银行是股东。速速看完吧。美国的助学贷款好大一块肉啊,900亿刀,这要是变成P2P,赚死了。

  • 作者:mATTHEW 发布时间:2024-04-07 10:06:46

    其实就是形容词词汇手册,连例句都没有的那种,跟别说什么人设范例段落了。还不如30年前的文学摘抄辞典。就罗列了些什么电影电视剧里的某人就是这样的人来敷衍了事。鬼知道去哪忽悠那么多同业互捧到那么高分。记得几年前国内引进过本类似的,那本还要烂,字大行疏的词汇罗列而已,这本至少还假模假样地逐条列表框了。如果这本是我做版权代理,我肯定跟编辑说出中英对照版,然后忽悠那些励志做假名媛的空姐预备班学员说这是新的《文化苦旅》,而且简单实用,不至于像啃《万历十五年》那么痛苦而又不能立竿见影地学以致用。随便像JOEY那样翻几页晚上聚会就马上可以卖弄了。

  • 作者:影随茵动 发布时间:2017-01-11 11:02:31

    以爱之名义杀死你。有一种人生来绝决,石神与此书的凶手皆如此。有人同情石神,却唾弃圣女,其实他们未尝不是同一类人。为爱的人杀了别人和为爱杀了爱的人,究竟谁更“高尚”或者更“无情”。


深度书评:

  • 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

    作者:aLLen 发布时间:2014-09-25 22:50:15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大概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书,可是读起来却是十分轻松,或者说,享受。作者用诙谐的笔调刻画了大明王朝几百年的兴衰。读它,像是在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小说上的人们,却是几百年前的鲜活的人们。我很佩服作者当年明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真实地讲述了历史。

    轻松诙谐地写故事,简单;轻松诙谐地写真实的历史,难。感觉现在太多的写手、出版社为了商业利益,为了招揽读者,把自己臆想的故事,包装成纪实或是历史向外兜售。之前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到封面上说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访谈纪实,便饶有兴趣地读了。后来发现其几乎通篇都是作者的杜撰,挫败感油然而生。在往下读便读不下去了。作为访谈纪实,它是有趣的,让我们进入了另一个群体的世界;作为虚构类小说,who他妈cares!我不知这是作者还是出版社有意为之,我只是觉得,塞。

    我感觉塞是个好词啊,心塞的塞,sigh,sad。

    一个真正牛逼的为民众写作的作家,是能让通俗与严肃相协调的。

    读《明》前,我没读过什么历史书,唯一与历史的接触只有初高中历史课本中的那一点点。相比于枯燥的地理政治,或许喜欢稍微有点故事的历史更多一点,但仅限于多一点点。教科书上的历史讲述的总是那么匆忙,一句话就概括了一代伟人的一生,一个章节就跨过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除去那些格式化的总结式发言,只剩下一串串代表年份的数字和一个个分辨忠奸的标签。

    这就是我初高中学到的历史。我学的相当不错,历史单科总能名列前茅,还害得我差点选择文科。同学问我你为啥喜欢学历史呀,我说你个low逼以史为鉴懂么?如果我是乾隆这世界还会有和珅?古代的人都是傻逼,为什么忠奸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辨不清呢。我以为我可懂历史了,那些风云人物都印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你随便说个人物,我的脑子里会立马蹦出他的生卒年,他的好坏。我可懂历史了。

    直到我看了《明》,我才知道,在古代,没有“一半圣贤一半猪”。从古至今,人的智商没怎么进化。历史长河里,那一个个饱含着欲望与信仰的鲜活的人们,不是一个或忠或奸的标签可以替代的。读朱元璋让我看到了他对功臣贪官的残忍和他对家人的爱护的反差;读道衍和尚让我懂得了那种对心中抱负的执着追求;读于谦让我敬佩他面对恐惧的气魄和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读钱氏让我为皇宫中的真挚的爱情所感动;读朱祁镇让我既疑惑又理解了他手刃忠臣于谦的昏庸,以及废除殉葬的仁慈;读王守仁让我把膝盖跪烂;读戚继光让我看到了名将精于权谋、生财有道的另一面;读徐阶让我感受到隐忍是多么困难多么伟大;读张居正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心怀伟大的治国抱负而又贪图名利的人;读朱厚照和朱由校让我体会到被命运安排的不幸;读杨涟让我感受到的一个人的纯粹是多么的伟大,它使人永不腐朽……

    还有崇祯,朱由检。

    那天看知乎,问哪一段话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最高票回答是“人会长大三次……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其实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段话,记得那时还对第二次长大深怀同感。那时终于发现,人是有天赋的,有些人就是有语言天赋,不用背单词托福就能上百,有些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能提升有限的空间。当然,我并没有所谓的拼了命地去学,只是觉得,自己所得的分数,配不上自己付出的努力。这样说的话,其实对于这个第二次,我算是理解了,并不能算是感同身受。至于第三次,则完全无感。

    这次看到这段话,一下子想起了他,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最后”这个词,是多么的悲凉。最后一位皇帝,就是亡国之君。我们向来对亡国之君都是嗤之以鼻的。“昏庸”“贪图享乐”……总之不会有褒义词,去形容亡国之君。正是因为亡国之君,一个王朝才会覆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崇祯皇帝,如书中所说“尽到了一个皇帝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皇帝的权利”。从登基起,他便每天勤于政务,杀奸宦,抗辽金,平叛乱,他一直在为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尽全力着。他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虽勤劳但愚笨。相反,他是一个极为精明的政治家,优秀的皇帝,否则怎能刚登基便打败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怎能一次次延长着这衰微王朝的寿命?

    然而啊,明朝的气数已尽啊。

    这个摊子实在是烂到家了,内有镇压不止的叛乱,外有善战的满清入侵,朝廷内诸臣皆猪。他一个人,又怎可能力挽狂澜?

    难,太难了。

    我仿佛看到崇祯,他坐在自己的龙椅上,而眼前是战火纷飞的破败的山河……他一直在补救,就像小孩子在汹涌的浪涛面前补救他心爱的小沙坝。一次、两次,小孩子哭了,回家去了。可他还在那里。三次、四次、五次、六次……沙坝越来越单薄,越来越瘦小,旁人跟他说:不可能的,走吧,回家吧!聪明的他何曾不知道?可是这个沙坝就是他的一切啊,他只能这样徒劳地修补着。

    《明》说,他经常对着群臣大哭。他哭,可他的泪,是坚强的。这个坚强的男人,身上背负的太重太沉了,可他还没倒,他还在走着。知乎上说第三次成长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他争取了十七年。

    最后,他毫无意外地输了。

    “他走向了那棵树。”

    这就是历史,历史的迷人之处就是它的残酷,残酷得又那么艺术。

    这让我想起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毅然抛弃了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抛妻弃子,跑到巴黎,跑到孤岛,忍受着贫穷、疾病和不被赏识,从事着自己所痴爱的事业——画画。他死后,作品才被众人赏识。

    刘瑜说,这篇小说有个遗憾,如果主人公的作品永远不被赏识就好了,我同意。

    一个人终其一生在做一件永不成功的事,原因只是他的热爱。

    这是件多么有逼格的事情啊,为梦想而付出全部。

    一个人终其一生在做不可能成功的事,原因是他的义务。

    而这义务,是命运强加给他的。

    这个青年的一腔热血就这样燃到了尽头。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有人批评说,这书以历史人物及其情感为主,忽略了宏观的历史大背景。有人说,这书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我以为,说的都不错。历史可以分好多侧面,可以有数据的一面,也可以有个人情感的一面。作为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小说,当然可以围绕基本史实展开作者的想象。《明朝那些事儿》正是当年明月他心目中的明史。他心中的历史,是一部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历史。感谢当年明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如此鲜活的明史。

    微信公众号:creative_tailor

  • 全方位的古偶男神 - 苏东坡!

    作者:蔚蓝海岸cindy 发布时间:2020-03-13 17:14:46

    在家这段时间看完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讲苏轼的系列视频,一共有18集,每集40分钟左右,看完强推!苏轼一跃晋升为我的古偶男神,康老师也凭着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讲课风格上升为偶的现代男神。听男神讲男神的故事,就是一种享受。

    苏轼真的太强了,IQ和EQ双高。毕竟与现在隔了一千年,不知道颜如何,但那不重要,偶慕强呀!对苏轼这种不仅文写得好,官当得好,朋友遍天下,对美食充满无限热爱,时不时就抖机灵幽上一默,50岁了被贬到广东还能自我调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 我就不走了),60岁了被贬到更加蛮荒的海南岛,就地生根居然教出了当地第一个举人的这种类型真的毫无招架之力。

    【IQ高,俗称天才。但苏轼不但是天才,还是全才。】

    首先在文学方面,大家都知道苏轼的诗词很厉害,但诗词书画样样都厉害,那就太了不得了。掰着手指头数一下——

    l 诗歌: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l 词: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l 散文: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

    l 书法: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位;

    l 绘画:苏轼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画竹子很厉害。而且由于他不墨守成规,不经意首创了“朱竹”(红色的竹子)的画法;

    →插播:据说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

    如果仅仅只是文学方面出色,放到现在不外乎只是一位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但苏轼不仅仅文章写得好,当官也当得很好(很通透)。苏轼在中央和地方都做了不短时间的官。

    苏轼在中央做官的时候,一度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就剩下宰相没做,可谓风光无限。中央做官,很多事情是战略性、方向性的,得辨。所以苏怼怼就开始到处怼人,该不该变法、怎么变法、变到什么程度,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变法派正盛的时候,他是王安石眼里的“那根刺”,后来反对派上台后,他又成了司马光眼里的“那根刺”。但他心中一直有着自己朴素的价值观,这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无论旧党新党的政策,均要量一量。其实他也知道枪打出头鸟,但他为什么偏向虎山行呢?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里写,司马光对他有举荐之恩,于情不理不应与他作对,但事关免疫法,事关老百姓利益,他不能不说。真真是心如明镜。

    然而等到苏轼在地方做官的时候,一改在中央到处怼人的习惯,变身为一位浪漫的实干家。他在杭州、湖州、密州、扬州、颍州、登州等八个地方做过知州(市长)。其中最有名的,是治理西湖,还给我们留下了今天看到的西湖苏堤、三潭映月的美景。

    苏轼在西湖做知州的时候,西湖常年淤泥太多,水面水草太多,需要治理。那苏轼做了什么呢?

    1) 及时发现问题,向领导汇报,并附上问题重要性和解决方案;

    当时苏轼在给朝廷的奏章写得条理清晰又浪漫——

    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西湖是杭州人的生活用水的来源。

    从朝廷的角度,西湖是皇上放生和祈福的地方。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西湖是保证河运畅通的一个来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西湖还是酿酒上税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

    所以说西湖治理不好,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水利的角度等都不好。

    2) 朝廷拨款下来后,苏轼群策群力,跟大家商量之后决定:

    a)首先解决当下的问题:掏淤泥,修苏堤。

    在西湖的西侧,从南到北建一座长堤,把这淤泥都堆成长堤,这就是苏堤。修了后,在长堤上种上垂柳,种上花花草草,使它变成了西湖上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b)防患于未然:种菱角。

    想种菱角必须先清淤泥和水草。这种做法可以一举几得,既给老百姓找了一条挣钱的路子,又清了淤泥和水草。之后卖菱角所得的钱一部分交还回来还可以治理西湖。

    但是水面这么大也不能盲目种,得定个区域,保证水质的澄净。所以就在西湖的中间修了三座小石塔,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后来演变就成如今的三潭印月了。

    用如此诗情画意的方式解决了当地的问题,这样的地方官,难怪受百姓爱戴。

    【EQ高,朋友遍天下】

    苏轼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什么都有。他很喜欢交朋友,他和什么人都能聊。苏轼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感动。平心而论,现在的80后、90后“能随时随地交到朋友”的人有几个?有些是“不能也”,而有些是“不为也”。

    不能也,是因为交友是有前提的。见面寒暄易,话题深入难,想要长期维系一段关系更难。这取决于你是否有跟对方同样的兴趣爱好?是否能主动提供帮助?是否能挖掘需求?但苏轼为什么可以,我猜那是因为他的知识足够渊博,对着文人可以聊诗歌,对着老百姓可以磕美食,对着僧人可以论禅,心中装着人和生活,不愁没有话题聊。

    不为也,是因为现在的我们信奉的是哲学是“朋友不在多,三两足以”。以前上过一堂性格认知课,知道人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与朋友处在一块,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是处着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消耗他们的能量。维系一段友谊,需要花心思记住对方重要的日子(如生日),关心对方的近况,在需要时给与帮助,在有成就时分享喜悦。但苏轼为什么可以?我觉得他是真心喜欢,能够从“交友”本身获取能量,变成他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助力。

    而有幸能成为苏轼的朋友的那些人,应该也是非常幸福的。试想一位多才、风趣又热情的智者,真诚地与你分享关于学术领域的领悟,生命的哲思,还能抖抖段子,聊聊美食,快哉快哉。

    苏轼六十二岁时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那个时候儋州因为孤悬海外远离中原,很少有人读书,从来没有人中举、做进士。苏轼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但还在儋州开办了学校,为当地的孩童解经,教他们识字,指导儋州当地的读书人,为他们传道受业解惑。

    在苏轼的努力下,儋州一个叫姜唐佐的读书人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在姜唐佐离开儋州去参考的时候,苏轼在他的扇子上写了两句诗以示鼓励:“沧海何曾断地脉(p.s.苏轼地理知识不错),白袍端合破天荒”。这就是著名的“破天荒”的由来。

    可惜的是,姜唐佐之后在河南汝州拜会苏辙的时候,才知道苏轼已经去世,苏辙便在扇子上续了两句诗“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以示鼓励。姜唐佐中举之后也毅然返乡,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这其中又受了多少苏轼的影响呢?

    作为回馈,苏轼的朋友对他也非常好。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其实是作为犯官(类似犯人)的身份,生活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官员对他的态度。但是很幸运,苏轼被贬的这几个地方的地方官,对他都特别好。儋州的军使张中,把苏轼奉为上宾,盛情款待,还时常与苏轼的儿子苏过通宵达旦下期,苏轼在一旁观棋,一派和谐。其实当时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有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但这些地方官都顶着压力,依然热情招待苏轼,给与一切所能给与的帮助。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生活的达者】

    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有身居高位时,更有凄凉被贬的日子。苏轼三次被贬,从黄州(湖北黄冈)到惠州(广东)到儋州(海南),一次比一次贬得远。无论从被贬时的岁数(从45岁到59岁到62岁)、被贬次数、被贬时间之长、所贬之地的艰苦,苏轼在那个年代都是独占鳌头的。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轼并非一直都那么旷达,他也曾恐惧、孤独、纠结,心中有恨。

    苏轼因乌台诗案(类似文字狱)第一次被贬黄州时,住在一个寺庙里,写过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整首诗读下来令人感觉非常寒冷、孤独、没有安全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解析——

    缺月+疏桐=两倍缺,幽人+孤鸿=两倍孤独。连唯一陪伴的滴漏也停了,整个世界安静地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四周是可怕的静。

    “惊起却回头”孤鸿仿佛惊弓之鸟,神经紧绷。“有恨无人省”,心中有恨,但这种恨没有人搭理。鸟飞啊飞,发现哪个枝都不能停,因为都是疏桐,没有叶子,都很危险。最后落在沙洲上了,这沙洲只有退潮时才是沙洲,潮水一涨就没洲了,所以这里只是一个暂栖之地。充满了不安全感。)

    第一次被贬黄州对苏轼非常大,在此之前,他是那个一帆风顺的苏轼。顺利求学、考中科举、做官、朋友遍天下,被士林推举为文坛盟主。但在此之后,他却是犹如惊弓之鸟的苏轼。被贬谪的生活充满了未知。前面是否还有恶意等着他?不知。许多朋友受乌台诗案的牵连,不敢和他联系了,他自己也不敢写诗文,不敢轻易发表言论,那是否就要躲在一个干草垛里躲藏一辈子呢?

    汪曾祺曾说,逛逛菜市场,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生之乐趣。美食达人苏轼也逐渐从食物、还有劳作中重新找回了他自己。他曾自我调侃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美食的香味。

    他的心境逐渐从“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不安、意难平,转为“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希望归去不理俗世,到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遇到再大的风风雨雨也能淡然处之的苏轼。

    【身后折射出的伟大的时代】

    苏轼能成为今天的苏轼,也因为他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当时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从四川眉山到北宋京城(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三苏先到了成都,见到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爱惜他们是人才,主动给欧阳修写信推荐他们。

    当时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主持科举,举重若轻。但其实张方平和欧阳修是政敌,两人有政见之争,关系很差,几乎不往来。但正方平依然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把“三苏”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也很难得,并没有因为三苏是张方平推荐的,对三苏有成见。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就是“出人头地”成语的出处。

    苏轼下有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每一个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聚集在苏轼周围,成为后代人心目中理想化的文人群体。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颠倒(652+)
  • azw3(71+)
  • 购买多(603+)
  • 格式多(534+)
  • 方便(258+)
  • 差评少(599+)
  • 简单(544+)
  • 无水印(234+)
  • 实惠(585+)
  • 强烈推荐(284+)
  • 二星好评(512+)
  • 内涵好书(279+)

下载评价

  • 网友 芮***枫: ( 2024-12-12 15:28:4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薛***玉: ( 2024-12-19 04:10:05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龚***湄: ( 2025-01-04 10:04:05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冷***洁: ( 2024-12-22 11:19:0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林***艳: ( 2025-01-06 20:06:3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石***烟: ( 2024-12-22 03:30:0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曾***文: ( 2024-12-30 11:20:4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孙***美: ( 2024-12-22 01:16:4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温***欣: ( 2024-12-15 11:57:11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