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试题分析 天津卷试题分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试题分析 天津卷试题分析精美图片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试题分析 天津卷试题分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试题分析 天津卷试题分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117957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3.6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21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橘子和拔丝香蕉 发布时间:2023-10-15 20:51:30

    根本不懂这个叫入门级的教材,还是希望可以推导一下公式的…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23-03-24 23:58:39

    识破了颜色的意义,这部科幻漫画就变成了一个悲剧的“大鱼吃小鱼”的故事。一个星球上,黄色,是最早居住的刀耕火种的A文明;B文明前来,将A文明“格式化”了,人都杀了(这一幕到最后才呈现),换成了B的物种,成了B的实验室,颜色随之变成红色;C文明来了,是更高级的文明,都没有露脸,也把这个星球上的B文明格式化了,B文明的几个人和机器人去查看异常,随即踏上悲剧之旅,不是死亡的悲剧,而是命运已定,旁观者清,而他们还在执着的试图延续的悲剧;被C文明格式化后,画面成为蓝色。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 作者:私享史 发布时间:2022-08-08 17:12:16

    无疑是好教材,而且引进的是2019年的最新版,翻译也没问题。说说扣一星的问题:第一,它可能过于详细了,比同类教材多50%篇幅,作为导论教材恐怕没这个必要,非专业读者更没有耐心读。第二,因为太详细,所以目录编排显得有些散,一章可以讲完的内容扩充成两章,还有编排顺序不是太符合习惯,按说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这三章应该挨着才合适。第三,中信大概缺少编辑教材的经验,内文版式做得很土很生硬,缺乏阅读上的食欲;作为一部教材,专业术语不在正文附上英文是不合适的(虽然书末有术语表),参考文献全部砍掉也很有问题(而且没有提供电子版)。

  • 作者:子不语 发布时间:2020-03-21 01:49:23

    第一次见到没有翻译的英文论文集

  • 作者:clover 发布时间:2016-08-07 13:34:27

    附录翻译大家的文章值得一看,有帮助,然而很多范例翻译得真不怎么样啊。

  • 作者:抽筋 发布时间:2015-08-07 14:50:49

    完全不严谨的奇闻异事录


深度书评:

  • 【转】白奚: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1-01 20:06:26

    作者介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内容摘要: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关键词:范蠡;老子;时;因;黄老道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编号19JZD011)的阶段性成果。

    范蠡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范蠡师事于计然,得传老子之学。《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范子计然》曰:计然南游于越,“范蠡知其贤人,卑身事之,请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鹬而盟焉。”范蠡所受之“道藏”,应即计然所传的《老子》一书之雏形。范蠡受老子、计然之学,精心研读吸取,并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政治、军事实践和实业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创新发展,终于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开辟了道家学说理论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范蠡的学术思想,我们已无法得知其全部,只能是窥见其大概。《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类著录有《范蠡》二篇,班固自注“越王句践臣也”。《史记•货殖列传》裴骃《集解》所引《范子》一书,抑或与《范蠡》同为一书,可惜久已失传,惟余只鳞片爪。《史记》的《货殖列传》、《越王句践世家》以及成书于后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对范蠡的学术思想均有涉及,而以《国语•越语下》所载最为集中。通观这些史料,范蠡的思想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尤与老子思想密切相关,又在某些方面较老子思想有所丰富和拓展,而与儒家等学派均无明显相涉。本文拟将老子的思想同范蠡的思想进行直接的比较,论证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

    以天、地、人为一体,推天道以明人事,是范蠡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最初为道家所特有,而为老子所开创。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天、地、人(自然与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它们遵循着共同的法则,其要旨在于从自然现象中确定社会、人生的楷式。《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道家关于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述。范蠡继承了老子这一思维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自己的政治、军事、实业活动中,有声有色地加以运用、发挥和发展。范蠡总是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起来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如“圣人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越绝书•外传枕中》),“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者也;地道施而不德,劳而不矜其功者也;……人道不逆四时者也。”(《越绝书•吴人内传》)据《国语•越语下》,范蠡答越王句践问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这是范蠡战略思想的核心,他曾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一思想。韦昭注曰:“与天,法天也”,“与地,法地也”,可见在范蠡的思想中,天、地、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的行为要以天地为法式。故范蠡又曰:“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越语下》),韦昭注曰:“参,三也。天、地、人三合,乃可以成大功。”可见在范蠡的天、地、人一体观中,天地为一方,人为另一方,人的行为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与天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相合,而不能与之相违背。

    人事须取法于天地,这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范蠡的贡献在于,他将这一抽象的原则运用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活动中,使之丰富化和具体化。这在理论上主要表现在他对“时”与“因”这两个重要范畴的认识和发挥上。

    二、范蠡的“时”论与老子思想

    “时”论的精义是善于把握时机。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认识“时”,可以溯源于老子。老子哲学重点揭示了作为宇宙本体之“道”的形而上性、运动的规律性和自然无为的本性,而当本体之“道”落实到社会和人生的层面时,他虽然提出人的行为应效法天道之自然这一基本原则,却并未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作出进一步的阐发。《老子》中也有对“时”这一概念的论及,在第八章中,老子提出“上善若水”,以水之性喻指上善之人的德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动善时”,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行动上顺应时势和善于把握时机,可惜《老子》书中并没有对此思想作进一步的展开论证。这里必须注意的有两点:其一,老子的“动善时”,更多地突出的是自然无为的意义。《庄子•天下》篇所述关尹、老聃之学有助于正确地理解老子的本意,其言曰:“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老子的“动善时”正是以水为喻,足见其本意乃是不先物而动,即自然无为。诚如蒋锡昌《老子校诂》所言:“其实老子所谓‘动善时’者,非圣人自己有何积极之动作而能随时应变,乃圣人无为无事,自己渊默不动,而一任人民之自作自息也。”其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述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时变是守”,则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增加和突出了“应变”或“时变”的义项,所指的显然不是老子所代表的原始道家(《老子》中没有一次提到“变”),而是后世演变和发展了的道家思想。这样的道家思想,正是从范蠡那里才开始逐渐成熟的。

    从老子的“动善时”到范蠡的丰富而成熟的“时”论,经过了范蠡的老师计然这一中间环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计然论述聚财致富之道的一些言论,从中就可以看出对“时”的认识的深化。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司马贞《索隐》曰:“时用知物。案:言知时所用之物。”又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再如“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索隐》曰:“夫物极贵必贱,极贱必贵。贵出如粪土者,既极贵,后恐其必贱,故乘时出之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者,既极贱,后恐其必贵,故乘时取之如珠玉。此所以为货殖也。”这都是建立在“时将有反”认识之上的“乘时”之论,反映了计然对“时”的认识的具体化和深化。

    范蠡的“时”论集中在《国语•越语下》中,较之计然更是丰富和深化了许多。范蠡亦称“时”为“天时”、“天节”,对“时”的把握,则有“随时”、“守时”、“因时”、“从时”等多种表述。具体来讲,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只能是耐心等待,而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必将招致“天殃”。如“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又如“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韦昭注曰:“攻者为客”、“先动为始。”其二,一旦时机成熟,就必须及时把握,立即采取行动,对此,范蠡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表述:“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一旦误了天时,同样也会招致失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得时勿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贏缩转化,后将悔之。天节固然,唯谋不迁。”这些论述,后来逐渐演化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成语,为古今国人所熟知。在这些深刻的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范蠡在伐吴的时机把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和谋略,当时机不成熟时,他以极大的耐心待时并积蓄力量,而当时机一旦成熟,就即刻付诸行动,绝不迟疑延误,终于灭吴霸越,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不朽功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范蠡所谓“时”,实乃“天时”与“人事”的有机统一,越王勾践数次急于伐吴,范蠡先是止之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后又止之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并解释说:“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可见,范蠡所谓“时”,乃是天人关系的关节点,是天、地、人一体观的核心观念。

    范蠡的“时”论,是对老子“动善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范蠡是对“时”的涵义进行深入发掘并将其上升为普遍的方法论的第一人。在战国时期的帛书《黄帝四经》、《管子》的部分篇章等黄老著作中,都有大量关于“时”的论述和应用,都是对范蠡“时”论的传承、阐发和推进。

    三、范蠡的“因”论与老子思想

    如果说“时”更多地是指“天时”,或一种客观的情势,人只能待时、守时、从时,而不能造时,那么,“因”这个范畴就更多地体现了人对“时”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更多地体现了人的作用。虽然老子和计然都没有提出和使用“因”这个概念,但范蠡的“因”论无疑与老子思想“法自然”的宗旨和计然的“乘时”之论相合,“自然”与“时”乃是“因”论的理论前提。“因”即依循、因任、顺应,其基本原则就是顺任自然,马总《意林》引《范子》曰:“圣人之变,如水随形,形平则平,形险则险”,这可以看作是对因任自然原则的形象化的表述。范蠡的“因”论集中在《国语•越语下》中,在因任自然的原则下,以因“天时”为其具体内容。静观变化,待时而动,不违天时,排除妄动,乃是范蠡“因”论的精义,其言曰:“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范蠡将静观待时的思想从社会实践的层面提升到天地运行变化的高度来认识,这就是“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天地之常”亦即“天地之恒制”,范蠡用当时业已获得发展的阴阳理论解释天地之“常”或“恒制”,使之具有了更为充实的内容:“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韦昭注曰:“死,杀也。刑,法也。杀生必因天地四时之法,推亡固存亦是也。”范蠡关于“阴阳之恒”、“天地之常”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引证《越绝书》的材料加以进一步说明。《越绝书•外传枕中》记范蠡之言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对于这些不可抗拒和违背的自然伟力,人们顺之则成功,逆之则有殃,“故天下之君发号施令,必顺于四时。四时不正,则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如此则岁恶,五谷不登。”《越绝书•吴人内传》亦载范蠡论“天道”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失其常”,因而“王者以下至于庶人,皆当和阴阳四时之变,顺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可见,天地阴阳之恒常,具体就表现为四时寒暑的运行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是否遵循此种自然节律,乃是吉凶祸福和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认识是范蠡思想的精义,也是他对道家学说的重要拓展。马总《意林》在《范子》十二卷之下注曰:“并是阴阳历数也”,足见四时阴阳的思想在范蠡学说中的份量。

    范蠡关于四时阴阳的理论乃是承袭自计然。《越绝书•计倪内经》载计倪之言曰:“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又曰:“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参以阴阳,用之不审,举事有殃。”计倪(计然)这里已经把阴阳与刑德并列起来了,但他所谓刑德,乃是对政治术语的借用,指的阴阳四时运行所表现的生长与肃杀两种自然作用,尚未与人事政治明确联系起来。而到了范蠡的“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则已经明显地指的是政治活动中的德政与刑政,并认为刑德之施乃是取法于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这种阴阳刑德的理论在稷下道家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以“因天时”的原则为理论依据,并为“因天时”的理论充实了丰富的具体内容。

    范蠡深观阴阳二气贏缩消息之变化,认为阴阳的消长决定了事物的命运:“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国语•越语下》),这就是说,当一个事物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它存在的极限时,就有它存在继续的理由,这时就不可勉强轻取,只能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待其阳节已尽,方可取而代之。人的行为必须因循顺应客观世界的自然节律,范蠡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圣人因天”或“顺天道”。不难看出,“因”论是对“时”论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推展,“因”同“时”一样,也是天人关系的关节点。

    “因”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提出,是范蠡对道家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贡献,经范蠡之手,“因”已经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论。“因”这个范畴中强烈地贯注着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精蕴。范蠡“因”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将老子“道法自然”的原则具体化,充实以阴阳四时的新鲜内容,使其更具有了可操作性,得以在社会政治的领域寻找到了巨大的施展空间。“因”这个范畴的出现和“因”论的提出,是老子“道”的思想从形而上的层面向社会政治与人生的形而下层面落实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甚至可以说是道家理论转向的标志,是道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

    范蠡的“因”论在齐国的稷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迅速的发展,成为稷下黄老道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稷下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稷下道家的主要著作《黄帝四经》和《管子》书中的有关篇章,以及稷下道家的重要人物慎到、田骈等人的学术思想中,“因”都是非常重要的范畴,《管子》书还对“因”进行了理论上的抽象概括,如“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同上)“因天时”以及由“因天时”发展而来的“因人情”,是上述稷下道家人物和著作中的重要理论内容。此外,由范蠡发其端,由《黄帝四经》系统表述的,以“因天时”为理论依据的阴阳刑德理论,在稷下道家中也非常盛行。范蠡关于“因”的思想同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在理论的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在理论脉络上是相承接的。范蠡的入齐,使得这一重要的道家理论在齐国扎下了根,并在稷下黄老道家那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四、对立相反和循环往复的辩证思维

    老子开创的道家思维方式,除以上讨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地人一体观外,还有对立相反的思维方式和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范蠡的学术思想中也有表现。

    关于对立相反的思维方式。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两两相对的关系之中,对立相反的概念、范畴及命题遍见于《老子》全书,在短短的“五千言”中,老子举出了这种相反相成的对反概念达八十余对。老子这种独特的富于哲理的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对立相反的思维方式。范蠡的对反思维虽然没有老子那样丰富,但也是相当可观的,仅从《越绝书》和《国语•越语下》两个主要的材料来源中,我们就可看到许多对反的概念,如顺逆、福殃、阴阳、吉凶、善恶、寒暑、燥湿、贵贱、消息、雌雄、终始、治乱、动静、上下、德虐、进退、美恶、死生、左右、牝牡、贏缩、予夺、柔刚等等。这些对立相反的双方都以对方为本方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孤立地存在;而且对反双方的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终归都要向自己的对方转化。在范蠡论及的这些对反概念中,充溢着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则,其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持续进行,因而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模式便表现为循环。《老子》中多次出现的“反”、“复”、“周行”等概念,都是表述事物依照循环往复的规律而运行。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也为计然和范蠡所继承和发挥。据《越绝书•计倪内经》,计然主张“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所谓“天地之反”即天地间阴阳二气的循环交替,计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将此认识运用于聚财致富的活动:“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阳且尽之岁,亟发籴,以收田宅牛马,积敛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范蠡亦认为天道是循环不已的,《文选》卷十九张茂先《励志诗》李善注引《范子》曰:“度如环,无有端,周廻如循环,未始有极。”在《国语•越语下》中,范蠡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他说:“天道周旋无究”,韦昭注曰:“究,穷也。”天道的“周旋”表现为阴阳的消长更迭和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范蠡又曰:“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天节”即自然界运行的周期性节律,韦昭注曰:“还,反也。形,体也。节,期也。五年再闰,天数一终,故复反也。”这里的“反”即是“返”,范蠡主张人事应把握天道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待到天时有利于自己一方时再采取行动,此之谓“时反是守”。范蠡还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动也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夫一乱一治,天道自然”(《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一治一乱,终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此天之常道也。”(《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范蠡将社会的治乱交替也看成是“天道自然”、“天之常道”,这是把人类社会的运动也看成是循环的,而且是“天之常道”使然,是“天之常道”的表现,这是把老子原本仅限于自然领域的循环思维方式向社会领域的推展。在帛书《黄帝四经》等战图黄老道家的著作中,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十分常见,其中“天有环刑”、“天道环周”、“时反是守”这样的表述都是范蠡用过的,足见范蠡的思想对战国黄老道家影响之深。

    五、其他方面

    范蠡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不仅表现在以上所着重论述的思维方式上,在其他方面也多有表现。

    《国语•越语下》记范蠡之言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将范蠡此言同《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思想以及六十八章称颂的“不争之德”相比照,可以看出两者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一致,而且在文辞上亦有承袭。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范蠡之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此与《老子》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和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思想相合;范蠡灭吴霸越后,“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更是对老子“功遂身退”思想的躬行,后世传为美谈。

    《越绝书•外传纪策考》说范蠡“能虑终”、“能屈能申”,颇合于《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和二十二章“曲则全”之深旨。

    《越绝书•外传枕中》范蠡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太平御览》卷十引《范子计然》亦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成矣”,此乃《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充实和具体化。

    《越绝书•外传枕中》又曰:“道者,天地先生(疑为“先天地生”之误)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这同《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二章)以及“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等关于“道”与万物的关系思想之间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国语•越语下》载范蠡之言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越绝书•吴人内传》载范蠡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者也;地道施而不德,劳而不矜其功者也”,这同《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大盈若冲”(四十五章)、“果而勿骄”(三十章)、“上德不德”(三十八章)、“功成而不居”(二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等表述在用词和思想观念上也若合符节。“天道盈而不溢”,即《老子》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子那里,所谓“盈”即意味着“溢”,所以他强调“不盈”;范蠡则提出“持盈”的思想,《国语•越语下》范蠡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他认为天道是“盈而不溢”的,圣人应该效法天道之善于“持盈”,做到“盈而不溢。范蠡的“盈而不溢”的“持盈”之道,合于老子的“大盈若冲”之“大盈”,“盈而不溢”则是对老子“不盈”的合理诠释,既符合老子思想的原义,又将其中潜含的、可以合逻辑推出的思想意义阐发出来,使之有所拓展和推进。

    此外,“物极必反”的命题虽然不是老子明确提出的,但却是公认的老子思想,老子是系统揭示这一辩证法则的第一人,《老子》三十章的“物壮则老”,四十四章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七十六章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等等,皆为物极必反法则的精彩例证。范蠡在这方面也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新的例证,如“极而复反”(《越绝书•外传枕中》)、“泰终必否”(《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峻高者隤,叶茂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这些都丰富了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并为后世广泛引用。

    范蠡的事迹,尤以佐越王句践破吴霸越最为史家所称道。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范蠡的这一事功,乃是在老子学说的指导下取得的,是老子哲学的成功运用。对此,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曾有过一个极好的概括,他说:“范蠡之学,出于道家,其所教越,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之术也。”(《问字堂集》卷四《文子序》)《老子》七章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三十六章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六十一章曰:“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范蠡在逆境之中,成功地运用了老子这些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反败为胜的范例,这是他继承发展老子学说的实证。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指出,道家的要旨在于“因阴阳之大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及“以因循为用”、“因时为业”、“时变是守”、“不为物先、不为物后”、“因物与合”,这些评论显然不是说的老子的思想,而是说的老子之后变化了的新的道家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将司马谈对道家的这些概括同范蠡的思想对照起来思考,却很容易看到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的吻合。因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范蠡就是这样一位新道家,是黄老道家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是老子的早期道家到以《黄帝四经》、《管子》为代表的黄老道家的过渡形态。范蠡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

    注:1.原文刊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篇幅所限,注释详情请参见原文。

  •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阅读笔记

    作者:映心堂于玲娜 发布时间:2015-06-18 14:14:34

    南茜·麦克威廉姆斯是个敏感、直接、清晰而坦率的心理治疗师兼作者。最近在读新近译成中文版的这本《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略作摘抄和讨论,分享给大家。

    1 “本能的坦率与文化的伪善之间的张力……应当被承认;对弗洛伊德而言,这样做是新健康的开始……精神分析……需要一种对于坦率的特殊能力,这种坦率不仅仅是一种疗愈活动,而且它与现代文学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中那种追求觉醒的力量有了联系。(Philip Rieff)”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领域,无论它如何背离典范,它都拥有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诚实,诚实优先于其他目标和包括症状缓解在内的治疗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被视作诚实谈话的副产品。”

    精神分析发展至今,理论上的各种革新和变化多不胜举,但其根本,仍是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症状的出现,常常因为难以对自己诚实。在南茜看来,是这一点,在区分精神分析和其他流派。

    2 “为了发现病人,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他”(Christopher Bollas)

    随着主体间理论和依恋理论的展开,这句话有了更丰富的意义:理解来访者的钥匙,往往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和他在一起时,我们的意愿,可能是来访者人际模式的活现;我们的情绪感受,可能由来访者引发(唤起);我们的身体感受,可能是来访者身体感受的共鸣(具身)。

    在身体感受的大背景下理解来访者讲述的内容,而不是把这些内容当成“文本”来进行头脑层面的加工,这是咨询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分野。

    国内早期心理咨询教科书上的案例,就常常是来访者奇葩人生的一份流水帐,有时再增添一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对话的文字记录。我很怀疑这类案例对新手咨询师做个案有什么帮助,可能最大的帮助就是满足一下读者的窥私欲,同时让新手开开眼界,以后遇到奇葩不要被吓尿裤子。如此而已。

    3 “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正确的,但缺乏情感投入;这样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带着令人窒息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引起他们的服从、对抗与麻痹,而不是善于接纳和情感的成熟。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错误的,但尝试认同他们;这样的病人不会感受到羞耻,他们会在治疗中按照约定继续努力,并尝试让自己被理解。”

    大部分羞耻感,是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去除,而不是增加的东西。

    咨询师和人生导师的区别可能在于,咨询师并不需要总是“正确”。咨询中很少有所谓“正确”的干预和“错误”的干预之分,更多存在的是“自然”的干预和“刻意”的干预之分。比起一个凡事都有正确答案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人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愿和努力。如果一个人“自然”地努力来理解你,你就知道,他对你有真爱。

    4 “大多数人如果不经历对那些曾影响他的人、家庭、社会或思想意识的愤怒或者憎恨,他就不能实现分离、个体化,并最终形成对过去的良性接纳。”

    读者可以自行脑补新时代儒家文化对子女向父母表达(或仅仅是存有)负面情绪的不允许,和家庭成员界线不明之间有何关联。不明内情的人会把心理咨询理解为找个人吐槽父母各种不好,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注意到这个过程最终促成的个人独立和对父母的真正接纳,或者,故意对此视而不见。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一知半解,似乎是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他们很难想象,一个人经历对另一个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之后,有可能平复下来,感受到其他东西;也很难相信,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经历情感的暴风骤雨后,人不仅能够幸存下来,而且性格也能有所改变和成长。

    5 “不管他们说自己的理论倾向或思想体系是什么,大多数分析师在咨询室中的实际行为,几乎都是对他们自己的分析师(们)的认同或反向认同的综合体现。”

    这是为什么我常常觉得,有条件的咨询师,最好去体验两个以上的体验师,或者督导。

    相当自恋的人可能觉得从别人身上学东西是一种屈辱;比较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比自己厉害的人(事实上可能是被自己理想化的人)身上学东西;略有些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汲取经验;自恋修通些的人,也许能在观看别人犯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那么这个作为参照系的“别人”是谁呢?最好他不要只是一个人。开放带来丰富,丰富改变偏颇。

    6 “心理治疗是可以将一个人最大的不幸重组为专业优势的极少数职业之一。”

    心理治疗,是对惨淡人生的一场逆袭。这个“重组”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我经常抱怨其中的艰难。现在我能感受到这个“重组”的初步完成,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7 关于自杀来访者的干预,咨询师是否应该提供治疗之外的紧急电联,南茜的看法是:

    “其一,病人有可能当时联系不到治疗师,或者治疗师对当时的情况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事先鼓励病人电话联系就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方案。病人会对治疗师不能遵守这个默许承诺感到创伤性失望。其二,治疗师自己充当热线救援者这一做法迎合了一种理想化倾向,会使病人感觉自己更加无助和有缺陷(经过与自信而大度的治疗师相比较),并因此增加自杀行为。最后,这样的安排给治疗师精神上太多负担,治疗师免不了产生怨恨情绪。人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一个自己怨恨的人。”

    关于事先签订不自杀的协议:

    “在这样一个诉讼成风的年代,减少治疗师的责任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曾经有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告诉我,他们迫于压力签署了不杀死自己的协议,但是私下里仍然保留自杀作为一个选择。实际上,一些病人说他们愿意活下去,是由于他们知道如果精神痛苦变得非常严重,他们还有一个办法解脱。由于心理动力取向治疗基于诚实,为了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病人共谋并不是坦诚的表达方式,治疗师也许需要容忍病人拒绝给予不自杀的保证。否则,治疗师的做法是在告诉病人,不诚实是建立关系的代价,这样教训必定会破坏心理治疗的核心。”

    不同类型来访者的具体情况:

    “报告有自杀冲动的双向情感障碍病人或者抑郁症病人会因为治疗师理解他们有希望死去的权力而感到欣慰;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会以自杀相威胁,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这种方式唤起强烈的注意和关心。边缘型来访者面临要和重要的人或事分离的时候,表现出‘自杀姿态’是常见的情况。有时候,仅仅简单谈论面临丧失的时候他们极度忧伤的感受,就足以解除自杀威胁了。事实上,如果过快进入通常的危机干预计划条目和方法,边缘倾向的来访者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话‘没有被听到’(因为治疗师没有提到来访者孤独和痛苦的感受,这些才是自杀威胁所要传达的内容),并且继续升级自杀威胁以确保咨询师听到。有些人表达自杀想法是想交流他不想活下去的直白愿望;有些人则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一种现有的内心死去的感受。当治疗师对来访者体验的本质真心感兴趣,而不是焦虑地冲向危机干预程序,无论哪个人格类型的来访者通常都会非常感激。”

    自杀有时是种解脱,和解离相似,是种无处可逃时的逃离;有时是种表达,有时是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基本上,它是一种权力。对有些人而言,知道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仍然不是无路可走,的确是很大的安慰。对另一些人而言,尝试自杀意味着,自己仍有一些希望,能够对别人施加一些影响,不论是惩罚、报复,还是索取注意和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杀又是绝望中的希望,是身处困境时手中的最后一张牌。这其中的绝望和希望,也许是当事人想要被看到的。

    8 “当临床医师们及其热烈地谈论某一态度或过程是疗愈过程的‘核心’或‘精华’时,他们往往规定了这样的立场:要么是正常化他们自己的性情,要么是补偿他们自己的性格缺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好像在试图治愈他们自己。”

    我听到过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强调解释的重要性,认为即便来访者听不懂或听了会不舒服,也要把你看到的“真相”说出来。也听到过压抑愤怒的老好人型咨询师,强调只要给来访者提供足够宽松、接纳、包容的环境,来访者自己就能有所改变。而当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开始尝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带来的好处时,又会用力去推动来访者(或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事无巨细的识别和表达。当我自己有段时间体会到直接表达愤怒的力量感时,也会特别留意来访者是否有压抑的愤怒,然后推动对方进行表达。

    这样的咨询未必没有效果,但就像一个在场上打球的人只会正手接球不会反手接球一样,游戏可以继续,只是在某一个区域里,球容易掉下来。人总是通过自己去看世界,咨询师也无法避免这种局限。然而,再一次,重要的不是你做了最好的选择,而是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当咨询师能够直视自己的局限时,也就意味着他的余光已经瞟到了局限之外的地方。

    9 “治疗师的话本来就有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因为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在这个角色里的行为而导致。……来访者把我们置于他们情感体验的中心,被督导者总是寻找可理想化的督导师,只有最勇敢的学生才敢于和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导师进行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中那些临床权威和自恋脆弱的人变得容易相信我们是非常特殊的。”

    把咨询师叫做“老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特色。伴随这一称谓而来的,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初始动力:“你说,我听;你教,我学;我呈现,你评判;我提问,你指点……我对你礼让三分,你对我装模作样……”有时,在咨询初期,我感到自己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关系朝一个更平等的局面转化。但即便能转换到更平等的状态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仍然很大,很多时候无法摆脱那个“被寄予期待的权威”的位置。但我也看到一些同行非常享受这个位置,他们用大人摸着小孩脑袋循循善诱的口气和来访者说话,这些话,从“这是你的俄狄浦斯情节”,到“女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然老公不会尊重你,会在外面找小三”,再到“你这样做是很棒的,要再接再厉”……那一刻,他们仿佛相信这些话虽然已经被说了不知多少遍,但从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就像“唵嘛呢叭咪吽”一样具有神秘的疗愈力量。

    咨询师自己感觉到的牛逼指数,会不会大大超过自己真正牛逼的程度?恐怕是的。如果一个人成天和看似没有自己懂得多、又很不幸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就会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即便一个以教人自我觉察和认识真我为能事的群体,恐怕也不能免俗。

    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全职工作5年,个案和团体带领累计时间2000小时。提供个体咨询、咨询师自我体验和一对一督导服务,费用均为:300元/小时。不定期发起成长小组和讲座。联系邮箱:yulingna102@163.com

    广告植入:

    作者近期活动:

    依恋理论系列讲座(第二期)

    http://www.douban.com/event/24613052/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420+)
  • 还行吧(140+)
  • 书籍完整(638+)
  • 图文清晰(668+)
  • 排版满分(615+)
  • 值得购买(347+)
  • 藏书馆(122+)
  • 四星好评(255+)
  • 方便(262+)
  • 内容完整(185+)
  • 无盗版(561+)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 2024-12-17 05:01:5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蓬***之: ( 2024-12-20 20:41:31 )

    好棒good

  • 网友 隗***杉: ( 2024-12-11 17:15:2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陈***秋: ( 2024-12-08 15:46:2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仰***兰: ( 2024-12-23 02:43:3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扈***洁: ( 2024-12-20 17:38:1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印***文: ( 2024-12-30 00:01:3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国***芳: ( 2024-12-19 08:50:04 )

    五星好评

  • 网友 林***艳: ( 2025-01-06 23:44:3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马***偲: ( 2024-12-23 15:33:0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