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黄炜 译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自我与本我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黄炜 译精美图片
》自我与本我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黄炜 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自我与本我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黄炜 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95180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
  • 页数:192
  • 价格:24.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8:41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最能代表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三篇作品,分别是《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超越唯乐原则》提出唯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是控制心理活动的两种原则,并借助对移情现象的观察,推论出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对立。《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借助力比多理论阐释集体心理结构,将个体心理现象与集体心理现象相联系,并认为这些心理现象是一种原始部落状态的残留。最后,推论出自我与自我理想的对立。《自我与本我》通过将人类精神生活区分为意识、无意识以及潜意识,并借助前两文的结论,构建出人格结构三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书籍目录:

超越唯乐原则

第一章002

第二章007

第三章014

第四章021

第五章031

第六章041

第七章059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引言064

第一章勒庞对集体心理的陈述066

第二章关于集体心理生活的其他陈述076

第三章暗示与力比多082

第四章两种人为集体:教会和军队087

第五章其他问题以及研究范围094

第六章认同098

第七章爱与催眠104

第八章群体本能110

第九章集体与原始部落116

第十章自我的不同等级123

附言129

自我与本我

第一章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143

第二章自我与本我149

第三章自我与超我(自我理想)158

第四章本能的两种类型169

第五章自我的依赖关系176


作者介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dmund 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代表作有《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精神分析引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心理事件(mental events)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唯乐原则(the pleasure principle)的约束。换言之,我们相信,正是因为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情绪才使得这些心理事件出现,而这些心理事件最终会降低紧张情绪的程度,最终达到避免不愉快或者产生愉快的效果。当我们将这一过程用来解释我们正在研究的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的相关问题时,实际是将一种经济因素引入我们的研究中。并且在描述这些心理过程时,如果我们能够优选限度地评估经济因素的影响,并加入我们以“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al)和“动力学”(dynamic)的因素为基础做出的判断中去,那么我们才能形成目前为止最完整的描述,而这一描述则被称为“心理玄学”(metapsychological)。

我们并不需要去关心,“唯乐原则”这一假设与某个特殊的、历史上建立的哲学体系有多接近,或采纳了其多少观点。在我们的研究领域里,我们是通过描述和解释这些日常的观察事实,才逐步得出那些思辨性假设。优先性和原创性并不是精神分析学本身的研究目的,而显然,只有那些能体现出唯乐原则的基础现象才能不被我们忽视。但另一方面,我们很乐意地表达对一些哲学或心理学理论的感激,这些理论能够告诉我们,命令式的愉快或不愉快情感对我们的意义。但可悲的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任何有关这一点的证据。这是最模糊、最难以达到的心理区域,但我们的研究必定会涉及这个心理区域。对我们而言,只要能提出一种不僵硬的假设,便是优选的情形。因此,我们决定将愉快和不愉快与存在于心理当中且不受的兴奋数量(quantity of excitation)联系起来,而联系它们的方式是:不愉快对应于增加的兴奋数量,愉快对应于减少的兴奋数量。我们并没有暗示,在愉快和不愉快情感的强度和兴奋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在我们习得的心理生理学观念影响下,我们绝不可能提出“二者是直接的比例关系”的观点:在一段时期里兴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是决定情感的因素。实验在此处可能会有一部分的作用,但对我们这些分析学家而言,如果没有确切的观察事实就深入研究问题,这是不明智的。

然而,当我们发现,具有惊人洞察力的学者费希纳(G. T. Fechner)在愉快和不愉快这一主题上,他的看法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一致时,我们再也不能对这一主题漠不关心了。费希纳的相关论述出现于他的短文《关于体产生史和发展史的几点想法》,文中称:“只要意识冲动总是同愉快和不愉快存在联系,那么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就可以被认为存在一种心理物理(psycho-physical)的联系。这为我本想在别处详谈的假设提供了一个证明。依据这个假设,每一种超过意识阈限(the threshold of consciousness)的心理物理运动,只要超过一定限度而达到接近接近稳定的状态,就会伴随愉快的增加。然而,当超过一定限度却背离接近稳定的状态时,就会导致不愉快的增加。在愉快和不愉快两种限度之间,存在着空白区域,在那里什么都没有……”

这些使我们相信唯乐原则支配着心理过程的事实,可以在假设中被表述为:心理器官尝试将兴奋数量尽可能地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或者,至少维持兴奋数量的稳定状态。但是,这种假设只是以另一种角度阐释唯乐原则。如果心理器官的作用被认为是将兴奋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上,那么任何被用于增加兴奋数量的东西都必然被认定为心理器官功能的障碍,也就是不愉快。唯乐原则是从恒定原则(principle of constancy)中推导而出的。不过,推导出恒定原则的事实,也是迫使我们接受唯乐原则的事实。在详细讨论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认为应当归于心理器官的倾向,其实已经囊括在费希纳的“倾向稳定状态”原则之下,并作为一个特例出现。费希纳正是这样将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和这一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必须指出,实际上,“整个心理过程都受到唯乐原则支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唯乐原则具有支配性地位,那么我们大量的心理过程都会伴随着愉快,或者趋向于愉快。事实上,普遍的日常的经验接近否定了这种结论。因此,这最多被我们称为,在精神中存在着一种服从唯乐原则的强大倾向,但这种倾向遭到其他一些力量或因素的抵抗,所以心理过程的最终结果并不一定和满足愉快的倾向相协调。我们也可以与费希纳在相似情况下做出的评论进行比较:“然而,具有实现目标的倾向并不意味着目标已经实现,这是因为目标只能接近……”

现在,如果我们开始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在阻碍唯乐原则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将发现,我们已经回到了一个安全且熟悉的领域,并且我们能够借助大量已有的分析经验来思考我们的答案。



原文赏析:

《超越唯乐原则》:

它的大致内容是,人们原先以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唯乐原则,也就是寻求快乐和满足。因为这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可是,弗洛伊德经过研究移情现象发现,除了唯乐原则,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唯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它要求重复以前的状态,要求回复到过去。这也正是由本能决定的。在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他对本能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本能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并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积极的、发展的、促进变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是无机状态,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倾向的本能所要求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所以这种本能实际上就可称之为死的本能。除了死的本能之外,人身上还有另一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它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我们可称它为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因为它导致繁殖,导致新生命的诞生,并使人类的生命历程得以延长。生的本能是建设性的,而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由于这两种本能作用相反,又始终同时并存,这就使得人的生命运动历程总是带着动荡不定的节奏。


《超越唯乐原则》:

在这篇著作中,弗洛伊德除了指出强迫重复原则存在之外,还第一次把本能概括成上述两大类,并指出它们的对立作用。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它的主题是说明集体心理学的本质。一个最显著的集体心理学现象是:当一个人处在某个集体中时,他会丧失自己原来的性格特点。他会变得感情用事、责任心下降、良心缺失、智能减退。他身上原来被压抑着的那些无意识本能现在统统得到释放,会使他赶出一些以前不会干、或者不敢干的事情,这些行为是不符合他原来的性格的。

以往研究集体心理学的专家,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一直在寻找构成集体的关键因素,认为惟有它才是使个人进入集体后会出现诸如此类现象的原因。

可是,弗洛伊德认为,……,真正的方向应该是着眼于集体中领袖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爱的联系”,用弗洛伊德的专门术语说,是“力比多联系”。这种力比多联系才是使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固存在的关键因素。这种爱虽然不是以两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但它仍属于性本能冲动的表现。在弗洛伊德看来,爱的核心是性爱,此外还包括对双亲、对子女、对朋友的爱,以及对某一抽象观念的爱。后一类爱也同性爱一样是性本能冲动的表现,只是它们原来的那种要求两性结合的目的被转移了,或被抑制了。因此,也可以说,性本能其实分作两类:一类是其目的未受抑制的,一类是其目的受到抑制的。而在一个集体中把众多个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正是这后一类性本能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联系。


《自我与本我》:

首先心理可分为两部分:自我和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 经过修改 来自本我 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

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与他的马的关系。其次,在自我中还能作进一步的区分,这就是分作自我和自我的典范。这种区分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不过,在本书中后者又被进一步明确为超我。

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


然而,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就是提倡全盘地接受和肯定它们。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

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

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创伤性神经质患者的梦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一个比你更懂你自己的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延续了对梦境的研究,借助治疗癔症患者的临床经验,对心理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结构,提出革命性的设想,构建出完整的精神分析学的心理世界,颠覆了已有的人类心理结构认知。他对“你”的了解,或许,远胜于你。★心理学集大成之作,开启一个时代的心理探索新征程。本书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成熟之作,其中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向,形成了自洽的论证体系。为后来者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千挑万选,精品集结。本书特收录代表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三篇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帮助读者全面、循序渐进地认识自我,译文语言朴实,用词精练、行文流畅,结构严谨,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经典心理学名作。


媒体评论

" 同牛顿、达尔文、马克思这些人一样,弗洛伊德也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观。

—— [美]未来学家  阿尔文·托夫勒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社会的自尊心曾遭到三次思想革命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它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的进化论指出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人类的自我甚至连它本身的主宰也不是,人并不是一种理性动物。

—— [美]心理学家  赫根汉"


书籍介绍

一书读懂潜意识中的“我”的欲望诉求

探知未知的心理世界,

寻求自我与本我的共存之道

●与荣格、阿德勒齐名的心理学大师、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集大成之作

-

本书收录了最能代表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三篇作品,分别是《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

《超越唯乐原则》提出唯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是控制心理活动的两种原则,并借助对移情现象的观察,推论出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对立。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借助力比多理论阐释集体心理结构,将个体心理现象与集体心理现象相联系,并认为这些心理现象是一种原始部落状态的残留。最后,推论出自我与自我理想的对立。

《自我与本我》通过将人类精神生活区分为意识、无意识以及潜意识,并借助前两文的结论,构建出人格结构三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一个比你更懂你自己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延续了对梦境的研究,借助治疗癔症患者的临床经验,对心理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结构,提出革命性的设想,构建出完整的精神分析学的心理世界,颠覆了已有的人类心理结构认知。他对“你”的了解,或许,远胜于你。

★心理学集大成之作,开启一个时代的心理探索新征程。

本书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成熟之作,其中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向,形成了自洽的论证体系。为后来者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弗洛伊德经典集结。

本书特收录代表弗洛伊德后期思想的三篇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帮助读者全面、循序渐进地认识自我,译文语言朴实,用词精练、行文流畅,结构严谨,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经典心理学名作。


精彩短评:

  • 作者:qwertyuio 发布时间:2024-04-15 00:58:40

    不好理解 译本的原因也占一部分 相对于其他心理学的书籍 这本内容不怎么样 太多学术性的东西难以理解

  • 作者:黄小毛 发布时间:2024-02-28 19:42:45

    不好读

  • 作者:猪蹄子 发布时间:2023-01-24 15:12:49

    读起来很痛苦。很难认同死亡本能。强迫性重复的部分比较受启发(可能是比较好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讨论和《厌女》有一些相关,读起来也是相似地令人不适。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框架也有一些帮助。

  • 作者:滚筒洗衣机一 发布时间:2021-07-16 22:37:03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15-06-22 20:47:25

    还不错

  • 作者:PaleGrassBlue 发布时间:2022-06-29 16:11:35

    很宝冢……我的眼泪不值钱


深度书评:

  • 驾驭野马的骑手

    作者:账号已注销 发布时间:2012-07-19 08:27:49

    《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革命性的描述。

    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的研究对象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一类的非正常人,课题便是这些人的反常行为。他发现,这类患者的反常行为并非单纯的、无目的的和无意义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因此,他认为,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这些病症的生理原因,而是去发现它们的心理原因。一旦获得这种发现,便有了治愈这些疾病的条件。

    弗洛伊德根据研究发现,这些病的起因与病人的某些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这是一种“性”的愿望,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幼年期。他认为,人早在幼年期就已经有了性欲。古希腊神话中的奥狄帕司,无论怎样回避,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恋母弑父的下场,这象征他对他的母亲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欲望。同样,在儿童身上也存在着类似情形: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弗洛伊德把前一种情况称作奥狄帕司情结,后一种情况称作伊莱克缀情结。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儿童的这些不现实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压抑。这些失败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积聚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这便引起神经症的发作。像梦这一类现象,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形式将这些愿望表现出来,并使其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指出,若是将患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分析、诱导出来,那将在治疗上取得一定的效果。

    这些是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的方向,然而,到了1905年之后,他的研究进入了人们通常划分的后期阶段。他晚期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神经症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

    在晚期作品《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作了专门的分析。首先心理可分为两部分:自我和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和他的马的关系。其次,在自我中还能作进一步的区分,这就是分作自我和自我的典范。后者被进一步明确为超我。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

    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 读书笔记 | 超越唯乐原则

    作者:Hyacinthus 发布时间:2021-12-01 14:00:47

    《超越唯乐原则》思维导图

    1. chap1

    唯乐原则与唯实原则之外

    1.1. 唯乐原则
    1.1.1. 发生原因: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1.1.2. 发展方向:最终使紧张状态消除
    1.1.3. 结果: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

    · 联系

    • 不愉快=兴奋量的增大

    • 愉快=兴奋量的减少

    • 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定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物理学的联系

    费希纳假设

    • 每一种产生于意识阈限以上的心理物理运动,当它接近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愉快,而当它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不愉快。

    • 对唯乐原则的再表达:

    心理器官竭力要使它自身存在的兴奋量尽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或者至少使这种兴奋量保持不变

    • 决定这种情感的因素可能是一般特定时间内兴奋量增加或减少的结果

    1.1.4. 唯乐原则并不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 只能说存在着趋向于实现唯乐原则的强烈倾向

    · 为了原则是心理活动特有的基本活动方式

    1.1.5. 唯乐原则作为性本能
    1.2. 常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stancy)
    1.3. 唯实原则
    1.3.1. 在自我的自我保存本能下,唯实原则取代了唯乐原则
    1.3.2. 要求和实行暂缓实现愉快的满足

    · 唯乐原则作为性本能仍存在

    2. chap2

    PTSD与儿童重复游戏

    2.1. 病例:PTSD
    2.1.1. 症候

    · 相似运动性症状

    • 接近歇斯底里

    · 主体失调特征

    • 接近疑病症和忧郁症

    · 综合性一般衰弱现象

    · 精神能力障碍现象

    2.1.2. 特征

    · 构成其病因的仿佛主要是惊愕和惊悸的因素

    · 某种同时遭受的损伤或伤害会对神经症症状的发展起到反作用

    2.2. 概念的区分
    2.2.1. 焦虑:预期危险的出现,或者是准备应付危险,即使对这种危险还一无所知

    · 焦虑具有保护主体使其免受惊悸的作用

    2.2.2. 恐惧:需要有一个确定的、使人害怕的对象
    2.2.3. 惊悸:一个人陷入一种危险时,对这种危险毫无思想准备

    · 强调惊愕的因素

    2.3. 心理器官在最早期的常态活动(儿童的游戏)中所采用的活动方式
    2.3.1. 游戏

    · 对于孩子来说,玩具的唯一用途是一种“不见了”的游戏

    • 丢失和寻回的游戏

    · 导演一场使控制在自己手中对象消失不见随后又重现的游戏来补偿母亲消失

    · 游戏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能够高兴地看到母亲的返回,因为母亲离去的行为(抛弃玩具)本身被当成一场游戏不断重复

    • 重复是一个不愉快的体验,但孩子却因此获得了主动的地位

    • 问题:重复不愉快的体验会不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愉快?

    2.3.2. 成年人的行为以观众为目标,不同于小孩
    2.3.3. 有一种超越唯乐原则的倾向在起作用——更基本、而且不依赖于唯乐原则
    3. chap3

    “强迫重复现象”与强迫重复原则

    3.1. 精神分析的“强迫重复现象”

    而不能把被压抑的东西作为过去的经历来回忆">3.1.1. 患者被迫将被压抑的东西当成当下的体验来重复

    而不能把被压抑的东西作为过去的经历来回忆

    · 移情性神经症

    3.1.2. 无意识(被压抑之物)不会对治疗的努力产生任何抗拒
    3.1.3. 抗拒的动机,以及抗拒本身最初也是无意识的

    · 清晰的自我VS被压抑的自我

    · 而非有意识VS无意识

    3.1.4. 必须把强迫重复归之于被压抑的无意识部分
    3.1.5. 强迫重复现象:被压抑的东西的力量的表现

    · 如何与唯乐原则联系起来?

    3.1.6. 主动的重复和被动的重复

    · 主动的重复

    • 能够找到行为者身上保持不变的基本的个体特质,

    个体特质在重复中表现出来

    • 并不让人觉得新奇

    · 被动的重复

    • 同一命运的重复

    3.2. 总结:确实存在强迫重复原则
    4. chap4

    强迫重复原则的理论分析

    4.1. 精神分析的出发点
    4.1.1. 意识或许不是心里过程最普遍的属性,而仅仅是这些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 意识-Cs.

    4.1.2. Pept. -Cs. 知觉-意识系统

    · 意识并非唯一系统

    • eg未进入意识状态的过程记忆最为强烈、持久

    • 必须说明在一个其他方面的作用都是被有意识的现象伴随的系统中,如何会存在着无意识的过程

    · 意识系统的主要特征

    • 兴奋过程并不给改系统的诸成分造成任何持久性的变化,而似乎是在变成意识的现象中发散了

    • 意识系统直接毗连外部社会

    • 兴奋的促进作用:

    当兴奋中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时,必须克服一种抗拒,而当这种抗拒逐渐被克服时,就会留下永久性的兴奋痕迹

    在意识系统中,这种抗拒现象将不复存在

    • 意识起源与一是系统的位置以及意识系统中发生的兴奋过程的特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 刺激与保护层的回缩:进一步防御过量的刺激和排除不合适的刺激

    • 皮层同样也受到来自内部的兴奋刺激

    (内部刺激:愉快-不愉快)

    • 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压倒了所有外界的刺激

    • 把内部刺激看成来自外部,因此发挥抵抗刺激的保护层的作用,把它作为抵抗这些内部刺激的手段

    • 投射的根源

    · 唯乐原则的优势作用

    4.2. 打破保护层的“创伤性”兴奋
    4.2.1. 突破的后果:由肉体的痛苦而产生的特殊的不愉快感觉
    4.2.2. “相反精神灌注”

    · 系统的安稳的精力灌注越高,和新涌进能量结合能力越大

    · 两种精神能量的灌注

    • 自由流动的精力灌注,迫切要求得到释放

    • 安稳的精力灌注

    · 对涌进心理器官的能量进行结合,主要就是把这种能量从一种自由流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安稳的状态。

    4.2.3. PTSD来自保护层被大规模打破

    · 惊悸产生的原因

    • 受刺激的系统缺乏高度精神能量灌注

    · PTSD患者的梦不符合唯乐原则

    • PTSD的梦不是唯乐原则优势的

    • 服从于强迫重复原则

    4.2.4. 惩罚性的梦是符合唯乐原则的
    5. chap5

    保守的强迫重复本能

    ——死本能

    5.1. 无意识系统
    5.1.1. 无意识系统的活动过程根本不同于前意识系统(或意识系统)的活动过程
    5.1.2. 无意识系统中,精神能量完全可以很容易地被全部转移、置换和凝缩。

    · 显梦

    • 前一天的潜意识记忆痕迹已根据无意识系统的法则被重新处理

    • “原发性”精神过程——原发性的本能兴奋结合

    5.1.3. 结合实现之前,唯乐原则才能发生支配性作用

    · 在此之前,发挥支配性作用的是控制或约束兴奋量的任务

    5.2. 强迫重复与本能
    5.2.1. 强迫重复原则与唯乐原则相对立
    5.2.2. 儿童与大人的差别

    · 儿童:强迫重复带来快乐

    · 大人:接受精神分析时,强迫重复童年的经历(注意不是回忆)带来痛苦

    • 早期经历和记忆没有结合他自己

    5.2.3. 本能的定义: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 本能的保守性质

    · eg生物的生命复演现象

    · 两种本能

    • 促使重复的保守性本能

    • 强迫要求发展和产生新的形式

    5.2.4. 生命的强迫重复本能

    · 生命的目标必定是事物的一种古老的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

    • 生物体趋向于恢复早先状态

    • 一切有集体的本能都是保守性的

    • 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

    • 无生命的东西乃是先于有生命的东西而存在的

    5.3. 强迫重复与死本能
    5.3.1. 最初本能的产生

    · 死本能:回归到无生命的状态中

    5.3.2. 自我保存本能的再评估

    · 作用:保证有机体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向死亡,而避开一切可能出现的非有机体本身所固有的回复无生命状态之路

    · 有机体只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去死亡

    5.4. 性本能与生本能
    5.4.1. 演延长了死亡之路
    5.4.2. 生本能的作用:反对其他本能所欲达到的目的
    5.5. 文明与本能压抑
    5.5.1. 被压抑的本能从未停止过为求得完全的满足而进行的斗争,而这种完全的满足
    6. chap6

    生本能的机制

    6.1. 本能的二分法
    6.1.1. “自我本能”(死本能)

    · 施加趋向死亡的压力

    · 要求恢复无生命的状态

    6.1.2. 性本能(生本能)

    · 施加趋向于延长生命的压力

    · 性本能是生的愿望的体现(叔本华)

    · 自我中的“自恋性”力比多

    • 性本能的力的表现形式

    • 自我是力比多的储存器

    6.2. 本能的辩证法

    生殖细胞则是潜在地永生的">6.2.1. 必死的是狭义的肉体

    生殖细胞则是潜在地永生的

    6.2.2. 高级生命确立了细胞的分化时候,个体寿命的无限延长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奢侈,死亡有可能是有利的。
    6.2.3. E. Hering:生物体中两种过程

    · 建设性的或同化的过程

    • 生本能

    · 破坏性的或异化的过程

    • 死本能

    6.2.4. 叔本华: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并且因此可以说是生命的最终目的”
    6.3. 生物学并不能否定死亡本能的存在
    6.4. 性本能与爱本能
    6.4.1. 爱本能

    · 万物存在的维护者

    • 直接联系生本能

    6.4.2. 将性本能看成爱本能

    · 自我保存本能所具有的力比多特征

    6.4.3. 性本能的产生

    · 柏拉图的《会饮篇》:宙斯的雷电将男女混合性劈开为男性和女性

    ——产生本能的原因是一种恢复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

    6.4.4. 从性本能(Sexual desire)到爱本能(Eros)

    · 最开始:从性本能与性的关系以及与生殖功能的关系来认识“性本能的性质”

    · →性本能和生殖功能间的联系削弱

    · →自恋性力比多假说

    • 性本能变成了爱本能(eros,爱欲,厄洛斯)

    • 爱本能破事生物体的各部分趋向统一,并且结合起来

    • 性本能是爱本能的指向对象的组成部分

    • 爱欲作为一种生本能来对抗死本能

    • 爱欲vs死欲

    • 旧对立:自我的本能/性本能

    • 自我的本能是不以对象为目标的

    • 自我本能并不以力比多为表现形式

    • 但自我本能的一部分也有力比多的性质

    • 自恋性的自我保存本能应该被包含在力比多的性本能范围内

    • 新对立:自我本能/对象本能

    两者都具有力比多的性质

    →爱欲一元论

    • 更新的对立:力比多(自我和对象)本能/其他一些本能(破坏性本能)

    • 转而言之:

    生本能(爱本能)/死本能

    • 性本能是以对象为目标的

    • 性本能以力比多为表现形式

    6.5. 用生本能/死本能代替性本能/自我本能
    6.5.1. 生本能/死本能之间是尖锐对立的

    性本能中的生殖细胞结合后并不再分离的特点与强迫重复原则矛盾">6.6. 生物学的论证:

    性本能中的生殖细胞结合后并不再分离的特点与强迫重复原则矛盾

    7. chap7

    超越唯乐原则

    7.1. 唯乐原则的倾向
    7.1.1. 协助功能的发挥:使心理器官完全摆脱兴奋状态,或者使期中的兴奋量保持不变,要不就是尽可能地使兴奋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上
    7.1.2. 努力回到无机世界的平静状态中

    · eg性行为的愉快与一种高度炽烈的兴奋状态的顷刻消失现象联系在一起

    7.2. 生本能-内在知觉-破坏安静-释放愉快感受
    7.3. 死本能-安静
    7.4. 唯乐原则似乎实际上是为死本能服务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522+)
  • 藏书馆(303+)
  • 盗版少(231+)
  • 种类多(579+)
  • 博大精深(556+)
  • 好评(675+)
  • 无缺页(539+)
  • 体验满分(392+)
  • 书籍多(97+)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4-12-13 13:12:1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印***文: ( 2025-01-05 04:39:3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冯***丽: ( 2024-12-09 03:10:3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田***珊: ( 2024-12-14 16:46:0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相***儿: ( 2024-12-16 07:14:1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沈***松: ( 2024-12-08 23:14:5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石***致: ( 2024-12-29 03:42:3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后***之: ( 2024-12-18 20:44:58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濮***彤: ( 2024-12-10 01:53:3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芮***枫: ( 2024-12-15 07:44:45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訾***晴: ( 2024-12-10 06:45:49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步***青: ( 2025-01-03 14:03:20 )

    。。。。。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