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译注【正版图书,满额减】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楚辞译注【正版图书,满额减】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正版书籍,有问题联系客服!
内容简介: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和代表。李山教授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对《楚辞》研究颇有心得。全书体例完善,题解交代写作背景,概述诗歌主旨;注释准确精当,难字标注拼音;评析探索诗心,时出新见;又辅之以雅训的译文,诚为一本雅俗共赏的《楚辞》读本。
书籍目录:
离骚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 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吊屈原赋 招隐士
作者介绍:
李山,1963年出生,河北新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中国文化概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此情做梦呢 发布时间:2018-12-03 16:51:48
读图,我缺乏幼功,一直游移在要不要看看试试和如果还是不感兴趣怎么办之间。但从《大坏狐狸》开始,觉得绘本很有意思,读图应该可以。这本《有滋有味》也是非常好。人人吃食物长大,食物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也塑造了记忆。用食物可以穿起一生,重要节点上食物的味道,永不能忘,一入口便展现当年,纤毫毕现,这记忆抹不掉。两个小伙伴成人的墨西哥之旅一节,着实精彩!拥有共同的记忆,便永远在彼此的生命中了。很棒的书!
作者:郭琳静Grace 发布时间:2016-06-30 09:53:14
看完了《变局创意学》,几个感触是:①觉知力感觉越来越强
②眼界被拔高了一些,觉得我们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の联系,彼此都会被影响。
③现在地球生病了,我的环保意识被真的惊醒了。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如何面对各种天灾人祸
④很喜欢最后面的“黄金365天”,给了我很多灵感对于如何完善我的手帐体系以及“一生的计划”
作者:树 发布时间:2022-01-12 14:08:33
说到底其实还是按照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理路梳理了一遍西方文化的发展。随处可见是二元对立和再现的思维,而忽略了差异与边缘。但这或许固然也是一本以黑格尔为“工具箱”写出的历史哲学作品所难以摆脱的。仅从文本角度来讲,并无什么新意,只是许多次被赵林老师的文笔打动,不愧是年轻气盛时的作品。
充分的尊重:我打5分。
作者:Zú 发布时间:2018-02-21 11:15:06
#老夫聊发少年狂#
极有趣的一本书。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过节选,当时就很喜欢。前几天恰在京东上看见,就买了一堆童书。
油炸铅笔,晴天下猪……配的插图非常朴拙可爱。可惜小的时候没能看到。
作者:CKLG 发布时间:2011-08-27 21:36:08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12-12-03 17:07:13
到手。去年开始彩印,好看多了。今年集中于山水,大爱。
深度书评:
[荐]何光沪:爱这一个错?
作者:随安 发布时间:2011-03-30 15:43:43
何光沪:爱这一个错?
当年,德国法西斯进攻丹麦,丹麦人没有象欧洲各国那样,拿起武器,拼死抵抗。
而今,丹麦人的生活令世人羡慕,丹麦却成了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要知道,他们的那位举世闻名的祖先,善良敏感的王子哈姆雷特,却曾在自杀与杀人(杀一位“逆天害理的奸贼”)之间踌躇不定,竟至于成了世界文学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典型。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考虑自杀时,有这么一段著名的独白:“生,还是死,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会做梦;嗯,障碍就在这儿: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在那死亡之眠中,究竟会做些什么梦,想到此我们就不免踌躇。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正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以及辛勤苦干所换来的小人的排斥,假如只需用一柄小小的尖刀,就可以了结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背负如此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重压之下呻吟流汗,假如不是因为惧怕那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没有人回来的神秘之国,它动摇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而不敢飞向那未知的苦难?就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懦夫,决心的赤热光彩蒙上了思虑的病容,伟大的事业在这种思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而失去行动的意义。”
当然,哈姆雷特并非懦夫。这不仅是因为生比死难,他不怯于死亦勇于生。而且是因为他勇于承认自己的罪过和生命之空虚:“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这么多,连我的头脑都容纳不下……象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后来他报仇雪恨,申张正义,证明他并非无用。)更是因为,他的头脑都容纳不下的,乃是他巨大的痛苦、正直的灵魂和高贵的精神。他敢于承受这一切,他是一个大勇者。
还有一个大勇者。那就是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尽管他同哈姆雷特正好相反——死后世界的不可知,不是他从容赴死的“障碍”,倒成了他视死如归的缘由。他的名言是:“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人生,真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生死问题,无可回避。虽然在苏格拉底生时已死了十年的孔子也承认“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在他生前死后无数的世代中,还是有无穷无尽的人在以无穷无尽的方式努力探究并回答这个问题。在孔子之前,回答多半出自宗教,在孔子之后,回答则多半出自高度理论化的哲学和神学。
在横跨哲学与神学两大领域的二十世纪思想家当中,倘要举出两三个影响最大的人物,就不能不提到保罗·蒂里希。在蒂里希,倘要举出两三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不能不提到《存在的勇气》。
在直接从外文去尽力读懂原著之前,我曾对“存在”这一哲学概念有许多误解。其中一项误解是:存在哲学大约是文革时挨批的“活命哲学”罢?单从这个词的字面来看,这似乎不错,但从完整的思想内容来看,却谬之千里。存在主义所用的existence或exis-tenz一词专指人的生存,大约相当于经历、实践、感受、体验等等人生的全部内容,因此将“存在主义”改译为“生存主义”才更恰当。世间万物都存在着,但人存在的方式即所谓“生存”,却与世间万物大相径庭。
“生存”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生存者即人可以意识到自身,就是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可以超越主客对立;第二,生存者即人永不停留于现在的状态,他总是未完成的,就是说他总面临种种可能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选择把自己造成不同的人;第三,生存者乃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个体。因此,由于自己的抉择,人可能成为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同一;也可能失却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分裂,堕入低于生存的存在形式。与之相对,其他事物(包括生物)的存在方式,则一不是主体而永远是客体,即只是消极被动的对象;二不能作出抉择而只能按天然既定的方式行动,具有固定的“本质”;三不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个体,而更多地呈现出“类”的共性。由此看来,所谓“生存”,至少主要不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就是说,不指“活命”,而指人所独具的精神性存在方式。人若舍此,虽生犹死。
当然,这种存在方式离不开生命本身,由此遂引出了蒂里希所谓第一类焦虑——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死亡可以夺走生命,毁掉人的存在,因此被称为“非存在”的极端表现。“非存在”从字面来看即“不存在”或对存在的否定。由于“存在”(Being或Sein)除了“在”之外,还含有“是”、“有”等基本意思,所以说人受到“非存在”威胁,就不仅意味着他随时可能死去,而且还意味着他随时可能不再是他自身(例如一个舞蹈家可能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成为瘫痪者)。显然,这种“非存在的威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导致了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按蒂里希的解释,它是人的存在的组成部分。庄子尝谓“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其意与此相通。称雄中原的曹操曾悲歌“人生几何”,曾慨叹“譬如朝露”,他虽常“慨当以慷”,却不免“忧思难忘”,他虽自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却又深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采菊东篱的陶潜纵然是“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但当他为“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而欣喜,仍不免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而忧伤。曹诗所言,乃死亡;陶诗所言,乃命运;曹操之“忧”,即蒂里希所谓“焦虑”;陶潜之“恐”,即蒂里希所谓“恐惧”。蒂里希说,焦虑是从生存角度对非存在的意识,对非存在乃人自身存在之一部分的认识,它被体验为人自己的有限。恐惧与焦虑不同,因为它有确定的对象,人可以对之采取行动以克服它。焦虑却无确定的对象,它的对象是对每一对象之否定,是威胁本身而不是威胁之源,因为威胁之源乃是“非存在”,乃是“虚无”。
如果说存在哲学并非“活命哲学”,那么它是不是“死亡哲学”呢?它经常提到“非存在”和“虚无”,所以表面看来确乎如此,而“死亡哲学”这张标签也确乎给人阴暗颓丧的印象。姑不论非存在绝不仅意指死亡,事实上,哲学也是不能不探讨死亡问题的,正如它不能不探讨生存问题一样,因为,死乃生之组成部分。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的一生就是熟习死亡,哲学家准备好去死,即把生视为死之准备。(苏格拉底之死,真正构成了他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死完成了他的哲学。)蒙田也说:“教人怎样死,就是教人怎样活。”海德格的哲学尤能体现这一点。他根据“历时性”来理解忧虑,历时性的终点就是死亡。在他所谓“本真的生存”中,死亡不再只是降临我们身上的、闯进来摧毁我们的生存的某种东西。死亡本身被纳入了种种可能性之中,在设计一种本真的生存时所根据的,正是作为存在之主要可能性的死亡。一切的可能性,都在作为主要可能性的死亡之光中来作出估价。而当一个人在对死亡的预期之中生活时,他的生活就有了一种决断,这种决断把统一性和完整性带给了分裂的自我。而且,人在死亡这一有支配作用的可能性之光中,才能把握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可能性。焦虑向人揭示:人正被抛进死亡之中。当人不再逃避这个揭示之时,当人有决断地预期着作为自身的最高可能性的死亡之时,人就达到了不可动摇的愉快与平静的境界。不难看出,这种死亡观比起萨特的观点来,显然要积极和健康得多,因为萨特只强调死亡的绝对否定性,而海德格则主张通过预期中的死亡而生活,才能达到本真的生存,这就指明了死亡可以发挥的肯定性作用。但海德格之肯定死亡,又不象庄子那样是歌颂死亡而否定人生(《庄子·至乐》:“安能弃南面王乐(死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乃是正视死亡而推动人生。窃思倒置孔仲尼一言以蔽之曰:“未知死,焉知生?”又思窜改李义山二句以发明之:“丝尽方得春蚕意,泪干始见蜡炬心!”
当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这里的生和死,都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和死。正如人的“存在”绝不只是“活着”,而是要达致本真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同样,“非存在”也绝不只是“丧命”,而是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成为非我或非人(例如一个英雄可能由于错误的选择而一时丧失本色,甚或一时沦为禽兽)。由此遂引出了蒂里希所谓第二类和第三类焦虑——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以及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从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这样一些事例,如因羞愧懊悔而自杀,因良心谴责而发疯等等,不难理解第二类焦虑。自认该遭天打雷劈而不能自持,以及自觉愧对天理良心而精神分裂,分别是这种“非存在之威胁”的极端与常例,或曰绝对情况与相对情况,但二者都可使该主体不复为其自身。良心的审判或对罪过的焦虑,可以把人驱入自弃的境地,驱到对自身使命之失落所感到的绝望之中。
关于第三类焦虑,我们从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关于“空虚”、“无聊”、“多余人”、“没意思”以及“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等等说法更常常见到。对空虚的焦虑,来自精神生活受到的非存在之威胁。“一种信念在外部事件或内部过程中坍塌,一个人被中止了对某一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参与,感到在自己热烈肯定的某事上受到挫折,由于信仰的对象丧失意义而变得冷漠”,这些东西造成的对空虚的焦虑,“把人驱往无意义这一深渊”。然而,人的存在是不能脱离意义的,所以我们常说人的生活应该有意义。用蒂里希的话来说,“人的存在包括他与意义的联系。只是根据意义和价值来对实在(包括人的世界和人自身)加以理解和改造,人才成其为人。”
在莎士比亚戏剧的许多独白和《红楼梦》的无数隐喻(例如“好了歌”)中,都包含着对这三种焦虑的思考。这三种焦虑,分别出自“非存在”对于人在本体上的自我肯定、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威胁。由于这些焦虑属于人的存在本身(“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而不属于心灵的反常状态,所以蒂里希称之为“存在性焦虑”。关于属于反常状态的“病理性焦虑”,蒂里希也结合人格理论和精神病学作了论述。他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人格与健康人的人格的区别在于:前者对非存在之威胁更为敏感,焦虑更深,从而退守于一种固定的、有限的、不真实的自我肯定之中;而健康人的自我肯定虽然也有分裂,但却通过勇敢地应付恐惧的具体对象而远离了极端情况。健康人通常意识不到蛰伏于自己人格深处的非存在和焦虑,他以比神经症患者更多的取向来调整他同现实的关系。他在广度上优于面在强度上不及神经症患者。他的自我肯定不脱离现实,也不固守于某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有限而固定的自我肯定,因其强度面具有创造性,但却使他与现实对抗并产生另一种难以忍受的焦虑来毁灭他。这种危险的病态,只有通过纳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存在的勇气”之中才能治愈。
所谓“存在的勇气”,就是不顾非存在之威胁而进行的自我肯定。但这绝不是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恰恰相反,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克服种种焦虑。在这方面,蒂里希表现出同萨特的重大区别。在谈到人的生命力时,他写道:“生命力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使人超越自己面又不失去自己。一个存在物超越自身的力量愈大,它所具有的生命力就愈强。”他尤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在与现实的每一接触中,都有着自我结构与世界结构的相互依存。”
与此相关联,他总结了存在的勇气在历史上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即通过参与行为,成为一个更大整体之组成部分,从而肯定自身的勇气。在此蒂里希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他说:“只有在与他人不断遭遇的情况下,个人才成为并保持为一个人。”第二种是“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即肯定那可被摧毁却不可分割、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自我之存在的勇气。在此他同样充分说明了自我与世界、个性化与参与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我之为自我,只是因为拥有一个世界。它既属于这个世界,又与之相分离。自我与世界相互关联,个性化与参与也相互关联。”
在分析了这两种勇气各自的局限(前者使自我消失于集体之中,后者使集体消失于自我之中)以后,蒂里希提出了一种超越二者的勇气。
勇气需要存在的力量,即克服或超越非存在的力量。在前述三种焦虑之中,人都可以体验到这种力量。“把这三重焦虑承担起来的勇气,必定植根于这样一种存在的力量之中:它比自我的力量强大,也比人处于其中的世界的力量强大。无论作为部分的自我肯定还是作为自我本身的自我肯定,都逃避不了来自非存在的多重威胁。被认为这类勇气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力图超越自己,超越他们参与其中的世界,就是为了发现‘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发现一种不受非存在威胁的存在的勇气。”“存在本身”具有最为根本即终极的地位,它渗透在一切存在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存在物。由于太过于普遍,所以人只在面临“虚无或非存在”时才意识到它,就像只在缺氧时才意识到氧气的重要一样。它甚至比传统的被视为存在物的上帝更加根本,因为任何存在物都不免虚无之威胁,都依赖于存在本身。早期的海德格论述了这一点,所以被视为无神论者。蒂里希比海德格走得更远。他认为,说“有上帝”,和说“没有上帝”一样,都是无神论,因为所谓“有”和“没有”,乃是存在物的事情,两种说法都把上帝当成了存在物。上帝不是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这就是他所谓“存在本身”是“超越上帝的上帝”的意思。
据此,古人所谓“人人都分有神性”之说,不过是说存在者都参与了存在本身。所以,存在的勇气也植根于存在本身。要克服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只有“参与到永恒之中”,但为此“你必须被他接受,你必须已经接受了他对你的接受”。至于第三种也是当代最严重的一种焦虑,即对“无意义”的焦虑,蒂里希写道:“甚至在对意义的绝望中,存在也通过我们而肯定了自己。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信仰行为。”有勇气把怀疑和无意义纳入自身的信仰,乃是对存在的力量的体验,对非存在依赖于存在的体验,对接受的力量的体验。
我想,每一个感到空虚或无聊、愧疚或自责,忧惧命运或死亡,因而消沉或绝望的人,一句话,每一个以为人生是“一个错误”的人,倘能明白这本书的含义,一定会振作起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即使人生是一个错误,我们也应该而且可以象张明敏所唱的那样:“爱你,爱我,爱这一个错!”而不要像陆放翁所叹的那样:“错,错,错!……莫,莫,莫!”
何况,人生固然会有错,但人生本身并非错,因为它是属于存在本身的。
一九九○年二月
何光沪
于西山之下
《存在的勇气》,蒂里希著,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1.50元
俄罗斯恋爱——兼评吕荧译《奥涅金》
作者:冲鸭 发布时间:2009-08-16 07:45:44
《欧根•奥涅金》是被翻译得最多的文本之一,查良铮、冯春、王士燮、剑平、刘宗次、智量都译过,而吕荧——这个“唯一敢为胡风申辩的人”——的译本也以它的平易赢得了我的心。虽然不少语句比起智量来略显土鳖,而且一些旧译专名今天读来已经很不习惯,如P4鲁斯兰和柳德米拉、P6玛祖卡舞、P7埃涅阿斯、P9奥维德、P20维纳斯、P34里海、P72维吉尔、P132拉封丹、193伊壁鸠鲁,P238克莱奥帕特拉都是用解放前的译名来译的。但吕荧的翻译朴实、率真,一如其人,(而且找不到一个错别字)不失为一本初读《奥》诗的入门译本。
吕荧原名何佶,1915年11月25日生于安徽省天长县。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二•九”运动中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北平进步文艺团体“浪花社”骨干,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四十年代在文学评论与译介普希金代表作方面卓有成就,五十年代初任教于山东大学,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一名编外特约翻译,陆续出版一系列译著与文艺论集,1954年加入中国作协并被聘为《人民日报》文艺部顾问。1955年6月至1956年5月因反胡风运动中受株连而被隔离审查,出现轻度精神分裂症状,1966年6月被公安部以“胡风反革命分子影响社会治安”为由收容强制劳动。1969年3月5日病逝于北京清河劳改农场,终年五十四岁。1979年5月公安部予以平反、恢复了政治名誉。
我还记得《老照片》第20辑,2001年12月,发表的闻敏的文章写道,1955年5月25日,也就是《人民日报》公布《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材料》的第二天,在北京东城贡院西街北总布胡同的新闻总署礼堂,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举行了据说有七百余人参加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胡风集团反革命活动问题”。一个身体瘦弱的书生主动要求上台发言:“胡风人很直爽,但性格有些缺点,文章艰涩难懂,让读者感到吃力,我也曾对他表示过批评性的意见。”接着又说:“我们批评、帮助胡风是应该的,但他不是反革命,他所写的都不过是文艺问题上的讨论……”这时,坐在台下的张光年站了起来,冲着吕荧大声说:“你不要讲了!……”人们跟着哄了起来.。郭沫若说:“吕荧先生,你停止发言,群众对你的发言提出了批评。”吕荧面色灰白,嘟嘟囔囔地。没过几天,《人民日报》点了他的名。
张凤珠说:“吕荧很瘦弱,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像小说里的知识分子,站在讲台上,像狂风中的小树。他那样发言,太稀有了!没点大无畏—有人说是“迂”—根本不可能。”
八十年代初,吕荧的长女潘怡前往探视胡风夫妇,胡风说:“我傻,你爸爸比我还傻。”(以上皆引自《老照片》)
由此看来,吕荧确实是有那么股子旧知识分子的“呆”气,但呆得却那么可爱,那么令人钦佩。他一心扑在翻译的工作上,真心真意要为人民群众留下些精神财富。这样的人译出的《奥涅金》,就会像直率的人吐露内心,一泄直下。他翻的《奥涅金》的诗句也许道出了他获罪后的心声:(P208)
别了,宁静的山谷,
还有你们,熟识的山峰,
还有你们,熟识的树林;
别了,天上的美色,
别了,欢乐的自然;
我要拿亲爱的、安静的世界
去换辉煌的浮华的喧嚣……
你也别了,我的自由!
我希图的是些什么?
我的命运预定了什么给我?
不过我也实话实说,从吕荧的跋文来看,他把《奥涅金》仅理解成对贵族荒淫生活的揭露和批判也实在不怎么高明,这是老一辈翻译家思想僵化的通病。难道《奥涅金》,这部普希金的精神自传,这位生活的歌手的桂冠之作,竟是如此便宜的东西?绝不是。
小说起于奥涅金对于彼得堡生活的厌倦:沙龙、舞会、剧场、搞女人,他感到自己近墨者黑,被一大群所谓的上层人带得灵魂越来越空洞,精神越来越无聊。他需要为自己开药方,实现生活的漂离。这当然有普希金的规劝意味。浪漫主义时代的杰出诗歌仍保留这样的社会功能: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构成反省,或如通过连斯基事件劝诗人不要轻易决斗。当然,对生活的不满意、要逃也是浪漫主义的核心,就像舒伯特一样四处游荡,寻找一个能够安置自己心的地方。对于奥涅金来说,农村就是这样的地方,一开始他还不知道该待多久,但久而久之他就对农村生活产生了兴趣。农村——这是全诗最重要的元素——占到了第二至七章。不仅是因为这是十二月党人实施农奴制改革的舞台,还因为这里的朴实宁静成了俄罗斯人的心灵归宿。远离喧嚣,远离浮华,听大自然发出的种种声音,不仅是奥涅金的新生活体验,也是在极多的俄国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温也是热爱乡村生活的人,只有在这里他觉得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这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和生活也构成了平行关系。农村,这个俄罗斯90%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俄罗斯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园,是俄罗斯最大的象征符号之一。斯特拉文斯基从小生活在涅瓦河畔,但他的《春之祭》、《彼特鲁什卡》都是从农村异教徒的教仪、朴素而奔放的民歌中找到灵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婚礼》,就是对农村婚仪的最忠实又最音乐的纪录。农村,农村,它就是普希金用来当成对比城市浮华生活的武器,让人找到至高存在的源泉。难道不也引得我们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反思吗?
当然,长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爱情。《奥涅金》中的爱情是很特别的。为什么?因为它并不是完美的,而且也不像德国式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式的激情,甚至全诗最动人的激情戏也只不过是业已成熟的达吉亚娜缓缓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爱情的主体就是两次会面,两封信件。第一次是情窦初开的达吉亚娜热情似火,向奥涅金表明心迹,就像《战争与和平》中的小家伙,那种爱是那样的炽烈,又那样的不可捉摸,同时又是那么地坦诚,她觉得倜傥冷傲的奥涅金正符合她的理想。然而奥涅金拒绝了。他想到了爱情的最终宿命,这是他在彼得堡的情场里熟识的:相爱、结婚、生子、厌倦、私通。这种平庸的生活他不想要。他那颗自由的也不愿束缚别人自由的心也不会让他再去坑害一个纯真的女子。他宁愿打猎,而不愿吃家食。无怪普希金评价他是高尚的。不愿去毁坏他人的生活,这就是一种高尚。当然他的这种高尚要用作践自己来买单,这就是他向达吉亚娜的妹妹奥尔伽调情的原因,他需要精神发泄。这也是造成他与至友决斗、并杀死至友的导火索。第二次会面是在达吉亚娜已嫁作他人妇之后,她成了莫斯科的公爵夫人。她的端庄典丽一下子将精神早已变成荒原的奥涅金唤醒了,激活了,期待着一场春天的暴雨将他的心灵重新带回到二十岁。奥涅金疯狂地追求达吉亚娜。然而达吉亚娜在长久沉默后的表白确是最让人动容的,她并不否认内心仍然爱他,但她绝不会背叛自己的丈夫。这是一颗成熟的心智说出来的话语,而且也证明了:爱情可以是这样的——即使两人不在一起,但仍然各自保有一场内心曾经的暴风雨的经历。这种不完美的爱情值得我们铭记吗?是的,在我来说普希金表现出了残缺不全的爱情同样美丽,因为它同样具有内在的深度和激情的暴烈。它也是一种俄罗斯式的精神恋爱,就像里尔克与茨维塔耶娃、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书信恋爱那样,与肉体并无联系。
每一个伟大的爱情,每一个国家的代表之爱,都因其灵魂的深度、异域味之不同、经历之奇特而各有其价值。对于《奥涅金》这部诗体小说来说,深沉而不完美的爱情、对堕落而沉迷于物的生活的反省永远对读者构成永恒的吸引力。这是浪漫主义时代爱情的最佳书写。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377+)
- 好评(572+)
- 中评(177+)
- 愉快的找书体验(70+)
- 体验差(97+)
- 无颠倒(237+)
- mobi(64+)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7 10:10:2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09 06:26:2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权***颜: ( 2024-12-16 01:42:2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方***旋: ( 2024-12-18 19:29:3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晏***媛: ( 2024-12-22 06:00:46 )
够人性化!
- 网友 芮***枫: ( 2024-12-25 04:26:1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汪***豪: ( 2024-12-24 11:44:42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邱***洋: ( 2024-12-15 11:12:1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冯***卉: ( 2024-12-29 00:34:5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12 00:20:3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孙***美: ( 2025-01-03 08:13:38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隗***杉: ( 2024-12-26 01:16:4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权***波: ( 2024-12-28 16:52:4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冷***洁: ( 2024-12-08 16:46:31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印***文: ( 2025-01-05 14:23:39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訾***雰: ( 2024-12-19 16:53:0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外国谚语集萃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新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预订】Herman Melville's Moby-Dick Y9780791093634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管理层权力、政府审计与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七年级·上册)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讼实务指南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数学2-快乐考研数学-玩转模拟题-Z新版( 货号:75124334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企业经理人法律教程——MBA精品课程系列教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会战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向左走•向右走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