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 それから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其后 それから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破碎之后的重整,劫后余生的跋涉
台湾文学金典奖作品,赖香吟长篇小说
一部思辨情感与伦理的文学典范
● 编辑推荐
☆ 逝者远去,被留下的人如何继续前行?赖香吟以幸存者的角度展开细腻的思考,谈论创伤与治愈、生命与死亡。面对沉重的人生叩问,或许《其后 それから》是一声真挚的应答。
☆ 《其后 それから》是个人之作,也是时代之作。赖香吟从一名自我对话的叙事者,向外扩及同代人的生命处境,诉说台湾“五年级世代”(六零后)对种种信念的追寻与断裂。通过小说,我们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 创作本书,赖香吟秉持克制的书写伦理,谨慎选择内容的呈现,以“小说”这门文类避免消费现实的可能,保持必要的距离。阅读《其后 それから》,我们满怀敬意,并充分反省与思辨。
● 内容简介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 名人推荐
☆ 《其后 それから》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细致耐烦的态度,开启了反省伦理与情感的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是读者也可以参与思辨的空间。这种平台在现有的台湾文学中罕见,尤其珍贵。
——纪大伟(台湾小说家)
☆ 在功能上,《其后 それから》显然有它不得不被视为小说的理由。它单纯地需要读者对小说之为虚构的期待。它需要被视为虚构、在阅读里被虚构化,以制造主体与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太浪漫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一定得死过一次。那样的死过之后,再回头,看见的都会不一样了……为你终须拿回属于你书写权利的毅然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你如何活下来,而不是关于某人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强生(台湾作家)
☆ 这是用时间慢慢堆积起来的一本书,有些地方写得惊人地好,她文笔的成熟以及这个作品能去解答很多问题,包括五年级世代的早逝与断裂;它能去回答一个女性作家怎么样走过情感、创伤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经历一个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后从否定书写回到书写的过程。
——周芬伶(台湾散文家)
☆ 小说《其后 それから》,不是秘辛,不是自传,不是内幕,也不是告解或忏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说的文字共和国里才能有嘉年华与众声喧哗成立的意义。我们卸下偏执、成见、既定印象的武装,循小说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唤不语的死者,一起完成内在的逆旅。我要说,赖香吟写完《其后 それから》,走出来,是生者仗义承担的勇气,是“季札挂剑”的用心如日月。
——林俊颖(台湾小说家)
● 获奖记录
☆《其后 それから》荣获 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书籍目录:
3 活动中心
15 门
31 消息
37 Do You Remember...
59 春暖花开
71 那一天
89 忧郁贝蒂
95 其后 之一
109 其后 之二
123 椅子
163 先生 せんせい
179 十年前后
189 父亲们
207 梦
219 【代后记】生手的天真
作者介绍:
赖香吟,1969 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市。毕业自台湾大学经济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曾任职于诚品书店、台湾文学馆筹备处、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
获有 1987 年“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创作奖”短篇小说首奖、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199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佳作、1998 年“台湾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2008 年“金鼎奖”图书类最佳主编奖与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说奖”、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2019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金典奖。
曾校译《龙瑛宗全集》,主编《邱妙津日记》《九歌 103 年小说选》。著有文集《史前生活》《天亮之前的恋爱》,小说《散步到他方》《雾中风景》《岛》《其后 それから》《文青之死》,并与他人合著书籍配乐专辑《不如去流浪》。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年少時光,我總擔心自己在他人嚴重呈現出孤獨的形象,而隨手抓了隨俗的語言,舉止來掩飾自己,甚至因而踐踏了自己。因此,當我發覺置身一個人與人之間有所距離,不至於被人親切而粗魯地妄下評論,侵犯打擾的時候,感覺平安地喘了一口氣,更好的時候,這文化對細膩情感的養護,使我如魚得水。我緩慢體驗著,也許,我以一種逃亡的姿勢離開五月所說充滿壓抑的地方,到頭來,反倒曲折地將自己投入了一種更複雜的內抑文化裡......
有些人,你不会忘记看到他的第一眼。那当下的时空气氛,那个人的姿态,仿佛在记忆库瞬间结冻,任凭后来时空如何更替冲刷,不会蚀坏,不会腐朽,不会消亡,永住下来。
自己与自己的心,是不能过于接近的。我得学着以一个友善的、陌生人的眼光,观看、猜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表现了什么、隐藏了什么?
连自我也不足以亲密了,这真是孤独。我必须时时提醒自已,自我是不可耽溺、宠护的。
“怀疑自我”,使脚下失去立足点。
“自我碎了”,许多时候这就是我的感觉。
我原以为人本来就该探索自己的内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是乐于探素自我的人,然这几年门诊/治疗室一路走来,体会到一种新的经验:
探索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孤独的事。
“忧郁之本质在于人遇到了自己。”
有些人,你不会忘记看到他的第一眼。那当下的时空气氛那个人的姿态,仿佛在记忆库瞬间结冻,任凭后来时空如何更替冲刷,不会蚀坏,不会腐朽,不会消亡,永住下来。
我處於李維所譬喻的月的遮蔽面,而你,正在他所說的,月亮明亮的那一面。在那裡,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我們會不會仍跟十九世紀相去不遠,因為無知與距離而浪漫以為對方正站在發光的起跑點,生活充滿驚奇與探險?抑或你會和我或其他所有買了機票離開的同代人一樣,將與現實生活正面相逢?還是你能繼續肆無忌憚地活在心靈世界裡?我難不忍想象,如果有一天你無所選擇必須面對捉襟見肘的現實世界,會是何種光景?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破碎之后的重整,劫后余生的跋涉
台湾文学金典奖作品,赖香吟长篇小说
一部思辨情感与伦理的文学典范
● 编辑推荐
☆ 逝者远去,被留下的人如何继续前行?赖香吟以幸存者的角度展开细腻的思考,谈论创伤与治愈、生命与死亡。面对沉重的人生叩问,或许《其后 それから》是一声真挚的应答。
☆ 《其后 それから》是个人之作,也是时代之作。赖香吟从一名自我对话的叙事者,向外扩及同代人的生命处境,诉说台湾“五年级世代”(六零后)对种种信念的追寻与断裂。通过小说,我们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 创作本书,赖香吟秉持克制的书写伦理,谨慎选择内容的呈现,以“小说”这门文类避免消费现实的可能,保持必要的距离。阅读《其后 それから》,我们满怀敬意,并充分反省与思辨。
● 内容简介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 名人推荐
☆ 《其后 それから》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细致耐烦的态度,开启了反省伦理与情感的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是读者也可以参与思辨的空间。这种平台在现有的台湾文学中罕见,尤其珍贵。
——纪大伟(台湾小说家)
☆ 在功能上,《其后 それから》显然有它不得不被视为小说的理由。它单纯地需要读者对小说之为虚构的期待。它需要被视为虚构、在阅读里被虚构化,以制造主体与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太浪漫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一定得死过一次。那样的死过之后,再回头,看见的都会不一样了……为你终须拿回属于你书写权利的毅然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你如何活下来,而不是关于某人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强生(台湾作家)
☆ 这是用时间慢慢堆积起来的一本书,有些地方写得惊人地好,她文笔的成熟以及这个作品能去解答很多问题,包括五年级世代的早逝与断裂;它能去回答一个女性作家怎么样走过情感、创伤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经历一个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后从否定书写回到书写的过程。
——周芬伶(台湾散文家)
☆ 小说《其后 それから》,不是秘辛,不是自传,不是内幕,也不是告解或忏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说的文字共和国里才能有嘉年华与众声喧哗成立的意义。我们卸下偏执、成见、既定印象的武装,循小说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唤不语的死者,一起完成内在的逆旅。我要说,赖香吟写完《其后 それから》,走出来,是生者仗义承担的勇气,是“季札挂剑”的用心如日月。
——林俊颖(台湾小说家)
● 获奖记录
☆《其后 それから》荣获 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精彩短评:
作者:maréesetfleurs 发布时间:2020-09-02 10:13:58
關於女孩子們的書,另外喜歡的是《房》。對比來看,《房》的脆弱是外顯的,而《其後》的是內斂的。二者內裡都是無聲的撕裂和破碎。非常喜歡!
寫五月生時,再一次引起共鳴,又一次地,想到■,像每一次看類似題材的影片。你,你,你。什麼人都可以是你。突然地,想要給■寫一封長長的信,然而這封信永遠不會寫、也永遠不會寄出去。因為好像除了我的生活,再也無話可說。此時足以把兩人抽出來,單獨地對待這本書。需要體驗。需要共鳴。以至於到至「其後」的故事時,衹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仿佛在看一場生命的排練、死亡的預演。霧裡朦朧的,水汽裹著一切,了:光進不來,愛的私語也出不去——這是我們的故事,任憑他人如何評價,歸根結底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一個那麼富有安全感的詞,死掉了。「霧散開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那裡了。」
作者:小魔@优雅穿梭 发布时间:2023-08-28 16:30:27
竟然非常好看
作者:安东。 发布时间:2021-08-13 14:46:16
作者自述,“这本书里所讲述的故事,无论就语言或经验来讲,都是属于生手的”——深以为然。她又说这是“幸存者”的故事,没错,我读完竟然没有打人没有摔东西,也算是幸存者。
读得很焦虑,一度让我想起黄碧云,然而是劣质版本的,同样写文艺青年的青春期,写情感矛盾生死未来,节奏也好氛围也好,都不得要领。读黄碧云是一种溺水与停滞,读这本也溺水,但是磕磕碰碰,什么也摸不清想不透,水还是混的,不能呼吸。
五月本应是个耀眼的角色,但写得遮遮掩掩,全部语言都用以编织她们难以勘破的心境,反而让人不禁要想,生活于他们究竟在何处?相似的,无法走出死者阴影的作者本应有更多的思考,笔触却大都集中于个人的痛苦(还写得完全无法共情)。总之就是完、全、没、有真实感。而这竟然是虚构作品,行吧,作为小说我只能给1分2021-233
作者:不謝 发布时间:2021-01-12 13:15:53
这个絮絮叨叨的劲儿有点接受不能 文风不太喜欢
作者:第十八片银树叶 发布时间:2024-04-09 20:23:55
流水淙淙般的伤感与生活与情感。有这样强大敏锐的感知力,是好还是不好?
作者:大也子 发布时间:2024-05-01 11:07:04
邱妙津的性别认同之路与赖香吟的写作认同之旅。
深度书评:
代后记:生手的天真
作者:后浪文学 发布时间:2020-09-01 15:44:00
●赖香吟
尽管去过那么多次,DC 的治疗室到底位于医院建筑群的哪一个位置,我依然无法指认出来。印象里,它从大厅往内里走,与受病折磨的人潮一波波擦身而过,出了后门,再连接另一栋楼,愈到深处,人愈发少,直到山壁底钻入瘦长建物,寻得电梯上四楼,门开是另一种风景,空中走廊,反复几次转弯,我不知道自己又闯进哪一栋建筑,或是回到哪一栋建筑,空间标示上,四楼又变成了一楼,再搭一次电梯,直到看见那扇熟识的玻璃门,推开它,一条长廊指引我走到DC 的研究室。
敲门,开门,里头不过一般寻常研究室光景,角落处摆了一几二椅,我只消固定三四个脚步,走到那里,选择背对门的椅子,坐下来,然后,离开时重复同样的路径。可以说,在那间研究室(或者,在那种时刻,我们必须改称它为治疗室),我相熟的只是那张背对门、望着窗的椅子:一张来来去去、承载许许多多无以为继之人生的椅子,给那段时期留下了最好的象征与命名。
全然不同于文献所描述,这个空间既不尊贵,也未必舒适,没有躺椅,也没有沙发,不过是一张简单茶几,两把(破旧的)面对面的椅子,绝大多数时间,DC 不发一语,雕像一般坐在那里,那过程经常叫人感到无望,可那雕像总让人相信他仍倾听着,在,他在,也在对岸的那张椅子里。
我一直想为治疗室里的那张椅子写点什么,甚至是一本书,但那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离开那张椅子愈久,愈觉得要定坐在(对面)那张椅子里而没有受不了痛苦抱头逃跑,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当然,有些情况,我们不能预设坐在(对面)那张椅子里一定是个对称凝听的心灵,(对面)那张椅子里的角色不一定总是能够理解并给予祝福的人。DC 坐在那张椅子里,雕像般的姿势,有时让我错觉他已经被来来去去的痛苦风化成石。SARS 那些年间,接连出现了好几则精神医师自杀的新闻,使我联想到DC 提过的诅咒或祝福。两张椅子里,谁是被诅咒的人、谁又是被祝福的人呢?如果未曾体验∕理解过诅咒的滋味,何能给人祝福?破碎的人来到这里,想把秘密倾埋在这里,这样说,是电影《花样年华》里周慕云的树洞了,然而,坐在对面那张椅子里的,毕竟是个人而不是棵树啊。
人与人的感情,何尝不是寻找树洞之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果我们还能找到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棵树。五月在最终时刻找到了我,把无数伤害的秘密倾吐出来,以见证名之,如果她之后继续活着,我或许明白是一个人,但她说完之后就转身离开,我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树呢?电影里周慕云(导演王家卫说:这个人完全是一颗破碎的心)转身离开之后,下一个镜头绕回来,树洞已被泥土封上了。我要做的就是那样的事吗?
DC 长年坐在那张椅子里,吸纳种种掺着眼泪、谎言、愤怒、怨恨之失魂又落魄的故事,替破碎的人收存记忆于这世上的一个角落,且他不能只是封填,还要以理解与倾听给予祝福,这是多么需要能力的事?我在那张椅子坐下来,某个角度来说,见证使我破碎,我来到这里是要一个倾吐吗?把DC 当成一个树洞,那样的倾吐会让人释怀,得以解脱与祝福吗?
不。很快,这个答案便发出了声音。我也很快觉悟到自己根本无法把DC 当成一棵树。更有一段时期,这张椅子之旅如同一趟苦行。你来到那里,一点都不意味孤寂会凭空消失,更不表示会有人出来替你裁判:错的是世界,而不是你。DC 固然不反对,但也会提醒你:某些情势实在是生命的必然,或是,念头来去,固着于一个见解,以那个见解来诠释全部,是否恰当。这些提醒是温柔的,但对于陷在水里的人,也可能是冰寒的波浪。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衍义。DC 在吐出这些提示的时候,字词往往极端简短,象征性的几个字,他说得那么幽微,简单,仿佛不能轻易惊扰两张椅子之间那一大片冰冻、汹涌,或是潜伏无数河怪的心灵之湖,他寡言,他斟酌,甚至他拒绝,把问号退还回去。
我离开那张椅子,不是因为失望,也不是因为对医疗不耐,而是,怎么说呢?该简单地说:是因为工作繁重使我没有空再去;还是抽象地说:我渐渐从DC 这份关系上长出了一丝信任,而这个信任拯救了我。那个治疗室里没有录音机,也没有病历,甚至连一本手册都没有,他不过是执着地想在他的专业里留住人文精神的根,这是他的骄傲,但这可能也是他的谦卑,他的良心,他如此耗费,承受治疗室的苦楚(一个灵敏之心作为一个树洞的苦楚啊),然后露出那友善而思索的微笑,祝福坐在他对面那张椅子里的人,能够走出生命的苦境——这是一个人,初始,我总不相信这是真的,世界太粗暴,心太青脆,人人不过固守位置为己运转而已,素昧平生,何必理解与祝福?再者,我不相信活着,能跳过削减与钝化,而持续地打磨精细下去,倘若有人坚持如此,那时我看见的,若非导向死亡,即是疯狂。然而,DC 雕像般地坐在那里,粗砺之中磨而再磨,保有温度的手心去凿塑粗胚;DC 未必在药物或是所谓心理治疗这个步骤上治愈了我,而是以他的存在,渐次说服了我。
这份信任,其后并没有使治疗室变成一个简单的地方,甚至连再多一点的倾诉也没有达成,更明白地说,正是因为信任可能开启倾诉的门扉,所以,我离开了。可是,DC 雕像般坐在那张椅子里的神态,仿佛定格成为一个象征,以至于即便我离开了治疗室,只要想及那个象征,一场仪式,一个走迷宫的自我收拾就可以开始。带着DC 这样一个陌生人的信任与慈悲,我与现实世界之间存了一个系点,接下来的问题成为:该如何怀着那些伤害的故事继续生长下去?不能忘却,又不能时时记得;伤害的故事往往既美丽又丑陋,那其中,无论如何,曾将一个人最好的可能、最坏的黑影展演到极限,如果我不足以理解那其中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资格去保存这些——
《忧郁的热带》,中译本登陆台湾是九○年代初,大学刚毕业,我把这本书当成学术书,放进了初旅的行囊里。从琉球那霸航向九州福冈的客船上,时光减速,打开它,一字一字慢读,学术摇身一变成了私语录,每个用字都带着丰饶的个性,隐藏那么多细节,个人的反思,抒情的语调,一个人类学大师忽而还原成了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啃咬自己的年轻人,那些所谓的旅行、探险,原来不是以猎奇混淆他的视野,不是以野蛮歼灭他的情思,而是相反地,把他带入更多的自省、更多的情思。
第六十七页,李维提到“生手的天真”。容我把它抄录在这里:
带着生手的天真,每天我都站在空荡荡的甲板上,兴奋地望着那片我从来没有看过的那么宽广的地平线,用好几分钟的时间注视着四分之一的地平线,观看整个日出日落的过程,代表着超自然的巨变之起始、发展与结束。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语言来重现那些现象,那些如此不稳定又如此难以描述的现象的话,如果我有能力向别人说明一个永远不会以同样方式再出现的独特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和次序的话,然后——那时候我是这么想的——我就能够一口气发现到我本行的最深刻的秘密:不论我从事人类学研究的时候会遇到如何奇怪特异的经验,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我还是可以向每一个人说个明明白白。
要回头说明这段叙述如何安慰我内心饱受伤害的文学认知,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写在这里,只能说,当时我是连一本文学书都不愿放进行囊的年轻人,把尚未打通的知识所导致的生活混乱,代罪羔羊似的归因于文学对心灵的诱惑。那趟旅行,我的念头简单而强烈,想远远离开文学,不再恋栈这两个字,比任何一个不了解文学的人还重重踩踏文学,宛若信徒踩踏基督的脸以证明我对文学再也没有幻想。
偏偏李维这本书,在那趟旅行里,以一双已经洞悉魔术的眼睛,心平气和、轻描淡写的口吻,提示我: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事情没有那么复杂,要不,过了复杂这一山,你会再被带回来的。
“生手的天真”节录于《日落》,二十六岁的李维前往新世界,在甲板上,兴奋地,手拿笔记本,一秒一秒记下日落景观的瞬息光影。长达三四千字的记录,无人能与之相比的精细,在时隔二十年写作自传之际,只字不改地被录了下来。
那是用尽了凝视,一秒也不舍得错过的文字,企图心强烈而朴素,想将亲眼所见加以凝住,工笔描绘事物具体面貌的同时,也诗意地交杂了理论与历史的玄想。这份出于原点,李维称之为“生手的天真”的记录,不尽完美,但不可替代,其中热情满怀,如蒙神助的感觉,让人终老仍然着迷,仍愿颤抖着手去试。
我多么巧合地在(彼时已经显得零落,现时更是完全不存在的船之旅)甲板上,为他这样珍重生手的可贵而被安慰了。看起来如此伟大、深沉的灵魂竟曾有过一个阶段,以那种生手的天真,然而也是充满无可替代之兴奋热情,凝望世界,固执相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语言——如果我有能力向别人说明——
是的,这两个简单的句型,就是一切的动力。我想的,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吗?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语言——如果我有能力向别人说明——这个语言与能力不就是文学?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在我心中变得那么复杂呢?这个老人像在营地里赶蚊子那样挥了挥手,把我整片写满密语浓言的大黑板,瞬间擦个干净。我自省,或许,是我错看了写作的问题,那些幻觉、错觉、怨念、提戒之心,是凝望着黑板(白稿)的我的问题,而不是写作的问题。写作问题没那么大,大且难的是那些“如此不稳定又如此难以描述的现象”,那些“永远不会以同样方式再出现的独特事件”,一个心灵与新世界之遭逢:天空、海洋上下倒错的视野也好,终年无雪、草木不生的气候也好,所谓纯洁的野蛮人也好,景观新得令人惊叹,也让探险家大惑不解。
李维的航行,在登陆新世界之前,进入了郁闷的赤道无风带。“在这片海域内,两个半球特有的风都吹不到,所有的帆下垂好几个星期之久,没有一丝风吹动它们。”那是新旧世界之间的过渡,毫不快乐的海洋,平静无比的天气,几乎看不到生命迹象。李维在这里回顾了古代航海者(他们心中并不是要发现新世界,而只是要证实旧世界的历史),也描述了早期探险家那些因为视野有限所酿出来的怪异想象:长得像鳄鱼的蛇、牛头四脚的鱼、一棵不长水果而长绵羊的树……
船转向南,海洋气息不再自由流动,新世界的轮廓巨大地浮出地平线,青年李维第一次到了赤道的另一边,全新的世界与人类,旧世界的上帝、道德、法律在这里或将发生问题。他展开教学、旅行与探险,看原始人如何被强加了文明,和野蛮人一起吃了蜥蜴、蛇和蝗虫,这个终生将心灵操练到更细微、更时时刻刻濒临疯狂的人,到头来活过了二十世纪,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还要久。
这本书里所讲述的故事,无论就语言或经验来讲,都是属于“生手”的。
那并非是些完美成熟的故事,而是一些“如此不稳定又如此难以描述的”时间里的过去。我曾经因为无法理解存放它,而冻结了生命的前进,及至此刻也不确定是否具备了合适的语言与能力去描述它们。然而,这些故事再不会重复,重复也不会有同质的凝望,尽管不完美甚至错误而耗费,但因不可替代,不可重返,除非彻底失忆,要不,我只能面对并试着理解;以 DC 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浪漫但危险的想法”;以李维的说法则是,除非有一天我们发现另外一个星球上居住着会思考的生物,否则,这种(发现新世界的)经验也不会再有第二次。
李维的书如此破题:“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预备要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验。”可以容我(也许是肤浅地)套用吗?我讨厌煽情,我恨伤痕文学,但我却在这本书里写到了伤痕。我不相信书写治疗。袒露五月以求自己的书写治疗,一直是我不能同意的,事实上,也没法这样做。书写不是治疗,治疗的路程已在之前走过,我耗费了多少光阴,治疗也未必痊愈,痊愈也未必是原来那个人。某位写作同业说得比较准确:书写不能治疗,那是本身快要好才能书写,那是痊愈之前的一个大口呼吸。
一开始,我以几篇短文的形式来写,以为焦点难免在五月,出于一种交代,我以为完成这个替代叙述,自己可以得到解脱。结果,愈写愈多,短文形式没办法负载。拉开继续写下去,积累到一定的量,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困难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叙述五月不是重点,就算我叙述她,我也不能得到解脱;另一种说法,我没有得到解脱,恐怕是没法叙述她的。
——我感觉触到了要点,我没法看清这一片视野,恐怕也是没法看清她的。叙述五月原来不是重点,这是我跳出心魔的主要声音,整个故事也因此扭转了调性。不再因为写到五月而难受于道德上的洁癖,不再焦虑我所理解的五月未必是真正的五月。回到自身,却也不见得轻易。处理故事的时时刻刻,宛若以自己的方式走着DC 椅子里的路程。路上,许多次,落石,关卡,我与我自己的DC,一个说故事与听故事的人,彼此责问:这是绕道走开,还是笼统套上结论?这是赝品还是花边?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到底是什么被遮蔽呢?故事面临选择:继续删减,或把范围再拉大,所谓加法与减法的抉择,过去我惯用减法,但这次若继续使用减法,答案很简单就是归零,我试着跟自己协商,我得试试加法。
打开,让可关联的进来;这是有关的,那是有关的,然后,构成了整个图景——怎么以前从未如此看过?在哪里中断、哪里遇到困难?是真的忘记、还是冻结?打开,是一种解冻的过程吗?有些时候,忽然想起一两个细节,像找到一两枚遗失的螺丝钉,把它们卡上去,放进位置,整部记忆的机器忽然动起来了……
就这样,过去十来年间许多写了一半,开了头搁笔,甚至一些反复修改却始终没定稿的文字,找到了位置,栽植进去,然后长出更多的枝叶,原来在这里,原来那些无法建立的脉络在这里,那些难以析滤的意义之根原来在这里,那些不得不语焉不详的叙述原来是在路经此地之际被落石阻断了。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曾经我以为这本书不会出现,如果倘以幸存,还足以写,应该直接跳入下一阶段。我开始动笔写其他几篇悬在心头的小说,然而,过程多所踬碍,不禁使我怀疑自己的书写能力是否真因一场疾病肆虐而难以回复,某日与朋友碰面,聊了几句,话题转到这个怀疑。
在听完我的描述之后,我感觉得出来,他对我口中说的新作没有生出很大兴趣,我们继续漫天胡扯,感时伤怀,我自言自语:“有些东西没写,还真到不了下一步。”
本来不太神采的他这时忽然亮起来,朝桌上拍了一记:“你会这样说,就代表碰到问题了。”
接着,我们不知从哪里开始提到五月,事实上,这应该是我们第一次触及五月。我谈到延宕,对时间耗费之大感到惊吓,动不动就是十年,倘若生命重要经验都得费上如此时间去反刍,诸事澄明之日生命也差不多已到尽头,还有多少时间可写?
他简单应了一句:“你就是在逃避嘛。”
那口气是漫不经心的,逃避也是陈腔滥调的词汇,但我听进去了。
当整件事变成“陈腔滥调”就可以形容的时候,再不正视它,恐怕它就真将隐匿成一个发烂的伤口,使人面目可憎;要不,就是意义真正平庸化,对生命起过怎样冲击的重大事件、经历,其意义都将日渐风化,变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这些篇章积蕴多年,成稿时间却极短暂。利用每天好不容易协调出来,黄金珍贵的两三个小时,座位不敢稍离地埋头苦写,好几次,脑袋与眼睛烧耗到难以运转而必须停下来的时刻,我站起来,随便眺望任何一个可得的风景,感到某些沉重、黏滞,经常被医生形容为“拉警报的身体”,似乎变得轻松多了,我不得不觉悟,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确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若非停滞,就是极端劳碌,仿佛想借尘务劳作来挫折自己身上残存不死的文学之虫,我心存骄傲,却又一直蔑视自己,这样的不和谐毕竟没办法安顿下来成就什么,而只能在彷徨中度日。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李维的旅途也不全是兴致勃勃的,他总自问:为什么我跑到这里来?我到底是希望些什么?他怀疑,诚实得令人惊心:探险是一种聪明的旁门左道,好让自己在归队之后具有额外优势?还是探险根本源于自己和原生社会情境的不适应?那个自以为要放弃文明世界、前往所谓未受污染之纯洁、野蛮新世界去寻找新价值的探险者,却在误解、等待、空虚、烦死人的过程里,面临崩解,“甚至连那些最人性的对我都变成不具人性”,旧世界的浮光掠影,音乐或诗的片段,在荒野之中萦绕耳畔,啊,如今,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于我都不再具有完整的面貌,新世界于掌握之中消失于无形,一个迂回复杂的路程,仿佛要把人带回旧世界去,可那来时我所信的选择、意义与价值似乎已被摧毁了……
摧毁是好的。其后或许生长出新的文明。我多愿意讲述那些倾斜而破碎的景观,如果我写得出来。我的探险经验?我真不希望我只是把它写成了青春的伤痕。我年轻的苦恼:写作值得什么?什么值得写作?李维开玩笑说:旅行的本质应该是对自己脑袋中的沙漠进行探索,而不是对周遭沙漠的探察吧。面对新世界,面对野蛮人(如果我们自己就是那些完全一无所有的野蛮人),如果我们没有粉碎,没有陷入成见,没有轻率说出可笑的结论,那就写吧。李维的年轻笔记,除了《日落》,还有一段营火笔记我亦非常喜爱:一群被其他人类学家描绘为身体肮脏无比、肚里胀满寄生虫、不停放屁,而且还脾气大、心里充满恨意、不信和绝望的南比克瓦拉人,在李维眼中,却是在承受了大自然仿佛充满恶意的剥夺之后,还能相互拥抱、呢喃细语、轻声欢笑的族群,在一无所恃的凄惨景象中,这些完全赤裸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庞大的善意,一种深沉的无忧无虑的态度,一种天真的、感人的动物性的满足,”李维以生手的天真,如此小结,“把所有这些情感结合起来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是最真实的、人类爱情的最感动人的表现。”
从此以后——赖香吟《其后それから》
作者:萝卜写功课 发布时间:2013-05-07 00:18:14
2011年下半年,我动身去台湾。熟悉的朋友问:又去?不熟的朋友问:台湾?我做事不喜解释,随便找些简短而顺口的理由搪塞过去。心里倒是清楚,已经研二了,要为毕业论文找到明确的主题与材料。
并不是没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构思,不过,模糊得很。更多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要些什么;要什么,不知道。彼时我的同学无论是关心大陆“新时期”文学的,还是关心穿越玄幻小说的,都对自己的话题渐渐说得有板有眼,而我还曳尾于涂中,一把抓瞎。
一学期“在场”于台湾的学界,收获了一些新颖的材料与观点。“该”写什么,“能”写什么,大陆还是台湾,我在心里反复评估。模模糊糊地,我感觉得到合适的选题对自己的重要程度。题目能选定,之后的思路就都能提溜起来,一顺百顺了。
这样迷惑而不知所以的人,在台湾一学期,终究打捞了些什么。直到我离开台北的时候,来自最新一期《印刻文学生活志》的消息:赖香吟的全新作品《其后》,即将出版。
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到最后一刻,它才出现啊。起初我并没往自己的硕士论文上想,而是惊讶:咦,有这样一本书?
我之前文章里的记忆有误。赖香吟我一直知道,邱妙津的手稿遗物交给她,《邱妙津日记》是她编辑,我不会不知道这样重要的人。她语焉不详又着实有内容的《忧郁贝蒂》(“邱妙津”在此文中以代号“C”出现),我也老早读过。有没有坐实地知道她“是”《蒙马特遗书》中的“小咏”,大概也有。只当是无谓的八卦,从没留意。何况,“小咏”是她又如何,不外乎文学上一个真身隐去的人物,这么多年了,难道她会出来说话?
还真是。这也是听闻《其后》出版,我的第一反应。现在想来,当时的心情有一点类似听说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真的?都这么多年了?回应了《今生今世》?
一如赖香吟的《其后》回应了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此处并无情事之间的比附,而是关于写作者,如何在时间的长流中拿回自己的话语权,不再是沉默的被描述的对象。
事中的我未必明白,或者能感觉到这样的幸福,现在想来,毕业论文,也是一场小小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汇聚。很感激赖香吟,我的研二下学期,《其后》出版。刚刚好,提供给我崭新的材料。
听闻很多人读《其后》读得大哭。我很少哭,木然得很。以前在成功大学,苏伟贞老师一次上课讲平路的《玉米田之死》,不动声色,语调柔和。课后,同一课堂的大陆交换生,一位清华的女生跟我说,她听得泪流满面。——我坐在前排,不知道后排许多女生都哭了。
我知道的是《其后》震撼到我,读着读着身体就坐直了,想要起立。究竟震撼里有些什么,说不清楚。同性爱恋并不是我注意到《其后》的出发点,然而,它一开始吸引到我的,是这句话:“她不以为人与人的情感需要因为性别而有那么大的画地自限,因此五月问题没有惊吓到她,甚至她有时以为五月放大了情感的痛楚,而把自己陷入痛苦自残之境。”——在现今的台湾社会当同性恋很苦么,她们那个年代,“同性恋”这个词都没有。
我首先好奇的是如何追忆。“追忆”一词再缩小,变成如何“悼亡”。《其后》里有两次至关重要的死亡:年轻时朋友的自杀;以及十数年后,父亲的死亡。第一次死亡,让人失语、封冻自己;第二次死亡,生命再度降临的无可挽回的缺憾,作为小辈的她,在念及父辈的承受之时,将自己敞开。
赖香吟用词准确,字字有骨。归根结底这书并不是关于邱妙津,而是作者本人的“幸存”之路。幸存,这词好重。逝者已矣,生者尤该好好存活。年轻的静止的尸身,和老去的走过艰难险阻的人。这一路并不是没有怨、恨、悔。十七年后,赖香吟说:“我已经‘好’了。”
《其后》的时序跟着作者的人生足迹,走上一轮。最末引用了李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的话:“把所有这些情感结合起来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是最真实的、人类爱情的最感动人的表现。”——所有的脆弱、袒露,所有的丧失、剥夺,连同所有的善意与天真,《其后》总而汇合,悼亡到这一步,已经不再执固于失去还是得到,而是统而观之的,用大词来说,“慈悲”;用小词来说,“柔和善良”。
上天降下那样子的试炼,是要教人开出怎样的花朵。暗夜里,并行前进却互相看不见的人生中,很多人都默默遭受了这样那样的变故;而写作者将这些讲述出来,代更多的人发声,文字作为照亮夜空的光线,让人们看见彼此。乖觉的时代,易受伤的个人,人生埋下的算计。书里有这样的话:“祝福,之于我,那是不可能了,但我仍旧祝福你,你们。”
邱妙津的《鳄鱼手记》里没有提赖香吟。《蒙马特遗书》里,“小咏”的地位显露出来。邱的热情与孤注一掷,绽放了,也便燃尽了。赖则理性而独立,原本是个足以保护自己的姿态,却过早地卷入朋友的死亡,生活因之震碎,青春骤然闭阖。用这么多年,把碎片捡起、拼合,不再逃避与绕过。
《其后》是小说。为何以小说视之?因为它得了例如“长篇小说金典奖”的奖项?在赖的写作中,小说散文文体模糊,本是一大特色。说到底,这部作品,重点不在于如何“真实”地再现曾经的事件,补全死亡的细节;而是关于幸存之人如何“讲述”。青春、校园,放进来;恋人、朋友,放进来;那个年代的地景、文学、电影,放进来;以代号出现的各色人等:同学、师长、心理医生。——以这样的形式诉说,无法被视为据事实录的回忆录;那么,《其后》作为小说,虚构点在哪里?——死亡本身,对于生者来说,就是一个虚的经验哪。活人哪里死过,看着朋友的死亡,千真万确,无可逆转,想尽办法去理解去接近,却永远抵达不了。
“樱花季节,花飞漫天,死亡黑影相随”。写论文时,我心里总浮现书中这句话。樱花季节,说的是邱妙津挣扎着病体,从法国到东京去看她,并受到了她的照顾。《蒙马特遗书》里有记载,《其后》里也有。我不是邱妙津的理想的读者,年纪轻轻就死掉,我觉得很美,翻开《蒙马特遗书》来看,却觉得不美。以前说过,《蒙马特遗书》最让我觉得好的片段,来自情欲描写和结尾的面对死亡的静谧。然而,对照《其后》,《蒙马特遗书》里,倒也出现了我遗漏的闪光片段:
(想亲你一下。)我很小声地说。
(好啊。)
(可是我不敢。)
——东京,春暖花开的时节,年轻的她们坐在温暖的寿司店里。“不敢”的人不久后死掉了,“好啊”的人不得不扛起整副担子,在时光里走下去。两人最后时刻的电话:“这是不行的,我一个人办不到,办不到”,将死之人说:“你办得到的,你办得到的”。——从此以后,如是而已。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简单(638+)
- 经典(400+)
- 快捷(447+)
- 三星好评(363+)
- 微信读书(155+)
- 实惠(279+)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4-12-17 16:39:1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堵***格: ( 2024-12-31 05:41:58 )
OK,还可以
- 网友 辛***玮: ( 2024-12-26 19:41:1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冉***兮: ( 2025-01-06 09:02:2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饶***丽: ( 2025-01-02 22:31:2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4-12-16 11:15:55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邱***洋: ( 2025-01-01 08:54:19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马***偲: ( 2025-01-03 19:31:3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20 10:02:07 )
够人性化!
- 网友 潘***丽: ( 2024-12-07 02:12:44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昌碩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播音语言表达技巧 柴璠 著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秦俑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孩子,你不孤单(长腿叔叔写给孩子们的100封信)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做个谦虚的好孩子(绘本)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登记工作指南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好奇宝宝科普翻翻书4册 绘本2-3岁4岁 儿童科普立体翻翻书3-6岁 宝宝益智早教翻翻书读物 3d立体书 两岁2岁宝宝书籍 幼儿图书0-3岁正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实验班提优训练 小学 数学 三年级 (下) 苏教版JSJY 春雨教育·2019春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慧眼识宝·紫砂壶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