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44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精美图片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66188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5.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44

寄语:

从边城走向世界,一个传奇的本事


内容简介: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书籍目录:

[题记]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作者介绍: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封面绘图(by 沈从文)

“我的画成为怪东西了,因此只得搁笔,不再涂抹,不过来一个水鸟浮江图看看。(此信或当在十二月初到。)”1930年,沈从文离开中国公学,来到武汉大学任教,还未从恋爱的挫伤中恢复,在武昌又眼见许多烂污与恐怖,“觉得生存没有味道”。诸多苦闷,常常向远在美国的王际真倾诉。这幅速写就是在当年的11月5日晚上,画在写给王际真的信里。也因为自由而任性地无话不谈,他时不时还会描绘一些“幻想”——他曾在给王际真的信里附寄过几次自己的画,并且说,“我倒并不忘记廿年后成画家的希望”。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湘西》和《长河》

来昆明没多久,沈从文就投入到《湘西》和《长河》的写作中。这两部重要作品几乎同时进行,发表时间也重叠:《长河》从八月七日起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连载,至十一月十九日,载六十七次而止;《湘西》从八月二十五日起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至十一月十七日,载四十三次,刊完。

由于不经的传说、荒唐的记载、“专家”的生疏隔膜,“湘西就在这种情形中成为一个特殊区域,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野蛮与优美,换言之,地方,人与物,由外面人眼光中看来俱不可解。”《湘西》的写作,则要破除“幻觉与错觉”,“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极多”,“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下车时容易触目,住下时容易发生关系,谈天时容易引起辩论,这一类琐细小事,分别写点出来,作为关心湘西各种问题或对湘西还有兴味的过路人一份‘土仪’。”——沈从文自己和许许多多人转往大后方在湘西行经的路线,构成了这部著作叙述的次序: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泸溪•浦市•箱子岩、辰溪的煤、沅水上游几个县分、凤凰、苗民问题——如果能给旅行者减少“忧虑”、补充“好奇心”、更给一点“常识”,以唤起对此地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这似乎是说,这本书预设的读者是外来者、过路人,在连载完之后写的《题记》里,沈从文再次提起,这是“一个湘西人对于来到湘西或关心湘西的朋友们所作的一种芹献”;不过,这篇《题记》却以更深的忧虑,寄希望于他的同乡读者:他说在沅陵住了几个月,“大约见过两百左右年青同乡,谈起国家大事、文坛掌故、海上繁华时,他们竟像比我还知道的很多。至于谈起桑梓情形,却茫然发呆。人人都知道说地方人不长进,老年多顽固堕落,青年多虚浮繁华,地方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可是都人云亦云,不知所谓。大家对于地方坏处缺少真正认识,对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即从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观察,不特知识理性难抬头,情感勇气也日见薄弱。所以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本人的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

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和痛苦,接下去说道:“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藉着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此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需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在列举了方方面面的事实之后,又说:“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的羞辱,每个人都有滁除这羞辱的义务!天时地利待湘西人并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虚心认识人事上的弱点,并有勇气改善这些弱点。”

显然,《湘西》不同于《湘行散记》,正如同《长河》大大不同于《边城》。

四年前沈从文次返乡,已经意识到,正在写作的《边城》无法“对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湘西现实,所以在《〈边城〉题记》里,他特意预告似地说:“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长河》初的酝酿,应该就在此一时期。四年之后战乱之中短暂的家乡生活,使得这个酝酿成熟,就等到昆明安顿下来动笔了。

七月二十八日,沈从文写信告诉张兆和:“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页,下期航信还可寄十页。”这文章,指的就是《长河》;戴望舒时任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主编。“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写橘园,以及附属于橘园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变;如何变成另外一种人。预备写六万字。”

二十九日晚又写一信,一开头就说:“已夜十一点,我写了《长河》五个页子,写一个乡村秋天的种种。仿佛有各色的树叶落在桌上纸上,有秋天阳光射在纸上。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洪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正是在“现代”中国的雷声轰响中,带着对变动中的历史的深重忧虑和悲哀,沈从文重新书写乡土,书写一个“现实”的湘西世界。

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时间是在一九三六年秋天。从二十世纪初到这个时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辐射到这偏僻之地,居住在辰河两岸的人的哀乐和悲欢,就和一个更大世界的变动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是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哀乐和悲欢了。从《边城》这个自足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到《长河》风吹草动都与外界息息相关的时间和空间,其性质已经显示出非常不同的特征。

这个变化,概而言之,是“现代”来了。

“现代”是什么?“现代”到底怎么样?此类问题,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也许首先是理论问题、理念问题、观念问题,再是从理论、理念、观念到实践的问题;沈从文“乡下人”的思路却不同,对他来说,实际的耳闻、目睹、身受的“亲证”,具体的现象和确实的状况,比抽象空洞的理论、理念、观念重要得多,更准确地说,后者必须在与现实具体情境的摩擦中,产生出经得起检验的有效性。由此而进入观察和辨识,沈从文得到的是非常沉痛的经验。他后来为这本书写《题记》,说:“‘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抽象的东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际世故。大家都仿佛用个谦虚而诚恳的态度来接受一切,来学习一切,能学习能接受的终不外如彼或如此。”时髦青年也好,普通学生也好,“共同对现状表示不满,可是国家社会问题何在,进步的实现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所能做的,不过是“挥霍家中前一辈的积蓄,享受现实,并用‘时代轮子’‘帝国主义’一类空洞字句,写点现实论文和诗歌,情书或家信。”少数“想要好好的努力奋斗一番的,也只是就学校读书时所得到的简单文化概念,以为世界上除了‘政治’,再无别的事。……个人出路和国家幻想都完全寄托在一种依附性的打算中,结果到社会里一滚,自然就消失了。”

高蹈的对于“现代”理论的依附性,对于“简单文化概念”的依附性,或者是世俗的对于“政治”的依附性,都无从与现实经验和个人内心发生深切的关系,因其依附性,不可靠是必然的。这样的“现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大可疑虑。

再者,并非说到“现代”就说到底了,还可以继续往下说。举一个小例子,小说里写到当地人讨论新式油业公司的事:辰州府地方要成立一个用机器榨油的公司,一旦开张,直接的结果,就是原有四处散落的手工作坊式的油坊要关门。这一种“现代来了”,表面上是新式工业来了,代替老旧的生产方式;两种作业方式之间的冲突,通常会被叙述成“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冲突——而这不过是根本不了解表面掩盖之下真实情形的浮泛之论。在这样的关键地方,见出沈从文的不一般,也见出他对湘西生活真实状态的深入和对湘西民众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官与民争利。橘子园主人滕长顺看得明白:“有五百万本钱,省里委员,军长,局长,都有股份。又有钱,又有势,还不容易办?”“他们有关上人通融,向下运还便利,又可定官价买油收桐子,手段很厉害!自己机器不出油,还可用官价来收买别家的油,贴个牌号充数,也不会关门!”(10;89,90)如果一定要把这里将要发生的事情说成是机器工业和手工作坊业、“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冲突那么这个“现代”和“新”,也是和权力勾结在一起而来的,官与民争利的动机和实质深藏其内。

小说中人物对地方现实的忧心忡忡,绝非空穴来风。山雨欲来,地方的命运,正处在“无边”的威胁和危险之下。

《长河》后一章,《社戏》,是后来写的。这个小小地方的朴素的欢乐,自然衬托下的抒情诗气氛,其实正处在大的灾难的包围之中,除了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前头还有即将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整个国家民族的大劫已经是步步紧逼而来。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沈从文写酬神娱己的社戏,写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欢乐、虔敬和抒情诗气氛,写地方民众于危机四伏中照常生活的能力,照常庄严和活泼的能力,显示出笔力的非凡强健。

《长河》舒展,开阔,有些散漫,不像《边城》那样精致,而有厚实粗拙的美感。半个世纪之后,黄永玉这样表述他读这本书的感受:“我让《长河》深深地吸引住的是从文表叔文体中酝酿着的新的变革。他排除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他写小说不光是为了有教养的外省人和文字、文体行家,甚至他聪明的学生了。他发现这是他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本知心的书。” 

与故乡的亲密性却并不必然意味着狭隘、偏执的立场和视野,“虽然这只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说不定它正和西南好些地方差不多。虽然这些现象的存在,战争一来都给淹没了,可是和这些类似的问题,也许会在别一地方发生。”沈从文对地方、乡土的关注和忧思,与对现代中国“重造历史”的关注和忧思一脉相连、息息相通。生怕读者不明白,他在《题记》里写道:“记得八年前《边城》付印时,在那本小书题记上,我曾说过:所希望的读者,应当是……在各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现在这本小书,我能说些什么?我很明白,我的读者在八年来人生经验上,对于国家所遭遇的挫折,以及这个民族忧患所自来的根本原因,还有那个多数在共同目的下所有的挣扎向上方式,从中所获得的教训,……都一定比我知道的还要多还要深。……横在我们面前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这是和现代中国的父老子弟谈心。语重心长。

刚落笔的时候,《长河》只是一个中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发现这个篇幅容纳不了变动时代的历史含量,就打算写成多卷本的长篇。《星岛日报•星座》连载的有六万余字,为卷,之后隔了一长段时间,到一九四二年四月,沈从文动手补充修改卷,五月给沈云麓的信里说,“《长河》已成十三万字,不久可付印”,预计全部完成后为“三十万字”。“近在改《长河》,一连两个礼拜,身心都如崩溃,但一想想,这作品将与一百万或更多读者对面,就不敢不谨慎其事了。”(18;402)到九月八日,又报告说,“上卷约十四万字,不久或可出版。”

事实是,桂林明日社正准备出版《长河》卷,没料到十四万字书稿被扣,经重庆、桂林两度审查,各有删削,却仍然不能出版。原因是,“从目下检审制度的原则来衡量它时,作品的忠实,便不免多触忌讳,转容易成为无益之业了。因此作品先在香港发表,即被删节了一部分,致前后始终不一致。去年重写分章发表时,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载。到预备在桂林印行送审时,且被检查处认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为辗转交涉,径送重庆复审,重加删节,方能发还付印。”这是一九四三年写的《题记》里面的话,实际上“付印”仍然只是设想。

黄永玉在沈从文去世后非常感慨地谈到《长河》:“写《长河》的时候,从文表叔是四十岁上下年纪吧,为什么浅尝辄止了呢?它该是《战争与和平》那么厚的一部东西啊!照湘西人本分的看法,这是一本像湘西人的书。可惜太短。”“写《长河》之后一定出了特别的事,令这位注意力很难不集中的人分了心,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真可惜。”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说,“三三……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图书《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合璧之作”!

★“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

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这是我五年前起笔写《沈从文的后半生》时有过的想法。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我抑制不下冲动,试写《沈从文的前半生》。

★“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

《沈从文的前半生》不仅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幸运的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这样写作有特别方便之处,也有格外困难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

★“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概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这样一种长久的困难压抑了建立关系的自觉意识,进而把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

——张新颖


媒体评论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

 

我正感觉楚人血液给我一种命定的悲剧性。生命中储下的决堤溃防潜力太大太猛,对一切当前存在的“事实”、“纲要”、“设计”、“理想”,都找寻不出一点证据,可证明它是出于这个民族*秀头脑与真实情感的产物。只看到它完全建筑在少数人的霸道无知和多数人的迁就虚伪上面。……由于外来现象的困缚,与一己信心的固持,我无一时不在战争中,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推挽撑拒,总不休息。

——沈从文,一九三九年

 



精彩短评:

  • 作者:Rincewind 发布时间:2015-03-28 11:36:18

    第一部分看得惊呆,不知道是该接受本人的描述就是这么天赋异禀还是认为这其实是略中二的少年……或许兼而有之吧,只是把他超常的思考能力用一些比较玄幻的方式表述出来

  •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20:39:55

    一本装帧很精美的论文

  • 作者:小蒋不素小蒋 发布时间:2022-07-19 12:05:00

    还行 挺全面 要是有为什么的解释就好了 不然觉得有很多很扯

  •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26 17:53:46

    书一般,但曾国藩的经历实在太传奇了。事业做到了晚清第一名臣,家庭历经七八代都不衰,在乱世里极为难得。

    一天公务那么繁忙,晚上都要抽出时间自己读书、教育子女读书,真·时间管理大师。

    勤奋、真诚、通透、宽容…他真的拥有太多美德了,留下的家训也不过时:

    一、男女皆应知习一样手艺。

    二、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远门之才识。

    三、男女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要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四、男女皆应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

    五、男女皆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六、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在于此矣。

    借用梁启超在为《曾文正公嘉言钞》作序时所说的:我不相信孟子所说的人人可以为圣贤,但相信曾国藩所说的圣贤从平凡中做出。

    只能说,曾国藩不愧是能名留青史的人。

  • 作者:Smile&Kevin 发布时间:2017-12-26 22:12:30

    没什么用

  • 作者:索德恒 发布时间:2021-04-06 23:05:38

    适合歪果仁阅读,讲的很浅显,不过至少比中文版好,起码还能学点英语。


深度书评:

  • 好色之书

    作者:知名不具 发布时间:2017-09-12 22:23:20

    诚如钱钟书所说,吃到一个好吃的鸡蛋,不一定要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可是,看完《失乐园》以后,我满脑子都想着要去了解渡边淳一的生平,因为实在太好奇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了。抵制不住好奇心的我手贱地去豆瓣和知乎搜了一下,结果发现他最爱的题材的就是婚外情、婚外情以及婚外情,因此被称为“情爱大师”。在他笔下这些婚外情故事中,男人们的责任都是开发、开发以及开发,女人则在男人的开发下由木头变成荡妇,最后以死亡的形式获得“至福”。

    我没有看过渡边淳一别的作品,只能聊聊这本《失乐园》。

    这本书在江湖中一向被归为“情色小说”,在中国上市的时候曾被大段删减,直到近几年才能看到全本。性爱是这本书的主题。所谓淫者见淫,有人就觉得这是一本肉欲横流的小黄书,有人则从中看到人生虚无,更有可爱的网友从中总结出来日本精品旅游线路(笑喷了)。男女主人公特别地注重情调,每一次约会都像是最后一次,他们精心挑选酒店,依就时节,在海边、山上、别墅、梅园等等地方抵死缠绵,做爱之余牵手共赏人间美景,瀑布、湖景、樱花、温泉,简直是一部性爱样板戏,偷情指导书。

    不过,作为一个“小黄文”爱好者,我却一点也没觉得这本书会让人产生肉欲冲动,起码比《废都》要纯情多了。不知道是否因为翻译过程有过滤,书中的性爱描写都很优雅纯美,虽然作者描写了各种形式的性爱场景,还包括了捆绑蒙眼和守灵之夜的禁忌之爱,但是文字侧重于性爱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身为一个男人,却一直在着重描写女性的体验,甚至试图去描摹女主人公本人都无法清楚表述的复杂心理。

    我忍不住猜想,作者要么是一个在性方面十分自信的人,要么是一个对性十分虔诚的人。他的笔触细腻,描画入微,当我看到他描写女主角的身体在男主角的爱抚之下,某些部位就像银铃般发出了共振,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老爷爷真正了得!

    在东方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被蒙蔽和压抑的对象,尤其是在性爱方面,是彻底的服务者与生育机器。及至近代,社会逐渐开放,女性终于慢慢地觉醒,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去全身心地去享受性爱,但这种唤醒是一个漫长而微妙的过程,从心理到生理。女性的身体从沉默顺从的下位者,慢慢地投入其中,与她的伴侣产生共鸣。当她醒来,感受到汹涌的爱意,她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共振,银铃般愉悦而细碎的共振。

    女主角凛子已经三十八岁,在遇上久木之前漫长的人妻生涯里从来未曾体验过性爱的真趣。因为她的丈夫是一个传统刻板的人,她们的婚姻也是传统而刻板的,她无从接受这样的“教育”,直到久木的出现。在他的爱慕、赞赏、启发与聆听当中,凛子全身心地被唤醒了,并且很快就读懂了自己。用久木的话来说,她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说凛子是个天生的荡妇,在从前的语境中这是一种羞辱,然而,在觉醒之后的女人看来,这是一种激赏。

    若不是被刻意压制,女人在性爱中本应是掌握主动的一方,男人之势易去,女人之力无穷。譬如昆虫界,往往雄性才是被动与服务的那一方,许多雌虫在交尾后会将雄虫吃掉,真正“物尽其用”,渣都不留。也许这正是男性要在性文化上对女性苦苦压制的原因。自然是公平的,许男人以更大体魄与力气,许女人以无穷的生命力。

    然而,觉醒有时候也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凛子和久木彼此相爱,他们想要性,想要爱,想要天长地久,想要无所顾忌,想要正大光明。性与爱的完美结合让他们前所未有地自我膨胀,世俗伦理,家庭事业,都已经被抛诸脑后,他们贪婪得想吞下整个世界。他们完完整整地遇到了爱,遇到了性,遇到了理解,这是龌龊人类不可企及的奇迹,他们没法不自大。他们要携着这样一份伟大的幸运,找到一个永恒的出口,高高在上,不与任何人分享。

    从相识相恋,到共赴死亡,他们择除了各种可能,只有死亡才能成就他们。书中的每一场性事都是通往最终路途的一个站点,一对男女不断地在其中得到启示,一层一层勘破。可以看得出来,作者也在通过这些过程在梳理性与爱、灵与肉的本质,通过主人公之口道破最终的真相。

    一对年轻的男女相爱,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结婚,当一个五十三岁的男人和一个三十八岁的女人相爱,结婚已无法承载他们的未来,他们需要解决和面对的是人性中的BUG,比如贪婪、懒惰,比如喜新厌旧,趋利避害。离婚再婚是重启,但是人心里某些系统自带的问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重启来解决的。虽然在当下,你们可以许诺永远相爱,永不分开,可是哪一对情侣没有这样说过呢?当男人老了,做不动了,当女人老了,胸下垂了,当他们穷了,病了,腻了,当有新人出现了,即使是一个五十三岁的男人和三十八岁的女人,也还是会有各种变数和可能。为了阻止这些变数的出来,只有赶在它们到来之前自行结果。

    这本书里提到了《源氏物语》、《雪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的故事以及石田吉臧与阿部定的故事,尤其是阿部定的故事占了不少的篇幅,男女主角二人细细地研究了阿部定事件的所有资料,并将阿部定的“精神”升华为本书的主题。以死亡作为爱情的最高礼遇,并且,要以一场惊世骇俗的情死来搏取永恒。

    日本人“轻生”,“轻生”的另一头是“重死”,在他们的文化中,有各种各样关于死亡的唯美的诠述。日本人“好色”,“色”不单是情色,也可代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情死”以其不留任何余地的决绝与怪诞,理所应当地得到至为浪漫的礼赞。在一般的“情死”事件中,往往是伦理充当了死者的“介错”,而久木与凛子则为自己设计了更加超然的死亡,在他们交合至高潮的时候,喝下含有剧毒的红酒,以赤裸裸的性交姿势共赴黄泉。并且计算好了尸僵出现的时间,好以最倔强最惊破他人眼球的姿势昭告世人。

    他们成功了,或者说渡边成功了。他们这一对足以与阿部定一同永垂史册,同时在性与爱、灵与肉这一类型题材里,《失乐园》已经达到巅峰,从此以后便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了。

    P.S写完这篇文章,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称自己是小黄文作者了哈哈。

  • 最危险的“男孩”

    作者:NULLAND 发布时间:2013-11-18 18:53:34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就像那个揭露”皇帝新装“的男孩。维基解密的宗旨是建立一个不受任何审查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线人和传统媒体之间搭建一个更安全的中间组织。它创立于2006年,至今已披露大量震撼世界的机密文件,其中最有影响力是一段美国武装直升机屠杀伊拉克平民和两位路透社记者的视频。维基解密声明自己不针对某一个国家,它针对的是所有强权组织对真相的封锁和审查。

    这本自传是朱利安•阿桑奇保释期间(受控性侵犯两名瑞典女性)完成的访谈录音整理出来的。阿桑奇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辩护,也不是对维基解密进行解密,而是想把它当成一部团结一代人、建立一种人民与政府之间新关系的宣言。他没有教人怎么干,但尽力去激发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并且号召人们与他一起保卫社会的清廉和透明。他在书前引用的《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召集大家搜集木头,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要教会他们对浩瀚海洋心生憧憬。”

    朱利安•阿桑奇1971年7月3日(与卡夫卡同生日)生于一个澳大利亚朋克家庭,父母原来都是巡回剧团的演员,父母离婚后,他跟随母亲和继父继续在澳大利亚过起流浪生活。他从小就对呆板的体制和官僚作风无法忍受。十六岁的时候,一台计算机使他天生的叛逆精神获得有效的发泄渠道,他成了一位叫“门达克斯”的黑客,开始出没于各种权力运作中心的秘密地带。

    做黑客不仅让他看清了权利运作的方式,更尝到权力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采取的手段,但他也积累了战胜这些权力机关经验和信心。所有这一切经历都没有磨掉他性格中的桀骜不驯。不过与那些放荡不羁的浪子不同的是,他极其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方向,在这方面他内心的狂热激情甚至可以与美术大师凡高笔下金灿灿的向日葵和麦田的相比——以至于后来与他共事的人里没有一个可以在道德感方面与他比肩,他也因此遭到同伴的憎恨和落井下石。

    在长期与安全局特工较量的经验中,阿桑奇变得有点神经质,对谁也不信任,尤其不信任那些传统媒体里的从业者。他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技术和狂热的激情。有一个趣闻,他没事的时候就训练自己的盲打技术,以防在没有屏幕提示的情况下仍可以控制机器。据说他还学过武术是一位黑带高手。但是他承认自己不擅于照顾自己,特别是与异性相处方面常常弄巧成拙。

    实际上不仅如此,与阿桑奇共事的人大多与他发生过激烈的争执,就在这本自传组织出版的同时,曾经做过维基解密发言人的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也写了一本《维基解密内幕》,其中对阿桑奇作了一个充满恶意的描绘,将他描述为自高自大、无视规则的权力主义者,或者说可恶的独裁者,对他疑神疑鬼的行事作风和伪装方法大加嘲笑。

    阿桑奇则在这本自传里对自己的不遵守规则行事方式作了解释,他蔑视现行知识分子对权力机构的监督规则,那只是一种有限度的监督,而且还只能靠打擦边球求得生存的空间。他希望在世界上建立起真正透明的,没有任何阴谋的新型政治体系。而这种体系靠多姆沙伊特-伯格、《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的主编这种世上有教养的公共知识分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他嘲笑多姆沙伊特-伯格太喜欢与传统媒体合作,向媒体献媚,甚至把媒体看作安全最后的靠山。后者确实过于相信公众舆论的力量了,但阿桑奇却不相信,他清楚自己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被公众出卖,就像耶稣那样被与盗贼一起钉到十字架上。多姆沙伊特-伯格可没有这种意识。

    还有一件事最能揭示阿桑奇和多姆沙伊特-伯格之间分歧的真相:维基解密揭露的都是强权者的丑闻,所以保护线人的安全就十分重要。在信息加密方面,据朱利安所说,他有一种抹去痕迹、逃避追踪的黑客技术,能够保证所有提供资料的线人的安全,这也是维基解密创建和存在的基础。但是多姆沙伊特-伯格和传统的媒体从业者一样对此加密技术心存疑虑,当他与媒体人一起质疑维基解密的安全问题时,阿桑奇立刻就把他打入不可信任者之列。这不是对他人格的不信任,而是对他技术方面的鄙视。总之,阿桑奇认为传统媒体已死,对监督现代社会的强权黑幕已不称职。

    这本超级黑客自传有很强的煽动性,不能通过引用其中几句名言就呈现其力度。这本书另一部分内容是用来颠覆传统媒体和老式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阿桑奇并没有刻意理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但是他提供的自画像,为新一代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新一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宣言,他们比那些老式的有教养、讲良知、遵守规则的公知更多保护自己和挫败对方的技术,因而可以发出更尖锐的批评,最终把最有价值的思想注入公众的精神中,从而清除这个社会的弊端。当然,这就会使整个社会产生很大震动。因此,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写的书将阿桑奇称为“世上最危险的人”。

    维基解密揭露的那些政治、金融、宗教、军事、外交的丑闻,其实并不让人惊讶。这些东西有史以来就存在,大家都知道只是没有说破。就像齐泽克所说,所有这些阴谋只是“皇帝的新衣”。维基解密所做的就是把它们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使社会保持透明和清廉,真相得到还原。阿桑奇就是那个解密了皇帝新衣的男孩,总是用一份纯真之心去观察和评论,与谣言和黑幕作战。这是一本战斗性很强的书,因而非常吸引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135+)
  • 目录完整(393+)
  • 可以购买(293+)
  • 无漏页(664+)
  • 无水印(520+)
  • mobi(383+)
  • 赚了(229+)
  • 愉快的找书体验(496+)
  • 已买(478+)
  • 内涵好书(263+)
  • 书籍多(252+)
  • 品质不错(675+)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5-01-02 19:49:2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宫***玉: ( 2025-01-03 00:40:17 )

    我说完了。

  • 网友 谭***然: ( 2024-12-08 05:54:0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师***怀: ( 2025-01-02 07:00:07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2-25 01:12:2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汪***豪: ( 2024-12-26 23:44:4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家***丝: ( 2024-12-21 11:31:49 )

    好6666666

  • 网友 方***旋: ( 2025-01-06 22:19:5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詹***萍: ( 2024-12-30 14:53:45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康***溪: ( 2024-12-11 02:48:32 )

    强烈推荐!!!

  • 网友 濮***彤: ( 2025-01-03 22:07:3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敖***菡: ( 2025-01-01 16:56:5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苍***如: ( 2024-12-07 03:14:4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訾***晴: ( 2024-12-16 15:23:4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石***烟: ( 2025-01-05 03:37:2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步***青: ( 2024-12-23 03:16:36 )

    。。。。。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