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政策法规小宝典--征地补偿安置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52

政策法规小宝典--征地补偿安置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政策法规小宝典--征地补偿安置精美图片
》政策法规小宝典--征地补偿安置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政策法规小宝典--征地补偿安置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182424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7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5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节录)

(2004年8月28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2004年10月21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4年11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节录)

(2002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节录)

(2002年12月28日)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1991年2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节录)

(1998年12月27日)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2000年5月27日)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2001年10月x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

(2002年7月12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9年12月24甲)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

(2001年11月16日)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2000年1月9日)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2001年6月6日)

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2004年5月21日)

武汉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补偿安置办法

(2003年12月X日)

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实施办法

(2003年7月29日)

天津市征用占用林地收费管理办法

(1994年8月17日)

陕西省征用占用林地及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

(1994年9月8日)

广东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各项补偿费管理办法(修正)

(1997年9月22日)

上海市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管理实施办法

(1998年1月4日)

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1999年4月13日)

厦门市征用土地补偿费用标准暂行规定

(1999年5月14)

抚顺市征用集体土地补偿安置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1999年6月14日)

宁波市征地补偿标准及劳动力安置暂行规定

(1999年6月27日)

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

(1999年8月3日)

南京市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2000年4月20日)

成都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2000年9月26日)

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2000年12月2日)

西宁市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暂行规定

(2001年2月16日)

佛山市农用地转用和征用土地管理规定

(2001年3月5日)

常州市征用土地补偿安置办拄

(2001年5月31日)

江西省征用土地管理办法

(2001年12月22日)

贵州省征占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

(2000年2月22日)

嘉兴市城市规划区内农民住宅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2002年2月25日)

石家庄市征用市区集体土地暂行规定

(2002年3月25日)

上海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拆迁房屋补偿安置若干规定

(2002年4月10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

(2002年9月18日)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不鸟万阿润 发布时间:2012-06-04 11:10:58

    还在读,不过感觉要比《钢铁》给力多了,记得在太阳那部纪录片里面。很多人谈到过这本书,朱学勤,徐友渔,说到比起中国的革命小说,牛虻中的罗曼蒂克情节是中国革命小说中所不具有的。

  • 作者:苏不是 发布时间:2019-03-17 09:21:24

    不可能爱上的,但还是要努力,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 作者:起床气 发布时间:2024-04-03 01:26:24

    为什么会是女版《活着》呢。活着里存在的偶发事件,亲人发烧失聪,献血至死,杜撰无数小概率事件才能让男人足够悲惨。但女人们不需要,女人们只需要普普通通的生活,男权社会的规则就会从她们身上碾压过去。为什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凭什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 作者:knowkid 发布时间:2019-02-26 11:09:02

    非常棒的绘本,不仅有很好的图案,还有很专业的图案介绍。思考里面的问题,常常让我有启发!

  • 作者:晶晶快去画画啊 发布时间:2021-03-28 19:58:55

    简简单单小故事 构图很有味道 简单几笔就能感受到美丽的海滨风情 想起之前短暂的海岛生活了

  • 作者:暮钟 发布时间:2022-02-26 19:12:42

    Sense and Sensibility

    Pride and Prejudice

    精巧的构思和对照,故事收尾比傲慢与偏见还是逊色一些。


深度书评:

  • 勘误

    作者:chauceur 发布时间:2011-07-07 17:03:05

    通读过后发现的一些:

    第9页:“在此阴以阳为其朋类”,说反了,以阴遇阳为丧朋。

    第45页:小畜卦卦辞:“密云小雨”应为密云不雨。

    第69页:“而未能如卦辞所言“同人于郊””,应为“同人于野”。

  •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上)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19-10-22 21:06:33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

    原載《東吳哲學學報》第三十四期(8,2016),97-144

    摘要

    本文為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的主題書評,由於該書涉及宋明理學與近世反理學思潮,代表臺灣儒學研究的另一趨向,值得關注。本文指出楊儒賓此書在儒學理想類型的分析、相偶性倫理學、氣學的檢證,有其獨特的觀點,並彰顯反理學思潮作為「異議」的理論「意義」。筆者也以東亞儒學為視域,聚焦於宋明「理學」與「氣學」,以及東亞儒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不同的思考與批判,指出:基於宋明理學分類框架下的「氣學」,只具描述功能,不具理論的獨立意義,應該退場;作為反理學的後天型「氣學」,雖有其獨立意義,但與理學思維並不相容;而「相偶性倫理學」也有其道德難題,無法成為反思現代性的利器。至於目前東亞儒學研究之見林不見樹、求同略異,尤該警醒。

    關鍵詞:理學、氣學、相偶性倫理學、反朱子學、東亞儒學

    Reappraisal of‘Dissent’:

    Li Xue

    (Neo-Confucianism)and

    Ch’i Xue

    (Philosophy of

    Ch’i

    )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Yue-hui L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thematic book review of Rur-BinYang’s

    The Significance of Dissent:Intellectual Trends against Neo-Confucianism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whose treatmen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early modern Anti-Neo-Confucianismrepresents a different trend among Taiwanese Confucianism Studies. It is arguedthat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Yang’s remarkable monograph embodies in itsanalysis of ideal types of Neo-Confucianism, its discussions about the ethicsof reciprocity, and its examinationof

    Ch’i Xue

    . Via these, Yangilluminat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Neo-Confucianism as‘dissent’.

    Loo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AsianConfucianism, and focusing both on

    Li Xue

    and

    Ch’i Xue

    and on research methodsof East-Asian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ifferent approach ofthinking and a correspondent critique. Thus it further argues that, under the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Ch’i Xue

    can only serve the descriptive function; therefore relevant attempts to establishan independent philosophy of

    Ch’i

    should be withdrawn. Although

    Ch’i Xue

    ,as a branch of

    a posteriori

    Anti-Neo-Confucianism, has its independent significance, it is incompatiblewith Neo-Confucianism. Due to its deficiency in dealing with moral issues, theethics of reciprocity cannot facilitate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ity. As forcurrent studies of East-Asian Confucianism, we should take heed of seriouswarnings such as failing to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 and seekingsimilarities but ignoring differences.

    Keywords:

    Li Xue

    (Neo-Confucianism),

    Ch’i Xue

    (Philosophy of

    Ch’i

    ), ethics of reciprocity,Anti-Zhu Xi Theory, East-Asian Confucianism

    「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

    壹、 前言

    近年來臺灣學界對於宋明理學的研究,逐漸擴展到與東亞儒學研究相連結,呈現更為寬廣的視域,也開拓新的研究議題,值得關注。眾所周知,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的第二期發展,不僅取得學術的主流地位,也對十二世紀以降的韓國、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東亞文明的共同資產。其中,又以朱熹(號晦菴, 1130-1200)所建構的哲學系統最受矚目。儘管在儒學的歷史發展中,儒學的光譜不限於宋明理學或朱熹思想,但不論贊成者或反對者,一旦論及儒學(含東亞儒學),則無法繞過朱子這一高峰。換言之,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中的「朱子學」,若從批判反思的角度來看,不論就儒學的理論類型,還是從近世東亞儒學(包括反理學思潮)來看,都包含儒學的豐富義理內涵與多元面向。

    長久以來,中文學界對於宋明理學的研究,[i]有幾個頗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解釋框架,如大陸學界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所使用的「唯理論」(理學、理本論)、「唯心論」(心學、心本論)、「唯氣論」(氣學、氣本論);[ii]臺、港學界所熟悉的牟宗三「三系說」(牟宗三, 1987a:42-60)、勞思光「一系三型說」(勞思光, 1980:43-67)等。這些解釋框架雖然各自代表不同的詮釋,也試圖顯示宋明理學的理論類型,但從理論效力來看,還是可以評價出何者為較佳的詮釋。只是任何一個解釋框架,儘管有提供理論定向的作用,但本身也必有其限制,難以窮盡宋明理學的意義世界。因此,在熟悉或運用這些解釋框架進行宋明理學研究時,有必要保持思考的警醒,以期一方面能藉由解釋框架來深化理論,挖掘更多意義世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致陷入解釋框架可能帶來的化約陷阱與慣性思考,而失去對新議題的敏感度與開放性。而近十年來,臺灣學界所積極倡導的東亞儒學研究,著眼於探究儒學在東亞各國在地化的特色,因而東亞儒學的共相與殊相,也納入學術研究的視野,頗能激發中、日、韓儒學研究的能量。值此之際,在聯結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研究時,以宋明理學為座標的正向論述是一研究取徑,而以解構宋明理學的逆向論述,則是另一種研究取徑。作為第二序的批判反思,後者更具挑戰性,更能凸顯哲學義理的提問,開展新的研究議題。楊儒賓的《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以下簡稱《異議的意義》)一書,即是從東亞儒學中的反理學思潮(主要是反朱子學)切入,凸顯被主流宋明「理學」遮蔽的「氣學」面向。在楊儒賓看來,「氣學」作為宋明理學之「異議」,其理論結構與思維模式,在儒學的系譜與現當代的詮釋下,應有其定位與「意義」,此乃《異議的意義》的核心要旨所在。

    由於此書在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的研究,乃至儒學的全面理解上,涉及解釋框架、思維模式、思想系譜等,也代表臺灣學界儒學研究的另一種觀點,有其重要性,值得深入討論。故本文也以東亞儒學為視域,聚焦於宋明「理學」與「氣學」,針對楊儒賓此書所標舉的「異議」,在善解其「意義」下,提出不同的思考與批判,希望引發更深入的討論,是為「異議的再議」。

    貳、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之內容與觀點

    《異議的意義》一書是楊儒賓自2000年以來,因參與東亞儒學研究計畫,而反省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的成果結集。全書除導論(〈異議的意義〉)與結論(〈意義的異同〉)外,收入十篇已經刊載並重新修訂的論文。書中各篇論文的論述,環環相扣,顯示作者多年來的儒學研究特色與關懷。就宋明理學的研究而言,楊儒賓這些年最為學界熟知與關注的論點,就在於將「身體觀」與「氣論」(氣學)主題化(thematize),豁顯以往主流儒學研究較為忽略的面向,試圖展現儒學更豐富的義理世界,並賦予當代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書的論述,在之前楊儒賓所著的《儒家身體觀》(1996年),以及其所主編的《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2005年)、《東亞的靜坐傳統》(2012年)等書中,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思路與關懷。亦即,不論是強調儒學的身體觀,[iii]或是氣論(氣學),楊儒賓的論述,一方面力圖與以往大陸學界囿於唯物論意識型態的「氣學」論述加以區分,另一方面也透顯他對儒家工夫論面向(或宗教冥契體驗)的深切關懷,並試圖將「氣─身體」視為一種論述儒學(包括宋明理學)的新典範。當然,誠如楊儒賓的自評,「氣─身體」是否真可以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新典範,還需要受到檢證(楊儒賓, 2005:iii)。相較於前述楊儒賓的論述,此書更將此一典範擴大運用到東亞近世反理學思潮的研究中,藉由理學與反理學思潮的爭辯,凸顯其共同問題意識與理論意義,試圖「呈現一種跨族群、跨語際、跨國別的理想類型之儒學」(〈序〉,vi)。換言之,在楊儒賓看來,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不僅有共同的問題意識,也分享同樣的理論架構與思維方式,故具有儒學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理論意義,且對於回應當代「尋求多元」、「平視他者」(頁329)的關懷,能提供思想資源。

    以下筆者先對本書的內容與主要觀點,相應於作者的思路,予以陳述與概括。

    一、全書內容的概述

    本書所謂的「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是相對於「理學的東亞」而言。楊儒賓認為,近世的東亞儒學是理學的東亞,是理氣論的東亞(頁397),故近世反理學思潮是指對朱子學的反動,基本上以朱子學作為理論爭辯的對象。儘管朱子學與陽明學是宋明理學最重要的學派,但真正對近世中、日、韓之思想文化與政治社會發生深遠影響的儒學,無疑是朱子學。楊儒賓從東亞儒學的共相與宏觀中,敏銳地觀察到,除主流的朱子學外,近世東亞各國都不約而同湧現反朱子學的思潮。這股反朱子學的思潮,大體上涵蓋中國大陸學界所謂的「氣學」、日本江戶時代的「古學」、韓國朝鮮時代的「實學」。[iv]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廷相(1474-1544)、清代的顏元(1635-1704)、戴震(1723-1777)、阮元(1764-1849);日本的伊藤仁齋(1627-1705)、荻生徂徠(1666-1728);韓國的丁若鏞(1762-1836)。這些反朱子學的思想家,各自成長於東亞不同的文化風土,從幾乎找不到彼此有相互影響的歷史紀錄或痕跡,但卻在反朱子學的論述上,顯示高度的相似性與一致性。因此,楊儒賓推測:「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彼此具有共同的問題意識,也有共同的理論資源,類似的文化氛圍引導了類似的論述。」(〈序〉, vi)所謂「共同的問題意識」,就是反朱子學;「共同的理論資源」,指的是對朱子學進行主體的批判,以及形上學的批判。楊儒賓又將此反理學的思潮,從理論類型上,分為「相偶性的儒學」 (亦稱「間主體性的儒學」)與「制度論的儒學」(頁32)。前者是從主體與形上學的批判上,另建立其倫理體系;後者則不從主體的批判著眼,而從人作為社會存有來思考儒學,在理論與實踐上,制度是首出的,葉適(1150-1223)、顏元與荻生徂徠是代表人物。

    由此可見,楊儒賓認為,根據理學與反理學的對諍,可以分析出三種理想類型之儒學:體用論儒學(理學)、[v]相偶性儒學(氣學)、制度論儒學,三者皆有其理論意義。《異議的意義》一書,其篇章就以此三種理想類型的儒學而展開論述的。從全書的內容來看,筆者認為可以分為「理論篇」(貳至伍)[vi]與「個案篇」(陸至拾)。[vii]其中,「氣學」[viii]與「相偶論」[ix]的討論,占全書最多篇幅;制度論的儒學的探究,則有二章。[x]在筆者看來,就儒學理想類型的分析、氣學的檢證,以及如何闡釋「相偶性的儒學」(氣學)的殊勝之意,是本書用心最多之處,也是「異議」的「意義」所在。

    二、儒學理想類型的分析

    綜觀全書的論述,楊儒賓認為,上述三種理想類型的儒學,應隸屬於整體儒學家族的成員,從儒學的系譜來看,也各有其定位。就三者之「同」而言,它們同樣具備氣化的理論,共同分享氣化的世界觀、氣化的宇宙論、形氣神的身體觀,故在自然觀上,強調陰陽氣化、萬物交感的作用;在人性論上,同樣強調沒有原子論的個體。三者都反映中國哲學所具有的全體論(holism)基調與有機體式(organismic)的思考模式。從某種意義來看,三者也都是復古的儒學,同樣訴諸回歸儒學之源,彰顯儒學之真。它們分享共同的經典、聖人、象徵系統,也關注道德倫理與文化秩序。從三者之「異」來說,如「體用論的儒學」(理學)與「相偶性的儒學」(氣學)皆主張回歸《論》、《孟》,強調四書,推崇孔、孟;而「制度論的儒學」則選擇回歸六經,遵從堯、舜,並認為制度(社會)先於個人,故是一種去主體化、去形上學化的儒學。然而,「體用論的儒學」(理學)與「相偶性儒學」(氣學)雖然同樣關注人作為道德倫理的存有,也致力於成德之教,但二者對於主體與形上學的建構迥然不同,自成體系,故各自有不同的心性論、理氣論、工夫論。在這個意義下,楊儒賓甚至認為反理學思潮的「相偶性儒學」(氣學),可說是「反理學的理學」(〈序〉ix﹑頁399-400)。茲將楊儒賓所劃分的三種儒學理想類型表列如下:

    三、體用論與相偶論的對舉

    在楊儒賓看來,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即是意謂「氣學」對「理學」(朱子學)的反動、批判與解構。而其理論意義,就在於兩種儒學之思考模式的對決,亦即「體用論」與「相偶論」的對諍,此是本書論述的重點,也是最精彩之處。楊儒賓指出,作為反理學思潮的「相偶論儒學」,對理學所進行的「主體的批判」與「形上學的批判」,深具理論意義。所謂「主體的批判」,亦即反對理學所建構的「心性主體」、所主張的「復性論」、「無限的人性論」、強調「變化氣質」的轉化;取而代之的是建構「氣化主體」、反對「復性論」、主張「有限的人性論」、[xi]重視「氣質之性」的強化、知識化。至於「形上學的批判」,則是反對理學以本體宇宙論所建構的形上實體──超越的「性理」,取而代之的是氣化宇宙論的「元氣」。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反理學思潮也具有某種意義的形上學預設,他們在批判解構理學的主體與形上學後,重新建構另類的主體與形上學預設,他們同樣也以此來實現儒家的道德倫理世界。若更深層地看,理學與反理學的理論差異,也訴諸雙方思考模式的不同,此即「縱貫的體用論」與「橫攝的相偶論」之對舉。

    根據楊儒賓的分析,宋明理學的體用論隱然有三種類型,[xii]三者均突顯「體」的超越意義,其中,作為理學代表的朱子,其體用論的超越性格最濃(頁49)。楊儒賓指出,朱子的體用論是建立在「然─所以然」的模式上。「然」意謂經驗現象界的存在物,「所以然」則是存在物所以存在的超越根據,屬於超越本體界。在這個意義下,「然」是「氣」,「所以然」是「理」,二者異質異層,故朱子的體用論與理氣論幾乎可以視為同一種論述的不同稱呼(頁48)。在朱子看來,「用」意指「形而下者謂之器」的經驗現象世界(氣);「體」則代表超越的形上本體(形而上者謂之道),其內涵即是「理」(天理),此形上之理也內在成為人的真正主體,成為人之性。因此,人與萬物皆以形上的所以然之理為存有根據而有真實性(reality)。在此思考模式下,由形上之理下貫的人之性,當然是無限的人性論;此心性主體,在「心具眾理」的意義下,也是先驗的主體,是一縱貫式、鳥瞰式的主體。儘管朱子「然─所以然」的體用思考也與其理氣論一樣,強調體用的不離不雜,但鑑於「然─所以然」(理─氣)於本體論的差異與斷裂,朱子的體用論高舉性理的超越性,既蘊含反現實經驗的精神(頁49),也對現實經驗世界保有批判的力道。在此體用論思維下,朱子工夫論的主軸,當然著重變化氣質,回歸超越的性理本體之「復性論」。就此而言,朱子體用論的儒學,是一「超越論」的道德哲學。

    另就相偶論的儒學而言,所針對的就是朱子「然─所以然」模式的體用論儒學,舉凡在主體或形上學的超越性格,都要被批判、解構,徹底拋棄,重人道而輕天道。在楊儒賓看來,「相偶性」一詞來自漢代俗語「相人偶」,鄭玄註解孔門之「仁」時提及,但此論點直到十八世紀阮元、丁若鏞相繼重視此理論之前,並未受到關注。在本書中,楊儒賓極為重視此相偶論,視之為儒門仁說的主要論述之一。他將相偶論也上溯至伊藤仁齋的「倫理」與戴震的「情理」,使此理論更完備,更為清晰。大抵而言,楊儒賓認為,就主體的批判而言,反理學論者認為,人的本質是就其社會性存有立論,只有在人與人之間才有「倫理」可言,也只有人「類」才有道德,真正的道德不需逆覺溯源,而是兩個相對應的人倫之間的合理關係,「人倫」因而取得理論的最高位階。在此意義下,「相偶性」是一種特殊的主體性概念,強調主體的「脫己」(ecstasy)性格,主體要在與他者的互動中才能顯現(頁28),亦即主體的本性在於超出主體,而且需要有一作為他者的主體面向與之配合,主體的性格才可完成。故相偶性是在主體性與主體性之間產生的,又可稱作「相互主體性」(頁32)。[xiii]也可以說,相偶論的主體,是「主體+間際」的情境主體,是經驗可感的氣化主體,而人性是由「血氣心知」構成,無須以性理為根據,氣化主體只在人倫間以共感、交感來顯示並完成自己的主體性。亦即,主體的完成預設社會的概念,個體與群體之互滲(頁69)。就此而言,氣化主體作為情境主體、間主體,它透過主體的差異性,強調情理、人倫的對待之理的普遍性,反對「復性論」,主張「有限的人性論」,重視「氣質之性」的強化與知識化。藉由此論述,相偶論主體批判並解構了體用論主體。

    此外,在形上學的批判方面,相偶論也有其力道。要言之,相偶論所關注的人道,是以元氣論為其形上基礎。此元氣論源自中國氣化論的老傳統,也繼承漢儒氣化宇宙論。但在反理學論者的論述中,元氣論進一步凸顯相偶性結構,以此對體用論思維進行形上學的批判(含主體論的批判)。根據元氣論,首出的概念不是理而是氣,道即是陰陽氣化流行之生生不息。因元氣的流行即已是對偶並生,所謂「陰陽五行,道之實體」,陰陽對待提升為元氣的根本屬性,元氣即在陰陽二氣之中。據此,相偶性是宇宙的根本法則,相偶性即在氣化流行中展現出來。故相偶性是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的基本法則,也是最根源性的結構。如此一來,相偶性從人倫(人道)上升至本體論的高度,以此重新界定理學體用論思維下的「道」、「性」、「理」。[xiv]顯然地,反理學論者在此形上學的批判中,相當程度解構理學體用論所建構的超越「性理」世界,落實於人倫世界,則展現為「倫際性」的道德哲學。

    在上述的分析中,不論從主體或形上的批判,反理學儒者將相偶性原理提升至儒學的核心價值,並成為反理學的核心論證。亦即:相偶論在形上學、價值論,以及實踐上(含實踐的程序),都有其優先性。若順著此思路,則相偶論似乎可以取代體用論。但這並非楊儒賓的構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舉體用論與相偶論後,楊儒賓的論述卻跳開學術史的對諍,直接以後設的觀點,將反理學論者的相偶論與理學的體用論視為辯證的發展,二者在儒學系譜上均有其定位與重要性。楊儒賓話鋒一轉,指出理學的體用論也以陰陽對偶的形式出現,可以涵蓋相偶論,主體具相偶性也是雙方都肯認的,故相偶性是反理學與理學共享的前提,只是兩股思潮賦予相偶性不同的理論位階(頁79)。如此一來,體用論與相偶論不必然是矛盾對立而互斥的關係。

    雖然反理學儒者高舉相偶性,但在楊儒賓看來,不免將相偶性窄化了。因為,反理學儒者在重人道而輕天道的傾向下,相偶性倫理學只侷限於人「類」之同感、交感,共在互滲,卻缺乏體用論所預設的「人與萬物或自然的本質聯繫」以及「人與超越的本體之聯繫」(頁81)。但若將反理學儒者的相偶論擴充至自然界,或上溯至超越界,則反理學思潮之「反」也就無著力之處了。據此,理學的體用論可以消納反理學的相偶論(頁399),而體用論與相偶論的矛盾關係解消了,且放在儒家整體結構上看,兩者不但是互補的,而且還是辯證發展的關係,二者成就一種更高的綜合。亦即:體用論是相偶論的完成,相偶論是體用論的基礎(頁41)。這樣的觀點,已非學術史上近世東亞理學與反理學的主張,[xv]而是楊儒賓後設的觀點。

    四、氣學的檢證

    對於「氣學」與「理學」的關係,以及「氣學」系譜的衡定,也是本書的另一重要論述。從前述體用論與相偶論的對舉,就可以得知,以元氣論與形氣主體所建構的反理學思潮,大抵都可歸於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氣學」類型。儘管在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中,日本的古學、朝鮮的實學,都未標舉「氣學」,但其思維模式與反理學論據是相同的。在理學史的脈絡下,相對於「理」、「心」作為理論的首出概念,「氣學」同樣以「氣」為首出的概念,有其本體論上的優位性。在中國傳統的理學史中,或是現代學者如牟宗三、勞思光的分系中,既無「氣學」一詞,氣學也無理論的獨立性。但在1949年以後,大陸學界因唯物論之故而在宋明理學中特別標舉「氣學」一系,並從理論上論證其獨立性,[xvi]從系譜上證明其具體存在。[xvii]

    在楊儒賓看來,大陸學界所提出的「氣學」,此一概念仍有獨立的意義,可以與「理學」、「心學」三足鼎立。但對於上述「氣學」系譜,他並未完全接受,主張必須進行更精細的細分。楊儒賓認為,上述的「氣學」系譜,應分為先天型氣論(先天之氣、超越義的氣)與後天型氣論(後天之氣、自然義的氣)。而後天型氣論確實把氣提升到理論的核心位置,其論點已經脫離理學的基本關懷,而中國大陸學者所說的「氣學」,實際指涉的就是後天型氣論。如此一來,楊儒賓將先天氣學從籠統的氣學論述中檢別出來,進行辨識工作。據此,楊儒賓將先天型氣學細分為「心學的氣論」、「理學的氣論」、「泛存在的氣論」。在「心學的氣論」部分,楊儒賓以劉宗周為例,旁及湛若水、唐鶴徵、蔣信等人,在工夫體證下,「心氣為一」是先天境界的語言,同時肯定心的首出性與氣的首出性(頁102),屬於先天型氣論。就「理學的氣論」而言,楊儒賓以羅欽順為例,認為羅氏的「理氣為一物」、「理一分殊」是建立在工夫論的基礎上,故能臻至「心性為一」的工夫化境,向程明道的「一本論」靠近。在這個意義下,羅欽順的氣學也是先天型氣論。至於被大陸學界視為氣學之祖的張載,楊儒賓認為張載思想雖然以「氣」為首出,但其「太虛即氣」之「即」是體用不二之用語,故張載所言之「氣」具有超越義,而非自然哲學的用語。再者,張載所持的無限人性論,及其工夫實踐,都顯示張載之氣論是先天型氣學。

    經此檢證、辨明,楊儒賓指出有兩種氣學,一是後天型氣學,屬於自然哲學,已經逸出理學的範圍;一是先天型氣學,強調超越性的「氣」,並視之為本體之作用,是一體用論的解釋系統,天道性命相貫通是其核心關懷。這兩種氣學,也代表兩種儒學,後天型氣學以王廷相為大家,可上溯至葉適、陳亮,也延伸至吳廷翰、高拱、陳確、顏元,以戴震為集大成。而阮元、焦循,以及日韓的伊藤仁齋、丁若鏞也在其系譜內(頁158)。先天型氣學,仍在理學範圍內,張載、羅欽順、劉宗周皆屬之。在楊儒賓的分析、檢證下,兩種氣學(先天型氣學、後天型氣學)對應兩種儒學(理學、氣學),也對應兩種思維模式(體用論、相偶論),從哲學的類型來看,必須區分兩種儒學與氣學,分則兩利,合則兩害。

    值得注意的是,楊儒賓又再三強調,從儒學倫理學的理想類型來看,兩種氣學不宜劃分兩種不同本質的氣學,而應視為一種氣學不同階段的展現,亦即先天型氣學必須包含後天型氣學,兩者可視為有機而辯證的一體(頁171)。楊儒賓如此推論的邏輯,也見於前述的體用論與相偶論,這也是通貫本書論述的主軸,代表楊儒賓在宋明理學與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上的一家之言。

    [i] 「宋明理學」意謂「宋明性理學」,此是宋、明以來儒者的說法,屬於廣義的「理學」,涵蓋各學派。另一與陸、王「心學」相對而言的程、朱「理學」,屬於狹義的「理學」。本文行文中的「理學」,指廣義的理學,而非狹義的理學,與大陸學界「理學─心學─氣學」論述脈絡中的「理學」不同。

    [ii] 參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收入《張岱年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卷,頁39-123。張岱年此書大體完成於1937年初,但因抗日戰爭爆發,沒能及時出版。嗣後,又因1957年張岱年被打成「右派」,故1958年商務印書館改用「宇同」的筆名,出版此書。參劉鄂培、杜運輝編著:《張岱年先生學譜》(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年),頁106、149-151。而此書的日文版,也以《中國哲學問題史》為名(上、下冊),由沢田喜多男翻譯,于1977、1978年出版(東京:八千代出版)。此外,侯外廬1984-1987年的《宋明理學史》(理本論、心本論、氣本論)、馮友蘭1988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陳來1991年的《宋明理學》(理學、心學、氣學),作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入門書,也大抵採取此解釋框架。不過,馮友蘭上世紀三○年代所撰寫的兩卷《中國哲學史》與《新理學》,以及陳來研究宋明理學力作(如《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並未此採用此框架。二十一世紀以來,大陸學界研究宋明理學的後起之秀,也擺脫上述解釋框架了。有關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的出版始末,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王正博士的指正補充;而馮友蘭前後期著作的差異與變化,感謝匿名審查者的提醒,謹申謝忱。

    [iii] 楊儒賓所謂的儒學「身體」並非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身心二元的身體觀,

    而是身為一體的身體觀,亦即身心一如的身體觀。故楊儒賓認為:「儒家的心性論與身體

    論乃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無心性之身體,也沒有無身體之心性。身體體顯現了心性,心性

    也性著(筆者案:應作「形著」)了身體。」見氏著:《儒家身體觀》,頁1。在這個意義下,

    「身體」不是只指物質性的「身體」(Körper),還指通往精神性的「肉體」(Leib)。

    [iv] 由於楊儒賓所舉的日本「古學」、韓國「實學」的代表人物,大都反對超越的性理與心性主

    體,主張氣化主體、相偶論,故筆者論及日本「古學」、韓國「實學」、「相偶性儒學」時,

    皆歸屬於「氣學」。

    [v] 楊儒賓原以「性理觀的儒學」指涉宋明「理學」,並與反理學之「相偶性的儒學」對舉(頁33),但此兩種儒學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前者為體用論,後者為相偶論。故筆者以「體用論儒學」稱「性理觀的儒學」,應不背離楊儒賓之意。

    [vi] 〈貳、從體用論到相偶論〉、〈參、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肆、兩種氣學、兩種儒學〉、〈伍、回歸《論》、《孟》或回歸六經〉等四章。

    [vii] 〈陸、伊藤仁齋與朱子〉、〈柒、伊藤仁齋與戴震〉、〈捌、羅欽順與貝原益軒〉、〈玖、丁若鏞與阮元──相偶性倫理學〉、〈拾、葉適與荻生徂徠──皇極之學的開展〉等五章。

    [viii] 見本書參、肆、捌等章。

    [ix] 見本書貳、玖、附錄等章。又楊儒賓在《異議的意義》全書中,「相偶」是重要概念,源自鄭玄「相人偶」之註而賦予新義。但在楊儒賓原先刊載的論文〈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12月)中,「相偶論」卻有兩個英譯,一為antithesis theory(頁79),另一為theory of duality(頁81)。筆者認為兩者皆不足以表達楊儒賓所強調的「二人對偶相成、相佐」之意,故將「相偶論」改譯為theory of reciprocity,而「相偶性倫理學」譯為ethics of reciprocity,「相偶性儒學」譯為confucianism of reciprocity。此翻譯問題,承蒙李明輝指正,謹申謝忱

    [x]見本書伍、拾等章。

    [xi] 楊儒賓「無限的人性論」與「有限的人性論」的對比,意味著是以「無限心」或「有限心」來解釋人性。1998年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一文,針對牟宗三以「無限心」(本心、良知)為預設所展開的義理間架來詮釋傳統儒學,提出質疑,並檢討當代新儒學在對應社會實踐時的侷限。他進而強調主體不能脫離社會與歷史所構成的脈絡,亦即人的歷史性與社會性,提出稱為「情境心」的「有限心」之構想。楊儒賓說:「簡而言之,本文主張的是一種具有存有論意義的有限心靈,這種有限心靈之存有不僅只能透過自己而顯,而且只有它可以彰顯所有人文之活動,及成為萬物所以可能存在(存有)之依據。」(頁154)又說:「相形之下,宋明儒及民國新儒家所理解的情境心,其情境是鑲嵌在無限心的前提上展開的。」(頁155)此文發表後,李明輝也針對楊儒賓的兩種情境心(無限心的情境心與有限心的情境心)之構想,提出商榷,詳見氏著:〈當前儒家之實踐問題〉,收入氏著《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頁19-43。楊儒賓「無限的人性論」與「有限的人性論」的概念,與1998年之思路相近;但也許因與李明輝對話之故,在《異議的意義》一書中,他想同時保住「無限的人性論」(無限心)與「有限的人性論」(有限心),赋予它們在儒學義理中的積極意義。

    [xii] 亦即北宋時期的「本體論」模式、程朱的「然─所以然」模式、心學的「本體─工夫」模式。參《異議的意義》,頁58。

    [xiii] 楊儒賓在本書中,將「相偶性」、「間主體性」、「交互主體性」、「際主體性」、「倫際性」

    諸概念等同,顯示相偶性儒學所謂的主體是「主體+間際」的情境主體、氣化主體。亦即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共感」上,顯示出「間主體性」。此語當然可以用intersubjectivity 來描述,但楊儒賓並未如同現象學般對此概念有深入的討論(交互主體性如何可能?)。故本文一律以「間主體性」稱之。

    [xiv] 即以戴震為例,在相偶論思維下,「道」為陰陽氣化之流行,「性」為分於陰陽五行之血

    氣心知,「理」則是情之不爽失。參《異議的意義》,頁67。

    [xv] 事實上,近世反理學儒者,也認為相偶論與體用論是對立的理論,互斥相反的理論,各自有其不同的形上學與主體的建構,不能相容。

    [xvi] 因相對於理學(含心學),氣學在人性論與工夫論都有相應的主張。就人性論而言,氣學主張只有氣質之性;從工夫論來說,工夫在於擴充氣質之性的能量,道德的規範或來自氣本身的善之屬性,或來自主體外部的禮之作用,無須超越的源頭。

    [xvii] 根據張岱年、侯外廬的解釋,氣學系譜以北宋張載為始祖,其後有明代的羅欽順、王廷相、劉宗周、黃宗羲、王夫之,清代的顏元、戴震等。而從羅欽順到戴震之間,唐鶴徵、高拱、韓邦奇、吳廷翰、陳確等人,也屬於氣學的系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好(149+)
  • 二星好评(415+)
  • 藏书馆(68+)
  • 无多页(99+)
  • 好评多(657+)
  • 书籍多(377+)
  • 中评(657+)
  • 微信读书(320+)
  • 小说多(118+)
  • 图文清晰(506+)
  • mobi(197+)
  • 可以购买(370+)
  • 愉快的找书体验(449+)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凡: ( 2024-12-10 08:16:49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訾***晴: ( 2024-12-24 20:09:5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20:53:2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游***钰: ( 2024-12-29 01:07:3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09 07:20:4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濮***彤: ( 2025-01-06 15:27:0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权***颜: ( 2024-12-28 23:13:3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饶***丽: ( 2024-12-19 19:22:2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焦***山: ( 2025-01-06 08:13:57 )

    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4-12-10 05:38:0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汪***豪: ( 2024-12-15 07:16:04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谭***然: ( 2024-12-29 04:42:0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方***旋: ( 2025-01-03 12:44:1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康***溪: ( 2025-01-05 09:21:36 )

    强烈推荐!!!

  • 网友 冯***丽: ( 2024-12-19 18:23:47 )

    卡的不行啊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