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鹤惊昆仑(上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41

鹤惊昆仑(上下)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鹤惊昆仑(上下)精美图片
》鹤惊昆仑(上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鹤惊昆仑(上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784439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9
  • 页数:600
  • 价格:6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41

内容简介:

《鹤惊昆仑》是“鹤-铁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昆仑派老侠鲍振飞(人称鲍昆仑)的弟子江志升恃才而犯禁,诱里邻之妻,遭师傅清理门户。其子江小鹤(成名后改号江南鹤)少年遭遇家变、遭受欺凌,后矢志复仇,其间又与鲍振飞孙女鲍阿鸾之间产生爱情。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总序

凡例

第一回 猎艳偷香门徒触大戒 忏杀悔过老侠动慈心

第二回 雪夜复冤仇犊儿斗虎 春郊生情爱燕子啄花

第三回 挥刀雪恨单骑走江湖 脱锁投山几番逢灾难

第四回 嘉陵江水匹马访名师 琵琶声中单刀驱淫贼

第五回 艰苦求师决心擎梁柱 风尘豪侠气逼花太岁

第六回 钢刀挫铁剑名侠杀威 峻岭连高峰奇人显技

第七回 雄关月下独走鲍阿鸾 灞水桥边群战李凤杰

第八回 双杰决雌雄血光染剑 十年怀仇恨盛气传书

第九回 志苦心坚十年成绝技 风微雨细双侠会荒村

第十回 路见灾黎侠行消仇恨 夜来旅店妙手戏英雄

第十一回 云岭交锋堕崖逢小侠 洞房灭烛挥刀拒新郎

第十二回 驿路停鞭深宵乖好梦 灞陵横剑苦笑对情人

第十三回 峰峦对耸不意遇银镖 爱恨交缠随时弹热泪

第十四回 援救皆虚深山遗绣舄 恩仇如昨故里听清歌

第十五回 钢锋敌众紫阳走豪雄 恶虎伤人川北来强暴

第十六回 夜里追仇昆仑刀染血 庄前鏖战阆中侠施威

第十七回 未剪仇雠荒山逢怪侠 重沾恨蕊宝剑溅桃花

第十八回 古庙深宵道姑劫艳妇 长途飞骑哑侠会群雄

第十九回 力撼武当岳一鹤施威 云漫展旗峰双侠斗剑

第二十回 玉陨花残凄惨追舆榇 星移斗转感慨话江湖

附 录 一 为《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而作

附 录 二 已知王度庐小说目录

附 录 三 王度庐年表


作者介绍:

王度庐(1909-1977),满族作家,原名王葆祥(后改名葆翔),字霄羽。生于北京一个内务府旗人家庭。“度庐”是其写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北派五大家”之一。其创作以武侠言情小说为主,兼及社会言情小说,独成一派“悲剧侠情派”,对新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江小鹤笑着,心中非常欢喜,就想,反正她就算是我的媳妇了!将来我学会了武艺,报了仇,开个大镖店,骑着大马穿着阔衣裳回来,非得娶她不可。

(P55)


他前脚走过,后脚有一人跟随进来。江小鹤心虚,赶紧回头去看,就见原来是一位老先生。年纪大概有六十岁上下,戴著眼镜,胡子微白,头上戴一顶小帽,身穿著蓝布袍子,青纱坎肩,身后背著一个不大的包裹。江小鹤先找了一张桌子坐下,那老先生就坐在他的对面。

江小鹤要了酒,那老先生也要了酒;并由他那小包里抽出一本书来,一边饮酒一边看,并且看得非常出神。江小鹤心中就很羡慕,暗道:还是认得字的好,拿一本书就可以消愁解闷,我却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因此笑著问道:“老先生你看的是甚么书呀?”

那老先生把书本离开了眼镜,扭头看了看小鹤,就说:“吾看的是唐诗。”说话是南方口音。

江小鹤还能听得懂,心想:大概这位老先生是个秀才,才学一定不错。

喝了两杯酒,见老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看著,江小鹤不明白那书上有甚么意思,随即恭敬地问说:“老先生你是个秀才吧?”

那老先生摇摇头,却不说话,依旧看他的那本书。

江小鹤酒喝得差不多了,又要菜吃饭,并问:“老先生你也吃一点吧?”

老先生摆了摆手说:“吾不吃。”

江小鹤就大口地吞饭,待了一会,那老先生把书本放下了,自己斟了半杯酒喝,望望小鹤。

小鹤笑著,问说:“老先生你从哪儿来呀?”

那老先生说:“吾从江南来。”

江小鹤说:“你老先生是做官的吧?”

那老先生又摇头,说:“我从未做过官,吾是来此闲游。”

江小鹤点了点头,说:“老先生精神还不错!”心想到底是念书的人和气,拿这位老先生和鲍昆仑一比,这位老先生像一尊菩萨,那鲍昆仑简直是阎王!

此时那位老先生对小鹤问话了,他笑著问:“小孩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江小鹤说:“我从镇巴县来,要往开封府去。”

那老先生似乎很惊异,说:“哎呀!这么远,你能走得动么?”

江小鹤指著门外说:“我有匹马。”

老先生又问:“你到开封做甚么去?你的父母放心你这样走远路吗?”

这句话实在勾起小鹤的伤心,小鹤就唉地一声长叹,摇摇头:“我没有父母。老先...


走了不到半里地,忽听身后又是那褚三的声音,叫道:“江大爷!”

江志升赶紧回头去看,就见褚三赶著驴,驴上歇著那卢家的小媳妇来了。

卢象的媳妇真是很漂亮,穿著红缎袄儿、绿缎裤子、扎花的红缎鞋,头上蒙著一块青纱首帕;虽然看不见发髻,但可知头发决不坏。浑圆挺胖的面儿,擦著很鲜艳的脂粉,尤其是嘴唇,涂得真似初热的樱桃一般。若论人才,倒也不算十分美貌,可是江志升立刻就销魂了。

平日有时他在路旁遇著妇女,他总是故意把眼睛去看别处,而今天却不然。他的头转回去,就仿佛再也转不过来,把两只眼睛直直地看著这个小媳妇。小媳妇亦一点也不腼腆,把两只摄魂的眼睛向江志升身上绕了几绕。这时,褚三也就摇著鞭子把驴赶过来了。他笑著说:“江大爷,你还没吃过早饭吧?”

江志升说:“我吃了饭才进城来的。”

褚三说:“江大嫂子的手儿真快,一个人看两个孩子,还把男人弄得这么齐齐整整,菜饭也是到手就得。”

江志升笑了笑,没说甚么,又瞧了道上的小媳妇一眼。

褚三又说:“可是,好婆娘亦得配上好男人。江大爷,像你这样文武双全、模样俊、性情好、家当又过得去的人,在男人群里真是百里挑一,不怪江大嫂子整天那么高高兴兴。”

江志升听了心里非常得意,眼睛冲著卢象的媳妇,嘴里说:“她高兴,我可不大高兴呀!”说完了话,转过身去,就和褚三并行著,谈著闲话。

走了不几步,驴上的小媳妇回过头来向江志升媚笑著,说:“这位就是东村的江大爷吗?”

江志升一怔,同时更受了吸引,还没答话,褚三在后面替著回答说:“这不是东村的江大爷,这是鲍家村的江大爷。”

小媳妇又笑了笑,点点头。

江志升赶紧靠近说:“卢嫂子,你婆家我不认得,你娘家我可认得。那位腿有点毛病的……”

小媳妇不等他说完,就嫣然笑著说:“那是我的老爹。”

江志...


他们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落座,要了许多样酒菜,几壶济,二人就彼此让酒畅饮。但江小鹤心中仍是十分不痛快。

由这窗子向外一望,就是浩荡的嘉陵江,水鸟逐著风帆往来翱翔,显出悠然自在的样子,江小鹤却一肚子心事,越拿酒灌愁就越多。忽然他指著窗外说:“我姓江,前面这道大江就是我!”

杨先泰举杯笑著说:“这条江不算大,老弟你要把自己比作江,也应当拿长江作比,长江你没走过吧?”江小鹤摇头说:“我没走过。”

杨先泰说:“那江可比这江又大多了。比起来,长江是爹,这嘉陵江就像儿子一般。”

江小鹤哈哈一笑,但笑过之后,又想起惨死的父亲,改嫁的母亲,跟母亲过去作了董家儿子的亲胞弟,他不由又愤怒、又悲痛、又惭愧。勉强忍抑住自己的泪,喝一口,自己唱一句,先唱他们家乡的梆子戏,后来唱小曲,由小曲又唱到山歌。

对面坐的短刀杨光泰,微笑著听他一个人唱,但江小鹤才唱了两句山歌,忽然又不唱了,把桌一拍,“唉”地长叹了一声。


到了次晨,当颜老员外来到阿鸾的房里来,阿鸾已经昏昏迷迷的,不省人事了,连呻吟的声音也微弱了起来。

颜老员外看见阿鸾那愁痛可怜的脸容,不禁也淌下了老泪来,走到阿鸾的榻前,喊道:“姑娘!姑娘!你怎么了?”

可是,这时的鲍阿鸾却连眼睛也像没有力去睁开了,只听见微弱的呻吟声,及低低地唤著:“小鹤!……小鹤!”这样过了半天,便连那一点声息也没有了。

良久,忽然他就大哭了一声,说:“姓江的,你这大英雄哭甚么?我纪广杰至今总算佩服你了,你确不枉是那甚么九华山的老先生授出来的高徒。竟能把昆仑派打得星散,连个二十来岁的女子,也被你给逼凌至死,才算江志升有个好儿子,真能替他报仇。把仇报得真干净!真可称得上痛快淋漓!……好!哈!哈!哈!”

江小鹤却无颜走进村去。他勒住马,就在村南道旁发呆,皱著眉,翘首望著天空,见天上的白云像结著无数的愁魂。再低头看,见遍地都是秋草。远处的山被秋叶染得都成了红色,小溪里流著缓缓的水。

板桥上有几个女孩子跑过来,向他指著说:“骑马的,早先鲍家的那姑娘也会骑马。”

江小鹤赶忙催马走了几步,避开了那几个惹人伤心的女孩子。可是不料眼前又看见了一株柳树,树身上的刀痕宛然,可见当初用刀砍树的那人,不但心中是恨,其中还压著一些热烈的爱惰。现在这株树垂著几条数得出来的枝叶,颓然地,像一个人低著头痛哭了。

然后又拨马出山,找到他母亲的坟地前,也烧了些纸,又私祝道:“母亲,你放心!你死了比活著还好。我现在已能自立了,大仇都报,就是在山西学生意的我那弟弟,我还没看见他。他比我好,他能安分学商,我却不能,我此生永远遁迹深山,连江湖也不愿走了!”

最后,他又骑马往南,重来到那株枯柳之下,下了马,把剩下的烧纸全都堆在柳树下,取火点著,火光熊熊地一起,纸灰都似蝴蝶一般飘飘地飞起来。

他不禁悲哽著,说:“阿鸾贤妹!你葬埋的地方必定离此...


路上虽然没遇着一个行人,但沿途各村庄的狗却像发现了他,在远近各处汪汪的乱吠。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鹤惊昆仑》是“鹤-铁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昆仑派老侠鲍振飞(人称鲍昆仑)的弟子江志升恃才而犯禁,诱里邻之妻,遭师傅清理门户。其子江小鹤(成名后改号江南鹤)少年遭遇家变、遭受欺凌,后矢志复仇,其间又与鲍振飞孙女鲍阿鸾之间产生爱情。


精彩短评:

  • 作者:idwil 发布时间:2023-06-21 22:49:32

    特别有创意,既有科普,又有悬疑,很有趣

  • 作者:STEP BY FLIGHT 发布时间:2016-02-08 22:33:49

    鲍振飞和丁蟹有点相似,都活在自己道义的世界里,但程度还算轻些。要让江南鹤成为理所当然的无敌存在,就必须让他有一段“经历”,另一个不可敌的“九华山老先生”就出现了……鲍阿鸾的悲剧,真是让人喟叹唏嘘。草莽侠义,大概是如此的。金庸把侠太过美化了罢。

  • 作者:徐徐亡命天涯 发布时间:2019-03-01 20:39:10

    尽量读完鹤铁全集

  • 作者:陈赖汉 发布时间:2017-05-14 23:15:10

    知道王度庐是因为李安的《卧虎藏龙》,但这次是第一次读。最让我意外的是王度庐笔下的江湖是如此接地气,熟悉了如古龙的无政府江湖以及金庸的“大”江湖,便觉得王度庐笔下这些杀了人还对官府有着不同程度畏惧的江湖侠士们有点亲切了。

  • 作者: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发布时间:2016-10-18 12:37:40

    王度庐的武侠是现实的武侠,有别于戏剧化的金古梁温的武侠。王的武侠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爱恨有情仇,有平凡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因此王的武侠故事多是悲剧,多是无奈。

  • 作者:獨孤島主 发布时间:2017-06-30 12:43:32

    已经是目前所看五部曲中最克制的了,但这个版本居然还漏字,难道是因为原稿缺字?


深度书评:

  • 韩非子 v.s. 老子

    作者:狗小白 发布时间:2020-10-12 10:27:32

    公众号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Keay6XBFdSGcds3FXfPXQ

    这篇在近十年前第一次抄阅《韩非子》的时候就想写,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还是没有动笔;虽然现在也依旧觉得自己水平不济,但先写了再说吧。

    这篇的长度也快追上《管子是否宏观经济学第一人》那篇的长度了,从十一假期开始,写的过程卡了很久,今天终于完稿了。目录如下,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看:

    两位大家的生平

    老子李聃

    老子的形象大家比较熟悉,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春秋末年人物,“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都为人熟知,特别是近些年的仙侠小说/剧的流行,《道德经》中的不少文字又被普及了一遍,小儿摇头晃脑“道可道、非常道”的场景也不少见。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图书管理员果然都是巨巨),以博学而闻名;也是儒家承认的孔子的老师之一。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弃官乘青牛西行归隐,路过函谷关,关令尹请著《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 一书共计5000字左右,是诸子百家里抄阅起来最不累手的之一,但涉及面却不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朴素辩证法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无为而治”的“黄老之说”也曾在汉初之际的文景之治中作为执政思想推行,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才逐渐走向宗教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佛教battle的佛道之争,同时期,道家经典著作葛洪的

    《抱朴子》

    也揭示了道家内部派系的争斗,也出现了与儒家争夺统治者亲睐的论述;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又是权术的体现;

    修身养性方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韩非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但未能得到韩王倚重,遂埋头著述,后来投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与李斯是同门师兄。后来辗转来到秦国,其《存韩》中的政见与李斯不同,秦始皇以为韩非并非为秦谋划,而是为韩国谋划,留而不用。李斯忌惮韩非的才能,毒害之。

    相对比老子的受人尊敬,韩非子则与大部分法家人士一样,要么一生悲凉,要么下场凄惨。且法家思想受儒家攻讦,诸如管仲、商鞅、慎到、韩非等人的思想虽对后世影响也颇深,却未能像儒道两家一般受到人们的敬仰。

    《经史百家杂钞》中摘录的文章,凡提及法家,年代越早攻讦法家“酷吏苦民”的就越少,贾谊的《过秦论下》就能公正地评价商鞅变法为战时之法,肯定了其在战国时期发挥的作用,但指出一统六国之后应当根据新的形势进行更迭。

    再如宋元时期著有我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集大成之作《文献通考》的马端临,对“君子”攻讦商鞅变法的言论斥为“书生之论不可行”,又指出现实:“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

    到晚期,法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已经成了妖魔化的形象,凡提及不骂一骂,都显现不出来读书人的仁义爱民。

    以至于到现代也有许多人云亦云者,明明对法家思想不甚了解,却极力攻击法家。譬如某位写的《中国是部金融史》,简直就是“这特么什么鬼!”,攒书攒成这样不嫌丢份么?

    法家人物多死于非命,也是后世用来攻击法家的一个观点。鄙人不才,反倒觉得这正说明了法家人物的伟大之处:同旧势力作斗争,从既得利益者手中夺权,动作轻了是改革,动作大了就是革命,固守常规往往于近处无碍,破窗者免不了牺牲。韩非在《孤愤》篇中也阐述了为何能法之士往往下场凄惨: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发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如果说先驱者无知无畏,那么已经明白飞翔代价的后继者还依然如此英勇,敢为天下先、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理想抱负,正说明了这些“大仁不仁”的法家志士的伟大:

    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萌之资夫科身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

    ——《韩非子·问田第四十二》

    政治观点的异同

    前面说了,《老子》中涉及的内容较广,本文因而只对《老子》和《韩非子》中的政治观点异同进行对比。

    政治理想状态

    《老子》(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第八十章描述了一派景象:

    小国寡人,是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也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常出现了高考的古文常识中,大约也多为人熟知,是老子描述的世外桃源。

    在老子描述的理想国中,国家的资源禀赋并不复杂,人口也少,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可满足生活所需,如此简单朴实的生活,记录和交流也可从简,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就已足矣。民众对衣食住行的条件均心满意足,所以也无向外开拓之意。我国如此,他国亦如此,因此要远行的舟楫和保家卫国的士兵也无用。

    这种理想国几乎是浪漫的,一场常见的洪涝灾害就能幻灭这美丽的泡沫。但结合传说和神话,沿此出发,发挥想象力构建出蓬莱仙境,再说自然万物皆有灵、又来点丹药法术,无怪乎道家要奉老聃为“太上老君”最高神了。

    那么韩非呢?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百家争鸣》里说,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执政最为现实的学派,儒家想恢复周礼,道家的理想更不得了,想要回到远古时期,只有法家是立足现实,顺应历史车轮在大争之世找出一条路来。

    在《韩非子》的《奸劫弑臣》篇中,韩非眼中的理想国出现在我们眼前: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群臣相关,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相比老子的理想国笼了层缥缈蓬莱的仙气,韩非子眼中的理想国则显得更看得见摸得着。但无论是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开创未来,归根结底都是古圣人身处由奴隶制走向封建王朝时期,对未来的何去何从所描绘的蓝图。

    治国理念及手段

    理想有了,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它?

    老子

    老子强调“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认为君主最好的状态是像天地自然那样,无处不在又让百姓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呢?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然而“道可道,非常道”,这个“莅天下”的“道”究竟要如何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天地有“道”,不需要人去做什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自然会“损有余而补不足”,盈亏互换。当正道不再,人间才会崇尚“义”;民众有了各种学说,才巧舌如簧存在奸诈大伪;亲人间不和睦才需要强调慈孝。

    那如何才能回归大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同老子缥缈的理想国一样,在追求现世的幸福过程中,老子也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天地之中的规律或者说“道”自会发挥它的作用,君主/人类的行为只会加大偏移正道的程度,不如放弃作为,静静等待天地规律运作。

    老子大概会在西方古典自由经济学派里找到半个知音:老子颔首,Taoism;西方古典自由经济学派说,“看不见的手”。两者相视而笑。然后西方古典自由经济学派说,社会财富的累积啊。老子抬眼,“余食赘行”,摇摇头,骑上青牛慢悠悠地走了。

    “看不见的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站出来,随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争了百年,学术流派一茬一茬地冒:古典自由主义、正统凯恩斯主义、正统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世纪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供给学派)、后凯恩斯主义。

    这些学派之间的不同假设、均衡观点、市场调整和政策主张,还是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特别爱考的考点。对此,贴一段韩非的话,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定儒、墨之诚乎?...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

    非愚则诬

    也。

    ——《韩非子·显学》

    当然这顿骂,用在宗教正统之争上更合适了。

    相比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近代百年之争,中国在“无为之治”和“家长主义”之间几千年前就已经做出了选择。始皇一统六国后,二世而亡,短暂的混战后,汉朝一统天下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舍弃法家的“战时法度”后,老子的“道”作为黄老之术促成了“文景之治”,很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从此也退出了政治舞台。

    韩非子

    在经济金融领域,有句笑话自由主义的话,“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这句用在老子的治国之策上,也行得通。

    汉初,从纷争伐战的春秋战国而来的百姓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统治者的“无为”是给了百姓喘息的时间。但农耕文化下,碰上黄河决提、洪涝灾害,如果没有一个集权强大的国家机器调配资源,百姓靠自己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当然,老子认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灾害来了也就来了;但帝王们可不这么认为,老子的理想国吸引不了他们,再把宗教色彩都撇清,估计也不太能吸引遍野的饿殍。

    但是老子的理想国仍不失为一种理想:在生产力极高、物质精神生活极丰富的情况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倒真的是许多人的追求。虽说人是群居动物,但更多的人际交往是为了生存的目的,如无必要,谁不愿意活得纯粹简单,只与志同道合者同路?

    如果如同近现代一般,把理想的实现去划分阶段,那么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的理想,倒可以说成是初级阶段了。

    毕竟,韩非子所描绘的理想国似乎与儒墨两家所向往的治世也无甚么大不同。

    史说韩非在不受韩王重用期间,埋头案牍,读百家言论,后师从“人性恶”假设的儒家大师荀子,所以《韩非子》著作中也隐约有儒家思想;至于其对老子的尊崇,可以说,老子的朴素辩证法直接融入了其法家思想。

    《说疑》篇中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出处为《吕氏春秋》中记录的孔子言论。后世大儒们所称颂的尧舜禹汤,在《安危》篇中也被韩非所提及: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虽融合了诸子百家思想,但《韩非子》的《定法》篇中,明确自己师从法家,相比申不害的术,尤其继承了商鞅的“法”,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高中的《中国古代史》说,韩非,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集的是什么?

    法家学派又分三派,有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伊尹、管仲和商鞅的法。《韩非子》在《难三》中指出《管子·牧民第一》的“言于室,满室,言于堂满堂”非法术之言,又分别在《难势》篇中指出了慎到仅凭“势”可治国的看法“浅矣”,在《定法》篇中指出“申子未尽于法”,商鞅的法也存在缺漏。

    (PS,中华书局的《管子》这句是“言室满室,言堂满堂”)

    好家伙,把前人都给批判了一番,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放过。但法家也没有这种尊重长者的传统:《商君书》的《更法第一》就是朝堂上讽讥老士族;《管子》都被直接叫仲父了,齐桓公不乖乖听话称王称霸、管仲拂袖而去,齐桓公还得可怜兮兮请人回来,这还有谁不敢怼?

    韩非,也算学到了精华。

    (讪笑.gif)

    以上法家人物,既言不相同,如何说都是法家人士?

    皆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

    ——《韩非子·奸劫弑臣》

    那么,既然把长者们都批判了一番,韩非子自己的法家理念又如何?

    理念:实用至上

    韩非认为,恪守祖宗之法,遵前人之规,是守株待兔的愚蠢行径。无论是学说、法令,都应当因当世情形而定。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且韩非认为,一项法令,必然是有利有弊的,立法与否,也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利大于弊便应当修立,

    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

    ——《韩非子·八说》

    看待人臣,也不从世俗的忠义信出发,只分“有用”“无用”,譬如《奸劫弑臣》篇中指出伊尹、管仲、商鞅不顾及世俗之见,只管君王能否成霸王之业,因而有用;而伯夷叔齐这样的名臣,于霸业无益,那就是“无益之臣”,

    伊尹得之,汤以王;管仲得之,齐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强。此三人者,皆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世俗之言...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用不用臣子,也不应考察其私德,只看他是否违法犯禁,

    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

    ——《韩非子·八说》

    连百姓也分了“有用”“无用”,《六反》篇指出被世人称赞为“贵生之士、文学之士、有能之士、辩智之士、磏勇之士和任誉之士”的六种人实为“奸伪无益之民”,又有被世人诬为“失计之民、朴陋之民、寡能之民、愚戆之民、怯慑之民、謟谗之民”实为“耕战有益之民”。

    韩非子将一切如此划分,并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大爱,而仁义实则只是一种小爱。这种大爱犹如《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里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是一样的,虽看似不近人情,但实则能为天下带来长治久安。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这样的观点,有人赞同,有人接受无能,其是否合乎公平公正暂且不论,但就这实用主义,可谓几千年前便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moral vaccum。

    (强烈安利英剧

    Yes, Minister

    , 不过这儿字幕稍有点错误orz)

    君王的权柄手段

    韩非认为,法令和权术是君王的成就霸业缺一不可的“帝王之具”。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韩非子·定法》

    申不害只用术,虽清了吏治,但是韩国七十年都无法称霸,“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用法不用术,变法强国的好处都被诸如穰侯之属的大臣夺了去。

    韩非子认为管子的“言室满室,言堂满堂”只能用于彰显法令,但君王还应依仗术数,而这术数须得暗藏不为人知:

    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

    ——《韩非子·难三》

    君王要想称霸成就帝业,法、术缺一不可。

    何为“明法”

    既然“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定义“法”是好的呢?

    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

    ——《韩非子·南面》

    怎样的“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

    ——《韩非子·守道》

    也就是说,法应当赏罚分明,且力度要大。奖赏要足够诱人,惩罚要足够严厉以使众人不敢犯,同时要足够完备,能够囊括足够多的情形,能尽量不依赖任何执法者的主观判断。

    关于“法”的变与固,韩非也都有阐述,前文说“法”应循时而变,在《心度》篇又再次强调,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但朝令夕改也不行: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这也不难理解,法既循实用主义考虑利大于弊而立下,那么民众了解熟知此法尚需时日,自然是不能朝令夕改,须得等到此法的弊大于利才予废除。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以刑去刑”“重刑刑轻”的思想,也是后世之人一般较难理解和赞同的地方。关于这点,在《内储说上》、《六反》和《五蠹》、《饬令》篇均有解释;在《制分》篇也解释了为何实行连坐制。

    为何用术?何为术?

    为何要用术?

    因为君王之位权至高、势至大,高处不胜寒,父母、妻儿、近臣、亲戚,都可能趁虚而入,今日爱之,明日他们矜骄;今日远之,今日他们便要怨你。

    然而君王依仗治国之人也是这些人,倘若不能治住他们,欺上瞒下壮大自己也只是轻的,重则篡位、身家性命也难保。

    什么是“术”?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稍微说说其中一个,考察臣下的言论。韩非认为,臣子进言,要考察他说的是否有论据支撑,合于事实,别被文采斐然、巧言令色给糊弄过去了。

    说到这个,想到一个好玩的历史故事。说有一个皇帝,看臣子给自己的奏章,屁话特别多,看得那个不耐烦啊,把臣子弄来打屁股,这边打完,那边奏章也是看完了,觉得有道理,还是准奏了。后来就颁一法令,不准臣子以后这么上奏章,就改成简洁的。(好像是朱元璋来着)

    韩非子如何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自己的法家之道

    韩非有著《解老》《喻老》,其中《解老》从霸王之道出发,对《老子》中的部分言论作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有法家的赏罚有度、公私分明;而《喻老》则是用真实的历史故事来阐明老子的思想。

    这也是世人通常认为韩非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运用于自己的法家思想之处。

    然而我认为这并非全部,《解老》篇的观感,与我读《论语》的感觉类似,孔夫子看着好似不相干的事情,居然也讲出了一番仁义的道理来;原本为解读老子,但实际阐述的是自己的法家,这并非相似。

    但韩非的法家思想,又确实与老子思想是有相似之处的——这就在于,在单纯阐述自己的法家理论,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也融合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和“道”:

    《二柄》篇中的“去好去恶,群臣见素”与《老子》第十二章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相通的。

    《奸劫弑臣》篇中的

    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国已治矣”

    以及《说疑》中的,

    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而虽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

    也是在努力达到《老子》的“无为之为”。

    《亡征》篇里列举亡国的征兆,表示,有了亡国征兆并不一定国家立即危亡,还有“强弱相踦”,这合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同时这篇还提到,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这个道理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相通的。

    《饰邪》篇中的“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和《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也与《老子》第十九章的想法一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观行》篇中“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债短,之谓明主”也显然是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中衍化而来。

    《五蠹》篇中更是将老子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给狠狠贯彻了。

    韩非是不是纸上谈兵?

    我们知道,韩非一生都没能被君王重用,所以不同于管仲、商鞅等真正实施过自己理念的人,韩非生前只有理论。

    当年我的

    《商君书》笔记

    里表示认为韩非高于商鞅,法家吧里的一个同好阅后评论,商鞅变法强国,韩非口吃,都没斗过李斯,怎么能说是高于商君。

    当年看书毕竟不如这次仔细,这种“高于”的感受只是阅读时留下的印迹,如今终于可以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了。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受害于同门残害的并非韩非一人,孙子膑足缘于庞涓,难道就说明孙子比其它兵家代表人物弱?李斯先是吕不韦门客,再至为始皇所用,在秦国根基深厚,韩非如何能比?再说商鞅入秦之前,也是先在魏国受挫。

    这就是形势比人强,不能证明什么,如同韩非所说,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韩非子·难势》

    有人认为,韩非先后得罪了当权的李斯和纵横家姚贾,这从《韩非子》里也能略见一二:《存韩》篇与李斯政见相左,《忠者》篇又将纵横家斥为“虚言非所以成治也”。

    但《商君书》中《更法第一》里得罪老一辈当权者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凭这点,可不能说明韩非“弱”。

    再者,韩非的理论真的只留存于纸面,没有得到过实践么?其实不然,

    贾谊的《过秦论上》有言,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这也是法家最为后世非议的举措:焚书坑儒。

    但其中的“销锋镝”针对的是任侠的墨家。只可惜墨家没能进入政治舞台,不然后世提到法家的罪过怎么把这项给忽略过去了。

    后世提及“焚书坑儒”,要么提始皇,要么提李斯。

    要知道,李斯留下的文字里最出名的一篇是《谏逐客书》。《古文观止》和曾国藩编撰的《经史百家杂钞》都有收录,头一句就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连将执百家之言的客卿们逐出秦国都觉得“过矣”,怎么这位后来反倒开始提倡“焚书坑儒”了?

    反倒是《韩非子》的《问辩》、《五蠹》、《显学》、《忠者》篇在反复论证儒、墨、纵横的学说盛行,沽名钓誉、干预法治,更有甚者联合臣子推翻君王统治,论证这些世人赞颂的“士子”对君王的害处,世人倒把“始作俑者”的韩非子给漏过去了。

    现实意义

    正如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敌意,盛行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有着刻骨的敌意,愿意好好研究法家思想的人并不多。

    数千年间,一些法家、墨家人士首创的思想,被儒家吸收之后,就变成了儒家思想;就像劳动价值论的首创并非写了《国富论》的亚当·斯密,但这不妨碍人们提到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亚当·斯密;就像民主原本是苏联的口号,如今人们看到这个字眼,想到的只有灯塔国。

    话语权,就是这样重要。

    国家的治理要依靠法治而非人治,公私分明是法家思想最为核心的思想,但这个理念自秦朝灭亡,儒家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以仁义为主的人治实施了数千年。

    当然,韩非自己都承认的问题,那就是法家反人性,法家思想持有者也更容易被孤立、为人所害。请问,一个如此脆弱、又容易被颠覆的体系要如何稳定?韩非泣血书《说难》、《孤愤》,希望有道之君能够看懂其中道理,推行此理念,要智者去修法,其余只需能实施便可,但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反复论证。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忽然一种情绪涌了上来,好似感受到了韩非子著书时的悲愤之情,哭了半分钟才继续写)

    好在,数千年时光流转,古圣人的思想光辉在现世中得到施展发挥。

    作为后人,我们果真需要为这些圣人“平反正名”吗?

    有段时间,特别是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小说大火的时候,冒出了许多热爱法家思想的人士,许多几乎要一杆子打死儒家。当年我也曾是受这种思想影响过的,但真正看过这些著作之后,倒觉得还是某位说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是有道理。

    再说《大秦帝国》系列虽对法家人物美化过甚,但对于普及法家思想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如处于战国末年的韩非,其思想中已经揉杂了不少儒道思想,中国封建时期的儒生实在也有不少思想中掺杂了法家的内涵。譬如我看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更重一些,苏辙则实用主义更重一些。

    作为后人,倒真要警惕,那些打着古人的旗号名义的说法,夹杂私货是十之八九。

    这些思想的运用,倒也不光是治国上,《韩非子》许多思想和举措,也能运用于现如今的公司治理上,各位也别只着眼于术数,光“公私分明”、“赏罚有度”真正贯彻执行到位了,企业中的大半问题就能逐步解决,说不得都比可能水土不服的MBA管理经验更值得企业管理者去学习、汲取营养。

  • 《叶笃庄回忆录》勘误、订正

    作者:Meng Fan-chih 发布时间:2014-08-07 09:35:09

    致歉信

    《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现已付梓,拿到样书后,发现几处整理误录、较为明显但没有校出的错别字、校样没有改干净之处,及《后记》行文与事实相乖左处。一些问题实系跟作者家属沟通不及时相关。作为整理人,心情感到非常难过,这无疑将会给读者造成极大阅读障碍和麻烦。我这里郑重向叶先生的家属、广大读者致歉,均是我个人作为整理人的疏忽、不周、失察所致,一些处不容原谅。为正视听,特作勘误、更正如下,希望读者阅读是书时可予参照。诸位读者若再发现《叶笃庄回忆录》中其他行文、编校失误及错别字处,请随时赐示,当不胜感激。

    孟繁之

    2014年7月12日

    《扉页》部分

    (1)

    扉页题字,文末漏一落款:“叶笃庄 1934年冬,自东京寄宋尔廉”。

    (2)

    照片插页,B面,图三、图四,图注里“叶夫人”三字当删除。

    《后记》部分

    (3)

    520页,《后记》部分,第2段、第3行,“叶氏兄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有三位”,第二句前应加“命运起伏较大、”六字一顿号,正式文字当为:“叶氏兄弟中,命运起伏较大、最富传奇色彩的有三位”。

    (4)

    521页,第1段、倒数4行,“在受审查之余”,当为“1957年被划成‘右派’之后,在一场场运动之间”。叶维祯女士致孟繁之信(6月15日):“‘在受审查之余’,时间段不正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译文,是他在反右被‘摘帽’后翻译的。而《美国外交史》是在其出狱后还未被平反期间翻译的。在狱中根本不可能做此项工作。”

    (5)

    521页,第1段、倒数3行,“《英使渴见乾隆纪实》”,“渴”误,当为“谒”字。此书1963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内部读物”首次出版,是叶笃义先生被打成“右派”、“摘帽”后,在一场又一场的运动间隙,倾力译出的。承叶维丽教授赐告,这也是当时“右派”摘帽后,一批像叶笃义先生这样的高级民主人士,被要求发挥特长,指派的翻译任务。

    (6)

    522页,第1段、第1行,“……老九叶笃(方实)……”,“笃”后、括号前,漏掉一“成”字。将人名漏掉一字,此属不能原谅错误。编校亦失察。

    (7)

    522页,第1段、第9行,“王屋山一带”,当是“河南泗水一带”。叶笃庄先生1938年3月18日致宋尔廉信(见《回忆录》193—195页),有详细说明,可参。

    (8)

    522页,第1段、第12行,“受周恩来指派”,不确,当时是周恩来的秘书陈家康同叶笃庄先生时有接触,叶先生开办太平公司时,陈曾受周恩来之托,“在一个夜晚,送来5万元,并传达周的意思,希望把公司维持下去,不要倒闭”。因此这里须改作:“受党指派”,而不能说“受周恩来指派”。

    (9)

    522页,第1段、倒数2—1行,“一生爱国、爱党,李零先生称赞其‘一片冰心在玉壶’”,整个句子表述欠妥、不符合叶笃庄先生一生行藏,当改作“一生爱国,终始不渝”。

    (10)

    525页,第2段、第9行,“‘打鼓的’”,须改作“皮货商”。

    (11)

    525页,第3段、第4—5行,“、方实先生的批语”,与史实不符,此七字一顿号须删除。

    《叶家往事》部分

    (12)

    3页,第1段、第3行,“任陕西巡抚”句后的注释标号,应在句号后,而非句号前。

    (13)

    9页,倒数第2段、第1—2行,“由东向西依次为女仆卧室,祖母卧室,堂屋,大哥卧室和大夫人卧室”,此句三处逗号,都须换成顿号(、)。

    (14)

    14页,倒数第1段,“就是由父亲创办起来的”,“由”后、“父亲”前,加一“我”字。

    (15)

    25页,第2段,“入殓时穿的清朝官服”,“的”后、“清朝”前,加一“是”字。

    (16)

    29页,第1段、第5行,“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当男仆叩首时”,“就”后、“当”前,加一“是”字。

    (17)

    29页,第2段、第5行,“抽头的钱分给男女仆”,“仆”后加一“人”字。

    (18)

    29页,第2段、第6—7行,“这一天也是她们比较阔的时候”,“较”字语赘,与上下文不符,须删去。

    (19)

    29页,倒数第1段、第3行,“郝寿辰”,误,当为“郝寿臣”;同段、第4行,“肖长华”,误,当为“萧长华”。

    (20)

    37页,第3段、第1行,“关于少时的母亲”,句子不通顺,应当改为:“关于少时的母亲记忆”。句末加“记忆”二字。

    (21)

    43页,倒数第1段、第1行,“他的父母都去世了”,“父母”后、“都”前加一“就”字。同段、第2行,“小名‘老臭’”,改为:“他的小名叫‘老臭’”。

    (22)

    54页,“四哥”节,第3段、第2行,“住进北平西山芦大夫医院养肺病”,案“芦”,手稿如是,实误,当卢永春大夫。卢永春大夫为民国著名结核病专家,曾在北京西山创建西山平民疗养院。1930年代中期,邓颖超曾化名“李知凡太太”在此养肺病。

    (23)

    66页,第4段、倒数第2行,“……当时有名的骨科大夫孟维懋来看病”,案“孟维懋”,误,当为“孟继懋”。孟继懋(1897—1980),20世纪中国著名骨科专家,1950年代后,曾任积水潭医院院长,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创伤骨科。

    (24)

    66—69页,“三姐”部分,当以如下与鹿遥先生确定的最后版为准:

    三姐笃雅,三夫人所生。自幼在家学习扎花和读《女儿经》,从小精明。患肺病,曾由三夫人陪同由天津去北平西山养病。幼时许配给鹿家,即清朝宰相鹿传霖之孙。鹿家是河北定兴人,他们的家的房子占有定兴半个城。定兴出两种手艺人,一是澡堂里的修脚搓背的,一是摇煤球的,天津、北平这两个行业的手艺人大都是定兴人。她的丈夫小鹿没有进过学校,十八岁时就结婚了。当时家里,特别是三姐,有退掉这门婚事的想法。其实我祖母、父亲都不愿退亲,恐怕招致人家的议论。【整理者注:鹿遥致孟繁之信(2014年6月10日):“我父亲并非没上过学校,他毕业于一个会计学校,还上过日语学校,他的日语很好,我听到过他直接和我们住在后铁匠营后院的日本邻居石川一雄的对话。”】

    他们的婚礼是在北平举行的,我父亲和三夫人亲自去北平送亲,以抬高三姐的地位。她的嫁妆比二姐的要好一些,费用大约也是五千元。婚后他们就回定兴去了。后来,到天津回娘家时,三姐表面上还很高兴,因为小鹿外表还很斯文,毕竟是宰相家里的子弟,也懂得一些礼貌。当时他说已经戒掉了大烟。

    三姐在家时,很受父母宠爱,她人既精明也很果断。家里的小孩小时都裹过脚,而且一直梳辫子。有一天在中院上房,她手持剪刀,对准了镜子,咔嚓一下就把一条大辫子剪下来了。当时我祖母、大夫人都吓呆了,不知说什么好。那时社会上妇女已流行剪发,可是我家反对,三姐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这样做的。

    婚后,小鹿没有职业,坐吃山空,生活日见不济。到抗战时,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分家时三姐所得的一份,后来六、七、九弟离开北平时,把他们的一份也交给她,作她度日之用。三姐能精打细算,除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外,还在日本投降后,买了一处小房产(西城地安门碾儿胡同)。她的三个男孩均在大学读书,老大没有读完,就南下从军了;老二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老三清华大学毕业。她把这三个孩子拉扯大,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日本投降之后,小鹿走后门在北平税务局弄到了一份工作,收入不错。解放以后,三姐极想参加工作,由我的介绍,参加了“北平行政人员训练班”学习。但这个讲习班是为在职人员办的,不包分配,所以她在那个学校毕业后,也没有弄上工作。后来她找到了售货员的工作,没有干长就退职了。她是西城区人民代表,街道积极分子。【整理者注:鹿遥致孟繁之信(2014年6月10日):“实际是我九舅方实推荐我母亲加入‘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结业后有证书为证。后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人民代表,在街道工作,大家都称她为叶代表,很受居民的爱戴。”】

    我被捕后,她继四哥之后,经常给我寄东西,并去监狱探视过我两次。这给了我很大安慰。【作者注释:后三姐来我家居住,不料一天吃晚饭前,突然听到她的住室一声钝响,进屋一看,她已栽倒在地,赶紧送到附近海淀医院,医治无效,于当日晚十一时因脑溢血死去。】【整理者注:承叶家人赐告,当时北京叶氏家人给在狱中的叶笃庄先生寄食品、衣物,都托叶笃雅女士寄出,而非东西皆是笃雅女士自己者也。鹿遥致孟繁之信(2014 年6 月10 日)亦谓:“三、六、七、九几位舅舅都出过钱,通过我母亲,无数次地给他寄钱、寄物以及食品。”】

    (25)

    85页,倒数第1段、第1行,“国家食堂”,细核对原稿,为“周家食堂”。书里省略号可去掉。

    (26)

    121页,第2段、倒数2行,“‘出红差’就用大车拉着……”,“就”后、“用”前,须加一“是”字,否则句意不通。

    《过眼烟云》部分

    (27)

    136页,第1段、倒数4行,“谢张大帅赏洋二百元”,“二”字可改为“一”字。

    (28)

    162页,第2段、第6行,“我们已经两个孩子了”,“两”字改为“三”。

    (29)

    193页,第1段下,“1938年3月18日信”一行,请删去。

    (30)

    211页,第1段、第2行,“……《穷人》等人”,当为“……《穷人》等书”。

    《解放以后》部分

    (31)

    250页,第2段、第3行,“……《米丘林选集》、《米丘林全集》、《生物科学现状》……”,《米丘林全集》无是书,须删去。

    (32)

    283页,第1段、第2行,“然后他们去信道打饭”,“信道”,误,须改成“通道”(改“甬道”亦可以,但要统一)。

    (33)

    303页,第2段、第8行,“不料管信道的管理员又拿来了一个窝头给我”,“信道”,误,须改成“通道”(改“甬道”亦可以,但要统一)。

    (34)

    309页,第2段、第2行(下图之上),“……在信道的一头,信道的另一头为一排一排的……”,两处“信道”,皆误,须改成“通道”(改“甬道”亦可以,但要统一)。

    (35)

    311页,倒数第1段、第1行,“其中有一个些医生”,“一个些”,误,“个”字属衍文,须删,全句当为:“其中有一些医生”。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633+)
  • 傻瓜式服务(436+)
  • 收费(497+)
  • 还行吧(361+)
  • 体验差(302+)
  • 微信读书(136+)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06:02:0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丁***菱: ( 2024-12-08 04:44:5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融***华: ( 2025-01-04 03:32:4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蓬***之: ( 2024-12-21 12:52:04 )

    好棒good

  • 网友 晏***媛: ( 2024-12-24 15:02:11 )

    够人性化!

  • 网友 饶***丽: ( 2024-12-31 06:13:13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师***怡: ( 2024-12-10 06:33:4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戈***玉: ( 2024-12-20 07:00:47 )

    特别棒

  • 网友 利***巧: ( 2024-12-15 13:04:1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孔***旋: ( 2024-12-26 07:44:3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仰***兰: ( 2024-12-25 00:06:17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步***青: ( 2024-12-09 05:43:40 )

    。。。。。好

  • 网友 陈***秋: ( 2024-12-30 02:23:0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冯***卉: ( 2024-12-07 11:59:1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