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9787204120918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8:12

978720412091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9787204120918精美图片
》9787204120918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9787204120918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412301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8:1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204120918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204120918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204120918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KE JI TIMES 发布时间:2023-09-11 19:04:45

    在这一堆水业绩的书里,相对比较准确了

  • 作者:eigenstate 发布时间:2016-11-03 15:05:43

    3.5

  • 作者:陆钓雪de飘飘 发布时间:2021-05-17 16:44:02

    传记很少涉及未来。但是,抗菌素耐药性确实拥有未来,而且它的未来将会影响我们生活与死亡的方式。每年有上千万人死亡的潜在未来末日图景真实存在,但是,近几年充满希望的发展也真实存在。在技术层面,疫苗和噬菌体疗法带来了希望。在经济层面,人们正在提出各种思路,激励制药企业努力展开研发。世界卫生组织内部出现了新的紧迫感,想要提高监控力度,并赋权给所有国家——无论富裕贫穷,不分大国小国。像皮尤慈善信托基金这样的机构正结合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和意识增强等手段,强调与耐药性问题相关的风险和可能性。而新闻调查局组织则创建了自己的项目,通过对耐药性和感染等核心问题进行调查报道,突显问题。这些足以扭转局势吗?我们应该感到害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生产线中的药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市场和投资者都是无情的。

  • 作者:Teddy 发布时间:2020-07-08 19:07:18

    不同的想法和技法,永恒的美

  • 作者:Amber 发布时间:2010-08-11 00:24:40

    其实基本就是罗列史书材料。但是真的可以随手拿来翻翻,比较轻松。

  • 作者:多瑙河读书 发布时间:2023-10-25 18:38:07

    万马前行,二马奔腾,精彩世界,爱我中华


深度书评:

  • 人性是如何泯灭的

    作者:都灵的马 发布时间:2016-12-01 22:26:07

    谈“人性是如何泯灭的”,意味着承认存在人性,知道何谓人性,确认人性泯灭过或泯灭着,再或者,已泯灭。最后可谈的,才是“人性是如何泯灭的”。

    从小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教育的人,也承认人性,不过他们所谓人性约等于动物性,外加上可供科学剖析的心理。换言之,不单是“食色性也”,且是——性,食色而已。

    如此理解人性,一个人人性的泯灭不过是一堆聚合元素的分解,或细胞的不断衰老直至死亡,抑或是这个人由生到死所历经的时间段。诸如此类“高级动物”所包含的人性,是人性的内涵之一,但绝非唯一内涵。否认高级动物之外的人性内涵意味着人性的泯灭,虽是部分泯灭,但泯灭的部分,却是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反思人性

    沃格林认为:

    存在依赖于存在的神圣始因。这就是迄今一直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着一个“第一因”或者“最初的起源神话”意义上的存在根基,我们是通过哲学上的探究,即柏拉图意义上的问,以及通过精神在启示意义上对道的倾听,建立跟这个存在根基的联系的。(108页)

    对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诸如神圣始因、第一因、神、道等概念,要么可以被追溯到生物进化的源头,比如单细胞;要么可以归结为与己无涉的宗教人士内部信仰,比如神;要么可以归置于被审判的故纸堆中,比如古人张口闭口的道。

    这些为现代人所不齿的形而上学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占有至高席位。他的《形而上学》一书,所研究的正是世界本源及超验的理念世界的问题。而沃格林意识到的人性的丧失,指的便是人自绝于超验世界,自绝于神性。

    他认为,人通过两种方式分有神性,“通过探求,怀着爱慕之情朝向神性的自我超越;通过精神体验中与道的爱的相遇。……人有特别的尊严,其基础就在于他具有神的形状,是神的肖像。”(108页)

    正是人的神性赋予人以尊严,是人性最重要的维度。反过来讲,人性泯灭,就是人的尊严的丧失,人不再是人应该有的样子。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放弃甚至鄙弃分有神性的两种方式——不再朝向神性进行自我超越,也不再通过精神体验去与道相遇。沃格林说,“由于对神性的分有,人具有神的形状,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伴随着人的失去神性而来的,一定是人失去了人性。”(109页)

    至此,人作为一种实在,丧失了实在的根基——对神性的分有。此后,人以自己的实在“取代了失去了神性实在来作为实在的始因。人被当作存在的始因取代了作为存在的始因的存在根基——以至于过分地上升到这样一个观念:人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109页)沃格林引用诺瓦利的一句话道出了丧失神性之人的狂躁——“这个世界应当如我所愿的那样!”

    “如我所愿”,也要看“我”是哪种人,“我”之所愿为何种所愿。

    沃格林在书中提到:

    赫西奥德在《工作与时间》中有这样一个划分:最好的人,“高人”,是这样的人,他会自己权衡或者想清所有的事情,能够给自己忠告,理性在他们身上起作用。第二种类型的人也是好的,是一个“善者”,他是听从高人的人。而那种既不思考,也不听从的人,乃是无用之人。(110页)

    赫西奥德所说的第一类人,即运用理性的人,并非我们所惯常所谓理智者,而是古典哲学意味下构成存在的理性,它要求人向神圣敞开,承认人的实在之根基——对神性的分有。这一意义上的人,如今还剩多少,令人堪忧。

    第二类人,不能如第一类人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听从理性,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在犹疑不定的情况下能够听从完全理性的人”。

    第三类人,无理性,也不听从有理性者,因此成为“无用的主体”,同时也是“危险的主体”。悲哀的是,这样的人,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沃格林更愿意将这类无用之人称为庸人。他给庸人如是画像:

    1.这类丧失神性泯灭人性的人,所表现出的症状便是糊涂,“在这里,糊涂的意思是,一个人由于丧失了现实,不能够正确地定位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112页)

    2.“他尽管可能上过学,能读会写,但却仍然是一个十足的糊涂蛋,没有能力充分地表达更大范围的实在,尤其是理性与精神,而且也不可能把握它们。……当涉及到理性或精神的问题时,或者在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正义时,他们是完全没有理解能力的。”(112页)

    最可怕的,还不在于庸人之糊涂与无知,而在于他们的自以为高明,他们怀有“自负、傲慢、精神上的狂妄”,谢林将此种高级糊涂定义为一种精神障碍——灵性病。

    灵性病并非心理病,前者着眼于“灵”,后者着眼于“魂”。灵与魂之区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被指出,他认为,心灵不同于灵魂。心灵是指灵魂用来进行思维和判断的部分,思维能力不随躯体而消亡。其衰微是因内部别的东西腐败了,本身并不受影响。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部分会死,部分不死,不死的是心灵。由是,魂与身体关系更近,而灵与神关系更近,是面向神的。

    灵性病之症状便是否认神性,不能朝向神获得自我超越,而是在自我之中构想整个世界。

    灵性病源于人的灵性(精神)的丧失会被遮蔽,使人失去来自精神层面的规范。这样的人所拥有的关于现实的图像,虽然具有现实性的形式,但并非真实的现实,这个人不再生活在现实之中,而是生活中在关于现实的虚幻图景之中。这样一来,就有两个现实,第一现实是真实的现实,第二现实只是第一现实虚幻的图景。灵性病人生活在第二现实,但是第一现实并不会因为这个人形成了关于它的错误想象就会消失,于是第二现实就会与第一现实产生冲突,解决这种冲突就需要欺骗、说谎和装糊涂等手法来掩盖第一现实的心理现象,其极端表现即是完全自我和世界虚无化。(6页)

    何谓第二现实?

    首先,如果胡闹变得很普遍,那么它就会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而如果得到当权者认可的话,这种主导地位的东西会被视为正确的东西。这就是极权主义政权的状态,特定的意识形态被事先定下来,由国家进行宣传,因此必定应该是正确的。……当有人运用权威为某些东西担保的时候,那么那些东西就应该不会错。(299页)

    这个第二现实是“我”想象的,只要我相信,都是真的。尤其是在大家都信且获得权威担保时,“我”的想象就等于真理。“当一个社会中第二现实处于主宰地位的时候,那个由社会成员组成的形式上的社会还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社会是对人类的高度背叛。”(314页)

    沃格林指出,社会失序就是因为此种灵性病,即丧失对超验维度的体验,而将个人意志“宇宙核心位置”,自我神圣化。而要想恢复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必须作为在神面前的存在而存在,使灵性复苏。他说,“人除了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及行为之外,还在神面前存在。只有从这种存在出发,才能完全阐明过去和未来的意义。不然的话,万物都会是一个外在的时间之流中不相干地消逝。”(90页)

    反思“反思历史的方式”

    沃格林指出,德国人对纳粹时期犯下的罪恶之反省方式出了问题。他认为,德国需要对历史进行鉴定和判断,必须是批判性的看待,因为“他质疑德国人是否已经充分地反省了他们的纳粹历史并经历了精神上的革命,使希特勒上台成为可能的那种社会心态是否依然未曾间断地持续主宰着德国人。”(12页)简言之,这种危险心态,在希特勒上台前有,倒台后依然存在,根源便是蔓延全社会的灵性病。

    沃格林的此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1943年起,按照《莫斯科四国宣言》及《雅尔塔四国宣言》,整个德国必须承认自己所造成的灾难,并且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去纳粹化”,还要对德国人民进行民主再教育。但现实却是,“由于少数高级纳粹分子对战争罪责负主要责任,广大德国人在战前普遍丧失政治、道德和伦理敏感性问题,他们的服从意愿和他们对罪行的参与,都没有成为问题。罪责可以加在纳粹精英身上,普通的德国人可以感到无罪。”(14页)德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是忏悔,而是颇有默契的“一律开脱罪责的团结”。如此,《宣言》中所提出的“去纳粹化”和“民主再教育”就失去了必要和可能。

    比起认罪,德国人更愿意将纳粹罪行视为集体罪行,从而模糊具体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沃格林认为,“对于自己的历史的接受、个人对于自己以德国人民的名义所犯罪行无情的自我批判,乃是建设一个没有相互猜疑和不信任的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的前提条件。”(95页)

    因此,人类历史也必然是在神面前的历史,在神面前的历史没有谎言的立足之地,哪怕是自欺。诚如蒙田所言:“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

    对于人类自造的灾难性历史,坏的对待方法是,将精神从对事件的认知中排除出去,进行客观描述,甚至通过擦掉过去的污点以恢复现在。这种无视精神、败坏精神的做法,是非理性的,是灵性病的继续。

    对待人类自造的灾难性历史,必须是所有精神与理性有所缺乏的灾难制造者们主动从精神废墟中走出来,重新振作精神、恢复理性,使人之为人——面向神的人。这里的理性与精神,所指的依然是向神存在,这是社会回归秩序的前提。谁妄图逃避精神恢复,不向神开放,妄图逃离整个共同体,不向公共生活开放,就会成为赫拉克利特口中的“愚人”——“一个人怎能躲过那永远不灭的东西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商务印书馆 23页)

    沃格林指出,“通过人人共有的精神生活,人的生存就成了共同体之内的生存。在共同精神开放中,发展出了社会的公共生活”(340页),如海明威所言:

    没有人是一个岛屿,自己就是全部;每一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块,是陆地的一部分。哪怕大海只是冲走了一小块泥土,欧洲也会变得更小,如同海岬失去了一角,又如你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破了一块。每一个人的死亡都使我受损,因为我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192页)

    向共同体开放的人们,首先是向他的生存的神圣根基的开放,向神的形象上升。这,是人的使命。

    与此相反,沃格林洞察到,德国人对希特勒时期所犯的罪行不过是“法治国家”的依法审判,而这种审判既无法完成审判本身,又无法使失序的社会走向有序。无法完成审判本身,是因为亲手杀人的人是受人指使,声称是出于紧急状态的“不得已而为之”。下令杀人的人,并未亲手杀人。如此,看上去的“全民”皆罪,却成了“全民”无罪。显而易见,法治国家的如此依法审判,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审判,无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沃格林认为,重要的不是法律如何,而是道德如何。他说:

    法律构想只有在一个社会完整的前提条件下,在宪法不会在第二天被扔到垃圾堆里去的前提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282页)

    当一个社会的道德低下到凡是掌权者的命令都要予以无条件执行时,法律根本就是虚设,因为庸人已愚蠢至无法区分合法与非法、有罪和无罪的地步。当有人篡改《圣经》——将“孝敬父母”改为“孝敬国家”,进而改为“孝敬当权者”时,庸人们除了服从,只剩坚决服从。或者,“那些罪人在原则上感到他们自己根本上是不需要考虑任何法律依据的。只要祈灵于‘历史必然性’,对他们来说,就可以驱逐一切法律追问。”(284页)你可以反对某个人,但无法反对‘历史必然性’,因为那意味着,与历史潮流对抗,与历史规律为敌。潮流澎湃汹涌,规律坚不可摧,于是不再追问那是谁描述的潮流,谁发明的规律。此类假象,无法被庸人识破,因此迫在眉睫的,不是庸人法不法律,而是道不道德,理不理性。唯有人人恢复他本该分有的神性,整个社会才有恢复秩序的可能。

    教育危机

    恢复神性,离不开教育。然而,现代教育原本便是扼杀人之神性的凶手之一。沃格林以“客观”一词举例,当大学要求将“客观科学”与“主观培养”结合起来时,所谓“客观”,已经变成形容“科学”的一个词,而非古典意义上所指的关于理性秩序的知识。“以‘客观—主观’的疏离现象取代人的现实有两方面破坏性:(1)使人的现实变暗了;(2)摧毁了研究人、社会和历史的科学,这种科学起源于人对他自身以及他向存在之根基的张力的真正知识。”

    又如,历史编纂学的退化,使历史沦陷到历史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淖之中。据说,这也是为了赋予类似自然科学那般“客观性”所做的努力,其策略就是将历史的哲学的知识材料限定为“价值中立”的对象。

    以上的教育所导致的结果是,人人成为在精神事务上不严肃的人,人的精神被无形之手接管。沃格林说:

    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精神事务上缺乏严肃性绝不是无害的。因为一个社会是不能够做到拒斥精神的秩序而本身又不被毁灭的,当这些通过教育服务于精神生活的机构不再严肃的时候,它们的功能就将被那些严肃对待精神事务的人们和机构所接替。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谁是这样的人们和机构,我们是知道的:对大学的“抛弃”乃是精神“继替”到了意识形态运动之中。……“在精神事务上”,大学必须服从这个或者那个意识形态宗派政权的政党路线。

    整本书让我感到“亲切”,沃格林在认认真真讲希特勒与德国人,而他认认真真讲的,远不止希特勒与德国人。

  • Wait till the very last

    作者:Flisdfajlkjx 发布时间:2016-04-03 04:03:24

    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美得像是一个故事,所谓「无巧不成书」:微积分的两位开山之父牛顿和莱布尼兹在 17 世纪写下微积分基本定理——导数的定积分是原函数之差,后来却被人发现充满了各种「如果」「除非」,必须写成「一个性质足够好的导数,其积分才存在、才是原函数之差」。到了 20 世纪,勒贝格终于再一次将这个基本定理推回历史的中心,这一次褪去了所有谨慎的限定:如果一个函数可以求导,那这个导数就可以积分,其积分就是原函数之差。数学还给人类的承诺,美好得仿佛不真实。

    一定要读到最后一章,读到勒贝格,你就会发现,付出总会有回报,前面 Baire, Volterre 等没有听说过的人的那些天外飞仙一般的定理、定义,曲折百转早已不知何处,到了这里和曾经以为过于熟悉的牛顿、莱布尼兹到柯西、魏尔施特拉斯终于通通重新汇成一片,仿佛到了三角洲分叉成万千条迷宫的河流终入大海,万水归一。

    微积分历史的三个阶段:

    1. 牛顿和莱布尼兹等人的草创期,导数和积分这两个工具,威力无穷。作者特意提到,早期这些数学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级数的非常大胆、极为娴熟的应用。(级数是我自己学微积分的时候掌握得最糟糕的地方之一,直到大二还非常缺少泰勒展开的觉悟,所以说相见恨晚。)

    2. 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即微积分基础的巩固。这一阶段由柯西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大手笔工作,终于在魏尔施特拉斯学派的 epsilon-delta 语言和「一致连续」等概念中臻于完善,成为了我们今天在微积分和数学分析课本上熟悉的样子。大一数学分析课本通常停留在这里,但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数学开始越来越进入幽微隐秘的迷宫深处,开始有遮天蔽日的大树挡住了阳光和周围的视线,似乎四处是陷阱,不知如何行动。也正是这些地方让我们觉得数学分析如同尚不识字的小孩被逼着背古文一般恐怖、枯燥、不知道意义何在。

    3. 走向现代分析,在迷宫深处越走越远,越来越黑暗险恶,最终一条岔路过后豁然一亮,走出迷宫来到山顶,之前的一切通通清楚地展开在眼前。勒贝格测度和积分最终成为仿佛神迹一般完美的收场——或者说,下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场。

    第二章到第三章之间过渡的一些总结也是相见恨晚:为什么要引入「一致连续」这些繁复琐碎的概念?我们证明那些个一致连续 vs 逐点连续、一致收敛 vs 逐点收敛之类的到底在干嘛?其实数学课本完全可以不让学生淹没在这些数学细节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用简单的日常语言(而不是 epsilon-delta 语言)讲清楚,我们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对函数施加一些更严格的要求,剔除掉一些有点「病态」(不连续/不可导/在很多个点上不可导/不容易在纸上画出来/各种定理不适用/不能随意操作等等)的函数,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行事,这样就可以交换积分和极限操作。

    这是后面这些章节最宝贵的地方:有严格的 epsilon-delta 的证明,但绝不是丢给你一个证明从头到尾看一遍,「哦确实,如果满足这个条件会得出这个结论」就完了,而是花了大力气解释,这个定理的提出者为什么要关心这个?他是怎么想的、是要回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和前面几章的那些问题有什么联系?他们最终要到哪里去?如何用日常、直观的语言理解这个定理说的事情?比如 measure, cardinality, category 都是在说一个无穷大的集合到底有多「大」,这几种「无穷大」之间有什么关系;比如分析严格化以后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研究病态的函数、当一个函数病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就不能求导了、病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就不能积分了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完全应该当成大一数学课的参考书而不仅是「科普读物」。如果经历了魏尔施特拉斯学派这么崎岖的地形,却不知道最后走过这险途之后勒贝格山顶的风光多美,无疑像是经过了最黑暗的黎明之前却没看见日出一样遗憾。

    直到最后经过一层又一层病态函数的左右为难之后,看见勒贝格的那一系列干净利落大刀阔斧的定理,感觉就是,前面这一切全都值了。看到最后一页,大一入学的时候杨振宁先生的那句话再次回响起来(大意):「对学理论物理的人来说,尤其注意的是不要陷进数学里太深了。数学太美了,像个沼泽,你一不小心就沉迷在这美里面,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陷进去再也出不来。做物理的要懂得控制自己,不要放纵自己在数学里面走得太深,要适时地回到现实世界里面来。」

    勒贝格之前最黑暗最崎岖的那段路程,走在那里的数学家们都是怎么坚持出来的?想了想大概是,即使他们没能看见最后的风景,但他们都是知道自己是要往那个山顶走的,他们都是知道自己在干嘛、在哪个方向寻找路的,他们都能看得到山顶大概在那个方向、走到那里之后能看见非常不一样的风景。如果没有这些地图的指引,而是迷失在树林中的一条有一条小径中,那大概真的是没法跟这枯燥斗争坚持下来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588+)
  • 一星好评(385+)
  • 无盗版(217+)
  • 品质不错(332+)
  • 值得下载(446+)
  • 章节完整(641+)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 2024-12-20 14:43:3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菱***兰: ( 2024-12-14 21:59:1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苍***如: ( 2024-12-27 17:38:5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敖***菡: ( 2024-12-25 04:23:4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常***翠: ( 2024-12-16 00:29:1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师***怡: ( 2024-12-26 08:04:1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堵***格: ( 2024-12-22 07:52:39 )

    OK,还可以

  • 网友 宫***玉: ( 2025-01-06 06:36:16 )

    我说完了。

  • 网友 益***琴: ( 2024-12-07 16:15:5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郗***兰: ( 2025-01-03 21:49:3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4-12-28 02:39:4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田***珊: ( 2024-12-10 21:16:0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