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思虑20世纪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29

思虑20世纪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思虑20世纪精美图片
》思虑20世纪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思虑20世纪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6531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2
  • 页数:504
  • 价格:6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29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书籍目录:

序 蒂莫西·斯奈德

第1章 此名依旧:犹太质询者

第2章 伦敦与语言:英国作家

第3章 家传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4章 国王学院与基布兹:剑桥犹太复国主义者

第5章 巴黎、加州:法国知识分子

第6章 理解的一代:东欧自由主义者

第7章 统一体与碎片:欧洲史学家

第8章 责任的年代:美国道德家

第9章 平庸之善:社会民主主义者

跋 托尼·朱特

讨论到的作品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东欧史,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巴黎、维也纳和哈佛大学担任过研究员。他撰有多部备受称誉的史学著作,包括《浩劫之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等。

【译者简介】

苏光恩,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现任教于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思虑20世纪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思虑20世纪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思虑20世纪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1

斯奈德:我想问问你,历史知识和一种对当代政治的意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认识历史的一个理由是,你可以避免某些错误。

朱特:事实上,我认为忽视过去并不是我们最大的危险 ;当前特有的错误是对它的无知引用。拥有政治学博士学位,且担任过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的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曾援引美国对战后德国的占领来为伊拉克战争辩护。究竟对历史多么无知,才会做出这样一个类比?假定我们要想为当前的公共行为辩护,就必须要利用过去,那么真正认识历史的理由便是无法回答的。国民越是见多识广,就越不可能被欺骗说要为了当前的错误而滥用过去。

对一个开放社会来说,熟知其过去是极为重要的。操控历史是20世纪的封闭社会——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的一个共同特征。操纵过去是最古老的知识控制形式:如果你掌控着对过去发生之事的解释(或纯粹是欺骗)权,那么现在和将来便任凭你摆布了。所以,确保国民对历史的了解,纯属民主的审慎。

在这里,我担心的是“进步”史学的教诲。在我们小时候——当然,是我小时候和我设想的你小时候——历史便是一堆信息。你是以一种连续而有条理的方式——通常按照一个年代顺序——来学的。这一训练的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幅他们所继承的世界——在时间上回溯性——的精神地图。谁要是坚持认为这一方法是不加批判的也没有错。但用过去只是一系列需要纠正的谎言和偏见——譬如是一些有利于白人和男性的偏见,是关于资本主义或殖民主义的谎言,等等——这样一种直觉,来取代堆砌史料的历史,则是一种更严重的错误。

你不能这么来教孩子们美国史:人们普遍认为内战跟奴隶解放有关,但哈哈!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它实际上完全是跟别的东西有关。坐在前排的那些可怜的小家伙们都面面相觑,问道:“等等,她在说什么?什么是内战?它什么时候发生的?谁打赢了?”

这些意在——我们可以大度些——帮孩子和学生们形成他们自身判断的所谓...


p79

If you asked me which one essay by Marx I would recommend to a student, both in order to appreciate Marx's talents and grasp the central message, I think it would be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followed closely perhaps by The Class Struggles and The Civil War in France. Marx was a polemical commentator of genius, whatever the shortcomings of his broader theoretical speculations. For this reason, I was largely unmoved by the debates of the 1960s between advocates of the ``young'' and the ``old'' Marx, the philosopher of alienation and the theorist of political economy. For me, Marx was always and above all an observer of political events and social reality.

p84

Snyder: Isn't part of the secret of Marxism that it was surprisingly compatible with native national traditions of radical ...


可靠性的真理不同于诚实的真理。做个可靠的人是按别人希望的那样去生活,而做个诚实的人则承认这是不可能的。类似地,仁慈的真理不同于批评的真理。激发起我们自己和他人心中最好的一面,既需要仁慈也需要批评,但它们无法一道出现。


朱特:我不认为萨特最严重的缺点是他在“二战”中没能看清问题。但我确实认为,应将他沦陷时期在政治上的近视放置于他一直怀有的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世界观下来理解。毕竟这个人是在没有任何明显的政治参与或反应的情况下,成功地熬过了30年代,尽管他曾在德国待了一年,也曾身处备受瞩目的法国人民阵线的激荡之中。回过头来看,毫无疑问,萨特——跟他的许多朋友一样——对这一切感到不安。他后来的一些关于诚实(good faith)、不诚实(bad faith)和责任感之类的道德著作,也许最好将其理解为是对他自身良心负疚的投射。

然而关于萨特,一直困扰我的是,他即使在三四十年代的模棱两可消散很久之后,仍无法清醒地思考。毕竟,为何他如此固执地拒绝讨论共产主义的罪行,甚至对斯大林晚年的反犹主义也保持了明显的沉默?毫无疑问,答案便在于,他做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他不愿以伦理的术语,或至少不愿以一种会牵涉其自身伦理信仰的语言来考虑这些罪行。简而言之,他找到了逃避困难抉择的办法——而同时却坚称,逃避艰难的抉择恰恰是不诚实的表现,他对这种不诚实做了如此著名的界定和谴责。

正是这一无法原谅的混乱——或更直率地说,是虚伪——让我无法接受萨特自身的说辞。他这一代人似乎并不格外令人困惑和费解:跟让-保罗·萨特差不多同年出生的不仅有汉娜·阿伦特,还有阿瑟·库斯勒和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出生于1905年左右的那一代,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希特勒上台时他们刚界成熟,便被不由分说地拽入了历史的旋涡,他们面临着那个时代所有的悲剧性选择却无可奈何,只能主动或被迫地站在已为他们选定的立场上。“二战”之后,他们因为还年轻,在多数情况下躲过了他们前辈所遭受的声名扫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主宰了欧洲(和美国)的舞台。


斯奈德:从思想上而言,是否存在一种明确的冷战自由主义?

朱特:最好把冷战自由主义者当作美国进步主义和新政的子嗣。那是他们的构成(formation,就该词的法语意义而言),是他们成型的方式,是在思想上塑造他们的东西。他们将福利国家和它所能产生的社会凝聚力,视为避免30年代极端政治的一条途径。正是这一点激起了他们的反共产主义,并赋予了它独有的特征:这种反共产主义同样受一个他们很多人在1939年之前的反法西斯活动中共同拥有的背景驱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组织、阵线、运动、刊物、会议和演说同样出现在50年代的反共自由主义当中。

在1939年之前,进步人士和自由主义者都处于守势。一种可辩护的中间立场这一观念受到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与吁求的双向挤压。正如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在《黑暗大陆》(DarkContinent)中所写的,如果你将时钟停在1941年,很难说历史会不言而喻地站在民主这一边。但50年代则与此不同。

冷战自由主义者的乐观源自“二战”的胜利,和之后战后危机出人意料的成功解决。除了民主德国以外,在1948年或1949年之后,共产主义便没有再在欧洲取得进展;与此同时,美国人则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且愿意支持欧洲其余地方的自由经济和民主体制。冷战自由主义者相信历史站在他们这一边: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可能的且值得捍卫的生活方式,而且它会战胜其对手。它需要被捍卫并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是脆弱的,而是因为它丢掉了以攻击性的方式维护其优点的习惯。


斯奈德:到了70年代,冷战自由主义者都已上了年纪,而美苏对抗也失去了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针锋相对。

朱特:还有一些东西在发生变化,虽不太明显,但却是根本性的。冷战自由主义者尝到了思想和政治垄断终结的苦头,这种垄断是由新政改革者和他们的欧洲同行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施行的。从罗斯福到林登·约翰逊甚至到理查德·尼克松的西方世界,是由进步的国内政治和“大政府”所主导的。在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党的妥协、福利国家和公共生活的去意识形态化已是司空见惯。

但这一共识开始破裂。1971年,美国停止将美元跟黄金储备挂钩,从而打破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the 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接着出现的是油价上涨,以及相继而来的那灰暗10年的经济衰退。大多数冷战自由主义者从未真正思考过凯恩斯主义: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础,它完全是既定的。他们肯定没有思考过好政府的更高目的:它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当诸如此类的假设遭到新一代保守的政策知识分子的质疑时,这些自由主义者几乎无以应对。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精彩短评:

  • 作者:愚公 发布时间:2016-04-04 13:03:18

    托尼·朱特的回忆录,这不是他亲自手写的一部书,而是与同事合作的一部对话录。这部书与霍布斯鲍姆的回忆录有着顺承关系,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的主题,就会发现他们将二十世纪作为反思的对象,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都是欧洲到英国的移民,都参加过马克思主义运动,而且都以欧洲或者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虽然朱特的写作更个人化,有思想是写作的特征,但是我个人觉得朱特的写作更加接近于思想史,而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写作。在这部书中,朱特反复强调了马克思或者共产主义运动与欧洲乃至社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血脉上的,虽然朱特与霍布斯鲍姆那种深度参与不同,但是他们两个人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都是令人动容的。书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到朱特在美国的学术生涯,欧洲与美国的对比频繁出现,这也是史学家喜欢比较的特点。

  • 作者:维舟 发布时间:2016-06-28 22:53:16

    比预想的好,很多值得回味的思考。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传,倒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对“何为更好社会”的一种政治关怀和思想历程。译笔也很流畅

  • 作者:三辉君 发布时间:2016-06-30 13:20:24

    朱特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时,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 作者:原来是西西呀 发布时间:2017-12-03 21:33:28

    有钱人为什么会越来越有钱,而穷人却注定一辈子贫穷?其实缺少的就是财富蓝图。要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自己一定会成功,而后构建自己的财富档案。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就是目标和行为!

  • 作者:57 发布时间:2016-05-21 19:26:17

    阅读的速度会因为这样的书骤然慢下来。在智识层面它难以消化,而在个人层面,它提醒了我所向往的那种抽象的快感,以及自己身上难以克服的具体的懒惰。

  • 作者:宫保鸡丁 发布时间:2016-05-03 15:13:49

    看到《纽约时报》上朱特遗孀关于这本书撰文:“在这个不合时宜的时代,思想意味着一切。托尼对思想的关注超过了任何事物,甚至超过了对朋友以及某种意义上对他自己的关注。他真的相信,思想远比他自己更重要。他无法不朽,但思想可以。”不行了让我去哭一哭T_T


深度书评:

  • 【经观书评】托尼.朱特的世界

    作者:经观书评 发布时间:2012-08-10 16:47:53

    by徐江玲

    2009年1月,某个周四的清晨,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照例踏上八点五十分由纽黑文开往纽约中央车站的列车,然后前往托尼·朱特(Tony Judt)位于市区的住所。到达之前,他会在附近的咖啡厅坐上十分钟,整理思路,做些笔记,并用略微滚烫的热水清洗双手。大约十一时,朱特会在住所迎接他,斯奈德会伸出温暖的手,握向朱特。然后,他们开始交谈。

     

    《二十世纪的沉思》就完成于无数个这样的早晨,从2009年冬天一直持续到夏天。这种由谈话内容编辑成书的形式并不陌生,譬如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的《与马萨瑞克的对话》以及波兰诗人亚历山大·瓦特(Aleksander Wat)的《我的世纪》,这素来是东欧学者的传统。

     

    谈话时,朱特与斯奈德互不清楚对方将如何提问,也不了解对方会如何回答。他们穿过各自的心灵和记忆,在脑中找寻线索,通过出其不意的思想碰撞,展开对思想、历史、政治以及道德困境的一系列讨论。这些主题都是朱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时的朱特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病症渐渐吞噬了他的身体,手臂、双腿、呼吸、身体各部分以一种令人惶恐的速度失去控制。无休止地诊断和检查,日日遭遇的生命危险,难以承受的沉重,诸多种种,还夹杂着愤怒、悲恸、绝望、害怕以及爱等情绪。朱特逐渐将自己蜷缩在一个透明的“壳”里,藏匿他每况愈下的身体以及被禁锢的头脑。记忆成为朱特的唯一确信,因此他牢牢抓紧,视为救命线。“过去”变成朱特的思想之源,这是疾病唯一不能从他身边带走的东西。于是,《二十世纪的沉思》成为从他的封闭世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透过它,朱特将自己的思想世界,展露于外。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自传体式的书。每一章都由两部分组成,朱特的自述以及关于欧洲历史和政治哲学的讨论,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英国的例外论及法国的普适主义、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等问题。重要的是,朱特在书中采取了鲜用的第一人称的方式,将他的一生娓娓道来。

     

    痴迷火车的英国少年

     

    1948年伦敦,朱特出生于一个自东欧逃离至英国的犹太家庭,自小亲历战后英国的艰难困境、巨大的社会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朱特热爱各种大众交通工具。当提及50年代英国的绿色线路(Green Line)巴士时,他说,“是它们让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英国男孩,对我的影响并不亚于学校”。 朱特回忆,他并未从学校获得一种集体身份认同感。从七岁一直到十五岁,他最爱的消遣活动,就是在卧室里读书,或骑着自行车四处游玩,搭乘火车闲逛。他的学校就位于从维多利亚到滑铁庐火车站的沿线,能让人们想象出多种逃离路线。

     

    甚至在《记忆小屋》一书中,朱特也无不诗意般地描述道,“我会把自行车停放在位于滑铁庐一线上诺宾顿火车站的行李货车里,然后乘坐市郊电动火车前往郊区。火车悠闲地往东绕行,来到旧伦敦西边,再前往布莱顿,搭上当地的车抵达维多利亚或更远达至卡利芬交汇火车站。这里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线路交汇处,沿途足有19个站台可供上下,我从这当中挑选回程的路线,自得其乐。长长的夏季里充满着这样的体验。”

     

    然而自70年代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盛行,铁路及教育等公共设施的自由化,诸多政府项目被削减,对公众利益的关注逐渐降低。国家越富有,公共设施越破败。因此他愈加怀念以前古老宏大的火车站,因为“(它们)赏心悦目,而那些机场,尽管建于百年之后,却无一不破旧失修,丑陋不已。”这种公共交通工具的热爱,正折射出朱特素来致力于公众利益以及社群建设的思想,并为其笼罩了一层怀旧色彩。

     

    对他而言,交通方式不仅仅是政治的一部分。铁路的铺设极大促进了我们现在所知晓的公共生活的出现:如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等等。而快捷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带来新的归属关系,不同的审美情趣,伴随而来,还有对旧的世界观的摈弃。公共交通系统曾将诸如朱特这样的孩童与其所处国家的公共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却逐渐衰落。在讲述这个令人哀伤的故事时,朱特希望“(它)能启发我们去思索,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对此,朱特在《沉疴遍地》一书中指出,追求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国家和政府理所当然的目标,却忘记了应有的职责:保障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市场化经济中,私有化并未带来预想的效率,反而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然而民众却一味醉心于对自身财富的追求,遗忘了对道德义务和公共职责的追索。因此,社会空间被私有化割裂,无法凝聚共同的公民意识,导致民众对政治的隔离与犬儒,公民与国家之间在公共空间中丧失了应有的链接。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朱特曾与斯奈德提及,希望写一本题为《火车》的书。借由铁路,朱特想告知我们现代社交以及在过度私有化社会中集体生活的命运。毕竟,铁路促使社交的诞生。令人遗憾的是,朱特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幻想破灭的犹太青年

     

    朱特的父母从未有意将他作为犹太后裔培养,但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十三岁时,朱特从他的父亲、一位社会主义者那里,收到一份生日礼物——著名波兰思想家、社会主义者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cher)对托洛茨基的研究著作。这是一种典型的犹太姿态:将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一个以外来者身份出生的人,与更广阔的周遭世界关联在一起。

     

    从十五岁开始,朱特就狂热醉心于左翼犹太复国活动,并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骨干。这对他有极其强烈的吸引力:曾经整整三个夏天他都呆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基布茨。在前往剑桥学习之前,他又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呆在那里。作为一个忠实的信奉者,朱特说,犹太复国主义可以轻易地将犹太认同意识与政治理想主义连接在一起。而对大多数犹太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又是同化的绝佳途径。“它使犹太人视归属感的缺失为优点(而不仅仅是宗教归属感的缺失),并且坚持一种对每个希伯来学校的学生来说毫不陌生的推理逻辑”。

     

    但朱特很快就对基布茨的生活感到失望。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幻想破灭,则是在1967年,他志愿当一名军中翻译,投身于“六日战争”中保卫以色列。他开始逐渐认识到,“以色列并不是一个社会民主天堂,天堂里有以农场为家的犹太人,他们只是恰巧成为以色列人而已,但却和我一样热爱和平”。各式各样的以色列人使以色列在朱特眼里变得陌生,而以色列以外的世界却变得更加熟悉。以色列人对阿拉伯人持有一种固执狭隘的态度,对非以色列籍犹太人表现出一种共有的厌恶,轻蔑地称他们“大屠杀后裔”,这些都让朱特震惊。“我怀着这种理想主义的幻想前往,想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国家”,却发现复国主义左翼,“对那些被踢出这个国家的人民惊人地无知”。

     

    提及这段经历,朱特曾这样说道:“我理解作为一个真正的信仰者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同样知道为了这样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不加质疑的忠诚,一个人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在二十岁到来之前,我曾经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信奉者,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共产主义倡导者,但最终我放弃了这些信仰。”

     

    青春狂热退却之后,朱特开始对欧洲左翼运动产生兴趣。在后来就读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朱特早期的导师之一,以研究法国共产主义而闻名的历史学家安妮·克里格尔(Annie Kriegel)曾是法国共产党一员,支持苏联,后来因苏联入侵匈牙利,公开反对共产主义。她对共产主义的觉悟,又使朱特更加质疑左翼。“对朱特来说,伴随最初对集体理想事业的热情而来的是幡然醒悟。激情和质疑总在朱特的头脑里进行着斗争,而他自己也不断在与自己的狂热进行辩论。有人批评他前后观点不一,但这正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者所展现出来的思想轨迹:不断与自己,特别是内在的激情进行争辩。”知名评论家卜若马(Ian Buruma)谈及朱特时说,“直到停止呼吸为止,朱特一直都在思考。”

     

    对法国的研究,让朱特发现20世纪法国政治文化的失败;随后,在70年代,因受不同文化的吸引,朱特前往美国,却又目睹了美国致力建设理想社会诺言的落空。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行走,从马克思主义的疆土到号称自由民主世界,期间朱特的热情和觉悟起起落落。但他自始至终都秉承这样一个信念:政治是一项道德事业。

     

    朱特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道德的,它不是建立于马克思主义之上,它的根基是一种“具有鲜明19世纪晚期的特点,因所肩负改善公共事业的责任而带来的文化自信”。    因此在《二十世纪的沉思》书中,朱特试图将社会民主主义作为解决如今社会问题的良药。他认为,作为“杂牌政治学”的社会民主主义,能将乌托邦的社会主义梦想与资本主义的认识结合起来,并且能认真对待“民主”的部分。社会民主主义,“与其说他们是在寻找一个激进的未来,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求回归到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价值”。

     

    “我们处在一个恐惧的时代,恐惧源于对未来的无知……”,朱特指出“我们害怕政府无法掌控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给我们一个可抵御外部世界的安全所在。所有的东西已经失控。”正是这种恐惧的复归及它所引起的政治后果,朱特认为,给了社会民主主义“最强的辩护”:“它既能保护个人安全,不受到真实或虚假的威胁,也能保护社会的团结和民主不受到可能的威胁。”

     

    保持孤独的知识分子

     

    2005年,朱特最重要的著作《战后欧洲史》面世,此书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也入围了普利策奖;2008年,在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前景》举行的当代思想家百人评选活动中,朱特位于第四十五位;2009年朱特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了乔治·奥威尔奖;伴随着学术上的成就,朱特在公共领域同样敢于直言,他抨击布什政府时期的政策,也对奥巴马的妥协性有所预见。除此之外,朱特还非常慷慨地将时间用于与年轻人的共处,不厌其烦地给予他们意见和建议,组织各种会议,为年轻人提供与学者交流的机会。

     

    这些仿佛都给朱特贴上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标签,然而他却并不喜欢这一词。

     

    在朱特眼里,这个称谓只能说明学者并未成功地将学院与公共生活联系起来。这是知识分子的叛逆。为了弥补这一点,朱特花费其生涯一半的时间,尽其所能,用清晰的表述从事教学、思考和写作,并且保持独处。朱特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植根于这种孤独感:远离知识分子群体,不依附任何体系发表见解,根据事件或问题的事实进行判断,而不被限制在某一既有框架之下。

     

    朱特解释说,已经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公信力的知识分子,在参与地方性公共话题时,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区域,应从更广泛人群的利益出发。不然,那些政客和专栏作家都可以宣称他们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提供关于事件的描述或道德层面的道理,而应“发掘真相并解释其缘由”。“今天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什么?”朱特在书中问道,“我们现在处于如此境地:作为知识分子或政治哲学家,首要目标不是畅想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是思考如何防止一个更糟糕的世界出现”。朱特认为,“那些善于描绘理想化世界图景的知识分子,最不值得人们聆听。未来几代人捍卫并推进宏愿的最佳方式,是捍卫并保护已有秩序、法律、规则及实践成果——这是凝结着我们为实现宏愿所付出的心血。只有那些心系于此的知识分子,才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因为如此,在被病痛剥夺了独处的乐趣之后,朱特更积极地出现在公众领域。对他而言,留给他的时间太少。2008年,刚被诊断患病时,朱特仍然任教授一职,并主持研究所,他被公认为是一名历史学家和作家。这些都曾与朱特向来的喜好背道而驰,与他素来标榜自己的“旁观者”身份不一,但正是疾病让他从一名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瘫痪之后,朱特仍在助手帮助下,口述完成著作并在《纽约书评》上陆续发表文章;2010年7月15日,朱特完成最后一篇文稿;32天后,托尼·朱特永远停止了思考。《时代周刊》将朱特称为“顶尖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一名勇者”;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蒂莫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则认为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朱特在离世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首先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其次是一位专注于欧洲历史的作家;我还是一名欧洲事务的评论家;发表左翼言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最后我是一位偶尔加入美国有关犹太问题讨论的参与者。”

     

    本文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版 2012年8月6日号

    官网地址:

    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

    小站地址:

    http://site.douban.com/106727/

    经济观察报-书评 微博:

    http://weibo.com/u/2526630955

  • 罗轻舟:对《思虑20世纪》个别译文的商榷意见

    作者:罗小贱 发布时间:2020-04-11 10:17:36

    托尼

    ·

    朱特的思想自传《思虑20世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该书虽为自传,但大量内容采取了与学者斯奈德进行对话的方式展开,因而文本的口语特征明显,话题的跳跃性也较强。译者苏光恩先生的译文流畅自如,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对于一本篇幅达四百多页的译著来讲,译文即使出现个别问题,也应该理解为瑕不掩瑜。

    第30页:

    苏译:茨威格的解释需要一种它不然会缺少的回溯的可信性

    原文:his version acquires retroactively a plausibility that it would otherwise have lacked

    罗译:茨威格的解释回溯性地获得了一种原本欠缺的可信性。

    说明:苏译误将acquires当作requires。

    第35页:

    苏译:市政规划正因为那一原因才得以运转,但也因为那一原因遭到蔑视

    原文:municipal planning in action and despised for just that reason.

    罗译:这些都是运行中的市政规划,并因这种规划而遭到蔑视。

    说明:苏译误将in action当作原因状语。

    第50页

    苏译:在德国,直到最近,竞争性的受难问题才被视为框定历史问题的一种正当方式——当然,除了本身在政治上不正当的问题以外。

    原文:Until very recently in Germany, the very question of competitive suffering would not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legitimate way to frame the historical question—except, of course, in circles that were not themselves politically legitimate.

    罗译:在德国,直到最近,竞争性的受难问题都没有被视为框定历史问题的一种正当方式——当然,在缺乏政治合法性的群体那里另当别论。

    说明:苏译误将would not have been中的not看漏了,同时也没有看到circles有一群人或圈子的意思。

    第85页

    苏译:但我们不应该忽略艾略特在剑桥的死敌,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在后者看来,喜欢与否纯凭个人的品味和情感。

    原文:We should not, however, neglect Eliot’s Cambridge nemesis, the literary critic F.R.Leavis: liked and disliked in equal measure according to taste and sensibility.

    罗译:但我们不应该忽略艾略特在剑桥的死敌,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在后者看来,喜欢和不喜欢都要根据品味和鉴赏力而定。

    说明:苏译在这里将sensibility误作为情感而使用,实际上作者是使用了该词在文学艺术上的鉴赏、辨别的意义。

    第188页

    苏译:共产主义者则无疑始终相信权力是好的:权力的行使,只要适当地配以正确学说的包装,仍然可以毫无歉疚的展现。但权力毫无歉疚的展现是美的吗?

    原文:Communists of course believed to the end that power is good: invocations of power, properly surrounded by the right doctrinal packaging, could still be presented without apology. But the unapologetic presentation of power as beauty?

    罗译:共产主义者则无疑始终相信权力是好的:权力的行使,只要适当地配以正确学说的包装,仍然能以无须辩护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权力无须辩护地展现是美的吗?

    说明:苏译在这里将apology误作为道歉歉疚而使用,实际上作者是使用了该词辩护的意思,正如苏格拉底的申辩里的apology。

    第197页

    苏译:顺带说一下,这或许也是法国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对任何集体重要性都缺乏明显的党派忠诚的原因之一。

    原文:This is perhaps one of the reasons, by the way, why French fascist intellectuals did not have an obvious party allegiance of any collective significance.

    罗译:顺带说一下,这或许也是法国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没有获得任何集体上重要的明显之党派忠诚度的原因之一。

    说明:苏译在这里误将of当作to来理解。

    第209页

    苏译:地方的社会主义者和中央的共和军都竞争不过他们。

    原文:the local socialists and the republican center could not outbid them

    罗译:地方的社会主义者和中央的共和军的叫价都没有共产党人高。

    说明:outbid在这里并无胜过、赢过的意思,而且前文已经提到共产党人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紧接着的行文也提到共产党人迫切需要外部支持。因此outbid在这里是指报价、要价,即地方的社会主义者和中央的共和军在西班牙内战中比共产党人更务实之意。

    第252页

    苏译:斯大林对苏联知识分子群体的破坏是零敲碎打的,而且本质上是个人性的。

    原文:Stalin’s destruction of the Soviet intelligentsia was piecemeal. And essentially retail.

    罗译:斯大林对苏联知识分子群体的破坏是零敲碎打的,而且本质上是零售性的。

    说明:retail并无个人性的词义,联系后文的wholesale批发,在这里应为零售之意。

    另:此处“漏译”Mao murdered wholesale一句,应为“毛对知识分子的杀害是批发性的。”

    第255页

    苏译:在当时的境况之下,谁说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就应否认他们用以对抗一个庞大的苏联宣传机器的资金来源?

    原文: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who are we to say that the social democrats and liberals should have denied themselves financial resources to combat a huge Soviet propaganda machine?

    罗译:在当时的境况之下,我们凭什么说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不应该调用财力来对抗庞大的苏联宣传机器?

    说明:resources在这里并无来源的意思,应取资源财力之意思, who are we to say应取质问质疑之意。

    第269页

    苏译:这是对生活在一个有着高度的道德选择和伦理妥协的——这根波兰人那时所面对的更大的压力和选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世界里的其他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生动写照。

    原文:This is an intellectual telling of other intellectuals in a world of high moral choices and ethical compromises that says nothing to the larger set of pressures and choices that Poles faced in those years.

    罗译:该书是对生活在崇高道德选择和伦理妥协世界里的其他知识分子的智识写照,完全没有讲出那些年波兰人所面对的更大压力和选择之图景。

    说明:苏译误将compromises后两个that从句看作修饰world。

    第271页

    苏译:这也是马尔奇

    ·

    肖尔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她引用了科胡特1948年在克莱门特

    ·

    哥特瓦尔德(Klement Gottwald)光着脑袋站在旧城广场上时对他的热情赞美。

    原文:It’s the same point that Marci Shore makes in one of her essays when she quotes Kohout’s enthusiastic paean to Klement Gottwald as he stood bareheaded in Old Town Square in 1948.

    罗译:这也是马尔奇

    ·

    肖尔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她引用了科胡特1948年站在旧城广场上光着脑袋对克莱门特

    ·

    哥特瓦尔德(Klement Gottwald)的热情赞美。

    说明:此处的代词he指代的是Kohout,赞美的对象是Klement Gottwald 。

    第276页

    苏译:不过在我看来,那时候很可能出现一种能将市场纳入其中的不同的叙事

    原文:But it seems to me likely that back then there might have emerged a competing narrative into which a version of the market could fit

    罗译:不过在我看来,那时候很可能出现一种能将不同版本的市场纳入其中的竞争性叙事

    说明: 此处笔者并非吹毛求疵,如不翻译出a version of the market中的a version 所指的市场是与保守主义或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不相同之市场,将造成歧义,毕竟托尼所要批判的保守主义的市场也是市场。

    第332页

    苏译:这听上去像是在暗示:一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要想改变国家故事,至少得在这里面获得自在感。

    原文:It sounds as though you’re suggesting that an effective intellectual would have to feel at least enough at home in national stories in order to mess around with them.

    罗译:这听上去像是在暗示:一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要想改变国家故事,至少得对其感到不尽满意。

    说明:此处enough是取其受够了的意思。

    第403页

    苏译:你必须用石油来制造这些瓶子,你把油倒进了海里,却从其他大陆进口水。

    原文:You have to use petroleum to make the bottles and you dump oil in the ocean importing water from other continents.

    罗译:你必须用石油来制造这些瓶子,你把瓶子扔进了海里,却从其他大陆进口水。

    说明:此处oil应理解为被当作垃圾的瓶子被扔了时所代表的油。

    第418页

    苏译:就收入而言,欧陆人一般可以准确地说出他们相较于他人的个人层级,且不太期望退休。

    原文:Continental Europeans can generally say with accuracy where they personally rank compared to others in terms of income and are modest in their expectations for retirement.

    罗译:就收入而言,欧陆人一般可以准确地说出他们相较于他人的个人层级,且对其退休时的社会地位之期望不太高。

    说明:此处modest应与后文的美国人相信自己在退休时能位居上层结合起来理解,为欧洲人预期较为适中正常之意。

    另,本书在谈论法西斯主义时(第188页),有一处你懂的“漏译”。译者技术化地将其处理为“想象一些国家,有最明显的例证。……恐怕是一个极佳的例证。”原文为“Think of China, after all, the most obvious case in point.……I fear that China is an excellent case in point.”。此中有深意,一望而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410+)
  • 差评少(299+)
  • 书籍完整(264+)
  • 速度快(594+)
  • 傻瓜式服务(673+)
  • 经典(140+)
  • 无盗版(576+)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15 20:10:2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石***烟: ( 2025-01-06 21:20:5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隗***杉: ( 2024-12-18 23:24:4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訾***雰: ( 2024-12-26 21:41:0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丁***菱: ( 2024-12-30 02:06:0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堵***格: ( 2024-12-29 13:09:54 )

    OK,还可以

  • 网友 苍***如: ( 2024-12-31 21:33:1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05:28:2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23 06:49:23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融***华: ( 2024-12-19 14:43:4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瞿***香: ( 2024-12-27 19:13:4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