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 徐冬梅 等 编 长春出版社【正版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日有所诵 徐冬梅 等 编 长春出版社【正版书】精美图片
》日有所诵 徐冬梅 等 编 长春出版社【正版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日有所诵 徐冬梅 等 编 长春出版社【正版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51736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
  • 页数:200
  • 价格:1.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9:00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3年级(大字珍藏版)》作为一套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儿童诵读教材,与其他一些诵读教材相比,它具有以下特色:1.经典性:这是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最基本的特点。编者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遴选。被选人的作品都是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儿歌、童谣、童诗、中外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儿童记诵和接受的章节。

2.课程化: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地安排了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我们将每学年分为一册,每册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6个单元,以对应每个学期中的16周次。每周安排了五篇作品,其中重点推荐两篇。每册后面的附录部分,基本为国学经典启蒙,供学有余力的孩子诵读。

3.儿童本位: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所选文本从儿童心性出发,充分择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作品。


书籍目录:

上卷

单元

需要什么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易水歌

易水送别

第二单元

林中月夜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垓下歌

大风歌

第三单元

瓢虫卖大头针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莲花坞

小长干曲

第四单元

斑马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辛夷坞

夜下征虏亭

第五单元

蜗牛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天涯

第六单元

池塘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书事

华子冈

第七单元

捞月网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水宿闻雁

闻雁

第八单元

孩子夜里的幻想

《飞鸟集》精选

《飞鸟集》精选

玉阶怨

赋得自君之出矣

下卷


作者介绍:

亲近母语 呵护童年

怎样让儿童亲近母语,让母语教育更契合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母语教育,不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丰富自我,从而帮助儿童走上幸福清明的人生之路。

亲近母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自2000年开始至今,以扬州为实验基地,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亲近母语,呵护童年”为理念,以“倡导儿童阅读,促进母语教育,营造精神家园”为宗旨的一个实验项目,旨在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母语教育,不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丰富自我,从而帮助儿童走上幸福清明的人生之路。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儿童诵读教材品牌。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历经十年研究,五年编写三次修订的倾心之作。


书籍介绍

《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3年级(大字珍藏版)》作为一套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儿童诵读教材,与其他一些诵读教材相比,它具有以下特色:1.经典性:这是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最基本的特点。编者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遴选。被选人的作品都是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儿歌、童谣、童诗、中外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儿童记诵和接受的章节。

2.课程化: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地安排了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我们将每学年分为一册,每册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6个单元,以对应每个学期中的16周次。每周安排了五篇作品,其中重点推荐两篇。每册后面的附录部分,基本为国学经典启蒙,供学有余力的孩子诵读。

3.儿童本位: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所选文本从儿童心性出发,充分择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作品。


精彩短评:

  • 作者:三水 发布时间:2010-03-19 15:39:54

    左手史记,右手通鉴……

  • 作者:甲醇教授 发布时间:2023-10-03 10:54:19

    没看完。曾经专心学过一段,但后面就没时间了。缺少指导,我在编程的路上走了太多弯路。

  • 作者:苏罗梨 发布时间:2019-09-02 12:18:19

    这本书里收录了蒋蓉生前没有拿出来过的两本草稿手迹,大部分存世名壶的最初构思稿,都在这本书里,是去年蒋蓉女儿的新发现,在妈妈的阁楼里找到的。

  • 作者:ovo 发布时间:2022-10-07 17:18:26

    不仅仅是管理学,还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理论,非常全面。不过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读会觉得有些泛泛而谈,不够具体。

  •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31 22:54:38

    很不错的跳槽工具书。

  • 作者:山羊 发布时间:2023-01-10 18:33:19

    有所收获,但确实很多地方还是不懂


深度书评:

  • [荐]何光沪:爱这一个错?

    作者:随安 发布时间:2011-03-30 15:43:43

    何光沪:爱这一个错?

    当年,德国法西斯进攻丹麦,丹麦人没有象欧洲各国那样,拿起武器,拼死抵抗。

    而今,丹麦人的生活令世人羡慕,丹麦却成了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要知道,他们的那位举世闻名的祖先,善良敏感的王子哈姆雷特,却曾在自杀与杀人(杀一位“逆天害理的奸贼”)之间踌躇不定,竟至于成了世界文学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典型。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考虑自杀时,有这么一段著名的独白:“生,还是死,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会做梦;嗯,障碍就在这儿: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在那死亡之眠中,究竟会做些什么梦,想到此我们就不免踌躇。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正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以及辛勤苦干所换来的小人的排斥,假如只需用一柄小小的尖刀,就可以了结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背负如此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重压之下呻吟流汗,假如不是因为惧怕那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没有人回来的神秘之国,它动摇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而不敢飞向那未知的苦难?就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懦夫,决心的赤热光彩蒙上了思虑的病容,伟大的事业在这种思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而失去行动的意义。”

    当然,哈姆雷特并非懦夫。这不仅是因为生比死难,他不怯于死亦勇于生。而且是因为他勇于承认自己的罪过和生命之空虚:“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这么多,连我的头脑都容纳不下……象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后来他报仇雪恨,申张正义,证明他并非无用。)更是因为,他的头脑都容纳不下的,乃是他巨大的痛苦、正直的灵魂和高贵的精神。他敢于承受这一切,他是一个大勇者。

    还有一个大勇者。那就是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尽管他同哈姆雷特正好相反——死后世界的不可知,不是他从容赴死的“障碍”,倒成了他视死如归的缘由。他的名言是:“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人生,真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生死问题,无可回避。虽然在苏格拉底生时已死了十年的孔子也承认“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在他生前死后无数的世代中,还是有无穷无尽的人在以无穷无尽的方式努力探究并回答这个问题。在孔子之前,回答多半出自宗教,在孔子之后,回答则多半出自高度理论化的哲学和神学。

    在横跨哲学与神学两大领域的二十世纪思想家当中,倘要举出两三个影响最大的人物,就不能不提到保罗·蒂里希。在蒂里希,倘要举出两三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不能不提到《存在的勇气》。

    在直接从外文去尽力读懂原著之前,我曾对“存在”这一哲学概念有许多误解。其中一项误解是:存在哲学大约是文革时挨批的“活命哲学”罢?单从这个词的字面来看,这似乎不错,但从完整的思想内容来看,却谬之千里。存在主义所用的existence或exis-tenz一词专指人的生存,大约相当于经历、实践、感受、体验等等人生的全部内容,因此将“存在主义”改译为“生存主义”才更恰当。世间万物都存在着,但人存在的方式即所谓“生存”,却与世间万物大相径庭。

    “生存”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生存者即人可以意识到自身,就是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可以超越主客对立;第二,生存者即人永不停留于现在的状态,他总是未完成的,就是说他总面临种种可能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选择把自己造成不同的人;第三,生存者乃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个体。因此,由于自己的抉择,人可能成为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同一;也可能失却本真的自我,与自我分裂,堕入低于生存的存在形式。与之相对,其他事物(包括生物)的存在方式,则一不是主体而永远是客体,即只是消极被动的对象;二不能作出抉择而只能按天然既定的方式行动,具有固定的“本质”;三不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个体,而更多地呈现出“类”的共性。由此看来,所谓“生存”,至少主要不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就是说,不指“活命”,而指人所独具的精神性存在方式。人若舍此,虽生犹死。

    当然,这种存在方式离不开生命本身,由此遂引出了蒂里希所谓第一类焦虑——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死亡可以夺走生命,毁掉人的存在,因此被称为“非存在”的极端表现。“非存在”从字面来看即“不存在”或对存在的否定。由于“存在”(Being或Sein)除了“在”之外,还含有“是”、“有”等基本意思,所以说人受到“非存在”威胁,就不仅意味着他随时可能死去,而且还意味着他随时可能不再是他自身(例如一个舞蹈家可能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成为瘫痪者)。显然,这种“非存在的威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导致了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按蒂里希的解释,它是人的存在的组成部分。庄子尝谓“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其意与此相通。称雄中原的曹操曾悲歌“人生几何”,曾慨叹“譬如朝露”,他虽常“慨当以慷”,却不免“忧思难忘”,他虽自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却又深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采菊东篱的陶潜纵然是“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但当他为“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而欣喜,仍不免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而忧伤。曹诗所言,乃死亡;陶诗所言,乃命运;曹操之“忧”,即蒂里希所谓“焦虑”;陶潜之“恐”,即蒂里希所谓“恐惧”。蒂里希说,焦虑是从生存角度对非存在的意识,对非存在乃人自身存在之一部分的认识,它被体验为人自己的有限。恐惧与焦虑不同,因为它有确定的对象,人可以对之采取行动以克服它。焦虑却无确定的对象,它的对象是对每一对象之否定,是威胁本身而不是威胁之源,因为威胁之源乃是“非存在”,乃是“虚无”。

    如果说存在哲学并非“活命哲学”,那么它是不是“死亡哲学”呢?它经常提到“非存在”和“虚无”,所以表面看来确乎如此,而“死亡哲学”这张标签也确乎给人阴暗颓丧的印象。姑不论非存在绝不仅意指死亡,事实上,哲学也是不能不探讨死亡问题的,正如它不能不探讨生存问题一样,因为,死乃生之组成部分。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的一生就是熟习死亡,哲学家准备好去死,即把生视为死之准备。(苏格拉底之死,真正构成了他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死完成了他的哲学。)蒙田也说:“教人怎样死,就是教人怎样活。”海德格的哲学尤能体现这一点。他根据“历时性”来理解忧虑,历时性的终点就是死亡。在他所谓“本真的生存”中,死亡不再只是降临我们身上的、闯进来摧毁我们的生存的某种东西。死亡本身被纳入了种种可能性之中,在设计一种本真的生存时所根据的,正是作为存在之主要可能性的死亡。一切的可能性,都在作为主要可能性的死亡之光中来作出估价。而当一个人在对死亡的预期之中生活时,他的生活就有了一种决断,这种决断把统一性和完整性带给了分裂的自我。而且,人在死亡这一有支配作用的可能性之光中,才能把握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可能性。焦虑向人揭示:人正被抛进死亡之中。当人不再逃避这个揭示之时,当人有决断地预期着作为自身的最高可能性的死亡之时,人就达到了不可动摇的愉快与平静的境界。不难看出,这种死亡观比起萨特的观点来,显然要积极和健康得多,因为萨特只强调死亡的绝对否定性,而海德格则主张通过预期中的死亡而生活,才能达到本真的生存,这就指明了死亡可以发挥的肯定性作用。但海德格之肯定死亡,又不象庄子那样是歌颂死亡而否定人生(《庄子·至乐》:“安能弃南面王乐(死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乃是正视死亡而推动人生。窃思倒置孔仲尼一言以蔽之曰:“未知死,焉知生?”又思窜改李义山二句以发明之:“丝尽方得春蚕意,泪干始见蜡炬心!”

    当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这里的生和死,都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和死。正如人的“存在”绝不只是“活着”,而是要达致本真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同样,“非存在”也绝不只是“丧命”,而是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成为非我或非人(例如一个英雄可能由于错误的选择而一时丧失本色,甚或一时沦为禽兽)。由此遂引出了蒂里希所谓第二类和第三类焦虑——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以及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从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这样一些事例,如因羞愧懊悔而自杀,因良心谴责而发疯等等,不难理解第二类焦虑。自认该遭天打雷劈而不能自持,以及自觉愧对天理良心而精神分裂,分别是这种“非存在之威胁”的极端与常例,或曰绝对情况与相对情况,但二者都可使该主体不复为其自身。良心的审判或对罪过的焦虑,可以把人驱入自弃的境地,驱到对自身使命之失落所感到的绝望之中。

    关于第三类焦虑,我们从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关于“空虚”、“无聊”、“多余人”、“没意思”以及“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等等说法更常常见到。对空虚的焦虑,来自精神生活受到的非存在之威胁。“一种信念在外部事件或内部过程中坍塌,一个人被中止了对某一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参与,感到在自己热烈肯定的某事上受到挫折,由于信仰的对象丧失意义而变得冷漠”,这些东西造成的对空虚的焦虑,“把人驱往无意义这一深渊”。然而,人的存在是不能脱离意义的,所以我们常说人的生活应该有意义。用蒂里希的话来说,“人的存在包括他与意义的联系。只是根据意义和价值来对实在(包括人的世界和人自身)加以理解和改造,人才成其为人。”

    在莎士比亚戏剧的许多独白和《红楼梦》的无数隐喻(例如“好了歌”)中,都包含着对这三种焦虑的思考。这三种焦虑,分别出自“非存在”对于人在本体上的自我肯定、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威胁。由于这些焦虑属于人的存在本身(“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而不属于心灵的反常状态,所以蒂里希称之为“存在性焦虑”。关于属于反常状态的“病理性焦虑”,蒂里希也结合人格理论和精神病学作了论述。他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人格与健康人的人格的区别在于:前者对非存在之威胁更为敏感,焦虑更深,从而退守于一种固定的、有限的、不真实的自我肯定之中;而健康人的自我肯定虽然也有分裂,但却通过勇敢地应付恐惧的具体对象而远离了极端情况。健康人通常意识不到蛰伏于自己人格深处的非存在和焦虑,他以比神经症患者更多的取向来调整他同现实的关系。他在广度上优于面在强度上不及神经症患者。他的自我肯定不脱离现实,也不固守于某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有限而固定的自我肯定,因其强度面具有创造性,但却使他与现实对抗并产生另一种难以忍受的焦虑来毁灭他。这种危险的病态,只有通过纳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存在的勇气”之中才能治愈。

    所谓“存在的勇气”,就是不顾非存在之威胁而进行的自我肯定。但这绝不是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恰恰相反,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克服种种焦虑。在这方面,蒂里希表现出同萨特的重大区别。在谈到人的生命力时,他写道:“生命力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使人超越自己面又不失去自己。一个存在物超越自身的力量愈大,它所具有的生命力就愈强。”他尤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在与现实的每一接触中,都有着自我结构与世界结构的相互依存。”

    与此相关联,他总结了存在的勇气在历史上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即通过参与行为,成为一个更大整体之组成部分,从而肯定自身的勇气。在此蒂里希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他说:“只有在与他人不断遭遇的情况下,个人才成为并保持为一个人。”第二种是“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即肯定那可被摧毁却不可分割、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自我之存在的勇气。在此他同样充分说明了自我与世界、个性化与参与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我之为自我,只是因为拥有一个世界。它既属于这个世界,又与之相分离。自我与世界相互关联,个性化与参与也相互关联。”

    在分析了这两种勇气各自的局限(前者使自我消失于集体之中,后者使集体消失于自我之中)以后,蒂里希提出了一种超越二者的勇气。

    勇气需要存在的力量,即克服或超越非存在的力量。在前述三种焦虑之中,人都可以体验到这种力量。“把这三重焦虑承担起来的勇气,必定植根于这样一种存在的力量之中:它比自我的力量强大,也比人处于其中的世界的力量强大。无论作为部分的自我肯定还是作为自我本身的自我肯定,都逃避不了来自非存在的多重威胁。被认为这类勇气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力图超越自己,超越他们参与其中的世界,就是为了发现‘存在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发现一种不受非存在威胁的存在的勇气。”“存在本身”具有最为根本即终极的地位,它渗透在一切存在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存在物。由于太过于普遍,所以人只在面临“虚无或非存在”时才意识到它,就像只在缺氧时才意识到氧气的重要一样。它甚至比传统的被视为存在物的上帝更加根本,因为任何存在物都不免虚无之威胁,都依赖于存在本身。早期的海德格论述了这一点,所以被视为无神论者。蒂里希比海德格走得更远。他认为,说“有上帝”,和说“没有上帝”一样,都是无神论,因为所谓“有”和“没有”,乃是存在物的事情,两种说法都把上帝当成了存在物。上帝不是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这就是他所谓“存在本身”是“超越上帝的上帝”的意思。

    据此,古人所谓“人人都分有神性”之说,不过是说存在者都参与了存在本身。所以,存在的勇气也植根于存在本身。要克服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只有“参与到永恒之中”,但为此“你必须被他接受,你必须已经接受了他对你的接受”。至于第三种也是当代最严重的一种焦虑,即对“无意义”的焦虑,蒂里希写道:“甚至在对意义的绝望中,存在也通过我们而肯定了自己。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信仰行为。”有勇气把怀疑和无意义纳入自身的信仰,乃是对存在的力量的体验,对非存在依赖于存在的体验,对接受的力量的体验。

    我想,每一个感到空虚或无聊、愧疚或自责,忧惧命运或死亡,因而消沉或绝望的人,一句话,每一个以为人生是“一个错误”的人,倘能明白这本书的含义,一定会振作起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即使人生是一个错误,我们也应该而且可以象张明敏所唱的那样:“爱你,爱我,爱这一个错!”而不要像陆放翁所叹的那样:“错,错,错!……莫,莫,莫!”

    何况,人生固然会有错,但人生本身并非错,因为它是属于存在本身的。 

    一九九○年二月

    何光沪

       于西山之下

               

    《存在的勇气》,蒂里希著,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1.50元

  • 引述一位 Amazon 高赞评论

    作者:思方鉴 发布时间:2022-11-21 15:47:33

    If you have basic training in calculus, you'll love this well written, easy-to-follow book. It provides a complete list of theories along with rigorous proofs and comprehensive examples, by which it is almost good for self-study.

    Comparing with many badly written mathematical books by famous names that gave me terrible experiences, I strongly recommend this book. As I was enjoying reading of this book, my memory constantly went back to the difficult time I had experienced when I tried so hard on Royden's "Real Analysis" or M. Artin's "Algebra". These two are classical math textbooks that are appraised by the majority of mathematicians. But from my observation, quite a few students hate these two books to some extreme, because they are so hard to follow unless you read other textbooks. In my opinion, these "bad" textbooks are good only for those who have already mastered the contents (for example, professo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this subject for their entire lives). After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topics, I found these two books are quite useful as reference books. But still I do not think these two books are good to begin with if the reader knows little about the subjects in the books. As contrary, Casella-Berger's book is very good for entry-level students. Good knowledge in calculus is sufficient for you to easily follow the topics. More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is not simple; it contains almost all aspects of univariate statistics. (many poor calculus books are written in such a way that in order to please the students, the author intentionally omitted some important subjects and/or reduced the level of the contents. By doing so, the author became famous and the book went to best-selling. The students, without any working, are happy to wrongly believe that they know everything while they don't). "Statistical Inference" is good only because it is carefully written. Casella-Berger are not only outstanding researchers, they are also excellent educators. They know students, they know at what point students would encounter what difficulty and at this point, you definitely will find an appropriate example to help you out. The sharp contrasts between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many "bad" textbooks in mathematics convince me that mathematicians are trying to make our lives more miserable (and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I lost my interests in mathematics, though I have been good at math) while statisticians are trying to make our lives easier.

    At the same time of going through "Statistical Inference", I was also reading Richard Durrett's "Probability: theory and examples", a widely used typical textbook in probability for first year PhD student. Compared with majority entry-level PhDs in statistics, my background in mathematics (Lebesgue Measure,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s no weaker, yet I experienced the same hard time as I did in some other math classes. My blame can only go to the bad written textbook, I have to read other textbook to understand the topics, and this is not good for a not-stupid and hard working student. I am always curious that among all the textbooks available, why mathematicians prefer the textbooks that will give students more hard time. For the same topic,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students will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why can't the professor pick up the more friendly written books for the sake of student's easy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continuing interests in the area?

    My belief was strengthened after completing the reading of Casella-Berger's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R. Durrett's "Probability", that one must keep away from mathematicians as far as possible since your life will be tough if you are close to them. And as for myself, I won't do research in probability since the book "Probability" gave me the impression that more mathematicians are involved in the area of probability theory. I'll go with Casella & Berger, concentrate on the filed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s since scientists in this particular field are trying to make our lives better and easier.

    In conclusion, if you need to learn statistics while having no specific back ground, I strongly recommend Casella Berger's "Statistical Inference"..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151+)
  • 赞(113+)
  • 体验差(126+)
  • 二星好评(176+)
  • 快捷(520+)
  • 无盗版(155+)
  • 格式多(84+)
  • 体验满分(417+)
  • 一般般(307+)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24 16:43:3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步***青: ( 2025-01-06 05:53:20 )

    。。。。。好

  • 网友 晏***媛: ( 2024-12-13 00:39:13 )

    够人性化!

  • 网友 訾***晴: ( 2024-12-11 11:42:47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辛***玮: ( 2024-12-23 01:46:4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苍***如: ( 2024-12-20 07:50:5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冷***洁: ( 2024-12-12 19:54:50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后***之: ( 2024-12-22 21:15:2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邱***洋: ( 2024-12-31 18:59:4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孔***旋: ( 2024-12-24 07:19:0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郗***兰: ( 2024-12-11 06:33:2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印***文: ( 2025-01-02 14:56:54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隗***杉: ( 2024-12-31 03:50:3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