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阅读十五讲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审美阅读十五讲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一个“集锦”,在本土理论的框架下,回到文学文本自身,尝试“审美阅读”,以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孔乙己》、《祝福》、《下江陵》、前后《赤壁赋》、《再别康桥》、《死水》、《记念刘和珍君》、《听听那冷雨》等作品的赏析, 引领我们进入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展开有趣有味的文学之旅。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真善美的“错位”
一 假美学的“真”和真美学的“假”
二 想象:假定、自由和苦闷的象征
三 真善美的“错位”
四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五 情感的审美超越实用
第二讲 小说:因果关系、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一 为什么要从文学形式开始?
二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荒谬性
和“生活的横断面”
三 情节的构成:假定的、独特的情感因果性
四 把人物打出常规,暴露深层心态
五 让同一情感结构之中的人物心理发生“错位”
第三讲 曹操从热血青年变为血腥屠夫的条件:多疑
一 多疑是从美化转化为丑化的关键
二 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
第四讲 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
一 武松神性中的人性
二 为什么不能让老虎把武松吃了?
三 从不怕老虎到害怕老虎
四 李逵杀四虎为什么不及武松打一虎?
第五讲 《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
一 八种死亡中最精彩的一种
二 悲剧的凶手: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偏见
三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来?
四 “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一句话为什么会
致祥林嫂于死地?
五 与情节无关的“我”为什么占了那么多篇幅?
六 情节链锁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错位的强化
第六讲 《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偏爱?
一 为什么让与情节无关的小店员来叙述?
二 “笑”的多重意味的错位
三 平静叙述中的“大家风度”
四 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
第七讲 古典诗歌:比喻、意象、意脉、
意境和直接抒情
一 比喻和诗的比喻
二 审美规范形式强迫内容就范
三 诗的意象:意决定象
四 意脉的三种形态和意境
五 推敲典故的片断意脉和整体意境的矛盾
六 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第八讲 从李白《下江陵》看绝句的结构
一 为什么杜甫的绝句评价甚低?
二 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和感知变异
三 为什么不能说轻“心”已过,而要说
轻“舟”已过?
四 吴乔:“诗酒文饭”之说
五 杨载:绝句第三、四句的“婉转变化”工夫
六 流水句的功能
七 “诗中有画”的片面性
八 诗中之画应该是动画
第九讲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之梦
一 上片并不是“即景写实”
二 风流:名士风流和豪杰风流
三 智者风流之梦
第十讲 《再别康桥》:无声独享的记忆是最美好的音乐
一 是分析文本还是主观强加?
二 哪里来的“离愁”?
三 从语词还原入手揭示内在矛盾
四 为什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五 从强烈的感情到潇洒的感情
六 从全过程到凝聚在一个焦点上
第十一讲 《死水》:“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
一 象征派和浪漫派的不同
二 “以丑为美”的难度的克服
三 闻一多的爱国与反共
四 闻一多的现代格律诗追求
第十二讲 散文:从审美、(亚)审丑到审智
一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二 直接归纳:诗的形而上和散文的形而下
三 审美、审丑和幽默的亚审丑
四 审智的高度
第十三讲 古典审美散文赏析原则和方法
一 文本是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二 突破表层意象揭示中层意脉的起伏
三 同类相比:现成的可比性
四 《隆中对》和《三顾茅庐》:文学规范
形式的深层分析
五 《小石潭记》和《江雪》:形而下和形而上
六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永远忧愁和
无限快乐
七 语言节奏的奥妙
第十四讲 现当代散文个案分析
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情理交融的悲歌和颂歌
二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听出整个生命的
文化记忆
三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审丑核心词:
伟大的神力
四 汪曾祺《跑警报》:在灾难面前的“不在乎”哲学
第十五讲 西方散文:审智与审美的结合
一 培根《谈读书》
二 梭罗《瓦尔登湖》
作者介绍: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顾问。主要专著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分析》等。2009年,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出版《孙绍振文集》(八卷)。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祝福全篇没有“吃人”的字眼,但是,人物命运的每一个曲折引起周围的反应显示了:一个人被逼死,没有凶手,凶手是一种广泛认同的关于寡妇的观念。这种观念堂而皇之,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却是荒谬而野蛮的,完全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成见。
当然李白的绝句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就以《下江陵》而言,虽然才气横溢,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缺点。最明显的瑕疵就是第二句“千里江陵日还”的”还”字。这个字可能给读者两种误解:第一,好像朝辞白帝城,晚上又可以回来的样子。第二,好像李白的家就在江陵,一天就回到家了。事实是,李白并不是想说一天就能到江陵,他的家也并不在江陵。他这样用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人都是很特别的,因为都不完全是理性的,都是有着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情感逻辑的,可以说都是怪怪的,都赵本山、陈佩斯演的那些个角色,类似曹操、胡屠户、周朴园这样的心态,和人恋爱的、往往又是林玉、繁漪这样的人物,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人就是这样的。要是他一点不怪,百分之百地理性,他就是机器人;因为怪怪的,他才是人,而不是机器。对这么丰富的人,我们不能只有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价值观念,还要有审美的情感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不但有是非观念,像孔夫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向好人好事学习,对他们崇拜有加,而且要悲悯之心,遇到有毛病的、有缺点的人,除了有是非判断,千万不要忘记了,他们也是人,他们的毛病是人的毛病,对他们要有同情心,在他们的毛病背后,在他们的自以为是、自以为可爱背后,看出一点人性,也就是人的最后的自尊,还有最起码的精神底线。只有胸怀博大的人,身处高度审美境界的人,才能在他们猪八戒式的自鸣得意自我折腾中,看出他们的可悲、可怜,同时也看出他们的可爱。
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丑。
丢开这么美好的享受,突然地就引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这惆怅的一闪念有什么用处?没有。但这是一种发现,对人心理的一种发现。这种惜春的感情是一个内心很丰富的人才有的,能够发现它,并把它表现得这么简洁的机遇是不多见的。那为什么它常常被人忽略了呢?因为它不实用。
我们的文学史就是对人性的探险的历程。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一个“集锦”,在本土理论的框架下,回到文学文本自身,尝试“审美阅读”,以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孔乙己》、《祝福》、《下江陵》、前后《赤壁赋》、《再别康桥》、《死水》、《记念刘和珍君》、《听听那冷雨》等作品的赏析, 引领我们进入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展开有趣有味的文学之旅。
精彩短评:
作者:麦克默多的浮冰 发布时间:2017-02-05 20:10:28
收获颇丰。文本细读启蒙读物,每种文体都有足够说服人的创见,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而是向细胞式的深度解剖而去。“形式。文学创作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征服了形式的束缚,才是文学的创境。”其实孙绍振的细读有着类似罗兰·巴特早期文本结构分析的魅力,天才而难以复制:“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对语言具有无限的敏感,在无限弥漫的知识网络里神出鬼没呢?”(陈晓明评巴特、德里达)但也并非不可学,如他自述其知识结构建立在康德三元错位与黑格尔辩证法之上,那条西方传统是必然要接续的;又牵起中国文论的线(比如金圣叹),两相权衡批判继承,建构一种“孙绍振式”的文本解读,也是在争夺中国人的理论话语权。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老派的、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异常珍贵。迈出这艰难一步,要接着走下去更难。可再难,总得有人走下去。
作者:gnep. 发布时间:2023-09-21 18:54:32
英格兰法语教学史,
作者:桑田 发布时间:2014-10-19 17:34:01
这本书各章节参差不齐,作者擅长吊书袋,很直白的一个论点非用术语和人名包裹,读得累;宇文所安也是文学评论,但深入浅出,贵在意思很深表述很清晰简约。孙绍振是中学语文评论的专家,书目开头空洞、口语化,演讲整理的笔记重。当作论文写作的参考格式不错。标题不错。
作者:虫虫 发布时间:2020-12-13 17:30:23
作者有野心在西方文艺理论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并且直言西方文本分析的水平不够,很多说法不拘一格,甚至敢于从鲁迅的观点中寻找瑕疵,提出不同的声音。错位的说法可以约等于陌生化加制造矛盾,对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模式嗤之以鼻。最喜欢武松打虎过程中神性与人性的说法,这部分非常有趣,完全可以想象课堂上学生哄堂大笑的场面。《祝福》中论述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可能是整本书中研究最深入的一篇,之前和书友进行过《祝福》和契诃夫《苦恼》两篇的对比,这里也有所涉及,鲁迅把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而契诃夫更多地是关注人性本身。另外前段时间看b站上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也有引用书中的内容。
作者:浅草 发布时间:2015-08-20 09:24:16
确实角度新啊,佩服能自己读出新意来的大牛们
作者:故事贩卖机 发布时间:2018-11-20 18:53:52
浅显易懂,通透清奇,密度也适中,略大。如果这还有人说掉书袋,那我不知道他还能看啥。
深度书评:
摘录
作者:张学勤 发布时间:2019-12-26 10:18:45
早在五四时期,胡适就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所谓短篇小说,并不是篇幅短小的意思,而是有一种特别的性质。他为短篇小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是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去,只写酒店的三个场景,其中一个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理论,不但落伍于胡适,而且落伍于亚里士多德。我们的教育家实在太懒了,对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两千多年前的学问一无所知,对胡适九十年前的文章也没有印象,也算情有可原,但是,1980年代的小说理论应该略知一二吧。
欣赏小说的情节,有一个关键,就是什么样的情节是好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是不好的情节?如果是非常理性的因果关系,那是不好的情节,很粗糙,或者说很干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就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做突变,就是打破了常规;什么叫做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对于情节来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深层的奥秘。
人身上有各种品性的根苗,不过有时这种品性流露出来,有时那种品性流露出来罢了。人往往变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实,他仍旧是原来那个人。
为什么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包括大学教授,分析文学文本往往束手无策?困难在哪里?有两个:第一,你要喜欢文学,用生命去体悟它,让它转化为逻辑严密的话语,这是需要一点原创性的。第二,如果没有原创性,就只好依赖西方理论。但是,一些老师所依赖的西方理论,却是陈年的古董,太落后,太腐朽;而我们文艺理论界又太尖端,更新太快了,都在占据话语制高点,都在解构,都忙着颠覆。最奇怪的是,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他们的书名都是“文学理论”,但是,结论却是没有文学这回事。我看了非常愤怒,我本来是研究文学,希望你提供一点文学理论,他却说没有文学,只有文学性,在广告、时装里什么地方都有,就是没有文学本身在内。
但是,在我们学院里,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上,那些没有用的空头理论、蒙蔽人的理论占据了主流,我们拿它没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小说,包括写小说,其实也不难,只要心肠狠一点,不让相爱的人心心相印,不停地让他们心心相错。但是也不能错位得完全没关系。
我觉得,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洋人说一大车子的理论,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甚至还把文学、把小说说没有了。在我看来,他们有点自我折腾,还不如我这个打出常规、深化心理层次、拉开错位距离管用。
要知道,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腮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奔儿头”:“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叫做谐趣或者幽默感。
意境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至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常见的,有统一的意脉贯穿其间。有了统一的意脉,意脉贯穿首尾,意象与意象具有某种线性的相关性,在性质和量度上精密地相应。
意境之美,这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之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王昌龄的绝句,被赞为唐人第一,其实是需要分析的。他有时直抒豪情的诗句,其实不是绝句之所长。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是真名士自风流”来概括。风流总是和名士,也就是落拓不羁的文化精英互为表里。“风流”作为一个范畴,是中国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想精神范畴。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优美两个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但又不同,那就是把深邃和从容、艰巨和轻松、高雅和放任结合在一起。在西方只有骑士精神可能与之相称,但骑士献身国王和美女,缺乏智性的深邃,更无名士的高雅。
这种交叉的深刻性在于,苏东坡的赤壁诗赋中不但出现了两个赤壁,而且出现了两个苏东坡:一个是出世的智者,在逆境中放浪山水,作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享受生命的欢乐;一个是入世的英才,明知生命短暂,仍然珍惜建功立业的豪情。
谈《再别康桥》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本细读之所以水平不高,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和狭隘功利论的局限以外,就是在方法论上落伍和不自觉,口头上大家都在喊具体分析,可是一到具体文本,却还是印象和感想泛滥。
大量所谓赏析文章,有效的分析非常稀缺,无效信息被空洞的赞叹、华丽辞藻的渲染所掩盖。
五四以后,从最早的康白情的《送别黄浦》,到后来殷夫的《别了,哥哥》就一点都没有离愁了。现代的交通和交往方式与古代已经有根本不同,送别时的感情肯定比古代多样化,徐志摩自己的名作《沙扬娜拉》虽然写到离别的忧愁,但也是一种“甜蜜的忧愁”。
在新诗草创时期郭沫若片面地理解了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的“一切的好诗都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歌美学纲领。受到这种诗风影响的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往往以“暴躁凌厉”著称。但是,华兹华斯又强调说,这种感情是要经过沉思(contemplation)的提纯的。郭沫若还只能比较自如地表现诗人的激情,而到徐志摩则进了一步,不但可以表现激情,而且可以表现潇洒的温情了。
谈《死水》
在19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对浪漫主义的反拨。有一个大诗人,他不写美好、善良的花,他写的是“恶之花”,这个人叫波德莱尔。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来得比较晚,都20世纪初了,人家欧洲象征派已经把浪漫派取代了,我们才开始学习浪漫主义的美化。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徐志摩和闻一多浪漫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就受到反浪漫的象征艺术的熏陶。
象征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寄托在一个客观对应物上,让读者有感觉。这是因为,欧美诗歌传统过分依赖直接抒情,一方面造成了把诗歌当做“感情的喷射器”,带来滥情、矫情的潮流;另一方面又造成概念泛滥,后浪漫派的诗歌越写越陷于抽象。象征派在艺术就逃避直接抒情,感情不能直接讲出来,要有一个“客观对应物”,让读者有感觉,“像闻到玫瑰花的香气一样闻到你的思想”。
闻一多是五四新诗的前驱,他较早期的作品是以打破旧体诗词僵化的格律为能事的。但是,后来他感到,完全不讲格律,带来了诗的艺术在内在和外在节奏上的混乱,于是勇敢地提出为新诗创造一种格律。
谈散文
阅读李白的全部作品,会发现有两个李白:一个是在诗里,是颇为纯洁而且清高的;一个是在散文里,是非常世俗的。
两种文学形式的微妙而重大的区别,归纳起来说,诗是形而上的,而散文是形而下的。
不抒情、反抒情,没有感情就不能说是美文,而是美文的反面。我们直接把这种散文归纳为“审丑”散文。
审丑,不一定是对象丑,而是情感非常冷,接近零度。冷漠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丑。爱情、友情、亲情、热情、滥情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因为仇恨还不失为感情,而且是强烈的感情,哪怕是丑的。
我们对于大量的智性文章往往以审美的“真情实感”论去演绎,其结果是窒息了审智,散文理论长期处于跛足的落伍状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学者散文成了气候,产生了一种以智取胜的倾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自然。抒情太滥,幽默太油,走向极端,走向反面,必然要逼出反审美、反抒情、反幽默的审智散文来。余秋雨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成了这一历史关键的桥梁,他在抒情散文中水乳交融地渗入了文化人格的思考,达到了情智交融的境界。
具有鲜明的智性倾向的散文,周国平可以作为代表之一。
谈散文分析
必须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来讲学生自己觉得是一望而知的东西,实际里面包含着他一无所知的东西。如果教师不能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层解密,那堂课就浪费了。教师自己生命的一种付出,就没有价值。
我们面对一个文学作品,为什么不会分析呢?因为作品的表层是天衣无缝,带着很强的封闭性的。而意脉是深层的、隐性的,其连续性是在语言的空白处,我们的任务就是突破它的表层进入深层的情感的意脉,这是一。
分析散文的特点,第一个办法,是用还原的办法,本来不是这样的,而你却这样写了,这就有了矛盾了,就可能加以分析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理清贯穿于全文的意脉。还有一个办法是什么呢?叫比较的办法。就是同一类散文,同样一个春天的题材,换一个人来写它就不一样了。
黑格尔提出过“这一个”,也就是个性不可重复的意思,但是,对于文本个案来说,这是不够的。一篇文章,哪怕是一部长篇小说,都不可能穷尽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一个文本个案只能是一个人心灵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甚至是一刹那。
余光中先生强调,中国古典散文,包括他所追求的散文,除情感以外,就是节奏,节奏也是抒情。
孤立地分析一篇文章非常困难,最难的就是孤立地分析一篇文章。分析的对象是矛盾和差异,有了差异才能分析。这就有了第二个办法,就是比较。比较有两种,第一种是同类的,第二种是异类的。同类的比较用得多一些,因为同类,就有现成的可比性。前面我们就比较了同一作者两种不同形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老师、语文老师,他的任务跟学生不一样,学生一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觉得都懂了,你要告诉他,这不是真懂,其中有些深邃的东西,你就是不懂,为什么孟夫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如范仲淹。
《醉翁亭记》。有人说,“环滁皆山也”原来有几十个字,后来删掉了变成一句话。这是朱熹提出来的,我们姑且当做有这么回事。
以至于有人提出:诗是青年的艺术,小说是中年的艺术,而散文是老年的艺术。这当然只是现象,实质是五四散文传统对极度狭隘模式的冲击。
杨朔模式开始反思,加以批判,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只是限于杨朔而已,缺乏历史的回顾和前瞻;对杨朔模式背后流布于散文领域中的滥情,熟视无睹;对同时在诗歌和小说中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对滥情的声讨,毫无感应。
纵观1980年代,抒情散文显然向两个方面流动,一个是滥情的潮流,小女子散文、小男人散文,夸耀、放纵,一任感情泛滥,唯独没有思想。这种“泛滥性抒情”,很快引起诟病,遂得了“放一个屁都可以写一千字”的恶谥。而相反的倾向则是“潜隐性抒情”。当诗歌中早已提出“放逐抒情”,小说中也有“冰山风格”之说,散文的抒情不能不受到牵制,隐性抒情就成为有出息的作家不约而同的倾向。
早在1940年代,幽默就和杂文一起被当做并不适合“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这是周扬1949年秋天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报告的题目,以区别于旧的表现个人的时代。
幸而,到了1990年代初期,政治形势大为改观。在毛泽东著作的注解中,梁实秋头上的政治帽子已经删却,林语堂也解除了资产阶级文人的恶谥。在商业大潮中,社会公关产生了迫切需求,对于幽默普遍有饥渴之感。钱锺书的幽默散文因为《围城》电视剧的成功,引起了读者的极大惊异。王力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他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再版,严肃学者内心的谐趣,不能不使读者惊叹。再加上两岸关系的解冻,台港幽默散文如潮水般涌入,余光中、柏杨、李敖、颜元叔、王鼎钧、梁锡华、思果、吴望尧、林今开、夏元瑜等的幽默散文,可以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被广泛重复印行。
在钱锺书搁笔近四十年之后出现的王小波,却与郁达夫五十年前对于幽默散文“‘情’‘智’合致”的期望不谋而合。在中国当代抒情散文过分轻浮,幽默散文又缺乏思想深度的时候,他竖起了睿智与幽默结合、情理交融、谐趣与智趣统一的旗帜。
周作人强调散文以抒情叙事为主,而郁达夫主张“散文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本该两种风格平分秋色,但实际上却是智性长期遭到冷落。抒情的、诗化的潮流声势浩大,智性的追求则凤毛麟角。
1990年代是中国严肃文学遭受严峻考验的时期,纸质传媒纷纷为娱乐新闻占据,小说、诗歌几乎从所有报刊中撤退,唯一的例外是散文。虽有些报刊的散文版面无声地消失,或者大量压缩,但是在一些正统报刊上,甚至在像《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市民报纸上,散文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散文家不像小说、诗歌作家,比较重要的作者背后都有一个洋人的身影,果戈理、安特烈夫之于鲁迅,左拉之于茅盾,托尔斯泰之于巴金,奥尼尔之于曹禺,惠特曼、歌德之于郭沫若,里尔克之于冯至,波德莱尔、韩波之于艾青,奥登之于卞之琳,马雅可夫斯基之于田间、贺敬之与郭小川,马尔克斯之于莫言,《扎哈尔词典》之于《马桥词典》等等,有出息的散文家背后站着的就是中国人文和自然景观。
余光中在《幽默的境界》中引用西人谚语说,“幽默是浪漫的致命伤”,意思是幽默具有反抒情的性质,与抒情相比,幽默是另一路工夫、另一番境界。
《品读》
作者:程大夫的小象鼻 发布时间:2020-08-31 14:06:50
因为挺喜欢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所以找到了相关的这个文来看看。
总体给我可读性较好的感觉。
本书有十五个章节,个人最喜欢作者对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对比分析,从武松身上的神性和人性中分析经典流传的原因,分析的角度很新颖,非常值得读者和老师们思考。
还有对鲁迅的几个文章的分析是我最喜欢的。《祝福》中对祥林嫂悲惨命运后鲁迅想表达的观点的分析,《孔乙己》中鲁迅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以及鲁迅的文章的成长变化轨迹的分析,还有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的比较等,非常引人入胜,看得津津有味。
还有对古典诗歌的分析。作者用他擅长的还原法,分析了古典诗歌的美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学生时代了解的更深入和广阔,开辟了阅读审美的新天地。
但也有半部分内容使我昏昏欲睡,理论性太强,读来云里雾里,不太明白。整部书的水平有点参差不齐,有很棒的个案分析,也有不知所云的理论表达,读起来也还可以。
读这种书,会觉得原来自己从前多么地忽略文章的深层意思啊,现在听作者一分析,一解读,醍醐灌顶,原来竟有如此深意,以前套路式的认知浅薄到不值一提。
当然,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学会欣赏文章,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审美也学会审丑,是受益匪浅的阅读过程。
在对鲁迅文章的分析章节和对古典诗歌的分析章节,记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觉得可以反复品读,从中对熟悉的文章做深层次和多角度的理解,很棒。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9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485+)
- 章节完整(136+)
- 全格式(429+)
- 体验满分(194+)
- 内容完整(659+)
- 情节曲折(264+)
- 体验好(236+)
- 已买(225+)
- 少量广告(79+)
- 引人入胜(277+)
- 超值(387+)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5-01-05 08:39:4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师***怡: ( 2024-12-28 07:37:34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寿***芳: ( 2025-01-05 01:06:0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后***之: ( 2024-12-12 22:56:48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马***偲: ( 2024-12-31 09:16:5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瞿***香: ( 2024-12-20 10:34:4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宫***凡: ( 2024-12-25 23:23:49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詹***萍: ( 2024-12-12 05:29:0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冯***卉: ( 2024-12-11 05:12:1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08 03:31:52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曹***雯: ( 2025-01-06 03:49:44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曾***文: ( 2024-12-16 07:55:0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权***颜: ( 2024-12-25 16:58:36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14 05:22:4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戈***玉: ( 2025-01-03 08:35:19 )
特别棒
- 网友 国***芳: ( 2025-01-03 15:46:49 )
五星好评
喜欢"审美阅读十五讲"的人也看了
海外直订Practical Anatomy: A new arrangement of the London dissector: with num 实用解剖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978751354283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少年方志敏 北京教育出版社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小学三年级上册国学第五册论语选教材课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生3年级上学期国学第5册经典传统阅读教材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华图2018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申论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标准预测试卷+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套装共6册)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概论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华夏有衣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麓山精舍丛书 (湖湘文库 16开精装 全一册)(清)陈运溶编纂岳麓书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35)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 货号:712230626001)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思我往昔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IT Governance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贞观政要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运气学--走好运造机遇的智慧全书 游天赐 编著 地震出版社【正版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树林里的孩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