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鲤鱼历险记(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版图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小鲤鱼历险记(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版图书】精美图片
》小鲤鱼历险记(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版图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小鲤鱼历险记(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版图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00670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4.96
  • 纸张:铜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9:08

寄语:

【店主推荐,正版书放心购买,可开发票】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金蟾复仇

水葫芦泽

黑洞水蝎”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美丽的鲤鱼湖遭到癞皮蛇的破坏,小鲤鱼泡泡被迫远离家乡,寻找龙的力量。他先后结识了胆小的双面龟、傲气的阿酷、娇柔的美美,并与他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癞皮蛇竭力追杀勇于反抗的小鲤鱼泡泡。泡泡和伙伴们历经了跨越河湖、高山和大海的艰难征程,承受了种种诱惑、威胁及困难的考验……最终聚齐了五行龙鳞,飞跃龙门,在战胜邪恶的同时重建美好家园。



精彩短评:

  • 作者:鱿鱼粥 发布时间:2022-04-01 19:08:14

    有些故事适合第二次阅读。

  • 作者:二月鸟 发布时间:2011-06-22 12:09:38

    新手上路可以参考下

  • 作者:豆友183028547 发布时间:2019-06-22 11:42:55

    逻辑跳跃,翻译不畅,真是个灾难

  • 作者:白夜无形 发布时间:2018-08-31 21:11:57

    #我添加的条目#

  • 作者:约古鲁老人 发布时间:2020-06-18 10:09:33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Gordon Kane的本科教材可以放一起比较,内容更深入一点。

  • 作者:天台上的饼干 发布时间:2015-01-13 21:13:49

    同时班里还有买某老师的那套,但是我个人,也包括对比了这两套书的一些人都认为这个好些。先不说公共视频有刘应科的讲解,主要是这套书的编写体例:大纲,知识点,真题,讲解。里面知识点我个人觉得还是足够全面的,当然不排除里面有错题或答案不清楚,但是数量不多,还是不错的总得来说


深度书评:

  • 转:即使,过着不想要的生活(贾柯,来自博客)

    作者:米卡 发布时间:2018-08-06 16:41:49

    即使,过着不想要的生活

    贾柯 作

    阿莉娅只留下一本书。一本回忆录,《女儿的回忆: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阿莉娅是小名,她的全名叫: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艾伏隆(1912—1975),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女儿。身份上不是作家,不是诗人,阿莉娅只是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自杀、爸爸艾伏隆被枪决、弟弟小穆尔战死疆场之后艰难独活30多年不幸又幸存的一个孤儿。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光芒也难同时照在两个人头上。茨维塔耶娃光芒太甚,在她之侧,谁都容易变成影子。最初,读这本书想通过女儿的那双眼睛更深认识茨维塔耶娃,读着读着,阿莉娅本人越来越清晰,她不是一个影子,谁的影子都不是。翻过这书三遍。这期间,从上个深秋到这个深秋,和1941年的阿莉娅一样,2016年春天我也失去最亲爱的妈妈。从此,活着变成余生。这一年,很多时候,阿莉娅是我心灵上宝贵的伙伴。越读她,感到离她越近。像两个孤单的孩子在荒野中相遇,你看我,我也在看你,越看越熟悉,不知不觉,以彼此的悲伤御了寒。艰难的春,艰难的秋,读阿莉娅,读进去了。她是她自己。

    ——“我是星星,来自天空”

    这句天使般的话语,明朗而欢快,像咯咯咯的孩子笑声,洒在整个天空中,没有杂质,没有苦味,只有蜂蜜滴答的真实甜香,多让人喜悦!11岁的阿莉娅,向新学校的同学这样介绍她自己,也相当于向全世界这样介绍自己。这句话,带着阿莉娅这一生最快活的童年声气,多次回响在我读她的阅读途中。有时,一想到这句

    “我是星星”

    的话,就像踩在阳光下沙沙的叶子上,听着鸟叫,无限明媚,且只有明媚。有时,是读到阿莉娅命运已是一片冰河世纪之际,忽而

    “我是星星”

    又出现心头,恍然已成再也不复的前尘。同一句话,再三思起,它被命运多次打翻,卷进尘土、雷电、黑暗,让人真想摁住时代的喉结,停下,就停在11岁,阿莉娅永远是那颗明亮的快活的星星。 那时,阿莉娅随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暂居小城摩拉瓦特热博瓦。流亡的日子当然是艰苦的,何况茨维塔耶娃是那么一个爱诗如命的人,甚至以日常为敌,她这位诗人是我读过极端排斥现实生活的女性艺术家异类。阿莉娅,恰恰相反,与妈妈那种完全沉醉精神而不屑于生活的态度相较,阿莉娅从小爱着生活本身。

    我厌倦了当女王。

    做个奴仆倒更好。

    为的是眼含泪水,

    手能够使用镰刀。

    我厌倦了当女王。

    做个奴仆倒喜欢。

    为的是会纺麻线,

    临死前手不停闲。

    这是阿莉娅儿时写给自己的一首诗。作为诗人的女儿,阿莉娅从小就写诗,读书,绘画,并早早展示出她的天赋灵慧。

    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你——是我最好的诗!

    这是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专门为阿莉娅写的诗句,可见,茨维塔耶娃和天下所有的妈妈并无不同,哪怕自己已经是太阳,还是会将孩子设想成另一个太阳,而且是比自己更光芒的一个。的确,阿莉娅也不负母望,她从父母那儿延续了极好的文化血脉。同时,她又具备自己天真与温善的性情,诚挚地与自然事物、生活日常、亲人朋友宽和相处。因此,她自发留下的诗、画、书信,内在自带一种柔性的月白色。摘下两段阿莉娅的童年日记:

    我跟玛丽娜在河边走,河水像波浪,那里有隆隆的回声。柳树间的小路很潮湿,就像一条走廊……我们默默地,小心翼翼地踩着一块又一块石头,终于看到了一棵树,玛丽娜早就喜欢上了这棵树。“别出声,你听流水的响声!”妈妈倾听着水声,接连抽了两支烟,她观赏着河水,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下诗歌片断。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摘采了木莓果,还看见了蛇蜕下来的空皮……

    忽然,我看见脚边有一丛丛的三叶草。台阶下面平放着一些古老的石头,每一块石头四周都长着一圈茂密的三叶草。……我蹲下身子,开始寻找四叶草,想送给玛丽娜祝她幸福。我找了很长时间,耳朵里嗡嗡直响。我都有想要离开了,忽然发现了一棵四叶草。我跑到玛丽娜面前,把我找到的宝贝送给她。

    这样的日记,非常非常阿莉娅。明净而柔顺,是阿莉娅的天性。流亡中,茨维塔耶娃一家日子经常很艰难,她本人在日记和书信中时有记录缺乏土豆、柴枝、钱物的困境,那些记录,让不驯的诗人不得不傲然地为生活发愁。阿莉娅所回忆的童年,有些在茨维塔耶娃传记曾见过,诗人与现实困境对峙的烈性,令人记忆犹深。到阿莉娅这里,有些地方似乎算是回放。不过,回放镜头却呈现出另外的样子。穷而有风吹也是好的。想到这句不知哪里听来的话,感到空气中洋溢着一股清贫的诗意。阿莉娅回忆录中的童年,就让人深有这样的读感,如中国古话说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父母的流亡与动荡早早让她懂得生活的艰辛,而这种艰辛粹炼了她。阿莉娅这个女孩,从不抱怨父母,反而一直以行动担当为父母最坚定的支持者。

    “为家里的事尽心尽力,极其可爱。”

    茨维塔耶娃这样评价作为家中一分子的女儿阿莉娅,的确如此,有茨维塔耶娃这样爱诗如命又不那么爱生活的另类妈妈,阿莉娅的生活潜能正好早早被激发出来了。这对母女,互补得刚刚好。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孩子都有某种神奇的天分,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小欢乐。丰子恺曾有一篇逃难记,战乱时期,拖家带口的逃难本是悲摧,其情其状,于国于家都不忍目睹。过后,孩子们口中的逃难记却是另外一个版本,充满新鲜、趣味,尤其不乏欢乐。丰子恺感叹,童心了不起。同一种时空中的经历,不同的人依着自己对外界的感应会在后来唤起不同的回忆,就像一只手上,五个指头的掌纹,个个不同。阿莉娅记录下的儿时流亡,始终有一抹儿童的天真色。现实生活是这样的,经常没有大小合适的鞋子,衣裳也很旧,寄宿在环境恶劣的保育院,险些丧命,总是随妈妈辗转在别人的住处,小小年纪要帮家里干各样的家务活,每天要在路上捡回足够多的柴枝回来生火取暖,还有一回因为过溪水不小心丢了鞋子而懊恼伤心。这些,读起来实在有点像一个小小的灰姑娘。小阿莉娅打心眼里却是快乐的。她有自己最了解的妈妈,有心性宽和的爸爸,有可以读的书,有喜爱的画笔,有妈妈带去的朋友聚会,有听妈妈和诗人的朗诵,有演出可以看,妈妈还会带她去乡村体验,在城市看教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见到各样浮雕般人物的风趣……贫穷而丰富,小阿莉娅童年还是美好的。如果,茨维塔耶娃不自杀,如果,阿莉娅不被流放,该多好。诗人继续写旷世的诗,星星一样的孩子继续作那颗明亮的星星,该多好。可惜,命运从来没有如果。

    ——“我是盐柱,走在耶路撒冷的路上”

    阿莉娅是白银时代遗落下的一个孤儿。并且,只是一个不被时代纪录的孤儿。手上的《外国文学史》,关于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论及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时,只列过名字,还只一次。《白银时代》,是前段时间读过的一本书,是对俄罗斯19至20世纪之交这一特殊时期诗歌史的轮廓认识,里面讲述了八位诗人在白银时代的个人悲剧,茨维塔耶娃是其中之一。一些黑白图片、手稿、书信、谈话录,从历史的灰霾中渐渐还原,简笔式的人物肖像,令人一次次为时代与诗人的双重不幸而哀悼。历史,不会记载一个叫阿莉娅的人。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刘亮程这么说一个人一生的冬天。不被看见,同样是历史书注定的残缺。尤其,平凡的人不被看见,更是所有历史书的必然。历史,从来只为不平凡的人列传。可是,作为阅读者,多么多么想知道一个平凡的人如何过冬?还得感谢阿莉娅自己的诚实讲述。作为一份个人陈辞,使人清晰看到阿莉娅作为沉默大多数的个别特写,它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时代历史当中被遮蔽却又不该被遮蔽的平凡者的个人史。回忆与书信,是阿莉娅个人讲述的两种主要渠道,合起来汇成她个人的生命史。这个人史,鲜活,真实,摸得到痛,触得到冷,也感受得到一个人不灭的生命力。1939年8月27日早晨,阿莉娅被捕,1947年8月27日获释。1949年2月22日,再度被捕, 1955年 3月无罪释放,平反。17年,最好的时光,阿莉娅被关在集中营,被丢在流放地。梁赞,图鲁汉斯克,就是埋葬阿莉娅青春与壮年的两个荒凉地。

    “一生当中的很多事情,在那个早晨突然之间都被切断了……”

    当把阿莉娅这句话轻轻移出来,存进笔记草稿的某一个角落,那一下,某些时刻被惊雷打醒,颤动,恍惚,平时不被提及想起的命运拐点又直冲冲地闪回,以为自己忘了,那样的“突然之间”,那样猛然而酷冷的“切断”,自己生命中也是有过的啊。

    “从前的秋天,好像没有这样静的。”

    读木心诗《佐治亚州小镇之秋》,读到这句,一时也顿觉天地飞沙,心头色变。节点,读阿莉娅不止一次想到这个词。节点,类似于转折点,是命运的分界。更多时候,愿意相信命运是一条长河,遵循的是自然法则,什么时候发端,什么时候壮大,什么时候凋零,什么时候再发,本来似乎天地玄黄都是万物有序,生死都不用惊慌。因为,一个时候与一个时候的交接,是不该犯错的,就像春天不会下雪,冬天不开桃花。一物有一物的季候。那么,一人也有一人的季候。不是么?可是,时代有时却是蛮横的。蛮横于一切破坏,最大的破坏,无疑是让人陷入绝望。茨维塔耶娃选择自杀,就是出于对时代彻了底的绝望。阿莉娅的苦难远不逊于她的诗人妈妈。早年,她就经历过小妹妹病逝的姊妹诀别,1941年、1942年、1944年,她更是接连经历了妈妈、爸爸、弟弟三位至亲的非正常死亡,至此,她的原生家庭五个成员,除了她之外,其他全部过早离开她所在的人间。这些离开都是不应该的,都必须向时代追责。阿莉娅自己的节点,在1939年8月27日早晨,她的整个人生命运全部改写,连作一个平凡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成为语焉不详时代里个人自由遥遥无期的政治犯。从那时起,阿莉娅命运上再也不是那个会说

    “我是星星,来自天空”

    的阿莉娅。

    “我过得不是我想过的生活。”

    这是读阿莉娅格外让我难过的一句,这也是她大半生的真实写照,而这写照是如此苦毒,含着人世间活着受罪的刑罚。可是,被罚中的并非是罪人,而是那么美好的人。多无辜!阿莉娅经受了命运给她所有的冰山雪地,却活了下来。

    “我还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我的样子已经成了牲畜。”“掌管琐事的神”,“细枝末节的琐事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得到的只是些瓦砾般的碎片。”“我的生活确实已不再有任何幻想,我只求能够生存活命——像一头驴赶牲口的人牵着走,他手里拿的牛蒡草,就是我的一点指望。”

    零下52度,是读到阿莉娅流放地印象中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已远非生活在南方的我可以想象。除了极冷冰雪的生存环境,阿莉娅在荒凉地带永无休止劳作的生存方式,更让人惊心,不歇气地清扫,负重物,出墙报,作通讯,绘画,编辑,编剧,布景,制作服装,身体快散架了也得不到像人一样的休息,一个女人已经不能按一个女人的体力来生存,甚至也不是按一个男人的体力来生存,而是被当作一架比牛马更机械的干活机器,连生锈都不被允许。异化了,时代将诗人作家男人女人全都异化了。这样,人还像一个人么?尽管如此,阿莉娅还是在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中生活,而且生活了17年,直至平反。最终,阿莉娅成为白银时代之后的一个幸存者。她幸存的最大要素,来自她自己。

    “我所有的品质当中,最突出的要数骆驼的坚韧与人的忍耐”。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哲人关于人类认知的最高要义。阿莉娅的自我认识,是关于品质,这恰恰是一个人漫漫一生中最牢固的环节。青春是会过去的,衰老是必来的,人的面容会变;财富是荷包里的过客,一时瘪了,人成了穷人,一时满了,人成了富人,富不过三代,是在说财富如流云,会变的;至于朝代权力,更是历史中轮番登场的大戏,三十年前你上台,三十年后我上台。相较起来,内在的品质才是人活一世最可信靠的真正标识。记得,茨维塔耶娃讲到个人特质,说自己具有:想象力,这一特质帮助她插上精神翅膀,成就诗人的精神飞翔。坚韧与忍耐,这样的个人特质则被阿莉娅领取。看来,上天有时也是公平的,至少从茨维塔耶娃和阿莉娅两个人身上看,给她们各自安放的个人特质都恰恰符合她们自已。又回到那句,一个平凡的人如何过冬?阿莉娅的自我认识,是别无二致的答案。忍耐,忍耐,忍耐到底,直到黑暗被驱走,光明重回。阿莉娅的生命韧性,是惊人的,就像瑟风中快摇成180度的一根芦苇,看上去,有上千个理由死于大风,死于寒潮,死于孤独,或者死于突如其来的任何意外。可是,那根被一次次压伤的芦苇,它就是在奄奄一息中又一次次立了回来。阿莉娅,就是一根17年流放而终没倒下的芦苇。

    “在悬崖下面,让太阳晒干我湿淋淋的衣裳。”

    阿莉娅在信中抄下普希金《阿里昂》的诗句,这一次,几乎忘了普希金是创作者,总有种错觉,这诗是阿莉娅写的,正是她啊,在命运吞噬人的悬崖之下,寂静地晒干自己被雨雪淋透的衣裳,不言不语,又继续走向下一天的生活。或者说,如果从普希金的诗集中读到这句,它还只是一句诗,到了阿莉娅这里再把它过一遍时,这诗才活了,有让人读起来动容的说不出的生命悲怆。读人,也包含哲学认知,需要去认识所读的那个人。一个人的命运,有偶然,也有必然。如果,仅仅为一个人的悲剧掉泪为一个人的幸福开怀,共情是共情,认识上大约还是不够的。就像爱情,仅有爱是不够的,除了爱,还要尊重,懂得,接纳。在读茨维塔耶娃之后读阿莉娅,像看过太阳之后发现一颗星星。阿莉娅这颗星星,埋藏在苍穹之中,本性有着某种不动声色的寂然。她的性格,似乎擅于不言,且没有峰棱,至少没有眉目、言语、举止的峰棱,温顺得像一只永不发怒的白羊。即使,在最苦难的流放生涯里,她的文字讲述也习惯隐在自然与生活的背后,牢骚也发,可并不真正陷在不幸当中,就像在冷风中哈几口气,哈完了,仍默默前行。她天性跟谁都不斗,而像凝视河流结冰又等待春天雪化的沉默观察者。茨维塔耶娃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写作。阿莉娅则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生存。正如阿莉娅自己所说,坚韧与忍耐,是她的特质,这才成为自己在苦难中活下去的内在能量。

    “只能等待奇迹,等得让人绝望。”

    在流放地图鲁汉斯克,阿莉娅曾说,在寒冷的极地等待春天就是这样的情形。对阿莉娅来说,17年流放,何尝不是卓绝的等待奇迹?设想,如果流放时间不止17年,阿莉娅又会怎样?只要尚存一口气,她一定还是会等得到。扛遍苦难,还活着,也许就是阿莉娅最本能的真理。对于她,奇迹不在于雪化和春天,而在她自身体内。阿莉娅本身就是奇迹。

    ——“除了妈妈,没有妈妈”

    阿莉娅的回忆录,是二合一的个人史。生活的那一部属于她自己,无所依傍的孤儿苦难史。心灵的那一部刻满了:妈妈,妈妈,妈妈……太深的爱,找到匹配的文字表达也很艰难,反复想起的只有诗人伽姆扎托夫这句

    “除了妈妈,没有妈妈”。

    有的情感具有极端性,母爱是一种。孩子对妈妈的情感,还可能更极端。因为,爱与死为邻,惟死亡带来的遗憾让爱变成世上的一种无穷。妈妈总会有一天不再牵孩子的手,带着不舍,先到另一个世界。从此,留给孩子无尽的想念。有没有人像剥蒜瓣一样剥一下情感,看一看,情感的成份里,哪一些是甜蜜,哪一些是离愁,哪一些是遗憾,哪一些又是想念。爱并不让人孤单,想念才让人孤单。阿莉娅不是作家,可她一直在写着一个人,小时候写,长大了写,后半生,还在写,如果墨水代表一个人的心,阿莉娅墨汁滴下的,太多太多是同一个名字:(妈妈)玛丽娜。爱,一定不能少了主观。怀有情感看一个人,和外科大夫式的用手术刀剖析一个人,一定是不一样的。阿莉娅的眼里,回忆里,画笔里,诗人妈妈是独一的。格外难忘她对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形象的回忆,这与诗人自我意识以及他人眼中的诗人都有出入。这出入,几次令我会不自觉地停一会儿,微笑遐想,暗自会心。阿莉娅多次以字为妈妈画肖像,包括样子、头发、身材、步态、坐姿,都是那么有风采,尤其她描写妈妈眼睛时简直让人看到一双在夜空中闪亮的绿宝石。

    “她的眼睛是绿色的,像萄萄一样,目光明亮,褐色的眼皮很少眨动。”“妈妈的眼睛没有一丁点儿灰色,眼珠碧绿、澄澈、明亮,像醋栗,又像葡萄。(从来也没有变得灰暗!)”

    上面第一句,是阿莉娅对妈妈自发性的回忆。第二句,则是阿莉娅为妈妈的一种竭力辩护。后者出现在阿莉娅给安托科尔斯基的书信中。显然,作为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的孩子,阿莉娅觉得朋友眼中看到的妈妈不是妈妈,至少不如她自己看到的那么美。于是,她穷尽其辞,来形容妈妈的那双眼睛。呵,这也许是孩子气了,却真心可爱。茨维塔耶娃传记中,诗人对自我形象并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够秀美。朋友们对她的赞誉也主要是落实在诗歌才华上,似乎也没有谁非要把诗人粉饰成美人。那又怎样呢?在一个孩子眼中,自己妈妈尽可以担当美神。忽而想起旧事,少时同学擅画,有一回提起铅笔为我正在缝织的妈妈画一幅肖像,刷刷刷,画完递给我,我一看,不满意,不买帐,还委屈。同学更委屈,画得不像你妈妈么?我的感受,不是不像,是觉得怎么也没有我妈妈本人好看,妈妈是不可以被人丑化的。至今也是,收藏妈妈数张相片,却觉得哪一张都不如那个活生生的她好看,只合一遍遍在心头默默回想,生活中那个永远的妈妈。孩子看妈妈,不是出于眼中的美,而是心底的爱。

    您睡吧,玛丽娜,您睡吧,海洋女神。您的面容隐藏在天空的大海。年轻人在教学里向您盟誓。世界各地的野兽纷纷吼叫,在爱情的茨冈星座下聚集。

    阿莉娅的诗,写给她的诗人妈妈。从精神上,阿莉娅也许算是世上最了解诗人妈妈的一个。诗人一生交友众多,这从茨维塔耶娃传记和通信中可以看出。其中,并不乏真挚的情谊。可诗人仍然时不时发出孤独的叹息,这或许源自她决绝的性格。距离,尤其时空距离,在诗人一生很多的情感关系中至关重要,甚至成为保障。因为,一旦走近,就成火烧雪,化掉了。茨维塔耶娃曾悲哀地说,人们爱的是她的诗,而不是她。阿莉娅,大约是了解诗人妈妈全部而不离不弃的一个,仅有的那一个。她对诗人妈妈的爱,是看清全部,拥抱全部,包括崇拜,也包括体谅。

    “爱幻想,有隐秘的激情,跟自己一样有天赋,也有明显的缺点,有自己的巅峰与深渊,所有这些都带着玛丽娜个人的特点!”“不喜欢容易破碎、容易损坏的东西,一句话,不喜欢‘华而不实的物品’”。“习惯于斯巴达式的简朴。”“痛恨日常家务,……还得操持家务——操持了一辈子。”“面对书桌的时刻,其他的一切事务均属多余,统统放到一边,心无旁鹜……”“写信总是笔迹清晰工整。”“回信,从不拖延。”“难以发现日常生活的痕迹”,呈现“抽象的构思领域”。“她所喜爱的其他诗人,在她看来都属于自己的弟兄。”“在任何环境下,她都能写作,我想强调的是:任何环境条件下。”

    有时,知音不在别处。从厚厚的回忆录中拈出阿莉娅对妈妈的文字画像,像摘一颗一颗随处散落的星星。这些,是可以串起来的,串成一个完整的棱角分明的茨维塔耶娃。为诗而生。酷爱笔记。耽于幻想。不屑现实。这就是茨维塔耶娃,苦难与狼狈也扼不住其光芒的茨维塔耶娃。当茨维塔耶娃苦涩地说,自己只能为一百年后到她坟上追悼的人们写诗,只能为远方战友般的兄弟帕斯捷尔纳克和里尔克写诗。其实,诗人的知音就在身边。价值的认定,也许是情感的认定中最有力的一根支柱。这根支柱,让人除了陪伴,想念,还有更结实的行动去延续未完的爱。行动,曾读到茨维塔耶娃对情感的定义,就集中于这两个字。阿莉娅是这个情感定义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当人越深入生活和时光,越会拂去一切诺言的语言外衣,向深处看,看明白,那背后是空穴来风还是一个个真实的行动?没有不下力气的爱,真的没有。

    “我从来没有想过,妈妈会死亡,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会离开人世……”“假如我跟妈妈在一起,可能她就死不了。我们一起生活,她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我能跟她分担,苦难再深重,不至于来压垮她……”“我思念妈妈的时候就去森林,在那里觉得她还活着,活在那些茁壮的树木中间,我不是在那里‘想念’,而是整个身心意识到她仍然活着,而且离我很近。”“我一直思念妈妈。”“几乎每天夜晚都梦见她。大概她一直关注着我,因此我还能活着。”

    读阿莉娅对妈妈的想念,我止不住以眼泪来回应,因为这样的文字,只有失去之后才让人真正读得懂。对于告别,感情深的人永远准备不好,永远措手不及,永远不肯相信。想念,从此成为一个人心中下不完的雨,流不尽的泉,从天空向大地轰然泻下,江河不断,无处不在。没有一天不想念,就像没有一天没有晨昏。想念,原来是世上最容易的一件事。

    “原来我以为,自己的泪水已经流干了,再也不会哭泣了。面对手稿,却泪流不止。可所有痛苦需要的不是眼泪,而是行动,不是哭哭啼啼,而是让手稿复活,重见天日。”“1955年夏天,为母亲编一本诗集,就是我最重要的任务。”“我想活到退休的年龄。”“一边靠退休金生活,一边写作,回忆妈妈。……我跟妈妈几乎一辈子在一起生活啊……”

    后半生,结束流放之后,阿莉娅几乎将全部心思放在一个行动上,那就是收集妈妈的手稿,书信,整理妈妈的诗文集,用她的话来说,就是

    “让手稿复活,重见天日”。

    她这么说,也这么做了。1961年,阿莉娅历经三次努力,妈妈茨维塔耶娃的诗集终于由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诗人已经过世二十年。今天,不到诗人预言的漫长的一百年后,茨维塔耶娃的诗集已传遍四海,甚至来到遥远的我的桌上,这有多少是来自阿莉娅几十年行动所付出的力气。真是,还有什么样的行动,是比让一个诗人的诗歌重新响彻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更为神圣庄严的使命呢?诗歌的重见天日,是对诗人悲凉之死的复仇!诗人在天上一定看见了一切。阿莉娅,真是诗人最好的诗。

    ——“我不写作,我是阅读者,”“其实生活当中什么都有”

    比较是为了发现。读阿莉娅,途中无法不以她的诗人妈妈茨维塔耶娃来作参照。读完,觉得可以这么说了,阿莉娅不是另一个茨维塔耶娃,绝对不是。阿莉娅和茨维塔耶娃有明显的区分度。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哪怕是血缘至亲。个人觉得,除了性格特质,阿莉娅与妈妈在人生诉求上,不一样。也可以说,是她们两个人分别要成为的那个自己,不一样。成为诗人,并且坚持只成为诗人,是茨维塔耶娃想成为的自己。茨维塔耶娃的确成为发光的诗人,她做到了。自己要成为什么,阿莉娅似乎没有明确说过。不过,她倒是数次表达过不想成为什么,比如:“

    不想写诗,”“不想写作”,“不想当作家”,

    凡她身上所具备的素养都被她作了事业上的身份否定,她从小还擅于绘画,有不少艺术作品,还擅作手工,织绣功夫也具备,她也没说自己想成为画家,或想成为手艺人,或想成为别的什么,回忆录还真是没说过这些。总之,不,不,不,……,性情温和之极的阿莉娅在表达不想成为这样不想成为那样的时候,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决。1948年开始,作为杰出诗人与作家的帕斯捷尔纳克开始与阿莉娅这个故人茨维塔耶娃之女通信,三年书信往来之后,他发现阿莉娅完全具备成为一个作家或诗人的天分与能力,诗人为这一发现异常欣喜,极力期望阿莉娅成为她妈妈一样的作家诗人。

    “以契诃夫为典范”,“切记,我指的是小说”,“你是作家。”

    在1951年 3月26日写给阿莉娅的信中,帕斯捷尔纳克口气急迫,拳拳之心纸间可见。

    “我当不了作家,因为我不写作。”

    阿莉娅写给帕斯捷尔纳克1951年4月4日的信,直接了当如是说。

    “才华总是一种负担,永远是十字架,”

    1953年9月12日,她给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中继续如是说。 这种自我否决,让人百感交集,说不清什么滋味。似乎有些为阿莉娅的天分遗憾,也有些为茨维塔耶娃遗憾。同时,又觉得阿莉娅就这样,一辈子没有身份负担,也好。是啊,为什么人一定要成为诗人、作家,或别的什么人?也许,阿莉娅就是想到妈妈令人扼腕的诗人之死,才坚定不背才华的十字架。不管愉不愉快,她决定了。有的生命,就是宁愿在不被人瞩目也不被大风吹的地方,独自寂寂盛开。雁不留痕,也是人生。没有声名所累,没有什么事去刻意作为,也许人生活得更自在。自在,难道不是做人的一番境界?

    “我能做的就是阅读。”

    阿莉娅进一步给自己定位。划清了与作家诗人身份的界限,奇特的是,阿莉娅还是一直热爱书写。只是,她不像妈妈写诗那样写,也不像帕斯捷尔纳克写小说那样写,那种冠以文学作品式的写作,她一概不写,她写她自己想写的那一两种,要么回忆,要么书信。

    “书信就像是我心灵的马达最后的燃料。” “(书信)这是我的通气孔,是我投放到外部世界的‘目光’。”“写信,我是踮起脚尖走向最后的一块净土。”后

    来,阿莉娅在苦难的流放时期成为热爱写信的狂徒。可以说,阿莉娅的书信不逊于任何一个作家,尤其她那种不为文而书的状态,反而使得她的书信有一种天地自然的朴美之光。对她而言,写信不是写作,而是一种精神上无意识的出口,这也是阿莉娅书信的一种特质。很多时候,阿莉娅写信讲述并不是为了被世人看见,她只是写信告诉亲人她是怎么过的,这样的讲述,仿佛像茂林,枝繁叶茂,任是触到生活的某一点,就晕开一片,她的所见,她的所感,通过她的所言,将人带入冰天雪地的魔境,从中让人也看到阿莉娅自己,骆驼般的隐忍,白羊般的无辜,诗人般的灵性。写信,让阿莉娅不再平凡,生机盎然,周身发光。尤其,阿莉娅与妈妈的诗人兄弟帕斯捷尔纳克之间的通信,是她书信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在所有原生家庭的成员都不在人世的情况之下,阿莉娅心理上将帕斯捷尔纳克视作父亲般的亲人,正如她表示,“

    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还呼吸,还写作,——我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帕斯捷尔纳克在她心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她

    说他“

    ——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帕斯捷尔纳克也的确充当了类似父亲一样的角色,写信,寄书,寄汇款单,在精神与生活上都长期给予了阿莉娅珍贵有力的支持,这大约是阿莉娅后半生最温暖的精神寄托与情感财富。

    “我跟你一个人说话,怀着质朴的信任,就像隐居的修道士独自面对神明。”

    “暴风雪又来逞凶,原本熟悉的小路,忽然变得高低不平,出现了一个个雪堆,走起路来咔咔作响犹如刀砍鲜白菜的声音,……”“到处是雪、雪、雪,没完没了地下雪,河流穿上铠甲,坚硬犹如坦克,树木冻得像玻璃,房舍歪歪扭扭,像压瘪的面包……”“我们的村庄有点像伯利恒。像圣经里写的一样贫穷,也许曾经有过奇迹,但是在雪中融化了,也许,只能等待奇迹,等得让人绝望。”“原来春天是个女人,真正的女人,心情永远变化不定,很容易从欢笑转化为流泪,从言语转化为行动,从亲密接吻转化为怒扇耳光!”“一些目不识丁的人常常有惊人的记忆力。虽然缺乏书本的滋养,可是她们善于把自己和别人生活中的事件全都有牢记在心,一直保存到进入坟墓,不管有用没用,一点儿都不肯丢失。““我在这厚厚的积雪下面沉睡,甚至不知道那姗姗来迟的春天会不会降临,我愿意证明,自己是一棵小麦,并非无用的荒草。”“其实生活当中什么都有,过去有,将来也会有,不仅仅有雨水和森林——还有别的东西。过去头上有天,脚下有地,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书信,是认识阿莉娅最近的一扇窗。从精神血液上,阿莉娅继承了妈妈的灵性衣钵,诗画的艺术素养植根于她体内,相伴她一生。即使,被置于冰天冻地的孤境,她仍然保持了对阅读与书信的极度需求。给帕斯捷尔纳克写信,她从一开始就像小孩子央求父母发糖果玩具一样,向他央求给荒凉山庄的自己寄书,无论是帕斯捷尔纳克翻译的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茱丽叶》、歌德长诗《浮士德》,还是他自己写的诗《哈姆雷特》或小说《日瓦戈医生》,或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只要是书籍,阿莉娅就求之若渴,等待帕斯捷尔纳克寄一本书给她读,对她来说,也像是极北的北方在十二月等待一场春天。这些难得的书籍,和生活一样,内化着她的精神,平行地陪伴她度过漫长难捱的流放生涯,使她在零下52度的季候中,心头也因着这些书页燃成的火苗得到盼望,也得到光照。可以说,流放地牛马一样的阿莉娅,体内有一部分也并没有和早年隔断,还是精神保持充沛,还是艺术细胞活跃,还是不乏诗性。然而,阿莉娅不是茨维塔耶娃的复制品。正如她自己说出的,自己愿意成为的不是作家,不是画家,不是诗人,而是一个:阅读者。并且,仅仅是阅读者。这就是阿莉娅与茨维塔耶娃关于自我的区分度。成为任何什么人什么家都不是阿莉娅想要的样子,她没有说过:我的梦想,这类的话。爱亲人,爱生活,爱阅读,任何时候都爱着,好的时代坏的时代都爱着,这才是阿莉娅。那么,阿莉娅成为了什么呢?她是谁?如果不是作家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这样那样身份的人的话,她倒底是谁?也许,阿莉娅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生活者。不知道,“生活者”算不算一种自我身份?世上似乎没有这样的身份认定。生活者,又的确最适合阿莉娅。如果,可以与阿莉娅隔世对话,对“生活者”这个名字,想听听阿莉娅会不会微笑着接过来?不再说:——不。这么想一想,也觉得有意思。阿莉娅,无心当作家,偏偏留下一本厚厚的回忆录,里面有那么多动人的回忆与书信。她对自然季候体察细致,描述生动,寒冷被她写绝了,可以让人夏天读得如掉冰川;对人间世态,讲述平静,内怀情态;对自已的认识清醒真实,还不失幽默;对现实处境并不回避,绝不美化。作家别尔金娜评说阿莉娅的书信与人时,禁不住写下充沛的心得,“

    读这样的书信,你会爱不释手。……作者个性的魅力,人道主义心胸的博大,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美丽,来源于大自然的赏赐,这种气质和品格是任何监狱、任何流放,都无法剥夺的。……阿莉娅,不知不觉竟然变成了一个作家。”云

    无心而出岫。云会这样,人也会这样。“

    想不到有花儿,将来必定有浆果。”阿

    莉娅有一回信中写割草人在冰天雪地发现居然有绽放的小花,从前的冬天似乎没见过啊,甚为惊奇。生命中总有些不可思议,不按逻辑,不按顺序,也不按人想或不想的心意往下走剧情。你想要的,可能没来;你不想要的,却来了。那么,冰上的小花,算是对冬天之寒的补偿么?也许,阿莉娅只想好好地成为纯粹的生活者,无所谓身份的担负,因为爱,她回忆,因为爱,她写信,写着写着,却成了她不想成为的一种人:作家。不想当作家的作家,看来也有。这里,可以借用阿莉娅自己信中的一句话:“

    其实生活当中什么都有”。

    度过一生——并非走过原野”。阿

    莉娅曾说,这是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哈姆雷特》中自己格外难忘的一句诗。也许,这句诗,唤起了她个人滔滔人生的特别体会。即使,大半生都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阿莉娅仍然不仅是幸存者,更不仅是生存者,而是真正度过一生的生活者。因为,爱这件事,她从来没有停止过。

  • 寂寞从未下场

    作者:萨哈达 发布时间:2007-01-01 18:22:56

    几米说:寂寞上场了。

    我说:寂寞从未下过场。

    一直喜欢几米漫画种渲染的淡淡的忧伤和星星点点的寂寞,或许因为我就是一个寂寞的人吧。我常常会被故事里的情节和人物牵引的无法自拔,沉浸其中像一个害怕极了的小蜗牛那样紧紧的缩成一团,缩在自认为安全的壳子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401+)
  • txt(462+)
  • 方便(349+)
  • 强烈推荐(397+)
  • 排版满分(344+)
  • 收费(330+)
  • 速度慢(128+)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4-12-27 08:19:2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玉: ( 2024-12-11 05:00:3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林***艳: ( 2024-12-08 12:50:1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索***宸: ( 2024-12-17 14:15:1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仰***兰: ( 2024-12-07 11:10:53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融***华: ( 2024-12-25 06:19:2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权***波: ( 2024-12-22 07:52:4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戈***玉: ( 2025-01-06 19:26:24 )

    特别棒

  • 网友 谭***然: ( 2024-12-24 21:09:55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