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精美图片
》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519951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
  • 页数:390
  • 价格:40.1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10:06

内容简介:

艾伦、理查德和约翰·莱恩三兄弟间的亲密关系是20世纪伟大的出版社——企鹅的核心。他们进行过各种创新,以无畏而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精神,出版了大量平价的高品质图书,将阿加莎·克里斯蒂、萧伯纳、弗吉尼亚·伍尔夫、格雷厄姆·格林带到了广大读者中间,实现了出版业的革命。

斯图尔特·凯尔斯著的《企鹅与莱恩兄弟(一场出版革命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和一家强大的出版社,讲述了理查德·莱恩少有人知的故事,他也是企鹅的核心与中坚,是社内影响力 的人物。莱恩三兄弟的关系对于企鹅形成企业精神、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而现有关于企鹅的传记常常将艾伦的作用夸大,对艾伦的沙文主义式聚焦掩盖了出版传媒 一个独特的存在——兄弟间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组成了企鹅的秘密**,即一个带动强大出版社发展的充满动力而独特的引擎。

本书描写了一场难得实现的出版胜利,既有趣又伤感,既动人又见地深刻,是一部突破性的反历史传记。


书籍目录:

章 莱思兄弟的父辈威廉斯一家

第二章 起跳

第三章 巴韦尔男孩

第四章 冷蘸法

第五章 哪一位来自英国?

第六章 几乎一切

第七章 亚历山大市的贵人

第八章 蜂群

第九章 书商

第十章 “终于飞来了一头信天翁”

第十一章 成功

第十二章 友好的氛围

第十三章 水道与翠鸟

第十四章 企鹅出海

第十五章 时机问题

第十六章 权力等级

第十七章 披上盔甲

第十八章 权力与荣耀

第十九章 纳尔逊的风范

第二十章 伴郎

第二十一章 无名小卒

第二十二章 私人信件

第二十三章 制胜 招

第二十四章 突袭奇兵

第二十五章 查泰莱股

第二十六章 大冒险

第二十七章 建筑大师

后记

致谢

索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斯图尔特·凯尔斯(Stuart Kells),作家,莫纳什大学博士,著有图书贸易、珍本、古旧书方面著作,包括书商凯·克拉多克的传记《珍本》(Rare,2011)、《企鹅与莱恩兄弟》(2015)、《澳大利亚的企鹅:理查德·莱恩的“巴韦尔”日记》(Outback Penguin: Richard Lane's Barwell Diaries,2017,合编)。其中,《企鹅与莱恩兄弟》获阿什赫斯特商业文学奖(Ashurst Business Literature Prize)。凯尔斯现与妻女菲奥娜、西娅居住在墨尔本。

译者简介

许昆,南开大学毕业,现为出版社编辑,译有《奥兹国历险记》《盗狗贼》等。

王维,译有《贝多芬传》,现从事翻译、写作方面的工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关于企鹅出版社创始人莱恩兄弟的传记。讲述企鹅出版社故事的图书为数众多,然而大部分作者倾向于夸大其中最年长、最进取的艾伦·莱恩的作用。实际上,两位弟弟理查德、约翰也是重要的出版家。作者认为对艾伦沙文主义式的聚焦遮盖了出版传媒史上一个独特存在:兄弟间富有创造力的对抗组成了企鹅的秘密武器,即一个带动强大出版社的充满动力而独特的引擎。本书以对理查德日记以及莱恩家族的其他文件(其中多份文件从未被研读过)前所未有的深刻研读为基础,是首部关于理查德和约翰生平的严肃传记著作,也从新的角度考察艾伦的生平和影响,描绘并理解三兄弟之间多面而变化的关系,而他们对企鹅的精神和成功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精彩短评:

  • 作者:彼岸 发布时间:2018-04-20 15:36:46

    看到上面那位读者的短评忍不住说几句。这本书原著就没有单独列出参考文献,作者参考的主要文献是理查德·莱恩的日记(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有收藏),对此在前言和致谢中都有说明,书中首次提到的参考文献都标了原文。同时,此书还特意标了页边码(切口空白上的页码),对应的是原著的页码,就是为了便于专业的读者对照去查看索引。当然,作者的文笔确实一般,并且就是以理查德·艾伦、约翰·艾伦为主角的,以艾伦为主角的传记,也狂黑理查德和约翰的。历史烟云,谁是谁非,兼听则明,正是多种角度的书写,才更让人接近真相,才有点意思。

  • 作者:经济人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0-04-04 17:52:54

    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和一家不平凡的出版社,作者生动地讲述了理查德·莱恩少有人知的故事。莱恩三兄弟以富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精神,出版了大量平价而高品质的图书,实现了出版业的革命。

  • 作者:布洛 发布时间:2018-07-31 19:04:47

    实际上是以二弟理查德·莱恩为核心的传记。作者屁股有点歪,狂黑大哥艾伦·莱恩,估计是因为作者是个澳大利亚人,而理查德在青年和中年时期都在澳大利亚有过一段重要经历。

    作者文笔不好,叙述太过平庸。南大社这本编校质量比较低,也没引入参考文献,诸多信息无法核实。

    本以为是个出版业的激情创业传说,没想到原来讲的是阶级固化的社会现实。

  • 作者:璃人泪@2011 发布时间:2021-12-09 14:45:23

    替被埋没者正名。谁活得长、谁最会生活,谁才是人生赢家

  • 作者:大道于内 发布时间:2015-01-08 11:26:34

    有意思

  • 作者:梧叶儿 发布时间:2023-11-21 19:53:35

    以其中的一个联合创业者的一生为主线,为企鹅出版社立传,去揭示这家伟大出版社的开立、革新、发展、成功、传承。从中我们不仅能被开创者的纯粹、拼搏以及兄弟情谊等所感动,也会因为领悟到今天所看到的书的装帧设计的由来、行业理念和惯常做法而会心一笑,更别说因为书中不时出现的出版及文学行业中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咖而惊叹了。本书既是企鹅的成长史,也是莱恩兄弟的一段重点家族史。能为贪功者祛魅、为埋没者证明,那这本书的目标就达到了。但也不得不指出,本书可改进支出太多,略举一二,如排版设计还需更加优雅宽松,纸张质量和封皮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是对于一家伟大出版社该有的敬意。毕竟出版行业不是那么冷冰冰、不含一丝理想主义的纯粹商业。


深度书评:

  • 《潮骚》为什么不是侥幸版的《边城》

    作者:小伙锅 发布时间:2012-07-04 21:57:08

          从遥远的希腊海岸开始,达夫尼斯与赫洛亚的田园牧歌融入清凉的海风,飘散在无尽的时空里,一直远到湘西的茶峒山城,远到伊势海上的歌岛,让人赞叹他们为一脉相承的爱的天籁,一种传统下的纯美情怀。

        很多人把《《潮骚》》当做日本版的《边城》,或说《边城》是中国版的《潮骚》。当然,只消遣地把两本书各读一遍,很容易就认可了这个观点:《潮骚》与《边城》是一个故事,两种结局。但我总觉得,《潮骚》不是侥幸版的《边城》,二者绝非因结局的不同而不同,似乎总有一些更内在的、说不出的“什么”,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为证明这个猜测,我尝试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将两本书同时穿插着读,《边城》读一章,《潮骚》读一章。恰好二者在篇幅、章数和情节进度上都有高度的一致性,使得这种新鲜的阅读体验更加有趣,也终于找到了一些重要的“什么”,还意外发现了其他的有趣之处。

            

    一、 一种故事,两个结局?——寻找《潮骚》与《边城》的相似点。

        为证明二者之异,我首先要找出的是——他们的相似度究竟有多高,才被认为是“一个故事,两种结局”?

        发生地点。一个是湘西边境、酉水河边的小山城“茶峒”。一个是伊势海湾的小海岛“歌岛”——故事都取境于远离工业文明与现代社会、清净自然的世外桃源。

        故事框架。穷摆渡人孙女(翠翠)与富船总之子(二佬)相爱,其兄(大佬)亦爱之,后兄死,老船夫死,引起误会,二人无疾而终;富地主之女(宫田初江)与穷渔夫(久保新治)相爱,另一渔夫(川本安夫)亦爱之,后引起误会,二人却终成眷属——一个是惨淡的收尾,一个是欢喜的结合,二者惊人的一致,又惊人的相反。

        人物气质。一个“在风日里长大”的翠翠,“把皮肤养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一个是从小当海女的初江,拥有“健康的肤色”和“坚挺的胸脯”,“眉清目秀”——两个健康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同样健壮的年轻人新治、安福与大佬、二佬,和蔼而不失庄重的大家长顺顺与照吉,朴实又好心的灯塔夫妇和杨马兵,一干温良的村民与岛民。

        语言风格。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皮里阳秋,作者不约而同采取天然之笔,细腻而诗意地描绘自然,朴素而流畅地叙述情节,纯洁而含蓄地浸染感情。读来若一丝清风,即使触及死与悲伤,也将躲闪于背后的沉重与压抑轻描淡写,只剩下一地透明与洁净。

        其他。故事里,同有人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有朴实欢快的民歌小调,有温良敦厚的古民白心;故事外,另有微妙之相通——早年谱写清新之作的两位作者,后来都因不堪忍受时代与自我的无法相容而绝望自杀。

        或许是历史无心的巧合,沈从文为翠翠和二佬画了悲伤的省略号,自己却自杀未遂,新生后投身文物研究;三岛由纪夫为初江和新治写下微笑的未来,自己却带着最后的日本精神切腹而死——他们为各自的文学与现实设计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也为彼此的结局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列举上述诸多“不约而同”,看似惊人的契合,仔细探究却不难发现,这些相似处仅仅停留在阅读初印象之上,要证明那个相差了的“什么”真的存在,还需切开表面,深入其中,寻找现象和语言背后的东西。

            

    二、情节走向:人为推动与自然发展。

        结局是门,情节是通向门的路。要解释结局的不同,就要回溯情节走向。通过交叉阅读,我为两个故事分别找出了各自的“1、波折”和“2、解决”两条线索,对比如下:

    1A、《潮骚》:初江与新治偷会被千代子发现(第一次波折)——安夫半夜侵犯初江未遂(第二次波折)——流言蜚语传遍歌岛(第三次波折)——新治母上门拜访初江父碰壁引发不满(第四次波折)——再次偷会被初江父蛮横阻拦,并禁止通信(第五次波折)

    1B、《边城》:大佬二佬同时爱翠翠,大佬抢先提亲(第一次波折)——二佬代替大佬唱歌,老船夫却搞错人(第二次波折)——大佬认输离开,却意外死亡(第三次波折)——顺顺怪罪老船夫,二佬心存芥蒂(第四次波折)——老船夫死,二佬远走(第五次波折)

    2A、《潮骚》:初江把采鲍鱼奖品送给新治母以赔罪释嫌,深得婆婆心(第一波解决)——初江父的船出海遭遇台风,新治表现勇敢,胜过安夫(第二波解决)——千代子自感罪恶,写信要求母亲促成新治与初江的结合(第三波解决)——初江父认可新治选为佳婿(第四波解决)

    2B、《边城》:没有人解决,什么都没解决,还没来得及解决,故事就结束了。

        很明显,《潮骚》的情节主要由人为的推动而陷入困境:千代子与安夫蓄意破坏,安夫故意传播谣言,照吉严禁二人来往,这些障碍使初江与新治的结合遭遇险境。解铃还须系铃人,既能发现人是如何破坏的来龙,便定能找出人如何去弥补的去脉,于是出现了线索2A,造成波折的人物在后半部分集体发生转折,情节纷纷往好的一面发展:初江的善良使婆媳释嫌,新治的勇敢让照吉满意,竞争者安夫自甘败阵,挑事者千代子内心忏悔寻求赎罪,岛民态度改变。经主角的努力和旁人的觉醒,故事最终得到了挽救,走向圆满。

        而线索1B显示出,《边城》中的每一次波折纯属“不凑巧”而起的误会,大佬事先不知道二佬心有所属,老船夫不知道翠翠中意二佬,老船夫误把夜半唱歌的二佬当成大佬,大佬出河意外死亡,二佬和顺顺迁怒于老人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老船夫死,众人心中的疙瘩永远无法解开——所有巧合的误会,却都无法在线索2B中得到任何解决——重回“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路,那么,是谁的过错,又需要谁来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张老师在书中认为是“淳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我一度想用王国维引叔本华评红楼梦的第三层悲剧说来解释:“非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由于人物之位置与关系而不得不然者。但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交施之而交受之。”但列下线索对比后我突然发现,《边城》走向悲剧既非良善之必然亦非人之交互施受,答案似乎在天,是自然。

        《边城》的顺其自然,使诸多不凑巧的波折都无计可消除,故无法怪罪,一切只是顺应天意,天不经意间了有些波折,又懒于解决,直到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一切便随着波折无疾而终了,也似乎什么没发生过。茶峒的悲喜,无人故意去促成,也无人蓄意破坏它,最后甚至人事的牵连也一并淡去了,就像顺顺对老船夫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系铃的是天,便无人可替,天既不仁,便不会对刍狗做些什么挽救,日头升又落却没有一个尽头,那个人到底是明天回来,明年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天不管,人亦猜不到。

        所以《潮骚》与《边城》在情节上的最大差异出现了:前者是人为的推动,后者是自然的发展。结局之对立在于——人为困难可以靠人挽救,天为却只能听由天命。从中我们能发现《潮骚》不应该是《边城》一不小心的侥幸成果,他们的结局很早就在情节中出现了分歧的迹象。

    三、内在标准:人之正义与天之道德。

        按照上文的逻辑,从人为与天为的角度探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蕴含了各自的内在标准。《潮骚》能转危为安,由恶变好,很大程度由于它存在着一个安与危、善与恶的标准作为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支撑困境中的人力挽狂澜的信念与力量。在新治的伙伴龙二为安夫的恶意中伤而忿忿不平时,年长的渔夫十吉坦然说到:“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在想把安夫揍一顿对不对?可是,即使揍一顿也无济于事啊……一定会好起来的。正确的东西,即使保持沉默,最后也一定会胜利的。照大爷不是傻瓜,他不会连正确与不正确都分辨不出来……我确信正确的东西最终是坚不可摧的。”从这个阅历较深的渔夫的话中,我们能听出一个重要的东西:“正确”。一般意义的好是什么,正确又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但我能感受到,渔夫口中的“正确”是固然存在的,它是岛民心中的“好”与“对”的标杆,就像童话中“××和××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是历代人积累下的评判标准,一种对“正确是不会失败”的坚信不疑——这种信念能让波折转为希望。通过后文我又发现,这种“正确”,其实就是正义的道德标准——在最后一章初江与新治获得幸福时,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尽管经历了艰辛,最后还是在一种道德中获得了自由……笼罩在这个黑暗中的小小的海岛,维护着他们的幸福,使他们的爱恋获得了成功。”可见他们的恋爱自由是存活于小岛的道德标准之内;小说的末句:“这时候,年轻人扬了扬眉毛。他知道他能够成功排除这次险情,是靠自己的力量。” 显然,波折是人造成的,解决波折也是依靠人自身的力量完成,无论寄托于海岛的维护还是神灵的保佑,最终都归于人“正确”的坚信不疑,有了人对自己所在的正义的信念,才有主观努力去争取和拯救自己的力量。

        而这一次,《边城》又不巧处于人的对立面上,自然抛下解不开的谜随后弃之而去,缠绕了一群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之线仿佛不在自己的手里,浑浑噩噩也不知被谁牵着,只依存于那冥冥天意之中,听候命运的安排,所谓人间刍狗,大抵便是如此吧。翠翠只是不理二佬,默默地看着日头继续。二佬只是心里放不下那只渡船,却不愿再多说些什么。只有老船夫在奔走,但他“对于这件事情的关心处,使二佬父子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他们不知道怎么挽救,没有目的,也没有“要去追求”的念头,因为他们从不会意识到自己所想的是应当坚持和争取的“正确”之事——他们心中的“正确”是天的旨意。就像老船夫“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允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日头升起的时候,天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力量,等日头落下了,也无须思量那些职务对本人的意义,那些人事对生活的意义了。茶峒的人,相比歌岛的人,更多了一份原始的、未开化的混沌。 “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既是安慰自己的借口,也是传达生存信念的座右铭。在天意为正义的土地上,唯有像老船夫说的“不准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才配忍受一切天赐的苦难,正如老舍在《骆驼祥子》里那句悲悯之言:“要立在人间,接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苦难的击打。”他们所做的,唯有接纳与忍受。

            

            

    四、未知:白色货船与坍圮的白塔。

        许多读者由于内心的善良,常常对沈从文那个不明朗的收尾抱着一丝乐观的侥幸——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可能明天就回来了啊!而我的阅读感受始终朝我泼着冷水——别想了,那个人不会回来了!其中,白塔的倒塌是一个重要理由。我想借由两个意象来讲不同结局:一个是《潮骚》中的白色货轮,一个是《边城》中坍圮的白塔。

        在《潮骚》中,新治有三次心理活动伴随着远方海面一艘白色巨轮展开,每次都出现了“未知”这一概念。由于《潮骚》没有《边城》那么为人所熟知,故特此摘出三段文本:

        “年轻人竟带着一种奇妙的感动,遥望着一艘从水平线上的晚霞前通过的白色货轮的影子。世界竟以迄今他连想也没想过的巨大的宽广,从遥远的天际逼将过来。这个未知的世界的印象,宛如远雷,从远处轰隆过来,尔后又消失了。”

        这时的白色货轮,遥远而不知去向,是新治对于未知的命运、广阔的世界的某种期待与紧张,也是少年对开辟未来的愿望 。

        “他带着不可思议的感情,目送了从水平线上的晚霞前驶过的一艘白色货轮的影子的情景。那就是“未知”。远眺“未知”,他的心是平和的,但一旦乘上“未知”出航,就交错地涌上了不安、绝望、混乱和悲叹。”

        到这里,新治的白色巨轮已然起航,为未知的命运而努力,并深感此路之艰辛,隐隐的不安下仍起伏着赤裸裸的抱负。

        “傍晚航行在远处海面上的白色货轮的影子,与老早以前所看到的不是同一种,这一点给新治又带来新的感动……至少,那艘白船已经失去了未知的影子。然而,晚夏的傍黑,拖着长长云烟远去的白色货轮的形影里,含有比未知更激动人心的东西。年轻人回忆起他的手用力拽过那根保险绳的力量。新治的确曾一度用自己粗壮的手接触过那个昔日远远眺望的“未知”。他感到自己也能触及远方海面上的那艘白色的船。”

        最后,新治已通过努力得到爱情,白色货轮所象征的庞大和可怕的未知,如今已被年轻人所征服,出现的是一个触手可得的新世界。

        《潮骚》中的白色巨轮,在少年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失去了未知的影子,变成广阔的可见世界。

        而《边城》呢?某些年大水来得特别猛些,冲去了沿河的吊脚楼,“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临时相似”。大水是可怕的未知,茶峒人面对随时可能被冲走的财产,深知是天意无力挽回,显得异常平静,大家只默默呆望着,带着一丝不敢声张埋怨的无可奈何,等大水过后再建新的,等待下一次未知的冲击与重建。面对不确定的灾难,他们选择忍受而非对抗。在老船夫死去的雷雨之夜,翠翠说:“老船夫,我真害怕!”翠翠怕的并非“山雨欲来”,老船夫也懂得,他们怕的便是那个“未知”。

        最后大水冲走的,除了沿河的吊脚楼,还有屋后的白塔。白塔的坍圮,似乎象征着翠翠生命中的依靠毁灭了,爷爷死了,二佬走了,她所担心的未知终于降临了。即使还有一个新伯父杨马兵的陪伴,也无法代替旧生活的恢复——就像“这年冬天,那个坍圮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一样,毕竟不再是从前的白塔了。这也让我深信“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

        《潮骚》与《边城》的不同,是因为信念而走向了异路。《潮骚》愿意用人的力量扭转和征服未知,而《边城》只懂得等待和忍受未知。新治对于白色货轮的祛魅,暗示了《潮骚》最终能借助人的信念扭转困境,而《边城》里呆望着白塔坍塌的人,注定要继续停留在漫长的未知里,等待不确定的天意反复降临。

            

    五、总结:《潮骚》与边城:“人的故事”和“天的历史”如何能够走向一致呢?

        通过上文对情节、内在标准和意象的探究,我们基本可以看出:《潮骚》与《边城》,一个故事在人手中,一个故事在天手中。

        在《边城》中,有一个叫“日头”的东西,老船夫嘱咐年轻的二佬:“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你也莫辜负日头!” 老船夫死了,二佬不回来,杨马兵便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日头一个一个过下去”。这个日头,每天升起来,又落下去,次日再升起来,使茶峒的人即使面对大水、死亡和爱情的错失,依然能“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暗含了对一种天的信仰和循环的历史观。

        《边城》中有大量的民俗图景,张老师也强调过,沈从文当它是前景而非背景来写,这种细碎繁琐的风情描写,和翠翠的爱情是平等的,按照沈从文的“长河历史观”来说,它们都只是整个茶峒一些小小的零件、无尽岁月里的一处小景。不论是翠翠和二佬,翠翠母亲和军人,大佬的青春,还是杨马兵的青春,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含在历史大背景下演绎出来的。《边城》是一个无限循环、有限约束的世界。人被渺小得厉害,和地上的蚂蚁一样。所以他们听天命,接受历史的循环,忍受灾难。

        《潮骚》不是这样,它是以人为主体来写的,岛上风情只是衬托故事的背景而已。读《潮骚》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种具体的生机,充满人的天性,好像是从某个老人那里意外收获了一个遥远的故事,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十分投入地听他讲述年轻时甜蜜又充满波折的初恋,感受那些和时代一同停留在过去的东西。相比的《潮骚》的具体可感,《边城》却显得抽象,身处一个广大而迷蒙的世界,我看到渡船孙女的故事好渺小啊,如此不真切地,只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却能感受到漫长的等待,也能感受到他们颤颤巍巍地依赖着天的样子,似乎直到今天。

            

    六、沈从文总是喜欢让他的少女在她喜欢的人面前保持沉默。

        写到上面一段,关于“《潮骚》为什么不是一个侥幸的《边城》”,我已经全部说完了我想说的话。

        但是在这种新奇的对比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些意外的有趣之处。这些与我的文章主题不沾边,却实在是值得深究的好玩又可能有价值的问题。我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囊括,也尚未对此得出深入的想法。仅列于下:

        初江与新治的爱情,是直接、热烈的。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不需要任何第三者的牵线搭桥。从第一次海边邂逅,第二次后山迷路相识,第三次女人坡约会接吻,第四次台风之夜赤裸相对,加上通信与赠照片,两人的爱意从来是直接表露的。

        而《边城》中,翠翠与二佬的接触,始终牵连着许多其他的人事。第一次碰面,经老船夫之口才让翠翠得知那是有名的岳云二佬。第二次见面觉得眼熟,再由老船夫提醒才记起那是“翠翠,大鱼咬你!”的二佬。后来翠翠进城,借旁人之口透露出二佬“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心思。再到大佬提亲、夜半山歌,甚至普通的对话,都始终有些“其他人”夹杂在其中,这似乎让他们的情感略显生分——当然,按照二佬的“诗人性格”和翠翠的“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脾性,我也无法想象他们毫无隔阂地互诉衷肠。

        这里出现了十分好玩的地方,在两人为数不多的直接交流中,二佬说一句,翠翠总是以“心想”来回应,也即他们并未有过正常形式的对话——沈从文总是喜欢让他的少女在她喜欢的人面前保持沉默,并以一些天马行空的“心想”来悄悄回应心上人的问话。三三在白脸少爷面前也是如此。此乃有趣处之一。

        这样看来,《潮骚》是自由奔放之情,而《边城》始终带着点暧昧不明的含苞欲放。可是我发现二者在用词上却有差异,三岛用的是“喜欢”,而沈从文用的是“爱”。如果不是翻译的问题(爱和喜欢一般不会用同一个词翻译吧),那么,难道疏远、生分的感情要更深刻、更隽永些?这种不声张的爱竟是高过了热烈的喜欢!此乃有趣处之二。

        于是我想到克尔敦凯尔的那句话:“当两个人坠入爱河时,当他们俩感到自己是天生一对时,那正是他们互道珍重、分道扬镳的时机。因为再发展下去,他们将失去一切而一无所获。”也许就是这样吧。我想着初江和新治在大风夜晚篝火丛边的赤裸相见,再想想二佬等船,老船夫不来、翠翠也不下来的静默瞬间——受过雕饰的唯美人情,终究比那天然无雕饰的自然萌动差了点什么。正是这一点“什么”,让《边城》点不穿的爱无法同《潮骚》一般,走向幸福的日常生活,它总是带着点惆怅的人烟气味,才让人看不清未知的结尾。

            

  • 怼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的“偶语诗书者弃市”新解

    作者:王紫 发布时间:2019-09-01 21:16:38

    昨天刚读完《生死秦始皇》,书中脑洞不少,但说实话漏洞也不少,其中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偶语诗书者弃市”一句的新解,实在让人无法接受,不吐不快。

    按照传统说法,此处的“偶”是“对”的意思,就是李斯上奏说,那些互相讨论《诗经》《尚书》的人应该杀掉,秦始皇准奏。辛德勇却以为不然,他提出“偶语”其实是“寓语”“寓言”,也就是借助《诗经》《尚书》的文辞进行讽喻的人该杀。

    【辛神的逻辑】

    乍一看,此说法确实新颖,似乎比传统解释还更精当了点,但我们来仔细看一看他论证的过程。

    这部分(第三篇《聚语诗书不避世》)一开始,说的是先秦“小说家”的性质问题,此处不论,而之后由“小说家”言及“稗官”,再联想到“偶语”,其链条如下:

    1. p.123论述小说家出于“稗官”,而“稗”字可能有“偶语”的意思,证据是《汉书.艺文志》中颜师古注,引用魏人如淳的一句:“今世亦谓偶语为稗”。所以,稗可能是指“偶语”,小说家的作品可能也是“偶语”。

    2. p.124开始引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寓语”一词,并通过一系列操作,证明“偶”可以作“寓”,“偶言”可以作“寓言”,所以“偶语”可以为“寓语”。接着1,就可以说,小说家的作品,可能是“寓言”之类。

    3. p126开始反驳传统的“偶,对也”的说法,反驳对象是《汉书.酷吏传》中颜师古的注解,认为其“偶,对也”的解释大错特错。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耦”才是“对”的意思,耦偶两字迥然有别,这才是真理。这条论据在后面又被反复使用,证明传统解释“偶语诗书者弃市”必然错误。

    4. 后面长达14页展开论述“小说家”和“稗官”的真相,不断地合理化自身阐释,这里可以聊备一说,和本文主旨无关。

    5. p.140开始进入主战场,引用了一段《秦始皇本纪》中李斯上奏的原文,然后抛开上下文,一头扎进对“偶语诗书者弃市”七字的辨析中。

    6. p.145开始论述秦时的“博士”就是以诗书为其执掌的,是儒学者,他们聚语诗书没有问题,所以“偶语诗书者弃市”的情况在秦朝实际不存在,这是一段关键性的“证伪”,和前面“寓言”之说的“证实”互为表里。

    7. p.154开始讨论颜师古曾经改“偶”为“耦”的问题(p.143已有提及,这里继续),并且认为颜师古是妄改。但是给出的证据匪夷所思:证据是《汉书》里面已经用“偶语”明确表述过“相对”的意思,而不是“寓言”的意思!所以班固一定不会写“耦语诗书者弃市”,而是会写“偶语诗书者弃市”!咦?这不是自己推翻了3中的论述了吗?

    可作者没有功夫去管这块,他异常欣喜地开始讨论儒法斗争问题去了,他认为已经论证完了,可以去发挥他对历史的大理解去了。ok,我们先到此为止,毕竟也已经拉拉杂杂写了四十页了,夹叙夹议的,远没有学术论文清楚,容易看晕。

    但是,如果还原成学术的语言,按照1-7的逻辑看,粗一掂量,就有以下几个大问题:

    1. 文中最后一段已提到,《汉书》很多文字是直接采用《史记》而略有改动。把《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和《汉书.张良传》的“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一对比就可以发现,

    “相与…语”就是“偶语”,偶语在这里坐实了,就是相对说话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偶语诗书者弃市”就不是这个意思呢?汉代“偶语”一词的实际用意到底是怎样的呢?

    (毕竟“偶语”是“寓语”只是1、2、3三步推出来的,并无直接证据)

    2. 偶、耦两字必不能为一字,用偶代耦“失其古义”,这是辛神关键的逻辑,由此才能证伪旧说。然而这一逻辑的证据只是《说文解字注》这一清代训诂学著作?

    段玉裁发表的只是个人的文字学研究,并未用以批驳古典。而《汉书》中明显就已经在把“偶”当成“相对”的意思在用,那请问这个“失其古义”的时间点发生在何时?

    就是司马迁之后、班固之前的这段时间吗?段玉裁对此并无一字述及,只是说“耦,俗借偶”而已。(

    同样是段注的“霸”字:“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也”,霸本为魄,但却作为伯的俗用假借字,在《孟子》《礼记》《左传》《史记》中都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说,伯霸二字古义迥然不同,但凡春秋五霸的说法都是错的,失其古义,传统解释肯定不对吗?

    3. 在论证细节上,辛神多次利用的证据都是颜师古的汉书注解,一则是其遵从应劭,多次解释“偶”为“对也”;一则是他可能修改了《汉书》文本,把“偶”变为“耦”,这也可能是受应劭影响;又一则是他转引如淳的说法,“今世亦谓偶语为稗”。这最后一条是辛神逻辑开始的地方,是1的重要论据,但是前两条颜师古的注,辛神却是大不以为然。似乎注家的文字想用就用,不用就可以拿来做反例批判一番。

    但明显颜师古也是在搜罗前人观点,他也明白偶语有“稗”的意思,他也明白偶和耦有区别,那么他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对“偶”的理解到底哪条可信?似乎前后待遇差很大啊。

    4. “偶语诗书者弃市”的上下文我们还没仔细看过、分析过呢。

    【梳理一下文本顺序】

    前文把辛德勇的解释又批判了一番,但是诸位读者可能还没有看过《生死秦始皇》这本书,也搞不清楚“偶语诗书弃市”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就还原事实,做一个“历时性”的研究,把辛德勇曾经引用过的古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绕开他“独辟蹊径”的论述,看一看文本自身的逻辑。以下全部都是辛德勇书中出现过的论据,只要把他们顺过来看,得到的结果就会大为不同了:

    1. 西汉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偶语诗书者弃市”。(辛德勇,p.140)《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p.154)

    2. 东汉人班固《汉书.张良传》中有“诸将往往数人偶语”,应该是改写史记的结果(p.155);但《汉书.高帝纪》中又有“耦语者弃市”,这可能是后人应劭或颜师古的改动(p.143,p.155)

    3. 东汉人应劭注解《汉书.高帝纪》,根据颜师古之转引,“耦,对也”。(p.143)

    4. 曹魏人如淳注解《汉书.艺文志》,根据颜师古之转引,曾写过“今世亦谓偶语为稗”(p.123)

    5. 刘宋时人裴骃注史记,沿用应劭的说法,把“偶语”解释为“聚语”。(p.141)

    6. 初唐人颜师古注汉书,转引了3、4,并且在2中有可能改写了文本,此外,在注汉书的其他地方如《酷吏传》中,曾写过“偶,对也”,但此处的注解可能是错误的。(p.126)

    7. 唐开元人张守节注史记,“偶,对也”。(p.141)

    8. 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认为偶、耦两字的古义迥然有别。(p.126)

    如此可见,史记中有“偶语”和“相与”,汉书改“相与…语”为“偶语”,但是改“偶语”为“耦语”,后者可能不是

    第一手文本,而是流传过程中后人的改动,这点辛德勇自己论述过了,且有颜师古的自述为证(p.143)。至少在东汉时,偶已经有了“相与”的意思,而同样是东汉人的应劭,也认为“耦”是“对”的意思。不管是否有人为的修改在里面,“偶”和“耦”在东汉时已经意义相近甚至混用了。(如果我们去查证一下《史记》中的“偶”字,“人偶”“木偶”“曹偶”“偶语”等词都已经出现。而“耦”字仅一次出现,为“长沮、桀溺耦而耕”,这句话还是直接抄《论语》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推测,在西汉“偶”已经成了“耦”的俗借字。)(经友邻补充: 武威汉简《仪礼》甲本<泰射>中的「偶」在今本中作「耦」,可证段玉裁强行区分两字本身就有一定问题 )

    再往下看,应劭、颜师古、张守节之流,也并没有把耦与偶分开理解。唯一的疑点是,颜师古可能对《汉书》原文进行了改动,但不知其缘由。不过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在颜师古的字典里,偶是有“对”这个意思的,也即和“耦”的本意混同。而辛德勇引以为关键证据的“偶语为稗”,其实不能直接证明“偶语”就是“寓言”,中间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参见其论述过程1、2、3),而这一证据的来源,居然还是颜师古。明显,辛德勇所掌握的信息,颜师古都掌握,但是他做出了“偶,对也”的选择,没有把“偶语为稗”牵扯到这里来,而辛德勇偏偏认为这条三国时代对《汉书.艺文志》的注解非常关键,能影响到我们对于《史记》原文的理解。

    而他最引以为强力证据的,一切“传统之说证伪”的关键,其实只是最晚出的清代文字学者的考据(8),而且段玉裁的说法,根本不是针对《史记》《汉书》而发,

    且看辛神在p.126对其逻辑中第3环节的论述:

    对“偶”字这一语义,很早就有误解。

    【劈头认定这是“误解”,其前提无非是段玉裁的说法】

    如唐人颜师古在注解《汉书·酷吏传》时,即曾针对“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一语释之曰:“以木为人,象(郅)都之形也。偶,对也。”亦即将其解作后世“对偶”、“骈偶”之“偶”。

    【这里选择了颜师古的另一处注解,把“偶人”理解为一对木人,这当然可能是错的,但其实和“偶语”没什么关系】

    对这样的解读,

    【大误!段玉裁根本不是针对此注解而发的议论,只是在《说文解字注》中发表自己的学术观察】

    清人段玉裁辩驳说:“按‘木偶’之‘偶’,与二枱并耕之‘耦’义迥别,凡言人耦、射耦、嘉耦、怨耦,皆取‘耦耕’之意,……今皆作‘偶’,则失古意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这个“古意”到底有多古?前已说明,“霸”也是假借“伯”字的,其本意为“魄”,但是起码自战国时代以来,“霸”字已经大规模替代了“伯”字,那么后世对“春秋五霸”的解释就是“失古意”吗?就是“误解”吗?非也。】

    王筠更直接指斥颜师古说:“此训……未免望文生义矣。”(王筠《史记校》卷上)

    【这里固然是直接批评颜师古的解释,但是现代读者都明白,“偶人”应该不是指“一对木人”,而很可能是现代汉语之“人偶”,这里只是批评颜师古此处的解释有误,并不是认为“偶”就一定没有“对”的意思,这完全是在偷换概念。】

    如此可见,这段论述强行把清代人辞章考据的目标转向,变成否决“偶”有“对”的含义的铁证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证明他劈头而下的先入之见:历来对“偶”就有误解。那么,请问如何解释《汉书》改《史记》的“相与…语”为“偶语”呢?也是班固对司马迁的误解吗?

    这里不得不下一结论,段玉裁的“偶”“耦”有别固然有其道理,但这一区别不知何时已经泯灭。

    我们不是在研究上古汉语的词根问题,而是观察实际的语用。《汉书》对《史记》的修改,历代注家一以贯之的注解,无疑是很难撼动的证据。而辛德勇把这些证据全部打乱(请对照时间顺序和页码顺序),从颜师古注解中大行“拿来主义”,辗转反复,终于证明“偶语”是“寓言”,其实难逃罗织之嫌。

    这一过程看似严密,实则混乱,尤其是已经证明完了“寓语”(步骤1、2、3),然后到最后才摆出《汉书》中“偶语”的实例(步骤7),我看到这里不禁大呼上当!

    更何况,这一系列的“证实”和“证伪”尚有一个根本的大问题,那就是完全没有梳理上下文。一旦我们仔细读了上下文,其实一个更简单、更合理的解释就在眼前!

    【欺负读者不会读原文吗?】

    如果是在上课,辛神讲了四十分钟的课,这段史记的原文总得打在ppt上吧?总得给同学看个十分钟吧?绝不能只是书中那样一带而过。同学们,请看好ppt了,《秦始皇本纪》这段话的前后文如下: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在“偶语诗书者弃市”之前和之后句子,都在讲一件事“焚书”。但是“焚书”不是烧了了事,而是有很多附加条件和具体措施的:

    附加条款是:

    1.史书中的秦记不能烧

    2.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不能烧,当时博士官是以诗书为职守的,他们的藏书当然不能动

    3.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不能烧

    具体措施是:

    1.敢“偶语诗书者”处死

    2.以古非今者族灭

    3.官吏看到1、2情况不举报,分别与1、2同罪

    4.此令下后三十日还不烧书的,处墨刑和劳役

    于是我们发现,李斯提出的是一套逻辑完整而严密的法令,前后文语句高度相关,“偶语诗书者弃市”只是其中的一条。放在这整个语境中,其意义是很明白的:“非博士官所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在博士官职守之外,下面两句话是分情况讨论的,如果你是一个人,敢藏诗书者,限令30天内烧毁;如果你是一群人,敢聚众讨论诗书者,处死弃市!故而,惩罚的大前提是“非博士官所职”,那么那些做博士官的人当然是有权力聚语诗书的,与博士们紧密相关的诸生、文学也是很可能接触到诗书甚至学习诗书的。如果不能,那么博士官何以传承呢

    ?如此,辛德勇在论证环节6中,对传统解释的“证伪”,就完全是一纸空文。他大费周章证明了,当时秦的博士、文学就以诗书为职守,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这个事实并不能用以反对传统解释,反而是传统解释的最佳注脚!

    而辛德勇所谓的“寓言”,是借诗书来讽喻当今时政,这明明就是后一条罪名的内容“以古非今者族”!看来,如果你的亲戚里面有这么一位不看上下文就曲解文意的教授,你可能就要被灭族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事实再明白不过,秦代的公务员可以读书、讲书,但是平民不能藏书,更不能聚语诗书。

    但是当今,教授可以读书、讲书,平民也可以了。对吧?

    【到底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批驳辛德勇(逻辑3和6均有大问题)并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前面写了那么多其实有点啰嗦。我借这个例子,另外想到一点心得,也是一直以来的感受。

    当代史学研究者往往把注家的注文,当成是史传原文的附属品,对于他们的解释,向来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管他,甚至批判一番,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每一个注家都代表了自己的独特世界观,他们的注文也可以视作独立的文本。把颜师古的注文全部抽出来,实际上就是他知识体系最好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世界的理解(即便是那些他所搜罗的如淳、应劭的注解,也是他选择信从的,依旧可以视作颜师古的世界)。只有在对他的注文有了通盘的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判断他的注解到底对不对、好不好。而不是像《生死秦始皇》一样,全部以“拿来主义”运用,实际上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搞清楚是不是颜师古把“偶”改成了“耦”,如果是,又为什么?

    也许这个答案是不可得的,也许把颜师古的注文全搜集起来,也得不到什么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这件事、这个方法值得我们注意。举一个例子,在对中国上古神话的研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证:“A,即B也,与C一音之转也,又见于某书,做D,按某某本某某注引文,D即E也,故A为E可知也。”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就在于大量引用各种注文,也不区别是谁写的。古神话本来就一团乱麻,在这种论证技巧的加持之下,几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有西方的民俗学家曾经吐槽过中国的神话学研究者,说通过这种方法,中国学者可以任意证明某人就是另外一人,A可以等于E,也可以等于X、Y、Z。那学者就真的成了上帝了:“我是阿尔法、我是俄梅戛”……

    比如辛德勇在这里用了一点《说文解字注》的文字学知识,串联起颜师古搜罗来的注解,就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而另一本魔幻现实主义考证著作《孔子的周公》,同样是用各式注解、古文字学知识、金文材料,竟然证明了周公就是妲己!所以说,古文字知识不能乱用,注家的解读也不能乱用!

    在神话学方面,高诱注《淮南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的文字经常被引用作为论据,但是汉代与先秦神话体系不尽相同,南方与北方的神话体系也不一样,彼此相解释很容易造成错讹。

    那么为什么不把高诱在这三本书的注文全都抽出来,反过来研究高诱本人的神话观呢?(虽然已有不少散乱之处,但尚且可为,如《淮南子许高二注研究》)如果他的注文能成一体系,岂不是极妙的事情;如果不能,起码也能明白高诱注解时的方法和特点。

    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在做,但关注度还是严重不足。

    说白了,注家研究属于“阐释学”的范畴,中国近代未能提出一套成熟的阐述学理论,所以对此研究不足,才造成今天“拿来主义”的情况。我希望我们更多地去研究“阐释者”,而非利用“阐释者”,这或许能成为经学研究“化腐朽为神奇”的一条通路。当然,一心要固守传统史学方法,在书中多次批评新方法的辛德勇,估计是不大赞同的,他的“化腐朽为神奇”还将继续。

    --------------------------------------------------------------------

    这里附录一则豆友的书评【关于焚书坑儒的解释不能让人信服】: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22624/

    其观察和论述正好和我此文互补,值得一看。

    另外,如果感兴趣魔幻现实主义考证作品《孔子的周公》,请看我的一篇总结: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857119/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176+)
  • 实惠(130+)
  • 赚了(387+)
  • 无水印(196+)
  • 超值(532+)
  • 无盗版(578+)
  • 四星好评(163+)
  • 无漏页(644+)
  • 无颠倒(101+)
  • 少量广告(145+)
  • 二星好评(366+)
  • 内涵好书(89+)
  • 三星好评(129+)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24 08:28:3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温***欣: ( 2024-12-30 15:01:59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家***丝: ( 2024-12-13 14:29:44 )

    好6666666

  • 网友 孙***美: ( 2025-01-01 21:49:0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曹***雯: ( 2025-01-01 02:22:3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苍***如: ( 2024-12-19 03:34:44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国***芳: ( 2024-12-11 18:02:25 )

    五星好评

  • 网友 师***怀: ( 2024-12-26 19:24:2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芮***枫: ( 2024-12-20 00:51:5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