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感受涌现时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中国纺织出版社/湛庐文化9787518097081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当感受涌现时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中国纺织出版社/湛庐文化9787518097081精美图片
》当感受涌现时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中国纺织出版社/湛庐文化9787518097081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当感受涌现时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中国纺织出版社/湛庐文化9787518097081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809708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7.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42

寄语:

神经科学大师达马西奥,揭秘人性根本问题的开创性代表作,探索感受如何创造了我们的意


内容简介:

意识使我们知晓到悲伤或快乐、苦难或幸福,感受到尴尬或骄傲,哀悼失去的爱或生命。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自古以来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揭开其神秘面纱,一方面对厘清我们人性的根本所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又对人类全体的认知限度构成了巨大挑战。在千百年来探寻意识的漫长征程中,有无数理论和作品诞生,但仅有少数是开创性的、突破性的,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为新研究的基础,《当感受涌现时》便是其中之一。

在本书中,国际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基于其多年的实证研究,对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意识之于生存的意义提出了颠覆以往主流观点的、发人深思的新解释,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回答了以下问题:“我们如何知晓到我们已经知晓?”“我们的意识和个人心智是如何产生‘我’这一感觉的?”,并指出“情绪”“对情绪的感受”“对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与重要功能。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可以通过达马西奥的原创理论,认识到感受如何创造了个体的意识,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还可以通过因种种脑损伤而影响到意识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识其实并非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及其在个体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无意识的时刻中,所发挥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001

本书是关于我对意识的理解,以及它是如何在人类心 智中构建的。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至少面临着两个 问题:脑中的影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脑是如何产生 影像拥有者和观察者的这种感受的?区别它们是拆分 意识问题的一种方法,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全面研究 意识问题变得可行。

01 走到聚光灯下 002

第二部分 感受和知晓 027

正是通过指向内心的、私密的感受,才使得那些指向外部的、公开的情绪可以开始影响心智;但是情绪全 面而持久的影响需要意识,因为只有随着自我感的出现,感受才能被拥有它的人所知晓。

02 情绪和感受 028

03 核心意识 070

04 半遮半掩的提示 091

第三部分 知晓的生物学 113

核心意识是具有基础性的必要条件。在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它总是比我们现在拥有的扩展意识领先一步。然而,如果没有扩展意识,核心意识将不会引发过去和未来的共鸣。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核心自我和自传体自我,两两相扣,这样才算完整。

05 有机体与客体 114

06 核心意识的形成 143

07 扩展意识 166

08 意识的神经病学 201

第四部分 知晓的界限 235

意识不是良知。它不同于爱、荣耀和怜悯,不同于慷慨和利他主义,不同于诗歌和科学,不同于数学和技术发明。意识最终是作为一种感受——一种独特的感受而开始的。

09 对感受的感受 236

10 使用意识 251

11 聚光灯下 265

致 谢 271

附 录 术语和脑图 273

译者后记 287


作者介绍: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Antonio Damasio

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对情绪、感受和意识的神经过程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蕞高被引学者”之一。

其著作《笛卡尔的错误》对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揭示情感在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引起人们的热烈反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对曾经真实地感知到的某个客体的那些痕迹性记忆,不仅包括对该客体的感觉方面的记录,如颜色、形状或声音,而且包括对动作调节的记录,这些动作调节必然伴随着感觉信号的收集;另外,这些记忆还包含着对该客体的必然的情绪反应的记录。因此,当我们回忆一个客体的时候,当我们允许这些痕迹把它们内隐的信息变成外显的时候,我们提取的不仅是感觉数据,而且还有相应的运动和情绪数据。当我们回忆一个客体的时候,我们回忆的不仅是一个实际客体的感觉特点,而且是有机体对该客体的过去反应。


我把情绪的确实,从背景情绪上升至更高水平的情绪,看作是受到损害的重要的身体调节机制的标志。核心意识在功能上接近于这些受到损伤的机制,和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和它们一起受到了损伤。在情绪加工过程与扩展意识之间并没有这种密切的功能关系。正如第七章所提到的,那就是为什么扩展意识受到损伤并不伴随着情绪损伤的原因。


studying consciousness was simply not the thing to do before you made tenure, and even after you did it was looked upon with suspicion


任何面临死亡的人都将明确地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或许是因为,死亡的这种不可逆性将我们的思想敏锐地集中在一种不朽的标准上,即人类应该有思想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应该让死亡使任何人都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生活应该足以使我们要求人类的心灵要尊重其尊严和境界,而且,几乎自相矛盾的是,要敏感地对待其脆弱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隐藏不是把资源集中在我们的内部状态上,而把资源集中在将世界上的问题描绘出来的那些表象上,或者集中在那些问题的前提上,或者集中在对它们的解决方法和可能的后果所作的选择上,或许这是更有利的。但是,这种观点的歪曲与在我们心灵中所适用的东西有关,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倾向于阻止我们感受到我们称为自我的这个东西的起源和本性。但是,当把这个面纱揭开,达到人类心灵所能理解的程度时,我相信,我们就能在个体生命的表征中感受到我们称为自我的这个结构的起源。


有人曾告诉我,感受发生在情绪之后这种观点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即使对情绪进行压抑可能仍会产生感受。但是,除了对面部表情进行部分的压抑是可以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情绪,却不能完全地压抑住它们,我们所具有的内在感受就是我们没能成功地压抑情绪的证据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意识使我们知晓到悲伤或快乐、苦难或幸福,感受到尴尬或骄傲,哀悼失去的爱或生命。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自古以来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揭开其神秘面纱,一方面对厘清我们人性的根本所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又对人类全体的认知限度构成了巨大挑战。在千百年来探寻意识的漫长征程中,有无数理论和作品诞生,但仅有少数是开创性的、突破性的,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为新研究的基础,《当感受涌现时》便是其中之一。

在本书中,国际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基于其多年的实证研究,对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意识之于生存的意义提出了颠覆以往主流观点的、发人深思的新解释,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回答了以下问题:“我们如何知晓到我们已经知晓?”“我们的意识和个人心智是如何产生‘我’这一感觉的?”,并指出“情绪”“对情绪的感受”“对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与重要功能。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可以通过达马西奥的原创理论,认识到感受如何创造了个体的意识,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还可以通过因种种脑损伤而影响到意识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识其实并非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及其在个体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无意识的时刻中,所发挥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精彩短评:

  • 作者:zxhlyr 发布时间:2024-02-22 12:07:31

    看完也只是稍稍明白了那个不懂的问题的所在。

    意识——低级存在。感受质的神秘。

  • 作者:昵称 发布时间:2017-05-16 10:01:34

    17书17。昨晚听了王巍先生的演讲,甚是精彩。今天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此书,甚是精彩。雅人俗人都是人,不装不二才算真。

  • 作者:阳极-半导体 发布时间:2022-10-09 22:44:00

    07年的老书再版

  • 作者:白汁 发布时间:2022-11-08 23:10:02

    之前有想过「感受」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这本书想很通俗地区分情绪、感受和意识,对于我这种读这种书就像个弱智的人来说,虽然大概框架是明白了,但细读还是有些门槛的。(也更理解了为啥有部分心理学要跟脑科学神经结合)。

  • 作者:无明 发布时间:2022-10-20 00:24:26

    你在这里吗

  • 作者:greatabel 发布时间:2022-11-01 15:27:23

    感受和分别意识不是一个东西,感受中比较粗的冲动或许和身体-大脑回路有关,其他都是作者的“我觉得”


深度书评:

  • 了解情绪、意识、感受最好的书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16-10-01 13:54:51

  • 关于自我的无我性

    作者:肖陀先生 发布时间:2023-05-22 19:06:43

    ——阅读《当感受涌现时》

    1

    这并非我第一次阅读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作品。数年前我就拜读过他那本非常著名的《当自我来敲门》。他和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一样,都是我较为推崇的心理类书籍作者,原因是他们将思考对准了人类自身。这样讲有些奇怪,毕竟心理学本就是研究我们人类自身的,但一百多年来也只是在人类意识外部敲敲打打,至今为止,许多关于意识的学说也不过是假说而已。

    在本书中,作者同样提出了一种假说(请不要看不起假说),认为意识本身是作为感受呈现的。说得再绝对一些,意识很可能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感受,尽管独特,仍然是感受。他探讨了意识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意识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在意识中扮演的角色问题,尽管其间有一些神经疾病案例(大脑创伤)可以充分说明意识和大脑的关系,但仍然无法完全验证意识的本质。

    讲到意识,我们就无法回避自我意识的存在,即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存在(自我感)。作者指出,意识和自我并非一回事,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拥有意识但会丧失自我(比如失神发作)。在心理学意义上,每一个用于描述“自我”的词眼都应该非常谨慎,因为“自我”并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术语。作者非常谨慎地将自我分为原始自我、核心自我和自传体自我。这三类自我同时集合于被作者称为核心意识的领域当中。其中原始自我是我们身而为人感知不到的,是一种神经模式在头脑中的表征,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出厂状态”。因为客体(环境)会改变原始自我,此时核心自我就出现了,但它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述。这是一种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且在一生中只经历极少变化的自我。比如你现在阅读这篇书评,

    你知道是你在阅读。

    这个“你”是不需要且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去描述的。它是一种主体的感受。

    但是这种感受只会出现在当下,无法连接过去和未来。我们认为,一个“我”的产生有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当我们回想自己时,也会用这样的时空顺序去体验。这就是自传体自我。作者认为它是一种内隐记忆。它给我们的自我感增加了不少立体的感觉,据此成为“我曾经这样活过”的证据。

    核心意识(即包含了三种自我的意识)虽然是基础,但并非意识的全部。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讲的意识,是扩展意识的指代。作者认为,扩展意识是一种惊人的功能,其最高级形态是人类所独有的。在我看来,扩展意识是基于记忆之上的富有创造力的内心世界。我猜想作者基于一个科学家的谨慎,没有将之称为心灵。但事实上,他所描述的巨大的全景图正是我们塑造的心灵世界本身。

    2

    我们无法知晓这些意识与头脑区域的对应关系。除了象作者这样的神经科学家以外,很少有人对大脑功能区域感兴趣。问题在于,

    脑神经的研究注定要将意识层面作为其产出物进行定论。

    这正是这本书不得不用大脑图示去解释脑神经和意识关系的原因。作者的本意是将意识(包含感受和情绪)带到聚光灯下,但这似乎不是舞台上的聚光台,而是手术台上的无影灯。

    这是西方心理学家的通病(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东方心理学家),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喜欢用火与木头来举例子,西方心理学家一定要研究明白,究竟哪种木头会产生哪种火,毕竟这是一个科学范畴的命题。他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什么”这样的逻辑。但在这种逻辑中,我们能够获知的是,作者是承认自我存在的。当然,他也同时承认,自我的存在并非是一种单一的形式,甚至不是一种固态的形式。用作者的话来说,核心自我是客体引起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客体进入意识的过程,客体的变化将会引起自我的变化。

    情绪、感受、自我、意识,这四者的相互联系以及其生物意义上的产生机制是作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什么要强调生物意义?因为心理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将人作为一种客体,甚至是作为一种

    物理现象

    去分析。倒不是说这种研究方式有辱于人类本身的尊严,有损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神秘性,而是我们必须要直面这个命题的正确性:人类的情绪、感受和意识是否只是脑神经外加分泌物的一场把戏?

    科学家不是不承认把戏,无非是想知道这个把戏(或者说魔术)到底是怎样操作的,通过什么路径实现。这就是他们所称的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奥秘。这正如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在西方科学领域中,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大脑产生意识,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完整的命题。一如我以前所坚持的,“木头产生火”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我们是否知道其原理。但这并不等于“木头是火”。在生物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具备多元化的命题思维:客体进入大脑引起变化,产生了自我。

    然而不管是客体还是大脑,都不是自我。

    “什么是什么”的逻辑很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命题,甚至连量子物理学都不再适用。这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视角问题。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什么不是什么”。

    在这个逻辑下,作者所说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无我”,正如其所说,是一种感受。

    3

    佛学和科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重合的地方,但目的却截然不同。科学在于揭示和解释,而佛学则是实践。前者以客体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前者解释“什么是什么”,后者阐述“该如何做”。一般人很难懂佛学的逻辑是因为他们一开始的视角就是错的。佛学是“不解释”的(或者说不用我们惯常的语言体系去解释),因为解释需要语言,语言需要逻辑,逻辑需要概念。当我们企图用概念来解释时,就违背了佛学的最初目的:解脱我们的痛苦。痛苦即是感受。

    这正如一台电视机,科学用各种原理解释这台电视机的工作原理,而佛学让你动手打开电视机,因为电视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收看节目。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佛学排除了宗教意义,是一种方法论。我一直认为,在当代,宗教意义阻碍了佛学的发展,也让人们无法学会用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但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在这里不多加解释。

    “无我”是佛学极为重要的“概念”。因为我们很难用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所以一般人会简单将“无我”理解成“没有我的存在”,而强烈的自我感(哪怕它是一种感受)当然非常抗拒这种论断。比如你现在肯定认为是自己在阅读,如果没有“我”作为阅读的动作发出者,谁在阅读?一不小心,这就成为玄学上无休无止的讨论。

    事实上,在我看来,“无我”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它排除了“我”这个概念。因为佛学认为执取“我”是痛苦的来源。“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这些思维视角恰恰是争端的发酵地。当我们使用“我”时,“我”是个指代名词,这个指代名词并不等于真正存在的那个生命体,哪怕他(她)有典型的自我感。第二层含义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我”的永恒不变的个体(没有自性)。就达马西奥的理论,“自我”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达马西奥认为人存在自我,而佛学认为“无我”,实质上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语言逻辑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科学和佛学似乎在某一点上交汇了,或者说一句也许科学家们不喜欢听的话,科学似乎在为佛学作注解。

    当然,我无意于在科学和佛学中踩一捧一,而是想提示一个事实:我们能够从达马西奥的作品中获益良多,但无法读出“我们该怎么办”的信息,作者也无意于提供这样的信息。至于读者,我只有一点小小的建议,请不要把心理学书籍理解成心理治疗的书籍。

    4

    让我们感觉一下“自我”的存在。

    这种感觉非常容易。哪怕你闭上眼睛,都不会害怕丢了自己。“自我”可以从呼吸上,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可以从肉身上,甚至可以从镜子中获取。但是,此时也许你应该好好想一想,你所获取的到底是自我本身,还是自我存在的间接证据?从任何角度,哪怕你脱光衣服站在镜子前,都无法验证自我的存在。就如作者所举的那些病例患者,他们站在镜子前,但并不认识自己。

    也就是说,自我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你只能感觉它

    。这似乎让我们开始有些犹豫当初的结论。现在我们把“自我”换成另外一个事物,我们暂且命名为X,X看不见摸不着,你只能从别人口中听到它的存在,但你知道,说X存在的那些人也从没有看到过它。那么,你有多大的概率会相信X真的存在?

    如果以以上这些证据,你就能相信X的存在,那么,你理所当然应该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甚至鬼魂的存在。

    这样设例并非想尽力去证明自我的虚无,尽管“自我”的确不是某种客观意义的实有。我只想开放性地打开另外一个视角,去观察某些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其实自我存不存在,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并非什么大问题,即使将来科学界对意识问题有了盖棺定论,我们的感觉也不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学会不用单一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包括自己。

    还是用电视机举例子。我们不需要关心其原理,只需要知道自己对哪些节目感兴趣并有能力调到相应的频道即可。哪怕那是一台被称为“自我”的电视机。就算坏了,修理工作还是交由达马西奥这些人去做吧。

    肖陀2023.5.16于云和

    本文首发于个人心理与思想类公众号:少数人的修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经典(333+)
  • 差评少(134+)
  • 已买(534+)
  • 值得下载(610+)
  • 速度快(215+)
  • 还行吧(76+)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5-01-04 14:13:22 )

    OK,还可以

  • 网友 石***烟: ( 2025-01-06 19:50:5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詹***萍: ( 2025-01-04 12:34:3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常***翠: ( 2025-01-05 11:49:4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訾***雰: ( 2025-01-02 02:23:1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蓬***之: ( 2024-12-26 09:41:27 )

    好棒good

  • 网友 国***舒: ( 2024-12-27 12:57:3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曹***雯: ( 2024-12-20 10:43:2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堵***洁: ( 2024-12-25 19:26:42 )

    好用,支持

  • 网友 田***珊: ( 2024-12-08 09:27:5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马***偲: ( 2024-12-07 18:25:5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