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精装繁体竖排 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熊春锦校注 道德文化教育老子道德经全集 熊春锦国际文化出版9787512510043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老子德道经精装繁体竖排 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熊春锦校注 道德文化教育老子道德经全集 熊春锦国际文化出版9787512510043精美图片

老子德道经精装繁体竖排 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熊春锦校注 道德文化教育老子道德经全集 熊春锦国际文化出版9787512510043电子书下载地址

》老子德道经精装繁体竖排 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熊春锦校注 道德文化教育老子道德经全集 熊春锦国际文化出版9787512510043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老子德道经精装繁体竖排 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熊春锦校注 道德文化教育老子道德经全集 熊春锦国际文化出版9787512510043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211322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
  • 页数:285
  • 价格:9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4:00

内容简介:

《老子·德道经(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在当前,道德复兴,少儿经典诵读兴起,以及世界范围内『老学』热潮的出现,探索老子学说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内涵,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老子》一书,原著真本已失,传抄多误。历代以来,批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统一。虽亦不乏珠玑闪烁者,但却少见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内涵的。这或许是限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或者是因对于道学思想认识的不足;或许对老子『修之身』的体悟不深,仅从其文字、文学等方面加以诠释;或者由于文字本身字义的变化,造成后人对其所表达内涵的误解、误判,等等。


书籍目录:

目次

序一

校勘說明一

《老子·德道經》正文(一至八十一)一

附註:關於“祭”與“然”的考證二二一

經典誦讀心訣二二二

群體經典誦讀的效應二五八

經典誦讀舌的靈動與靈悟二六四

經典誦讀心訣的靈活應用二七○

《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方法二七四

出版說明二七七

《老子·德道經》實踐的十善利益二八○

主要參考文獻書目二八一


作者介绍: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 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简帛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书籍概述

本书是熊春锦先生校勘和注释帛书版《老子》的学术专著。本书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按照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均为《德篇》(德经)在前、《道篇》(道经)在后的排序,将其还原正名为《德道经》,使之更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本书主要特点: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悊学家,公认的“百家之祖”,道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老子留世五千言,俗称《老子》,被后世尊为“万经之王”。它饱含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广大领域。随着历史变迁,《老子》一书原著真本已失,传抄多误。在历史流传中衍生出众多通行版本,晦涩难懂,无法体解老子思想原貌。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抄本),皆是《德篇》(德经)在前,《道篇》(道经)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证明《老子》本应为《德道经》。

为尽可能地还原《老子》原貌,促进当代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应用,熊春锦先生在广泛考证《老子》版本的基础上,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大系统论出发,对《老子》五千言进行了校勘和注释。熊先生在考证的过程中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语意深刻,颇合道奥,属古代修真学之真本;加上帛书本身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作品,承传严谨,又与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数上相当,说明其与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在校注中以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社会上的通行本以及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为参照,并广泛考证了历代《老子》版本之优劣。其中,以乙本为主校本,通行本和楚简本为参校本。甲本所缺之字首参选乙本而补之,依次参选楚简本和通行本。

在文字校勘方面,本书与一般《老子》版本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全部保留帛书甲本中具有特殊修身象义的异构字,将其定义为“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字”,为读者深入解读《老子·德道经》保留了汉字基因的入门钥匙。同时,依据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统,《尔雅》所代表的同义、近义词归类的语义学系统,及刘熙《释名》所代表的语音追朔名源、语义系统,以科学、严谨的考究态度,查证原貌,澄清流弊,尽力还原老子本意。

在思想内容方面,首先,本书通过对经文的深刻解析,揭示了《德道经》所蕴藏的“德道文化”内涵,指出“德道”不仅有道德之义,而且还寓有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老子所定义的“道”,是指宇宙大自然的本根、核心,是天地万物人能量的源泉,生生不息的动力,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的规律,人如果不以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以及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德,仁义礼智信“五德”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以德而进道、明德而归道。老子五千言的本意,就是指导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

其次,本书从修身求真的文化层面,对经文当中“象喻藏诀”的独特内容进行了首创破解,恢复了老子五千言作为修身求真教科书的本来面貌。同时,以专篇讲解经典诵读的基本原理,为读者提供了实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方法指导。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留世五千言,名为《老子》。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对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子》的各种语言译本就达二百六十多种,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还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

在当前,道德复兴,经典诵读兴起,以及世界范围内“老学”热潮的出现,充分显示出,探索老子学说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内涵,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老子》一书,原著真本已失,传抄多误,历代以来,注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统一。虽亦不乏珠玑闪烁者,但却少见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内涵的。这或许是限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或者是因对于道学思想认识的不足;或许对老子“修之身”的体悟不深,仅从其文字、文學等方面加以诠释;或者由于文字本身字义的变化,造成后人对其所表达内涵的误解、误判,等等。

一九七三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抄本),皆是《德篇》(德经)在前,《道篇》(道经)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汉代以来《老子》被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以及被误名为《道德经》的事实真相大白。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一六八年)以前的写本。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抄写年代應在刘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并不避“盈”“恒”字諱,因此应抄於刘邦在位时期。

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德篇》(德经)在前、《道篇》(道经)在后的排序,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言德在前;西汉严遵所著《老子指归》是西汉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汉代以至整个道家思想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开篇亦即《德经》。可见汉代早期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有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帛书甲本还保留着大量修真学的字、句结构,对研究老学极为珍贵,故唯复以《老子·德道经》命名,并且以帛书甲本为底本进行研究整理,才更符合老子“淳德归道”的创作本意。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发掘出了汉字起源的甲骨文,证明了后人沿用的汉字的字义与前人创作汉字的本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无疑给《老子·德道经》的研究和探索带来又一伟大的曙光。例如,人类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后代人却对于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甲骨文像“鼻”形,即“鼻”的本字。即是表达原始发端,又是证明生命“气息”存在的外部表现之所在。人们本能地指着鼻子表达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例证。“然”,“燃”的本字。《说文解字》:“然,烧也。”所以,“自然”即是最原始的燃烧,是燃烧自己,照亮一切,这才是“自然”的最原始本义。这也使得诸如“道法自然”之语所体现的大公无私、奉献一切的本义变得简单明了。

当今,科技发达,电脑应用普及,使得前人可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也难以完成的字词查证工作,变成了异常神速的事。这亦是《老子·德道经》能够在此时既得以准确校注又尽快面世的重要因素。

熊春锦先生,国学大家,家学渊源深厚,历代承传研习,可谓蓄势已久。先生智慧过人,贯通古今,融哲学、道学、文学、医学等於一身,著述颇丰。语意间常常禅机竟现,妙趣天成。先生惊人的才华,加上历史的机遇,使得《老子·德道经》原文的重新勘定及其内涵的准确解析,有了从未有过的可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具有劃时代的意义,先生在考证的过程中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语意深刻,颇合道奥,属修真学之真本;加上帛书本身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作品,承传严谨,又与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数上相当,说明其与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为参照,广泛考证历代《老子》版本之优劣;以大系统论为指导;以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统,《尔雅》所代表的同义、近义词归类的语义学系统,及刘熙《释名》所代表的语音追朔名源、语义系统为依据;以科学、严谨的考究态度,查证原貌,澄清流弊,尽力还原老子本意。

在此《老子·德道经》出版之际,愿她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带来新的光芒!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处处盛开道德花!愿《老子·德道经》传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

社会评价:

2006年,本书被《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图录》收录于首页,被公认为是当代修学老子、研究老子的首要经典善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老子·德道经(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在当前,道德复兴,少儿经典诵读兴起,以及世界范围内『老学』热潮的出现,探索老子学说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内涵,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老子》一书,原著真本已失,传抄多误。历代以来,批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统一。虽亦不乏珠玑闪烁者,但却少见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内涵的。这或许是限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或者是因对于道学思想认识的不足;或许对老子『修之身』的体悟不深,仅从其文字、文学等方面加以诠释;或者由于文字本身字义的变化,造成后人对其所表达内涵的误解、误判,等等。


精彩短评:

  • 作者:greenmoon 发布时间:2021-10-23 15:30:58

    补点基础再继续撸题

  • 作者:湖2 发布时间:2018-10-02 11:31:15

    看了作者,改了评分

  • 作者:荏苒 发布时间:2022-04-09 15:25:49

    有古意,读过几遍原文。有让人神清气爽的仙气

  • 作者:五月的时光机 发布时间:2012-03-03 19:08:03

    小月留下的书。今天开始看。

  • 作者:双旗镇刀客 发布时间:2011-05-31 17:44:07

    这书印的一般,开始有点小瞧,不过越读发现作者的理解还挺深,不少地方解得不错。

    回想读通行本时的确感觉很多章节解得牵强,而且这一牵强竟然就延续了上千年。

    总之,这本书适合那些已经读过通行本的人,这是本寻找老子真意的好书。

  • 作者:生死书丛似蠹鱼 发布时间:2022-02-04 14:55:40

    高中略略翻过。


深度书评:

  • (原创)学习《德道经》体会:观卦学易说修心

    作者:aishu 发布时间:2010-04-15 13:49:55

    观卦学易说修心

                        

    一、写作缘起

    今天早上,我们这里又停电了,正在网上校阅的大字拼音本《周易》工作只好再一次停顿了(昨晚因沙尘暴已停过一次)。借这个空隙,从容诵读《德道经》一遍,意犹未尽,又作健身锻炼,之后又用大字抄写经文十章,几个小时过去了,电还是没有来。中午饭后,在阳台上闲坐,顺便翻翻手头的易学书,想到昨晚停电时正好看到“随卦”,就随遇而安地静心“宴息”了,对“随卦”的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随卦”随解》一文已发布在道德知音论坛和新华网博客广场了)。而今天遇到的是“震卦”,是否还能有昨天那样的收获呢?看来看去,竟然颇有感悟,这时电也来了,于是欣然上网,而为此文。

    二、“震卦”感应与释读

    震卦第五十一

       (震下震上)

    《震》:亨。震来虩虩(xixi四声),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bi三声chang四声)。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意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在八卦里,“震为雷”,这六爻的卦辞内容都与雷声有关。可是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温煦,绝对不会有雷声的。那么,这个“震卦”究竟在向我预示什么呢?正思考着,突然响起一阵震耳欲聋的礼炮和鞭炮声,大约是距我们家很近的街上又有那家的生意开张了,前来祝贺的一拨又一拨,鞭炮声也是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差不多延续了几十分钟。这虽然不是雷声,但也是“震”啊!

    于是,就仔细研读爻辞:(所有字义训诂解释均根据《汉语大字典》和《故训汇纂》而作。)

    开头一句叫“彖辞”,“彖”有“断”的意思,就是对这个卦的判断概括,后面有“彖曰”,也叫“彖传”是对“彖辞”的解释。六十四卦都是这种格式。

    《震》卦,是亨通的。(注:《周易》中最圆满的判断是“元亨利贞”,也叫“卦之四德”,如“乾卦”才完全具备。“震卦”只有第二德,主亨通,也算吉利。)

    雷声震动,连老虎也害怕了(注:虩虩,惊恐的样子。);(有德性修养的人)惊而不惧,很快就恢复常态,谈笑风生了;雷声越来越大,震惊百里之外,(德性修养深厚,主持祭祀的人)拿着盛满香草酿造美酒(注:即鬯)的汤勺,镇静自若,一点也不会抛洒。

    下面是爻辞,就是对卦象每一画的解释,最下面的为“初”爻,依次上排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为“上”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可依据爻位称为“初九”、“九二”、“上九”;“初六”、“六二”、“上六”等。一定注意,看卦象是从下往上看。

    初九,雷声突如其来,(有德性修养的人)开始也吃了一惊,后来就很快镇定了,照样谈笑自若。这种状况是吉利的。

    六二,雷声使人感到很危厉,可能(注:“亿”通“臆”,臆想。)会造成大的损失(注:丧贝,贝为上古货币),登上高岗反复观看情势,(注:跻,登上;九,表示多;陵,高岗。)决定不管了(注:勿逐。比喻高瞻远瞩的心态。),过了七天,所有的损失都弥补回来了。

    六三,雷声使人惊惧不安(注:苏苏,疑惧、惊恐、不安。),这样的处境中不畏艰险前行,不会有灾害发生的(注:眚,目疾,引申为灾患。)。

    九四,雷鸣闪电从天空降下掉进泥地里。(这一爻是说自然现象虽然突如其来,但毕竟有始有终,不能长久的。)

    六五,雷声此起彼伏,反复往来,使人惊惧,害怕危难发生。(有德性修养的人)不会因此退缩,停止(注:无丧,不失去。)该做的事情(注:有事,“有”表示肯定发生。)。

    上六,雷声使人惊惧,精神分散(注:索索,惊惧;散尽。),眼神也惶乱不安(注:矍矍,左右惊顾),这种状态下去做事会有灾祸(注:征,行也;凶,灾祸。)。感觉到雷声不是针对自身而来,也许是落在邻近的地方了,不会发生灾害或者过失(注:无咎,没有灾秧;灾祸很轻微的过失。)这时候,谈婚论嫁,或者念念不忘男女媾合之事(注:婚,婚姻;媾,重婚。)会招致议论批评。

    三、观卦学易感悟之一:《周易》的奥秘在于以德修心,淳德归道。

    学易好多年了,开始时看到的只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天书”,怎么也看不进去,看不懂。以后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算卦”功能的卜筮之书,结果长期陷入术数,饱受阴阳五行之困缚,明知难得究竟而不能摆脱,不能明理尽性而觉悟真谛。唯感欣幸的是追随恩师学习修证《老子·德道经》之后,才终于明白《周易》64卦是以64种有关天地万物的自然现象,与人心灵感应的变化而作出的形象化记录,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微妙的预示和启迪信息,能正确破解这些信息密码的钥匙就是道德修身,以德修心,修心明道,淳德归道。如果离开修心修德的实践去学习研读《周易》,犹如缘木求鱼,将永远不得其门而入。

    以“震卦”为例,其卦象记录是雷声的震动与人的心理感应,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六种情况:

    一爻,震雷巨响,突如其来,有德性修养的人才能做到惊而不惧,很快恢复常态;修养深厚的人更是闻若未闻,镇定自若,丝毫不为所动。

    二爻,雷声危厉不减,德性修养差点的人,心里就考虑起利益得失来了,但最终还是正知正见占了上风,顺其自然,未受损失。

    三爻,巨雷震动下,德性修养再差一点的人,就会恐惧不安了,这时候只要坚持守正之道,不会有灾祸。

    四爻,雷电从天而降,落入泥地里。这里虽然没有写人的反应,可以作为上面三爻情态的延续来理解,雷电来临是自然,人持守正道也应该是自然。

    五爻,雷声反反复复,对人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严重,德性修养太差的人就会畏缩不前,做事半途而废。但德性修养深厚的人会处险境而不忧俱,仍然矢志不渝地去做该做的事。

    六爻,雷声轰鸣,使德性修养更差的人惶恐不安,这时候做事最易出错,招致危险;想着只要雷电没有落到自己身上而是落到邻近处,虽然动了私心,也不会有灾祸;最差劲的是那些德性缺乏的人心里慌乱,但仍然对男欢女爱的情欲难以放下,其行为会受到非议。

    至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贯穿全卦的一条红线,或者说决定卦辞内容吉凶的标志就是人的德性修养是否深厚。心不动,有定力,德性修养越高越吉利,即使身处险境也不会有危险;德性修养越差则越不吉利,心意慌乱无明,动则得咎,容易招灾惹祸;缺德行为必然受到良心或者舆论的谴责。

    四、观卦学易感悟之二:《周易》中传统的断卦原则也是以人是否有德性修养作为判断吉凶标准的。

    《周易》成书后,古代最基本的占蓍(用蓍草起卦占卜,即《周易·系辞上》中所述的“大衍之数”。)断卦的方法是“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周易·系辞上》)。简而言之,就是“观象(观变)”;“玩辞(玩占)”。

    上文对卦辞的分析释解就属于“玩辞”、“玩味”。就是以一种非常专一、清静、无为的心态,去体味、感格自然与心灵的相应交融,从而得到感悟和启示。

    下面试说明一下对“观象”的理解。“观象”即是观“卦象”。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观”并不是简单的去“看”,而是“慧观”,就是对事物的表面和深层、显态和隐态、动态与静态、个体与群体、小环境和大自然、宏观与微观等方面的微妙变化都能感受到,了解到。这样去“观”,才有可能最接近于事物发展的本真实相,符合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也才有可能不以个人私智臆断、推理而作出似是而非或者偏颇、错误的结论。

    所观之象就是用阳爻和阴爻组合而成的卦象。观象涉及如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参考因素非常之多,而且必须抓住最核心的依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曾经做过统计,在《周易》64卦中,有27次用“中正”、“正中”来作卦爻的断语;164次用“中”;56次用“正”,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多达200多次。足以说明,古人观象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两个,这就是“中”和“正”。

    依据“彖辞”和“象辞”所说,“中”就是卦爻的位置居中,具体指“下卦”的第二爻和“上卦”的第五爻。所谓“正”,即是阳爻居阳位(单数为阳),阴爻居阴位(双数为阴)为正。合于“中”吉利,合于“正”也吉利,即使处于逆境也不会有灾祸;既能合“中”,又能合“正”,那就更加吉利了。

    这样断卦,确实体现了非常“简易”的精神,但绝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对号入座”,而是具有其深刻的道德修身内涵。

    这个“中”,不仅仅是“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老子所说的“中气为和”。源自《老子·德道经》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什么叫“中气”?《周易》八卦由代表“天、人、地”三才的三个爻画组成。上爻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很显然,“中”即是人。比较难理解的是“气”。概括来说,“气”是自然宇宙间滋养万物的能量形态。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对应于人的“肝肺心肾脾”五脏,心居其中为帅,故常以修心代表修德、修身。其能量属性对应于自然界的“木金火水土”。而且这种能量形态也是有阴有阳的。阳性表现为正向的德性,阴性则相反相背。人自觉修德,纯阳五德圆满即为《老子·德道经》第二章所揭示的“得一”。这个“一”,也称为“德一”、或者“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类探讨生命价值、心灵奥秘,梦寐以求,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道、释、儒文化共同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气为和”就是人以自身圆满的德性,与天地相和谐,与万事万物相和谐,当然会化凶为吉,转逆为顺,大吉大利,“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上》)。

    “中”的含义明确,对“正”的理解自然就在其中了。“正”就是“德”,唯德为正。

    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正”字图文非常有趣:

    上面是一个方框,下面是人的脚趾,意思是说,所有不合德的行为,就像陷阱一样危险,要止住脚步,不要掉下去,就是“正”。

    两千多年前的金文字形演化为上“一”,(即“德一”)下“止”。《说文解字》解释为“徐锴曰守一以止也。”意谓人生在世,德性修养,精神追求达到“德一”的境界,就再也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了,唯一而足,守一以止。这个解释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老子道学的“守一”修身法才完全退隐丢失了。

    正 对一千年前出现的楷书“正”字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在甲骨文和金文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老子·德道经》的哲理真义作出最合理的解释。“正”即是德,但已经不是“德一”之德,而是朴散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子系统的五德。我们看一看,这个“正”字正好由五个“一画”组合而成。老子所说的“为正”就是要提醒世人时刻不忘修身修心,将朴散的“五德”修补为圆明的“德一”,使自己的一点灵光,淳德归道,返回人类本来的精神家园。

           五、正视《周易》中蕴藏的道德能量性,是真正认识,《周易》,研究《周易》的入门密钥。

       250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对被尊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进行研究和阐释,无论是从古代象数、义理、训诂、考证出发,还是从现代哲学、人文、科技、出发,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著作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可是从五德五行道德修身出发的研究阐释,除了散见于古代传统道学经典中的相关论述外,现代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

    原因何在?除了以儒解易,道学退隐的历史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丢弃了中华道学内求修身的文化传统之根,无视道德能量性的客观存在所致。因此绝大多数的《周易》研究者都由于缺乏修身实践,而难于进入这一领域,日久习惯成自然,许多人就干脆不予承认这个根基所在,而在外求智能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让我们重新审视古老的《周易》,不难看出,五德对应于自然五行,对应于人体五脏,在这一精妙的道德修身理法系统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德一”,就是道德的能量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

    以上是《周易·系辞》中最著名的一段话,其核心就是对“道”与“德”内涵的揭示,意思是说:

    “道”,看起来似乎只是阴阳变化,非常简单,实则至高至大,难以言传。唯有修善德可以承继;唯有人之“性体”自觉修德才能成于道。世人对“道”的认识,只能通过“仁义礼智(知)信”的能量形式来感知,因此德性修养高的人认识就比较接近,修养差的人就往往陷入后天智能私见;不知“道”的人生活在道德能量的养育中却毫不知觉,所以真正能够明德知道,修身至达“道”的境界的君子就非常之少了。“道”以“仁(义礼智信)”德来显示,以默默无闻滋养生命的潜藏形式为人和万物所用,这就是“道”的“盛德大业”,至高无上,伟大之至。人修身修德与天地联通,就能获得丰厚的天德地气能量,与道合一,就是成就无以伦比的“大业”;能够将修身修德,度己度人的功德天天都能发扬光大,就是“盛德”。道德能量生生不息,运化性命进入“德一”,回归道境,就是“易”的真义。用卦象来显示,五德圆满如一,就是六爻纯阳的“乾”卦。法天象地,淳德归道的卦象,就是纯阴柔顺的“坤”卦。知道用数术的最高层次揭示事物的来龙去脉叫“占”卦。通达阴阳变化,知白守黑,才能成就崇高、伟大的事业。易占的最高境界就是“道”,无阴无阳,深不可测,妙用无穷,只能赞叹说太“神奇”了。

    如果不从道德能量内涵的基点出发来解读这段“系辞”,是很难说通的,即使能自圆其说,也只是在阴阳五行的有相世界中兜圈子;即使占卦的技术再高明,也进不了“道德”修身殿堂。

    除此而外,《周易》64卦的卦象与卦辞都可以从自然现象和五德能量与人体感应的角度来理解,(以后将专文论述有关卦例分析。)古代道学典籍中的金丹学著作也有这方面研究丰富资料,我们也应该重新认识并参考学习。

    非常感激熊春锦先生提出的“一元四素全息论”,给了我们重新认识《周易》,从道德修身的根本上解读《周易》,研究、运用《周易》的金钥匙:

    “修身修真学遵循道家科学的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象、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的整体学说,我们将它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元,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就是万物的根本、本源、元本、核心、自然,正如老子《德道经》所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素,是指道家学说中,研究认识万物的四大基本元素:象、数、理、炁;全息论,就是整体中有局部,局部中有整体,隐显、阴阳一元整体的理论和方法。

    “修身修真学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认为,万象由心(核)而生,一元这个德和道的核心决定着万物整体的基本状态,内部核心对整体外象结构起着主宰作用。由心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研究宇宙万物,都应追本溯源,以一元核心为根本,为总纲,‘道者,万物之注也’。研究万物,都应当复归于道的根源之中,才正确把握和展开。在把握一元的基础和前提下,运用象数理炁四大基本‘元素’,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地进行全息整体性的探讨、研究和实践,创造与发明,这就是道德根文化的方法论和天人合一观。四素的‘象’,是指自然之象,数理之象,无形有质之炁的象,无形有质和有质有形的内象与外象,肉眼可观之象和非肉眼可观之象。‘数’,是拟似和抽象的数字,实质与映射的数学关系,以及相关的数学程式关系描述。‘理’,是指运用心传意会、感悟体察万事万物的本质与外象机理;是指运用文字、语言阐述表达万物生成变化的理论及实质;是借鉴前圣先贤们实证的经验体悟记载。‘炁’,是德一能量进入一切有相物质后的形质,它是指万事万物质性的隐态高层次先天精华质元,它是万物生成之内核,变化之本始,炁是先天质元类全息体物质。万物的内在形质中,都存在着精炁神三元物质,把握住这三元中的炁,向下可寻其精而知形,向上可觅其神而识其性。”(《道医学·绪论》)

    正是在先生这一思想方法的指引下,使自己的学习《周易》走出了误区,走出了困境,并且不揣浅陋地写出了这篇小文,汇报同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 好书

    作者:豆瓣鱼 发布时间:2008-08-12 19:45:48

    2008年1月在东莞做二手房经纪人的时候在东莞永正购书城买的这本书。

    看了有3、4遍了。

    当时想读《道德经》,书城有不下十种版本。最终买了这本《德道经》,有理由:马王堆汉墓甲本原文。全书繁体字,另有大量原文的“修真学异构字”。与通行本不同之处,都一一有注明。

    书中译文多从修真学的角度出发,较市面上其他滥竽之作来讲,有趣很多了。“修之身,其德乃真”,那么以修真学的观点来解读,我个人认为更贴近老子思想原旨。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mobi(414+)
  • 中评(110+)
  • 书籍多(459+)
  • 好评(610+)
  • 全格式(127+)
  • 可以购买(429+)
  • 还行吧(253+)
  • 一星好评(175+)
  • 已买(595+)
  • 无水印(397+)
  • 差评少(631+)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15:41:0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权***颜: ( 2024-12-31 03:21:4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27 06:53:2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沈***松: ( 2024-12-21 15:33:5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寿***芳: ( 2024-12-12 01:08:5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谭***然: ( 2024-12-17 22:58:4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蓬***之: ( 2024-12-07 18:14:25 )

    好棒good

  • 网友 菱***兰: ( 2024-12-23 10:52:1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詹***萍: ( 2025-01-02 00:32:0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