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哲学的故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4:45

哲学的故事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哲学的故事精美图片
》哲学的故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哲学的故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166074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7
  • 页数:520
  • 价格:3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4:45

内容简介:

《哲学的故事》并非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通过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的思辨哲学的故事的方式赋于知识以人情味。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致读者/ 引言:谈谈哲学的用途/ 第一章

柏拉图/ 1、柏拉图时代的背景/ 2、苏格拉底/ 3、柏拉图的经历/ 4、伦理问题/ 5、政治问题/ 6、心理问题/ 7、心理学解决方案/ 8、政治学解决方案/ 9、伦理学解决方案/ 10、评论/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与希腊科学/ 1、历史背景/ 2、亚里士多德的事业/ 3、逻辑学的创立/ 4、科学的结构/ 5、形而上学和上帝的本质/ 6、心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哲学的故事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哲学的故事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哲学的故事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他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因为很少有他会十分在意的东西;然而,在巨大的危机中他愿意献出生命一一因为他知道,在某些条件下生存是不值当的。他乐于助人,虽然他对别人为他提供服务感到羞耻。表达善意展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接受恩惠则象征着卑微屈从……他从不抛头露面……他爱憎分明,他敢说敢做,因为他轻视其他一切人和事……他从不疯狂崇拜,因为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是伟大的。他无法恭维他人,除非那人是他的朋友,恭维是奴隶的特点……他从不感到憎恨,对于伤痛也总是很快忘记和痊愈……他不善言谈……自己是否受到赞扬他不关心,别人是否受到谴责他也不关注。他不说别人的坏话,哪怕这人是他的敌人,除非只关乎他们自身。他举止稳重,声音低沉,言谈得体,他从不匆忙慌张,因为他关注的只有少数几件事情,他不容易激动,因为凡事在他看来都不甚重要。发出刺耳的叫声和急促的脚步是因为这个人太在意……他以高贵、坦然的姿态对待人生的起伏,尽其所能,随遇而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以充分的战略指挥着自己有限的兵力一样……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乐于独处,而无德无能之人则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且害怕孤独。

这便是亚里士多德的超人。


也许有知识的人和愚昧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反社会的冲动,但是他们肯定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人们聚在一起要比独处时更糊涂、更残忍。


  可以说意大利是一个有过一次文艺复兴、却从未有过宗教改革的国家。它可以为美而自我毁灭,但一想到真理,便像彼拉多一样充满了怀疑。也许意大利人比咱们都聪明,并且发现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妄想,而美——不论它多么具有主观性——却是一种可以拥有的现实。


  我们独立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幻觉;我们都是法则和原因的伟大河流中的一滴水,是上帝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一个更大的事物的转瞬即逝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死后它仍将永远存在下去。我们的肉体只是我们物种躯体里的细胞;而我们人类也只是生命戏剧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的心灵,则是一只永恒火炬发出的阵阵闪光。


如果生命是一场唯有最适者才能生存的竞争,那么力量便是最高的美德,柔弱便是唯一的缺陷。能够存活下来的便是善,是胜者;退却的便是恶,是败者。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存在着一个靠感官惑知的物质世界,也存在着一个靠思想推知的规律世界。我们看不见反比平方律,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无所不在。

10岁之前(游戏和运动)

11-16岁(音乐训练,音乐也不仅仅是音乐,那些枯燥的数学,历史科学等科目,需要用音乐来赋予它们有趣的形式。)

20岁 接受第一次筛选(宗教的力量)

20-30岁 主修哲学,一是有条理地思考,二是政治学

存在一个靠感官感知的物质世界,也存在着一个靠思维推知的规律世界。

31-35岁 理论训练,将学会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政务之中。

36-50岁 将抽象的理论经现实世界的检验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哲学的故事》并非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通过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的思辨哲学的故事的方式赋于知识以人情味。


精彩短评:

  • 作者:比邻·竹 发布时间:2008-10-24 01:54:50

    还没读透,暂时不读了,算被领过路了,有机会再参参

  • 作者:jiaqi 发布时间:2010-09-18 09:02:18

    启蒙入门吧

  • 作者:檀 弓 发布时间:2009-01-13 16:07:26

    经过了三年的荒废,终于高考失利后,这本书重新让我拾起对书籍的信心,可我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 作者:じ蘟姓埋姳″ 发布时间:2010-11-14 18:34:48

    还不错,可以一读。

  • 作者:咚咚咚次打次 发布时间:2022-03-26 23:50:38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从另一方面说,不破不立,正是受到日本人足够多苦难和欺凌,才有全民抗日的决心

  • 作者:都归尘土 发布时间:2010-12-14 16:54:00

    要淳朴的世界可这也太淳朴了看得我泪流满面恨不得少长几岁


深度书评:

  • 哲学有点难,却很纯粹

    作者:成长疗愈书屋 发布时间:2023-01-15 21:14:01

    喜欢哲学,是从听到陈果老师讲的哲学课时开始的,之后开始陆陆续续阅读一些哲学书籍。

    陈果老师讲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而我则是使出了洪荒之力才啃了一点点,也很知足了。

    个人觉得不管我们世俗也好,脱俗也罢,功利也好,淡泊也罢,读点哲学终归是有好处的。

    有人认为,哲学是空想,是形而上,是伪清高。事实上,哲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

    动物不会反思自己的一生,也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人会。

    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死亡是什么,怎样看待死亡,诸如此类的哲学命题。

    不管怎样,很多人确实非常喜欢哲学,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个,哪怕不懂多少,但每次沉浸,每次哲思,必会让我莫名喜悦。

    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这种喜悦,柏拉图甚至把哲学称为“那珍贵的喜悦”。

    只要对生命的理解增加一毫,我也认为到人世一遭很值。

    我们不能说追求物质不好,谁能否定物质的意义,但是很多外在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我们能奈他何?

    事实上,我们还真有对策,那就是修炼一颗平常心,有备无患,如果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说“首先去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内容吧”,“其余的部分即使不是接踵而至,也会在失去时不觉可惜。”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哲学包含以下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

    要达到达·芬奇所谓的“最崇高的愉悦、理解的喜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哲学拆开来看,而应该跟随哲学家们的思考,汲取他们的智慧营养,滋养自己的生命之花。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一书概述了许多先哲的智慧思想,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斯宾诺莎、伏尔泰等。

    尼采在《快乐的智慧》一书中说到:“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

    化腐朽为力量,这也正是哲学的伟大之处。

    01、苏格拉底:为精神而活

    生活中,很多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难免感到无聊空虚,他们无数次仰望星空,只为解决自己心里的困惑。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一系列的哲学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当时也算是见多识广,他们重视内省,考量自身的思想和本质,而非外在的物化世界。

    但是,这些哲学家们也不见得个个都物质富裕,苏格拉底就是外在条件较差的一位,他长相粗犷,家庭有些贫困,但是,他皱巴巴的衣服并没有遮住自己智慧的光芒,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些哲学家们看来,失去了精神追求,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们谈论时事政治,认为没有论道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那么,贫困中的苏格拉底怎样解决自己和家人的温饱问题?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靠自己的智慧养活,他出售的是自己的思想,跟我国的孔子有些相像。

    在苏格拉底周围,不乏一批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中有贫困的,也有富裕的,其中,柏拉图就是一个有钱的贵族。

    正是在这些追随者的资助下,苏格拉底 才创立了欧洲哲学。

    但是话又说回来,凭借苏格拉底的智慧,他完全可以生活得更好。因为据能力非凡的祭师德尔斐城称: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希腊人。对此赞誉,苏格拉底则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苏格拉底之前,有出现过许多哲学家,这些哲学家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属于外界的东西。

    苏格拉底则提出: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因为他认为相比外界,人的心灵更有研究价值,于是,他把研究的方向转为向内探索。

    正因为苏格拉底看到了当权者的教条和臆想,又不屑当权者的面子,指出他们的愚蠢做法,把很多不称职的当权者们通通都批判了一番,他最终被判了死刑。

    相比之下,我国的老子就要明智得多,老子也有智慧,虽然面临险境,但他最终还是保全了自己。高明的人始终能够顺应时势,不做无谓的牺牲。当然,有些牺牲是很有意义的,能够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此事记录在了《苏格拉底自辩篇》:世上第一位为哲学殉难之人向世人宣告了自由思想的正当和必要,在国家面前维护了自身的价值,并拒绝向一群素来为他所不齿的人乞求怜悯。他们有权赦免他,但他不屑于请求。愤怒的众人判定了他的死刑,而法官们却想放他一马,这真是对他的理论的一种奇特的肯定。若他没有否定众神祇就好了?教给人们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更多更超前的内容势必引来杀身之祸。

    彼时,苏格拉底周围的人早已痛哭不止,而他却轻松愉快地将毒药一饮而尽。

    苏格拉底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他相信光明终会有到来的一天,这也是我们后人景仰他的原因吧。

    02、柏拉图:追求心中那道光

    苏格拉底死时,他的学生柏拉图只有28岁,柏拉图蔑视民主,憎恨暴民,期待智慧和优秀的人来统治雅典,但希望破灭。

    柏拉图为了逃离当时的黑暗危险的雅典,他不得不云游四海,周游世界各国,包括埃及、意大利,也因此接触并汲取了很多不同国家的思想。

    公元前387那年,40岁的柏拉图返回雅典,此时的他已不再年轻,多了几分成熟。他集众多智慧于一身,兼具哲学家与诗人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对话式文体。为了追求真善美,柏拉图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将他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柏拉图的崇拜者非常多,其中就有雪莱,他评价道:“柏拉图前所未有地将严谨精深的逻辑推理和热情奔放的诗歌融为一体,用绚丽缤纷却不失圆润和谐的段落谱出一曲曲令人无法抗拒的美丽乐章,说服并推动着读者紧随其前行,脚步急促得仿佛没工夫喘气一般。”

    爱默生甚至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亦是柏拉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大谈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艺术理论。

    在今天物质至上的人们看来,哲学家们非诚不务实,正义、道德、平等又不能当饭吃,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哲学无疑成了他们活着的证明。

    柏拉图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三种根源:欲望、情感和知识。

    欲望太重的人倾向于追求物质;情感和勇气太强的人倾向于追求权力;看重知识的人则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的人,最大的乐趣便是思考和理解,他们远离尘世与喧嚣,独自沉浸在思索的静谧、清净之中,追求着心中那道光。

    柏拉图为我们呈现的是怎样一幅愿景?

    人们安居乐业,和平相处,过着美好而有节制的生活,没有过度的欲望,哪怕有条件,也不去过奢侈的生活。

    然而,人不是神,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很多人在满足自己最初的愿望之后,又在追逐下一个目标,这就是现实。

    人毕竟不是动物,除了满足生存的需求后,人们会用财富地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人们会攀比、嫉妒、争斗,这样的思想早已在每个人心底烙上烙印。

    所以,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由懂哲学的人来治理,也就是用知识来治理国家,这样,人们才不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柏拉图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国,但让世人羡慕的是,他走得非常安详。80岁那年,在参加一个学生的婚宴中,人们玩得非常开心,柏拉图找了间安静的房间,躺在一张躺椅中小憩,第二天当疲惫的人们试图叫醒他时,发现他已经离世了。

    柏拉图论述的内容非常多,涉及面也非常广,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对于人出身的看法,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统治者出身的人永远都是统治者,不管他有没有能力,是不是具备知识,他都享有上层阶级的待遇;如果是平民出生,那么他就永远不能翻身,哪怕他很有智慧。

    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似乎很平常,很多人也确信无疑,但是在柏拉图时代真是不简单,难怪有人评价他就是哲学。

    0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出生背景很好,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从小在浓郁的医学氛围中长大,30岁时,亚里士多德开始跟着柏拉图学习哲学。

    学习了多年后,亚里士多德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柏拉图对这位学生颇为赞赏,多次举荐他。

    两位都是顶级聪明的人,一开始两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师徒两人还是发生了思想上的分歧。

    不知柏拉图是不是开玩笑,“称他的学生是吸干母亲乳汁还踹了她一脚的不孝之子”。

    即便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是受到了当时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赏识,被任命为将来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应该算是著作较多,虽然不乏一些错误和谬论,文采也不比不上他的老师柏拉图,但是他的著作也算是对人类知识的一次大汇总,所以说后人称他为“大哲学家”,绝对当之无愧。

    可以说,柏拉图更擅长文学,而亚里士多德更趋向于科学。

    当然,亚里士多德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在几乎没有前人基础的前提下,完全凭借自己的敏锐思考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逻辑学。

    如果说柏拉图有些偏主观,那么亚里士多德则是非常可观的一个人,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怎能令后世不敬仰,更何况现代科学也离不开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打下的基础,对吧。

    可以说,我从亚里士多德身上学到的一点,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04、结语

    说真的,读哲学书藉真的杀脑细胞,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理解了一些哲学知识,还是觉得挺受益的。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也可浅尝辄止,将来有机会再深读吧。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本书还是讲得非常生动的,只是我的心太急了点,想快速完成,但是哲学不可能读得有多快,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深思。

  • 哲学的故事:一切“主义”皆是时代的召唤,在解构与重建中把握平衡

    作者:姜白 发布时间:2018-12-06 14:49:57

    如果将目光放远,纵观人类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思想走向,我们发现,

    一切哲学主张无不是时代需求的倒影

    ——

    激情澎湃则呼唤理性,理性刻板则召唤激情

    一切“主义”皆是时代的召唤,历史命题在解构与重建中曲折前进

    试图响应这召唤的先哲,从失衡中把握平衡的某点,并千方百计把成果传播给世人,这或许是“普度众生”最现实的写照。

    既然不产生经济效益,我们凭什么学哲学?

    培根回答:“

    你首先应追求思想的完美,其他的东西即使不尾随而来,也会失去了而浑然不觉。

    哲学让我们不从事物现在、过去或未来的样貌考察,而立足不变的本质剖析;

    洞察一切艺术与科学、技能与理论在炉火纯青之时的共性,把握其内在的共通命运;

    让在漫长历史中发展到过分细枝末节的技艺返璞归真,以免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剖析自己行为模式的深层渴望,认识真实的需求并重新规划人生

    如叔本华承认痛苦是人生的常态,因此平静地对待一切悲喜;如苏格拉底把死亡视作探索真理的最后禁地,因此满怀期待的奔赴死的新生。

    哲学不使我们富有,却使我们自由

    ——这或许是最佳答案。

    01. 古希腊哲学故事「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英雄主义者苏格拉底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商业的繁荣催生了科学、哲学和艺术,时人试图以哲学手段解释世界本源。

    当时人性善恶观分为两类:一类如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文明是恶;一类如尼采,主张人性超乎善恶之上、不能区分

    苏格拉底属于后者,支持贵族式民主、先天具有反民主倾向。

    他不试图掀起政体逆流,而是基于客观立场,反思亟待解决的制度缺陷。

    然而这种积极的探索,被政客视作对权威的挑战,足见哲学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驰——

    哲学造就超然的智者,政治需要才能中等的凡人

    苏格拉底与平民关系也不和睦,其本意启迪智慧的追问被视作挑衅。雅典人用“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送上法庭。

    苏格拉底燃烧着英雄主义者的灵魂,自愿以死彰显真理之神圣,最终化流放为死刑,上演了行为艺术的巅峰

    理想主义者柏拉图

    :目睹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坚决抵制群氓的民主制。

    他认为狡诈者将利用对甜言蜜语喜闻乐见的民众,造就披着民主外衣的独裁

    柏拉图将理论形成著作,构建了哲学家当王的

    《理想国》

    ,其中澎湃的激情极具召唤力。

    如雪莱所说:“

    严密精深的推理和狂乱热烈的诗情,为绮丽和谐的词藻所融合,呈现了罕见的统一,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音乐洪流,驱使说服力向前急驰,压得读者喘不过气来。

    人凭借理性判断,却迫于感性行动。

    这是人很难像喜欢柏拉图那样,热爱亚里士多德的原因。

    现实主义者亚里士多德

    :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时吾尤爱真理”,可以窥视师生思想的分歧。

    二者的论辩,代表了西方哲学两种思想倾向之分歧:

    柏拉图主义是理想者的故乡,亚里士多德主义是现实者的家园

    冷酷的斗争恰恰体现二者思想的一脉相承。

    毕竟,

    激烈的辩论要么发生在最无知者之间、要么发生在最具智慧者之间

    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大量术语,以至于今天不使用亚里士多德的词汇就不能谈哲学。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是从愉快的对话到严谨的学术的必然过程

    02. 中世纪的神学锁链——「飞越疯人院」

    培根对理性的呼唤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栖身在宗教屋檐下,试图用神学前提得出科学结论。

    一千年后,伴随海外贸易、十字军东征,禁欲主义和独断教条的前途终被断送。

    培根这样批评根源自古希腊“斯多葛主义”的基督教义——不动心的宗教禁欲,不仅有损身体快乐,而且无助于道德健康。

    越是反抗敌人,敌人就越显得可怕

    。正如某种理念如呼吸般自然,就不用冠以“主义”的名号。

    他主张,“

    人的身体应当习惯于放欲,正如习惯于节制,否则一刻的不节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培根对客观事实与理性的倚重,已经超出了其应享有的地位。然而 “

    沉疴用猛药,乱世需重典

    ”,便是此理。

    老话重提,从理论到实践

    :杰•姆•罗伯逊说:“

    绝顶的智慧化怒愤为嬉谑,化为烈火为光明。

    在培根恢复人性与理性的地位后,我们试图展开反抗宗教的具体实践。

    任何从琐屑中醒悟的人,都能对荒诞指指点点。

    然而批判教育太容易了,如何改进?可嘲讽漏洞太多了,如何变革?

    孔子在看清政治无可救药后投身政治,这是“

    虽千万人吾独往矣

    ” 。伏尔泰也选择肮脏自己趟进浑水。

    没有哪个有潜力窥探智慧的灵魂,不曾被死亡诱惑

    .。伏尔泰坦言自己因此勉力工作,用通往理想的慰藉弥补今生今世的遗憾。

    塔伦泰尔说:“

    如果你不想自杀,就要不断地做些事情

    ”;

    伏尔泰说:“

    人全是好的,那些虚掷光阴的人是例外

    。”以此形容20岁便死了、70岁才进坟墓的人也恰如其分。

    在伏尔泰八十三个年头的生命中,他的著作没有一部不被列为禁书,总是在流放和监禁的间隙中寻求生存。

    今天我们不读伏尔泰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使命

    03. 理性与反理性的近代人「在解构中重生」

    实现短暂平衡的康德

    :休谟说,“

    当理性违反人性的时候,他会立即转而反对理性。

    在用怀疑精神击败宗教信仰后,欧洲人像长大的孩子审视父亲那样回头审视理性——

    那长期经验积累的直觉与基因印刻的记忆,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否比后天培养的理性更能主宰行动?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用“批判哲学”主宰了整个十九世纪、塑造了今日思辨哲学的巨匠,回应了对无神论绝境的共鸣。

    他试图把宗教从理性枷锁下解救出来

    当机械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主体、唯有客观存在,当唯神论者确认唯有神明赋予的优势、没有规律,康德巧妙调和了两个极端的矛盾:

    他既承认个别经验赋予我们认识,也承认那不是认识的全部

    因为哪怕抛开 “太阳从这边升起那边落下”的经验,人类也发明了纯逻辑的学科——数学,足以证明主观能动性的存在。

    至此康德说出使其被视作伟大的论点:

    人的心灵不是一连串或一簇心理状态的抽象名称,它是能动的器官,把混乱不堪、纷繁复杂的经验,转变成秩序井然的思想统一体。

    这种认识具备让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雏形。

    平衡的再打破,于解构与重建中丰盈

    :在康德的短暂平衡后,受到动荡的世界局势牵连,加以个人主观倾向的左右,

    哲学家再度于感、理性的两极间展开拉锯

    随法国大革命与革命意志的败北,理想主义为悲观主义取代

    。应运而生的叔本华认为:

    人生如钟摆,总是在痛苦和空虚之间摇摆

    但是,很明显,勉强热衷声色的人清心寡欲,和勉强哲学家经商一样事倍功半。

    生命是自由的,不论是强权的枷锁还是“崇高”的枷锁都不应当背负

    随理性破灭的痛苦淡忘,世界再次用冷风冲刷柔弱的心灵

    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告诉世界:“

    高级的生物是从较低级的生物发展来的,而人类也不例外

    ”。

    此后,

    哲学世界先后被数学和生物学统领头脑

    。斯宾塞试图像解释生物种属一样,解释天体和地层、社会和政治、道德和审美,解释野蛮人是怎样发展成莎士比亚的。

    19世纪,继斯宾塞冷峻了头脑后,

    尼采再次向心灵纵火,重申激情与本能的地位

    他让弱肉强食进攻到伦理学的领域,彻底摒弃对同情、利他、宽容等美德的崇拜。

    “真善美”的彼岸

    :尼采在反对理性、恢复本能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

    一个人在利己后多少是能够利他的,说道德彻底不存在未免偏激和忽视现实

    因为,尽管物质永恒作为基础,尽管本能永恒是躯使行为的根本动力,但有的人因物质满足、有的人不能因此满足。

    后者精神力更加强劲,势必取得超越现实的追求——

    科学知识、道德理想、艺术审美,三者构成“真善美”的最高理想

    可见,道德本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之一,哪怕没有外力,诸如教育的干涉,也会自发形成,否则如何解释其最初的来源?

    有的人物质欲望格外强烈,哪怕成为皇帝还想当神仙;有的人物质上格外冷漠,无法从消费中得到快乐,却从真善美的追求中得到回报。

    后者被更加推崇的原因,是它契合了人类进步的方向,即

    物质需求逐渐丰富起来,开始将前进方向全面转向精神追求

    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发达成精神进步,因此我们奋力的制造“伪君子”。

    之所以不惜虚伪,是因为

    自发形成的善和被动形成的伪善,落到行为上是一致的

    对先行者来说,

    也许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却走得远

    。这便是“群众基础”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姜白的树洞(jbdsd9512), 我会写书评,分享我是怎样“了解我是谁”的小故事。

    也可以把你的困惑发送到后台,我们一起应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180+)
  • 超值(466+)
  • 好评(500+)
  • 傻瓜式服务(100+)
  • 藏书馆(664+)
  • 愉快的找书体验(143+)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09 07:09:05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10 09:09:0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沈***松: ( 2024-12-10 04:12:5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丁***菱: ( 2024-12-21 22:43:0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印***文: ( 2024-12-12 04:55:51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方***旋: ( 2024-12-19 03:38:5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石***致: ( 2024-12-27 19:32:0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蓬***之: ( 2025-01-06 15:03:21 )

    好棒good

  • 网友 益***琴: ( 2024-12-16 20:30:09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晴: ( 2024-12-28 20:51:0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饶***丽: ( 2024-12-20 18:43:4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