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他的作品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老舍和他的作品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书籍目录:
自序 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一章
老舍的出生/ 庆贺新春叫“庆春”/ 其他名号
第二章
父亲殉了大清朝/ 母亲挑起养家重担/ 幼时的穷困/“北京(骨泉)人”
第三章
入小学堂/ 北京孩子的生活/ 不十分用功的学生
第四章
母亲的影响/ 在“北师”/ 对清朝倒台的兴奋/ 新希望趋于幻灭
第五章
时局像“走马灯”/ 当小学校长/ 没在“五四运动”里面/ 不做“过激的事情”/“理想公民”
第六章
“小教育官儿”/ 写《老张的哲学》的材料/ 去南开中学教国文/ 文化界的热闹/ 从津返京,生活复窘/ 读英文认识艾温士教授
第七章
二十七岁赴英/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中国语讲师的工作/ 本薪与“外快”
第八章
初到伦敦/ 租房经历/ 莫逆之交艾支顿/ 从不提合译《金瓶梅》/ 搬到学生公寓受罪又受气/ 房东太太的女儿
第九章
英国人不注重“吃”的原因/ 《二马》里刻画的英国人/ 失业和学非所用的本地人/ 身在番邦,心怀祖国/ 国内的变化/ 严肃的“私生活”
第十章
开始创作的动机/ 极喜欢读狄更斯的作品/“学贯中西”“靠得住”/ 中国旧小说和地方曲艺的影响/ 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十三,罗成关”/ 定亲退婚“遭大难”/ 《老张》投稿经过的几种说法
第十一章
处女作轰动文坛/“文学研究会”/ 《赵子曰》/ 革命行动最大的好处是“不用上课”/“赵子曰”式的青年
第十二章
以英国为背景的《二马》/ 告别伦敦,游览欧洲大陆/ 《二马》和巴黎/ 坐上法国邮轮去新加坡 / 喜欢夸大自己的穷困
第十三章
第四部小说《大概如此》胎死腹中/ 比较东西方社会,思想上起了变化/ 离开欧洲前后的中外时局
第十四章
放弃写“华侨奋斗史”一类的故事/ 《小坡的故事》/ 辛苦的创作过程/ 在新加坡住了半年
第十五章
被催婚/ 和胡絜青成家/ 几桩“罗曼史”/ 梅花与初恋/ 道路传闻的“一段情”
第十六章
被聘为教授/ 初到济南的失望/ 一生较好的一段时光/ 山东的政治空气
第十七章
齐鲁大学的历史/ 讲课非常“叫座”/“能说会道”带来的“明星感”/ 和冯玉祥拉上关系/“温和”的“反对派”/ 喜欢“耍滑稽”而丢了教职
第十八章
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影响写作情绪的三大因素/ 时局:大动荡时期/ 文艺思潮:左、中、右各派的“争鸣齐放”/“三十年代文艺”/ 始终保持“散淡的人”的立场/ 写闲适性的文章
第十九章
供求需要,大力增产/ 写短篇应付各杂志编辑/ 教书和写作在时间上起了冲突/ 卖文无法糊口,重操粉笔生涯/ 《磕头了》
第二十章
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 短篇小说/其他创作
第二十一章
重操旧业/ 好友白涤洲病逝/ 搬到“洋气”的青岛/ 衣、食、住、行、玩
第二十二章
山东大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任于青黄不接之际/ 和在“齐鲁”时一样受学生欢迎 /“议和会”/ 辞掉教职,专心写作/ 只有买画舍得花钱
第二十三章
日本对中国节节进逼/ 炮火中的济南/ 以文艺的力量参加抗日/ 只身南下去武汉/ 住进冯玉祥家/ 武汉三镇所见
第二十四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权”落到“散淡的人”身上/“文协”的周转/ 开理事会借“大头儿”们请吃饭举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第二十五章
对“文协”的两大贡献/ 推行通俗读物/ 大量的创作:“旧瓶装新酒”
第二十六章
“文协”会刊《抗战文艺》/“文艺与抗战有无关系”的笔墨官司/ 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 为《抗战文艺》写的文章/ 附文:“文协”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
第二十七章
全副精神放在“文协”上/“巧妇作成无米炊”/ 日机轰炸下坐船去重庆/“通俗文艺讲习所”/“作家战地访问团”
第二十八章
第一个话剧剧本《残雾》/ 重庆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文协”同人躲警报/《抗战文艺》陷于极端的困境
第二十九章
“前线慰劳团”/ 长诗《剑北篇》及自我批评/ 用“辙”多,朗诵效果比默读好
第三十章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 要求提高稿费,忠实支付版税/ 成立“救济贫病作家基金”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年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1965年在邵氏电影公司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该片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灵感。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也令胡金铨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传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并留下《胡金铨谈电影》《胡金铨随笔》等文集。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有人说北京人都song(二声),也有道理历来的造反、革命,都没北京人的份儿,更不用说叱咤风云了。往好里说是“有修养”,其实就是没出息。老舍在“song人”之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老舍在很多书里都以“北京song人”做主角,描写得也确是入木三分,因为他自小在那种环境里长大,而且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老舍他们知道的国内消息多来自英文报,常常因拼音不正确而闹笑话。喻如蒋介石翻译作Chiang Kai-Shek,而英文报就写成了General Shek。他们就弄不懂这位“石克将军”是谁。
老舍生長在北京,北京的小吃全世界有名,他當然對這個「英國大菜」不習慣。
老舍的母亲和很多的北京老太太一样,笃信佛教。老舍自己做了天主教徒,见母亲整天烧香拜佛,认为是“迷信”,看着别扭,立意想老太太“改宗”。劝说无效,就付诸行动。有一天,乘老太太午睡的时候,就把木制的佛像给劈了,连同供桌上的法器和祭品一并砸烂。老太太睡醒之后,见佛像被毁,勃然大怒,不由老舍解释,抡起拐杖就把他痛打一顿,逐出家门。
“宗教革命”失败,还落个不孝之名,势成僵局,老舍就托亲友向母亲劝解,母子讲和的条件就是再去“请”一尊佛像回来——所谓“请”,当然就是买。以后每天要跪在佛像前边焚香诵经,以示忏悔。老舍表面上都答应照办,但在恢复“祭坛”的时候施了一点小阴谋:原来老舍“请回来”的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圣母玛利亚。可能她们二位的扮相差不多,老太太居然没有看出来。
圣母换观音,母子都满意了。很久以后,不知道老舍是受了母亲的虔诚所感动,还是“悟”了“道”,他居然自动“改宗”,信了佛:拜广济寺的月宗和尚为师。
第十章:投稿的经过元不足重视,但老舍和他的好友在文章里屡次提到这件事,而且彼此有些出入。我们就不能不怀疑:他是否记忆错误,还是故意表示不“重视”自己的作品,抑或是为行文俏皮,略掉一些事实。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所谓“第一手资料”也有些地方值得怀疑。
第十二章:由此再一次证明,老舍自述式的文章,有很多地方互相矛盾。他可能并非故意说谎,但为行文俏皮,就开了“荒腔”。
依老舍的看法,三十岁以前的革命者多出于赤诚,上了年纪就变成“吃革命饭”的,而拿美丽的理想去奴役别人的自私自利者。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精彩短评:
作者:奥利弗不吃蘑菇 发布时间:2022-09-07 16:18:55
为什么我会有一种唏嘘感呢
作者:闭关中 发布时间:2018-08-06 20:58:21
悲剧的一生
作者:展煩 发布时间:2017-04-07 21:34:53
真的不觉得有传说中那么好
作者:没名 发布时间:2022-07-12 23:59:46
仍然是一种自身(反)辩证法,即纯粹自身因而没有自身但能够自身性地存在的自身(能在、主体、自在的精神),完全舍弃了自身因而同样没有自身的自身(必在、客体、自为的精神),以及作为自身设定下来的完满的自身(应在、主体-客体、自在自为的精神)。谢林首先通过伦理性的决断从不可预思之在上溯到能在、纯存在者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然后反过来构造纯然现实的精神,这一精神在与原初偶然(智慧)的遭遇中潜能阶次化,通过虚拟位格的嬉戏观视未来,从而作为能够意愿者开启创世。尽管较中期更接近有神论,但仍坚持神只有通过世界进程才能位格化,因此就像他的同时代人指责的那样,有撒伯流主义的嫌疑。然而,神的创世与实在的此世相比仍是理想的,此世是原人堕落的结果。谢林有着把异教史纳入基督教的宏大企图,因而把希腊秘仪视作神话与启示的转折点。
作者:纪南 发布时间:2024-04-19 16:44:50
关于文化的部分很喜欢,关于个人经历的随笔有点看不进去。
作者:多瑙河读书 发布时间:2024-03-09 22:04:57
去年给孩子买的,今年才来评价,真是太太太好了!!!
深度书评:
不成问题的问题
作者:浪影 发布时间:2018-10-13 14:37:08
胡金铨
最近有很多人在谈老舍,有人说他的作品是“自然主义”,有人说是“写实主义”,有的说他是“时代的牺牲者”,有的说他是“咎由自取”……七嘴八舌得挺热闹,好像谁都有独到精辟的见解,透着内行。我不懂文学,对文学批评更是外行,但要谈老舍,我有“资格”插嘴。
要凭什么“资格”才配谈老舍呢?依我看,先要能喝“豆汁儿”(与豆浆无关)。“豆汁儿”这种东西除了北京,全世界哪儿都没有,是地道的“京菜”。其实,很多所谓的“京菜”都是“山东菜”。外地人只要喝一口“豆汁儿”,我管保他马上吐出来。天津离北京才两百四十里,天津卫就没办法欣赏“豆汁儿”。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志于研究老舍诸公,不妨先练练喝“豆汁儿”。
还有一项“资格”也很重要:研究老舍,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
当年西太后是否吃过“小窝头”,不可考。可是北京北海五龙亭的“仿膳”有的卖,其成分和制法可参考《中国名菜谱》。
“小窝头” 象征老舍的一生, 没落贵族, 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我不但具备这两种“资格”,还和老舍有“共同的语言”:这不是指我会说“北京话”,而是说我能体会出北京话里的神韵,了解它的幽默,明白它的“哏”。
好比说吧!你知道什么叫“碴车”?“大栅栏”怎么念?“赤包儿”什么样?“果丹皮”和“酸枣面儿”什么味儿?有人说这些是旁枝末节,无关宏旨。其实不然。假若你不懂这些词汇,就没办法看懂他作品中的含义,连书都看不明白,就做批评,那真叫“醉雷公,瞎劈(批)”!
还有一个次要的“条件”,要研究老舍,最好看过他大部分的作品,不管是精读,还是浏览,数量要多。这玩意儿很难“举一反三”。单看他的小说和剧本就大发议论,不妥当。
有人说:“老舍是我的朋友,连他和某女士谈恋爱的经过我都知道,我对他太了解了。”这种“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态度也靠不住。爱因斯坦太太并不懂“相对论”,对不对?
谈论老舍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感,很少有“正中要害”的。当然,有人的确下过很大的功夫,像捷克作家斯拉普斯基(Zbigniew Slupski)的《论老舍》,资料相当丰富,可是太偏重于“做研究”,没有描绘出老舍作品中的精神。就像批评一张水墨画,只分析了它的纸质、用笔、用墨、师承、流派,而没有体会出它的神韵。
我从小就爱看老舍的作品,从小说到相声,大约有四百多篇。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常以老舍作话题。有人就半讽刺半鼓励地说:“你既然对老舍那么有兴趣,何不写一篇文章?”我当时就嘴硬心虚地回答他:“写就写!”可是心里暗想:写文章?谈何容易?“尽说不练”多省事。等再见了这些朋友的时候,有人就“将了我一军”:“看人挑担不费力啊!”一赌气,写给你们看看!
假如我写这篇东西还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只为当年夸下海口,并无其他野心;因为“立言传世”为时尚早,要成为“老舍专家”似乎也太迟了。
动手一写,就觉得自己有点“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单是找材料,就跑得我头昏眼花。写了几段之后,更觉得是“提笔有如千斤担”。听说古人写文章,靠在马旁边,就能下笔千言,有如水银泻地。我好比洒了的“豆汁儿”(不是牛奶),想哭都来不及了。假如立刻打退堂鼓,两年的功夫白花了;再说,刚唱开锣戏就下台鞠躬,透着泄气!
事先也没拟个“作业大纲”, 写的时候只有顺着溜,走到哪儿算哪儿。好像早期的文明戏,没有剧本,演员在台上临时编台词,完全“见机行事”,只要故事大致差不多就行了。可有一节,章法虽乱,内容可没瞎编,绝不会像王斤役那么“信口开河”。
老舍生平部分,多半是根据他自己的文章。这也不是说,他自述式的资料一定可靠,因为有时候记忆错误、疏忽,或故意夸张,过分谦虚,言不由衷等等都会出毛病。自传一类的文章往往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想当年”派,表示以前如何了不起,如今虎落平阳;一种是“淮右布衣”派,说幼年时如何困苦,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自己奋斗的成果,绝非侥幸。为了避免这两种“偏差”,我就采用别人所写有关他的文章,互相参照。假如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或有矛盾之处,就同时胪列,等行家来指正。
有关老舍作品部分,不论是分析或评论,完全是我个人主观的看法,不理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这和吃东西一样:有人爱吃冰激凌,就有人爱吃臭豆腐。我对他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立论只凭个人好恶,不理“思想性”如何。我吃东西也是一样,只管可口与否,不研究它的营养价值。
书归正传。
要谈老舍,谁才有资格???
作者:读旅世界 发布时间:2018-11-18 12:12:01
文/Carrie流浪世界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某段时间里,北京西直门外明光村,有一块已经长出荒草的坟地里,每天下午都会站着一位潸然泪下的中年男子奇怪的是这块坟地早已是杂草丛生了,可见,坟地里埋葬的人早已离世。那为何这位神奇的中年男子对坟墓中去世的人久久不能释怀呢?他们又是什么关系?
走进一看,原来这位神情十分悲伤的男子,正是著名的作家老舍,而坟墓中的人正是老舍的母亲马氏。
说起老舍,我们并不陌生。他的很多作品,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如《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等。但要谈论老舍,谁才有资格呢?恐怕唯有武侠电影中胡金铨才有资本谈论。
胡金铨与老舍同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胡金铨又十分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自己身为电影导演,在创作电影也深受老舍先生地影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舍,胡金铨从1973年到1975年,自费一大笔钱,寻遍英美图书馆。回国之后,胡金铨并没有害怕因文字被批斗。他天高皇帝远,人在港不在怕,并且又碰巧因缘际会,受香港杂志《明报月刊》编辑邀稿,并开设连载专栏来讲述老舍先生生平和创作,后来才有《老舍和他的作品》这本书的诞生。
本书主要讲述老舍先生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学以及抗战时主持“文协”经历等等。
一:
为什么说老舍人生充满戏剧性?
老舍的一生跌宕起伏,危机四伏,又因缘巧合。二岁时,父亲殉了大清朝。母亲便挑起养家重担,依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到了读书年纪,家里突然来了一位福贵人家把老舍拎去上学。母亲发现老舍是读书的料,从此以后,勒紧裤腰带生活拮据,就是坚持把儿子送入学校,然而老舍读书不太用功也并非是学霸。亲朋好友一致认为这位小男孩还是找个粗活养家糊口算了。老舍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是这样评述自己的童年:“因为穷,我很孤高。我感到迷惘、恐怖和一些无法形容的忧郁。
不过,老舍还是很争气,毕业后,顺利当了小学校长。可是,几年之后,老舍又发现这种“公务员”活儿并不合适他干。
于是,他辗转异国,开启英旅全新生活。当时的老舍和当下大多是年轻人一样,出远门是为了拓宽视野。在英国的那5个年头,老舍的日子很艰辛又孤独又寂寞,这时恰好他是创作高峰期,《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被称为“英旅三部曲”正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回国之后,老舍接二连三被母催婚,最终在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了婚。婚后的老舍,成为齐鲁大学的“明星”教授,备受追捧,但编辑催稿却让他很抓狂。
老舍一生的下半场,他又一心想辞职全心投入写作之中。在“文协”主持始终是有勇有谋,然而在老舍生命的尾声,选择投湖自杀,又因此与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二:
读不完的老舍,逛不完的北京,老舍的一生也与北京捆绑在一起。
老舍,原名舒庆春,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在北京,死在北京。
自古以来,都有一个说法,城市滋养着作家的灵感,成就了他们的作品。比如卡夫卡和布拉格、本雅明和柏林、张爱玲和上海……城市、生活和写作这三者对于作家而已是浸染交融的。老舍与北京也是如此。老舍与北京也情深似海,这份情一部分源于母胎情。
他曾说:“他是像爱母亲一样地爱着北京。”
北京胡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树,皆被老舍写入小说中。老舍还最喜欢刻画北京城卑微的人物,《骆驼祥子》是他典型的代表者之一。他笔下的主人公温顺善良帮但又保守自私。他们宽厚热情又狭窄中庸,他们总是无法抛开历史沉重的包袱。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又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所以,胡金铨说喝过北京的豆汁儿才有资格说了解老舍。作者在全书也就是巧用北京的一碗豆汁儿来破解老舍之味。而
北京的“
小窝头”正好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抗日战争结束后,老舍用稿费在胡同买了小院,并写了不少关于新北京、新胡同的散文,如《我热爱新北京》《住在北京》《北京》《顶可爱的北京》《要热爱你的胡同》等一系列作品来表示对自己北京的喜爱。
老舍作品中涉及大量北京的历史、地理、方言、民俗等许多方面。哪些对老舍有一定了解的人,必定是曾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北京胡同宽度,以及亲自品味北京豆汁儿的味道。
三:
历史背景之下的老舍和其他作品。
回国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但这个时期又迎来老舍先生创作的高峰期。此时,他任职齐鲁大学的教授,生活相对比较富裕,著作有《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多部长篇小说。
而他的短篇小说有两个特点:杂与乱。有一部分短篇小说是写着玩的,为了敷衍杂志编辑和凑字数的。泸战之后的作品,多数以严肃认真态度写的,但也有些是备写长篇小说,而最后急着交稿,浓缩成短篇作品。
他的杂文也是相当杂的,有记录生活的琐碎事情、有对时局的意见和揭发社会不合理的现象、有对某些人某些事的讽刺、也有游记类、也有一部分是应酬文,为了稿费而着笔。
总之,正如胡金铨所言,老舍文学创作题材有两大来源:一是读书心得和创作经验;二是教书的讲义加以整理后再拿去发表。
老舍是新中国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一生,始终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老舍和其他作品》这本书写的就是老舍先生的一生。
老舍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你也想要深入的了解老舍先生,《老舍和其他作品》这本书绝不能再错过。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赞(611+)
- 傻瓜式服务(594+)
- 愉快的找书体验(251+)
- 值得购买(119+)
- 二星好评(510+)
- 情节曲折(130+)
- epub(411+)
- 好评多(616+)
- 购买多(649+)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 2024-12-11 12:58:35 )
。。。。。好
- 网友 丁***菱: ( 2024-12-18 10:30:4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方***旋: ( 2024-12-18 15:11:29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扈***洁: ( 2024-12-07 04:15:5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訾***晴: ( 2024-12-16 18:05:2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瞿***香: ( 2024-12-31 04:59:41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车***波: ( 2024-12-26 11:04:27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利***巧: ( 2025-01-06 18:54:3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24 14:31:2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曾***文: ( 2024-12-16 19:49:2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后***之: ( 2024-12-14 19:26:0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田***珊: ( 2024-12-27 18:41:1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喜欢"老舍和他的作品"的人也看了
高级会计职称教材2020 2020年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用书教材高级会计实务 新教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正版新书】时代讲话:邵洵美作品系列:时评卷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2014年新版 违章究竟害了谁 2DVD 安全月培训光盘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正版 舵手经典47 外汇超短线交易 技术、结构和价格行为原理 解析专业超短线交易的经验,掌握外汇短线投机技术核心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解透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册政治与法治人教版 2025新版高一下册政治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配套新高考地区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ZJ 英语演讲 陶曦,牛春玲,张鹏著书籍 研究生/本科/专科 文法类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53单元归类复习三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3本人教版 2023秋曲一线小学五三单元归类复习2024新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Designing Strategic Cost Systems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书画装裱艺术 刘珀【正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爸爸,别怕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一张纸折叠而成的艺术品 生动折纸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美国商品交易法(中英文对照本)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傲慢与偏见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阴影中的军队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高考必刷卷信息卷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