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看文物·器物馆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走进故宫看文物·器物馆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原文化部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隆重推荐!50件故宫典藏国宝级绘画作品,再现中国古代灿烂的绘画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众多文物中精挑细选了50件典型器物,以物带史,物史结合,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件古代器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其内容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叙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学传说、艺术美学、哲学思想、为人处世,进而连缀起中国近万年以来的文明宝藏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高清文物图片,带领读者走入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节点,让您身临其境欣赏文物的真实全貌,进而体验中华多元一体化文明的绚丽与辉煌。
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涉及陶器、瓷器、雕塑、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笔墨纸砚、竹木牙角等各门类。它们饱经沧桑,奇迹般保存至今,有许多已经成为的世间孤品。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科技实力与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智慧、胆识的沉淀与见证。
这种历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近处说,这些介绍可以读者们增长文化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往远处说,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唤醒并激励我们以及后来者们,永远以赤子之心,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文化传统,去开拓创造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书籍目录:
玉 龙 004
红陶 006
莲鹤方壶 008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010
秦石鼓 012
陶武士俑 014
绿釉陶狗 016
海兽葡萄纹镜 018
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 020
大圣遗音琴 022
白釉刻花鸡冠壶 024
定窑白釉孩儿枕 026
朱碧山银槎 028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030
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032
御用监造玉鹰捕鹅饰 034
成化斗彩鸡缸杯 036
罗小华半桃核式墨 038
万历黑漆描金药柜 040
黄杨木东山报捷笔筒 042
松花江石暖砚 044
描金彩漆包袱式眼镜盒 046
乾隆搅色玻璃瓶 048
泥塑雍正像 050
二十五宝玺 052
铜镀金写字人钟 054
旅行文具箱 056
金嵌珍珠天球仪 058
鹿角椅 060
白玉桐荫仕女图山子 062
嵌宝石绿珐琅盖海螺 064
大禹治水玉山 066
金编钟 068
各种釉彩大瓶 070
画珐琅八棱提梁壶 072
掐丝珐琅冰箱 074
金瓯永固杯 076
金錾云龙纹执壶 078
竹管四头笔 080
银累丝花瓶 082
蟠螭紫砂胆瓶 084
瓷白釉彩花小猫 086
匏制狮子纹蝈蝈罐 088
赤壁游故事笺 090
象牙雕套球 092
胡允中镂雕犀角杯 094
锡制方形火锅 096
描金带彩黄杨木什锦梳具 098
汽船式风雨表 100
铜镀金戒盈持满 102
作者介绍:
林欢,1976年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2005年起在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工艺组从事中国古代文具的保管、陈列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徽州工艺美术,西北民族工艺美术和明清宫廷史。专著有《徽墨胡开文研究》等,并在各类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原文化部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隆重推荐!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这套书共分三册,各精选50件为珍贵的绘画、书法、器物文物,条分缕析,介绍其成品年代、艺术价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专业性更是毋庸置疑,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向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普及故宫文物知识的读本。值得推荐!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王欢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我们要记住历史,要善待文物。青少年朋友更应做到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我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品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这套书分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历史、文化价值的绘画、书法、器物各50件文物藏品。其中的绘画本和书法本,可称得上中国古代绘画史和书法史的缩影。这套书的作者都是故宫博物院年轻有为的研究员,他们用质朴、通俗的语言,把一件件文物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我真诚地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崔楚民
前言
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众多文物中精挑细选了50件典型器物,以物带史,物史结合,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件古代器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内容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叙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学传说、艺术美学、哲学思想、为人处世,进而连缀起中国近万年以来的文明宝藏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高清文物图片,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节点,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欣赏文物的真实全貌,进而体验中华文化的绚丽与辉煌。
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涉及陶器、瓷器、雕塑、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笔墨纸砚、竹木牙角等各门类。它们饱经沧桑,奇迹般保存至今,有许多已经成为的世间孤品。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科技实力与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智慧、胆识的沉淀与见证。这种历经数千年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从近处说,这本书可以让读者们增长文化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往远处说,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唤醒并激励我们以及后来者们,永远以赤子之心,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文化传统,去开拓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书籍介绍
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众多文物中精挑细选了50件典型器物,以物带史,物史结合,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每一件古代器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其内容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叙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学传说、艺术美学、哲学思想、为人处世,进而连缀起中国近万年以来的文明宝藏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高清文物图片,带领读者走入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节点,让您身临其境欣赏文物的真实全貌,进而体验中华多元一体化文明的绚丽与辉煌。 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涉及陶器、瓷器、雕塑、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笔墨纸砚、竹木牙角等各门类。它们饱经沧桑,奇迹般保存至今,有许多已经成为世间孤品。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科技实力与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智慧、胆识的沉淀与见证。 这种历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近处说,这些介绍可以读者们增长文化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往远处说,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唤醒并激励我们以及后来者们,永远以赤子之心,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文化传统,去开拓创造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精彩短评:
作者:杀气 发布时间:2021-12-10 22:38:24
每年都有几百万高材生在干这事儿哇哦
作者:和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2-04-03 15:13:5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经典就是经典,在红楼梦里我感受到了贾府由繁荣到衰败的过程,每个鲜活的人物徐徐登场,在红楼梦里发生着她们都故事,生活琐事、勾心斗角、爱恨纠葛,伴随着她们的死亡结局,此书步入尾声。看完后,有悲伤更多的是感慨人生,我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呢?
作者:abitobssesed 发布时间:2019-03-27 13:17:58
现在关于佩索阿的译介是一年一本的节奏啊,重复居多,无需赘言。想起当年因为韩少功而初遇《惶然录》,简直是“城市之光”,灰暗的雾中,人群一派沉沦之象,感性迷失,好像只有佩索阿开口了,以缄口的姿态。他仿佛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Joyce 发布时间:2020-05-11 14:54:28
很好呀
作者:SummerWedila 发布时间:2022-05-01 16:20:10
比《梦十夜》作画有意境,但故事实在是太平淡了……
作者:井上冰 发布时间:2023-04-30 22:22:10
2023#019
得到电子书
豪放清真的李十二自有他的块垒,总想像鲁仲连一样举重若轻、功成身退,然而,政坛的复杂与诱惑都是不可承受之轻,令他总难功成,又不舍身退,修仙便是一条不可证伪的Road Taken,如此种种都流水般实录在了他的诗里,那所有的诗文就是他的文字孪生。
另外,对比李长之30年代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50年代“完全重新起草的”《李白》,可见政治觉悟对文字的权力,也见到风格对觉悟的反制。
深度书评:
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发布时间:2023-01-13 11:56:58
这半年来,马斯克收购推特一事余波不断。从最初高达44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到特赦推特封禁账号,再到裁员风波,12月19日,这位推特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在个人账号上发布民意调查,就他是否该卸任问题进行投票。超过半数网友希望他“下台”。12月21日,埃隆·马斯克在推特发文宣布,在找到接替人选之后,将辞去推特首席执行官职务,但仍会负责管理推特软件和服务器团队。
作为社交媒体巨头之一,推特曾被视为社交媒体革命的代表,象征一种对于即时交流和更广泛的民主参与的愿景,然而,就近几年的现实而言,这一曾经的乌托邦景象正在逐渐被技术统治取而代之。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剧照。
《推特机器》讲述的正是这一畸变过程。从无尽欲望的书写者,到无所不在的假新闻,从鬼魅的网络诈骗到横行的网络霸凌……作者理查德·西摩以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社交工业带来的深刻影响,为我们展示了数字世界究竟如何改变了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如果社交媒体曾经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那么,在今天,它多大程度成为了我们的噩梦?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网络乌托邦主义土崩瓦解,真正的书写乌托邦又会是什么模样?
下文摘编自《推特机器》第三章“我们都是网红”。作者在本章中指出:社交平台清楚地示范了,只要我们允许他们的聚光灯照向我们最黑暗的角落,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被转化为商品。这种入侵抹杀了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沉默的可能性”,实际上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最严重的侵犯”。篇幅所限,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拟。
原作者 | [英]理查德·西摩
《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英]理查德·西摩著,王伯迪译,拜德雅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
在注意力经济中,我们都在求关注
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中有一代人是在无处不在的围观中长大的。人人皆可成名,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名气。媒体批评家杰伊·罗森(Jay Rosen)说,我们这群竞逐成名的人其实就是“曾经的观众”。在注意力经济中,我们都在求关注。
注意力经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社交工业出现前,乔纳森·克莱利(Jonathan Crary)就写到,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尽力在注意力方面塑造自己的个人能力。而视听文化上的变化,让生活成为被碎片、时有时无的注意力和一连串让人目瞪口呆的刺激所拼凑出来的结果。广告、电影、新的循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它们与日俱增、强迫人们关注的能力。
电影《玩乐时间》剧照。
如今,社交平台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技术,这些技术就好比号称有心灵感应能力的人和魔术师使用的技巧一样,能制造出一种自由公平选择的印象。这些技术不限于各种各样的奖励和“点赞”这样的手段。“已读回执”让我们焦急得渴望要回复信息,并让这样的一来一回连续不断。默认设置本身的偏好不仅比其他设置方式更具视觉吸引力,而且它奖励顺从,让改变的道路障碍重重。默认值经常与打对勾这样的确认提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鼓励服从。而无限下滑页面,让你的社交媒体资讯供给有点儿像强迫喂食,你永远滑不到页面最底端。自动播放则意味着,通过让你的资讯供给中的视听部分变得更加博眼球,来鼓励你驻足观看。
我们与机器互动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源于选项虽已被设定,但仍被视为自由选择的愉悦体验,不管是令人抑制不住的自拍潮,还是凌晨3点让人发狂的争吵。从游戏到资讯,我们做白日梦的能力被镶进了一个完全设计好的梦幻空间里,我们随意飘浮的注意力,被牵着鼻子走上了一条已布满强化措施的轨道,而我们往往对这些并没有察觉。
纪录片《隐私大盗》剧照。
注意的能力受稀缺性影响。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从生理角度看,大脑无法同时关注两个“对注意力要求高的对象”。当人们没完没了地收到有关新消息的“提醒”时——例如新邮件、更新、软件提醒、应用程序提醒、新警告——走神的状态所体现的并不是能同时兼顾多项任务的游刃有余,而是一个人不断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费时费力的情形。一经分散,重新恢复注意力可能需要半小时以上。我们将走神美化为“多任务同时处理”,但走神实则就是在浪费注意力。关注本身就是在消耗一个人拥有的注意力,而用这种走神的方式关注事物就是浪费它。
这样的解读听起来可能会让人认为,成问题的是注意力产出。浪费注意力的机会,或者说处置多余注意力的机会,大概是我们在寻找的。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Adam Phillips)提出了“注意力空缺”(vacancies of attention)这一说法。如果将注意力经济化,注意力的条件就是不注意。因为要关注一个对象,我们必须忽略其他对象,而被我们忽略的“那个”对象可能是我们故意回避的。我们必须填补的注意力空缺,会在我们乘公交、吃午饭、上厕所、饭局聊天陷入僵局的时候出现,也可能在惯常的工作间歇出现,上班族其实无事可做但必须看起来很忙。如果我们无处安放多余的注意力,谁知道我们又会做什么梦?
美剧《人生切割术》剧照。
对多余的注意力来说,明星就像磁铁一般:注意力都被吸走了。而明星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出来的。根据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说法,这一点在19世纪时就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发现“名人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到了世俗、民主的时代,名人更是被剥去了神秘的外衣,其机制构造暴露无遗。明星现在成了“伪事件”(pseudo-events),用来迁就市场对无人相信的大新闻的需求。名气脱离了自身之外的所有语境,变成了里奥·布劳迪(Leo Braudy)口中的“几乎无可比拟的无城之名”。
建立在这种理解上的现代明星经济,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越来越复杂的生产。除了现有的一二三线明星、新闻目击者、街头受访者、见义勇为的英雄、选美皇后以及那些定期“跟编辑通信”的人外,互联网还带来了女主播、微网红与“Instagram上的富二代”,其中有些人后来比他们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同行们更富有、更出名。社交平台制造的明星包括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饶舌歌手钱森(Chance the Rapper)和网红模特夏洛特·达利西奥(Charlotte D’ Alessio)。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名,但每位用户都牵涉其中。只需开一个账户,就能拥有自己的公众形象;只需发一条状态,或者回复一条评论,就算拥有了自己的公关战略。
英剧《黑镜》(第二季)剧照。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善于利用这个系统,但没人确切知道明星是怎么产生的。太多事都取决于运气。一些在线平台的模式是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包装成商品,在这样的平台上,任何事都可能“爆红”。就连差点遭遇不测都能让你一夜成名。
对真实性的表演逐渐成为营销的必需品
如果说追求名利会给想当明星的人带来危险,那么对明星日益增多的公众关注度对那些“粉丝”的身心健康也存在影响。越来越多的“明星崇拜综合征”表明,对他人生活的真实面貌的持续消费不仅对他人来说是一种侵犯,对崇拜明星的粉丝来说也令人感到担忧。焦虑、压力、生理疾病和越来越严重的身体畸形恐惧症,都与对明星的痴迷有关。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粉丝会在自己的偶像爆出丑闻时,突然转而攻击他们,并从他们的毁灭中获得一种不合时宜的快感。这种以亲密的自我暴露为基础的明星-粉丝关系一旦被普遍化,就有可能迅速传播其最有害的病症。换句话说,就名气而言,推特机器提供给我们的,貌似是当明星和当粉丝这两个世界中最棒的体验,但除此之外,它也让我们体验了其中最糟的部分。
英剧《黑镜》(第三季)剧照。
慰藉以“颠覆”的形式出现。Instagram上逐渐走红的“无滤镜”发文和标签的倾向,显然表明了用户正以嘲讽的态度戏谑并挑战媒体的审美常规,例如#
自拍丑照,
#接受肥胖,#
身体正能量,
#惨败,以及#无妆。
报纸意识到其中的经济利益,向读者们推送“全盘接受自己的身体”的网络趋势,引导他们去“关注对身体展现出无比自爱的人群”。这挑战了压抑的文化准则,但这种挑战算不上什么颠覆性策略,虽然它乍看之下很像。网络带给人的体验或许是流动的图像,但这种视觉表现形式掩盖了其真正的工作原理:在这些图像背后是一套协议与控制的书写系统。要想成为平台上的内容,就得首先成为此上瘾机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发布的内容要能让用户与这台机器相连。如果这算颠覆,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更换手机背景图解读为颠覆智能手机。
拒绝美的常规标准与注意力经济中越来越受欢迎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自从19世纪明星民主化以来,“平易近人”“自然”和“真实”成为名人备受好评的特征。今天,人们对目睹明星私人关系混乱、整容失败、高温天脱妆、发脾气、争吵和不良行为这些真实的“无滤镜”瞬间所表现出来的痴迷,其根源就在于想要撕掉层层假象、暴露出被隐藏的恐惧的那种冲动。
美剧《美丽新世界》剧照
而这种对真实性的渴望在社交媒体工业中则变得更加急迫。网络语言是围绕对虚假的恐惧建立起来的:用户名、密码和用户反应测试,都是为了确保每一个用户账户都应代表一个能够履行合同义务的人。脸书的广告宣传称:“虚假账户不是我们的朋友。”在一个人人时刻极度警惕以防被摆布的环境,“造假”是一个人能做的最糟的事。一家网站甚至允许用户检测被标记为“#无滤镜”的帖子是否偷偷使用了滤镜,以便揭穿“造假者”。
此外,社交媒体非常适合用来迁就人们对真实性的渴望,比如让粉丝们觉得他们能与明星直接接触。直接的粉丝管理取代了由公关公司集中管控的接触。最能适应媒体的传统明星看似为粉丝们在“后台”提供了接触机会,但这种精心设计的方式在满足粉丝期望的同时保留了地位差异。明星一般不会关注粉丝,也不会与他们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他们期望粉丝能对他们抱有一定程度的尊重。小明星也模仿这种精心设计的亲密模式,例如Instagram和YouTube上的网红们,他们将自己部分的私人生活、人际关系与情绪当作可供消费的表演公之于众。
英剧《黑镜》(第三季)剧照。
对真实性的表演也逐渐成为营销的必需品。截至2015年,以与消费者“真实”的个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站广告,占数字广告开支的十分之一以上。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在媒体上的策略,用它来推广那些能与传统媒体普遍认可的看法相抗衡的形象与观点。但只要我们这么做,我们就同时肯定、佐证和巩固了这台机器摆布我们的能力。
现代自恋的典型是自拍,但自拍是一个悖论
自拍本应呈现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最好的光线下、从最好的角度、过着自己最好的生活。但自拍所使用的技术,如亚当·格林菲尔德所说,却在“全球节点与链接的网络上”,散播着一个形象已经模糊的自我。从手机传感器到通信基站、海底光缆、微波中继设备和网络用户,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以点对点的方式组织着一个人对世界的体验,如是,也就组织着这个人的自我。除了将一个人的自我肢解成数字化零部件外,令人担忧的是,自拍的技术还让每个人看起来都长得一样。
自拍的手法导致了自拍照的单调重复与平庸。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对点击率的追求刺激着流行图像重复出现。然而,像Snapchat和Instagram这样的平台,以及像美图这样的软件程序也让模仿拥有了某种形式的吸引力。滤镜,即一系列有限的现实调节器,对自拍照进行加工:Snapchat的滤镜让我们看上去像卡通人物,有着可爱的小狗耳朵和鼻子;Instagram最初的滤镜让人怀旧、思乡,但给人很恶俗的感觉。滤镜模糊了我们的脸部特征与缺陷,让我们看上去精致、完美,甚至充满神秘感。身为摄影师,布鲁克·文德特(Brooke Wendt)认为,这些滤镜鼓励我们“为了上相,要表现得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
英剧《黑镜》(第三季)剧照。
威廉姆斯·布罗夫斯(Williams Burroughs)认为,现代消费者对图像上瘾。而我们的自拍照急剧增多就是这种图像瘾的缩影。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自拍都是权势阶层的特权,这些图像描绘的要么是贵族,要么是艺术天才。随着18世纪与19世纪民主与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呈现方式得以涌现 :穷人接触到印刷技术,人们发明了摄影与电影技术,而且还出现了新形式的自画像。从图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的《镜前自画像》(
Self-Portrait Before a Mirror
),到杜尚(Duschamp)的《五棱镜前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Before a Five-Way Mirror
),被描摹的这些新的自我往往是残疾、忧伤、焦虑、憔悴的。这些自画像呈现的是全人类共有的缺陷与脆弱。
自拍似乎预示着我们回到了那个以贵族为理想的年代,只不过这次人人都能参与。自拍照倾向于避开任何明显可见的伤疤、忧虑和虚弱。它们所呈现的是无瑕的欲求,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满足的自我。这种画像不仅是一个谎言,更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谎言,而这个谎言恰恰说明了现代的自恋有多么易碎。1970年代,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在注意到一股正在兴起的自恋文化后,就断言这种自恋不堪一击。这种自恋高估了个体的价值,以至于个体特征开始逐渐消失。
《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美]克里斯托弗·拉什著,陈红雯、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
市场中的“独立个体”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消费者,着了魔般被困在像赋格曲一样,基调简单但又能让人暂时心满意足的状态中。这种满意的模版就是商品形象,即那些出现在电视上、银幕里或广告牌上的形象。如今,自我就是商品。但祸不单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生产我们自己的商品形象,我们忙于生产有关我们自己的数据,好让社交媒体平台能向我们卖广告。我们才是产品。
产品不是活物。盯着一张自拍照就像重新盯着一件已被完成、死去的作品。文德特说,在自拍照里我们看上去就像已经死了一样。与其说照片里的我们过着自己最好的生活,不如说那里面的我们看着像死得其所:一具在看(looking)与被看(looked at)的双重意义上都好看(good-looking)的尸体。自拍照表面上的主题就是其效果。照片是技术社交的沉淀物与石化物,作为其产品,自拍照的形象就是技术组织我们自我感知的方式。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剧照。
充满了对镜自拍的上身裸照、健身房照片、新发型等图片的推送,或许能被看作一种形式独特的偶像崇拜。但与其说这是向用户致敬,不如说这是向机器对用户的权力致敬。这种权力无须规定任何事,就能让人们对何谓自我、何谓生活的理解变得十分狭隘又极其相似。在机器权力的精心策划下,注意力被分散、被异化,而这一切本身却充满悖论。被分散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自己身上,但与此同时,自我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意义上,问题不再是多大限度的自爱才能被公共接受,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更令人满意的东西。
社交媒体平台更担心数字化自杀
从生命之初开始,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形象就不只是爱人,更是对手。婴儿一旦被自己的镜像吸引,就会像君王一样对镜子里的自己指手画脚,好像在说“婴儿陛下”——正如弗洛伊德对这种初级自恋所进行的描述那样。过于完美的形象与经验形成鲜明对照。尽管婴儿的感官运动系统还不能发挥作用,他也几乎不会说话,但他已经为自己找到了一副既能被自己认同,也能从自己父母的目光中得到认可的完全统一的形象。认同这一形象也就是认同他人凝视这一形象的方式。不仅他在凝视,别人也在凝视他。这就是为什么这一形象如此专断的原因。在此意义上,被弗洛伊德同死亡驱力联系在一起的对身体进行切割、分解、去势与屠杀的迷恋,可以被理解为自动破坏偶像主义(auto-iconoclasm)。死亡驱力也带有一种弑君的故事情节。
推特机器内的生活并非与妈妈一起照镜子的翻版。镜子像核心家庭一样,是一项陈旧、几乎要被取代的技术。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仅巩固了拉什对自恋的分析,还因强调极少数成人在儿童情感世界中起到的作用而带有起源论的特征。在古典弗洛伊德理论中,父母的认同让婴儿的身体充满力比多(libido)。不过,核心家庭结构现已摇摇欲坠,原本封闭的家庭场所现在遍布着各种新式的沟通科技。
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剧照。
现如今,孩子们不再通过镜子,而是通过屏幕找到自己的形象,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份凝视。精神分析学家亚历山德拉·列玛(Alessandra Lemma)认为,无论存在何种形式的自爱与自怨,它们现在都是因身体与技术之间的这种新联系而产生的。如果存在死亡驱力,或者真的存在任何形式的驱力,它现在都被暗含在这一虚拟世界中。但这意味着什么?在某种意义上,驱力本身就是虚拟的。弗洛伊德用“虚拟”一词来描述精神世界、幻想、梦境和欲望的空间。他所定义的驱力并非身体本能,而是精神对身体冲动的再现,也就是说,驱力将身体现实虚拟化。现实世界本身就已经是虚拟现实,我们最初通过发明书写,继而通过发明印刷,最后通过发明数字化书写添加的所有一切,都是一层又一层新的虚拟化。
正因此,拉康将所有驱力都定义为潜在的死亡驱力。因为如果驱力是虚拟的,那么与本能不同,它将无法被满足,而是将长久、永远地旋转下去,体面、愉悦或是基本生存都无法对其产生影响。驱力对一切制约因素发动了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战争,其中也包括对认同的致命制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死亡驱力站在生命的一边。只要有机会,它就会粉碎我们称之为自我或自拍的偶像,它也可能选择数字化自杀。的确,困扰网红们的公关灾难和网络骂战,也许与困扰传统好莱坞明星的毒品和酒精狂欢一样,都是一场自动破坏偶像主义的失败尝试。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法]雅克·拉康著,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社交媒体平台更担心数字化自杀,也就是断联,而不是以所谓“颠覆性”的方式使用他们提供的手段。在被认为是社交媒体美好旧时光的日子里,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刚结束不久时,大规模虚拟自杀的想法差点儿席卷网络,正如自杀的想法本身从不缺少受众一样。艺术家肖恩·多克雷(Sean Dockray)的“脸书自杀炸弹宣言”敦促用户们实施在线“剖腹自杀”。一些网站为网络用户注销账户提供了快捷新潮的方式:Seppukoo.com让用户们写下自己的“遗言”,并将这段话自动发给其好友,在永久删除账户前,该网站还以用户的名字为其建立悼念网页。Suicidemachine.org则删除用户的所有好友及信息,将用户头像换成一张绳索图标,然后将用户添加至名为“社交媒体自杀者”的群组中。
由于社交平台受益于“网络效应”——平台连接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断联因此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倒退。这两家网站都收到了脸书要求他们停止并终止向脸书用户提供此项服务的律师函,他们也被迫照做。经过精心设计的社交媒体平台协议,就是为了阻挠断联,因为这将威胁平台本身的生存。脸书本身虽为其用户提供了永久删除账户的选项,却别有用心地将该选项隐藏起来,让人无法在任何菜单或设置选择中找到它。用户若想删除账户,就必须填写一张表格并通过脸书帮助中心上传,然后等待“复议期”结束。在此期间,脸书会通过显示“想念你”的朋友照片来让你回心转意——也就是利用它们能控制被你上传的内容这一点,来达到商业目的。
电影《她》剧照。
有证据显示,现有的社交平台已达到其用户峰值。脸书、推特和Snapchat的用户数量都在下降,其中 2018 年尤为严重。讽刺的是,Snapchat的衰落可能就是由该平台依赖明星导致的。当凯莉·珍娜(Kylie Jenner)告诉她的2500万粉丝她“已经不用 Snapchat”时,仅因这一条推文,该公司的市值就瞬间蒸发掉了13亿美元。但这一趋势相当普遍。随着青少年人数减少,脸书一年内就在欧洲损失了100万用户和相当于1200亿美元的市值;受假新闻和网暴的影响,推特也失去了100万用户,其股价因此暴跌。
不过,至少40%的全球人口仍在使用社交媒体。当超过60亿个眼球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时,这依然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注意力同步。社交平台或许会式微,也可能改变其形式,但他们不可能消失。他们已经成为拥有巨大政治与意识形态力量的垄断机构和巨头。他们的系统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被完成、总处于制作中的作品,通过对最新的流行趋势做出回应来让用户们保持上瘾的状态。可能的是,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社交平台将与现有的风险资本、娱乐产业和新闻媒体的结合体合作生产分散注意力的新技术。
但社交平台只加工社会热点的原材料。这样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好胜的个人主义已经从政治和文化上得到了激励,而大众明星生态系统的崛起也已经是进行时。另外,这也部分因为社交媒体满足的是合理要求:平台为认同、有创意的自我风格、打破单调乏味、白日梦或闲暇时间的思考提供了契机。可是,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些活动具备经济价值。社交平台非但没有让我们从劳累的工作中得到休息,反而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辛苦的工作。
短片《虚假的你》剧照。
社交平台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注意力的价值。但如果我们采纳作家马修·克劳福德(Matthew Crawford)的建议,将我们的注意力当作不应被浪费的宝贵之物呢?如果我们主张我们有权不被无休止地推送信息,不没完没了地为一个命运与其平台股价一样不稳的形象提供服务呢?社交平台已经清楚地示范了,只要我们允许他们的聚光灯照向我们最黑暗的角落,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被转化为商品。精神分析学家乔什·科恩(Josh Cohen)认为,这种入侵抹杀了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沉默的可能性”,但我们的生活本就是“由黑暗与沉默这样的自然元素所构成的”,因此这种抹杀实际上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最严重的侵犯”——如果我们真如他所提议的那样想呢?如果说有令人满意的工作、职业与历险在等着我们,而我们只需想清楚我们的漫不经心是为了什么,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呢?
本文为独家内容,经出版方授权摘编自《推特机器》。原文作者:[英]理查德·西摩;摘编:青青子;编辑:青青子;导语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以你喜欢的方式过后半生
作者:谷雨读书 发布时间:2023-08-04 09:09:07
你还在因生活所迫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吗?你想跨界去做自己做喜欢的事业,但又不知如何着手吗?《跨界成长》提出,你的人生剧本你说了算!这本书从个人发展角度,帮助正处于转折期,深陷迷茫或正在焦虑的你找到合适的路径,实现人生重启。你会摆脱迷茫,突破卡点,重塑可能,找到独一无二,幸福自在的你!这本书跨界成长很值得现在急需改变的你来看看,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个性化的给出了跨界的方法,怎么垮,垮到哪里去,跨界的收获等等。
跨界取决于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喜欢一手生活一手事业一手梦想的生活。她如今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已经过上了想要的生活。100盆植物为伴,陪母亲看电视,看书写作,做咨询,做心愿摆渡人。日子很是惬意,那是她喜欢的生活。身边都是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做着喜欢的事情,活着的每一天都觉得是幸福的,这样的感觉真好!现在很多人都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每天身心俱疲,他们的后半生大多是不幸福的。你想过什么样的后半生?现在请闭上眼睛好好思考一下。
跨界究竟要跨到哪里去?
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那就一专多能的去发展,比如你是演员,那么你就去发展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如果你不爱你的工作,你也可以通过你的爱好着手,作者有个朋友尤其喜欢书法,她就利用这个爱好,教别人写字,现在也是年入百万,发明的字帖也申请了专利。绝对的跨界成功。
建议大家从自己的爱好入手,毕竟人生很长,把自己的爱好,发展为事业,那才是蕞开心的事。
我的爱好是想写作,我想将自己短暂又充满故事的一生都写下来,悟得的一点点道理和大家说一说。希望有一天能圆了我的出书梦,到时我也能挣得出书的版税和稿费,一举多得,想想就开心。
跨界需要有领路人,带领你做专做强。
如果有缘分,一定要寻得一位人生导师。有贵人相助,导师指导,你将少走很多弯路。如何找到你未来的人生导师呢?你可以找到在这个领域中喜欢的人,有出色成绩的人,比如我想写作关于生活,我就在平台找关于生活类出过书的老师。还要确保她能适合做导师。标准是这个老师愿意为你赋能,为你答疑解惑,提出符合你个人特质的建议,能让你感到希望。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当然很好,如果没有,你也可以考虑直接付费找靠谱的专业导师,你虽然付出了资金成本,但也收货了一个导师对你的赋能责任。同时导师也会有他的资源带你分享,让你离你的梦想更近一点。
如果你曾经因为无知错选了大学专业,如今你可以重新选择你喜欢的事业。事业毕竟占据了我们人生绝大多数的时间,事业顺心,生活才觉得畅快如意。《跨界成长》这本书指导你重启新的人生事业。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583+)
- 体验满分(144+)
- 好评多(348+)
- 已买(458+)
- 值得下载(656+)
- 博大精深(59+)
- 内容完整(529+)
- 中评(431+)
- 经典(521+)
- 无缺页(297+)
- 无水印(93+)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27 00:59:14 )
不错。。。。。
- 网友 后***之: ( 2024-12-29 13:49:0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利***巧: ( 2024-12-08 11:06:0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詹***萍: ( 2025-01-03 19:33:5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常***翠: ( 2024-12-21 00:27:3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相***儿: ( 2024-12-10 01:12:3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马***偲: ( 2024-12-16 02:53:51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权***颜: ( 2024-12-26 00:18:0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堵***格: ( 2024-12-16 18:15:45 )
OK,还可以
喜欢"走进故宫看文物·器物馆"的人也看了
剑桥标准商务英语教程 初级学生用书(第2版) BEC初级教程 商务英语初级教程 职场英语词汇语法听力口语 BEC初级考试 BEC官方备考正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宝宝洗澡书(故事篇)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Kingship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Colonial India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导游证考试用书2019真题汇编与机考题库 政策与法律法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套装共4册)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2023年全国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第十六版)第2分册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生肖文化 春牛辟地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爱的教育【正版保证】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预订】Maya Angelou Y9780791059371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国好采购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幾米绘本年度精选2010-2011(套装共4册,赠主题文件夹及笔记本)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Pat the Bunny Book & Plush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轻松英语名作欣赏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伟大预演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系列教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程泰宁(建筑院士访谈录)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道德经全集(套装共4册)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