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籥(介绍名家治学方法,指示后学读书“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要读出“活的精神”。布面精装,繁体竖排,典雅庄重,收藏级版本。)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学籥(介绍名家治学方法,指示后学读书“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要读出“活的精神”。布面精装,繁体竖排,典雅庄重,收藏级版本。)精美图片

学籥(介绍名家治学方法,指示后学读书“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要读出“活的精神”。布面精装,繁体竖排,典雅庄重,收藏级版本。)电子书下载地址

》学籥(介绍名家治学方法,指示后学读书“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要读出“活的精神”。布面精装,繁体竖排,典雅庄重,收藏级版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学籥(介绍名家治学方法,指示后学读书“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要读出“活的精神”。布面精装,繁体竖排,典雅庄重,收藏级版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250870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3.93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读书如何治学的专门著作。钱穆先生总结朱熹、陈澧、曾国藩、张之洞、梁启超等大家的治学方法,指出每一时代的学者,必有许多对后学指示读书门径和指导读书方法的话。循此推寻,还可以窥见各个时代学术的精神、路向和风气之不同。江河不废万古流。学术自有其长久的传统,读书必有活的精神。钱穆先生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治学经验,提出举一反三 、一以贯之、温故知新 、入与出、推一知十、推十合一等方法,启发后学读书要“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


书籍目录:

略论孔学大体

朱子读书法

朱子与校勘学

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

一 陈澧

二 曾国藩

三 张之洞

四 康有为

五 梁启超

学术与心术

学问之入与出

推寻与会通

谈当前学风之弊

历史与地理

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

李源澄秦汉史序

古史摭实序


作者介绍: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在现代中国学术 占有重要的一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近百年来诸儒论书目146要读梁氏《书目》的 项“修养及思想”一类书,尤其万不能先以著述一念横梗胸中。若先立意要做一篇《孔子学案》而去读《论语》,将断不能体会到《论语》的妙处, 谈不到修养及思想。那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只能领你走上无修养、无思想的路。

    要读梁氏《书目》的第二项,“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的书,亦不能先以著述一念横梗胸中。因为读此一类书,须用大的眼光,活的精神,通观大体。若入手便有意要著述,眼光自然会缩小,精神自然枯死。我并不说读书不应该随手钞摘考订,然而那些钞摘考订,究与著述相去尚远。梁氏所以说:“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是你的自由。”可见梁氏的话,很明显地也只是在奖励人做劄记工夫,你立意读一书,尽可以附带做读此书的劄记,却千万不要专为要著作一篇像样而急待发表的论文而才去翻书。这是 不同的两回事。聪明而有志的青年,自然不肯为要赶成几篇不成熟的著作而牺牲了自己读书时大的眼光与活的精神。

    要读梁氏《书目》第三项,“韵文书类”,也不能先横一个著述的念在胸中。因为梁氏开此一类书的用意,要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若先要著述,则情趣早已窒塞。你若先想写一篇《陶渊明的生活》而去读陶诗,那一定不是善读陶诗的人,也决不会真了解到陶渊明生活之深处。

    要读梁氏《书目》第四项“小学及文法书类”的,仍不能先横一个著述之念于胸中。因为此一类书,均须先化相当的工夫始能入门,如何在未入门前已放手著述呢?要读梁氏第五类《书目》“随意涉览”的, 不能先横一著述之念。若先有一著述之念,便失却随意涉览之趣总上所述,要读梁氏五项《书目》,全不能先存一个著述之念在胸中。 是为着自己的身心修养,及文学的欣赏,情趣之陶写,以及留心政治、文献、思想上诸要项而去读书。即不然,在少年而斐然即有述作之思的人,亦应划一部分时间与精神,超然在其著述之外,而潜心去读与自己的著述 然无关的书。如此才能开拓心胸,增长智能。若是为了著书而读书,则仍不免为八十年前陈澧之所深斥,结果还是不肯从头读一部书,其祸只使天下乱。所以我劝现在的青年对梁氏书目中这一番话要好好地谨慎的接受。

    除却上述一个易有的误会以外,我看《梁氏书目及其读法》,还不失为指导现在青年的一个良好的方案。其间亦不免有小小可商处。如文学排去散文专集而专取韵文,(《 限度之 书目》内却有。)唐宋韩、欧诸家,自有文学上 大 高之价值,纵不必劝人学古文,然学古文,至少亦自有陶写情趣之用。《论语》劝人读戴望《注》,戴《注》多牵强附会,此梁氏仍未脱以前《公羊》家观点也。又如《易经》劝人读焦氏三书,焦书虽属一家之言,却不必在此《书目》中劝人读,此仍是未脱乾、嘉以来之门面语。如此之类,然不足为此目录之全体病。我们莫以为十年前的东西早已过时了。我所以还愿郑重介绍梁氏此项《书目及其读法》于现在有志提倡读书运动的先生们及有志读书的青年们之前。

    我记“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大体将止于此。读者当会其前后而观之,庶可明本篇之作意。却不当割裂分散,认为本篇作者只是有意在提倡某家,排斥某家。

    推寻与会通189……思想如一条线,随时随地指你向前,所以谓之“思索”。但主要须向实处索,切莫索之冥冥,凭空思索。我如此一路思,一路索。一面温故,一面知新。乃知当时魏晋南北朝人既讲经学,又 重讲礼,讲孝悌,讲家规门风。又知魏晋南北朝人亦重史学,并重文章。凡此之类,皆与庄老思想并不在一条路上。但魏晋人重庄老,此亦是一事实。且当时复有 羼入,佛氏讲出家,又与魏晋以下人重门第不同。如此愈寻愈复杂,于此一复杂情况中再推寻,终于得出一结论。诸位听我这番话,再去读我那篇文,则不仅看到绣出之鸳鸯,而且我已将绣此鸳鸯之针线,度与诸君了。

    其实以上所说,只是朱子格物穷理之教朱子教人:“ 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魏晋人崇庄老是已知了,但须因其已知而益穷之,是否他们便不讲儒家经学呢?此是又一物了,须你明日之再格,若仅凭自己悬空推想,讲庄老,自然不讲儒家经学,那是只格一物。不再格了,孔子所谓学而不加以时习了。诸位把我此次所讲,再去细读我那篇论文,自应有所体悟。

    上文我久已写完。今年我又另写一新篇,即《读明初诸臣诗文集》。我在十年前打破头,在台中养病,对此文已有一腹底。去年冬,我胃痛复发,尝翻读明初各家诗文集作消遣,而遂决意下笔写此文。

    我们讲文学史,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此话固是不错。但诸位不可由此凭空推想谓元代只有曲, 无诗文名家。这又如因知魏晋人崇庄老,便轻谓他们不讲儒家经学,这就大误了。只因你有了一项知识,反而害你引生出许多误见。其实元明之际,诗文极盛,名家辈出,而且他们各以“文统”“道统”自负,自谓上溯宋唐、直跻两汉,而远攀西周。元曲在当时,只是流行于一般社会民间,而在元人诗文集中,则极少提到关汉卿之流。 浅薄的讲文学史,误认为在当时新的已推翻了旧的,好像元代当时人,便只知有关汉卿等曲子一般。可知凭空推想,断无是处。若你知道元曲盛行,有关汉卿等,不随便推断,却能在心下推问,那么这时关于传统诗古文方面又如何呢?如此一问,再照此问自己寻去,则元代诗文集便赫然都在你目前,你始知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当时文学主干依然仍在,元人并非只有曲,曲则如老干上发了新芽般。

    谈当前之学风200……中国每一时代之学术,亦自成风气,时有变迁。如明代晚年,归有光讥王世贞作为文章,乃妄庸巨子。在当年无人不知王世贞,但后世则无人不尊归有光。风气变,学术亦即随而变。江河不废万古流,学术自有其长久之传统,而终传承不变者。开创一时代之新学术,或在其人生世并不获享盛名,甚至身后较近亦然。有经历长时期,而其名乃显,其当身所提倡之新学术乃始获盛行,专以文章论,前之如唐代韩昌黎,后之如明代归有光,皆其例。

    文学 易感动人,其情势尙如此,其他不胜举。又如宋代程、朱提倡道学,在当世皆曾受朝廷禁锢,斥为伪学,而其后终获盛行。尤如考据学,具体客观有凭有据,但如淸初顾亭林所著《日知录》,其书亦历久始显。

    治中国学术史,乃知一学术之兴起与流传,莫不有其内在不磨不灭之价值。而此种价值,每与其当代之时风众势不相并立。故一代大学者,必能 流俗,违抗风气,而有所建立与转移。治学术史者,每注意各时代少数 传后之人物,而当时之时风众势,一时煊赫,而终归消失之人物,则每不加注意,任其消失。时代变学术亦随而变。一时代则必有一时代之新人物与新学术,而亦有陷其自身于时风众势中。与其时代同归消灭者,此等人物,乃概与学术大传统无关。

    兹谈当前学风之弊,非属好辩,乃属孟子所谓之“知言”,惟知言乃能养其浩然之气,而不为时风众势所攘夺而转移。每一时代学风之弊,并不一致,须能各别指出其每一时代中心病根之所在。当前学风之 弊害,则在于“学与人”离,“学问”与“为人”判若两事。仅知为学,不知为人,此在西方则视若当然。而中国乃大不然。中国学术传统,为学、为人紧密相连,不相违离。抑且“为人”是“主”,“为学”是副。为人乃其“目的”,为学则乃其“手段”与“过程”。故学者之重其所学,必当重视其所治学者之为人,远过于其为学,即文学、字画、杂艺,众技皆然。经史百家之学,则义 当然,可不待论。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CCCCCCCC鱼 发布时间:2020-04-19 14:29:38

    这本书充分说明了,只要作者本身足够牛,不管他写什么,怎么写,都会有一大批的追随者

  • 作者:天行健 发布时间:2023-05-02 00:51:17

    年少的梦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23-11-18 15:51:59

    非常好看,笑中带……五味杂陈。留给女儿了。

  • 作者:bao 发布时间:2023-12-08 12:03:32

    看着花里胡哨的,不适合自学,语法也太简略了

  • 作者:如如 发布时间:2019-06-18 13:47:18

    学到很多

  • 作者:小寡妇也有春天 发布时间:2022-12-25 21:31:18

    互动性很好,动物形象可爱,关于天气的介绍也生动有趣。


深度书评:

  • 基于wireshark而高于wireshark

    作者:只看闲书 发布时间:2016-02-29 21:45:14

    正如 @红茶三杯 所言,这本书是“基于wireshark而高于wireshark的”。虽然标题说的是Wireshark,每一篇也都用到了Wireshark,但本质上讲的都是比较有深度的网络技术(通过Wireshark来呈现),而且都是实际案例,所以对运维、技术支持、IT、网管等职业比较有价值,对考证爱好者则没有什么用。比较推荐其中的几篇:

    1. Linux为什么卡住了

    2. 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3. 最经典的网络问题

    4. Wireshark的提示

    5. 谁动了我的网络

    6. 自学的窍门

    其中有两三个案例比较难,比如如何估算网络拥塞点,需要老老实实读完前面两篇铺垫。

  • 关于 社会分层十讲

    作者:ben_gx 发布时间:2023-02-09 22:58:38

    读清华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的《社会分层十讲》。私货在最后。

    综述:

    熊彼得认为,既有的社会结构……就像一个旅馆,旅馆总要住人的,但是,居住在旅馆客房里的人总是流动的,不同的人都可能住在一个高档的客房或者一个低档的客房里。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平观,一种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要实现公平就是要取消层级机构(可称为“消除差异公平”),另一种认为分层结构本身的差异难以消除,公平是指人或人群进入这些结构的过程是公平的(可称为“准入公平”)

    社会分层可以有许多标准,其实也就是对于可以占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分类,有十种最为重要的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为三种经济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人力资源。

    研究社会分层的目的有很多,从大的宏观政策来看,其意义在于可以发现具有真实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意义的社会共同体。

    阶级究竟是职业地位不同的群体,还是社会关系不同的群体。

    传统三流派:

    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有两个阶段,初级是自在class in itself,高级是自为class for itself,自为阶级会维护阶级的利益。

    韦伯认为,阶级不能像马克思那样单从经济角度分,应该从三个维度: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三种情况并不分立,而是交织在一起。同时,韦伯频繁使用“共同体”这个概念,也就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而形成的的一个社会关系”,并且需要产生互动。共同体成员内部有互为取向的行为,外在表现为互相认同。共同体需要通常会维护自己的圈子,包括门当户对的婚姻、垄断特权的获得方式(设置禁忌)以及发展出特殊的文化方式。韦伯认为,仅仅因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受雇佣就把人们分为一个阶级(例如律师、矿工、医生、清洁工、经理和卡车司机都视为无产阶级),这样是滑稽可笑的。

    涂尔干(欧洲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不同团体的统一体,每一个团体都要做好自己良好的运转。其主要观点在于社会分工是必须的,人的才能知识技术水平也不一致,因此有能者为之,而且要保持社会角色的配置比例合理,关注的基本点是社会整合。涂尔干也特别注意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

    新马克思:

    新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企业家时注意到,企业家阶级也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家、财产继承者和专业管理官僚。其中第三种有两种准入方式:通过管理工作的职业生涯逐步升迁,或者文凭准入。同样的,劳工也开始分化,至少有三个群体:高技术工人(并开始与工程师和白领融合),半技术工人(技术水平跨度大),无技术工人(日益减少)。因此,想要让工人团结起来十分困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阶级冲突开始制度化,也就是形成了处理阶级冲突的制度,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制度缓和化了,阶级斗争的方法、武器和技术被置于制度的有效控制下,阶级斗争变成了劳资双方对工资水平、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的谈判或协商。另外阶级斗争还会叠加到其它维度的冲突(例如种族冲突、宗教冲突、城乡矛盾冲突等),当叠加在一起时冲突强度提高,当分散时强度会降低。

    应当注意到,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有很大的目标、取向上的差异:马克思研究的是如何利用上述条件,组织无产阶级的斗争;而新马克思主义(例如达伦多夫)则研究的是探索控制和管理冲突的方法,他们(例如马尔库塞)还认为,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失去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白领和非生产工人比例大增,工人阶级革命性的环境条件已不复存在,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不再具有领导阶级历史使命的能力。相反,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对核战争的恐惧合在一起,化解了社会矛盾,冲淡了阶级斗争。

    新马克思主义还对阶级的定义发生了疑问,列宁强调阶级是生产体系中的不同集团(阶级是纯经济范畴),而新马克思主义(例如普兰查斯)则认为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阶级是意义广泛的社会范畴)

    传统的理论认为,富裕的中心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土地价格暴涨、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样资本在发达地区的增长就受到限制,于是资本和劳动力就会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新马克思主义发现,发达区域越是聚集了高水平的人才,经济发展能力就会越强,极高素质劳动力的价格不但不会下降而会继续上升,于是发达地区把人才从不发达地区吸走(马太效应)。

    新韦伯:

    新韦伯主义从市场角度分析,有三种重要的市场能力,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教育或技术资格的占有,对体力劳动力的占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固有特征就是,并没有为阶级之间的流动设置正式的、合法的障碍。例如社会流动机制分开放型和封闭性,无论是代际流动(父子)还是一个人一生的的职业变迁,流动的封闭性越强,则阶级内部成员的一致性就越强,因为封闭性有助于群体形成共同生活经验。同时他们还强调消费模式是影响阶级结构化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生产一侧)。

    新韦伯主义(例如吉登斯)认为,只有当人们受到一个具体计划的激励,只有当人们有了一种可以带到现实中来的可以选择的秩序,不满的情绪才会变成一种革命意识。而相对剥夺不可能促进革命意识,只能促进冲突意识,只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才能促进革命意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使得工人阶级无法认识到这一明确的政治目标。

    新韦伯主义(例如帕金)扩展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认为除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任何一种社会排他都可以定义为剥削,这种排他被称为社会屏蔽,即阻碍他人进入某种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圈子。历史上等级制、血统论、贵族制等都属于社会屏蔽。现代资本主义避免了这些,在表面看起来是开放的,但是采取了两种屏蔽:财产制度(屏蔽他人获得财产,维护财产所有者的权利),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决定职位的进入权)。帕金研究了苏联和西方,发现两者都宣称不论出身选拔人才,实际上统治集团都更有利,其子女都更容易实现地位继承。

    另外,向上流动的政治意义在于,将底层阶级中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人提供了逃离下层阶级的通道后,他们升入了中产阶级,意味着他通过个人努力解决了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就削弱了试图通过集体活动解决整体社会下层阶级命运的努力,即将潜在的政治领导人吸收,使他们从左翼变为右翼(保守派)。而相对的,向下流动的政治意义在于,向下流动后的家庭主观上更多的还认为他们在原来的阶层里,现在的情况只是暂时的,这样中产阶层的政治认同不会被抛弃,他们会求助于个体的调整,而不是集体共同的行动。同时,这种家庭上下波动(可能需要下一代人完成)形成了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缓冲,避免了上下阶层之间的冲突。

    中产阶级的价值、社会态度观往往表现为:尽力保持小的家庭规模、重视教育、强调声望、表现出个人主义文化而不是集体主义文化(属于工人阶级),通过个人行动而不是集体行动球的个人地位的上升。

    新涂尔干与功能主义:

    新涂尔干主义(例如格伦斯基与索伦森)的调查发现,人们在放弃阶级认同的同时,更多认同于具体的职业群体。这主要是因为在工业化早期,人失去了完整的技术,劳动变得同质化,从而造成了劳工的团结。而后工业社会出现了相反的倾向,不仅对技术劳动者,而且对体力劳动者的技术要求都提高了,削弱了聚合体式的阶级的团结。

    在民间,兴趣群体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群体,比如粉丝、早锻炼、广场舞等。他们也会发挥整合功能,但是功能有限,组织松散,聚得快也散得快,因此只能作为职业群体的补充。

    美国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即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完成,同时地位、报酬也相应不同。

    美国功能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分为六类:谋生手段、建立家庭、教育子女、闲暇活动、宗教活动与社区活动。

    林德夫妇研究了192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某小镇,当时生产阶级占71%,经营阶级占29%。

    沃纳研究了新英格兰州的一个小镇,上上层(名门望族,如大商人、金融家、高级职业者,有很高声望)占1.4%,下上层(新生富裕家庭,如新兴产业的业主,渴望与上上层联姻,社会声望不高)占1.6%,上中层(中等企业所有者、商业所有者,财产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有郊区独立住房,有一定社会声望)占10%,高阶层一共占13%。下中层(是大众阶层的上层,如职员、白领、小商人、技术工人、神职人员,还包括少数族裔的成功者,财产不多,拥有住房)约占28%,上下层(体力劳动,如半技术工人、无技术工人,租房,能吃饱,没钱娱乐消费)占34%,下下层(无固定收入,失业)占25%。功能主义认为下下层道德败坏。

    帕森斯提出六种导向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分层地位要素,包括家庭亲属成员,个人品质(含素质)的差异,个人成绩成就,所有权与占有,权威,权力。其中前二者是先赋,其余是后天。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分层差异的合理性。辛普森指出,如果无法用功能的必要性、重要性角度来阐述(因为有些无法解释或测量的情况发生,比如不重要的位置得到了高额的报酬),那么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模式解释,因为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可以测量。人才需要具有文化价值观、技术和权力,对应的人才的供应则受到训练和天赋、权力限制、特殊才能垄断、职业倾向与职业流动障碍五方面的限制。

    阶级结构测量:两种模型

    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分类(雇员属于工人阶级)认为美国约有90%的工人阶级,8%的小资产阶级和2%的资本家阶级。而新小资产阶级则认为专业技术、管理的雇员属于小资产阶级,但是为了与小商人、小手工业主等传统小资产阶级区分,命名为新小资产阶级,分为技术证书小资产阶级(智力财产产生收入)和非生产小资产阶级两种划分倾向(白领工作不创造剩余价值)。新阶级观点认为这些新的岗位属于一种新的阶级。三种标准阶级地位观点从所有权、剥夺权和职能因素出发,认为中间阶层的上部完成总体资本的职能,下部完成整体工人的职能。赖特认为小资产阶级对金钱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控制权,但是没有对劳动的控制权,阶级地位很清楚,没有矛盾。赖特还进一步把控制程度分成了四个等级。另外,他还区分了占有和支配,发现在某些条件下,不占有也可以支配。

    赖特还认为,马克思和亚当密斯都认为技术分工是一种生产力的源泉,生产过程得以组织起来的方式就是一种生产资源,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资源,而且在不仅在企业层面,还可以延伸到国家的中央计划机构。运用组织资产的行动就是对劳动技术分工本身的控制。组织资源如何被分配,也就是带来了社会关系呈现权力等级。

    拥有证书的技术专家用他们的技术统治在生产中无偿占有部分剩余价值。

    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新自由主义的桑德斯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平等:法律法规程序的平等(判断人是根据其行为,而非其出身等),机会平等(可以平等地获得竞争机会,按照素质、功绩获得资源)和结果平等(绝对平均主义)。他们倾向于一和二,并且承认不平等的作用(即否认三)。但是批判者认为,市场力量奖优罚劣并非那么平等,成功可能是运气、努力或者企业家的某种特殊因素,市场无法分辨。批判者提出,一种不平等的存在,只有对弱势群体也有利时,这种不平等才具有合理性,也就是机会平等需要使得资源配置有利于弱势方才合理。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层秩序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经济——阶级社会,19世纪殖民主义时代,社会主要冲突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组织——阶级社会,20世纪前四分之三时期的帝国主义时代,国家被高度统一的官僚政治精英集团统治,经济管理中盛行福特主义(资本密集、大规模工厂、标准化生产、分解和简单化劳动技术环节、科层式管理结构);

    身份——习俗社会,全球化当今社会,社会分层主要产生于文化领域,主要是生活方式或价值观为基础的身份结构(由此推出阶级衰落,阶级分析失去意义)

    主张后工业时代阶级仍有效的流派认为,发达国家的阶级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化,两元阶级模式变为多元阶级模式,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继续存在。

    后现代文化分层流派指出,经济资本之外还有文化资本,学术成就表现了一个人的出身社会阶级,以批评经济学家那种只考虑金钱等物质资本的倾向。文化资本有三个存在形态:身体化形态(个人素质),客体化形态(文化物品或商品),制度化形态(文凭、证书、资格认证等)。文化作品在不同阶层间的受喜爱程度也不一样(可以称为艺术欣赏的阶层性?)。

    其它:

    传统的帝国是核心国家将边缘国家纳入宗主权范围,原封不动保留原有的生产体系,而资本主义扩张改变了边缘国家的生产体系,将其纳入了世界分工体系,并伴随着商品化,将自然经济中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市场化、商品化,将一切生产要素纳入可以获取利润的机制之中。边缘国家低廉工资的劳动者过多,造成了比例过高的底层社会,必然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剩余价值的大量转移,既是从国内底层传向国内高层,更是从边缘国家传向核心国家)。

    中国相关:

    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因素,前者是“农本商末”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内部扩张余地较大,缺少刺激出新科技和新经济模式的动力。

    中国改开前将阶级的意义大大高估,试图从阶级上解释所有问题,造成了荒诞事件乃至社会动荡,事实上阶级对很多问题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比例超过了上层向上的比例,90年代末期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就大大下降。阶层之间的流动率发生变化是阶层界限形成的重要特征。由于利益碎片化,中国阶级阶层的主观阶级意识并未形成,因此也造成了社会稳定。(阻止阶级意识形成可以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对于知识分子,毛泽东提出了他们阶级归属的三因素观点:家庭出身,生活条件,政治立场。家庭出身如果考虑1939年时的情况是有道理的,但是57年之后甚至60-70年代还以此为标准而不是以经济地位为标准,就没有道理了。生活条件是片面的,应该加上工作条件或工作地位,这样才能综合反映出经济方面的条件。第三个则本末倒置,应该是阶级地位决定政治立场而不是相反。

    目前中国社会从规范上来看,社会管理规则随着改革前的一系列运动,形成了人们对规范规则否定态度。可以相比较于美国的司法判决后,司法本身和法律规则即很少受到争执。

    改开后,原有的社会组织瓦解了,农村的人民公社解体,农民变成了自由人,虽然自由度大了,但是社会整合的组织体系也瓦解了。同时城市里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多数人失去了传统上依靠的单位体制。新的公司与传统的单位区别在于其仅仅是赚钱的地方,不再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

    职业荣誉感在当代中国缺乏。传统中国每个职业都要敬神(祖师爷),但是目前状态是各行业都觉得其它行业好。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官本位的趋势有增无减,官员以外的各种职业、专业都受到忽视,甚至专业技术也需要依附官员的位置(例如大学的行政级别,院士的副部级等),加上社会转型,工作变换太快缺乏稳定性,伤害了相对稳定的职业体系的形成。因此应当创立一些制度,促进全社会尊敬职业位置比较低的群体的工作。

    中国大陆的阶级分化机制有四个: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资料占有与否,制度分割。制度分割是中国大陆特色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为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体制内和体制外,甚至体制内核心还是体制内边缘等情况,单位级别会对其职工的地位产生重大分化。并且有三大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技术资源。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当代中国分为十大社会阶层(括号内为他们拥有的三种资源情况):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组织资源)

    经理人员(文化或组织资源)

    私营企业主(经济资源)

    专业技术人员(文)

    办事人员(少量文或组)

    个体工商户(少量经)

    商业服务业员工(很少量三种)

    产业工人(很少量三种)

    农业劳动者(很少量三种)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基本无)

    目前中国结构是倒丁字形结构,非常脆弱,各种阶层之前缺乏缓冲。其实改开前也是,但是当时主导社会的是政治分层,经济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暂时掩盖了社会结构的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重要性在于,他们使得劳动者能够长期稳定在生产工人的队伍里,避免雇主一方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好处后,将他们一脚踢开、推向社会和农村。

    改开后,新的文化模式是潮流式的,某种潮流文化会在各种阶层中进行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这段时间,中国的文化开始分层,反映了阶级结构定型化的情况,具有阶级阶层特征的文化模式开始形成,阶级阶层内部的认同开始强化。其过程是先产生经济分化,然后消费、生活方式、品味、习惯等分化随后涌现,“档次”、“情调”等开始出现。社会开始走向差异化。

    中国的身份社会已经开始弱化(如农民可以进城了),但是仍旧还有(如特定场合的座次),另外改开之后新产生的身份在原有体系中缺乏对应位次,产生了矛盾。

    中国精英层作用历来十分巨大,那么谁成为精英、如何选拔精英、精英的构成、精英群体是否团结、精英的来源就变得异常重要,需要解决精英配置(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技术精英的比例)、精英循环(精英群体的继承、新精英的吸纳)、精英互换(不同精英间的角色互换)和精英团结(精英的相互了解、结盟,以及小心忽视底层的问题)四类问题。

    社会基层群体的稳定,不能忽视社会下层和基层的利益,不然会造成社会动荡

    家庭纽带对社会的弥合作用,这里作者似乎变为强调了宗族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太合理,有点想当然之嫌。

    新中国尝试建立身份制分层体系时是基于干部级别分层进行的。1956年在颁布干部级别和工资分层标准后,国务院以这个标准为模本对其它机构、团体和社会体系也做了等级分层,造成了事实上的官本位强化。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型社会,即中央政权机构及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按照常规运作、制度稳定的国家,政策变量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影响力相当有限,稳定的制度、稳定的结构是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而我们一直以来制度并不稳定,导致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表现为不断用政策变量修正制度或体制。

    最后照例是私货时间:

    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来看,他们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马克思当年的战斗性,沦落为一种“庸俗社会学”的地步。而无论是韦伯、涂尔干以及各种流派,都倾向于用越来越多的维度来进行划分。在马克思眼里,多半就会被认为是用来花言巧语挑拨同一阶级之间的感情的伎俩。一个维度(经济)切分,大家也还会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性吵来吵去,每增加一个维度,那人群分群的数量是呈指数(起码是2的指数,更可能是3的指数)增加的。人群越分裂,力量越分散。所以新马克思主义只能把社会分一下,然后让执政者注意一下搞一搞平衡,避免社会矛盾太激烈罢了。

    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学是为了他的理想(阶级斗争)服务的,那么同样的,新马克思也好,新韦伯也好,新涂尔干也好,主要是用来分析社会现状并(希望能)指导社会的,但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路走窄了,社会分层研究过于注重切分细化,而缺失了综合能力。如果忽略经济飞速发展可以掩盖的社会矛盾这个因素,稳定的社会是需要确立社会主体或者说社会中坚力量的,当社会中坚力量被削弱,社会就会引起动荡。所以追求多元性的前提是要保持中坚稳定的,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是确很合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本书编辑的时候,李强还赞扬美国对于司法、法律的尊重,但是前提是大家都尊重,而最近10年来发生的各种美国社会实践,司法再也不是那么稳定的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于追求多元性,导致了美国原本200多年以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也就是WASP,可以参看亨廷顿的《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遭到削弱。

    有个问题没能想明白。就是按照多维度来进行社会分层,究竟是某个维度的高层人群,在其它维度也保持高层(大体上而言)有利呢,还是高低相错有利。前者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社会,社会贤达占据了各种维度(经济、声望、政治)的高层,社会底层占据了各种维度的底层,中产阶级占据了各种维度的中层;而后者其实有点像我国的某些阶段,例如君主时期的商人占据了经济的高层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又或者前三十年里中下贫农占据了各种底层但是政治地位又很高。应该说两种分法都有成功的例子,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尤其是社会本身出于不停的变动中,今天的稳定因素也许就是明天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还是要时时调整。

    如果看到一个人,其各种维度的地位基本一致,我多半就会觉得很合理,比如身份又高贵,道德又高尚,钱又多,文化又优秀之类。相反,如果各种维度地位不一致,我多半就会觉得不舒服,典型的就是产生德不配位、怀才不遇之类的想法。

    90年代之后出现的文化分层现象,暴发户审美固然值得嘲笑,生造出的许多“新传统”也是非常有意思,理论总是能编圆的(有时也不太圆),但是也得看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才行。不过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就想到文化人(按书里所说叫做拥有文化资源)职能就是去依附权贵,不禁悲从中来,啥时候文化资源也能称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604+)
  • 差评(132+)
  • 经典(96+)
  • 体验满分(567+)
  • 赚了(373+)
  • 图文清晰(525+)
  • 收费(147+)
  • 格式多(192+)
  • 一般般(158+)
  • 下载速度快(207+)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4-12-26 23:50:2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19 04:07:2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堵***格: ( 2024-12-21 02:52:39 )

    OK,还可以

  • 网友 后***之: ( 2024-12-21 00:25:1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家***丝: ( 2024-12-11 16:24:56 )

    好6666666

  • 网友 陈***秋: ( 2024-12-09 19:03:1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融***华: ( 2024-12-08 09:54:33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冷***洁: ( 2024-12-31 22:13:4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邱***洋: ( 2024-12-24 00:01:2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习***蓉: ( 2025-01-06 06:42:08 )

    品相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