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切尔诺贝利之春:Un Printemps à Chernobyl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34

切尔诺贝利之春:Un Printemps à Chernobyl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切尔诺贝利之春:Un Printemps à Chernobyl精美图片
》切尔诺贝利之春:Un Printemps à Chernobyl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切尔诺贝利之春:Un Printemps à Chernobyl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029034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页数:192
  • 价格:64.00
  • 纸张:铜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34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福岛核记》(Les Plaies deFukushima)两篇作品。

法国知名*画家“介入”人类*严重的两次核灾难事件,深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驻地创作,探访日本福岛隔离区,切实地感受灾难、死亡,以及更加震撼人心的——生活。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欧洲一流的*画家,1966年9月29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圣布里厄。16岁时发表了*幅画作,从此展开了*画创作生涯。1994年创作了以史实为基础的《无恶之地》,勇夺瑞士谢尔*画节大奖、连环画出版人奖、普公奖等大奖。六年后,荣获2000年安古兰国际*画节**画奖。2004年,《革命之路》问世,艾玛纽埃尔凭此书获得该年度法国索列斯维尔*画节*画册奖、尚贝利*画节*画册金像奖及舍维尔尼*历史连环画头奖等重要奖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原文赏析:

男人啊,就像一只没有把手的旅行箱。你对他忍无可忍,可就是难以扔掉。

这些亮丽颜色的冲击让我忘却了背后那一个个悲惨的故事。让人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这些房子里空空如也,看来已经空了很久了。

“小偷”有条不紊地搬走了屋里所有的东西。

时光有条不紊地毁掉了房子的结构。

慢慢地,这些枞木屋倒塌了。再过几年,什么都不会留下了。

就连砖砌的房子也慢慢塌了,一切都荒废着,一切都有待修葺。

动笔画这些时,我被某种东西深深地吸引了,就像十九世纪那些描绘残垣断壁的浪漫画对我的吸引一样。但在切尔诺贝利,没有浪漫,唯有罪恶。


哪里的政府都一样,求的是安抚人心,而非让人知情。就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


迁来基辅的灾民也住上了苏联政府许诺给别人的房子一 -有的人已经盼了好多年的公寓楼。

这也导致许多人对灾民充满怨恨。


普里皮亚季让人瞥见了伟大帝国的光彩……那帝国已如死去的恒星般消逝。


乌克兰和法国一样,和全世界一样,都说没问题,劝人们放心。

是害怕面对现实吗

不这样想的话,就像是往一口不见底的水井里张望……

望久了,就会眩晕!

满眼的卡其制服、金属网……一派威严、有力的表象,而事实上人类什么也不能完全掌控。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法国当代经典*画精编精校,修订再版!

收录长篇《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短篇《福岛核记》。

跟随艺术家的脚步,去看、去听、去感受灾难和灾区 无辜平民的痛苦、愤怒、坚韧、顺从,以及黑色幽默 :切尔诺贝利居民在重辐射区盗窃废铁——然后卖到“西边”去。

画家在出发前患上了“书写痉挛症” ,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生活的绘画能力,他关于艺术与个人的思考发人深省。

死亡隔离区的隔壁是异常优美的景色和乐观、坚强的老百姓,作者的两次核灾区之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挑战死亡,更是直面生活!


媒体评论

绘画技法令人印象深刻,创新之处令人震惊……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当代历史、一份关于隔离区周围日常生活的尖锐报告,也是一次事无巨细的原创艺术斗争汇报,值得强力推荐。

——BDGest’

这是一本毁灭之地的旅游手册,勒巴热更新了我们关于那个地区、那里的居民和那场悲剧的看法。

——PlanetBD

一次有力、感人的见证,结构精妙,画工精湛!

——《自由评论》

勒巴热的作品可以简单地概括:关于两次重大事故的里程碑式的感人作品。

——《*画批评》

艺术家使绘画天赋服务于历史,调色板随叙述变化……简言之,一部艺术杰作。

——让-菲利普·泰布《字里行间》

获奖记录

2012年 法国阅读杂志年度好书

2012年 法国新闻电台时事与报道作品奖

2013年 比利时对角线*画大奖

2013年 入围*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

2013年 乌克兰协会巴尔扎克-维柯尼亚奖

2013年 BDtheque年度**画

2014年 法国高中读者文学奖


书籍介绍

欢迎来到核辐射重灾区

著名艺术家两度“介入”重大科技灾难

个人直面历史 艺术撞见生活

...................

※编辑推荐※

★法国当代经典漫画精编精校,修订再版!

★收录长篇《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短篇《福岛核记》。

★跟随艺术家的脚步,去看、去听、去感受灾难和灾区无辜平民的痛苦、愤怒、坚韧、顺从,以及黑色幽默:切尔诺贝利居民在重辐射区盗窃废铁——然后卖到“西边”去。

★画家在出发前患上了“书写痉挛症”,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生活的绘画能力,他关于艺术与个人的思考发人深省。

★死亡隔离区的隔壁是异常优美的景色和乐观、坚强的老百姓,作者的两次核灾区之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挑战死亡,更是直面生活!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切尔诺贝利之春》和《福岛核记》(Les Plaies de Fukushima)两篇作品。

法国知名漫画家“介入”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两次核灾难事件,深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驻地创作,探访日本福岛隔离区,切实地感受灾难、死亡,以及更加震撼人心的——生活。

...................

※媒体推荐※

绘画技法令人印象深刻,创新之处令人震惊……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当代历史、一份关于隔离区周围日常生活的尖锐报告,也是一次事无巨细的原创艺术斗争汇报,值得强力推荐。

——BDGest’

这是一本毁灭之地的旅游手册,勒巴热更新了我们关于那个地区、那里的居民和那场悲剧的看法。

——PlanetBD

一次有力、感人的见证,结构精妙,画工精湛!

——《自由评论》

勒巴热的作品可以简单地概括:关于两次重大事故的里程碑式的感人作品。

——《漫画批评》

艺术家使绘画天赋服务于历史,调色板随叙述变化……简言之,一部艺术杰作。

——让-菲利普·泰布《字里行间》

...................

※获奖记录※

2012年 法国阅读杂志年度好书

2012年 法国新闻电台时事与报道作品奖

2013年 比利时对角线漫画大奖

2013年 入围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

2013年 乌克兰协会巴尔扎克-维柯尼亚奖

2013年 BDtheque年度最佳漫画

2014年 法国高中读者文学奖


精彩短评:

  • 作者:毛秃秃和胖咕咕 发布时间:2016-12-09 17:24:40

    旧版孔网600~那次朝阳书市三联有十几本库存书,一口气就买了10本~(然而都是良心价分发,突然就觉得自己亏了好多。。。)

  • 作者:夏丽芭仁 发布时间:2016-12-09 19:37:21

    终于改回叫春了!(你等等

  • 作者:Coraline Y 发布时间:2018-11-25 18:09:30

    我觉得所有的成人都该读读这本书。费鲁奇真诚地分享他在为人父母时的思考和感受,而他谦逊的态度和极强的自省意识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诗意和智慧。

  • 作者:不流ᝰ 发布时间:2017-01-04 04:22:52

    画家去切尔诺贝利寻找毁灭的遗迹,却感到了平静和醉人的美景,本来以为冒着生命危险的旅程,却体会到了生命。画家在辐射森林中穿行,不可以用手触碰枝条,只能用画笔描录。把X光底片种在土里,铯137在底片上刻了白斑,如同大地的眼睛。隔离区的土地上没有人,却沉静美如天堂,人类已经被赶出了这里,如同当初人类被赶出天堂。这是一本图画小说,不急不徐的文字和精细多变的画面交互讲述,将人缓缓带入覆满辐射尘的死城切尔诺贝利,人在这死城的土地上卑微清冷地生活,但无比真实。他们的快乐也是真实的,仿佛心中毫无恐惧,如那要求画家在其肖像的心上画反应堆的年轻人,这无惧的状态很美,死亡之地看到的美,多有力量啊,静静压住了一切别的东西,包括时间。

  • 作者:乡愁 发布时间:2017-01-11 17:29:55

    这版和2014年的三联版相比有两个不同:一是标题由三联版的《切尔诺贝利之花》回归到了法文原名《切尔诺贝利之春》;二是加入了相同主题的短篇作品《福岛核记》。不论是在切尔诺贝利还是在福岛,核事件之后,原来的居民都仍然眷恋着祖居的土地不忍远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上,春日的森林又欣欣向荣,可是不断滴滴作响的辐射测量仪却提醒着人们,一切都被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 作者:OysterChu 发布时间:2016-12-29 12:14:41

    从前,人类被赶出了天堂;在切尔诺贝利,人类把自己赶出了大地。


深度书评:

  • 笔记: Unix 的回忆

    作者:masterplan 发布时间:2021-03-14 10:16:27

    实体书的风格挺随便(符合 Unix 风格!), 好像作者从 kindle 版本直接打印出来的, 没有出版社

    大众所不见的盖茨和乔布斯背后, 隐藏着技术人员非常熟悉的第三个巨人: UNIX 系列的伟大创造者. 在50年后的今天, Unix 系列已经无处不在: Linux 和 Darwin 这样的 Unix 后裔奔驰在每台 iphone, 安卓手机和 Mac 电脑上, 在大部分顶尖超算里, 在大部分互联网服务器上, 为互联网提供核心动力.

    最初 Unix 由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和 Brain Kernighan (作者)等人开发于贝尔实验室, 母公司是 AT&T. 当时 AT&T 差不多相当于美国电信, 提供电话电信服务, 有类似国企的垄断地位. 这一地位的好处是公司收入稳定, 能稳定地支持贝尔实验室, 2.8%给研发, 0.3%给基础研究来改进通话质量. 这一比例看似小于现在的互联网公司, 但 AT&T 有超过100万雇员, 算下来并不是小数目. 这笔钱花得非常值得: 促进电话系统转型, 在基础科研做出宇宙背景辐射和信息论等诺奖级别的贡献. 顺便也诞生了优雅, 持久的操作系统标准: Unix.

    作者在1960年代进入在新泽西的实验室. 实验室之前因为二战的原因从纽约撤出, 拥有3000名员工, 三分之一有理工(物理, 化学, 数学, 工程)博士学位. 作者在实验室2号楼一干就是33年, 从1967年的实习到2000年退休.

    长期稳定的投入让实验室能支持短期没有收益的项目, 宽松的条件让实习生也有独立办公室. 作者感叹现在的世界已经改变: 如今公司研发投入多半挂钩下季度财报. 不得不说这是系统的宿命: 信息革命前缓慢的反馈周期为专家们提供稳定和不求速效的环境. 着眼长远的环境里接二连三地做出突破, 成为信息产业爆发的基石. 产业爆发造成大量公司涌入, 迅速加快市场到公司的反馈速度, 降低生命周期. 最终产生高竞争压力和快速反馈的环境, 大部分公司必须以求变和求速效的方式才能生存.

    Unix 出现在1960年代末期(技术人员一定熟悉 timestamp 从1970年1月1日开始). 1950年代, 贝尔实验室还在使用大型机(central computer). 1960年代, 数学研究中心拆出一部分人组建了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Computing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1970年代, 计算机中心里大概一共30人, 其中4-6人参与了 Unix 早期设计和开发.

    当时使用过几种机型:

    IBM7094, ~128KB 内存(字长36位, 比较奇葩), 300万美元, 需要空调系统和专门的操作员.

    IBM7090, ~128KB 内存

    PDP-7, ~16KB 内存(字长18位)

    PDP-11, 24KB 内存

    Unix 最早的版本在 PDP-7 上开发, 之后移植到 PDP-11. 对比现在的机型:

    MacBook Air 2015, 8GB 内存(x 300000), 512GB 硬盘(x 500000). ~1k美元

    最显著的进步是内存价格大大降低, 因此能添加更多的内存(1971年, 内存大概8000美元1KB). 1970年代以前的内存技术基于磁芯, 笨重昂贵. 之后半导体应用于内存出现, 开始降价. 内存降价导致 C 这样的高级语言的出现.

    在当时, 虽然设备和软件都极为原始, 人工智能也是计算机行业的热门话题: 自动化定理证明, 下棋, 机器翻译. 从现在看, 当时下棋和机器翻译离成熟还有50年,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 产出少是必然的. 2010年代的数据和算力才能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潜在力量.

    实验室组织

    实验室主席: 手下有 1.5-2.5 万人. 下设 research / development / telephone / military 部门, 部门副主席管理. research 按领域划分: math / physics / chemistry / communication systems, 设执行总监. 附带法律和专利小组. 作者成为“计算结构研究小组(Computing Structures Research)”的领导, 大概管8-10人, 小组兴趣是非常分散的: 显示设备, 集成电路设计, 文档, 操作系统, 网络, 编译器, C++, 无线系统, 计算几何, 图论, 算术复杂度.

    绩效

    每个年度, 实验室员工每人在一页纸上写今年做的事情. 领导多写几页, 再加上“可以改进的工作”. 作者要么留白要么写“继续发扬”, 对制度不太在意(但是他们确实做了很多事). 当时实验室的风气是不怎么关心短期晋升, 作者认为关心晋升的人也不会来这里.

    Kernighan 的个人历史

    多伦多出生, 多伦多大学物理工程. 大学有场石油公司的失败实习(写 Cobol 分析炼油数据, 但作者认为程序从没跑成功过), 1964年毕业. 当时也迷茫(“I had no clue what to do next”), 海投了半打美国的研究生学校. 幸运的是, 包括 MIT 和普林斯顿的一众学校给了 offer(历史地位大于个人努力的例子, 从中国进这两所学校, 需要是最顶尖的人才和资源配置). 选择不难: 普林斯顿要求一般 PhD 3年毕业, MIT 要求7年; 普林斯顿给全奖, MIT 需要每周做30小时 TA. 再加上以前的好友已经在普林斯顿, 作者当然选普林斯顿. 后来作者觉得这一选择非常幸运. 但实际上他1966年的暑假到MIT 交换才接触到了分时系统, 和 Multics 的主管.

    1967年的暑期实习, 作者幸运地进入贝尔实验室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在大型机上做一些内存管理相关的事情. 实习生有自己的办公室, 隔壁是汉明(Hamming, 汉明距离, 纠删码发明者). 第一天中午汉明就叫他一起吃饭. 汉明觉得大多数程序员水平不怎么样, 经常给作者吐槽, 促成了后来作者写 The Elements of Programming Style. 讲一些常用的程序设计实践, 比如说反对利用语言特性把两三行硬写到一行: seemed too clever to me, and misplaced cleverness is bad idea in programming.

    1968年作者开始做博士论文, 图的拆分问题. 实际应用包括内存分页算法和芯片设计. 作者和实验室的 Shen Lin 讨论了一下, Shen 给出了一个类似启发式的算法(Shen 好像是做组合优化的), 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推进和实现, 但他实际认为自己并不擅长新算法设计. Shen 和作者对找不到总是给出最优解的图划分算法感到奇怪, 直到1971年 Stephen Cook 提出了NP完备性, 才发现这属于 NP-hard 问题.

    1969年毕业之后, 作者顺理成章拿到贝尔实验室的合同. 进了实验室之后没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作者后来发现这是惯例, 实验室没有从上到下的直接指引. 员工之间互相了解, 从中看有什么可以做的. 此后作者继续在实验室工作30年, 同事不少鼎鼎大名, 包括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C/Unix), Rob Pike(Go).

    编程语言: Fortran. 结构化的编程尚未出现, 当时的编程基本是一系列的 if 语句.

    早期 Unix (1969)

    Unix 的前身是分时系统(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和 Multics. CTSS 在1964年发源于 MIT. CTSS 比批处理系统先进的地方在于提供了终端, 通过电话线连接到主机. 终端导致了多用户, 为了支持多用户, 自然提出了分时, 这是后来单进程到多进程的基础.

    CTSS 是如此成功, 以至于 MIT 打算进一步做一个更好的版本, 就是1965年的 Multics. Multics 又是如此肩负众望, 以至于遭遇到第二系统效应(Second System Effect), 在试图修复所有缺点的同时, 添加更多的特性, 导致系统最终变得过于复杂而难以使用. 到了1969年, 继续 Multics 计划的代价已经过于昂贵, 贝尔实验室退出了该项目. Multics 最终在 MIT 和通用电气的推进下完成, 但它最大的影响——启发了更轻量的继承者 Unix——是未曾预料到的.

    Multics 项目中止了, 但 Ken Thompson 还想继续做操作系统. 他找到一台破旧的 PDP-7 机器, 而这台机器的磁盘似乎比较古怪, Ken 为此专门写了磁盘调度算法. 为了测试这个算法, 又写了编辑器, 汇编器和内核(大概1000行, 非常简单), 每个花一周时间(他老婆刚好带孩子出门度假三周). 三周后, 第一版的 Unix 出现了. 后来他开玩笑, “一周, 一周, 再一周, 就有了 Unix”. 最初的功能是非常简单的.

    Ken Thompson 小传

    父亲有美国海军的背景, 所以童年时期在世界很多地方呆过. 在上大学前10年, 他就对电气工程感兴趣, 进入伯克利之后觉得非常简单. 大学毕业时似乎也有些迷茫: “I was just going to stay in the university because .. I owned it. My fingers were in absolutely everything”, “I was happy. No ambition. I was a workaholic, but for no goal” 自己想做一些事情, 但没有特别的目标, 有点接近 mastery 里 “the ultimate reward is the path itself” 的状态.

    毕业的时候, 他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所以没申请研究生. 结果有老师帮他申请了, 于是继续上伯克利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 贝尔实验室的人来找他, 他拒绝多次. 后来有人带他去实验室逛了一圈, 他同意了.

    爱好象棋, 做过专门的象棋机器(吸引到了 grandmaster), 开飞机, 飞过米格-29

    总结: Unix 一开始是非常小的. 因为小, 简单, 能被很多人使用. 是复杂, 昂贵(因此难以触及大多数人)的反叛.

    第一版(1971)

    实验室的管理哲学

    * 雇佣最聪明的人, 让他们在环境里相互熟悉 hire bright people, introduce them to the environment

    * 给出大方向 give them general directions, as to what sort of thing is wanted

    * 给非常大程度的自由 give them lots of freedom

    * 资金并不是特别多 don’t necessarily give them all the money that they want

    PDP-11

    以专利为名义搞到一台 PDP-11 之后, Ken 着手把 PDP-7 上最初版本的 Unix 移植过来. PDP-11 非常大, 通过打印纸带交互. 同时键盘非常硬.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 Unix 命令都非常短, 如 ls, cat.

    办公室文化

    私人办公室让人更平静, 更能集中注意力. 与开放办公环境对比, 作者认为开放环境破坏了注意力的集中. 私人办公室和共享空间的搭配产生了非常好的结果, 非常搭 Unix 早期的高素质小圈子风格. 办公室共同形成了幽默感, 约定了共通的文化氛围. 我认为小, 流动性低(安全), 平均水平高是形成乌托邦氛围的必要条件.

    Unix Programmer’s Manual

    即程序员非常熟悉的 man page. 简洁, 精确. Unix 风格的代表.

    Dennis Ritchie 小传

    1941年出生. 父亲也在贝尔实验室. 哈佛, 先读物理再读数学. 后来总结, 拿物理学位之后, 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做物理; 拿数学学位之后, 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做算法理论(博士论文似乎是关于嵌套函数), 所以只能做做过程语言.

    1967年加入贝尔实验室后, 和 Ken 一起做 Multics. Multics 项目结束后, 收获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设计的经验. 当时没有足够的内存和算力, 于是他的高级语言只涵盖最少和最必需的特性, 构成了后来 C 的风格, 与 Unix 一脉相承. 和乔布斯同样死于2011年10月, 家人如此评价: 极为善良, 谦虚, 慷慨. 一个完全的极客, 富有幽默感, 对人生荒谬坦然接受.

    第六版(1975)

    大约每6个月发一版.

    文件系统

    文件就是比特序列——这一自然简单的观点在 Unix 之前并不普及. 大部分系统把文件分为各种特殊文件, 区别对待.

    系统调用

    第一版的 Unix 有大约30个系统调用, 一半关于文件系统. 确立了用返回值 -1 表示出错, 设备(终端, 磁盘)作为文件的传统. 作者特别提到, 今天的读者已经很难想象这样的简化是多么重要: 硬件设备各有各的特殊属性, 提供简单一致的接口并不自然而然. 早期操作系统通常选择把复杂度暴露给用户, 比如磁盘的磁道和柱面. 接口必须有所取舍, Unix 遵循 Multics 隐藏无关信息的传统, 对文件保留最少的信息: 比特序列.

    Shell

    Shell 提供 Unix 标准交互界面. 最重要的是, shell 只是普通的用户程序, 不存在其他特殊性. 我认为就 Shell 日常的功能而言, 并不随时体现这一点的好处. 更重要的背后的观念: 干净利落的切割是良好抽象的体现, 表明作者找到了最适合的坐标拆分系统.

    管道

    Unix 的独特发明. 在有 I/O 重定向之后, 管道的概念是比较自然的. Doug Mcllroy 设想进程之间像一张图一样连接, Ken 在一个小时内实现了第一版, 再与 Dennis 一起用一个晚上把系统的所有命令适配了一遍. 管道很快在小组内刮起一座旋风: 每个人都开始尝试怎样把已有的程序通过管道组合起来, 实现一些新的功能.

    Grep 和正则表达式

    Unix 早期功能可以看作小工具加上管道, 通过 shell 交互. Grep 提供的字符流搜索功能是其中翘楚. 更高级的搜索自然引入了正则表达式. 最后作者还讨论了下 egrep, 总结:

    * 真实用户的真实问题

    * 对相关理论有深切知识的专家

    * 高效的工程学, 用以实现理论

    * 持续改进

    技艺水平很高的团体, 在开放的, 鼓励实践新点子的团体里诞生.

    C 语言

    C 的前身是 B 语言, B 的前身是 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 往前还有 Multics 使用的 PL/I.

    PL/I 像其他 Multics 工具一样过于复杂, B 是 Thompson 在 PDP-7 上对 BCPL 的移植. 后来 B 又被移植到 PDP-11 上. PDP-7 使用“字”(word)作为单元, 而 PDP-11 使用比特(byte). 后来这一移植转化为 C 语言. 同样因为 PDP-11 的类型支持, C 成为有类型的语言.

    初始的 C 还不支持结构体 struct. 直到1973年 Ken 尝试了3次用 C 重写内核, 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才加入 struct. 第6版内核包括大约9000行 C 代码和700行汇编.

    作者之前学 B 语言的时候就自己写了个小册子. 1978年, 他找到 Ritchie 一起写了 TCPL (C 程序设计语言). DMR 主要写了系统调用和最后的参考手册. 此书评价是一贯的 Unix 风格: 精确, 优雅, 紧凑.

    Doug Mcllroy 小传

    康奈尔, 物理, 1954

    MIT, 数学, 1959

    malloc 作者. 同时还有 diff, sort, calender, echo, tee. 管道最早的提出者, 虽然后来用了 Ken 的版本. 兴趣广泛而深入, 总是第一个去尝试某种程序或者概念, 在第一时间就开始做试验. “他懂得所有我正在做的事情”. 大量地读和写作 Unix 工具文档.

    第七版(1976-1979)

    Bourne Shell

    加入 if-then-else 和 while 控制结构. 反转终止符(if-fi, case-esac)来自 Algol 68.

    Yacc, Lex, Make

    编程语言探索时期的辅助工具. 一般化的规则是, 程序生成的代码会比手写的更好. 每次更新代码生成器(code generator, 比如 yacc/lex 根据语法/词法生成的代码), 所有生成代码都进步. 而手写的代码达不到规模化进步. 在自动化生成代码方面, 我还需要改进. *任何重复做的事情都应该自动化*

    文档工作

    基本讲文档的格式化器(formatter). 包括作者用来给自己毕业论文排版的程序(普林斯顿第一篇计算机打印论文). 早期计算机排版有相当多的工作, 幸运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用接触其中大多数细节. 部分工作启发了以后 Knuth 的 TeX 程序, 成为现在数学打印标准. 另外这些 formatter, 甚至包括后来 C++ 前驱的 Cfront, 都使用了 yacc, 体现了 Unix 工具链相互组合的传统.

    发表

    龙书, TCPL, 程序设计实践等多本书来自贝尔实验室. 这里有一种非常在意写作的文化, 也有非常犀利的评论家(如 Doug Macllroy). 另外, 管理者也很在意发表和出版, 你可以花6个月的时间全职写一本书. 实验室考虑到: 如果学生们发现使用的软件是实验室创造的, 教材是实验室写的, 那么他们就不担心加入实验室像加入其他“工业界”一样被湮没无闻, 这使得实验室可以与高校一争人才. 最后是实验室内部诸多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工具, 帮助文档的排版和打印.

    C++

    1979年, Bjarne 从剑桥博士毕业后加入了贝尔实验室. 感到现存的语言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他创造了 “C with class”. 现在的人常常感到 C++ 过于庞大臃肿, 或是与 C 兼容的旧特性令人不便. 但每个特性新加入的时候都有很好的理由, 而 C++ 如果不保留与 C 的兼容, 他在工程上就无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想想其他系统体制, 也含有类似的结构.

    Golang

    1980年代早期, Rob Pike 等人开始实验包含并行处理的语言, 包括 Squeak 和 Newsqueak. 后来演化成 Plan 9 里的 Limbo 和 Alef. 08年成为了 Golang.

    研究之外

    Unix 开始流传出贝尔实验室, 在大学(1400+)里传播. 外部软件出现, 分化为多个分支, 包含新的工具(源码管理, 辅助写作等等). 1973年 AT&T 开始向大学出售 license, 放到今天大概10万美元. 只包括源码, 没有技术支持(“no support at all!”). 最著名的分支是伯克利的 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Bill Joy 在里面加入了 vi(第一个交互式编辑器), 和最初版本的 TCP/IP 网络. Bill 后来中断了博士学业, 创立了 Sun Microsystems.

    莱昂氏源码评论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 早期 Unix 参与者. 1977年在第六版 Unix 的基础上做了每一行的源码注释.

    商业化

    在早期, 贝尔实验室的法务团队就给 UNIX 申请了商标, 附带一些使用规则. 作者其实对这些无所谓, 还找了一些例外: unix 笔, unix 灭火器, 和 unix 橱柜.

    后继

    Unix 在教育界的铺开, 和 AT&T 逐渐收紧的许可政策共同催生了诸多变种, 如 BSD 和 Minix. 之后就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故事: 1991年的一个帖子里, 芬兰大学生 Linus 宣布了自己的课余项目 Linux. 基本参考 Unix 系统调用接口, 但不包含 Unix/Minix 代码(因此没有专利许可问题). Linus 和曾经的 Ken, Dennis 一样, 没有预料到系统以后的巨大成功——以他名字命名的 Linux 将有超过两千万行代码, 运行在十亿数量的设备上——从 Alexa, Kindle 到安卓手机, 到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 再到 top500 的大部分超级计算机.

    Plan9

    1980年之后, 贝尔实验室的 Unix 研发工作逐渐减缓. 1989年的 v10 之后完全停止. Ken Thompson 和 Rob Pike 等人继续开发一个新系统: Plan 9(取自一部科幻电影). Plan 9 进一步延伸了 Unix 的一些理念, 包括把进程, 网络连接, 窗口系统和环境变量也视为文件, 提供更干净和规范的新 I/O 接口. 但是 Linux 已经占据了很多市场, Plan 9 的不兼容特性阻碍了用户的涌入. 不过至少有一个 Plan 9 的发明广泛推开: UTF-8 编码, 现在互联网比较通用的编码标准.

    拆分

    1996年, AT&T进一步拆分为 AT&T, Lucent 和西部电气. Lucent 获得了贝尔实验室. 实验室人员流失. 2006 年, Lucent 与法国的电信公司阿尔卡特(Alcatel)合并. 2016年, 被诺基亚收购. 每次拆分和收购流失一批人才, 而计算机研究中心这批人也到了差不多退休教书的年龄. 在2005年的一次重组中, 计算机中心消失了.

    Unix 的遗产

    Unix 及其后继 Linux, macOS 运行在十亿计的计算设备上, 被十亿计的用户使用, 为上层应用挣到了十亿计的美元(虽然创造者没拿到这么多), 奠定了在操作系统界的主流地位. 其语言 C/C++ 被广泛使用, Unix 工具链(bash,vi,grep,make,awk,sed)在业界广泛使用, 基于其的 GNU 运动广泛开展. 作者总结了技术和组织上的两方面原因:

    技术遗产

    层次文件系统

    事后看, 非常显然的约定. 但在当时, 从根目录开始的文件层级不是显然的, 目录/文件的区分也不是显然的, 设备作为文件也不是显然的. Unix 选择了最合适的抽象.

    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用于用户程序/系统. C 克服了 PL/I, BCPL, B 的不足, 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简洁的抽象. 高级语言第一次用于系统, 使得系统获得了硬件间的可移植性.

    用户态, 可编程 Shell

    支持控制流和 I/O 重定向. 为用户程序提供组合的能力, 一个用户程序的工具箱. 管道, 简洁的方式进行流数据处理.

    简单工具的组合, 而不是单体大程序.

    Unix 设计原则的核心, 我认为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原则. 解耦让系统更加灵活, 小工具各式各样的组合, 发挥空间大于部件已经在编译期定死方向, 结构不可改变的单体程序. 但小程序也需要共同遵循约定来组合, 系统需要提供控制流和管道.

    纯文本作为标准数据格式

    组合工具平台需要统一数据格式, 并且格式越简单有共识越好. 纯文本是自然的选择.

    程序生成程序

    编译器/yacc/lex/make 都是例子. 自动生成代码方面, 后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实践. 对我这快有待加强.

    专用语言

    如 shell. Unix 在专用语言的历史上比 Shell 更长: 文档准备工具, 计算器, 脚本语言, 正则表达式都算专用语言. 专用语言与生成程序配合, 提升易用性, 降低技术门槛.

    Unix 哲学

    由 Doug Mcllory 1978年总结. 列出前三点:

    i) Make each program do one thing well. 著名的“do one thing, do it well”

    ii) Expect the output of every program to become the input to another. 时刻考虑方便与其他工具的组合

    iii) Design and build software, even operating systems, to be tried early, ideally within weeks. Don’t hesitate to throw away the clumsy parts and rebuild them. 很喜欢这句话. 早尝试, 最好在一周内做出原型. 不要犹豫扔掉早期的垃圾代码.

    组织遗产

    贝尔实验室的组织结构, 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氛围, 有天赋的人群, 对多种问题对研究.

    i) 稳定的环境

    非常关键. 资金, 资源, 使命, 结构和管理都需要稳定. 稳定体现在一致和可预期. 长远的公司使命(提供电话服务, 虽然现在听起来比较简单)提供了非常稳定的环境, 这非常关键. 国内私企环境里, 除了最顶尖和特殊的几家, 大部分做不到. 国企能做到稳定资金, 资源, 但有国企文化.

    没有研究方案, 没有季度报告, 在研究之前也不需要管理批准(no research proposals, no quarterly progress reports, and no need to seek management approval before working on something). 半年报告一次, 也不作为绩效考核. 优秀的人才, 合适的态度, 稳定的环境. 管理自然简单, 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ii) 充满技术问题

    汉明有言, 重要的工作基于重要的问题. 当时的计算机科学是个新领域, 在 AT&T 内部, 对计算机的使用飞速增长, 电话交换业务正从电机化像数字化转变. AT&T 的计算机中心与施乐和 IBM 的实验室切磋, 也和学术界靠得很近: 旁边就是普林斯顿, 纽约大学.

    iii) 招最好的人

    这里挺残酷的. 实验室每年只招1-2个人, 而且基本是年轻人. 招聘决定下达非常谨慎. 作者的偏好: 招把自己的事做得非常好的人, 至于到底是哪个领域, 不太关心. 明说专才大于通才.

    研究员直接参与招聘, 而不是 hr. 潜在的雇员可以直接和他们进行技术对话.

    与学校保持长期关系

    iv) 技术管理

    管理者需要了解他们管理的技术. 贝尔实验室一直到最高层的管理者都是技术出身. 部门头头需要了解手下人做事的真正细节, 这样他们才能向潜在的合作者和用户解释清楚. 总是合作, 而非竞争.

    v) 合作环境

    贝尔实验室的规模决定了对任何技术领域, 很可能有世界级的专家在这里工作. 标准流程是: 直接走进他们的办公室问他们问题. 很多情况下被问的一方会直接放下手里的事来帮忙, 甚至对于非技术的事也一样

    vi) 有趣

    享受与同事一起工作. 很多的恶作剧. 更多属于人员水平和组织状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It takes effort to build and maintain an organization whose members like an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who enjoy each other’s company.

    总结

    这些组织遗产让人想起 Google, 与诸多后来的模仿者. 甚至包括 dress code: “I personally have never seen Ken dressed up at all”. 作者认为 Unix 的历史很难再重演. 操作系统会带着 Unix 印记继续演进, 但不会有革命性的改变. 相比50年前, 现在的工业界研究经费减少, 更着眼短期利益. 个人开发者会更多涌现, 但初创公司更可能被大公司收购. 最后作者表达自由的重要(美国人讲技术经常要勾一下, 自由的研究氛围确实比较舒服): 自由选择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探索的总是未知, 并不存在地图的指引. 自由选择最大化地发挥了研究者的创造力, Ken 开发了下象棋的程序, 并不需要解释与电话业务有多大关系. 好研究的最大秘诀是雇佣好的人才, 给他们提供有趣的事情, 目光长远, 然后放手不管(像老子的无为而治). 这并非完美的管理制度, 但贝尔实验室就是以此成功的.

  • 当欧也妮的故事与几米《幸运儿》连结,她会做出什么选择?

    作者:连木木 发布时间:2023-08-08 17:55:28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去看了几米展,于是连结感立刻产生。我觉得欧也妮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较适配展览中的《幸运儿》的故事(因此,我为封面合照选用了这个故事的原稿)——

    《幸运儿》中,从小事事顺遂、受人艳羡的「董事长」,某日居然长出翅膀,成为众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幸运儿,然而,这不请自来的双翼,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两者界线越来越模糊……

    而《欧也妮·葛朗台》中,从小风雨无忧长大的欧也妮,并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翅膀”——千万财富和选择不放弃母亲继承权的自由。她有美好的性格,又情窦初开,她勇敢地提供了金洋、宝物和真心,却换不来真话、信任与真情。最终金钱赋予了她选择的自由,却也束缚了她终身的选择......

    在几米展上,有一个只有凭借与NPC互动,才能获得的邀请函进入的“角落剧场”,在那里,诊疗师会让来接受“治疗”的人们填写一个问卷:

    “他人眼中的我”“他人对我的期望”“我眼中的自己”“我的翅膀是?”

    我不禁想着,如果欧也妮跳出巴尔扎克的情节,也来到这里,她会写下怎样的答案,她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究竟是留下翅膀,还是割掉它们。

    我读到的故事是,在别人对欧也妮的目光中——无论是他父亲在世前,还是母亲临终前,亦或是父亲离开并留下巨额遗产后,那些纷扰的视线与嘈杂的人际交往,各有所图;

    我读到的故事是,在他人对欧也妮的期望中——情窦初开时表哥是如何对她的金洋和真心,当她成为继承人后众人又是如何对入赘其家门兴致勃勃地关注和发生渴望;

    我读到的故事是,在她自己眼中——“财富既不是一种势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只能靠了爱情,靠了宗教,靠了对前途的信心而生活。爱情给她解释了永恒。她的心与福音书,告诉她将来还有两个世界好等”;

    我读到的故事是,她的翅膀——“并非收益日增的千万家私而是查理的那口匣子,而是挂在床头的两张肖像,而是向父亲赎回来、放在棉花上、藏在旧木柜抽斗中的金饰,还有母亲用过的叔母的针箍”;

    ......

    如果欧也妮也曾了解了《幸运儿》的故事,也曾来到角落剧场的诊疗室,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最后,照例夸一波这个版本《欧也妮·葛朗台》的颜值——

    精美的藏书票(真的这一系列的最舍弃不掉的特色了)、封面专色和烫印(撞色设计美极了)、上下书口喷绘(上书口印情人漫步剪影,下书口印装饰性纹样),插图也选择了巴尔扎克的“御用”画家夏尔·于阿尔的作品(既有主要人物的单独画像,又有反应阶层生活的场景与群像)......

    话不多说,和《高老头》一起两本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94+)
  • 购买多(384+)
  • 推荐购买(453+)
  • 小说多(514+)
  • 书籍完整(60+)
  • 目录完整(199+)
  • pdf(172+)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5-01-01 00:26:1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龚***湄: ( 2025-01-02 10:36:2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益***琴: ( 2024-12-28 22:21:2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焦***山: ( 2024-12-15 20:08:40 )

    不错。。。。。

  • 网友 隗***杉: ( 2024-12-30 21:07:2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宫***玉: ( 2024-12-07 04:34:45 )

    我说完了。

  • 网友 潘***丽: ( 2024-12-14 07:41:1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13 04:06:1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国***舒: ( 2024-12-22 09:17:1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扈***洁: ( 2024-12-26 13:34:1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瞿***香: ( 2024-12-27 08:37:1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通***蕊: ( 2025-01-03 05:54:3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步***青: ( 2024-12-13 10:24:59 )

    。。。。。好

  • 网友 寇***音: ( 2024-12-16 04:11:1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