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The New York Trilogy(ISBN=9780140131550)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59

The New York Trilogy(ISBN=9780140131550)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The New York Trilogy(ISBN=9780140131550)精美图片
》The New York Trilogy(ISBN=9780140131550)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The New York Trilogy(ISBN=9780140131550)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14013155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8
  • 页数:384
  • 价格:81.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59

内容简介:

  Get smart about spending and saving –– and ride out a

recession!

Looking for practical ways to make every dollar count? This savvy

guide gives you expert tips for tightening your belt and saving

cash in every area of your life –– from your house and car to

dining and entertaining to banking and managing debt. You get

realistic solutions for making smarter choices and living well in

this time of economic turmoil –– without extraordinary sacrifice!

Bump up your take–home pay–– spiff up your resume, find a good job

fast, explore telecommuting, or start a home–based business Get

your personal finances in tip–top shape –– create a budget, pay

down debt, save on insurance, and protect your retirement funds

Develop recession–proof habits –– use coupons and rebates, extend

the life of your wardrobe, utilize community resources, travel on a

budget, and save on utilities and fuel expenses Decorate on a dime

and entertain on a shoestring –– plan parties, celebrate the

holidays, and give gifts without losing your shirt Bounce back from

bad financial situations –– improve bad credit scores, and

negotiate with creditors or the IRS

Open the book and find: 125 tips for making changes in your life

that allow you to continue to live well Ways to stand out on paper

and in an interview when looking for a job Tips on managing debt ––

from working with credit counselors and consolidating your debts to

boosting your income Smart solutions for weathering financial

emergencies, from bankruptcy to foreclosure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Tracy L. Barr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Adoption For Dummies, Cast–Iron Cooking For Dummies, and

Latin For Dummies.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Comnbining dark humor, Hitchcock-like suspense, and film-noir prose, these three unique novels--united--form a power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puzzle.


精彩短评:

  • 作者:小电哥 发布时间:2012-01-04 12:01:41

    New York, New York, the safest city in the world. 我好希望这是真的呀。

  • 作者:小雨点扫楼梯 发布时间:2019-06-30 08:29:47

    本书虽然说不算是一本高段位的心理学书藉,但是在罗列出的女人情绪黑洞中还是能直击女人情绪痛点的,也正是由于这个亮点吸引我对书中的部分关注点进行了阅读

  • 作者:時代抗疫totoro 发布时间:2012-04-20 18:58:08

    I can't say it's not an unconventional novel as much as I can't say I've understood it in terms of narrative and theme. But as odd as it is, I can still grasp a vague idea of what the writer, in depicting the repressive constant aimless search of someone with no identity, tries to convey, that "The story is not in the words; it's in the struggle."

  • 作者:Rej 发布时间:2010-07-11 06:18:57

    会跟着你很久的故事。畅销阵营里才气能至此已经很难得很珍贵了。

  • 作者:Dope 发布时间:2011-08-06 07:18:12

    Baudelaire:Il me semble que je serais toujours bien la ou je ne suis pas. Paul Auster引用了法国人的这句诗,大概意思是我永远都得在别的地方才能过开心。换句话说我其实存在于我不在的地方。

  • 作者:王子兮 发布时间:2009-12-27 13:19:52

    A story told in a cold way that failed to deliver a final blow, but quite fragmentally interesting.


深度书评:

  • 《纽约三部曲》:无意义或者有意义

    作者:wlhui 发布时间:2008-01-12 21:42:11

    看过小说之后,常会不由自主地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而看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之后,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主人公,将生命耗于无意义事务的经历,生命的真相,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困境吗。在无意义的世界里,做着无意义的事,而只有死亡,通向真实和平等。

    在《纽约三部曲》里,作家是在每一部中都会出现的角色,或作为主角,或作为配角,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侦探,也许这二者,不仅因作者本人的身份存在,而且也是他试图观察社会所选定的合适的角色。侦探,是在解迷,作家何尝不是,都是在对社会现实做着破译的努力的人。作家在写作中,通过构筑故事,逐步揭示生命,侦探则是在寻找真相,可以说,他们的动机乃至做法都是一致的。

    语言是作家的工具,而语言的不确定与含糊,词语与所代表事物之间的关联的逐渐减弱,形成了一种语言的困境。人们口中的所指,与事物的真相并不能划等号。这是作为作家不得不面临的现实,他写下了,用语言,可是这能表达清楚他心中所想,又能代表事物真实的存在吗,作者认为,自人类伊甸园偷吃禁果后,语言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曾经的词语指代的是事物的真意,而现代则不然,如一把失去了伞面的雨伞,人们还叫它伞,可它已经不是伞了,但是人们没有别的办法。于是《玻璃城》中的教授,力图发现并创造一种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将找回词语与事物的密切联系,使词语重新代表真意,并认为这也意味着人类将重归伊甸园,重新得到上帝的垂青。

    作为一个作家对语言的困惑,我想是《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最想探讨的问题。他甚至把语言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语言甚至是重回上帝怀抱的最有力的介质。当然,最后这个努力是枉费了,钻研的津津有味的教授终于以跳河自杀了此残生。语言是作家唯一的工具,这都令人怀疑,那么写作本身不是更加不可靠吗。

    天堂是人们向往的。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真实的天堂不在别处,它在你的心里,而要得到它,你必须付出努力。在第三部《锁闭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当作者爱上苏菲的时候,他曾得到过这种感受。在这个故事里,那个失踪的作家范肖,沉迷于写作,冷酷无情,终于作茧自缚,而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范肖是个聪明的、冷血的人,他无法摆脱对写作的迷恋,而把人生给葬送了。这个故事,似乎寓意了作家的写作对生活的一种侵蚀与破坏。

    当“我”,温情的、爱上了范肖的妻子苏菲的,开始决定写作范肖的传记时,给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同样是一种覆灭,也许是因为这部传记令范肖横亘在他们之间,也许,只是单纯的写作,给日常生活所造成的侵犯,总之,他们的关系差点因为这本传记而结束,后来当“我”意识到这点,拒绝了写这本传记,生活才重新走上正轨。

    “我”虽没有范肖成功,但“我”能够获得幸福。范肖虽然很成功,可是却很冷酷无情,对父母很冷淡,对妹妹虽好,可是妹妹因为他的诗作疯了之后,他也试图停止写作,可还是拒绝不了写作的诱惑,仍接着写下去,其实是在走向不归路,后来他的作品出版了,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却对这一切产生了怀疑和厌倦,觉得它们一文不值,应该被烧掉,但这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他明白了这一点,但毁灭已经无可挽回,以失去了人生为代价,却换来了一场虚空。

    而对于写作的过程呢,就如同一场漫无止境的观看与被观看,在《幽灵》这部小说里,侦探布鲁和作家布莱克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布鲁接到任务监视布莱克,每天的生活十分单调乏味,在这过程中,他也开始编造故事,写作,但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平淡的生活却没有什么改变,到最后他才发现布莱克一直知道他在监视自己,他也被布莱克观看着。这种关系很像人生的一种寓意,我们每天的生活,也不过是周而复始重复着一些看似有意义,实则没有意义的简单机械活动,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真的会把人逼疯,而布莱克选择了死亡,获得解脱。

    到底这一切有没有意义,在《纽约三部曲》里,作家对写作进行了质疑。首先语言就是可疑的,因为它不能代表事物的真意。其次,写作本身,是一场漫无止境的观看或被观看,孤独乃至绝望。这过程里,作家牺牲了生活,忽略了身边的关心与爱,得到的不过是不确定的故事、寓意含糊的辞藻,走向的只是一种死亡。

    或许因为作家的身份,使他以作家的角色来进行质疑更为游刃有余,写作,也可以扩展开去,便是人生,人们执着的事物,可以是写作,或者别的什么,它真的值得人们甚至为此放弃人世的快乐而不顾一切地找寻吗。书里说了唐吉诃德的例子,说他是请了一个人讲述唐吉诃德的故事以此来治愈自己的疾病。而作家范肖的写作,也是为了不断地发现自己,但是却又迷失在这里。

    对于身份的盲然,在作品里表现为名字的随机性,而逃离一个名字,逃离一种身份,重新开始生活,从而摆脱眼下生活的困境,也是奥特曼作品主人公最常做的事。但是如何抵达自身,抵达真正的天堂呢,这需要你的努力,这种努力应该不是现代人常见的逃避,比如逃避到写作中,或别的什么物事中,而是真正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迷宫似的故事里,总是会有半途而废的故事,往往这更符合事物本来的面目,没有什么起承转合的完整开始与完美落幕,在追寻的过程里迷失,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所以何必在意呢,注意不要失掉自己,同时建立正常的与世界与周围人的联系,这才是真正要紧的。迷失导致的是死亡,而后者才会带来天堂。

    对于现代人的疏离,奥斯特进行了剖析,也提出了一种拉近距离的呼唤。而说到底,看似无意义又都有意义,就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作家撕掉了那些文字,而走向生活,这就是重新发现意义的举动,也是迷失的自己重获新生。

  • 三部曲,三则笔记

    作者:布拉格西 发布时间:2007-04-22 11:16:48

     

      一、奎恩的红色笔记本——读《玻璃之城》

      

     故事是这样的:那个人叫奎恩,三十五岁,结过婚也曾为人父,但妻儿都死了。他曾用威廉姆.威尔逊的笔名写过悬疑小说,大致上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生活有规律却单调。每年花上五六个月写小说,剩下时间里做他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光顾画展,看电影。夏天,他在电视里看棒球比赛。他喜欢大都市队,偶尔会在他常光顾的餐厅里,跟柜台后面的黑人小伙子聊聊赛况。冬天,他去看歌剧。不过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散步。几乎每天都要溜达一圈。但平静的生活却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改变了。电话要找的是保罗.奥斯特,一位私家侦探——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存在,至少在电话簿上找不到。在电话簿上只有一个奥斯特,那就是作家奥斯特。但电话阴差阳错地打到奎恩这里,而且接连打了三次。奎恩后来对作家保罗.奥斯特说,也许这是因为电话发生串线的缘故。来电话的人是彼得.斯蒂尔曼,他与他父亲同名,我们姑且称他为小彼得。小彼得是个怪异的年轻人,看起来说话、行动对他都很困难。他有个不幸的童年和同样奇怪的父亲。老彼得将他锁在黑暗的房间,据说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幸亏后来房间着火了才被人发现,而他父亲也被判定精神上有问题而被关了几年。现在他父亲即将归来,这给他造成了不安和威胁。他要求奎恩,确切地说侦探保罗.奥斯特保护他,向他报告老彼得的行踪。

      

     老彼得住在一家破旧的旅馆里,那是位流浪汉准备的。奎恩每天跟着他在旅馆附近几条大道间来回散步。老彼得见到破旧的东西,会把它放在手提包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除此之外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耐不住性子的奎恩开始与他面对面地交谈。在交谈中,老彼得为自己的行为作了解释。这套解释涉及到新的试验,词与物,上帝,巴别塔,哥伦布的鸡蛋等等。然后老彼得就失踪了。奎恩对此选择了一条最有用却最笨拙的方法,在小彼得公寓前的陋巷里找到一个观察点,在那里蹲守等待老彼得的出现。他大可在这时候抽身而出,但在这件事他一连做了几星期也可能是几月,直到作家奥斯特告诉他老彼得跳河自杀了。他回到公寓,发现他的房间被人侵占了。他又到了小彼得的家,四壁空空如也,他们也搬走了。

      

     他在小彼得家住下来。夜晚睡觉,醒来后在红色笔记本上写字。他觉得他写下的那些词语最终切断了与他的联系,获得了独立的生命。词语成了大千世界的一部分,明确而真实,像石头,湖沼,花朵。白天好像越来越短了,短得连写几行字的时间都不够,而红色笔记本这时候也写满了。故事到此嘎然而止。

      

     任何敏感的读者都会意识到,这里交待的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词语的背后,被抖落在幽暗不明之地。你会问,老彼得在失踪后到底有没有去找他儿子?他为什么会自杀?小彼得夫妇搬到了哪?还是他们已经遇害了?奎恩最后又去了哪?他是生是死,看样子好像凶多吉少……你看到了小说没有提供这些信息,甚至有些恼怒,因为你又被欺骗了。你以为这会是个侦探故事,至少开头像那么一回事。但是没有凶杀、没有推理,没有智力游戏。作者不过是在借鸡生蛋罢了。现在你想,那他总得把故事交待清楚吧!这倒好,就连这么微不足道的要求也遭到了拒绝。

      

     但是,你也许还记得《堂吉诃德》第九章,你不可能不记得,因为在《玻璃城》中正好提到它。塞万提斯在那里居心莫测地耍个手腕,他告诉读者手稿是从书市上的一位阿拉伯人手里得到的——作家奥斯特推测,这位阿拉伯人很可能是堂吉诃德乔装打扮。而在《玻璃城》的末尾,作者效仿塞万提斯说,小说来源并且会忠实于奎恩的红色笔记本。任何猜测、阐释或补充,他认为都会显得认愚不可及。他不是不想给你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不能,因为这不真实。你看,多狡猾的家伙,他就设置了这么个圈套,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另一半故事置之不理了,而且无论怎么看,他都是对的。

      

      

      二、在霍桑与保罗.奥斯特之间——读《幽灵》

      

     在此之前,我想先转述一个故事。

      

     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牧师想与妻子开个玩笑。他对她说他要外出几天办点事情。可是他并没有离开这个城市,只是拐过了街角,在附近的一处房子租下来。他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但重要的是他已经这样做了。几天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想回去的意思,就在房子里继续住下去。然后是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结果他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一个秋天的雨夜里,他走过空荡荡的街道,正巧路过自己的老房子。他从窗口望了望,看见壁炉里燃烧着温暖的炉火。他想,如果他这会儿呆在里面的话该有多快活啊,他可以在壁炉边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站在雨中。

      

     不错,这就是霍桑在短篇《威克菲尔德牧师》里提到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再被人提起。比如博尔赫斯,比如保罗.奥斯特。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特质会令人如此着迷、甚至于震惊?它貌似荒诞、不合逻辑,是因为在故事的核心镶嵌了个谜,一个无法解开谜。人们震惊于故事何以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仅仅是一个玩笑?这当然没法解释。但这个故事又在对我们提出了警告:偶然发生的事会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轨迹,从而使他走向人生另一个分叉路口

      

     《幽灵》(包括《玻璃城》)包含着霍桑这个短篇所有的特质。它存在着谜,这个谜在文本之内没有提供明晰的解释。读者只能在掩卷之后做番猜测。私家侦探布鲁(blue)接受怀特(white)给他的业务,去盯梢一个叫布莱克(black) 的人。他接受了怀特的安排,住在布莱克公寓的对面。他们住的公寓位于橘子街。在那里,沃尔特.惠特曼曾把他的第一本书稿交付给了出版社。在橘子街,那些像幽灵般闪现的历史人物还有亚伯拉罕.林肯,查尔斯.狄更斯,亨利.戴威.梭罗……作为故事发生地,它听起来颇具文化底蕴。

      

     与《玻璃城》的故事模式相似,被盯梢的布莱克几乎什么也没有做,除了上便利店买食物、散步就是在房间里看书写作。同样,侦探也没有沉住气。尽管他知道布莱克的一千多件事,但对他仍然一无所知。他化妆成流浪汉、推销员跟他接触,交流,甚至闯入布莱克的房间。最终他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怀特这个人,叫他跟踪布莱克的便是布莱克本人。那么人们要问,布莱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给人钱叫人跟踪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小说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或者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暧昧、很含糊。与霍桑的那个故事相同,这个被藏匿起来的、层层包裹的谜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但自身却没有袒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同时布鲁的生活却因此发生了彻底改变。他在这件事上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他未来的布鲁夫人因为他的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他把原来的生活丢在了身后,却闯入另外一个人的生活里,成了他的生活和谜的一部分。发现布莱克的秘密后,他揍了一顿布莱克,从此下落不明。据说他登上了一轮油船去往中国了。而他本来是应该呆在事务所里,安分守己地工作,与未来的布鲁太太结婚生子,衰老,直到死神降临。但正如他思索的那样,“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儿,就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样了。”偶然的因素改变了他的一切。

      

     保罗.奥斯特在安排布鲁与布莱克第一次见面时就让他们谈论文学、作家的生活,然后又提及霍桑这个令人费解的故事显然别有用心,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奇妙的互文关系。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幽灵》是霍桑那个故事的翻版,一次重新书写,一声回响。

      

      

      三、保罗.奥斯特的悖论——读《读被锁闭的房间》

      

    带着阅读《玻璃城》和《幽灵》的思维惯性,你很可能会希望在“我”去往巴黎寻找范肖的途中失踪了,正如奎恩和布鲁那样。这样的希望也不是没有道理,在这之前确实有过这样的暗示:妻子苏菲在“我”临走前对我说,“你要消失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看到这,第七章的末尾,我以为这又是个跟踪/寻找的人在跟踪或者寻找他人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的故事类型。说“迷失自我”,也许不大准确。因为这些跟踪者或寻找者在投入跟踪、寻找这一行为前,对于自我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他们自以为了解自己,其实这是一种欺骗。没有人能越过这道界限,没有人能抵达他自己。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迷失自我”也就是寻找自我。所谓的跟踪/寻找他人,也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旅程。这是保罗.奥斯特的悖论。所以,当我看完第七章而第八章还没有开始时,我是多么热切地希望往下的情节是按照我的推理和设想发展,但情况却不是如此。“我”确实在巴黎有段因为寻觅不得而自我崩溃的阶段,但“我”毕竟挺过来,重新回到妻儿身边,重新回到原有的轨迹上来。这一漂亮地转身,让我相信,这一次,保罗.奥斯特无意再去重复过去的模式。确切地说,作者的叙事重心转移了,从寻找者这里跨越到被寻找者那里。

      

    从三部曲的发展演变来看,保罗.奥斯特讲故事的能力在不断地完善,越加自然,丰满。如果你在《玻璃城》中还会看到个别僵雕琢的地方,如小彼得出场的那番逻辑混乱的演讲,那么在后来的两个故事中这样的瑕疵已了无踪影。他的人物更显具体、复杂,不再只是被事件牵引的木偶,或者是作者表达玄思的道具。范肖,作为自我放逐、自我禁闭的形象,虽然像布莱克、老彼得那样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个谜,但他不再徒具轮廓。在他的轮廓下有他的呼吸,血肉,骨骼和经脉。

      

    《被锁闭的房间》让我想起马丁.瓦尔泽的《批评家之死》。他们运用的都是金蝉脱壳的手法。他们不是在写侦探故事,对这个躯壳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为讲述某个人物寻找恰当、有效的方式。撇开这两个小说的细枝末节,其故事模式达到了惊人的相似:甲失踪。乙出于某种原因寻找甲。寻找途中,乙通过各个途径了解甲的生活,比如采访、信件收集、追踪他曾去过的地点……等甲的形象浮现于水面,也就是甲登场的时刻。范肖的情况也是如此。“我”通过回忆,与他母亲的交往,他的信件,追寻他在法国的生涯,从而呈现出完整的范肖。比如他无论做什么都很优秀,但他对每件事似乎都不怎么上心。“我还要别的鸡蛋要煮呢”,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对妹妹似乎有种有违常理的感情,却对父母很冷漠。他有个漂亮的妻子,但又离开了她。他的书大受欢迎,但他说出版他的书稿那是个错误。他体验着各种人生,但又急于脱离它们。最后他把自己锁在波士顿哥伦布广场9号的一个房间里,到死也不愿见“我”一面。范肖的人生,正如他的那本红色笔记本给“我”的感觉那样:“每一句话都抹去了前面那一句,每一段文字都使下面的文字段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然而奇怪的是,这本笔记本留给我的感觉又极为清晰明了。”这是他的悖论。而其悖论的背后,却潜藏着范肖“太强大的意志和太过于追求完美之念”。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182+)
  • 小说多(129+)
  • 中评(635+)
  • 可以购买(248+)
  • 目录完整(104+)
  • 内容完整(551+)
  • 体验还行(423+)
  • 推荐购买(311+)
  • 图书多(460+)
  • 差评(268+)
  • 在线转格式(255+)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 2024-12-20 13:23:1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焦***山: ( 2025-01-05 21:53:39 )

    不错。。。。。

  • 网友 权***颜: ( 2024-12-15 14:53:3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谭***然: ( 2025-01-04 10:46:4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5-01-02 07:40:32 )

    我说完了。

  • 网友 马***偲: ( 2024-12-25 03:59: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屠***好: ( 2024-12-26 08:28:17 )

    还行吧。

  • 网友 益***琴: ( 2024-12-15 00:53:4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寇***音: ( 2024-12-24 05:29:4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22 15:47:2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20:26:5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宫***凡: ( 2025-01-03 11:09:4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