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G 游戏人第71期 深度游戏文化故事杂志 热门游戏动漫相关书刊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UCG 游戏人第71期 深度游戏文化故事杂志 热门游戏动漫相关书刊精美图片
》UCG 游戏人第71期 深度游戏文化故事杂志 热门游戏动漫相关书刊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UCG 游戏人第71期 深度游戏文化故事杂志 热门游戏动漫相关书刊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3065227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40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仙人刺猬球 发布时间:2014-10-20 22:42:22

    陪伴了我整个青春

  • 作者:stealth 发布时间:2022-08-28 14:21:06

    2022会计教材

  • 作者:LaoBai 发布时间:2017-10-15 21:27:33

    图文很精彩,但千万别忽视副标题—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宇宙飞船史。书中用巨大的篇幅记录了人类各个阶段的飞船(火箭、航天飞机等),从幻想、假想、设想、设计、实验到定型的过程。美中不足也在于此,关于“实物”飞船的知识少了点,概念进化历史多了点......

  • 作者:淇迹 发布时间:2020-08-13 09:23:22

    《天一金融(2020)·证券投资顾问胜任能力教材: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很不系统...纯属了解下投顾这个财富管理在销售端的抓手才看的,其实就是各种代销金融产品...银行理财师花式乱入,书和考试没有专业区分...证券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提及买卖证券产品时机,俨然本土“股神”附体,大多是些“政治正确”的套话,关键还是得有能让客户赚钱的产品...书里闪现一句政策市吐槽...个人现金流量表的结余是赤字,说明客户财务状况欠佳...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法律法规估计也快要修订了...

  • 作者:斯坦利•赵 发布时间:2021-08-25 17:04:37

    书前有二十六幅彩图,书内插图,全文,有注无译。

  • 作者:F.M. 发布时间:2023-11-17 22:07:52

    很好的


深度书评:

  • 人生的永恒对抗

    作者:艾小柯 发布时间:2017-03-06 21:24:53

    1

    Part Two,第四节,拉里在巴黎拉丁区的破旧小公寓里对满心期待他回心转意同回芝加哥的伊莎贝尔说:

    “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感到那样的极度幸福,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前几天,我读了笛卡儿,那样的痛快,文雅,流畅。天哪!”

    出身富足享受生活的伊莎贝尔当然认为拉里的这番话是疯人疯语。“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么滋味?我甚至于连去一家象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什么呢?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的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地方时简直兴奋地直搓手,从床上跳下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大声朗读。这不就是世界上一切物质与精神对抗的完美总结吗?这不就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必须经历的自我对话吗?我后来看了好多评论,有瞧不起伊莎贝尔的,也有鄙视毛姆把拉里写得那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可这两个人我都喜欢,因为我发现自己的一部分是拉里,一部分是伊莎贝尔,这二者都是我曾走过的人生小径。

    2

    但是在说伊莎贝尔或拉里之前,我觉得要先谈谈艾略特。

    从世俗的眼光而言,这个出身普通但靠着攀爬社交阶梯,专攻年迈富婆手段上位的高品位男人的一生是相当成功的:要声色犬马有声色犬马,要纸醉金迷有纸醉金迷,而且还要宗教地位有宗教地位。艾略特的身边名流如梭,交往的都至少是小国的流亡亲王公主,经手倒卖的都是名贵艺术品,到最后还为自己挣得了伯爵的头衔。这对一个白手起家的美国人而言,简直就是能在等级森严的老欧洲贵族体系里爬升的顶端了。一般人想要瞧不起艾略特还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有本事你也去搞萨维尔街的高级定制成衣啊,一年在巴黎过一季,伦敦一季,在五星级的Riz Calton有自己的专属套间,在毕加索的安提贝小镇坐拥望海豪宅。郭小四的《小时代》里哪个人物能顶上艾略特的一个手指头?!

    但毛姆对这位社交狂的描述则是非常直白的,艾略特式生活的可笑可悲被描绘得清清楚楚,尤其在他年迈后搬到法国南部靠地中海的蔚蓝海岸更加突出。在艾略特的世界里,人只由等级名望界定,至于人的秉性天赋才华等等,全是附属品,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只要有个头衔,是社交界的当红宠儿,再尖酸刻毒的人他也照样拍马溜须,趋之若鹜;可没有头衔名望地位,那管你什么职位人品,统统不值一提。毛姆写艾略特的生活是“被浪费”的,非常精准。

    尽管如此,毛姆对待艾略特并不悭吝,并非刻意挖苦揶揄,文中作为主线索人物的“我”相陪到了艾略特生命的最后一刻,语言中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我”一直称艾略特为“善良的老朋友”,他对亲属的大方,对朋友的周到,他本人阅历的丰富考究,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闪光点。尽管艾略特的存在最终是作为灵魂人物拉里的对比和陪衬,但他生活的空虚与愚蠢并不是这个人物的全部。就连他的傲慢和阶级攀爬,毛姆都在一开始解释为因其出身背景而形成的对光辉历史的“激情浪漫主义”。毛姆写出了艾略特悲凉却也充满了物质乐趣的一生,我读完后并不觉得自己能有什么资格去嘲笑这样的人,顶多是惋惜罢了。就像“我”所感叹的,艾略特本来能够实现更多,超越更多,但他停留在了阶级地位的虚荣表面,虚度了一生。

    所以我觉得毛姆虽然犀利又刻毒,但他骨子里其实是个非常慈悲的作者,因为他理解他的人物。

    3

    这份作者的慈悲,在伊莎贝尔的身上更加明显。

    你看他花了多少笔墨在描述伊莎贝尔的美好与纯真啊,她还是个年轻女孩时在芝加哥和拉里刚订了婚,浑身上下散发青春的光彩,那种对幸福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简直梦幻地令人妒忌。我在读书的时候会把年轻的伊莎贝尔幻想为薇诺娜•瑞德在《纯真年代》里的模样,对拉里的“不务正业”有一点不知所措,一点焦虑郁闷,但更多的还是开朗活泼,风一样灵动,花一样美好。

    即使在29年大危机过后迁居巴黎的伊莎贝尔也还是美丽的,尽管这美丽已经被嫉妒和渴望蚕食地有点变形,我还是非常不同意把伊莎贝尔简单归于“物质女人”的看法,就她的阶级出身而言,她真的只不过是实际。伊莎贝尔也有冷漠乃至恶毒的一面,她对苏菲的伎俩和谩骂也的确令人讨厌。但一切一切的出发点还是对拉里的爱,因为得不到,从而在想念中不断增长膨胀的对青春的长久回望。

    四年前我第一遍读《刀锋》时,觉得毛姆是把伊莎贝尔当作反面人物来写的,因为他一向对女性角色比较犀利,而伊莎贝尔主动放弃了书里唯一一个全面美好的圣徒一般的人物拉里,她当然应该在漫长而空白的流水时光里寂寞悔恨。四年后我第四次读《刀锋》,感受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叹息。除了第二部分第四节里伊莎贝尔放弃拉里的自白诚恳而又实际,后面伊莎贝尔与“我”的对话也火花十足,对于爱和激情,对于欲望与忠诚,既是人生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无奈。

    伊莎贝尔也是勇敢的。她在丈夫盖瑞生意失败身体垮掉后突然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精神支柱,硬是英姿飒爽地从美国活到了巴黎。毛姆在描述经历生活的打击后作为一个成年女性的伊丽莎白是非常慷慨的,说她蜕变的美是“时间打磨的精心艺术品”(a work of concious art that has been years in the making),即使没有任何珠宝也“艳光四射”。这样的美除了外表的精心保养,更多的是一种历经人生风雨后内心气质的笃定。伊莎贝尔可以极其坦然地描述她与盖瑞的经济困境,描述经济危机那几年二人经历的沉重打击,平淡而又真切,既不怨天尤人,也无自怨自艾。如果没有后面对拉里的欲望作祟,伊莎贝尔的态度真可谓骨子里的优雅,毛姆在这个方面一点没吝啬笔墨。

    对伊莎贝尔得不到拉里的结局,尤其她一厢情愿坚信自己是拉里的终生所爱,毛姆有所揶揄,但并非嘲笑,主调依然还是悲悯。伊莎贝尔与拉里的差异是真正的三观不同,并无对错之分。一个对精神世界敏感渴望的人不能从物质富足中获得满足,同样的,在物质世界里徜徉的灵魂也无法体会精神世界里那些缺乏实体的狂喜。而人活一世,幸福的要义无非是求仁得仁。伊莎贝尔的不幸归根结底是她被迫站到了人生的分叉口上进行选择,在沉重的大地上终生仰望头顶虚无缥缈的天空。

    2010年我坐在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系主任的办公室里,在那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上,我终于还是没能放弃一条“正经路”,没能鼓起勇气成为一名穷困潦倒的电影系学生。我为那个自己感到深深的遗憾,但时光倒流,在那个时间点上的人生,一次又一次,依然会交上同样的命运答卷。

    理解伊莎贝尔,就是理解生活,理解人间。

    4

    那么拉里呢,这个生活在云端的理想人物,他的存在难道只是为了和千疮百孔的人间进行对比么?

    如果真是如此,那我赞同很多人不喜欢拉里的立场——这种虚假而不切实际的清高的确令人讨厌,就好象一句轻飘飘的“诗和远方”就真能对抗眼前的苟且一样。但毛姆笔下的这个拉里,深入细节的话,却绝不是完美的代表。

    拉里寻求精神世界的途径也很曲折,他先是读书,从芝加哥读到巴黎,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于是他开始出走,去德国矿山挖煤,救助法国的画室情人,终于远赴印度追寻神秘的东方宗教。我读拉里的人生经历时并不关心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不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也无意考证拉里最后在崇山峻岭中的精神涅磐究竟和佛教有多少关系,我甚至毫不介意毛姆对拉里这个人物的过分偏爱,把这段漫漫修行之路写得太轻松而脱离实际。拉里让我想到的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塑造的一个相似的精神世界的追索者,孙少平。

    最直接的相似处当然是这俩人在追寻人生意义而不得时都选择了去煤矿上当矿工,希望在身体的苦力中突破精神世界的无形界限。毛姆对拉里矿山生活的描述缺乏细节真实感,他更注重的是拉里在不同人生体验里遭遇到的人与事怎么推动他继续心灵的流浪之旅;路遥的孙少平则沉重而真实得多,矿山里的贫瘠和苦涩扑面而来,生活的艰难容不下多少对“诗和远方”的美化。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精神的历程,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然而不同的苦难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拉里与孙少平和毛姆笔下另一位超越了普通人生的涅磐者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又有本质的区别:拉里和孙少平是精神世界的自觉的流浪者,他们要主动寻找的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目标家园;思特里克兰德却是被动的自我放逐,画画于他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天才的伟大诅咒。

    毛姆的拉里,比较路遥的孙少平,其最大的不足便是他对人间疾苦的一种脱离。拉里当然是理解人间疾苦的,无论是他对苏菲的救赎,还是对苏珊及女儿的救助,都是一个朝圣者的真诚之爱。但他自己之所以可以脱离生计专注精神世界,还是因为一年三千块的固定收入。当然,这笔钱不多,绝不够满足伊莎贝尔的上层物质生活需求,甚至连中产都达不到,也就是简单糊口,并不足以应付社会中一个家庭的真实支出需求。但这笔固定的年金,却是保证拉里可以选择生活在精神世界云端之上的基础。没有这笔钱,他就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晃膀子”、在路上。完全不靠物质支撑的精神世界终归只是空洞的幻想。

    5

    然而,毛姆必须塑造一个能够踏上朝圣之路的精神流浪者,他必须给拉里创造这样的物质条件和情境。与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不同,拉里的存在不是为了塑造人物的真实性,他更像一个载体,带领读者寻找的是一种超越实际生活的精神世界走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从单纯的书本世界开始,在碰触不同形态与阶段的人间世界之后,似乎走向了东方宗教,甚至还加入了一段对东方神秘精神力量的演示。但我读的次数越多,越觉得最后的宗教回归不过只是一个幌子,是一种让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朝圣”的具体形式。不然的话,又要怎么描述人终于接近甚至碰触真理的形态呢?

    我不认为人终其一生求索便能获得真理,因为人生于真理是条渐进线,可无限靠近但终不可得。理想的存在是为方向,不为获得。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永远无法世俗,永远与名利和成功无关,永远将是悲剧性的求索。也正因为如此,我深深感动于拉里的朝圣之路,为他的精神苦难心有戚戚,也为他的涅磐时刻热泪盈眶。我感谢毛姆能够让我凝望这样的方向。

    我也感谢毛姆为拉里做出的最后的选择。他在完成了精神的旅途之后展开双臂拥抱一种最平凡的人生。他要开出租或当汽车修理工为生,因为他喜欢车;他写作,却不为出版,只为记录,记录精神的旅途与困惑。他不向任何人交代,不惧怕劳动和物质艰辛,他也不怕孤独,他要建筑自己的心灵王国。

    6

    毛姆的这本书名称为什么叫《刀锋》?我读的英国Random House出版社Vintage Classics版本没有任何解释,没有扉页,也没有后记。对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第一次阅读体验真像一道犀利的刀片,划破暗夜,将思想与物质世界的边界照得雪亮。然而一个更合理的关联应该是每个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无解之解的困惑与艰难,这些困惑与艰难跨越文化与时空,是每代人都无法避免的折磨。

    我在看电影《醉乡民谣》时会想到《刀锋》,看《弗兰西丝•哈》也会想到《刀锋》。没有人是完全的拉里,也没有人是完全的伊莎贝尔或艾略特,而无论选择或放弃,命运永远都不可捉摸。

    我不认为毛姆在这本书里教人“解脱之道”,也没办法通过拉里指明如何获得幸福。我通过《刀锋》一遍再一遍体会到的,在那些一段又一段的明言警句之后的,是一种“观看”,人生的飘渺与苦涩,因看见从而理解,因理解故而慈悲。在透彻和绝望之后,在生活苟且而零碎的细节里,也许,也许,我们千疮百孔的人生也终将能被精神可能性的光辉照耀。

  • 致敬德国最年轻的元帅-隆美尔

    作者:Soulseeker 发布时间:2022-05-30 23:48:16

    一、从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于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生动有力和有价值——李德·哈特

    隆美尔最令我敬佩的一点,是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关心。整本近50万字的书中,他与妻子、儿子的往返书信所占篇幅就有十分之一,只要前线战事但凡有时间可以给他写信,他一定无论长短的写出一封寄回给德国的家人。这也让我想到了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曾对“二代目”教父迈克和他的大哥桑尼说的话:不重视家庭的男人不能称为男人。这种珍贵的品质,也给予了隆美尔强大的心脏和坚实的后方,使他永远有的放矢,在战场所向披靡。

    二、一切战略战术的设计,必须源自对现实战况的充分了解和分析

    隆美尔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沙漠之狐”,可以在北非战场另敌人闻风丧胆,往往来自于他制定的各种神奇战术,如奇袭、楔形攻势、闪电战、灵活机动、逆袭等等。但所有战术的基点,则全部来自于他对于整个战场形势的全面了解,对于对手的全面分析,敌我军力、阵地的情况对比,地理特性及气候运用等等。正如1941年2月,隆美尔刚踏上北非战场之初,意大利军队几乎全面溃败后撤,马上将要退出整个利比亚,12万意军被俘。隆美尔则整日冒着敌军火力威胁,乘飞机、战车、摩托车,或者自驾前往前线侦察战况,然后返回指挥部,分析战况、进行战略部署,制定反击战术。于是隆美尔的德军在1941年4月就开始进行了反扑。

    三、深入最前线的重要性,可能直接关乎最终结局

    隆美尔:“我确信:像这次马斯河西岸的战斗,一个师长若想充分了解瞬息万变的战况,必须亲临现场,带着通信工具奔驰于各个前线阵地之间,并对前线上的各团长直接下令。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战况,才能随时应付突来的变局。若是由下级用无线电把情况报告到师部,再由师部发出命令来,那就未免缓不应急了。”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样如此,产线经理,尤其一线销售这一层级,如果一律听闻同行、代理商的商机分析,不亲自下一线跑客户,则一定会对商机判断出现问题,进而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和决策,赢单的概率也将变得不可控。而如果这种情况一直不做改进的话,则将影响全年产品的销售,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同样的不负责任,不到一线战场与对手接触,就无法总结胜败的经验,无法迅速自我提升,也就将面临年龄、行业的淘汰。

    四、一将剩勇追穷寇,乘胜追击,以获取最大胜利,长治久安

    纵观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整整两年半时间,无论是1941年的夏季攻势,1941年的冬季退却,还是1942年向埃及的追击,隆美尔从不满足于一两场会战的胜果。除去因天气或补给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无法推进之外,几乎全部采取了疯狂的追击,使得英军经常在立足未稳之际,再度被迫进行大规模撤退,进而让出更大的领地和城池交给德军,严重挫伤英军士气,使得英军需要用更久的时间去进行筹备反攻。

    而此时的德军又利用英军的战略预备期,巩固阵地,结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御阵线。此战术在法兰西侵入战更是被德军运用的炉火纯青。德国战车、闪电战等名词,被人类军事史上第一次提及和重视,但是就盟军而言,认识到不足却已为时已晚,导致整个西欧几乎全部变成了轴心国的天下。而且英军对于现代战役机动性的要求,认知永远没有跟上现实,当德军在北非战场频频后撤时,英军则过度保守,没有追击德意联军的残部,使得整个战事进程硬生生被德军延缓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被盟军完全收复。而若不是德军总部希特勒、戈培尔等高层昏庸的决策和认知,德军则可以使北非的10万精锐部队安全撤回欧洲战场,用作西线战场的防御工事,或支援东线对苏联的作战,而不至于全军覆没在北非。

    五、机动战VS阵地战,战术的选择基于什么?

    隆美尔一定是机动战的代表人物,此战术在二战德军内部被众多年轻优秀的军官运用的炉火纯青,包括曼施坦因元帅、古德里安将军等,当然也有一些战略家、大将军保守刻板,墨守成规,不愿尝试,但这种情况盟军更是严重,僵化落后的战略部署,导致了二战初期的节节败退,堂堂大法国竟然不到一个月就被德军占领,当时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甚至还没使用,就已经缴械投降。

    当时德军内部的主要矛盾,竟然一度变成了年轻将领们先进的战术思路,与总部老板们保守姿态的矛盾,足以看出二战初期的德军是多么令人惧怕。

    而对于机动战与阵地战的选择,则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

    首先,应根据敌我战力的对比进行。如果敌强我弱,正如1943年的北非战场,当时英美联军有几倍于德意联军的军力和补给,而且还会持续加注。而此时德军的人员、战备物资匮乏,而且补给一直无法满足,且未来也一直不能解决。那对于盟军而言,就应该“结硬寨,打呆仗”,充分利用自身军力优势,进行阵地战,步步为营,逐步推进,这也是德军当时最害怕的局面。而当时盟军的非洲军统帅,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正是如此,因此隆美尔已经判定此役绝无胜利可能。而对此时的德军而言,则不能用阵地战与盟军对垒,只可用机动战进行突击、逆袭、包抄,以求在局部战场获得均势,或者优势,来击退或延缓盟军的攻势,进而把精锐主力部队、装备进行后撤,保存实力以求养精蓄锐,以备后用。

    其次,需要根据战场条件进行选择。中国古代的湖北荆州,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因其特殊的地形,背靠山地,毗邻长江,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因此一旦拿下荆州,则可以借此地势,严加防守,对于整个战场都会十分有利。就像三国时期的蜀国,在拿下荆州之后,就派国内第一猛将关羽来镇守荆州,将领本就万人敌,再依托荆州特殊地形,除非有奇计良策不能攻克。在北非战场,没有树林、河流这些天然作战屏障,一切都是流动的,几乎全都是广袤的沙漠、平原、洼地,因此很难做阵地战部署,除非依托大型城市或港口进行防御部署,不然阵地战几无可能。而且利比亚当时中大型城市就很少,而且彼此相距又远,对于固守城市的一方来说,补给问题就最为重要,一旦敌人切断了补给线,就会变成笼中鸟,敌人可以慢慢逐步蚕食。所以机动战在北非战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而纵观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胜利,无不是利用机动战,充分发挥战车、火炮、自行战防车、摩托化步兵,迅速移动,出其不意,实行突袭和迂回包抄,切断补给线,以少胜多。如果部下有某些部队没有达到命令要求的行军速度,或者通讯故障失联,隆美尔甚至会经常驱车返回落在后方的部队,催促他们加速前进。以身作则,表率全军,从上到下无不信服,且战斗信心爆棚。

    六、集中全部兵力于一点,形成局部以多打少,获得快速成果

    两军对垒,切忌在宽广的正面硬刚。必须对敌方形势进行全面真实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最薄弱区域,或者最重要地点,输出本次打击攻势的核心目标。因此其余所有的战略部署,均为配合这一主要战场而设计。而在面对即将发起强烈攻势的强大敌人时,往往可以根据侦察连掌握的情况,推断出敌军发动攻势的大概时间。等待敌军战略准备完成了,再进行两军对垒,则毫无胜算可言。因此,弱势一方若想获得胜利,或者延缓强势敌军的进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敌军正式发动进攻之前,先主动进行一次奇袭,集中全部兵力,趁敌方立足未稳,去猛烈攻打敌军核心,或破坏敌军补给线,这样就会使还未完成布局的敌军阵型大乱,士气和物资受损,使他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做战略准备。从而延缓敌军进攻,借此补强自身兵力和补给。

    七、果敢的决定,并最快速度付诸实行,但有一个前提原则

    隆美尔:根据我的经验,果敢的决定常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不过一个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果敢,与所谓“军事性赌博”之间的差别是:果敢的行动不一定有十足成功的把握,但即使失败之后,也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应付一切未来的情况。反过来说,赌博的结果不是完全的胜利,就是完全的毁灭。

    这句话我认为是本书最棒的一段。

    谋定而后动,谋定才是最关键的步骤。要把所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全盘打算之后再行动。而下一步就是,一旦制定好行动计划,就必须尽快最果敢的付诸实施,不然再好的计划也只是停留在了计划上,况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作战或者工作的最佳时机也就错过了,一切计划将付诸东流。

    八、进退博弈,原来可以如此精妙

    以下摘抄原文。在机械化的战争中,即令是兵力较少的部队,只要能满足下面这些条件,那么一个指挥官必有相当的战术性机会可供使用。

    (一)他的兵力一定要能保持完整的状况,并且保持他们的战斗力

    (二)在退却中,对于每一个新的集中地区,都应该储存着相当数量的燃料、弹药、粮食和其他可供补充的装备

    敌人前进的越远,则他的补给线就拉的越长,他为了确保自己在补给线上的安全,在后方所留置的部队就一定会越来越多。在前进的时候,补给线越拉越长,而在后退的时候,补给线越缩越短。所以最后一定会有那一天,使退却的部队对敌人具有局部的优势。假使在这个时候,能够获得相当的燃料和弹药,那么在战术上一定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原本撤退的一方可以回转过头来,向前进中的敌人发动攻击,并把他们击毁--假定敌人蠢到会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作战的话。执行这种作战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最快的速度,使敌人无法调集他们的增援兵力。

    由此可见,攻势和守势不是基于战力大小而永恒的,即使大的战略方向既已确定,但是局部攻守的天平仍会根据现实情况发生逆转。所以如果分析足够真实细致,再加上精细的战术设计,果断的战术执行,就可以实现绝地反击。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攻守的博弈也无处不在,所以要经常静心去分析事情的发展阶段,寻求破局出路。

    九、攘外必先安内

    隆美尔的非洲军之所以会在占尽优势的初期,到后来被盟军强势逆转,除了战争正义性这些核心客观因素的不利导致之外,轴心国自身的问题才是导致失利的关键,正所谓帝国总是从内部开始倒塌的。

    首先,对于北非战场的开拓,德军就始终没有将北非战场作为主战场之一,而纯粹为了支援意大利,同时保护南欧地区不至于成为盟军反击欧洲大陆的跳板,此外还肩负着影响舆论、拉赞助、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战争认同感的工具。当时德国人有句谚语:离开现场越远,升官的机会就越大。因此从始至终,德军在北非的主战兵力一共也就只有3个师的兵力,加上意大利自身战斗力已知溃散、战斗装备落后的2个师,总共5个师的兵力,在非洲打了三年,最后打不过后期的英美盟军10个师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由于轴心国在非洲军的总司令是隆美尔,以弱胜强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必须有一些先决条件必须得到满足:1、补给条件安全且持续 2、地中海的制海权要完全拿到手(制海权一直握在英军手中) 3、德意两国高层提高北非战场重视度,随着战事发展可以追加投资所需的相应兵力、燃料和装备 4、制空权即使不能完全掌握,也要做到势均力敌。

    可是以上条件都没有满足,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德国大本营的高层自始至终都没有足够重视隆美尔的非洲-亚洲的战略规划(占领埃及、伊拉克、伊朗,获得石油,用中亚作为北上进攻苏联的跳板,向北攻打苏联油仓巴库油田,切断苏联补给,进而配合东线德军逐步蚕食苏联,称霸欧洲),从未满足过隆美尔提出的任何兵力追加,或者补给方面的基本要求。

    因此,如果一名将领,无法与公司高层领导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的话,是很难获得所需的相应资源的,那么工作的开展也将举步维艰。这个时候的解决方案永远只有两条。第一,像隆美尔一样,持续从未间断过的提出要求,无论被无视或驳回多少次,直到需求被满足的一天(当然,如果一直不能满足的话,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满足了)。在没有被满足之前,永远选择服从上级的所有命令,并无条件执行(苟着);第二,换个平台,换个领导。换一个和自身思路一致,或者大致一致,愿意花时间花钱在自己的项目上的老板。

    十、多么精细的战略准备才算精细?

    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那么诺曼底登陆战,就是盟军获胜的绝杀一球。

    1939年-1940年,轴心国占领了整个西欧,并于1941年开始开辟攻打苏联的东线战场,把无数欧洲人赶出了自己的家园,那么人家一定会找时间回来打你的,所以英国在欧洲西线战场的登陆战是早晚的事。只不过后来美国也参战了,盟军实力瞬间从一条虫变成了一条龙。

    德军当然知道盟军会打回来,所以德国在1942年3月就已经开始在西线修筑防御工事了,称为“大西洋壁垒”的防线,北起挪威,南至法国和西班牙边界,长达2700公里,多数为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自隆美尔1944年1月开始担任德国西线陆军总司令之后,防御工事得到了史诗级的加强,但是直到1944年6月5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爆发(史称D-DAY),隆美尔要求新增的防御工事的完成度也只有不到一半,不然盟军不可能那么顺利(仅仅伤亡4000多人)就完成了抢滩登陆。隆美尔所做的防御部署,这里不做详细拆分列举了,一句话就是,人类能够想到的手段,隆美尔全想到了!当然,盟军为了登陆西线战场,所做的准备一样十分精细,夸张到什么地步呢,1940年美军就已经开始训练士兵,为登陆欧洲战场做准备了(此时美国尚未参战!)。甚至还有许多足以载入军事历史的创新发明(比如希金斯艇)。双方甚至连盟军的登陆日期都大致推算出来了,因为必须要满足三个要素:黎明、月光、涨潮(隆美尔则认为是满潮),反复推算盟军只有6月5-7号满足以上三点,因此艾森豪威尔将军将D-DAY敲定为6月5号,而此时的隆美尔也是查了黄历的,认为盟军不会登陆,乘车回到希特勒总部拉赞助去了。

    当时如果完全按照隆美尔的战略部署去执行完成了的话,也难保最终不被盟军登陆,但是最起码盟军不可能在第一次登陆就能胜利完成。德军海岸上的防御工事,足够可以做到盟军还没有靠近碉堡,就会被德军反扑到海水里,甚至多数盟军根本连沙滩都上不去就死在海里了(强烈推荐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对于美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战斗刻画极为真实惨烈!)。不过,就像德军在苏联战场的失败一样,在西线战场也是注定会被盟军战胜的。

    这里就说明一件事,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目的,为了它可以准备长达几年的时间。那么反观我们的生活,不是简单多了吗?毕竟我们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家庭,或者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的事情而已。

    这本书是隆美尔的视角最为全面的有关二战的记录,感谢他有如此优秀的记录习惯,不然他可没有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这些人的机会去写回忆录(隆美尔元帅于1944年底被希特勒赐毒药,服毒自尽,以此保留下了妻子和儿子没有被牵连)。

    关于整个二战,以及隆美尔的战略战术,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学习、理解和消化。二战德军三大文件,还有曼施坦因回忆录和古德里安回忆录需要看完,才能对于整个德国发动二战的始末拥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可以借用隆美尔回答儿子的语言,来诠释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战争对于参加作战的人,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一旦战争发生了,我们作战的目的就是使战争赶紧结束。既然知道没有什么收获,就应该立即停止。

    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250+)
  • 中评(614+)
  • 格式多(415+)
  • 中评多(661+)
  • 速度慢(207+)
  • 小说多(172+)
  • 值得购买(400+)
  • 品质不错(169+)
  • 差评(328+)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 2024-12-16 08:40:3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权***颜: ( 2025-01-06 01:44:5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冷***洁: ( 2024-12-20 03:59:4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国***舒: ( 2025-01-03 19:33:1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权***波: ( 2024-12-21 03:51:0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焦***山: ( 2024-12-09 05:08:34 )

    不错。。。。。

  • 网友 扈***洁: ( 2024-12-30 02:39:07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敖***菡: ( 2024-12-26 20:46:3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谢***灵: ( 2024-12-07 21:57:4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师***怀: ( 2024-12-09 10:57:5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夏: ( 2024-12-21 20:22:3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