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图 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张道一民间艺术系列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孝道图 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张道一民间艺术系列精美图片
》孝道图 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张道一民间艺术系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孝道图 二十四孝图等考析 张道一民间艺术系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88678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8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2:59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山青 发布时间:2021-11-25 23:04:07

    即使成年了,我也相信爱的魔法

  • 作者:历史小学生 发布时间:2022-01-11 11:46:00

    五千年的性压抑,压在中国当代男人的头上

  • 作者:Caesar 发布时间:2012-05-11 15:22:45

    里面的照片都狠漂亮,作为古镇的同质和异质分析也很好,只是建筑这块弱了点~虽然古镇建筑的异质分析确实很难~

  • 作者:姽婳 发布时间:2020-03-21 18:38:11

    图很丰富,从汉画像石到清代木版年画。第一次看二十四孝的故事,好神奇……

  • 作者:伯努利的骰子 发布时间:2021-01-30 14:48:44

    质量有点超乎想象的好。看不懂的就继续看不懂吧,没人负责帮你赚钱。

  • 作者:小鹿杰尼 发布时间:2011-09-19 22:53:25

    每每对聊日本写日本的书都非常感兴趣。不过全书看完之后,觉得对日本的了解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作者的确够口语化,各种跑题,各种囧来囧去的。如果书以中日混血美男作为卖点的话,内容却和卖点有点大相径庭了!不过很难得的是,比较客观比较中立的评价中日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


深度书评:

  • 迟到10年,回顾自己童年的哲学思考,和超详细读书笔记

    作者:叶洲 发布时间:2013-03-09 21:36:17

    回想自己当年最重要的一本的启蒙书,大概是《上下五千年》。这是一本绝佳的好书,它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让从小就看到望不到边的历史长河的我,至今习惯瞭望,不太在意身边脚下的琐碎。唯可惜这本讲故事的书并没有鼓励独立思考,事实上我们的成长环境就不鼓励独立思考,我受其影响,到现在还很重视实料数据型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

    《苏菲的世界》对很多西方小孩来说就相当《上下五千年》对于我,而我今天才读完这本书。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15岁时成为它的读者。我敢说仅这一本书就足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不小差距和人的思想差异的部分原因,甚至连翻译引进这本书也要把马克思一章删节,可见有多狭隘。如果我和苏菲或席德一样,在15岁就能有幸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相当不同。当然对于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我也有过一些思考,但从未有系统性的了解前人哲学遗产的机会,一方面是我们心中“哲学”这个词被有意无意地妖魔化和扭曲为脱离实际的东西,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专业著作太高深难懂。今天轻轻叩响哲学的大门才真正意识到,哲学源自人类最本源的好奇心,是思考的极致。

    这本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小说的体裁让它本身也是个充满悬疑性的故事,到后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绍的哲学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十分精妙。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固然更加全面、严谨、深刻,但作为入门读物的《苏菲的世界》的普世价值绝不在罗素的大作之下。中国的先秦时代同样有丰富灿烂的哲学,真希望我们也能有一本这样生动的启蒙书给我们的孩子们。

    通过这本书纵观哲学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家们的两大命题是尝试解释世界的本质以及什么是自我,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质是理性和感性之争。我们的唯物主义教育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我也一度简单地接受了。不过近年来我愈发感受到这个问题没这么简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感官而来,我们能够确认的只是我们感官的感受,而非世界本身。也许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不仅是周围的物质和人,甚至包括时间和空间。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莱正是持此观点,只不过他加上一条这些幻象都是上帝创造的。不难联想到电影《黑客帝国》也借用了这一哲学观念,而本书更是“现身说法”,直接把“苏菲的世界”本身定义为此,还把书的作者比喻为上帝。不管谁是“上帝”,也许这个“上帝”所在的空间也是虚幻的。

    这种疑问是无法证实的。正如康德所说,理性可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限度,而这个问题就是在这限度之上的,就像我们难以理解多于三维的空间的形态一样。但是康德又指出,为了社会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这也是信仰的意义。我们常说中国人没底线,是因为没信仰,正成了康德这个论断的反面意义的例子。

    至于自我的意义,我想过的就更多了。小时候我就疑惑过“我”的含义。我知道我是个人,我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在我生前和死后,这些分子原子又属于谁呢?我的意识又是什么?貌似不是分子原子。为什么我的意识会装在这个身体里,能指挥这个身体,能看见听见别的事物?我的名字代表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代表其他人,但自己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意义极为不同,我会念叨着自己的名字,问自己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看到别人有我爸妈不给我买的玩具,我就好生羡慕,希望我能够是他,或变成他。那么变成他以后,除了“我”有玩具玩了,还有会什么其他不同?对于千千万万个人来说,就有千千万万个“我”,我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我的?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基因到下一个港口。我相信现今的大多数人都不满足于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其他需求来补充自己生命的意义,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到。对于我来说,我死后也许会留下些许痕迹,比如一堆周游世界的照片,比如一个写满影评的博客,但这些终究会消失于无形。看过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更是明确感到,如果人类消失,不出1万年(对宇宙来说很短暂),整个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证据都会无影无踪。所以,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过程才是关键。

    那么除了传递基因,自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历代的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萨特的理论最令我信服,或者说打动了我。他说世间不存在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每个人都必须发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作为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逃避选择,或者说随大流,那就是自我欺骗,放弃了创造自我意义的机会。多么励志啊。

    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萨特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对”的。这也是《苏菲的世界》带给我思维方式的一大转变。起初我在阅读哲学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时,总尝试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

    除此之外,这本书对我在心态上也大有裨益。我看过不少书,自诩有点渊博,但是我读到苏格拉底和笛卡尔这样在当世最渊博的人都时刻在感慨自己的无知,很受触动。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们的已知领域,同时更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读到最后我不禁感慨,人类的科技也许在某些先进的外星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哲学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真是丰富的瑰宝。如果人类无声无息的灭亡,这些哲学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又感到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这些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

    ——————————————————————————————————————————————————————————————————

    对所有的好书,我都有超详细读书笔记的强迫症。《苏菲的世界》自然不能例外:

    哲学的源头: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而不是一直存在的,包括上帝

    哲学的必要条件:好奇心。不对世界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哲学家努力掌握永恒不变的事物

    神话世界观:哲学诞生之前,用神话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

    希腊自然派哲学家-世界由基本物质构成:

    由一种元素构成(泰利斯-水、阿那克西曼德-难以名状、安纳西美尼斯-空气)->

    理性主义-自然由普遍理性指导(巴门尼德-万物静止,眼见不为实;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眼见为实)->

    恩培多克勒-四种元素、物质和力量概念分开 -> 阿那克萨戈拉-自然由微小粒子构成,每个粒子都包含整体特征 ->

    德谟克利特 - 原子论(原子形状各异、不可分割)、唯物论者(万物机械变化,但原子不变,不存在精神力量和不朽灵魂)

    命运:宿命论(Delphi神谕)-> 历史(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与医学(希波克拉底-平衡节制健康生活)为历史和疾病寻找自然解释

    雅典的古典派:关心个人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诡辩学派: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每个社会都不同。怀疑论: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宇宙之谜;不可知论:无法确定是否有神

    苏格拉底:喜欢讨论而非讲课,假装无知来讨教,最后指出对方的错误-苏格拉底式反讽。始终认为自己知识贫乏。

    知善者必能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而非社会中,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所以明白是非者就不会为恶,世间也存在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

    柏拉图理型论:物质世界的背后必有一个实在存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各类事物的标准模型)。感观世界的事物都是理型的不完美投影,都会变化,而理性能理解理型世界里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理性源于生前来自理型世界的不朽灵魂,追寻理型世界是灵魂回归本源、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的渴望(二元论)

    柏拉图理想国:类似于印度阶级世袭制度,现代看来属于极权社会。但女人应有同等能力和地位,统治者和战士责任重大不能有家庭,养育孩童由政府负责

    身体象征 灵魂 美德 身份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只追寻理型世界,认为理型与灵魂先于个体和个人存在;亚里士多德注重研究感官世界,认为理型是人类看到许多同类事物后形成的概念,理型作为特征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的潜能与极限),其本身是不存在的。人的一切认知通过感官才进入意识,但纯粹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

    目的因:除了质料、行为、性质之外,目的也是所有事物的原因的要素。

    逻辑: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得出结论或证明必须遵循的法则,比如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把万物分类,非生物/生物(有能力吸收养分来生长繁殖)-> 植物/动物(感知周遭环境并移动的能力) -> 禽兽/人类(思考能力),思考所依据的理性就是上帝

    在伦理和政治上,亚里士多德持“黄金中庸”观点,对女性则认为女性并不完整,母亲只是土壤质料,父亲贡献了所有遗传特质,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对女性的观念(而非源自圣经)

    犬儒学派:幸福不来源于外在环境的优势,因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并不再失去。也无需担心自己和他人的生老病死与痛苦来白受罪(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让亚历山大闪开)

    斯多葛学派:存在永恒的宇宙公理,每个人都是大宇宙的缩影,精神与物质并无冲突,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一元论),热衷政治和团体活动。自然现象都是遵循法则,快乐不来自外在,也无需为命运担忧(同犬儒主义)(马可奥勒留、西塞罗-人本主义)

    伊壁鸠鲁学派:由享乐主义(阿瑞斯提普斯)发展而来,考量一个行动的乐趣时,必须斟酌其副作用,同时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获得更大快乐。快乐不仅是物质享受,也包括艺术欣赏和恬静自制的心态等。灵魂原子-死亡是存在的终结,与自己没有关系。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主张离群索居。(花园哲学家伊壁鸠鲁)

    以上三者源自苏格拉底哲学

    新柏拉图派:宇宙万物一体,上帝之光存在于万物之中,灵魂离上帝最近,冰冷的物质最远。黑暗本不存在,只是缺乏上帝之光的照耀(普罗提诺)

    神秘主义:失去自我,与上帝(天地、宇宙)合一的体验,我就是上帝,人人都可以是上帝,东西方都有,印度教尤其盛行

    印欧文化(印度、希腊罗马、古代北欧):多神论,最重视觉(神像),历史是循环轮回的,通过哲学思索洞察预测历史,因此重视自省冥想以脱离轮回

    闪族文化(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神论,最重听觉(念经),历史是直线(从神创世到审判日),认为上帝决定历史,因此重视祈祷布道研究历史以期望被救

    保罗把基督教传到希腊,把信徒从犹太人扩大到外邦人,基督教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有交叉,因而有神像

    中世纪

    圣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学派带入基督教,理型世界存在于上帝心中,上帝依此创造世界。哲学能做的有限,信仰才能使灵魂平静

    圣多玛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学说带入基督教,包括对女性的看法。真理(如上帝存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得知,一是信仰和基督启示,二是理性和感官。创世纪等“信仰的事实”只能通过信仰。Sophie来自希腊语,意为上帝女性化的一面与智慧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人是独一无二的尊贵个体,神存在于万物之中(泛神论,布鲁诺),崇拜天才(达芬奇)

    实证法:以实验和数学测量,而不是古人著作或纯理性思考,来作为知识的基础(伽利略、开普勒)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统一了天上人间的规律,证实了宇宙世界观,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个人都是中心(人文主义)

    马丁路德:人与上帝沟通不需要通过教会,人只能通过信仰而非教会仪式得救,溯源新约,只信经文

    巴洛克时期:在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张力;人生如戏如梦;理想主义(生命具有崇高特质)与机械论唯物主义(万物皆机器)并存

    理性主义(欧陆):

    笛卡尔:用理性来解决哲学问题;原则上应怀疑每一件事(包括前人理论和感官),只有怀疑本身是可以确定的->怀疑必然是在思考->自己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我思故我在

    我们拥有完美实体的概念->如果完美实体不存在就不完美了+此概念不可能来自不完美的我们但却与生俱来->完美实体(上帝)必然存在

    依理性看来越是明显的事情,它的存在也越加肯定

    外在世界可能是幻象->但也有可用理性查知的特点(数学特质)->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二元论:宇宙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实体,思想(灵魂)和扩延(物质)。灵魂纯属意识不可分割,物质可以一再分解。二者会相互影响,但灵魂(理性)可以超脱物质(肚子疼,2+2=4不会受影响)

    斯宾诺莎: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完全是透过严格教条和外在仪式才得以流传。《几何伦理学》:理性逻辑来思考伦理,显示生命是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必须挣脱自我感觉与冲动才能快乐。是泛神论、一元论、理性主义者。

    斯宾诺莎自然法则:所有事物都可被分解简化为一种实体(可称为上帝或大自然)。上帝具有包括思想和扩延以及可能未知的多种属性,透过自然法则(内因)来主宰世界。自然界每件事物都是实体(上帝、自然)的思想或扩延两种表现形式之一。万物一体,人也是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没有本质上的自由意志,被上帝自然法则(内因)和外界条件(外因)主宰。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件事情都有必然性,人要克制内心的冲动(野心欲望),凭直觉理解大自然。

    经验主义(英国):从感官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先天一片空白。

    洛克:代表作《论人之理解力》。所有思想和观念都反映“单一感官”察知的事物,在此之前心灵一片空白。在感官同时,心灵通过处理收到的信息产生了“思维”,得以让“单一感觉”形成复合概念。所有不能回溯成单一感觉的知识都是虚假的。感官分主要(扩延世界特质如重量运动数量-所有人有一致看法)和次要(反映在感官上作用的如颜色气息味道声音-因人而异)性质,主要性质可以通过理智来了解(洛克的理性主义特征)

    休谟:经验主义、不可知论者。代表作《人性论》。人应回到对世界由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也就是孩提时代对世界更敏锐的印象。人有两种知觉,“印象”-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对印象的回忆。印象和观念可以复合,因而观念会包含现实不共存的概念,比如天使、飞马、天堂。“上帝”则是无限智慧、善良等等组成的复合观念。人应审查每一个观念,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的单一观念,看看它们是否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而自我认知是一长串自己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并没有“不变的自我”(佛有类似理论)。伦理学上休谟也反对理性主义关于人的理性天生能辨是非的观点,人的言行应由感情而非理性决定的(理性上杀掉几百万人对地球更好)。

    不可知论:接受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有待证实。从未体验过奇迹,但也从未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这一自然法则。我们只能体验习惯性期待(石头无数次掉下),而非自然法则(重力原理本身)。习惯性期待还包括对因果的强调,可以体验时间先后的两件事,但不能体验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妄下定论,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小孩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习惯性期待,见到的是世界的原貌。

    柏克莱:最彻底的经验主义,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例如在梦里也能有各种感受但不存在对应事物)。观念的成因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称为“灵”。自身的各种观念可能源于自己的灵魂,世间万物的概念则源于另一个灵(天主)。我们感官到的一切(包括时间空间)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更容易清楚地感知。

    启蒙时代(法国)(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反抗权威、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教育学、百科全书)、文化上的乐观态度(非理性和无知迟早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回归自然(过度文明不好)、自然宗教(上帝是目的因和最初推动者,只以自然法则不以超自然形式现身)、人权

    康德:人的观念兼来自理性和感官,心灵和事物会相互顺应。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两种先于一切经验的“直观形式”,属于人类天生的条件,时空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人所感官的所有事物都被看做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因果律:与休谟相反,康德认为因为人类理性决定了感知事物因果的能力和特性(人喜欢追究原因,婴儿理性还未充分发展不算),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自然法则其实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基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人永远不可知事物本身),而理性能运作的范围超过的人类认知理解的程度,所以缺乏透过感官而来的知识材料的问题(我们是什么、是否有不朽灵魂、上帝是否存等),理性无从运作,是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因此总有不同看法,应该交给信仰。而为了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

    康德的伦理学: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因果律一样是人的理性与生俱来的,本质意义是尊重一个人本身,而不将其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可以理解为良心。作为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受因果律支配;同时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我们只有追随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康德终结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僵局。

    浪漫主义: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艺术)诠释生命,受到美的感动而忘记一切时,比较容易感受到自我,如上帝创造世界一般创造自己的世界。作者打破幻想提醒读者操纵者是他的做法叫“浪漫主义的反讽”。可能存在多重世界(matrix里的matrix)

    谢林:大自然的全部,包括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研究自然科学和进入内心作诗是一体两面。世界在“上帝之内”,上帝意识到世界的一部分,大自然也有一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的部分。(就像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里人物的关系)

    赫德:世间不止一种普遍理性,各个时期和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和灵魂,要认同其他文化。->民族浪漫主义

    费希特:和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一样,大自然源自更高、无意识的想象力(可称作上帝)。

    黑格尔:“世界精神”实为人类理性的综合,人类理性之外没有任何真理或知识。人类理性随历史发展而变化,不存在永恒的哲学标准,必须参照其历史背景。哲学的发展过程是辩证模式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浪漫主义追求个人主义,但理性必须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彰显,人不能舍弃社会。只有世界精神而非个人可以发现自我,三个阶段: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主观精神)->自我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人际互动中达到更高的意识(客观精神)->在艺术、宗教、哲学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绝对精神)。世界精神最先在哲学中发现它的自我。黑格尔是庞大哲学体系的最后一个大家,之后走上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道路。

    辩证法:正-反-合(例:笛卡尔-休谟-康德)。对一个道理寻找缺失,称为“否定的思考”,找到了缺点,同时也会保存优点,历史决定是非(合)(对的观点会流传下来)。两个观念总是存在辩证式的紧张关系,事实总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时描述相反的事物。辩证的紧张关系能导致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祁克果:存在主义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要个体,世间唯一重要的事是每个人“自己的存在”,唯有通过重要的选择才能和自我存在关联。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即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回答的(上帝是否存在,他是否爱我),而由理性可知的事情是不重要的(1+1=2)。所以宗教信仰重要,但又无法用理性去解释。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美感阶段(从美感角度看待现实,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只重视是否有趣,如典型浪漫主义者)<->焦虑空虚->道德阶段(对生命抱认真态度,始终一贯做符合道德的抉择,重视是非对错)<->厌倦->宗教阶段(选择信仰,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要求的责任)

    自然主义: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别无他物。只相信自然现象,而不信任何理性假设或圣灵启示。(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

    马克思:哲学不仅诠释世界,也应用来改变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变化是推进历史的力量,物质决定精神关系。社会基础决定上层结构,同时二者有辩证的互动。社会基础的三个阶层: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生产工具(技术设备)、生产关系(分工和财产分配)。是非观念是社会基础的产物,尤其是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因为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人在劳动时与自然有互动的辩证关系(互相改造),而资本主义社会让劳动变成为他人工作,并被剥削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矛盾(生产力越来越强,劳动者购买力越来越弱)将使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马克思有经济学错误,同时没有重视人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之后分流为社会民主主义(西欧渐进和平式)和列宁主义(暴力)。

    达尔文:青年时期的环球探险,安第斯山内陆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物种隔离。《物种起源》。进化论:动植物都是从原始生物进化而来,进化是自然淘汰差异个体的结果。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遗传与突变。远古无氧环境和无臭氧遮挡宇宙射线才能让第一个DNA细胞形成(氧气氧化性太强),因此现今世上所有生命都是同源的,也不会有新的生命形成。但进化似乎并非完全偶然,而是朝着复杂神经、大脑的方向,眼睛这样的精密是仅仅物竞天择也难以解释。

    弗洛伊德:人与环境有不断的紧张关系,这种冲突存在于人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驱策力是指人的非理性冲动(例如从婴儿开始就有的性冲动),在无从查觉得情况下主宰人的行动,而非由理性。人刚出生时,会用直接无羞耻的方式满足身心需求,这种快乐原则称为“本我”。长大过程中学会调整快乐原则来迁就现实环境原则,发展出了具有调节功能的“自我”。从小到大接受的道德要求(例如良心、对性的罪恶感)也成为内心一部分,称为“超我”。三个“我”之间的冲突经验是精神官能症之源,弗洛伊德通过溯源冲突来治愈。

    潜意识:人类的意识只占心灵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因为与意识或超我冲突而被压抑的经验想法,即潜意识。被压抑的想法经验总试图重新进入意识,因此会有口误、谎称动机把事情“合理化”(不愿承认真正动机)、投射(把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的现象。压抑过强易患精神疾病,排除压抑管制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是治疗之道。

    解梦:《梦的解析》。了解自己潜意识的最佳途径是梦境。梦反映愿望,孩童的梦直接,成人的梦经过压抑伪装(但比平日弱)。梦境(显梦)和最近的事有关,但有一个更深层的意识无法察觉的意义(潜梦意念),最后梦境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灵感:潜意识进入了意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来自于向潜意识寻求灵感,力图排除理性的阻塞。但之后也要有理智来加以筛选,否则世界会因偶然冲动而毁灭。

    尼采:“上帝已死”。重视生命和这个世界本身,不必对历史和宗教“奴隶式道德”以观念世界过于注意。希望对所有价值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受弱者拖累。

    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以人类为出发点。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人的存在比其他事物的存在更重要。“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天生的本性,也没有不变的本性,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用的。这不同于虚无主义(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人必须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会感到疏离(同黑格尔),人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是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不存在永恒价值和规范,使得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逃避选择是自我欺骗。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由环境提供,但也由我们自己选择决定我们要感知什么,并虚无化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例如病人只关注救护车,等人时候只关注人没来。

    波伏娃:《第二性》。对两性的看法也应用存在主义。男女不存在天性和价值之别,男女都要冲破内在偏见或理想的束缚。

    荒诞剧:受存在主义影响,描绘和观众每日一样的琐碎真实环境中,角色默默接受荒谬的超现实情境却不惊讶,来使观众检讨并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生态哲学:西方文明以人类为万物主宰的思想形态是错的,会对地球造成致命伤害。注意研究印度、北美原住民等文化的观念思想。

    地理大发现时代让世界扩大,20世纪的科技和通讯进步让世界缩小。在变革的时代许多毫无真实经验依据的学说(如占星学)大行其道,以满足解闷的需求。所谓灵媒,除了骗子外,都是自己潜意识的“灵媒”。也有许多现象是现在无法理解的,应开放探索而非武断否定,始终抱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

    宇宙大爆炸,人生如星尘。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 分成四半的卡尔维诺——读《巴黎隐士》札记

    作者:嘎嘣嘎嘣脆 发布时间:2012-10-10 15:53:26

    摘自《天涯社区》 作者:子非鱼兮

      观察城市的两种方式

      业已深秋,然而今日却颇有小阳春回暖的意思,穿一件短袖T恤仍嫌热,但风已清爽了许多,滑过皮肤,凉凉的,很是舒服。以前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走街串巷,远足,登山,淘书,坐在楼顶,放牧远天羊群一样白的云,山羊在天上吃草,天堂颗粒归仓,天上的人一丁点儿都不累,整个冬天都在慢悠悠地吐着烟圈。好日子好多年前就这样马不停蹄地过完了,我的房间里堆满了陆陆续续淘来的大大小小的玩物,如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有太多怎么花也花不完的心愿。

      本地是座典型的火车头拉来的城市,严格遵循现代化理论建构空间诗学,所以古处总是难寻——也不是完全没有,紫荆山商城路附近就有簇据说是商代留下的城墙——其实不过是一堆土,但估计只有像余秋雨大师那样的人往那一站,“哗”地一下,历史的沧桑感才能显现出来。那一带从前我坐车路过多次,随处可见占地经营的小贩,以及零星慕名来访脸上充满中华文明自信的外地游客,现代化的风已经猛烈地把历史的烟云吹散了。2006年底,华师某研究古文字的教授和他的助教来,我带他们去——终于第一次下车观瞻。教授很激动,“这可比秦砖汉瓦古”,他抓了一把时代的土在掌心摊开,对着太阳小心地摩挲着,然后慢慢地松开,历史从指间尘埃落定。我顿时肃然起敬。这种神情只有在恋人以及有孙儿孙女的老人脸上比较容易看到。后来我们带他们去花园口,残阳如血,暮色苍茫,有三五渔船晚归,船上有人汲水做饭,在彼此相对无言默默地吸完一支烟后,我送他们上火车回上海了。

      在一个城市待久了总会失去了解的冲动,大概是因为身在此山之故,就像张兆和在晚年编订沈从文全集阅读那些书信日记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了解他,或者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懂了其实我们并没有了解懂了——人是后悔的动物,遗憾总是滞后。在郑城生活八年,每天路过博物院我却熟视无睹,也不知道本地有哪些出名但不贵的小吃……那几年我拼命似的向外跑,二流子一样东游西逛走南闯北,上京下海,去开封洛阳,访西安成都 ……我和身边的许多朋友一样天天骂这座城市,脏乱差,没文化,没品位,后来我到了GDP三分之一都被袍哥控制的城市后,我觉得它还是有点文化的:公交车上会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不会骂MAMAP,不会开口闭口老子不停……总之,北方的城市还是有点可爱的,北方的天空比较高远——但大雁总是向南飞,但它还会飞回来。细细打量这座城市,有时也会有卡尔维诺一样的发现:话说卡尔维诺晚年蛰居巴黎,喜欢幽灵一样混迹在人群里观察人们,有天他看见一个教授模样的男人光着脚在地铁里低头看报纸,“那天下着雨,没有人好奇,没有人注意他”。当隐形人的梦想成真后,卡尔维诺自在无比,有种“匿名的快感”。

      按照老卡的说法,阅读城市,有两种方式。卡尔维诺兴致勃勃,对着瓦雷里欧•利瓦侃侃而谈,“巴黎到底是什么呢”,他孩子气地自问自答,“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就像一个被百科全书一样来查阅的城市:打开这本书,它给你一连串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另外一个看巴黎的方法是:一间偌大的失物招领室,有点像《疯狂的奥兰罗》里的月亮,收集世间所有的东西。”博物馆的说法有点投机取巧——这座生产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本雅明萨特也生产路易十四丹东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的城市,博物馆的称呼当然当之无愧,有人只带了一本《九三年》就写了这座城池!这点卡尔维诺远不如另一个外乡人观察的深刻,本雅明对19世纪巴黎玻璃拱廊购物街的观察几乎让我引他为我们同一时代的人:

       这些宫殿里的神奇立柱

       向爱好者展示了每个侧面

       在那一排排夺目的门廊里

       工艺与艺术展开了竞争

      脸的事业

      1950年代末卡尔维诺游美国,留下一叠厚厚的日记,死后由卡尔维诺夫人发掘,连同其他访谈,整理成《巴黎隐士》出版。这大概违背了作者本意,但未尝不是我辈读者之幸。其中的美国游记,作者生前已二校样了,然而却临阵反悔,“我决定不出版该书,因为校对时重看,我觉得就文学作品而言太过小品,就新闻报道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得对吗?天知道!当然倘若出版,这本书毕竟是对那个时代,我的某一段心路历程的一个记录……。关于是否出版此书,卡尔维诺一直矛盾重重,也许和他的授业导师帕维塞反对不无关系:蜻蜓点水这里那里停几天或几个星期,对这如此缓慢隐秘的成熟的过程有何价值可言?但是,到了美国,他却产生了动摇:“没想到到了美国,我生出一股强烈的要去认识,完全掌握多样复杂事实及‘另一半的我’的欲望,这是全新的经验,有点像谈恋爱。恋人。大家都知道,花很多吵嘴,即使今天我已经回来了,偶尔还意外发现我内心深处仍在跟美国抬杠。”“趋近世界,也就是说朝发掘更多真相努力,是写作者的基本态度,那显现出纸上的不管是什么,无须怀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啊,真有意思,人到中年的卡尔维诺真像莱斯沃斯岛的萨福:“我先说可以,又说不行”。

      此外还有些段落颇堪咀嚼:墨索里尼上台,无髯无须(那个时代较有身份的政治人物几乎全部都留胡须),官方肖像一个重要特色是作沉思状,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逗弄孩童时,那个年头习惯说:做个墨索里尼脸。小孩马上皱起眉头,嘟起一张气呼呼的嘴。想起了我们的蒋委员长,发表《中国之命运》演说时,官方照片,目光如炬,逼视前方,神采奕奕,大有挽大厦将倾、舍我其谁的架势。可惜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后来我们的官方总喜欢抛出重庆谈判时的二人合影,蒋站在毛身边,矮小,削瘦,拘谨——前不久,《建国大业》又一次 “深描”了这个形象。鲍德里亚说,我们所见的并不是事情本来呈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虚拟的被展现的现实世界,领导人的“电视形象”就等于大多数观众所知道的那个人。

      艾伦•金斯堡的胡子

      卡尔维诺游美国时,拜访了不少名人,其中有艾伦•金斯堡。他并不太喜欢他,那“恶心的大胡子”,卡尔维诺不无厌恶地说,“跟他一起出现的全是满脸胡子更为脏乱的‘敲打的一代’”——大陆译作“垮掉的一代”——“敲打的一代”的未经修葺的大胡子和来自欧洲的胡子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巴黎式的络腮胡。席上金斯堡夫妇和另一位同住的大胡子邀请阿尔巴尔与他们杂交,这可把来自西班牙的看似前卫的胆怯男孩吓坏了,几年前他还在神学院念书。阿尔巴尔说:“敲打的一代家里其实很干净,漂亮的家中有冰箱和电视,过的是资产阶级生活,只有出门时才换上不体面的脏衣服。”正好把欧文•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掉了个,欧文说,人们的日常是具有表演性质的——我们中国人叫“人生如戏”——有前台、后台之分,前台经过休整、整洁有序,后台往往不堪入目,不为人喜。从后台进入前台,有上妆和卸妆之分。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餐厅里餐笑容可掬毕恭毕敬具有贵族气派的侍者在此之前可能刚被主管咒骂为“杂种”——这情境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侍者可能一转身就把杂种的帽子送给刚刚被礼遇过的顾客。

      所以对于人们公开场合的谈话我总保留几分怀疑,一个公开提倡“灭人欲,存天理”的理学家,私下里可能是放纵的色情狂。曾见过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一方面不遗余力抨击CP的种种腐败恶劣,一方面又心安理得地享受体制带来的种种好处。我年轻的时候尚不明白这些道理,曾受艾斯堡类似的诗人蛊惑,留了一头俊逸的长发,后来我发现最没有才气的人才喜欢借助一些标签引人注意,比如染头发,着奇服,发怪论,吐脏话,骂娘亲,泡别人的马子……所以毫不犹豫地剪去了长发,开始兢兢业业地做一名安分守己的小职员。哎,那痴迷文学的青葱岁月啊。思之令人落泪。

      出身

      卡尔维诺晚年回忆青少年时代特别提到了领袖像,“在我这一生前二十年”,“墨索里尼的肖像如影随行,学校每一间教室都挂有他的肖像,所有办公室及公共场所自不例外” 。老卡说,光凭脑海中的不同官方肖像就可以撰写一段领袖像进化史。他至少比较了四五个时期的领袖形象,有的庄重有的英武。战争爆发前夕,领袖突发奇想,将太阳穴以及脑后仅存的头发剃掉,戴上了圆筒无边帽,像只红冠大公鸡,一举将将秃头这个外貌缺陷逆转为男子汉气概的象征。于是,党内外竞相效仿,一时间光头无数——想起了1930年代的蒋中正,那副雄赳赳气昂昂的光头造型想必也是受了墨索里尼的启发吧。

      长篇累牍、无孔不入的宣传当然会招致反感,卡尔维诺回忆说,官方在推广墨索里尼凯撒式偶像崇拜的同时“自然是严禁一切批评及嘲讽”。有段时间,墨索里尼袖演讲“书与枪,完美的法西斯党员”,末了,领袖从窗台拿出一本书和一枝枪,高高举起,戏剧效果绝佳。卡尔维诺幼年对此的印象全赖大人的挖苦描述,有次叔父模仿领袖演讲:双手握拳叉腰,然后突然用手擤了一把鼻涕。旁边一位婶婶感慨地说:“你能怎样?他是泥水匠出身嘛!”几天后,新闻片场里播放那场讲话,果然少不了冷不防擤鼻子那幕。哈,到底是劳动人民智慧!道路以目的年代,人们总有办法表达自己无处安放的爱憎的,比如今天,在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冷不丁还可见正气凛然的紫阳鸡餐馆,实在是令人感慨。

      说到出身——西人撰英雄传记,很喜欢精神分析。谈及希特勒,总少不了拿他的家庭及基因说事,也有学者分析毛拿知识分子开刀大概和农民出身以及青年时期图书管理员的不愉快经历有关。今年陈水扁案宣判,中新网采访许倬云,许也是出身决定论:“我觉得应当哀悯。陈水扁这个家族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家穷,穷没什么可非议的,但他家穷得没文化。他是个聪明孩子,靠台湾的考试制度考上台大,等于读书不花钱,做到律师,能言善辩,又参加了反对党,一步步有了今天的位置。赵家、陈家的家教都不行,这种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不稀奇。他们现在借着权力搜罗大量的财富,这更像是利益集团,用亲缘组织形成利益小集团,谋个人私利。”我们中国人大概都是理想主义者吧?对当政者总寄予深厚的道德理想,明主爱民如子恩泽四方,青天大老爷快意恩仇用狗头轧铡了贪官——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技术至上的黄大校一再提倡数字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367+)
  • 体验满分(253+)
  • 收费(184+)
  • 字体合适(371+)
  • 无多页(105+)
  • 经典(103+)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4-12-17 05:52:4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13 15:25:0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融***华: ( 2025-01-04 23:50:01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孔***旋: ( 2025-01-05 23:16:0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游***钰: ( 2025-01-03 11:28:5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堵***格: ( 2024-12-11 14:40:20 )

    OK,还可以

  • 网友 国***芳: ( 2025-01-01 06:21:04 )

    五星好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7 20:25:1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索***宸: ( 2025-01-06 12:02:5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寇***音: ( 2024-12-16 13:24:1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21:15:03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4-12-29 03:18:2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权***颜: ( 2025-01-05 23:58:5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17 15:07:0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