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Signet Classics)马可·波罗游记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Signet Classics)马可·波罗游记精美图片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Signet Classics)马可·波罗游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Signet Classics)马可·波罗游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07114900695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5.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5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面对谜题时,我有一股不服输的死劲。这是为什么后来我会想把玛雅象形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字或者是碰到保险箱就想办法打开它。记得在高中时,每天早上总有人拿些几何或高等数学的题目来考我,而我是不解开那些谜题便不罢休。通常我都要花上一二十分钟才找出答案;然后在同一天内其他人也会问我同样的问题,那时我却可以不加思索便告诉他们答案。因此我在替第一个人解题时花掉分钟,可是同时却有5个人以为我是超级天才!

中学时代还有一个叫做“代数队”的团体,队上有5名学生,经常跟别的学校比赛。比赛方式是大家一字排开,坐在两排椅子上,主持比赛的老师抽出装着题目的信封,信封上面写着“45秒”等等。她打开信封,把题目抄到黑板上,说:“开始!”因此实际上我们可以用来解题的时间多过45秒,因为她一边写你便可以一边想答案了。比赛规则是:每个人面前都有纸和笔,你怎么写都可以,重要的是答案。假如答案是“6本书”, 那么你要在纸上写上“6”,把它圈起来。 只要圆圈内写的是正确的,你便赢了。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题目都不是用传统套公式的方法便可以解出答案的,你不能“设A为红色书本数、B为蓝色书本数”,套入公式,解、解、解,直到你得到“6本书”

  这个答案。那样做至少要50秒,因为出题目的人早就试算过,再把时限缩短那么一点点。你必须想:“可不可能单用‘看’便找到答案?”有些时候真的一眼便看出来答案是多少,有时却必须发明一些新方法,然后拼命计算,找出答案。这是绝佳的训练,我也愈来愈精于此道,最后还当上队长。学会如何快速解代数,对我往后念大学时甚有助益。例如当我们碰到微积分的题目时,我便很快看出题目的方向,而且很快地把答案算出来——真的很快。

“曲线尺的特色就是不管你怎么转动,每条曲线最低点的切线一定都是水平线。”

  于是班上所有同学都拿起曲线尺,依着不同角度转动,手上拿着铅笔,沿着曲线最低点...


“噢,”他说:“2.5的对数是……。对数的三分之一是1.3的对数,即……,以及1.4的对数,即多少多少之间,我就用内插法把它求出来。”

  于是我发现:第一,他能背对数表;第二,如果我像他那样用内插法的话,所花的时间绝对要比伸手拿表和按计算机的时间长得多。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以后,我也试着这样做。我背熟了几个数字的对数值,也开始注意很多事情。比方有人说,“28的平方是多少?”那么注意2的平方根是1.4,而28是1.4的20倍,因此28的平方一定接近400的两倍,即800上下。

  如果有人要知道1.73除1是多少,你可以立刻告诉他答案是0.577,因为1.73差不多等于3的平方根,故此1/1.73就差不多等于3的平方根再除以3,而如果要计算1/1.75呢,它刚好是4/7,你知道1/7那有名的循环小数,于是得到0.571428……跟贝特一起应用各种诀窍做快速心算,真是好玩极了。

  通常我想到的,他都想到,我很少能算得比他快。而如果我算出一题的话,他就开怀大笑起来。无论什么题目,他总是能算出来,误差差不多都在1%以内。对他而言,这简直是轻而易举——任何数字总是接近一些他早已熟悉的数字。

这是我的作风:除非我脑袋里能出现一个具体的例子,然后根据这个特例来演算下去,否则我无法理解他们说的东西。所以很多人一开始时会觉得我反应有点慢,不了解问题所在,因为我问一大堆笨问题,像“阴极是正的还是负的?阴离子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

  但是过了一会儿,当那些家伙写下一大堆方程式,停下来解释一些东西时,我会说:“等一下!这里有个错误!

  这不可能是正确的!”

  那家伙瞪着他的方程式,果然,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了错误,然后开始搞不懂这个开始时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怎么有办法在这堆杂乱无章的方程式中找出错误?

  他以为我是一步步地跟着他演算,其实不然。我脑中想...


冯诺曼教会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因此我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不负责任感”,从此成为一个快活逍遥的人。


只要你有绝对的自信,只管装下去,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

看看世界其他地方长的怎么样。学习不同的事物,是很值得的。

你不需要为身处的世界负任何责任。

你完全没有责任要做到其他人觉得你应该做到的地步。我没有责任要符合他们的期望,这是他们的错,可不是我失败了。

如果你觉得这样比较好,不要管他们!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你有很多事情要担心:要不要到这个地方,你的母亲又会怎样等等。你担心、做决定,但又发生了其他的事情。事实上,比较容易的作法是什么都不管,就那样决定。不用管那么多——再没什么能使你改变主意了


你应该做的是想象自己重新在当学生,把这篇论文带到楼上去,逐字逐句地读,检查每一条方程式。然后你就什么都弄懂了。


这真是令人失望。这些人的人生才刚开始,但他们的生命却都用在诠释犹太法典。想想看,在今天的年代,大家学习的目的是加入社会,做些事情——就算是作个犹太牧师。但令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唯一原因,却只不过是由于那些古老、狭窄、从中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在面对新现象时碰到其他问题,就这样而已!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Anson 发布时间:2016-05-20 22:25:11

    开山之作,并且到现在也没有很多其他书进行介绍。就是2/3是法条翻译真的是很醉人。

  • 作者:meafter1990 发布时间:2022-08-09 15:45:59

    不如直接读《易经》和《孙子兵法》

  • 作者:nothing传叔 发布时间:2016-03-01 19:55:31

    难怪说张鸣象唐德刚,这私货贩得满坑满谷子,都要溢出来了,还什么列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给高级干部的重点推荐书目,这不是害人嘛。。。

  • 作者:北海二年 发布时间:2017-11-12 00:06:20

    简单的东西给说复杂了

  • 作者:BLuwT 发布时间:2023-08-09 10:46:47

    主要看了一下摄影基础

  • 作者:feichangc 发布时间:2012-07-18 15:05:16

    专业术语太难懂


深度书评:

  • 媒介形式的进化——《数字麦克卢汉》

    作者:莱拉 发布时间:2012-03-30 23:01:12

    当初选定电子书这个研究方向,是在准备考研复试的时候.那时在网上查资料想找点学科前沿的东西好在面试时秀一把,结果一个名叫Kindle的东西就出现在网页上了.

    再后来,我就选了个研究方向是电子书的导师,帮她做各种项目和测试,然后过了一年半,要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了,总结了一下自己好象就是比较关心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环境,或者通俗点说是媒介形式下产生的变化,于是在大量大量查文献之后发觉原来研一寒假时看的那本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居然被后人理解了发扬光大了最后变成传播学第三学派了.

    不得不说这个第三学派,比实证主义的第一学派有趣多了,也比批判主义的第二学派平和多了,目前依然疑惑的是,它该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既令人信服又不会失去它本身的特性.

     

    第三学派即媒介环境学,麦克卢汉是典型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则是把麦克卢汉令人费解的理论给解释清楚并弘扬出去的,两者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孔子和孟子.

    媒介环境学重视媒介和技术及文化的关系,麦克卢汉曾有言“媒介即讯息”,即媒介本身也构成了受众最终接受到的内容:同样的小说翻拍为电影和电视剧,这电影和电视剧的形式已经使它们成为不同的作品.而更进一步地:同样的电影,在电影院和个人电脑上看,因为感知环境的不同,也不再是相同的作品了.麦克卢汉的立场和他“只探索,不解释”的一贯态度导致其被人称为“技术决定论者”或“媒介决定论者”.

    而本书中莱文森则认为麦克卢汉这样做是故意矫枉过正,如同刻意说一些激进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让人们认识到并足以警惕: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而不见形式----媒介本身.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如同一块“滋味鲜美的肉”,它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觉不到眼前这种媒介的深层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就是一个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窃贼,而我们则是一条已经被驯服的“思想的看门狗”.

     

    莱文森在书中第一个提出的理论就是“人性化趋势”,现阶段我们使用媒介的习惯来自于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对工具使用的习惯,而在演化过程中,人不仅对媒介具有自主选择能力,而且会越来越趋向于选择符合“前技术”时代传播模式的媒介.莱文森的时代还没有出现IPAD.但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触屏的出现和迅速走红便可作为“人性化趋势”的一大例证.通过接触物品B才能得到目标A,这是经过思考和学习后的结果,符合生物本能的做法当然是想要A便直接去触碰A(昨晚拿到iPad2,试了一下用它玩游戏《美女餐厅》后就很想把笔记本的鼠标扔掉了).而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由最初到现在操作不断傻瓜化简便化,WIN 8界面看上去就是一陀图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毕竟文字还要从大脑里转解码一下,具象符号指代具象内容----舒服!好吧,汉字其实还算是会意字了,字母文字那种基于声音的更抽象点儿吧.

    这种人性化趋势是如何影响到了之前的媒介演化,书中有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例子: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后,为什么默片逐渐消失了,而广播却始终留存了下来呢?莱文森认为:因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很少面临能看见却听不见的情况,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黑暗之中是十分常见的事.在对媒介的选择中,人有两个动机,其一便是满足渴求和幻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

    人类选择媒介的第二个动机,是弥补因为之前的媒介而失去的东西.此即莱文森的第二个媒介演化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采用泛媒介的眼光来看,最初我们有了屋子,是为了遮蔽风雨;然而之后我们又发明了窗户来补偿在屋内无法向外张望和阳光无法照射进来的缺憾;之后为了保护在屋子中的我们的隐私,我们又发明了窗帘.从狭义媒介的角度来看,从口头传播到书本,收音机,电视,个人电脑,固然其集成性越来越高,但使用媒介的我们却越来越被束缚在固定的地点,所以之后有了笔记本,然后有了智能手机(或者说,人们开始试图往这个原本是通讯设备的媒介上去增加它的功能集成性,最终诞生了智能手机),人类得以再次在使用媒介的同时也能自由行动来去.可是手机屏幕毕竟太小了,能显示的东西有限,然后平板电脑的概念又风行起来了.这里可以显示出一点“回归”的意味,因为最后人们手持的平板电脑也好,阅读器也好,它的大小正同纸质书籍这种古老媒介十分相似.

    于是就可以谈到麦克卢汉试图去建立的那个最高层次的无所不包的媒介理论了,他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四种功能: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其中包含了对媒体提出的四个问题:1.它提升和放大了社会或人类生活的哪一个方面? 2.它遮蔽或使之过时的是什么东西? 3.它再现的是什么东西? 4.当它走完生命历程,潜力登峰造极之时,它逆转而为什么东西? 个人认为这个理论和这四个问题并不很好理解,而且答案甚至是整套逻辑推论的提出很可能因为不同的学者而不同,搞不好在这个问题上会演化出分支学派来.

    莱文森认同黑格尔的三段论辩证法,认为其基本是能够涵盖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的,将第四定律逆转看作为相对于另一种媒介的过时,这样理论更为简明.在麦克卢汉生前两位学者曾当面争论过这个问题,并未达成一致.而莱文森自己对于媒介演化的阶段性理论则称为“玩具、镜子与艺术”:所有媒介诞生之初,是被当作玩具来使用的,人们并不指望用它们来做事而是欣赏它们的新奇;而后进入到镜子的阶段,个人理解镜子意为具备实用性,同时又是对现实的映照,成为被主流应用的媒体,是这种媒体进入全盛时期发挥所有潜力的时期;当潜能用尽或暂时用尽,或者被更新的媒体加以取代之后,这种媒介便成为艺术,其文化价值或美学价值开始大大超过它的实用价值.这个理论的典型例证便是电影,胶片摄影和老式唱机以及所有带着怀旧色彩的媒介则走得更远.

    关于人对媒介的选择,最后还有必要提一下“后视镜理论”.这个说来十分简单,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书”和汽车刚被发明出来时被称为“无马拉的马车”是一样的,因为有书这个媒介在先,我们才把这个有相似功能的东西冠以它的名字,其实这样的称呼并不能清晰地体现它的本质,甚至可能会歪曲和误导一些.我那篇毕业论文与其叫《电子书媒介环境研究》不如叫《电子文本阅读媒介环境研究》,这些媒介是因为我们不认识它们,才被迫披上另一种我们所熟悉的媒介的外衣,收音机曾叫“无线电”,聊天室刚出现时曾叫“网上咖啡室”,然而这样的称呼会让人搞不清楚这个媒介的核心优势,幸而网上咖啡室最后没有被人试图把聊天和咖啡外卖做到一起.

     

    除了人对媒介的选择所造成的媒介演化,麦克卢汉的学说中是有很多描述了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的。“冷媒介”和“热媒介”就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冷媒介的内容是抽象、模糊的,需要靠人的参与和想象去补充细节,“邀请我们一起去共度一个安静的夜晚”;而热媒介的内容则具象、清晰,“涌向并横扫我们的感觉,很快使之饱和”。两者如同四格漫画之于摄影照片,黑白电视之于3D电影,楚辞汉赋之于广告文案。如果仅止于此,这个界限模糊的理论也就只能拿来秀秀概念而已。但麦克卢汉还认为这个理论是“文化氛围的温度计”,用它来衡量时代的“天气”,则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时代是冷的,30年代至50年代的广播和电影时代是热的,电视时代又是冷的。在“热”的30到50年代,流行的是“亮色、美发、连珠妙语、字正腔圆、时髦走红”,到了60年代,电视使文化大大“降温”,于是“磨损的牛仔服、蓬松的发型、初露端倪的贴近自我感觉成为潮流”。这些描述确实贴近人们的经验,能让人从中感觉出一些文化和媒介风格相互趋近、彼此作用的动向。

    “光透射”和“光照射”算是冷热媒介的姐妹理论,热媒介通常是光照射媒介——“从银屏弹出或反射回来的电影是热的;相反,电视的光脉冲来自屏幕后,它轰击人体,把图像打在收视者身上,人就是屏幕。”——很显然光透射媒介同时拥有冷媒介的特点。而这样的分法让我们立刻可以判断:有背光组的iPad(及其他平板电脑)是光透射媒介,而要依靠环境光的Kindle(及其他E-ink屏阅读器)是光照射媒介。相对于Kindle的单一功能,iPad似乎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不确定来吊胃口、吸引用户参与进来亲自打造它,看看它还能做些什么。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虽然这个在电视都才出现不久时诞生的理论听起来都很符合当前的现实,但iPad的最大不确定性应该和它的背光没关系,而在于它的App Store这种机制下所产生的无法计数的你也不能完全弄清楚用来干什么的应用。往往在决定下载的时刻,它对你来说还是未知的,而且在使用的同时你也在随时期待惊喜:如果一个应用居然没有任何让你惊讶的地方,甚至会遭到用户的批评说毫无新意——简直是冷酷至极的媒介!远胜于莱文森在上世纪末称为冷到冰点的网络互动文本。相比之下,当我们决定要从亚马逊下载一本电子书时,多少对这本书会有所了解,在阅读过程中也更为被动,并不需要手指过分积极的参与。不过,假如在面对大量可以免费下载的书籍时,用户可能会变得更为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吧,更为随意而不认真的手机阅读大概会比精心设计一本正经的Kindle要“冷”些?嘿,说起来,手机当然是“光透射”吧?

    最后是守门人,很多学者都认为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守门人消失了,莱文森却认为人们对此并没有欢呼雀跃,反而又回头期望能有守门人来把关。所以,因特网上的守门人并没有消失,而是摇身一变改换身份,成为了红娘。红娘不再试图把守门人拦住的信息挡在门外,而是从万千信息流中选出一部分,“推”给读者。相较之下,过去的书店、音像店使用的都是“拉”的技术,把经过守门人精挑细选的信息陈列在店中,吸引读者前来购买。根据我这段时间的网编实习来看,这话还真不错——作为一个有立场的国企网站,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这个新闻不能发,那个新闻不能发的通知,但在一个网友们对出现过的新闻遭删除会加以截图讽刺越发觉得此事值得大传特传的时代,领导们也学会了指示:撤后台,不要放在首页出现。于是——你看我们没有删哟~~我们如实报道了哟~~但事实上藏在网页深处只能用搜索引擎才能搜出来的新闻,其受到关注的可能性已经被大大降低了,这是一个新闻话题会迅速“过气”的时代,不想被人看到的东西是可以悄悄“抛尸”的,因为大家都太目不暇接了。

    说到这里,书中莱文森是认为,目前因特网虽然造成了去中心化的现状,但在未来是会逆转而为专制提供土壤的。数字环境并非不可控制,商业和政府都有可能控制它,使之看来信息海量却完全同质,唯有放弃这一媒体才能结束宣传。两者之中,又以政府更为危险,因为它握有枪杆子。

    还有一些内容也十分有趣,但由于和我研究方向关系不大,就不做深入介绍了。

  • 还不错,作者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不是抄书的的那种

    作者:dingsir 发布时间:2011-08-16 10:47:49

    还不错,作者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不是抄书的的那种.条理也比较清楚,介绍比较详细,对质谱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一本来参考参考.

    介绍了GC-MS, HPLC-MS, MS-MS等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非要那么多字来凑数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快捷(420+)
  • 全格式(99+)
  • 强烈推荐(396+)
  • 体验好(555+)
  • azw3(121+)
  • 书籍多(413+)
  • 无多页(119+)
  • 图文清晰(523+)
  • 服务好(545+)
  • 差评少(573+)
  • 三星好评(204+)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4-12-26 20:13:3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06:01:5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索***宸: ( 2024-12-11 22:09:3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宫***凡: ( 2024-12-26 11:11:39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薛***玉: ( 2024-12-19 20:24:0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19 14:47:0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游***钰: ( 2024-12-22 05:19:13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陈***秋: ( 2025-01-01 14:33:3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堵***洁: ( 2024-12-12 06:26:32 )

    好用,支持

  • 网友 石***烟: ( 2024-12-21 03:12:14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冉***兮: ( 2024-12-28 06:20:1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