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58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精美图片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0456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4
  • 页数:2818
  • 价格:14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58

内容简介: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缩印本)(精)》由商务印书馆于新世纪伊始隆重推出,是一部篇幅大、收词丰、内容新的大型英语学习工具书。《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缩印本)(精)》在我国著名英语专家张柏然教授主持下,由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利用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共建的英汉语料库,同心协力,历时六年独立研编而成。

●一部基于英汉语料库、利用自编的计算机双语词典编纂系统完成的大型英语学习词典。

●以词语为主,酌收百科;共收单词及短语150000条,篇幅逾1200万字。

●突出时代特色,反映英语国家的现代社会生活,客观描述现代英语的实际运用。

●释义准确可靠;1000幅黑白线描插图,作为释义在形象上的展示与辅助。

●所举例证160000条,大多取自语料库,翔实中肯,兼顾各种语体表达,体现不同搭配;译文力求准确贴切,同时讲究辨证灵活。

●针对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设置“同义词辨析”与“惯用法说明”两个专栏,努力从语法、语义、语用、语体色彩或语词的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词语的具体用法和特殊含义。

●条目编排醒目,便于查阅;书后附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缩印本)(精)》由商务印书馆于新世纪伊始隆重推出,是一部篇幅大、收词丰、内容新的大型英语学习工具书。《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缩印本)(精)》在我国著名英语专家张柏然教授主持下,由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利用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共建的英汉语料库,同心协力,历时六年独立研编而成。

●一部基于英汉语料库、利用自编的计算机双语词典编纂系统完成的大型英语学习词典。

●以词语为主,酌收百科;共收单词及短语150000条,篇幅逾1200万字。

●突出时代特色,反映英语国家的现代社会生活,客观描述现代英语的实际运用。

●释义准确可靠;1000幅黑白线描插图,作为释义在形象上的展示与辅助。

●所举例证160000条,大多取自语料库,翔实中肯,兼顾各种语体表达,体现不同搭配;译文力求准确贴切,同时讲究辨证灵活。

●针对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设置“同义词辨析”与“惯用法说明”两个专栏,努力从语法、语义、语用、语体色彩或语词的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词语的具体用法和特殊含义。

●条目编排醒目,便于查阅;书后附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精彩短评:

  • 作者:littletwo 发布时间:2008-06-24 14:58:23

    很那啥

  • 作者:kayoko 发布时间:2020-07-12 08:10:50

    不错

  • 作者:Mmm 发布时间:2011-04-24 22:42:21

    半天就看完了。原来是这样。

    虽然对于操作性还未实施,但过程很好。

    只是对电影部分少了点,重实用行强

  • 作者:tata 发布时间:2014-04-23 14:11:31

    众多写台湾的书里算差的一本,介绍的点基本都是大众货,一点新鲜的都没有,文字也相当水……

  • 作者:Re_frain 发布时间:2020-03-07 13:03:06

    片面地讲,如果不再版了,与其不知道放在哪个角落蒙尘,还不如把数据做成一个网站,搞免费查询也好,价值也很大。张柏然先生主译的译文版牛津(母本是美语版新牛津)的译文比新牛津的要好不少。

  • 作者:七月小贻 发布时间:2023-09-05 15:32:24

    这本书很适合经常使用手机做视频剪辑的人群,“傻瓜式”教学,即使是视频小白,一看也容易学的明白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里还有100多个极具实用性的干货讲解,搭配讲解形式演示案例实操技巧,让学习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编者还很贴心,随书带有70多个手机视频教学,可以扫码进行观看,正所谓这种易教易学的方式,更适合广大读者。


深度书评:

  • 波兰到美国,他检修的意第绪语精神“纸桥”(下)。

    作者:nolix 发布时间:2022-05-24 09:06:37

    一.

    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位犹太作家 ,除了辛格之外,我们似乎首先应该研究读者群兴许更大一些的小说家索尔.贝娄( Saul Bellow,1915-2005) 。

    与辛格一样,贝娄的小说中 ,同样刻画了各式人物,有远赴重洋、出走天际的小提琴家”雨王亨德森“,有幸存于纳粹、志向却在月球的塞勒姆先生,也有内心怀揣强烈孤独感的赫索格。

    相比之下,辛格小说的艺术构造方式寓言化得多,而贝娄的小说情节发展轨迹和叙事模式格外智慧,唯独可能略微沉稳有余,热情不足 ,一般而言, 写作里最困难的部分在于构建故事结构,贝娄在构建故事结构(如《雨王亨德森》)方面无疑出色, 堪比资深的”炼金术士“。他笔下的故事总以波澜不兴的口吻画出了一台命运之秤。

    可能,那只是因为二人都切实地都关心到人类生存的境况与劫难,但如论对价值和意义的探索,辛格矢志于对边缘人物进行的标准叙事 ,贝娄则强调着边缘世界的法则 ;贝娄与其说是犹太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个典型“芝加哥小说家”。他生在加拿大,在美国生活日久,故而其语言艺术并不孤立于英语世界。

    在芝加哥度过了大半生的贝娄的许多文章,也都围绕着芝加哥的今昔。贝娄,从不愿意自己被称为“犹太作家”,因为就他个人身份,受过传统的英文教育, “把书当氧气”;他阅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长大, 之后也阅读同时代的菲利普.罗斯与厄普代克。

    1930-40年代,辛格刚抵达美国,此时的贝娄读完了大学,才结婚不久;也许是对美国太熟悉,贝娄对美国社会经济的看法(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版》撰文时)也逐日客观了起来 ,他说,这个国家是“暧昧”的:它是一个商人、政客、新闻记者,环保主义者、广告商、科学家、工程师与农民在一起的美国,还从世界各地吸引来了许多怀抱着奇怪信仰的人,包括——“持异议的人和分裂宗教的人,寻觅真理的人和幻想乌托邦的人。”

    那时美国恰是大萧条时期(尽管波兰之前不久也在经济衰退期),那也是社会福利制度趑趄不前的一段。工人阶级的罢工潮涌动 ,各地组建工会声音愈大。 贝娄觉得,写作是一个特别固定的“艰难航道”,只是一些特别执拗的人所从事的事。 他不喜欢奥哈拉和厄普代克,独独和基弗关系很好,会与他和不定期地见面、喝酒。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8.8

    [美] 约翰·契弗 / 2020 / 译林出版社

    这句话里多少能读出贝娄内心的不满:

    好几代以来,年轻的美国人都在寻觅着更宽广更深沉的生活,他们把小城镇丢给了商人和土包子,反而愿意去巴黎或格林尼治,毕竟,美国的伟大目标不在于鼓励画家、哲学家和小说家。

    他与犹太确有很深的交集,1967年阿以战争(又称六日战争)期间,贝娄曾作为每日新闻杂志社的记者访问过以色列,1975年他同夫人一起重返了以色列,这一次时间较长,《耶路撒冷去来》续就是他的旅行记录。《以色列六日战争》中的很多文字段落与当地的战地记者报道几无区别,在简明扼要的数千字叙述段落里,纪实文学 ,有理性的升华,有立场和论点、理念阐述,有对那里的战事的复杂情绪,有时甚至是冷酷旁观,但也时刻流露出了念念不忘自己的犹太后裔身份......

    你多少能够服气,他将政治和哲学融合于战地日记的写法,真教人目不暇接。贝娄的强项确实还不少。转观之下,他正在以一种谦虚的、“新芝加哥人”的心态来创造他的散文随笔,我们也大约可以这么认为:贝娄之所以在美国成功,实际上更多地在于他对美国社会的长久参悟,而不是他的犹太人身份。

    所以,有必要简单地去思考一下辛格创作繁荣期前后的几个范畴,如美国地区的犹太文学,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小说的发展背景等等。

    假如存在一种所谓的“民族心态“,起码在于这个民族对古老地域的依附感,那也许曾是图腾或者神话;但由于宗教因素,幻灭和挽歌却一直是犹太民族的生存基调——即,外界不断对其民族固有信念作出挑战,权力也被来回剥夺与重新赋予,最后进乎令之毁灭。

    于是,他们的“民族心态“多少就不同了;如果我们说安定繁荣的时代大可以哺育出作家的审美和想象力,那么犹太文学的创新,也许是在严酷的无序和混乱中建立独有的秩序来。有时职业(如艺术家或作家)天生就是依赖于想象力的,所有犹太作家也变得善于在事物行将逝去时,近乎直觉性地对悲观意识作出一番淬炼。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随移民浪潮抵达美国的犹太人间,既有希伯来语创作小说的一批人 ,也有用波兰语或者意第绪语创作的一批人; 他们从东欧坐船绕道前往目的地,如在西欧待上一段时间。然而流亡者在美国各处找到落脚的土壤,方才是首要的任务;在隔开了一个大洋的热土上,诸多文学类型亦断断续续地在政治与社会张力下燃烧起了变革;可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创作生涯是较为黯淡的,直到此后的很多年,早期移民浪潮的子女辈才开始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这让我多少想到了卡夫卡的家世——他的父亲(犹太人)赫尔曼·卡夫卡白手起家在南波希米亚的一个村庄长大,贫困到从小推着小贩车叫卖,日后以百货批发生意才努力挤入了布拉格的中产阶级;所以,他日后总埋怨年轻一代意识不到生活的宽裕,几个孩子听了一遍遍,煞为心烦。 

    《美国文学史》作者罗伯特.斯比勒(Robert E. Spiller (1896 - 1988))在《美国文学的循环》中将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成了两次开拓和循环:

    第一次 开拓始于富兰克林等人;第二次开拓以T.S.艾略特和福克纳结束 ;贝娄这一代人属于第三次开拓时期,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

     贝娄晚生于辛格十来岁,成为了文坛上的领军——虽然就本质而言,美国文坛在二十世纪中叶后”人去楼空“,因为在海明威和福克纳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谢世,哀婉叹息不绝。 “在《白鲸》、《安娜·卡列尼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问世之后,为什么小说创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 霍桑和梅尔维尔时期的美国与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之间的相似吗?”这是当时的文坛观察者热衷于探讨的问题(引自乔治·斯坦纳 的《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犹太区。

    意第绪和希伯来语的影响,原本最多是在东欧范围。

    从语言革新的角度看,通常会有二途:一是口语本身的有机发展;二是从移民人口插入进来的异族语言因素。 我们知道, 意第绪语有欧洲文学的余脉,也有希伯来和阿拉伯语的血统;而新希伯来语则是一种不太规范的语言,夹杂着俗语和从阿拉伯语、意第绪语、德语、英语和俄语借用来的词汇元素,于是,如果一个作家在二十世纪用新希伯莱语写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新口头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冲突。

    人们也许无法单纯地从语言方面期待着一种小众语言文学的巨大变革 ,更重要的或许在于:他们所注入的“理想“——关于群体如何延续与生存,可以说十分之特殊;那些曾经在传统犹太文学中频频出现的小村庄以及缺失的归属感,已被另一些如新犹太文学中的常用命题(如美国新犹太人的生活)所替代,虽然,还不至于与以色列的传统希伯来文学本倾向割断联系。

    正如最杰出的(有维也纳血统)犹太知识分子之一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一句话:“只要给我一张书桌,即可以找到故乡。”其语调中的决然和超脱,当闻者不禁无比惊讶而钦佩。

    如果“犹太性”一词可大抵归纳为犹太人所从事的、善所导向着的宗教、政治与文化活动等等,那么斯坦纳的悲伤,正是见到以色列人因时局必须去折磨和杀戮的时候。那一定会失去他所敬仰并引以为豪的贵族精神。他的眼中,真诚地保持“地球上客人的身份”大约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1880 年到1955年间在美犹太人口从28万升至500万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第二代移民作家,也都没有在希伯来语语境中长大(即使是早期以色列出生的作家,在家中说拉迪诺语或阿拉伯语的情况也比希伯来语要多)。

    即便是非以色列和犹太文学,“移民文学”的表现大多有所共性。在平和时期,主要为移民者与土地主人的戏剧性冲突,如从小乡村或者小镇来到血汗工厂,继而去资本主义世界冒险,失败或取得成功 ,等等,在战争或残酷的“流放岛”阶段,则常常表现为消极残忍的毁灭与关于权利的讨论。

    二十世纪初年,希伯来小说在美国的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以色列精英们在努力拓展文学范围内的“以色列版图”。 但之后的很多年,英语的犹太-美国文学传统得到长足发展,而“美国希伯来语文学“的概念在以色列建国后几乎见不到了。

    经济能力的繁荣反倒预示着文化特性的终结?如若真如此,似乎真让人叹惋;希伯来文学和传统犹太文化,与每一处犹太社区的壮大竟然成了反比,又怎不值得玩味?

    辛格幽默的秉性中,多少也总“储存”着偏于悲观或者悲怆的反抗,例如,他会直接说:

    “犹太人在2000年以来没有任何权利,但这是一个好运。因为从来没有向有权利决定人们生死的人们那样罪孽深重。”

    相对之下,奥地利作家萨克-马索克(Leopold Ritter von Sacher-Masoch)写到某一个匈牙利人时,会用平白的陈述句:“(他)这个与其他国人生活在一起的犹太人,不敢要求任何权利”。

    总之,这些世界范畴的“流亡文学”——关乎流放、移民和救赎的漫长旅程也好,关于宗教-世俗主义、或小资产阶级与革命间的矛盾也好,都足以连接成了一幕幕大大小小的戏剧场景,看人看到彼此的因果联系。

    十分推荐的一册Balzan写在加拿大的意大利移民的小书,回头单独文章做一下简介。

    当你读到辛格一些拥有奇妙质感或抽离度的段落时,便会油然觉得,是不是其中有东方哲学在起作用。例如,他的《暮年之爱》里对于老年人犹豫,敏锐、复杂,胸有成竹而僵直的心理状态作出了极为形象的描写:

    "回来的时候,他走到自已十一层公寓的阳台上。左边,能看到迈阿密的摩天大楼,右边,能看到咆哮的大海。晚上,天气会稍微有些变凉,但依然是热带的暑气。空气中能闻到死鱼、浮油,可能还有橘子的味道。哈利在那里站很长时间,享受着来自海洋的微风吹拂在湿漉漉的额头上。虽然迈阿密滩已经是个大城市了,他想象自己能感觉到大沼泽地近在眼前...... "

    这位老人哈利的生活状态,被写得犹如一只大螃蟹,和女人相遇后,骄傲和羞愧同时在他的臆想间跳跃,当他听到女人自杀的消息时,那种突如其来的颤栗,让他感到某种庄严,也让他全身冰冷。

    《旅游巴士》的结束段落里,当“我”正在烦着马克和她妈妈的纠缠时,旅游团在卡尔多瓦发生了一场“小混乱”,维尔霍夫博士求司机快开车走掉,就此把老婆丢在一个陌生的国家,辛格笔下的旅游巴士场景,和他的《自助餐厅》一样,也竟成为了极其有趣的、汇集着各民族笑话与冲突的场所。事实上这位巴士司机通常只操心于“游客每天换座位“之事。

    《自助餐厅》里写“我”在那儿和女人约会,最后猜测会不会遇到希特勒...... “我”的思维如此跳跃且夸张,令人发笑:

    “如果正如康德所说,时间与空间不过是感知的形式,而质量、数量,以及因果律仅仅是思维的分类,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能与他的纳粹党员在百老汇的自助餐厅开会?埃斯特没有疯。”

    这样的句子是印度的克里希穆拉提在隐隐地施加于他的世界观?

    辛格作答于《巴黎评论》 时 ,不认为如此,他说说佛教和印度教作品的影响对他很小,回答是:

    “我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太晚,所以没有真正受到影响。但是我当我阅读 《薄伽梵歌》,我感觉到了,作为永恒的东西就是永恒的.....,”

    而以后呢?

    ”我们会继续受苦难,永远终结,我们永远会发明新的痛苦的根源 “。

    确实,他不止一次地说道:“我当然相信自由意志。(不过)我们有选择吗? ” (Of course I believe in free will. Do we have a choice?)

    以简单的神学角度看,这提法本身就略显得多余,但是,这发问中藏着的悲情,不仿佛糅合着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对悲剧娓娓道来的理性与柏拉图的《会饮篇》(The Symposium ,古希腊语:Συμπόσιον ) 表述人类两难生存状态时的激情吗?

    (几乎是辛格的遗作)晚年小说《哈德逊河上的阴影》( Shadows on the Hudson ,1998年)有大量角色, 最初被编入意第绪语1957年的《犹太日报》 ,于作家身后的1998年 以英语出版,书中讲述了在 1940年代后期生活在繁荣纽约的犹太难民的生活,故而可算是一部关于难民生活的大型小说 ——虽然它至今也没有中译本,书中主角是一位虔诚、富有的商人鲍里斯·马卡弗(Boris Makaver),叙述了他的前后几代,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犹太家庭说到 1940 年代后期纽约市犹太难民 ,他们过着的日子弗如说是一种世俗主义、移民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相互交织与同化的进程, 那也再度让我们回想起辛格《三次偶遇》。《三次偶遇》开头部分里,对波兰故乡小镇和“现代文明”二者的对比,一肚子的不满意,而笔者始终有些纳闷,既然说的是偶遇,为何又要这样开篇?

    挺好,谈到以色列的行途时,辛格还就有这样的文字呢,轻,淡雅,但也有云天般的开阔和苍茫:

    我多半时间是往窗外看。经过的那些地方让我想起了以色列的沙漠和土地。农民们骑着驴。吉卜赛人住在山洞里。姑娘们头顶着水罐。老奶奶们用床单包着一捆捆的木头和牧草,扛在肩上。我们路过了古老的橄榄树,还有一些伞状树。半烧焦的平原上,羊群在干裂的土块间觅草。一匹马围着水井转。天空是淡蓝色的,散发着滚滚热气。这里的风景有些《圣经》的味道。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摩西五经》的片断,仿佛我是在幔利平原,随时可能看见亚伯拉罕的帐篷,天使给萨拉带来喜讯,

    短篇小说中偶尔浮现出虚无缥缈的信仰色彩,又为他文中的现实主义平添了一层永恒感。例如,《自助餐厅》里的第五段粗读来真有点像施尼茨勒或是迪伦马特:

    半夜醒来,我的车厢正在挂另一个车头,我差点从床上掉下去。既然睡不着了,我就努力回想和埃斯特在一起的那小个儿男人的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我能想起来的是,即便是在三十年前,他也不年轻 .....我拉起窗帘,坐起来看着窗外的夜色—没有月亮。几颗星星跟着火车跑了一会儿,也消失了。一个亮着灯的工厂出现了,我看到机器,却没有看到工人。之后工厂又被黑暗吞噬,又有一组星辰跟着火车。我在随着地球绕地轴旋转。我在跟着绕日旋转,向我忘记了名字的某个星座运动着没有死亡吗?还是没有命?

    有人说,辛格的小说似乎总是刻意地扭曲犹太人,将其描写成一个狭隘、愚昧和落后 的群体;况且,他还在小说中借助人物,“与上帝进行无休止的争吵“,显然那不就是个“怀疑上帝、屈从于魔鬼、 任性而固执的群体”!

    可是,这只是一隅之说而已,又怎成了不读辛格的理由? 他所写的犹太人的这些心理,多妙多美啊!乔伊斯的小说中,不也出现了数不清的、 疯疯癫癫的市民阶层——简直与大师普鲁斯特或托尔斯泰笔下的伯爵与伯爵夫人一样常见 呢! 想想吧,十九世纪吉卜林真诚浪漫的故事里,意大利的诺奖得主达利奥.福的剧作中,既有缺点、又有可爱之处的人物何其多哉!

    批评者们也许想说的是,辛格不愿意贴近假崇高的民族叙事 ,他笔下决绝、勇毅小人物,大多不是在英雄观念中长大,所以也从无想到要逃避世俗,但大多向往着崇高;只要有机会,他们可能都会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惊叹查尔斯. 斯特里克兰的画作的那一句: “ 从来没见过我家种植物园里椰子树的叶子是这样的——蓝色的!“

    譬如,“男人与女人的奇特相遇”永远是他小说里最常见的话题。《旅游巴士》里,当他们在波尔多过夜、向西班牙边境进发的时候,主人公与一位妇人(玛特伦夫人)开始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宗教开始了争论,她实际上想在旅途上物色一个可以担保他们去美国的美籍犹太人; 《三次偶遇》里,来纽约三年之后的“我 “,在联合广场附近租了间带家具的房子,四层。房间里有消毒水的味儿,油地毡又破又旧,还有蟑螂... 每当“我”打算写东西,就去四十二号街和第五大道相交处的公共阅览室” ,当后来,当女人读到“我”的文章而溜入报社想要寻人,没找到“我“,只发现“有台机器在自动写着字”。

    故事里,玛特伦夫人是这样说她十四岁的儿子马克的:

    很深很长。澡盆外有一根管,用来控制水流。水龙头是铜制的。我再次道歉,玛特伦夫人说:“你也是无辜受牵连。马克是个天才,但正像所有的天才一样,他有他的脾气。他是神童,五岁就能做对数题。他读法语《圣经》,记得住所有名字。他爱我,一定要让我和别人约会。其实他是在找父亲......”

    都是短句、短极了,不过跳跃的视角,真是趣味且荒诞哟,别忘记了此时,“我”作为玛特伦夫人的“目标男人”,好像最大的好处,只在于每天一次铜浴缸里的热水澡,而有一次,甚至敲到了维尔霍尔夫人的门里,“我没有睡醒,一时间还以为在船上”.....

    四.

    那么,辛格是另一个卡夫卡吗?

    汉语领域,近年关于犹太文化的译介正在增多。译言·古登堡计划的一本萨克-马索克的《犹太故事》 获得了相当大的阅读量;时间推移到了2022年,新的普利策文学奖花落作者约书亚·科恩(Joshua Cohen),他的《内塔尼亚胡家族》(The Netanyahus)诉说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末来到纽约一所虚构的大学面试工作,看来犹太裔美国人经历的一切,在半个世纪之后又成为了热题。

    最有趣的是,贝娄受邀翻译过不少辛格的著作,将其引入美国人的视野中(同时二人也因此闹了别扭),不过即便到了辛格的中期作品,所谓的“美国性”还是远远低于贝娄,让人感慨根系的力量。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目前已发表的有关辛格的汉语文章,主要集中在对辛格的几部短篇小说(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和个别长篇小说(如《卢布林的魔术师 》)等论述。1979年是我国对辛格创作产生重要认识的一年。 冯亦代先生等人率先在《读书》杂志上介绍了他, 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乔国强教授所著《艾克·巴什维斯·格的犹太性》 (The Jewishness of Isaac Mashovis Singer)在英国的Peter Lang出 版社面世,算得上论述格犹太性最全面的学术论著之一;他常年担任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对贝娄素有研究,然而不用说,国内罕有牛津大学那样著名的希伯来及犹太研究中心。

    Oxford Centre for Hebrew & Jewish Studies

    The Jewish Heart of Oxford

    出于年代考虑, 部分评论家 说应把辛格归入现代派作家的行列。反对此观点的众人间有梅绍武先生 ,他说,辛格自己就不赞成“对先锋进行模仿”,并引用辛格的话说,“一支卡夫卡式的队伍将把文学扼杀”。辛格确实经常提到,卡夫卡和乔伊斯这样的先锋派作家“能量太大”,这又是几许豁达而通透的评价!

    记得博尔赫斯动不动爱举几个“卡夫卡的先驱”的例子。卡夫卡的文本,独一无二的属性之一,在于能吸引读者懵懂茫然地进入故事内部——一 通过某种无足够多解释、却极端化(反常化)的方式,如父亲咒骂着自己儿子,或者另一个父亲用苹果砸向儿子(其时已经变成甲虫).....西方文化从来不缺根深蒂固的人物形象和符号, 它们如火苗般在万神殿前跳动,而卡夫卡的“火苗”,常就是庸庸碌碌的小人物。

    阿多诺也是懂卡夫卡的。他说其小说“读起来像伴着无声电影的文本”,那是因为读者对中心人物对其处境所知甚少,例如“当一个显然是制服穿戴的陌生人闯入约瑟夫K.的卧室时,或者当约瑟夫K.发现法院的办公室设在顶楼时”,我们会惊讶。

    他的人物几乎没有给读者提供额外的信息。但是辛格却不这样, 他确实也认可有某种东西拿捏着一切 ,不可抗拒, 但小人物身上充满着的透明的光——当他们万分愁苦,望向宇宙间的星体时,好像总能见到呈永恒形态的暖风,过滤身而为人的血液中的杂质——此时他们的眼睛里,让你想到巴别尔(Isaac Babel,1894-1940)笔下摔倒的母马的黑漆漆的眼珠。

    按照罗兰·巴特的定义——“早前的文学则是读者的文本,借此能现代文学与早前的文学区别开来”,而笔者觉得,语言虽说人类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工具,更像是液态的。小说这种高难体裁则有如加上了某个精钢锻制出的容器 ,而在此之中, 各语种小说的“发育”过程因水质和容器的不同而不同——即在信仰或先贤思维框架下,它们曲径折回地适应新世界,像辎重车队般走在前行的道路 。

    少数国别里的小说艺术,在上世纪所抵达的成熟阶段是前人无法想象的,那也是荷马、索福克勒斯与《李尔王》里不曾出现的东西。不管是罗伯特·瓦尔泽的短篇随笔、契诃夫和托马斯·曼的早期短篇所用的修辞,还是各种各样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现代主义诗人的炫目技巧 ,不夸张地说,光芒早已可以掩盖辛格那些不够出彩的文本。

    放到大师的标尺解读,辛格确有一些纯写作技法上的弱点,例如,大部分篇章中,他不太能将人物的白话用语升到富有诗意的高度,诗意的主要是心情或景物;或是:只给出白描般的故事转折梗概,却对于每个场景没有付诸(教科书里常见的)浓蘸文学色彩的、刻入羊皮纸般的力量,更不太会写出如敖德萨的巴别尔笔下猎猎生风的悲冷。

    可是作家的主要任务,毕竟在于能将个体与由历史决定的环境和社会联系着的错综复杂的主题呈现;不管是“苏联人”还是“乌克兰人”,都无法真正代表巴别尔,他是小说巨匠,也是在犹太语言和《塔木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犹太人卡夫卡生活在欧洲,自然乐于说起 在捷克乡下的见闻,比如磨坊工,有采蘑菇的孩童 ,在治肺结核的疗养院里,一个众目睽睽之下吹笛子、热衷去写生画画捷克军官 竟成了他的伙伴.....而“异邦人”辛格所生活着的,可谓是“割裂开”的两个世界——现代的与历史的;波兰的与美国的;犹太的与非犹太的。

    所以,即便有时写得“不那么现代”,他的字词,能与薄伽丘、拉伯雷和卡夫卡书中的所出现的东西一样令人感动; 而这位老人,终归能以宽松的语调笑着说:

    “我讲故事,他们称之为文学。”

  • 例句丰富,很有特色的一部纯英汉词典

    作者:虎纹猫 发布时间:2017-03-05 02:03:36

    挺不错的一部的纯英汉,最大特色就是例句非常多(例证16万条,大多取自语料库),即便和学习型双解词典相比也毫不逊色。书中插图很多,还算精美,收词量15万也颇为可观,由于这本是缩印版,所以使用起来还是挺方便的(特别是和英汉大词典相比,块头小不少,一只手就能拿起来),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词典。至于缺点,一个是年代有点久远了,至今未再修订,再是缩印版独有的问题, 由于印的太密,很多内容近中缝,有时需要扒着来看,不过也算是小问题吧,内容上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由于各种原因,这部词典未流行开,也算是生不逢时,除了有出版社宣传不够的因素,03年起,正是双解词典大行其道之时,包括像21世纪大英汉词典这样的巨作都深受影响,何况是这部体量稍小的呢,可惜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392+)
  • 超值(482+)
  • 一般般(237+)
  • 全格式(224+)
  • 推荐购买(472+)
  • 差评(57+)
  • 内容完整(340+)
  • 体验还行(529+)
  • 傻瓜式服务(674+)
  • 差评少(291+)
  • 种类多(648+)
  • 无广告(617+)
  • 值得购买(473+)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 2024-12-24 09:12:33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曹***雯: ( 2024-12-19 14:37:1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邱***洋: ( 2024-12-10 23:53:1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寿***芳: ( 2024-12-09 10:20:2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益***琴: ( 2024-12-30 13:38:5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谢***灵: ( 2024-12-10 20:57:3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马***偲: ( 2025-01-02 04:04:01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屠***好: ( 2024-12-26 15:50:20 )

    还行吧。

  • 网友 丁***菱: ( 2024-12-23 02:13:5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石***烟: ( 2024-12-29 19:26:4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