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张扬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个性的张扬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套系列丛书,以美仑美奂的摄影和专业化的文字解说,庄重地介绍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大多数流行的风格,以及它们的各个阶段。每一本书都有如下特点:对产生这种风格的时代和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描述并举例说明这种风格独特的建筑设计、装饰以及与众不同的细部设计;对展现了这种风格的精华和魅力的房间,用精美绝伦的摄影图片,真实地予以重现;为住宅设计与装饰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把风格与品位带入生活空间。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百宝箱:乡村风格的细节
第二章 起居室:一个大屋
第三章 起居室和餐厅:彼此分离但又互相联系的房间
第四章 乡村的厨房:住宅的心脏
第五章 卧室:现代人的避风港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套系列丛书,以美仑美奂的摄影和专业化的文字解说,庄重地介绍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大多数流行的风格,以及它们的各个阶段。每一本书都有如下特点:对产生这种风格的时代和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描述并举例说明这种风格独特的建筑设计、装饰以及与众不同的细部设计;对展现了这种风格的精华和魅力的房间,用精美绝伦的摄影图片,真实地予以重现;为住宅设计与装饰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把风格与品位带入生活空间。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唐晓峰:美国文化地理学的奠基者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2-10-21 17:14:34
(《读书》2022年10期新刊)
卡尔·奥特温·索尔墓(来源:findagrave.com)
《土地与生活》(来源:amazon.com)
威廉堡是19世纪欧洲移民在北美的第一座重要贸易站,阿尔弗雷德·雅各布·米勒绘(来源:wikipedia.org)
1920年代索尔在伯克利大学(来源:researchgate.net)
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来源:blog.geogsoc.org.tw)
卡尔·奥特温·索尔(Carl Ortwin Sauer,1889-1975,旧译苏尔),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一八八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沃伦顿的一个教师家庭,为德国后裔。索尔小时曾被送到德国学习三年,后回到美国。一九〇八年在家乡沃伦顿的中央卫斯理安学院获学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他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一九一五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索尔先在麻省师范学校任职,但很快转至密歇根大学地质地理系,一九二二年升为教授。一九二三年,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地理学教授,同年任地理系主任,自本年至一九五四年,索尔任系主任长达三十一年。一九四〇年他当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主席,一九五五年,又任该学会荣誉主席。作为教师,索尔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包括三十七名博士,在美国地理学界产生很大影响,被称为“伯克利学派”。索尔于一九五七年退休,退休后研读不止,直至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怀未竟之志离世。
索尔的学术特色,主要是从历史的、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这在二十世纪前期的美国,是具有首创意义的地理研究,所以很快产生广泛影响。索尔当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便是这一影响力的反映。索尔的学术道路,是他在思想理论与研究实践上的个人选择,在美国现代地理学已经相当成熟的环境中,仍然开创出一个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学术方向。这给了索尔在学术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土地与生活》是学生约翰·莱利在索尔退休六年之后编辑出版的一部文集,收录索尔十九篇论文,都是体现其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特色、学术风格的代表作。莱利是索尔最早的学生之一,原在密歇根大学,后跟随老师一起来到伯克利继续学习,对老师的治学有切近的了解。这部文集已经成为索尔之学(Sauerian tradition)的经典著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索尔的地区实证性研究,第四部分是对远古宏观问题的思考与推断,第五部分是他的理论文章。地理学家所做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在本土,是关于自己的地区或自己国家的地理问题。索尔也是同样,他的研究实践,主要在北美地区。
地理学研究的是人地关系,但每一个学者选择的具体内容则不同,索尔选择的是北美早期的开发问题,即北美早期开发者与土地环境的关系,当然这些开发者主要是欧洲移民。相对于旧大陆,美洲的自然环境较少人为改变,或者说,因为人口稀少,很多地方还保留单纯的自然面貌,当时的地理学家认为美洲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实验室”。索尔的研究,关注早期拓荒者在荒原上怎样一步步开创出农业文化景观。他对于欧洲移民的“拓荒”考察十分细致,例如原木小屋、磨坊、小路等。他最感兴趣的是对于一个较小区域进行近距离研究,在这样的区域研究中,事物都是具体的,人可以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概念,不是表格中的数字。索尔不断从人类学汲取方法,使这一类研究日益成熟。其中,《上伊利诺伊河谷的拓荒者生活条件》一文是索尔刚刚读完博士学位的第二年发表的,是在密歇根大学期间所作。它作为本书的开篇,有着特别的意义,代表了索尔自己选择的学术方向的重要起点。其后的文章都是转到伯克利之后的作品(伯克利时期是索尔的学术高峰期)。《历史地理学与西部边疆》一文,标题中出现了“历史地理学”,这体现了索尔的一个重要学术特色,即重视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后来,索尔在当选 AAG 主席时所做的主旨演讲就是专门谈历史地理学的问题。
第三部分“人类对有机世界的利用”,充分体现了索尔研究的生态学特色,索尔曾有意向植物学家、古生物学家请教,具有对多种植物的深入的观察力。他认为,在土地与生活的关系中,动植物是很重要的链接环节,动植物生命复杂网络插在人类和地球的无机组成部分之间。《美洲农业起源》讨论的是一个大问题,这让索尔下了很大的功夫,此文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因为农业起源问题具有更广泛的历史意义。一九五二年,索尔在纪念地理学家鲍曼(Isaiah Bowman)的学术报告中,再次以《农业的起源与传布》(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
)为题,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
第四部分是一组考察更早时代全球范围的人类踪迹与文化的文章,写作时间相对较晚。“深思熟虑的人文地理学者非常关注远古时代和原始族群,这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逃避现实之举。”(《美洲早期人类的地理概述》)这些文章代表了索尔的思考,包括对人类早期环境选择的推断,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美洲人类的来源,中石器时代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意义,前农业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定居问题,是否存在文化阶段的普遍性演进模式,以及海滨地带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中的积极意义(这是中国文明史叙事中被忽略的),等等。
索尔重视田野考察,他的实证研究大多都有田野考察的基础,这是他曾经就读的芝加哥大学地理系十分注重的事情。不过,索尔的田野考察是另一种田野工作。他不是去进行验证性的观察,而是要有所发现(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家在田野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现象,提出更多的问题。索尔注意到田野中存在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这两个类型,这两个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后来几乎发展成为索尔学术的轴心问题。索尔强调,地理学以景观中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现实为基础。
第五部分是索尔的理论文章。索尔很看重实证研究,曾抱怨人们只是热读他的理论文章而忽视他的实证研究。虽然索尔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但索尔的理论贡献的确更受人们重视,这是必然的,因为理论具有更广泛的交流效力。本书收录了四篇理论文章,其中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景观形态学》《历史地理学导言》这两篇。
《景观形态学》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内容是基于一九二三年索尔担任伯克利大学地理系主任时的一次演说,演说对象不仅是地理系的,也有大学其他科系的同事。这应是美国地理学发展史中最早深入讨论文化地理学理论的文章,对美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此文中,索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学术范式,并以文化景观研究为中心,表述了对地理学的整体看法。索尔的这一理论基于他个人的实践,而其一旦发表,又成为推动文化地理研究发展的动力。正因如此,人们公认索尔为美国文化地理学的奠基者。
索尔认为,科学研究都是从现象开始,确定现象的范围与性质是第一步认识,而地理学的现象就是景观。景观的概念强调了从视觉角度展开的研究程序,从具象(形象)而不是抽象起始,这很有地理学的特色。景观是地理发展的成果,而其他方面,如由地理优势带来的经济发展、军事胜利、政治稳定等都不是地理学本身的成果,地理发展获得的乃是景观。而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
景观是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结构系统,“景观按定义,必然具有一个以可识别的构造、范围以及与其他景观的属种关系为基础的身份,其构造、范围和属种关系构成一个全面的系统”。“景观”(landscape)这个术语被用来表示地理的一类单元概念,以表达事实之间独有的地理关联,它可与“地区”(area)和“区域”(region)并列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索尔看来,“文化景观的研究迄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形态)景观的概念不是索尔的发明,但他在地理学研究中大力提倡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与理论阐述,从而产生极大影响。景观终成为地理学中一个有着持久生命力的基础学术概念,一直保持活力,并被不断丰富、发展。
索尔提出著名的“文化景观形态学的图解表述”,他的说明是“文化景观是由一个文化群组从自然景观中塑造出来的。文化是施动者,自然地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施动力是文化,而不是自然环境,这就解除了环境决定论及其变种的影响。在索尔这里,“地理学的任务被构想为:建立一个包含景观现象学的批判性系统,目的是全方位、全色彩地把握多样的地球场景”。地球的场景包含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个类别,但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地结合于地表,因此具有生态特征,这样,生物生态学转变为文化生态学(或称人类生态学,英文作 human ecology)。一九二二年巴罗斯(Harlan Barrows)已然提倡人类生态学,此时索尔把它发扬光大。
在人与大地环境的关系这个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上,一般的表达是“人地关系”,英文作 man and land relation,但索尔在思想上将 man(人)替换为 culture(文化),这一替换学术意义重大。Man 在英文中是一个单数抽象概念,而 culture 则有具体的多样性,很自然会用作复数 cultures,于是不同文化与大地环境的不同关系被表达出来。这样,人地关系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文化不同,呈现出来的人地关系结果(即景观)也不同,于是文化的能动作用被揭示出来。人不再是被动的一方。在索尔的这一思路中,原来的森普尔的环境“影响”说被淡化,反之,文化“影响”说开始抬头。因为这一思想,索尔被认为是美国批判“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景观是具体的,具有多种形态的,研究景观可以避免那种只是关注抽象概念的研究方式。那么如何从具体甚至琐碎的现象开始而进入科学性的学术研究?索尔强调,科学性在于研究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研究的结论。他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运用形态学方法对现象不断地进行综合,取得最大成功的学科就是人类学。
“这门科学值得大声宣扬研究者的光荣业绩,他们有耐心、有技能,通过对各种形态——从人群的服装、居所和工具等具体材料,到他们的语言和习俗——做出分类,以现象学方式处理社会制度的研究,从而一步步辨识出各种文化的复杂结构。”(《景观形态学》)
唐纳德·威廉·梅尼(来源:goodreads.com)
索尔(来源:geography.name)
芝加哥大学出版的会议文集《人类在改变大地面貌中的角色》(来源:goodreads.com)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伯克利大学的人类学相当不错,索尔与著名人类学教授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路威(Robert Lowie)等都保持着很密切的学术关系,主动借鉴人类学的方法。索尔相信,形态是一种“朴素”的证据系统,形态学方法没有先入之见,“只预设最低限度的假说”,因而是客观的,不受价值观左右的(《景观形态学》)。
研究文化景观问题,索尔的主旨是,不只要研究景观的最后结局,还要考察其演进的过程,而且要尽可能从原来的自然景观面貌开始,这实际上是溯源到了文化景观生成历史的起点,具有历史研究的属性,这样的地理学当然也是历史地理学。这是索尔的另一个最大的学术特色。
一九四〇年,在新奥尔良举行的 AAG 年会上,索尔当选为该会新任主席。在致辞时,他以《历史地理学导言》为题,呼吁地理学家们关注地理问题的历史过程。他批评了当时在美国很有影响的哈特向(R. Hartshorne)学派的将时间与空间截然分开的理论,指出缺乏对历史过程的兴趣是以往美国地理学传统的缺陷,强调人文地理学应是一门研究动态问题的科学,要研究起源和过程,研究某一种生活方式是怎样在特定的区域位置上发生、发展,并向其他地方传播的。
值得注意的是,索尔所要研究的发展变化,不是一份表面的、简单的时间表,而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一个有机的、前后一体的生长史。美国另一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梅尼(D. W. Meinig)曾评论说,索尔研究的景观变化不是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而是贯穿时间的过程。用英文表达:不是 change between the times,而是 changing through the time。这其实就是发生学的方法。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只能显示一个间跃的历史,而过程则意味着一个连续性更强、更紧密的历史。
美国的历史特点,没有长期复杂的政治上的分分合合,政治疆域变化简单,而不同文化的移民在各地的开发则是吸引人的一段历史,所以美国的历史地理议题与旧大陆不同。这是索尔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背景特色。索尔在研究中感到很难把文化与历史分开,所以他的历史地理学可以称为文化—历史地理学,索尔在论述中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论证历史性研究的必要性,有极强的说服力。
在美国地理学界,历史地理研究在森普尔、巴罗斯时候就已经成为专门的题目,但评论者认为,索尔的研究与他们的“环境影响”原则方向相反。索尔引导的历史地理研究,例如对于殖民史地的研究,得出了另一种原则:“相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对于那些对环境持不同态度、抱不同利用目的和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人们来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詹姆斯)在评论界,在推动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这件事情上,有人把索尔比为英国的达比(C.Darby),称他们为大西洋两边各自的大师,当然,二人的研究路数很不一样,但这恰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内涵。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成立五十年纪念活动中,曾请一流学者分科讨论地理学的问题,并结集出版。历史地理学排在第三章,撰写者乃是索尔的学生克拉克(A.Clark),那时,克拉克已经成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我国侯仁之先生对他曾有介绍。
历史地理这个题目,在索尔心中一直在酝酿,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他的遗稿中,有一份写作提纲,题目是《二百周年时的衰退》(
Recessional at the Bicentennial
),是一部美国历史地理通论性的提纲,包含三部分:一七七六年之前,一七七六至一八七六年,一八七六至一九七六年。从题目与一些注记看,这将是一部批判性的回顾美国耗费自然资源的历史地理著作,可惜这项计划没有完成,是一项未竟之业。
一九五一年,索尔六十二岁,在与学生交流时,总结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人类历史中大地的历史、人类作为能动者如何改变大地面貌、大地上文化的发展以及新文化的形成。这是索尔的主题特色,是索尔的主观意识,也是基本出发点。但后来的评论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又有不同的强调。总之,文化的、生态的、历史的、景观的,这几个关键词结成索尔学术的基本框架,呈现学派特色。
“一战”之后,美国地理学进入转型期,“地理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詹姆斯)。索尔是这个转型期的重要推进人物之一。研究美国地理学发展史的学者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些学术思想,在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这表明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在索尔早期研究中,有关文化景观、环境变化的问题的确是七十年代逐渐热门的领域。
五十年代,人在环境变化中的能动角色在西方意识形态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涉及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索尔由于长期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改变,成为这一思想潮流中备受瞩目的人物。一九五五年六月十六至二十二日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举行的学术论坛,主题是“人类在改变大地面貌中的角色”(Man’ 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大会邀请索尔出任大会联合主席〔另外三位主席是:托马斯(William Thomas)、芒福德(Lewis Mumford)和贝茨(Marston Bates)〕。这样的组织形式已经显示了会议的不比寻常。与会议名称相同的文集在第二年出版,影响巨大。
由于八九十年代在人文社会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获得新的生命力。“伯克利学派”尽管受到“新文化地理学”的挑战,被批评的要点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固化,但其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文化—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如追踪景观演变的过程)也是不应放弃的。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索尔的名声已经为一些中国地理学家知晓,但由于国内社会形势的特点,地理学界对文化生态一类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借鉴美国地理学的时候,偏于对戴维斯、哈特向等人的介绍。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全面复兴,与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迅速对接,于是索尔开始被中国地理学家熟悉,知名度迅速提升,特别是在国内文化地理学者、历史地理学者中,名气颇高,获得了与其在西方相应的地位。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及其意义
作者:得欢 发布时间:2022-08-16 11:43:29
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意义,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性即使在8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国文坛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同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始终牵挂着鲁迅那样,对于知识分子的命运(实际也包含了鲁迅本人的命运)的探索也是萦绕于鲁迅的重大命题。
本文从赏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入手,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分析鲁迅创作知识分子的意义,最后指出这些艺术形象和思想意义给予当代人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生涯跨越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鲁迅小说中反映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上可由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及“五四”以来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组成。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是深受封建孔孟之道思想浸染的读书人;而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伴随着废科举、兴新学而出现的。现代知识分子则是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深受“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比较多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
鲁迅以杰出的小说艺术形象揭示出,知识分子往往比普通民众更先获得思想启蒙,他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持有热情的欢迎态度,对社会传统、陈规陋习采取强烈的批判立场,关心人类命运和社会改革问题;然而,知识分子比劳动阶层更高的、缥缈的理想追求经常在现实面前碰壁,遭到失败;知识分子重书本、脱离生活实际而形成的敏感、脆弱、动摇、胆怯等弱点造成了众多理想破灭的悲剧;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则以传统的卫道士自居,是阻碍社会革新的落后势力。
一.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
1.失败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白士光、吕纬甫、魏连殳······鲁迅小说中的不少知识分子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小说中气氛寂寞、悲凉,虽然他们的时代背景并不相同,宿命般的悲剧性结局却是类似的。
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旧式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倍受屈辱。“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在小酒店里,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的孔乙己是给人任意取笑的对象,这个善良的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为了活命,孔乙己不免做一点小偷小摸之类的事,这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耻辱,还有殴打和伤残。“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孔乙己》的结尾告诉人们,像孔乙己这样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弱者,终究逃脱不了彻底失败的命运。
白士光
小说集《彷徨》中的近代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与黑暗现实抗争后的伤痕,他们憧憬过、奋发过、努力过、战斗过,但却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更让人感到颓唐、悲观。
《孤独者》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 知识分子,“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比如他在母亲大殓时的表现,先是极端的冷静,及后悲惨的号哭,“立刻又变成长嚎,”“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魏连殳对孩子格外关爱,但自己始终未娶。他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怀有强烈的不满,“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人家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但在反动势力的重压下,他孤身挣扎毫无成果,终至在绝望中采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态度,以至只是为了“还得活几天”,便投向军阀的怀抱,做了个幕僚,最终抱憾死去。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曾经也敏捷精悍,年轻时候和同学一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分明是一个志在改革的人物。可后来自己反而被旧社会改变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更不敢展望前途,“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失败的命运不独对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经历“五四”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也逃脱不了。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比魏连殳、吕纬甫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抗争传统习俗,张扬个性的决心更勇敢。子君曾是那么骄傲,“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这样说,她和自己所爱的人同居了,无视别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以及窃窃议论,这在20年代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举止。令人叹息的是这对情侣没有在人们的非议中退缩,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却在共同生活的平淡岁月中萎谢了。子君“躲进小楼成一统”,以为两人世界就是生活的全部,终于使涓生不堪精神及物质重负。在爱人的背离下,子君放弃了努力,离开涓生回到自己家里。令人伤感的是没过多久子君就去世了,她对封建道德习俗的抗争到头来还是以失败告终。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竭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着幸福的生活:留过洋的、自由恋爱结婚的知识分子夫妇整天谈论文艺,享受着精美的菜肴······但他毕竟生活在经济拮据的现实当中,一时一刻也无法不正视自己可悲的人生。他曾经为了所爱的人“决计反抗一切阻碍”,如今只得在妻子的呵斥声中,在劈柴声和孩子的哭声中撕碎了稿纸,回到了白菜堆中的入不敷出的艰难现实。
这些知识分子不乏才华,也努力过,有些斗争的勇气,有些人觉悟比一般百姓高,但为什么他们总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是鲁迅小说留给人们的思索。
2.反思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通常是善于思考的,鲁迅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也在不断探索理想的社会和积极的人生意义。社会秩序是否公平?不同阶级能否平等沟通?如何抗争社会压力,实现理想?他们在痛苦中寻求答案。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狂人”、涓生以及在一些小说中以“我”的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
1918年5月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是个知识分子,从他写日记,描写之细腻生动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狂人”比正常人有更高的思想水平,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然而,狂人在生活中是彻底孤独无援的,他和周边人的思维不能正常沟通,还要时刻提防人们加害与他,包括他的亲哥哥也要陷害他。鲁迅在小说中反映出“众人皆睡我独醒”那种觉醒者的痛苦。你虽掌握了真理,但周围人全不认可,反以为你的荒谬,此事,你失意失望失败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从来如此,便对吗?”狂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对中国四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给予强烈否定,对其实质作出了“吃人” 的结论。这个论断如此透彻,如此深刻!不仅如此,狂人还认识到自己身上也有传统意识,也在无意中“吃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重的眼光,面面相觑。”鲁迅通过狂人形象活生生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关系。
《伤逝》是一曲回肠荡气的爱情悲歌。对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来说,《伤逝》是永不过时的警世钟。《伤逝》通篇是男主人公涓生的追思、悔恨。涓生和子君自由结合后,为生计所困,他意识到“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因此,他对战胜了社会偏见,来和他一同生活的子君说:“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于是,子君离开了他,“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子君终于在失去爱情理想的痛苦死去,涓生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腐朽的社会势力,迫害了反抗传统的子君。“什么样的爱情究竟应该怎样才是健康的,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如何解决爱情和生活的矛盾?”在同情子君不幸命运的同时,涓生提出了一系列痛苦的问号。
鲁迅常以“我”为叙述主体创作小说。在一些作品中,这个“我”的身份显然是知识分子,由此折射出知识分子的惯于反思的特征。
在外求学多年的“我”回家乡过年,对劳苦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心,由于阶级的隔阂、文化的差异等等原因未能给予穷人任何帮助,因此感到不安,这是《祝福》给读者的印象之一。当祥林嫂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等问题,“我”只得搪塞道“说不清”。后来,听说祥林嫂死去了,“我”觉得,“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祥林嫂的悲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她的头脑被封建思想所毒害,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是命运使然,只得寄希望于来世。“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祝福》中的“我”对劳苦大众的思想愚昧感到苦恼,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和途径。
小时候在乡下一起玩耍的伙伴,大了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多年游学在外,品尝到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况味,另一个因家庭贫困,继承父业,在农村艰难地维持生活。当他们多后再见面时,全然没有了小时的融洽,“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于是,交谈变得拘谨和客套起来。在《故乡》中鲁迅探索了人与人之间因为阶级地位、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深深隔膜。这是一种更深刻的精神悲剧。“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道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又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这里,鲁迅对于“我”的生活道路和闰土的生活道路都给予了否定,而向往一种平等和谐的社会理想。
3.丑陋的知识分子
如果说鲁迅在揭示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分析了他们身上的弱点后,对他们的命运抱有强烈同情,那么在其他一些小说中,对于阻碍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知识分子,则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立场。鲁迅用幽默讥讽的笔墨,塑造了四铭、高老夫子等腐朽和伪善的文人形象,对他们思想的落后反动和灵魂的肮脏卑劣给予了形象地说明和深刻的披露。
《肥皂》中的四铭,从他对儿子学铭陈旧的教育方式,到所谓“移风文社”的征文题目,无不深刻地刻画出其冥顽不化的传统思想和拒绝新生事物的守旧本质。“在光绪年间,我就是最提倡开学堂的,可万料不到学堂的流弊竟至于如此之大:什么解放呢,自由呢,没有实用,只会胡闹”。新文化运动时竟还拿光绪年间的事情来比较,可见其陈腐;“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女孩子,念什么书呢?’九公公先前这样说,反对女学的时候,我还攻击他呢;可是现在看起来,究竟是老年人的话对”。可见其封建;“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可见其反动。然而,就是这个满嘴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的“卫道士”,骨子里却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淫邪的念头,光棍调戏孝女的一句话在他头脑里挥之不去,下意识也给妻子买了块肥皂,并且“咯吱咯吱”的想法始终在头脑里萦绕,愈是想掩饰愈是欲盖弥彰。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成天只知道“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文化流氓,靠着对新文学的皮毛知识和对历史的肤浅了解,竟然受聘到“贤良女校”做教员,这本身就是比较可笑的了,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鲁迅充分运用了将生活中的丑恶揭露给人看的喜剧色彩,给了这位“新派”的“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因为自己的浅薄和目的的不纯导致讲课失败后,曾经自以为留心新学问、新艺术而看不起黄三之流的高老夫子,思想上马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终于又恢复了其“老杆”的本性,在麻将桌上“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
《风波》中的赵七爷,也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文人的代表。赵七爷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般地步了”,又自以为是的认为复辟的张勋是张飞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一个浅薄无知而又极其封闭落后的封建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仇视革命,认为革命就是天下大乱,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极力拥护者。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采薇》、《出关》、《起死》等作品,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迂腐给予了无情嘲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伯夷叔齐的逃避消极态度,老子庄子的消极无为出世思想,于改造社会不起作用,注定要为时代所淘汰。在《理水》、《采薇》中,鲁迅借古讽今,给予卖身投靠统治阶级的“哈巴狗”官场学者以辛辣讥讽。
二.鲁迅知识分子小说形象的意义
1.
彻底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反动统治,在黑暗的社会中觉醒的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式的反抗斗争难以成功;探索了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道路,要获得社会革命的成功必须克服个人主义,团结广大民众。
对于孔乙己、白士光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而言,以为不走科举之路就难以出人头地,而拼命埋头书斋,这造成了他们四体不勤,丧失了生活的能力,而考场的失败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全部人生的失败。在当时成千上万个读书人中,有几个通过考试达到了社会高层,实现了自己的社会理想?鲁迅通过孔乙己等形象,否定了科举制度,进而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
对魏连殳、吕纬甫以及涓生、子君等知识分子时代背景虽然是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没有了皇帝,但军阀割据、混战的社会同样黑暗,封建思想的毒素仍在人们身上产生作用。因此,这些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样是封建社会乃至当时的反动统治造成的。
封建社会势力对于叛逆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对此,魏连殳、吕维甫这些旧式知识分子感到无能为力,连“五四运动”之后的知识分子涓生、子君也深感独木难支。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个人反抗的对象并不是执刀执枪的敌人,却往往是身边的熟人甚至亲人,无形的落后的道德压力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让这些知识分子透不过气。
鲁迅笔下魏连殳、吕纬甫这些清末旧式知识分子的落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鲁迅创作这些小说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根本上撼动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具有进步的要求和变革的愿望,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触动旧的社会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具有进步要求和改革愿望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遭到旧势力的报复和打击。鲁迅在北平时,深感袁世凯军阀黑暗统治的沉重压力,军阀的白色恐怖,使得鲁迅一度花了很多工夫去抄录古碑,研究佛学,以躲避是非,排解苦闷。新文化阵营的内部分化也使鲁迅失望,“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新的战友在哪里呢?” 从激动人心的战斗中冷落下来,鲁迅感到了强烈的孤独。表现在小说中,就是以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反映社会依旧黑暗,甚至更黑暗。
同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总是给人极其孤独的印象,显示出这是魏连殳等失败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在任何时代都存在,这是由于知识分子的敏感性特征造成的。他们往往先于广大民众受到革新思潮的影响,觉悟到先进的思想、主义,从而感到落后传统势力对于他们的窒息,并为周边人的麻木不仁而痛苦。但是,知识分子容易产生个人主义思想,对自己过高估计,轻视忽视群众。
如果说知识分子的功能是解释外在世界,那么他自然总是倾向怀疑与批判,他的想法和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有距离。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因此知识分子总是对社会现状不满足,总是批判他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企图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会。这也许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从更大层面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类的基本矛盾之一,而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无异于蚍蜉撼树,单枪匹马的抗争必然会为社会统治者的重压所瓦解。
涓生、子君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那个“文学家”,算是经历过“五四”运动启蒙的新式知识分子,鲁迅在小说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四”以后,接受了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继续前进,出路在哪里?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涓生他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在严酷的社会实际面前屡屡碰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鲁迅对当时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没有给予明确的方向,没有明确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知识分子的那种孤独感,没有塑造出成功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他已经清醒地看到知识分子孤军奋战的缺点。鲁迅揭示了离开社会和民众的斗争是不可能获得社会革命的胜利,要想社会变革真正成功,必须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启蒙。这对“五四”时期处于彷徨摸索的知识分子(有时也包括鲁迅自己),指出了一个大概方向:必须摆脱个性解放的束缚,把革命斗争和社会及民众结合起来。
同时鲁迅以自己的行为,为奋勇斗争而不妥协的知识分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⑾,“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关于知识阶级》)。鲁迅本人正是其小说中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和楷模。
2.
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出他对知识分子弱点的透彻剖析,其中一个突出的命题是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问题;对于黑暗社会的抗争必须做好长期的、坚韧的、艰苦的斗争思想准备。
对于反抗黑暗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鲁迅的心态是复杂的,既愿知识分子们长期坚持战斗,又为他们斗争方法的不妥而忧虑;即对于他们“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暴露了这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当时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挣扎是描写和刻画得最深刻和贴切的。
作为出生在清末,接受过私塾教育,又接受了新式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鲁迅非常熟悉了解“五四”前后各类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的特点进行了不断地深刻的思考,通过艺术形象犀利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知识分子最明显的弱点之一就是过于理想化,喜欢陶醉、沉溺于自我想象之中,或者是停留在思想觉悟阶段,过于夸大精神的力量,而害怕改造世界的实践。
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子君涓生的故事告诉人们,主人公的悲剧是因为“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让读者认识到,反抗世俗偏见,坚持美好理想,不是光凭勇气就可以了,还要有能力,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不然,反抗是会失败的。这里显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的阐述。
鲁迅的个人经历对于他形成冷静、清醒的现实主义世界观有很密切的关系。家道破落使他在小时候就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世人重物质轻情义,当你发财时,趋炎附势的人围着你转,阿谀奉承,把你捧到天上,无非时想借光,沾好处;当你失落时,很可能还是那些人远离你,避开你,甚至落井下石。“有谁由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方面,鲁迅无疑是坚定的物质第一性者,他对于浪漫蒂克的思想和行为一直不以为然。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面前,鲁迅更注重如何改造现实。
许多人在求学时代都怀有改变社会的雄心抱负,然而一旦接触社会,或被现实所利诱同化,或为生活所逼迫改变,极少有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人。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压迫而导致精神立场的动摇。那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在为柴米油盐犯愁中困顿,直至放弃了理想,丢掉了希望,由热情奋发转变为消极沉沦。比如《》里的“文学家”,在经济拮据的压迫下暴露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尴尬;比如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他们都在困境面前放弃了争斗,其动摇性态度暴露了知识分子惯有的弱点。
鲁迅写作这些作品时是45岁上下,而人到中年感到理想幻灭因而产生悲观是个普遍现象,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更为突出,很多哲学家、文艺家在那个年龄段自杀。中年的忧郁不同于青年的忧郁,中年的忧郁是阅世后对社会的彻底失望,那是看透人生的忧郁,因而是坚持纯洁个人理想还是与浑浊社会同流合污的矛盾越发尖锐。从《伤逝》、《孤独者》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主人公的彷徨和悲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那些曾经积极要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到头来不是做军阀的幕僚,就是颓唐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样混日子,说明其本身就有很多思想局限性。鲁迅形象地说明了与黑暗斗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很容易颓唐,甚至走向反面的。
3.尖锐地批判了知识分子的堕落和反动,揭露出这些知识分子维护旧秩序的面目。
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由飘游、无所依附。知识分子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不与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而是一个社会中相对自由飘游的集团。知识分子的“自由飘游”特征说明他随时会依附其他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立场上既可能投身革命,也会反对革新。
鲁迅的小说形象清楚地表明,知识分子的立场并非一致,既有先进的积极的知识分子,也有落后的腐朽的知识分子,有些人为维护自己得既得利益,而反对革命,拥护落后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阵营不是铁板一块,由于各自的阶级地位、既得利益的不同而分成若干团体,其中会互相转化分解,革命的知识分子会蜕变成反革命的知识分子,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激进的也会变为保守的,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反面。
那些堕落腐朽的知识分子最为鲁迅所深恶痛绝,在小说中给予了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在那里,知识已经成为陈旧落后的东西,成为反对新鲜事物的武器,如高老夫子、四铭之流。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批判,也意味着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像高老夫子、四铭这些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中这些人物仍有不少,鲁迅对他们的批判,更是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战斗意义。即使是根据历史传说改编的小说,如《理水》,那里面的知识分子人物的腔调,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的嘴脸何其相似。鲁迅描绘的老子、庄子的形象,也是借古讽今,充满了尖锐的思辩意义。
鲁迅与章士钊等封建遗老,与梁实秋、陈西滢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左翼作家队伍中的“左倾”知识分子的斗争,都鲜明地表现出鲁迅对于知识分子队伍中反动落后分子的批判立场。作为一个从旧时代走来,同时又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鲁迅在不断地反思中指出,“倘不明白革命地实际情形,也容易变为右翼。”(《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三。鲁迅知识分子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1.鲁迅的小说启示我们,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就要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那样,抛弃骄傲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工农大众的革命相结合,投入到实际斗争中;就要启蒙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向黑暗落后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就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具备谋生的能力,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形势,对于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一定要抱有充分的、长期的、韧性的、艰苦的思想准备。
2.鲁迅的小说通过失败的和堕落的例子指出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缺陷,让后来人得到警世。在当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堕落也许并不少见。在物质崇拜高涨、拜金主义盛行的思潮中,一些曾经抱有对高尚纯洁理想的知识分子怀疑了,动摇了。他们感到,与鲁迅所在的时代相比,如今为探索精神世界所做的努力,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显得更为空虚而可笑。像吕纬甫、子君那样经过挫折后对现实妥协的人固然不少,更多的“读书人”除了发发牢骚外,早在学生时期即已在内心同追求财富权势的社会大流融为一体,而放弃了个人原有的美好愿望,某些人更是不择手段,以坑蒙拐骗牟取利益。那些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知识分子,早已把财富的堆积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砝码,把游戏人生感官快乐作为生命意义的体现,而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批判和正义理想的立场。他们的那种虚伪和堕落,不就是新的高老夫子吗?
鲁迅强调重视经济基础,现在几乎人人都接受。今天,令人困惑的是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缺失,我们多么需要牺牲个人利益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典型,需要挺身而出反抗庸俗思潮的知识分子代表。人不能依靠幻想生活,然而,整日介忙碌着生计赚钱,忽略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性格。不错,鲁迅是看重物质的,但他在生活上的俭朴节约,对于正义事业的执著勇敢,无疑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崇高榜样。
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主旨紧密联系当时社会的实际,
实践文艺是社会斗争的一种形式的创作理念,
表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⑤基于这样的使命感,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就当然给予热切的注视和思考了,因而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在我们这个思想空前解放,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人的创作态度实在是那么的功利和浅薄。他们写作的目的只求发表,计算稿酬,而将文学的使命降为消遣娱乐,因此逃避表现现实社会的深刻矛盾,真正触及现代人思想灵魂的作品不多。电视荧屏上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侠客隐士等古代题材占据了很大成分,诗歌作品中不是风花雪月,小家碧玉,就是貌似高深哲学的离奇古怪的内心世界描写。小说作品中色情描写比比皆是,媚俗迎合低级趣味。鲁迅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真正的有分量的作品应该是关心社会大众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过于关心个人的自私行为;流芳百世的作品首先是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家必须对当时的社会做出自己道德的以及哲学意义上的分析和评判。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感染力,来自于他强烈的爱与憎。
鲁迅的小说并不以情节的曲折跌宕吸引人,而是以描写的准确、细腻以及从容、冷静显示出他文学大家的魅力。鲁迅的知识分子主角小说,不外乎是描写了一些家常琐事,多与柴米油盐的经济生活有关,叙述了主人公的一段“过日子”的经历,没有冲突激烈的斗争场面。为什么鲁迅看似平淡的作品为读者所百读不厌,我以为这是鲁迅在作品中倾注了他浓郁的爱的缘故。对于涓生等知识分子的追求破灭悲剧鲁迅深感同情和悲悯,因为这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鲁迅是他那个时代的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在学习中求索,用笔做投枪匕首向黑暗社会斗争。他彷徨过、孤独过、痛苦过。大关爱导致大慈悲,因此鲁迅的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大作家必然创作大悲剧,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真理。如《红楼梦》,如《安娜卡列宁娜》,如《哈姆莱特》等等,这是因为大爱产生大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大理想所以产生大悲哀。如果说鲁迅对中国广大农民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那他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哀其不幸,恨不成钢”。鲁迅希望他的小说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他的知识分子小说往往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打碎了给人看,”以其强烈的力量感动人、震撼人,呼唤人,动员人在深刻思考之后,勇敢地和黑暗现实作斗争。
鲁迅思想之深刻,学识之广博,感情之浓烈,使得后人总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获益,对照现实生活,总可以从中发现鲁迅的伟大,这也许就是鲁迅研究的魅力所在。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330+)
- 全格式(254+)
- 图书多(560+)
- 无盗版(177+)
- 赞(235+)
- epub(584+)
- 值得购买(374+)
- 简单(624+)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07 07:45:2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寿***芳: ( 2025-01-02 21:21:0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寇***音: ( 2024-12-30 08:49:4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14:42:27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步***青: ( 2024-12-24 18:28:32 )
。。。。。好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10:09:53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扈***洁: ( 2024-12-15 07:43:3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曾***文: ( 2025-01-02 10:13:26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陈***秋: ( 2024-12-15 02:41:2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濮***彤: ( 2024-12-15 07:53:00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家***丝: ( 2025-01-04 20:02:30 )
好6666666
- 网友 曹***雯: ( 2024-12-23 11:59:08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晏***媛: ( 2024-12-22 13:50:23 )
够人性化!
- 9787807095828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仿生屋 石黑曜著 中国科幻系列丛书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科幻小说科幻故事书 儿童科幻书籍读物启发想象力引爆创造力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茶经 续茶经 陆羽著 精装硬壳 原著无删减 全注全译 茶书中国茶道茶文化茶艺类书籍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超值版双色版)/2018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精编+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新东方 GRE考试官方指南:第3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双减高分突破中考道德与法治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华国学典藏大系-史记 李志敏 著 京华出版社【正版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CCNP实战指南:路由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WTO中国案例精选(2) 杨国华 编 著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