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四书章句集注(精装·新编诸子集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59

四书章句集注(精装·新编诸子集成)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四书章句集注(精装·新编诸子集成)精美图片
》四书章句集注(精装·新编诸子集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四书章句集注(精装·新编诸子集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11677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
  • 页数:405
  • 价格:50.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5:59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书籍目录: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论语序说

读论语孟子法

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卷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卷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卜四

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卜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附录

四书章句附考序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领军人物,人们尊称其为“朱子”。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我在梦想中常常满怀激情打算为人类献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许为了人们我真的敢于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据经验知道,要我跟什么人共处一室,我连两天也待不住。任何人只要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他的个性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妨碍我的自由。不出一昼夜,即便是最好的人也能令我憎恨:我会憎恨某甲进餐时间太长;我会憎恨某乙患感冒,不停地擤鼻涕。别人只要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视为仇敌。可事情偏偏总是这样子: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烈。

——《卡拉马佐夫兄弟》


是以大学始教,比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起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髙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而眞無私心也。子張未識仁體,而恱於苟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并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爲義可識矣。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此书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字洗练,对《四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精彩短评:

  • 作者:大风起 发布时间:2021-04-07 11:51:31

    尧舜禹汤周孔孟韩周程朱张王……至清人考校、今人中华书局等出版发行,上下五千年,天人正道,薪火相传,这一伟大的文化现象,也只在我大中华。

  • 作者:夷蛮戎狄夏 发布时间:2018-06-01 14:19:13

    这书能在古代这么流行,除了被悬为功令,朱注的平易近人也是很重要的。

  • 作者:江糊骗子 发布时间:2021-01-03 23:28:51

    第一遍

  • 作者:筱堂 发布时间:2018-09-05 08:30:27

    十八年八月廿二日再读一过,精装版真是字大行疏,用纸也颇考究。

  • 作者:广东甘蔗 发布时间:2022-03-09 16:25:41

    随便翻翻,原理篇没看只能靠猜测掌握大致的框架,另外国外的文章案例没有太多代入感。

  • 作者:Gigantomachia 发布时间:2017-05-26 19:45:47

    四书


深度书评:

  • 应该时常读,常读常新;要继承,就全部继承,不带一丝怀疑

    作者:凌初尘 发布时间:2012-03-09 04:21:36

    我现在又在重读本书了。

    大三时第一次读,当时感觉整个的心态气质都变了,有一种接受了神圣的洗礼、灵魂被净化了的感觉。只可惜读过第一遍后就随手扔在一边,没有去温习,后来诸多毛病又故态复萌,人生的道路又再弯弯曲曲。

    现在人们老批评程朱理学,实际上许多人的意见都是盲目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未曾经过自己批判的反思。

    朱熹注四书,确实有些地方存在硬伤,毋庸讳言。宋代的训诂不如清代发达,考亭的有些解释有点牵强,清代贤士硕儒多所匡正。当从後贤的,勇于从之。最明显的莫过于俞曲园及他的後继者们在《古书疑义举例》及其各种续书中所发明的条例,释累奕之疑难,举而措诸古书,顿觉涣然冰释。倘使考亭复生,亦当倾心受教。我辈以此之类难考亭,实无必要。

    至于义理之争,当代人多先入为主的认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绝对错误,却不曾考察何谓天理、何谓人欲?我倒发觉,考亭所主张的大部分天理,确实该存;考亭所指出的大部分人欲,确实该灭。

    拿“非礼勿视听言动”来说,有人不仅以此指摘考亭,更要进一步指摘孔子。我也曾经相信这话是不对的,是对人性的压抑、是封建礼教的毒瘤,哪怕是第一次读到本书时,我的思想中仍在进行激烈的斗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论语》的态度都痛苦的挣扎于“全盘认同”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之间。如果我要信从书里的一句教导,我就要信从它的全部教导,不然我的信从就是虚伪的、随时会动摇的。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我自己的内心。因为假如我要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么我必定要有一个取舍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必须要凌驾于《论语》本身之上的。

    谁给我这个标准?我自问只有共产党给过我这个标准,而且在我所能找到的判断标准中数党的标准最为权威。当时,从小所受的政治和历史教育已在我的意识深处形成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但当我进一步追问的时候,我发现党的东西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都是很成问题的。——后来,当我读完《资本论》第一卷,我更是确信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连他们的老祖宗马克思本人及其理论,都是充满瑕疵的。显然,马克思、共产党以及他们的理论显然不能用来作为判断《论语》好坏是非的标准。有谁会根据一台更容易出错的机器来判断一台不那么容易出错的机器的运行呢?

    在马克思之外呢?我发现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到离我们最近的萨特、福珂,都不曾有一个或一个理论可以用来评判《论语》。很简单,西方近代以来的文明一直在谈论的是“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及各种实用技艺,还是康德努力为之廓清一条道路的形而上学。而孔子的教导却不仅仅是“知识”所能涵盖的。

    在经历了生活的曲曲折折之后,我最终认定,我还是要“全盘认同”孔子的教诲。我本人作为一个微渺不足道的小人物,没有资格去评判圣人的遗训。如果我不希望追随自以为是的“道”堕入茫茫红尘中不知所措,那我就要坚守圣人的“道”。

    事实证明,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坚守圣训是最正确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我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一套安身立命的教诲。现在看来,尽管辛苦彷徨,但从前的曲折都是值得的。

    在人世的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各种忧虑、困境,内心升腾起嫉妒、仇恨、自卑、淫乱、恐惧等各种负面的情感。每当处于艰难困苦,或感觉将要被或狂暴或阴冷的情感攫之际,一想起书中的教诲,想起如与古圣先贤易地而处、古圣先贤会如何面对当前的境况,我就释然了。平静下来之后就能冷静的思考出路了。

    不要把四书看成政治书,那是贬低了经典的地位,也是自我蒙蔽了双眼。书里确实是满篇写着尊王、尊上,但如果仔细去看,更深入的去思考,你会发现有一股精神透过文字直指你的心灵,你要把注意力放到理清自己的感悟上。

    读四书,方法可不同于读小说。这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心去体味的。而且,要坚持经文优先于注文的原则。朱子教人读四书,也是很强调这一点的。对注文的一些小缺陷,不必斤斤计较,你能够心有所得是关键。

    还有,不要断章取义的拿书里的文字来批评先贤。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那我今天看奇幻小说就是违背孔子的教导吗?当然不是。拿“怪力乱神”中的“力”来说,孔子讲“足食足兵”,“兵”不就是“力”么?同时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不愿用战争去炭涂天下,这种地方才是应坚持“不语力”的。

    再如“非礼勿视听言动”,现在满大街女孩子都祼肩露腿,那我上街是不是要戴个眼罩拄根拐杖扮成盲人,才算遵循了孔子的教导呢?当然不是。我要真这样做了才叫不遵循孔子的教导哩,因为《中庸》上说“索隐行怪,吾不为矣”。真要扮成上述那副模样,肯定是行怪了。礼的内涵不仅有时代、地域之别,也有个体之别。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办事,不要牵于外物。

    再举个儒家之外的例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我的意思。福音书明确记载了耶稣的一句话,有人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十诫里面有一条,“不得直呼汝主耶和华之名”。要严格按这两条标准来说,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基督徒了。

    再举个儒家自己的例子,现代的。钱穆老年时在台湾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多人以此为证说老先生虚伪,因为他一生都在提倡理学,而理学最看重师道,老师娶学生是严厉禁止的。但凭这一点就能说明钱穆不是理学家,或者不是儒家了吗?恐怕不行。

    孟子说嫂溺一定要援之以手。汉代人为此分析出了“经”和“权”两个概念,“经”是常规的准则,“权”是特殊情况下的变通。后来的儒家更进一步说,其实“权”也是经,没有必要把“经”和“权”区别开来。

    就钱穆的事情来说,他和他学生的感觉由师生之情发展成了男女之情、夫妻之情,他们关系的实质变了,他们之间的名份也随之改变,这是合情合理的。儒家不是婆罗门教,并不认为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身份、不得变更。——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大儒说过后天的伦理关系是不可以改变的。君臣、夫妇、朋友这些关系都是后天的,它们都有可能变化。只有父子、兄弟的关系是天生,是由血脉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儒家所反对的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而是在师生关系的掩盖之下干出男女关系的苟且之事。这是名实不副,这是真真正正的有辱师道!

    四书是永恒的经典。我觉得,如果让我去另一个世界,随身只带走一本书,恐怕我是会带走四书或者庄子之类的,而不会带走那些文学经典。并非它们的价值有高低,而是因为四书与我的生命联系更加密切。如果人生是一座木结构的房屋,那四书就是房屋的柱子,虽然平时它并不起眼,但当风暴洪水地震之时,它却承受着房屋所有的重量,房屋可能被卷走或倒塌,但只要柱子还要,房屋就可能恢复原貌。

    而且我觉得文学会带给我各种不安。是的,这世界上很难有一部文学作品穷尽人类的所有情感,让人们无论欢笑或悲伤之时都可以阅读。它们着重深入的都是我们情感的某一个侧面。也有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尽管它是部彻底的悲剧,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会无数次的感觉到幸福喜悦,仿佛它能承载我所有的感情。可是,我并不认为当我人生失意之时,仅凭想想黛玉的诗或者宝玉的痴言疯语便可以重新振作。四书的经典与文学作品的经典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

    当然,你要发掘本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读过一遍或者告诉自己“我要信这上面的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总还是要经历生命里的浮浮沉沉,然后才能更深的领会古圣先贤的遗言。所以,常读常新。

    人越长大就越发现自己面对世界的无能为力。如果不是古圣先贤的风骨感动激励着,怎能预料我不会自甘堕落自我麻醉,乃至于摔的粉身碎骨呢?

    我把儒家的教导看做是一个体系,从四书开始一点一点更多的去了解这个庞大的体系。虽然我现在所学甚寡,但我坚信我从书中所领悟的,不会再去作那种无聊的自我怀疑:也许将来我读的更多,我现在的基本观念会变化,那我是不是还有必要坚信现在的观念呢?变化总会有的,但“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其中的“一”是不会变的。

  • 《四书章句集注》读书报告

    作者:项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16:06:31

    这是给陈声柏老师《“四书”选读》课程写的期中作业,ddl竟在儿童节。前一天晚上,还在喝着啤酒吃小龙虾,今早朦朦胧胧爬起来做了一半,剩余部分在下午写完。因此,这篇读书报告真的很水……

    [

    前按

    :这学期选修《“四书”选读》课,主要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为阅读底本,于古典注疏传统中,按需比照赵岐、孙爽(《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焦循(《孟子正义(全二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等注家,继而部分对读了杨伯峻《论》《孟》两册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中华书局1960年版)。参考相关今人专著,则不在此一一列出。近半年来最大感触是,晦庵云“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答陈抑之》),又曰,读书“如与古人对面说话,彼此对答”(《答张元德》),如此一前一后,自己到底两头不沾,顶多操纵某些“掮客术”,搬运资料,争做巴尔扎克口中庸人(mediocre person),应付了两次小组主题发言。首次发言,协调小组成员,以京都学派“唐宋变革”为立论之据,企冀爬梳“理学转向”的某些根底,然失之支离,没有什么建树;第二次发言就在上周,通过构建传教士对“四书”系统的译介语境,与其对19世纪德国自然理性(natural reason)思潮的影响,来表达中西思想传播的复杂局面。究其理据,往大了说,其实皆不满于中国古典文献的“旧学”体系,有意识无意识,都想跳脱出来。但这显然并非轻易而能为之。这篇读书报告便实则旨在部分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粗粗整理,也算是完成作业。]

    小组主题发言课堂一角(5.25)

    《四书章句集注》之成书

    南宋绍熙元年(1190)于漳州,朱熹刊出《四书章句集注》凡19卷。其间版本流变,话题庞杂,并非此读书报告处理的重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

    经部总叙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认为曹魏时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而至五代、北宋其间孔、贾、啖、赵及孙复、刘敞,“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2]

    ,而“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据此中清时期官修目录学体系对朱子之学的思想史定位,便可分出后人意见之岐正。与之相较,程朱学在东亚数百年之流衍,于今日亦已为学界重要话题。

    这一注本,分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及《孟子集注》14卷。《大学章句》部分沿袭了“伊川本”对《小戴礼记》中《大学》一篇的编排,分出“经”“传”,认为“经”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又据己意编出“格物致知补传”一则,置于文中

    [3]

    。《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言内之意,即发明了由孔子经曾参、子思传至孟子,复由二程和朱子本人继承的儒家道统

    [4]

    。至于训诂,朱子认为“某所解《语》、《孟》,和训诂注在下面,要人精粗本末,字字为咀嚼过。”然随文字学工作日渐完善,朱注愈遭质疑,又是后话。

    中华书局此版《四书章句集注》,据文前点校说明,以吴英、吴志忠父子本为底本,以清仿宋大字本校勘,避讳之处(如匡作正、恒作常、慎作谨、淳作厚、扩作拓等)一律不从,且不出校。

    “四书”与白鹿洞书院

    朱熹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开始重建白鹿洞书院,被认为是复兴私人讲学的传统。书院时期,他自叹“珍重个中无限乐,诸郎莫苦羡腾骞”(《白鹿洞讲会》)。陈荣捷认为,白鹿洞书院所授课程,代表朱子教学从一般儒家经典演进到四子书的一个过渡时期

    [5]

    。其中典例,是孟子地位的浮沉变化。在《白鹿书堂策问》中,朱子提出:

    孔子殁,七十子丧,杨、墨之徒出,孟子明孔子之道以正之,而后其说不得肆,千有余年。诸生皆诵说孔子,而独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号为以道鸣者。然于孟子,或非之,或自比焉,或无称焉,或尊其功以为不在禹下。其归趣之不同既如此,而是数子者,后议其前,或以为同门而异户,或无称焉,或以为大醇而小疵,而不得与之斯道之传者……是必有说矣。

    [6]

    黄俊杰则敏锐地指出,与朱子同时代的陆象山,也在讨论类似话题:

    孟子之后,以儒称于当世者,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四子最著。《荀子》有《非十二子》篇,子思、孟轲与焉。荀子去孟子未远,观其言,甚尊孔子,严王霸之辨,隆师隆礼,则其学必有所传,亦必自孔氏者也,而乃甚非子思、孟轲,何也?至言子夏、子游、子张,又皆斥以贱儒,则期所师者果何人?而所传者果何道耶?其所以排子思、孟轲、子夏、子游、子张者,果皆出其私意私说,而举无足稽耶?抑亦有当考而论之者耶?

    依照黄俊杰的论述,思路之相似,实则呈现出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单位观念”(unit-ideas)或“观念丛”(ideas-complex)在理学概念观照下的共同的重新发明

    [7]

    。另一方面,如同《左传》之“君子曰”,《史记》之“太史公曰”,两汉书之论赞,《资治通鉴》之“臣光曰”,朱、陆的史思,亦不出《春秋》以降的循“迹”以求“本”、垂“变”以显“常”的史义传统。

    [8]

    然而,仅基于观念辨异来疏通白鹿洞书院之于“四书”学的作用,大概不足。杨念群在《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中尝试以社会史与思想史加以沟通,是为新解

    [9]

    。该读书报告在此不另行做出展开。

    朱注:以《大学章句》为例

    朱熹在其开篇解释到: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0]

    通常认为,这反映了朱熹自道统出发而论“四书”次第的方法论,与正文部分“三纲八目”之划分与鹄的一脉相承,这亦是下文注解中,引“程子曰:‘亲,当作新’”,使己意明彰的先声。在定“亲”为“新”后(暂且不论其中争议),朱熹便能自如地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为: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11]

    以“大人之学”释“大学”,这一解读广为后世沿用。关于“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句,历来有所争执。如果暂将旧学内部的讨论搁置,以18世纪传教士以基督教视野译介“四书”系统的角度出发,会对这一问题具直观感受。韩振华指出,“传教士们……在研读理学文献时发现,理学聚焦的‘理’‘太极’等概念在先秦原始儒学那里并不重要,而原始儒学经常提及的‘上帝’‘昊天’在宋代理学那里已几乎丧失了所有人格神含义……所以,即使主张‘适应’的耶稣会士,也强调区分原始儒学和宋代理学,他们编译《西文四书直解》时宁愿选用张居正的注释也不用影响更大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2]

    卫方济拉丁译本以ratio译“理”,在韩振华看来,这显然是循朱熹至张居正这一理解脉络而做出的处理。韩振华指出,ratio本为“比例”“比”义,在该经院哲学语境中,ratio普遍指称“正义之理”(recta ratio),经由启蒙运动,实则愈加指涉拒信“启示真理”的现代理性主义

    [13]

    。以此“自然神学”视角检视,则以朱子学问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系统愈显自然理性(natural reason)特征。因此,若依照耶稣会教士的理性视角,“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具有显然的启示神论视野。相关译介话题,这里就不再展开。

    对于朱熹对《大学》的阐释,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指出:《大学》则只是在形式上论说工夫纲领,不能作为儒学道统的延续者;尤其是伊川、朱子对于《大学》的诠释,开出了儒学的“别子为宗”。然而在《新编中国哲学史》里,劳思光则认为,代表儒学正统的只有《论语》《孟子》所讨论的心性论,因此认为以《易传》《中庸》为经典的周濂溪-张横渠是字宙论时期,以《大学》为经典的程伊川–朱子则是形上学时期,均非儒学的正统;而只有以《论语》《孟子》为经典的陆象山-王阳明之心性论,才是儒学的正统。显然,我们不能将后世之争直接回溯至朱子之学头上,但透过新儒学的争议而窥朱注,亦是一条进路。

    陈群在《明清之际的<大学>诠释研究》中给出了相关问题的梳理,他指出,“学者基本上都认为朱子主张心性有别,如牟宗三先生以其理气二分的判定,认为心以气言,是形而下者;性以理言,是形而上者;主张心性有本质之别,严辨心性。蒙培元先生早期的观点基本与牟说无异,但后来却认为由于朱子有‘心有体用’的说法,从而主张朱子的心性关系不当如牟说那样严加区分。陈来先生也认为心性之间有别,但不赞同牟宗三先生从形上、形下的角度来绝对区分二者,而是从心性的内涵、心能知觉、心有善恶等方面来区分心性。就三位的观点而言,应当以牟宗三先生的说法最为可取。因为此处所说的心性之别,是就心性作为哲学概念的本质而言的,因此在逻辑上不能混同。陈来先生显然也是承认了朱子在心性上有别,只是他是从朱子论心性的全部内容来讨论的,而不仅仅是在哲学概念上去讨论的,即不是在心性之本质的意义上去讨论的。蒙培元先生在后期所主张的‘心有体用’的观点,与陈来先生所论一样,均是将心性的本质问题混同于心性关系的全部内容。“

    [14]

    小结

    该读书报告尝试结合近期阅读所得,略为展开《四书章句集注》多样面目之数角:以版本学视角考察《四书章句集注》的文本流变,以目录学视角做思想史工夫,以文字之学探讨对朱注解读的历史质疑,以社会史视野研究“儒学地域化”对朱子学的影响,以西人译介来重构中西思想传播的历史语境,以义理辨析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争论题域。这些都是内在充实的题目,皆得益于学科各界业已成熟或有待完善的工作。

    当然,以上梳理无疑都是极其粗略而有所不足的。这份读书报告想要展开的工作,诚待于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完成。

    [1]

    转引自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叶平借库恩“范式”概念,指出唐末五代十国其间经学范式之变促进了“三教会通”范式之变。如啖助、赵匡、陆淳中等人的中唐新春秋学,开启了“会通”以“救弊”的经学范式,促使其它学术领域的迅速变化,参叶平:《唐末五代十国儒学研究:以儒学范式的转变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3]

    参陈群:《明清之际的<大学>诠释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4]

    参[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点校说明。

    [5]

    参陈荣捷《朱子与书院》,收入《朱子新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478-518页。转引自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4《白鹿书堂策问》),第1369b-1370a页。转引自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7]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8]

    加贺荣治:《中国古典解释史》(劲草书房1964年版),转引自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9]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0]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书局此版《四书章句集注》,于上引“子程子”三字合用人名号,似乎有误,第一个“子”应当解为动词。

    [1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

    [12]

    韩振华:《他乡有夫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页。原文引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与汉学的起源》,指出上述二者的差异实属夸大;另有梅谦立(Thierry Meynard)之《<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一文可供佐证。另一方面,耶稣会内部的分歧(如龙华民废除“天”“上帝”天主“”等原有汉语词的合法性,而改译音)亦难以忽视。

    [13]

    这一说法是有争议的。若查

    Collins Latin Dictionary

    ,ratio并无“比”义。Peter Shor指出,“The backformation from rational to ratio presumably happened in English.”“Anyway, the word ἄλογος was translated into Latin as irrationalis, and according to the OED, the mathematical sense of irrational is first attested in English in 1551, and the mathematical sense of rational in 1570. The mathematical sense of ratio is first attested in English in 1660, so it seems that the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ratio was a backformation from rational.”

    [14]

    陈群:《明清之际的<大学>诠释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原文参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一一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3页;蒙培元:《朱子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88页;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57-263页。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方便(205+)
  • 章节完整(310+)
  • 一般般(132+)
  • 下载快(524+)
  • 好评多(452+)
  • 三星好评(82+)
  • 值得下载(465+)
  • azw3(76+)
  • 已买(472+)
  • 速度慢(665+)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4-12-19 00:28:5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师***怡: ( 2025-01-01 04:06:52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邱***洋: ( 2025-01-04 03:54:0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孙***夏: ( 2024-12-16 13:38:5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利***巧: ( 2024-12-08 03:30:4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冉***兮: ( 2025-01-05 19:05:3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常***翠: ( 2025-01-06 12:23:5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薛***玉: ( 2024-12-22 04:19:1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詹***萍: ( 2024-12-26 21:35:15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权***波: ( 2024-12-11 20:11:20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曾***玉: ( 2024-12-15 12:53:2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饶***丽: ( 2024-12-24 06:00:2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索***宸: ( 2025-01-05 19:52:3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訾***雰: ( 2024-12-26 03:30:0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曾***文: ( 2024-12-10 18:06:49 )

    五星好评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