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38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精美图片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6122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
  • 页数:622
  • 价格:58.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6:38

内容简介:

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书籍目录:

前言 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 · 1

壹 夏史考索 · 1

第一节 系年 · 3

第二节 都邑 · 29

第三节 族氏 · 47

第四节 史事 · 83

“禹域”内的龙山遗存 · 135

第一节 豫西和豫中地区的龙山遗存 · 137

第二节 豫东鲁西皖北地区的龙山遗存 · 198

第三节 豫北冀南地区的龙山遗存 · 233

第四节 晋南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 · 248

叁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 · 313

第一节 二里头遗址 · 315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测年 · 335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器物群 · 348

第四节 东下冯类型的归属与“新砦期”的困惑 · 365

肆 解读“夏文化” · 385

第一节 对“夏文化”相关概念的解读 · 387

第二节 对夏文化上限的解读 · 403

第三节 夏商分界的解读 · 439

结语 不忘初心,重建夏代信史 · 484

附录

· 491

附录一 疑古还是信古:民国史家对于古史的

基本态度 · 493

附录二 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 524

附录三 如何通过考古学重建上古史? · 583

后 记 · 596


作者介绍:

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但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言:“历史文献并不是考古学家的额外负担,而是他们的福分,如此一来,他们用来复原历史原貌的那些材料就有了强力粘胶剂,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文献是资料,正如考古学资料是我们复原历史的材料一样。”(页下注:张光直 著,印群 译:《古代中国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346页。)


历史文献并不是考古学家的额外负担,而是他们的福分,如此一来,他们用来复原历史原貌的那些材料就有了强力粘胶剂,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同时,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史,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历史。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文献是资料,正如考古学资料是我们复原历史的材料一样。


同时,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史,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历史。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精彩短评:

  • 作者:爱猫的浩子 发布时间:2018-04-22 19:34:30

    信古的根基在于相信,这不就和宗教信仰没两样了。考古学研究应立足于严密地论证的根基之上,而不是相信。两星的第二星,我是给作为资料索引的价值的。另外再加两点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是文献的使用,成书时代大杂烩,史实考证一锅粥,即便我是个文献的外行也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是考古学方法的问题,以大类来作统计,全书几乎未见一两张线图的比较,更别提让作者去比较一下那些深腹罐的大小,质地和制法是否一致了。虽然统计的思想是好的,但统计的设计和方法不对,其结果并无什么可信的,更别提”重建夏代信史“了。此外,难道考古学能贡献的夏代信史就是确定哪个文化可以填上夏文化上个坑而已?而不是关于夏时期的人的生计,社会等等的历史?最后一点即如罗泰在宗子维城导言中提出的,我们考古学研究者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回答一些好的问题。

  • 作者:吃鲸了 发布时间:2018-04-28 00:02:31

    那位打2星的朋友,看过这本书没有,就说信古的根基在于相信?人家不是说要用考古学来重建夏代信史吗?

  • 作者:余颜 发布时间:2020-01-07 21:12:30

    阅读此书真是一种享受,仿若遥望老干部耍单口相声。导言劈头盖脸一句:「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那谁说严肃?当然是作者啦!问先生怎么重建夏代信史,答曰「相信」。问先生为何相信,答曰「考古人的责任与使命」。问先生新证据几多、如何证明,答曰「换个角度看证据」。问先生,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是二重证据法吗?先生摇头说,比那个高级多了,这是自由心证法。由此大功便成,信史重建。附自由心证法使用指南:一、选择相信;二、修改定义;三、列举已有材料;四、证毕。

  • 作者:剁椒鱼头100分 发布时间:2018-11-19 20:49:27

    偶然发现的一本书,原以为是关于历史啊信仰啊战争啊旅游啊,没想到是一本都市爱情…许久没有看过爱情小说的老阿姨觉着还不错…但依旧虎头蛇尾 特别蛇

  • 作者:阿德 发布时间:2018-05-17 11:31:17

    在”夏“文字发现之前,发现任何考古遗迹都很难定名为”夏“文化,何谈夏王朝信史?

  • 作者:马上到站 发布时间:2018-09-03 22:45:58

    先看了后记和前言,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非常喜欢邹衡的那句话——“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但从前言后记来看,似乎作者是“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相信它”。


深度书评:

  • 一半一半

    作者:人间喜剧 发布时间:2020-06-05 09:48:38

    先说句题外话,前两周在一次课题讨论会上第一次见到孙老师。比我想象中的要年轻许多(可能雷兴山老师的满头白发让我对考古的老师们形成了刻板的印象,hhh)。彼时还在读这本书(从寒假开始读……),书没读完先见到作者,这种感觉很奇妙。

    我对书中详细讨论考古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太专业了,离我感兴趣的内容有点儿远。中间好些章节是跳着读的。庆幸当初在博雅堂犹豫了一下,没有买,要不肯定会后悔(三联的书一向不便宜)。但前半部分讨论三代历史分期和最后附录谈及考古学史的内容确实是有干货的。

    这本书副标题叫“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读完全书,窃以为这个工作依然没有完成。

    我跟孙老师在如何看待夏代是否存在的立场观点基本一致,更倾向于“信古”而非“疑古”。但除了文献上的证据,考古学真的有足够的出土证据证实夏代存在吗?我是存疑的。

    起码这本书不足以解答我的疑惑。

  • 学科英雄主义的历史包袱

    作者:C'fun 发布时间:2019-11-19 20:56:25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让人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些关键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严谨规范的定义,一些基本的学科工具方法也缺乏坚实的理论建构,然后一群人就使用着这些概念和方法作为核心议题和工具争论不休,这样的情景很难称得上科学吧。是不是也说明了,以目前考古学科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独立解决或者联合历史学一起解决夏代信史重建的问题呢?这两个学科的工具似乎都不够用,在夏文化这个特殊问题上,二重证据法还不够,还得联合更多学科寻求更加“科学”的工具。回到本书,作者直截了当地宣称自己的立场更近于信古派,在此基础上推崇文化比较法,并相信利用这种方法或它的改进版足以辨认出夏文化。可是这本书洋洋洒洒50万字仍然不过是一套“解说”,并没能“证明”什么,而且解说的方式大部分还是过去已有的,作者挑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重新组织了一下,新意似乎也不多,书的副标题“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未免过于自信了。作者认为考古学不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必须坚持自身特有的方法论,从学科建立的角度这话应该没错,但是作者却虚设了一个对方法来说不切实际的目标。使用作者推崇的文化比较法辩识出一种时间和地域都能对应上“夏王朝”的文化是没什么问题,但恐怕也只能到此,给这种文化贴上一个“夏”的标签然后说这就是信史是另一回事,这一步看来不是文化比较法能解决的,实际上作者跨出这关键一步仍然用的是文献附会假定的方法,但是被作者包装成“借助于文献记载有效地将考古材料转化上升为史料”的方法,然而书里拿出来的材料并没有这么强大的说服力。反观被他批评的都邑推定法,如果真能取得突破显然说服力要大得多,那倒真是一种“借助于文献记载有效地将考古材料转化上升为史料”的方法,何况找到都邑也并非那么“可遇不可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用都邑推定法的学者倒是比作者更加理智现实可操作地信古,这种方法在作者看来或许不那么纯粹考古学,但是方法的尴尬正突显了学科面对这个问题的困境。话又说回来,作者为什么那么执着于“重建夏代信史”是考古学应该独自背负(或负主要责任)的“学科使命”?而且那么急躁地要尽快完成“使命”?当然,作者在附录和《追迹三代》里都做了充分的解释,因为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有时代背景、民族运势的因素,但是一百年过去了,学科早就走出了刚起步的不成熟,还不能更加冷静科学开放地重新审视一下学科定位吗?这真的是不容质疑的学科使命还是作者自己背上的历史包袱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收费(616+)
  • 种类多(73+)
  • 下载速度快(527+)
  • 章节完整(205+)
  • 格式多(114+)
  • 简单(481+)
  • 超值(268+)
  • 体验还行(188+)
  • 品质不错(490+)
  • 全格式(322+)
  • 还行吧(84+)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29 04:22:0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田***珊: ( 2024-12-09 17:28:1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习***蓉: ( 2024-12-07 09:11:27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师***怡: ( 2024-12-15 11:14:5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冷***洁: ( 2024-12-08 21:14:5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曾***文: ( 2024-12-19 22:12:58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曹***雯: ( 2024-12-14 15:55:4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屠***好: ( 2024-12-15 00:50:14 )

    还行吧。

  • 网友 敖***菡: ( 2024-12-14 08:06:0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寿***芳: ( 2024-12-18 13:18:2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