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守望者·传记)伊塔洛·卡尔维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2:57

(守望者·传记)伊塔洛·卡尔维诺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守望者·传记)伊塔洛·卡尔维诺精美图片
》(守望者·传记)伊塔洛·卡尔维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守望者·传记)伊塔洛·卡尔维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526818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
  • 页数:216
  • 价格:3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2:57

寄语:

卡尔维诺传记中文版,纪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标配读物。一本书读懂卡尔维诺的文学与人生、历史与政治。知名作家赵松长序推荐。


内容简介:

这部充满灵性的传记写在卡尔维诺的人生边上,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寓言。

他的生命并非向确定性敞开,而是向提问的空间敞开。

作者用配得上卡尔维诺的轻盈笔触与节奏,在这位另类作家的文学世界与人生经历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访谈及他人的回忆等珍贵资料,对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读与解析,耐心编织其创作演变的线索与脉络,以寓言、想象、游戏、童年、历史、政治等拼图,拼出卡尔维诺的迷人形象——讲故事的人。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让-保罗·曼加纳罗(Jean-Paul Manganaro),里尔三大讲座教授,意大利作家嘉达和卡尔维诺的译者,著有关于嘉达和意大利戏剧的多篇专论,代表作品有《那不勒斯的十二个月:一张面具的梦境》和《巴洛克与工程师》。

【译者简介】

宫林林,毕业于中山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一直从事法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译有《齐达内的忧郁》《格拉迪瓦在叫您》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卡尔维诺的许多叙事性文本和批评分析文章,都产生自有关“不是又是其所是”的积极思考,产生自对于意识与无意识、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纠缠的关心。他在直截了当且有理有据地表达这些思考的同时,也在提出另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作品中或者被作品部分地解决。


如果说卡尔维诺也有他关心的事,显然,从最早的作品开始,他关心的就是证明写作具有一种单纯的力量,能够表达所有直观可感而又不能立即被理性化的东西。不过,这样的表达方式直接将叙述行为(narration)及传统的讲述故事放在了次要位置上,使二者在选择次序里处于劣势。卡尔维诺的作品里没有某种模式,有的是对经过人生体验和智性经验过滤的各种模式的模仿联(mimesis)与转换的工作。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转换的结果来看,这项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他过于频繁地列出自己的阅读清单,因而我们有必要做出提醒:在被动的文化获取的意义上,他并不依附任何一种模式。


作为孩子,他那时甚至无法判断是否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成年后,他已经不活在那个必须做出选择的时代了。这些矛盾限制了介入或决定的可能性,对矛盾的基本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卡尔维诺提出问题的方式。他对矛盾的认识不仅仅有关优柔与拖延,而且矛盾常常会重来,所以应该读一下《分成两半的子爵》和《袒露的乳房》,这类作品都选择了双重的整体结构。在孩提时代,他的与众不同未必成为一种自我孤立、特立独行、自恋表达的动机,却为到来中的话语方式提供了理由。我们姑且把这种话语方式总结为:甘于在这个“纷繁复杂又充满差异的世界里”共同栖居(co-habiter),以自身经验在这个世界里进行协同行动(co-operer)。


从表面上看,卡尔维诺的人生经历过一些大变动,说“表面”是因为事实上他自己的立足点从未改变,就像他曾数次远游,但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或为工作,或出于各种兴趣。而他的创作似乎有规律地前进着,连续跳跃几下,再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如此来来回回形成了一张网。卡尔维诺穿梭在这张网中,就好像害怕自己有东西忘了说,就好像担心自己在做选择时太过南辕北辙,尽管他的选择看起来都是斩钉截铁的。于是我们看到,经过几次跳脱之后,卡尔维诺在迟些时候回到了新现实主义的思路,这位作家走进了人生的秋季。


帕洛马尔身上集中了卡尔维诺写过的主题,仿佛预示了这是作者笔耕一生留下的谢幕之作。帕洛马尔就是那个“不可认知”所在的“空白区域”,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映像与全景在这里同时出现,并不停地将自己变成一切,将一切变成自己。卡尔维诺的写作终于丢掉了对某些形式的执念,融入世界被转变为相邻的、连续的图案后不安的和谐之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等距,它让人处在一个可以公正无私地看到全局的位置,也让人能够公平地给看到的每个部分找到存在的理由。在这个位置上,感官的感受转化为观察事物的角度。在观察中,因感受而产生的现象扭曲、精神失调或情感困惑带来的所有误解都被努力修正:云淡风轻,就是心中的这种云淡风轻,使他写出了这篇既浓郁又清淡,且意蕴深刻的文字。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错失诺奖的神秘天才、无数大咖的文学偶像,帕慕克、艾柯、莫言、王小波对其推崇备至。

★卡尔维诺传记首译中文,《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标配读物,纪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

★出人意料的另类小传,与卡尔维诺隔空对话、轻盈共舞,独辟进入其文学世界的蹊径。

★“我是我的时代里焦虑的孩子。”“我不喜欢梦境,我喜欢清醒时的幻想。”

★一堂大师文学课,展现卡尔维诺讲故事的魔力,勾勒卡尔维诺创作脉络。

寓言、童话、游戏;对历史、政治的书写;与文学传统、新现实主义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张大咖人物关系图,绘制卡尔维诺文艺坐标。

佩雷克、卡夫卡、康拉德、罗兰·巴特、费里尼、蒙塔莱、帕韦泽……

★一幅现代意大利拼贴画,放映私人回忆与时代历史的蒙太奇。

童年的苦涩记忆、无宗教信仰的世俗教育、媒体和编辑生涯、加入又退出意共的曲折经历;反法西斯斗争、布尔乔亚世界的危机、经受战争磨难的意大利、海滨小城的风景……

★中文版由知名作家赵松长序推荐。

★装帧由屡获“中国ZUI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寄往看不见的城市,寄给另一半自己。


书摘插图

做出这一选择,也是在有意维护一种伟大的意大利传统,那是短篇小说的传统,也是诗歌的传统,但不是长篇小说的传统。长篇小说这种体裁直到19世纪初才被引进欧洲大陆,引进的人中有福斯科洛这样的译者,也有曼佐尼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身处的文化,在根源上对于意大利文化的参照既不深入,也不。故事是短篇小说的一种变体,而法语中的“故事”只能部分表示这个词的意思,正如两国间的传统也有差异。由于其动词形式是“raccontare”(告诉、讲述),“racconto”带有寓言的气息,而寓言在被书写之前,首先来源于一种口头传统。这个意大利词语所包含的口头意味,在法语词汇里几乎变成了另一种意思。

事实是,卡尔维诺喜欢讲故事,他全身心投入这种寓言形式当中。可以说,他从未停止书写寓言,或者说从未放弃用一个寓言作者讲述寓言的口吻说话。他用这样的抉择回答他是否属于经典传统的(政治)问题,用葛兰西的说法,他以此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一种无论如何都始终存在于意大利文学文化中的体裁重新注入活力。卡尔维诺也用这种方式化解如何在故事面前承认那个自恋的“我”的困惑,他的说法是:“问题在于给那个在现代作家看来十分累赘的人物‘我’一个位置。”

既要制造距离,也要制造必要的精神快感,办法便是借助游戏。让·斯塔罗宾斯基在为作品集所作的精彩序言中,谈及了卡尔维诺的作品所传递的愉悦:“对叙述的痴迷是卡尔维诺作品的首要特色……所有能让他看故事的东西他都感兴趣:图画书、电影、故事书。他很快便开始给自己讲故事并且产生了跟他人交流的欲望。故事,就是彼此连接的一些时刻,是在时间的持续中展开的一些事件,它们让人物出现又消失……也就是说,是一些世界,它们跟我们的世界相似,但又与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发生在别处……读一个故事,就是暂时相信一个需要在讲述中被相信的过去;而读故事的人,那些天真地听着故事的人,因为故事的开头聚在一起,他们知道开头之后会有后来、有结局,他们屏住了呼吸——这是人们常用的说法。急切,等待,对一个假想未来的向往,缠住了这些故事爱好者。不管虚构的故事有多么不真实,故事所引发的期待却是一种真实的感受,一种混杂了失望的喜悦,它终有结束之时,却不想就这么结束,于是要求再从头讲一个故事,再多讲一个故事。人们渴望在无数错综复杂的故事里分清头绪。‘从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表达,能够繁衍出无穷尽的故事。每个故事——卡尔维诺非常清楚——都可以立刻被倾倒进所有故事当中,这样故事便永不会结束,从一个故事变成另一个故事,从一个惊喜变成另一个惊喜。”

……

卡尔维诺已经讲遍了宇宙、城堡、饭馆和城市,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做:把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也就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实现符号传递的机制解释清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界对小说形式的前景多有争论,卡尔维诺似乎想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部致力于叙事制作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卡尔维诺以作者的身份亲自登场,直接对读者以你相称:你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满足阅读的欲望,需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并找好姿势:首先,确保跟要读的书单独相处,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不要太强也不要太弱的光线;不是特别必要的事和物就不要管了,要创造出闲适,就需要有点悲观地放弃其他形式的活动;精神和身体都要投入这本书,走出书店或图书馆时要像攻克了堡垒一样。一旦完成这些操作步骤,我们便准备好了走进喜悦之中,完全就像与某人开始一段幸福的新关系。我们开始阅读,读者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是忙是闲:阅读可以在公共汽车上、小汽车上、办公桌前开始,这些情况下的姿势通常对书来说不大恭敬。因此好在自己家里读,用另外一套标准来评估一下这本刚刚买来的小说,比如书的长度、封底,这样才能终于沉浸到阅读当中,尤其是当我们不太清楚这位作者的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的时候。

与其说这是在假设读者和作者通过书建立起一种恋爱关系,不如说是在描写一种引诱与征服的关系,两个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套编码符号系统相互影响,此处的符号系统就是这本书。翻开这本书的肯定是某位接受过一定教育的读者,这时的他一定处在相对轻松的、不那么紧张的时段和环境,他肯定要循序渐进地读,当然也可以跳着读。以上就是开始阅读这本书时的大致情形,可该书接下来发生了排版错误造成的页码错乱;通往爱情的引诱关系戛然而止,而且似乎无法补救。不仅页码有错,而且这甚至不是卡尔维诺的小说,而是一位波兰作者的。可这位男性读者现在想读的就是这本书,何况他正是因为这本书才结识了女性读者。

女性读者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阅读的抱负,男性读者则没有这样的抱负。“她能说清自己的期待和拒绝,是‘一般女性读者’的升华,而且无私的热情让她自豪于女性读者的社会角色。”


媒体评论

不同于那些大张旗鼓挖掘传主人生的大传,这本小传是与卡尔维诺灵魂的共舞。

——赵松(知名作家)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他是错失诺奖的神秘天才、无数大咖的文学偶像,帕慕克、艾柯、莫言、王小波对其推崇备至。

-----------------------------------------

★卡尔维诺传记首译中文,《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标配读物,纪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 。

-----------------------------------------

★出人意料的另类小传,与卡尔维诺隔空对话、轻盈共舞,独辟进入其文学世界的蹊径。

-----------------------------------------

★“我是我的时代里焦虑的孩子。”“我不喜欢梦境,我喜欢清醒时的幻想。”

-----------------------------------------

★一堂大师文学课,展现卡尔维诺讲故事的魔力,勾勒卡尔维诺创作脉络。

寓言、童话、游戏;对历史、政治的书写;与文学传统、新现实主义错综复杂的关系……

-----------------------------------------

★一张大咖人物关系图,绘制卡尔维诺文艺坐标。

佩雷克、卡夫卡、康拉德、罗兰·巴特、费里尼、蒙塔莱、帕韦泽……

-----------------------------------------

★一幅现代意大利拼贴画,放映私人回忆与时代历史的蒙太奇。

童年的苦涩记忆、无宗教信仰的世俗教育、媒体和编辑生涯、加入又退出意共的曲折经历;反法西斯斗争、布尔乔亚世界的危机、经受战争磨难的意大利、海滨小城的风景……

-----------------------------------------

★中文版由知名作家赵松长序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寄往看不见的城市,寄给另一半自己。

=======================

【内容简介】

这部充满灵性的传记写在卡尔维诺的人生边上,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寓言。

他的生命并非向确定性敞开,而是向提问的空间敞开。

作者用配得上卡尔维诺的轻盈笔触与节奏,在这位另类作家的文学世界与人生经历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访谈及他人的回忆等珍贵资料,对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读与解析,耐心编织其创作演变的线索与脉络,以寓言、想象、游戏、童年、历史、政治等拼图,拼出卡尔维诺的迷人形象——讲故事的人。

=======================

【名人推荐】

不同于那些大张旗鼓挖掘传主人生的大传,这本小传是与卡尔维诺灵魂的共舞。

——赵松(知名作家)


精彩短评:

  • 作者:渡边 发布时间:2023-06-06 00:37:24

    篇幅不长却异常扎实的传记,作者抓到了给卡尔维诺立传的精髓:即追随卡神作品中的精神踪迹,而非日常俗世中的肉身。

  • 作者:熙微微微喂 发布时间:2023-12-11 19:46:55

    爱者自然爱之。

  • 作者:欢乐分裂 发布时间:2023-09-06 14:02:14

    非典型的传记,祛除外部事件、逸闻传言、众声回放等常见戏码,专注于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或者说毋宁说是一本精微的点评合集,写得很是深入,一看就是深度钻研卡尔维诺作品的读者;流水账式的编年传记已属审美疲劳,基于文本解读的另辟蹊径更迷人。

    以《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为抓手,分析卡尔维诺偏向诗歌而非经典叙事的创作倾向;古老道德寓言被转化为写作材料,借助童话完成作者-我、读者-他者之间的互动游戏+外部世界的断裂导致“现实主义”视野景别扩大,目光转向自然之力,两者结合重组,以想象重塑世界,启动“宇宙”秩序的重置——一个关键的创作解域时机,从激进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转向更纯粹的智性战斗,「乌力波」同盟在罗列/组合结构方面的互相影响,从此他在充溢着线条和符号的块状星云中,坚定地走向抽象。

  • 作者:cherrisom 发布时间:2024-03-10 21:41:00

    仿佛跳脱了卡尔维诺的作品

    蓦然回首

    依然还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

  • 作者:bookbug 发布时间:2023-07-16 13:34:29

    从作品角度切入和解读卡尔维诺的小说人生,很符合卡神在写作和自我之间保持的安全距离:作者的价值由作品决定。但倘若你对他作品不够熟悉,读起这类评传自然不会痛快,也找不到太多文坛八卦。不过一定会加深你的认知或理解,比如卡神早年说寓言诞生于压抑时期,是人不能清楚表达其思想时的寄情,但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仍继续写了多年寓言,多少说明其压抑不全来自历史和战事,也有更多内心和自我成分。比如卡神的文学导师原来是帕韦泽,后者生前是他小说思维的拓荒者,写完后也是最理想的第一读者,以及发表时的引路人,帕韦泽的去世不啻于卡神通往蜘蛛巢的小径突然消失。上月有幸访问意大利文学译者陈英老师,除了聊到费兰特、巴里科和薄伽丘外,陈老师说她现在最喜欢也正在译的就是帕韦泽,说他没有得到读者应有的认知和地位,这下就可以更加期待了。

  • 作者:思郁 发布时间:2023-07-19 17:32:18

    期待很高,可惜了。传记不像传记,评传不像评传,更像串联起来的卡尔维诺小说的点评。关键是,引用的太多,分析还不透彻,有点乏味。读卡尔维诺小说的乐趣都被评论家搞没了。


深度书评:

  • 原来伊塔洛•卡尔维诺是家族异类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02 22:54:47

    我读的第一本卡尔维诺是《马可瓦尔多》,在一个读书群被安利的,一起共读。读到第一句就很喜欢,“从远方吹进城里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人才会察觉得到。”读到这句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空气里的风,敏感又精灵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普通人小故事又纯真又辛酸,他写来举重若轻,笔力真好。

    接着读《分成两半的子爵》和《树上的男爵》还是很新鲜的视角,怎么有这样的想象力?好奇他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写出这样的故事。

    当拿到《伊塔洛•卡尔维诺》时,看到封面已经很开心,迷蒙轻灵,一如卡尔维诺的故事,副标题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满足我想了解卡尔维诺的好奇心。

    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古巴,后来他有本书就叫做《他来自美洲》。

    父母是在海外的意大利人,父亲是农学家,母亲是植物学家,所以他书中的植物学知识很发达,从小耳闻目染,植物记忆已刻进DNA。他的弟弟是地质学家,也在大学执教。一家子科学家,由科学和自然构成,只有他是作家,家族中的异类,打造自己的世界。想起《树上的男爵》那特异独行,坚持自我的人,难道是他夫子自道?

    作者是法国人让-保罗·曼加纳罗,法国学者,卡尔维诺著作的法语译者,他的这本《伊洛塔•卡尔维诺》与一般的传记不同,没什么文坛八卦或者亲戚朋友眼中的卡尔维诺,更象文本细读卡尔维诺,以卡尔维诺的文字来讲述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编年体传记。

    卡尔维诺自己曾说:“你们让我写写人生经历,这件事总让我觉得为难。”“我并不提供自了的生平资料,就算提供,也不是真实的,而且每次都会有变化。不过我决不会跟悠说实话,关于这一点,您倒是可以深信不疑。”哈哈哈,很卡尔维诺。

    自我与写作之间的距离,使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版图上独树一帜。

    他十二、三岁时候才感受到阅读一本书的乐趣,吉卜林、斯蒂文森、康拉德以及《木偶奇遇记》等等。还有幽默杂志和电影,“这些阅读为贯穿卡尔维诺的创作的幽默与奇思妙想奠定了基础。”他和费里尼是同时期的人,他1974年为费里尼的一郭剧本合集写了前言《一个观众的自传》。

    1943年,他初试创作。探讨真实一直是他作品中的核心,有时候以怪诞的方式出现。

    书中附赠的明信片上写着:收件地址:看不见的城市,收件人:另一半自己。

    这很卡尔维诺。

  • “我始终渴望着别处”

    作者:赵松 发布时间:2023-06-26 13:47:37

    “我始终渴望着别处”(代序)

    赵松

    在卡尔维诺那部极富想象力和穿越感的《宇宙奇趣》里,我重读最多的是那篇《恐龙》。其中有个很耐人寻味的场景,那是在恐龙灭绝很久以后,不死的Qfwfq化身为幸存的恐龙,遇到了新兴物种——新人。没见过恐龙的新人跟恐龙打招呼,结果把他吓得落荒而逃。最后他被追上了,这些无拘无束的新人只是想问路。他们跟慌乱的他开玩笑:“好像你见到了恐龙似的!”有人还严肃地说:“这可不是玩笑,你可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

    这个场景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如此突兀、诡异、搞笑,令人不安和尴尬,又隐含着某种象征意味。说实话,我很难不去联想卡尔维诺在写下这个小说时怀着怎样复杂的感觉。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恐龙》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寓言。尽管当时他早已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作为小说探索之路上真正的远行者,他很清楚,在多数人眼中,他的精神与文学的世界始终都是遥远而又陌生的,或许,就像那个幸存到新人时代的恐龙,人们看到他,却不知道他是异类。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结尾:恐龙跟新人生活在一起,经历了各种故事,但最后还是逃掉了。一方面或许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恐龙)的灭绝是一部非常宏大的史诗,无论结局怎样都可以为那一段的辉煌而骄傲!这些傻瓜能懂什么?”另一方面或许因为,他曾遇到的那个有恐龙血缘的姑娘为他生了个儿子。他偷偷去看望了那个男孩,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场景:

    他好奇地看着我,问:“你是谁?”

    “谁也不是!”我说,“你呢?你知道你是谁吗?”

    “真怪,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新人!”

    我想听到的正是这话!我抚摸着他的头,说:“好样的!”然后就走开了。

    我穿越山谷与平原,到了一个地方的火车站,乘上火车,混入人群之中。

    我猜,这个男孩,或许就是卡尔维诺为自己写下的那些作品而塑造的象征体,是某种妥协与融合的产物,而他也很清楚,“卡尔维诺”,无论走到哪里,都注定是众人眼中的陌生人,就像新人眼中的恐龙。

    ***

    我是在收到法国人让-保罗·曼加纳罗所著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译稿之后,再次重读了《恐龙》的。随后在看卡尔维诺生平年表时,我就在琢磨,卡尔维诺的传记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呢?看看他的大事记——生于古巴,长在意大利,在“二战”期间加入意共,参与过媒体工作,做过出版,幸遇伯乐兼引路人帕韦泽(意大利重要作家),退出意共,后来还曾隐居巴黎,与著名的先锋文学团体“乌力波”过从密切,晚年又生活在罗马……单是这些内容,放在当代著名的欧美传记作家们手里,肯定能写出厚达上千页的传记。

    我喜欢读作家的传记,尤其是欧美人写的那些厚重如砖的大部头。不过,我有个坏习惯,就是从来不会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读完它们,而是喜欢随意翻看,遇到有意思的就读下去,觉得无趣了就放下,过段时日还会再翻开。另外,我还有个恶作剧式的喜好,就是在家里的书架上,我从来都不会把那些传记跟传主的作品放在一起,相反,我会尽量让这两种书离得远远的,就好像要是把它们搁在一起的话,那些传记就会对那些作品产生不良的影响似的。

    这种人为的距离感,直观地反映出我的态度:我从不会把传记视为通往文学作品的有效路径。我倾向于认为,那些传记虽能让我更为全面地了解作家生平所历、时代环境、社会风气与思潮、人际关系等,但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其实帮助并不大。非但如此,有时可能还会误导读者,把日常生活中的传主等同于那个写作的人。在我看来,即使那些怀着巨大野心要让伟大作家的人生世界与创作历程纤毫毕现的大部头传记,如不能激发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重返传主的文学世界,那么最终都难免成为真正的障碍。

    此外,对于传记作品,我还有个基本的判断标准:要是我在作者行文中感觉不到对作品的热爱和足够的敏感,要是他在谈及传主作品时做不到如数家珍、独具慧眼、深入浅出,那么不管他们写出的传记多么有名、多么厚重,我都会毫不客气地打个叉。

    ***

    卡尔维诺的作品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这一点基本上已得到公认。正如他本人在《监票人的一天》的作者注中所说,他的作品中“思考多于事实”,几乎从不会让自传成分有孔而入。

    在正文仅九万字左右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写小说的人,讲故事的人》开篇处,曼加纳罗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其实是为这部传记定下了基调。智慧、思考多于事实,不让自传成分有孔而入。这些关键点所意味的显然并不只是卡尔维诺作品本身的特质,还表明了曼加纳罗的构思前提:他不会采取那种试图通过揭密作者生活来呈现作品根源的传记方式,而只会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这部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和传主精神世界的入口。

    作为卡尔维诺作品的法语译者和资深的意大利现代文学研究者,曼加纳罗无疑清楚,自己在写的虽是一部卡尔维诺评传,但它需要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他的行文应是与卡尔维诺的作品和精神世界深度共鸣的结果,他的所有解析都应是扎根于文学深处的,而不是依托理论的。换句话说,他的写作不能是冷眼旁观式的,而应是与卡尔维诺作品默契共舞的;他的语言只能是渗透式的,能自如出入卡尔维诺文学世界的。唯有如此,这本评传才能成立。

    说到底,从他的行文节奏与质感就可以知道,与其说他写的是本卡尔维诺评传,不如说是他与卡尔维诺进行的一场漫长的隔空对话。他深知在这样一场独特对话中所能发生的是什么——他就像探险家那样,独自深入卡尔维诺的文学世界,像考古学家那样,勘探挖掘与卡尔维诺的写作艺术和精神之火密切相关的那些深藏的细节、线索及脉络,同时还需要时刻保持克制……他知道,最终能给予这部薄薄的作品以真正鉴定的,只能是那些跟他一样深爱卡尔维诺作品的人。

    ***

    从开始创作那一天起,我就把写作看成是紧张地跟随大脑那闪电般的动作,在相距遥远的时间与地点之间捕捉并建立联系。因为我爱好冒险,爱好童话,我总想找到某种东西代表内心的力量,代表大脑里的活动。我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形象上,寄托在由形象产生的想象上。当然我很清楚,只要这种想象尚未变成语言,便谈不上是文学作品。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成功都在于他们找到了文字表述。这可能通过一闪念而实现,但一般说来需要耐心地选择‘恰当的词语’,铸成字字经过推敲的句子。句子的声音要谐调,概念要清楚,含义要深邃。我深信写散文与写诗并无两样,不管写什么,都应找到那唯一的、既富于含义又简明扼要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表达方式。

    卡尔维诺的这段夫子自道中,隐含了曼加纳罗写这部评传的方法论来源。他要做的就是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发现“大脑那闪电般的动作”,同时还要深入体会并玩味“一闪念”和那“一般说来”的规律到底是如何呈现在不同作品里的。也正因如此,对于传记作家们通常会大书特书的卡尔维诺与其充满科学气息的父母和家庭的关系,曼加纳罗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对于卡尔维诺在青年时代做出重大抉择——成为作家——这个关键事件也只给了极为节制的笔墨。因为他要尽快引领读者进入卡尔维诺的文学和精神世界,而不是日常生活。

    曼加纳罗始终在耐心细致地追寻与辨析卡尔维诺的写作演变的线索和脉络,并适时做出敏锐的判断。比如在谈及卡尔维诺早期作品演变的征兆时,他就点明:“从某些方面来说,卡尔维诺的写作也是对电影再现手法反思的结果。而电影带给他的,正是他一直在阅读中找寻的那种‘乐趣’,那种对奇迹的期待……”再比如,在探究卡尔维诺早期作品《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与“荷马式的单曲独唱”结构的关系时,曼加纳罗郑重指出:“卡尔维诺从一开始写作就偏爱一种更近似于诗歌而不是经典叙事的结构,其特点是用口头表达的时间组织故事的发展。”

    而在说到卡尔维诺开始从新现实主义路线向新的创作路径转变时,曼加纳罗的判断尤为精准:

    于是,世界被组织为一种明晰、愉悦的几何形态,迷失其中是一桩乐事,因为我们知道,在演出结束的地方我们会再次相逢。而且,这大概也是卡尔维诺作品的一大特色,即在某些时刻,他懂得并且愿意离开现实主义的领地,将内容做某种抽象化处理,以此作为表达方式,去丈量那些没有边际的领域……尽管那种不真实的效果似乎仅仅是散落的、片段的、不连贯的。

    在很大程度上,上述判断应是源自他对卡尔维诺自己关于当年创作转变期的困境所进行的反思表述的理解:

    我看到自己不可能与周围险峻陡峭、如同灰浆的世界协调一致得就像我自己就在其中一样,也不可能与那些有着一种深沉的活跃性的颜色、如同喊叫或者大笑一般的裂口协调一致。尽管想方设法在我和事物之间放入词语,但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包裹它们。因为我的所有词语都是生硬的,都刚刚切削出来:说出它们就好比放下许多石块一般。

    我们在不经意间看到,“尝试表达的不同可能最终成就了卡尔维诺的写作。但在找出那些可能性之前,他也要一次次走进写作的绝境”,随即就看到卡尔维诺所说的“到现在也是这样,每一次(经常)不明白某些事情时,我便会本能地生出一种希望,但愿它重新来一次,让我再次什么也不明白,让我再次拥有在一瞬间找到又失去的那种不同的智慧”(《在你说“喂”之前》)。说实话,我们已很难不对曼加纳罗产生充分的信任了,他已把握到了卡尔维诺的文学精神脉搏。

    ***

    有时候,我觉得我站在了错误的一边,我应该跟鱼、乌鸦、蚂蚁站在一起。我乐于看到人类只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也许人类正在自我毁灭。而我,到那一刻,我会到另一边去:跟蚂蚁站在一起,或者跟随便什么站在一起……除了粉身碎骨,不会有别的下场。

    这段话出自卡尔维诺早期作品《波河青年》里的人物纳尼恩之口。当曼加纳罗让我们关注到这段话时,其实我们很难不去联想到卡尔维诺对人类世界的反思和悲观态度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但是,或许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面对异常沉重与残酷的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卡尔维诺的文学价值观所发生的重要改变。正像他在《美国讲稿》的第一篇《轻逸》中所表述的:“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随后他还写道:“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要把自己有关轻的想法描写出来并列举出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这是很困难的,只好无休止地、无结果地去进行探索。”

    无疑,从卡尔维诺的文学理想和创作成果来看,在现代作家中几乎找不到相似的参照对象。如果我们把绝大多数现代作家看作陆地动物或海洋动物,那卡尔维诺就是空中飞鸟,是各种各样的飞鸟,而非某一种,因为他在每一部作品中所展现的飞翔方式、技艺和状态都是那样不同,以至于在他下一部作品出现之前,没有人能猜到它将会以何种方式飞起。他要创造一个属于轻逸的世界,用以回应那个无比沉重、随时都在石化的现实世界,最重要的是揭示从中跳脱的各种可能。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精神和艺术的游戏,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游戏始终让我们与真实拉开距离并敞开通往真实的路径”。

    曼加纳罗对此做出的深入解析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领会,在卡尔维诺的写作实践中,“游戏”意味着什么:

    对于卡尔维诺来说,游戏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他不断在纸页上构造着游戏与幻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写作本身开拓成了游戏与幻觉。比如,他所构造出的风景,他的焦点随着俯视和仰视逐渐发生的变化,他不时流露的不真实感,以及人物在由碎片构成的风景——我们要尽量看得仔细——之内的功能,都时常让人想到一个孩子在搭建方方正正的积木,而且,他特别喜欢让小火车和轨道在风景中迂回穿梭。他还会在其中添一些小木块和木头做的小士兵[他借此避开所有金属装配玩具(Meccano),因为金属的坚硬排斥新形式的创造],其中一些部署方式(dispositifs)或许会让我们相信,想象力在他的生命里曾是可供游戏的知识。

    但是,为了避免读者误把卡尔维诺对游戏性的强调理解为某种纯形式主义的追求,曼加纳罗还不失时机地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探讨真实是一个核心观念。”那么,这个“真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最好的解释是卡尔维诺在《昏暗中》里写的那段话:“世界不是全景式敞开的,而是加密过的。隐匿起来的东西不是要遮掩自己(内脏,秘密),而是想要被发现(痕迹,宝藏)。”换句话说,卡尔维诺所追求的“真实”,并非如实呈现,而是在面对被遮蔽、隐匿的世界时,通过解密和发现来达到的。正如他在《作为欲望表现的文学》中所说的:“文学就是寻找一本被深埋起来的书,这本书将改变已知书本的价值;文学就是努力去发现或发明不可靠的新文本。”

    ***

    这部评传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卡尔维诺后期重要作品《帕洛马尔》的探讨与分析。曼加纳罗认为:

    (帕洛马尔)这个理想人物身上集中了卡尔维诺作品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他是个反英雄的人物,但在遇到任何精神上的考验时总是敢于直接面对,他的内心单纯如马可瓦尔多和柯西莫,且处在社会的绝对边缘地带,因此他几乎跟卡尔维诺笔下的所有人物一样,身上都有些卡尔维诺本人的影子。帕洛马尔是对卡尔维诺全部创作的告慰。是的,他看上去云淡风轻,也就是说,他出奇地轻盈,且站在一个格外高的地方向下看——与帕洛马尔这个有所指涉的名字相称,也让人想到美国帕洛马尔山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帕洛马尔心怀忧虑但平静从容,他阅尽世界的记忆、此刻的经验、未来的可能。他一半在地,一半在天,大地将所有需要解决的难题、所有关于宇宙的疑问都塞给了他,没有日夜之分的天空不再是逃逸的去处,而是归宿。

    在这段异常动人的解析之后,他认为:

    卡尔维诺对组合结构的迷恋依旧。但在写《帕洛马尔》时,他对结构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他似乎经常忘记要做组合的游戏,全身心投入以写作来沉思的崇高活动中去。当作者投入这样的特殊时刻,他就找回了自己并忠于自己,不管是自己的欲望还是自己的状态。他召集一些元素来一步步完成最后的观察,这些元素的特性就是再日常不过,它们是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任何形式都可能包含的。而恰恰因为这些形式是常见的甚至随意的,才比其他形式更适合用来制造组合。被组合在一起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简单的观察记录,并且归属于一个共同的意义,那就是它们的独特形式。

    他甚至认为,在《帕洛马尔》中,“卡尔维诺的写作终于丢掉了对某些形式的执念,融入世界被转变为相邻的、连续的图案后不安的和谐之中”。当然,也正是在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传记作者的曼加纳罗多少误会了卡尔维诺“对某些形式的执念”,如果他是小说家,恐怕就不会这样说了,他就会理解,对于卡尔维诺这样伟大的作家来说,这种“执念”如果像是“作茧自缚”,那么其目的显然是羽化成蝶,而非固执其中。

    ***

    耐心地跟随曼加纳罗的笔触进入卡尔维诺的文学世界的进程曲折而又微妙。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展现并不是全景式的,而是不断开启绽放式的。这个过程很像穿行在无尽的热带雨林里,时而幽深微暗,时而天光乍现,既有无数奇异植物缠绕交织,亦有令人惊艳的飞禽走兽不时突现,更有很多溪流深潭沼泽交错其中……与曼加纳罗那细致入微、启人深思的解析相伴随的,不仅是这本小书带给我们的那种越读越慢、越读越厚的感觉,还有让人时不时想要重回卡尔维诺作品里再看个究竟的冲动。

    曼加纳罗不仅对卡尔维诺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其语言特质也有精辟的观点,比如在谈及以听觉为题材写的“最美的故事之一”《国王在听》时,他这样写道:

    卡尔维诺极少像这样将诗歌般的写作倾注在他的对象上:他用写作翻遍了每一个可能产生感觉的角落。写作的种种机制被转化为情感(émotion)和情动(affect),情的浓度形成的各种组合正如一条条路径,一条条被抛往不同方向的线条,它们被某种句法、某种语言捕获后又再次被抛出。这种语言,我们若要说它清晰,不如说它透明,因为它让藏在词语背后的东西、由词语揭示的东西不断闪现在我们的感受中。

    对于卡尔维诺作为作家的超凡特质,他也有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卡尔维诺从来都不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而这在当时意大利文化界是非常罕见的。尽管我们通常会对那些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近乎本能的自负或习惯性的自我感觉良好持宽容态度,但也还是难免像他们的同时代人那样报以某种嘲讽的眼光:其作品可嘉,但其人可憎。我们只有在看过曼加纳罗对卡尔维诺这种品质的深入分析之后才会明白,一个作家能清醒地保持“自我与写作之间的这种距离”有多么难能可贵,“这种距离有时会引起不适,但通常是一种讽刺的距离,至少能培养出一种非常鲜活的幽默感”,“使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版图上独树一帜”。

    归根到底,曼加纳罗其实非常清楚,卡尔维诺能有如此状态主要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在意自己于日常世界里的在场状态或者说存在感,而是“始终渴望着别处”。他真正在意的,是他赖以创建那个文学世界、促使他思考的词语:

    我并不崇尚插叙,也可以说我喜爱直线,希望直线能无限延长,好让读者捕捉不到我。我希望我能像箭一样射向远方,消逝在地平线之外,让我飞行的轨迹无限延伸。或者说,如果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那么我将用许多直线线段设计我的行迹,依靠这些短小的线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绕过各种障碍。(《美国讲稿》)

    在这部评传中,曼加纳罗还有一个特点很值得注意——他尽可能少地引用卡尔维诺的朋友、亲人的回忆或评论,也很少引用其他作家或评论家的评论。也就是说,他并不想借助丰富多样的他者信息来营造什么客观判断的语境,他竭尽所能要做到的,就是独自面对卡尔维诺的文学与精神世界。或许在他看来,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卡尔维诺读者,都注定是要独自面对那个广阔、幽深而又神秘的世界的,而他在这部小书里所要做的,就是平静而又深情地提供某些深入抵达的体验,同时还能提示更多的可能。他做到了。

    2023年3月25日于上海

    ———————————————

    (刊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6月23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399+)
  • 图文清晰(130+)
  • 内容齐全(375+)
  • 少量广告(121+)
  • 小说多(218+)
  • 体验满分(277+)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22 07:25:4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23:54:19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通***蕊: ( 2024-12-20 06:02:5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冯***卉: ( 2024-12-21 11:55:44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焦***山: ( 2024-12-24 04:10:37 )

    不错。。。。。

  • 网友 后***之: ( 2024-12-09 02:37:5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孙***美: ( 2024-12-08 01:55:1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石***致: ( 2024-12-12 17:03:2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饶***丽: ( 2024-12-30 18:10:4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孔***旋: ( 2024-12-15 22:35:4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家***丝: ( 2024-12-23 03:35:05 )

    好6666666

  • 网友 晏***媛: ( 2024-12-18 19:07:51 )

    够人性化!

  • 网友 居***南: ( 2025-01-06 16:36:2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