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云海 -自我心理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58

自我心理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自我心理学精美图片
》自我心理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自我心理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345537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6
  • 页数:391
  • 价格:5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58

内容简介: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本书包括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自我形成理论;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对斯皮茨理论的总体评价;玛勒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码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对玛勒理论的总体评价;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雅克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心理学理论;雅克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对雅克布森理论的总体评价。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

第二章 自我形成理论

第三章 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

第四章 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

第五章 对斯皮茨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玛勒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七章 玛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第八章 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

第九章 对玛勒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十章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十一章 雅可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心理学理论

第十二章 雅可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

第十三章 对雅可布林理论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郭本禹,安徽肥西人,1964年生,心理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2000年始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和《心理研究》编委。主持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有20多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专著、编著、译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等3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外国心理学家评传》、《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等9套大型丛书。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奖”,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郭慧,女,1984年生,安徽合肥人,南京师范大学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硕士,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有精神分析、文化心理学等。

王东,男,安徽肥东人,197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现任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专职教师,主要担任心理学史、心理健康等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校青年基金项目以及繁荣与科学发展等科研项目,先后在南京晓庄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上发表论文数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自我心理学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自我心理学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自我心理学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本书包括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自我形成理论;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对斯皮茨理论的总体评价;玛勒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码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对玛勒理论的总体评价;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雅克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心理学理论;雅克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对雅克布森理论的总体评价。


精彩短评:

  • 作者:二口塘 发布时间:2020-06-27 00:33:04

    作为从业者,读此书,应该能提升整体行业认知格局。但又有几点不得不说

    1.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情远比英美日复杂,以此类发达国家做对标,大概率重蹈汽车工业专家们烙下的陷阱。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经济体更不足挂齿。笔者增加巴西来做对照分析更佳。

    2.借领袖的话说,当今世界,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估计,当不能脱离不断加强的大国竞争来看。所以未来十年的城市化率,线性提升至70%,只怕是一厢情愿!

    3.长期看人口,中国总和生育率只会小于等于1.5,人口拐点很快到来。这一点,作者有保留的一笔带过了。

    4.中国之大世所罕见,分为十个不同的区域,分别研究地产形势都不为过。所以,请勿随意拿来即用,保持敬畏,不断学习当属上策。

  • 作者:L, 发布时间:2015-06-26 14:28:55

    传记真是一个新领域~读传记很有意思哇~

  • 作者:爆仔 发布时间:2019-04-04 16:28:09

    已购

  • 作者:Umimoon 发布时间:2022-10-12 02:59:36

    必修读物。其实对Ida Tarbell到底是如何扳倒standard oil还挺好奇的,但看完之后只能说写的太走马观花……有点太长太臭,讲了很多有的没的,抓不到终点;ida tarbell没有一个很强的heroine形象(虽然我们老师讲的形象还是挺好的哈)就比较失望吧

  • 作者:瓜子仁 发布时间:2024-01-25 14:43:45

    有点太简要了。刚熟悉了人名,这人就写完了。

  • 作者:支离破碎 发布时间:2010-03-24 20:42:14

    比动画版好得多。不是说好看,是我喜欢那种一根筋的叙事,没有为了动画观众而画蛇添足的有的没的。而且动画那画风和这书的狂草插图怎么比?怎么比?话说回来,为什么兔子会跟一群食肉动物一伙……


深度书评:

  • 工具与心灵,哪个才是图画的隐秘

    作者:Laura 发布时间:2020-12-30 04:30:17

    伍迪艾伦曾经站出来反对将黑白电影染成彩色,大卫霍克尼对这位品位不俗的好莱坞知识分子导演也一点没客气,说:这实际上是文物保管员的立场,而不是艺术家的。一个艺术家偷取一切,还会把偷来的东西改头换面。

    大卫霍克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也是在世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画家,下面这幅《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在2018年拍出了9031.25万美元,折合6.26亿人民币

    大卫霍克尼 《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1972年

    很多人知道大卫霍克尼,是因为他在73岁拥有了一台iPad后开始乐此不疲地用它画画并发给朋友,这位艺术家喜欢高饱和度的衣着,画里也经常洋溢着热烈的颜色,经常笑嘻嘻的,爱泳池,爱拼贴,作品几乎涵盖一切媒体。这本《图画史》,是他和朋友马丁盖福德的谈话录。

    《图画史》封面

    对于普通人,画家还是有点神秘的,我们除了会夸哟画得可真像,其他就词穷,我们总想问画家你们这都画的是啥,干嘛要这么画,这么画怎么就好了。但总还是不知从何问起,于是答案也总是一言难尽。

    大卫霍克尼以一种理工男的坦诚,在这本书里从技法和工具为线索,画家如何在二维画面转述所见。他们如何一步步从古代洞穴到电脑屏幕,发明出一个有一个的新方法。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作为艺术家,感性总是高于理性,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生平,更多看到的是充沛的感情和创造力,而《图画史》这本书告诉我们,尽管艺术家可能并不想让我们知道,但他们除了富有激情,更是理性的学习者和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狂热追求者。

    一幅图画可以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技术的展示

    早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人们就发现了透视关系,这成为文艺复兴最大的成就。虽然米开朗基罗对于透视表示不屑,说那纯属耽误功夫,但他依然在西斯廷教堂展示了惊人的技艺。礼拜堂的拱顶是内凹状的,但图画本身却是平的,我们肉眼所见《最后的审判》中先知约拿向后仰靠的动作,而画面部分的墙壁曲面实际上却是向前突出的。

    米开朗基罗 《先知约拿》1508-1512年,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罗马,壁画

    14世纪初,达芬奇就画出了蒙娜丽莎,这是最早融入阴影的肖像画之一,面部被神奇地照亮,鼻底的阴影,从颧骨到下颌骨的柔和过度非比寻常,类似照片才能达到的效果,正视这幅作品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她的微笑之所以显得神秘的原因,这是一张看后会长久萦绕在心的脸。

    达芬奇 《蒙娜丽莎》约1503-1519年 布上油画

    长久盯着蒙娜丽莎这张光影均衡分布的脸,想到今日万千女性每天乐此不疲地给自己脸上打高光打阴影的纯熟手法,达芬奇若是复活,一定也会觉得这都是继承了他衣钵的师妹。

    颜料和帆布的结合对于描绘肌肤来说是巨大的成功,甚至有句流传甚广的话讲:“油画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画肉”,以此为基础出现了提香和他的追随者委拉斯开兹,伦勃朗。

    提香 《花神》1515-1517年

    艺术家的创作都是灵光闪现妙手偶得吗?

    你永远想象不到他们有多努力

    凡爱克的工作室就像米高梅影片公司,里面不但有戏装,假发,甲胄,吊灯,假人模特,而他那些细如毫发的描绘,极有可能使用了镜子和透镜等光学仪器。

    扬凡爱克《凡德佩勒主座祭坛画》1436年 木板油画

    而卡拉瓦乔发明了好莱坞式的灯光效果,并且通过透镜和镜子,观察真实世界在平面上的投影,从而大大增加了画作的逼真性。

    卡拉瓦乔《朱迪斯割下霍洛弗尔尼的头》,1599年 布上油画

    晚了几十年的维米尔的进步在于,他终于走出卡拉瓦乔的黑暗背景,呈现了阳光下的世界,这是因为他与能够制造出全欧洲最高质量镜头的少数几个人,只隔着几条街。

    约翰内斯 维米尔《小街》1658年 布上油画

    图画史的早期,所有的发展背后都有技术的革新,就连印象派的出现,都跟软管油画颜料的发明息息相关,因为画家终于可以走出房间去描绘大自然,这又是技术在起作用。

    技术的演进,是否会终结绘画呢?

    相机问世以来,之前画家对技术使用的遮遮掩掩一下土崩瓦解,照片似乎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取代绘画,几乎就成为了现实的真相,就使得绘画陷入窘境。

    而印象派的横空出世,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真实

    人们看到提香鲁本斯的肉体,丢勒的兔子,觉得真实已经无法超越,而到了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就在学院派占据主流地位的时候,笔触又重新回到了画面中,对比学院派画中少女牛奶般的肤质,我们就会明白马奈及其同伴们反对的是什么,他们赢得了这场生动绘画对阵枯燥绘画的战争

    莫奈的天空美极了,因为他画出了云的运动;

    梵高借鉴了日本画的技法,在肖像画中运用强烈的颜色,不仅为画作制造了近乎物理性的冲击力,而且利用饱和的色彩搭配营造了空间感;

    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更加深刻,他考虑的是观看者的运动,在他的画中你可以同时看见人物的前胸和后背。因此他的话是属于记忆的图画,运动的图画。

    绘画是一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照片上每一部分都处于同一时刻,画却不是这样,这就是照片不经看的原因,

    英国画家吕西安佛洛依德给大卫霍克尼画肖像,一共画了四个月,大卫霍克尼一动不动地坐着超过100小时,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说:佛洛依德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支配狂,这位擅于画人像裸体的著名画家,还不止一次放过英国女王鸽子,最后勉为其难给女王画了一张巴掌大的小画。屁股做出茧子的霍克尼说:他让我足足坐了120个小时,因此你能在这张画中看见所有这些个小时一层层堆叠在哪儿,这就是为什么它比一张照片要有意味得多。

    的确,看到画上霍克尼的那张脸,你确实能明白120个小时干坐着带来的感受

    吕西安 弗洛伊德 《大卫 霍克尼》2002年,布上油画

    中国有句古话:手,眼和心是画好画的三个要素,霍克尼觉得这句话精确至极,就像维米尔用的技法跟当时的很多画家都一样,但他就是画的比那些人好。而比维米尔更伟大的伦勃朗,他赋予人物面部的内容比在他之前,自他以后任何一个画家都多,因为他看到的比别人多,这不是用相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与心灵有关。

    伦勃朗《犹太新娘》1665-1669年,布上油画

    伦勃朗《犹太的新娘》,梵高说愿意用十年的生命换取我继续坐在这张画前两周

    大卫霍克尼对于卡拉瓦乔,维米尔绘画中使用工具的看法,至今也只是一种猜测。就算理解了一种工具,也说明不了他如何能创造神奇。因为设备和技术永远不是艺术最深处的秘密。虽然可能并不是最恰当的。《图画史》提供了一条了解绘画史的线索和把手,让我们明白手,眼,心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共鸣。

  • (转)王伟忠:眷村是个小中国

    作者:一个小标点 发布时间:2019-08-29 19:28:11

    转自:

    http://www.taiwan.cn/tsh/zxyd/smtw/201111/t20111123_2175134.htm

    王伟忠:眷村是个小中国

    时间:2011-11-23 15:57   来源:中国台湾网

      王伟忠,1957年生,祖籍北京。 

      他被台湾综艺圈称为“综艺教父”。自打入行进入综艺圈,他便一手引领台湾综艺圈的风潮,由他捧红的艺人多不胜数,由他打造的王牌节目一个接一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超级星光大道》《王牌大贱谍》《国光帮帮忙》…… 

      他把这样的成功归于自己来自眷村。在如今人人见他皆要恭敬地叫一声“伟忠哥”的时代,眷村里那些老前辈们一声声“小伟忠、小王八蛋”的笑骂,会让他格外开心。 

      在眷村里长大,从眷村出发,王伟忠对这个环境充满着眷恋的情感。为此,他整整“追”了赖声川两年,和他吃饭、聊天,不断地向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两年后,《宝岛一村》终于出炉。 

      这部舞台剧感动了无数的人。第一代的眷村人抱着导演痛哭流涕,“你演出了我的生命”;第二代的眷村人说,“看得我如醉如痴,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哭得抽泣,泪还没干又破涕而笑,还没笑完又哭将起来”(林青霞);从未经历过眷村的第三代、本省人和大陆人,同样被故事深深打动,然后带着感触和好奇开始了解这些过往的故事。 

      《宝岛一村》融合了族群,也联系了两岸。也许因为那种思乡的伤痛,和面对生活的挣扎与欢笑,是所有人心里共通的情感。 

      《宝岛一村》就像台湾数百个眷村一样,终究抵抗不了时代的流程,它被拆掉了。 

      他们拆掉它的土墙砖瓦,拆不掉我们共同的回忆。您看,台湾第一代的眷村人凋零了,有我们这一代来说故事;我们多么希望这个属于民族的故事,能够在中国人的社会里面,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至于我父母的事,我也带回来说给老家人听了。 

      不过到最后,我们还是得说一声:宝岛一村,再见。 

      ——王伟忠 

      许戈辉:在大陆走了几个城市以后,《宝岛一村》来到北京。你一直以北京人自居,到北京演出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王伟忠:个人意义当然不一样。1949年我父母是从北平的南苑机场跟着国民党部队撤退到青岛的,然后到了台湾,住在嘉义眷村。所以这故事从北平出去,再回到北京,对我个人来讲当然意义不一样。尤其是我父亲现在过世了,这故事里面有个角色是影射我父亲的,到最后他讲了一番话,是这个戏的一种精神,所以我的感触很多。 

      1949年,20岁的王志刚在北京西城的胡同里碰到了总是出门替兄弟收租的16岁姑娘孙绍琴,然后,他爱上了她;然后,他开始追她。 

      他会苦苦哀求自己的班长和战友,在自己和女友经过的时候齐齐向他敬礼,说“班长好!”;他会在等待她的时候帅气地靠在胡同的墙上,刻意地拽拽那条紧系在颈上的白围巾——那条由美国空军降落伞改造而成的白围巾,是那时人人为之惊叹和艳羡的标志。他们约会,穿过长长的胡同去戏院看戏——到如今,77岁的孙绍琴仍常常凝望着台北家中墙上挂着的北平旧地图,在地图上摩出那条从西城胡同到红楼戏院的路来。她对儿子说:“你爸爸就是在这条路上,骗了我。” 

      1949年,王志刚带着未婚妻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往台湾。他们被分派住进了台湾嘉义市建国二村一间用土墙和篱笆搭建的临时棚户,大小只有6坪(约19.8平方米),屋顶只有一层石棉瓦,挡不住风吹雨打,一下大雨屋里就内涝。王志刚的军衔只够领来一份口粮,为着一家三口得以果腹,孙绍琴便做了家乡的食品摆在门口叫卖——那时候,眷村的主妇们都如此撑起自家的生计。 

      女儿降生了,儿子降生了;退出联合国了,“总统”去世了——王志刚和孙绍琴待在台湾眷村的日子,开始比在北京的日子还长了。 

      许戈辉:妈妈有没有后悔、抱怨过,说当年怎么16岁就跟着爸爸糊里糊涂地跑了? 

      王伟忠:那时候他们两人在北京的西城,水大院胡同那边认识。当时我爸爸是空军——最初是学徒,出来后当空军,才不到20岁。那时候在北平说是空军还得了啊。空军有很多种,我妈就问我爸:你是开飞机的?开……的。后来发觉不是开飞机,是开发电机、开车的。他靠半唬半就哄到了我妈。后来因为内战要撤退,我爸要带我妈走。我姥姥怎么可能让我妈走?十几岁的丫头,不可能让走,我爸爸就跟我奶奶去了我姥姥家。 

      许戈辉:那时候还没结婚? 

      王伟忠:没结婚。我爸跟我奶奶、我六爷去她们家说项。我奶奶跟我姥姥讲,我有一双眼睛,您有一双眼睛,我们都看着小孩,我一定会把你女儿当我女儿带的。我姥姥听到这句话就说,闺女给你带走,然后带着我爸、我妈去跟所有街坊邻居讲一遍,说我家闺女不是跑的,是真的嫁人了,虽然因为时局乱没有明媒正娶,但是是真的嫁人了,这样讲了一圈。我妈跟我姥姥讲,你不要担心,我去台湾玩玩,很快就回来。 

      这戏里面有一段——我们把很多故事凑在一起,可真实的状况是,我妈再见我姥姥,我姥姥第一句话就跟她说,你真会玩啊,一玩玩40年。 

      和话剧《宝岛一村》里一样,王志刚和孙绍琴的台湾生活,也是从到宝岛后与来自天南地北的邻居们共度第一个春节开始的。 

      眷村里汇聚着来自各地的人们,他们共享着同一种生活。王伟忠至今仍记得村口一棵大榕树,树下有操着各种乡音的老人散坐,放学后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穿过低矮的平房,屋顶上炊烟袅袅。做好晚饭的妈妈们将晚饭端出来与邻居共享,这些夹杂着大陆各地特色的菜肴,恐怕正是眷村孩子们对于“故乡”最初的直接感受。 

      大杂院似的生活给王伟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看来,眷村是大人们的难民营,对孩子们来说却是儿童乐园——那种天南地北的融汇,让孩子们得到了别样的意趣。但生活并不仅仅是童蒙,这种无法设防的大杂院也更让他看到了百态人生。正是这些故事成了他创作的源头,他把这些人这些事通通搬上了舞台。比如以他父亲为原型的老赵,比如以他深爱的女大大为原型的朱太太…… 

      许戈辉:为什么叫女大大? 

      王伟忠:天津人叫大大其实就是大伯。因为我们管她先生叫大大,他太太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叫,就跟着叫女大大,她也接受了。我女大大是乡下人,讲话比较粗俗、比较实在,很好玩。他们两个常吵架,从年轻开始就一直做家计来养孩子,卖过杏仁茶,卖过烧饼,也卖过类似肉夹馍的东西,也卖过阳春面,到最后也卖过冰镇酸梅汤。

    许戈辉: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去蹭吃蹭喝? 

      王伟忠:对对对,骗吃骗喝。女大大对我特别好,没事就骂我:“小伟忠,小王八蛋,吃饱没有?”她做包子,包子铺在我们菜市场,所以大家都吃她的包子,很有名。他们两个一吵架,你买仨她给你五个,有时候会忘记数了,一边吵架就给包子。台湾这几年讲眷村文化,到处去拍台湾美食,女大大就是台湾眷村文化的一个代表。这故事我讲给赖老师听,在《宝岛一村》里面把它转变成另外一个台湾太太的故事,两个融在了一起。 

      许戈辉:但是你们真的在戏里发包子,这包子是女大大做的吗? 

      王伟忠:是。在嘉义演出,谢幕完了我们发包子,包子是我大大自己做的。我大大还活着,八十几岁的老太太,身体好得不得了。现在已经是第二代跟第三代在做包子了,她那天晚上自己做,第二天我去看她——我们在嘉义演两场,第一天演出她看完了,第二天我去看她,她看到我就骂:“你个王八蛋,小伟忠,昨天晚上做两千多个包子,你把我累死呀你。” 

      许戈辉:戏里还有一个情节,“老总统”死了,一个老兵说,谁带我们回家呀!这个有生活原型吗? 

      王伟忠:有,1949年来的这拨人都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四年成功”。有这么一个口号,所以大家都在等,等着“老总统”把他们带回家乡去。 

      那时候的眷村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房子,就那样搭起来的,也没有地基。很多人都不买家具,我一个杨妈妈就从来没买过床。很多人早上起来就把棉被捆好,随时准备走。那个杨妈妈十年之后才架床,一边架床一边哭,知道可能回不去了。 

      许戈辉:什么样的契机让她觉得回不去了? 

      王伟忠:1949年到1959年,时局变化,就慢慢地觉得机会比较渺茫了。本来充满了希望,结果机会渺茫,再后来慢慢麻木了,两边的距离越来越远。1975年蒋介石过世,4月5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早上起来,眷村的气氛就不太对,我妈在床上哭,说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他们觉得没有希望了,那时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蒋介石。 

      许戈辉:小时候你也一直觉得“我们不会在这久留,我们是要回去的”吗? 

      王伟忠:其实我们这一代没有那么强烈,小孩没有那么忧国忧民,只有一点感觉。那时候写文章都会写,明年我们会把“国旗”插回南京紫金山头……什么文章最后都要写这么一段,写我们家小狗长大也会写这个。那时候做综艺节目也是一样,两个人聊聊天、唱唱歌,唱“爱国歌曲”。到我长大有一段时间还有这样子的节目。 

      据统计,1946年台湾人口仅有610万,而稍后的1950年却激增为745万。为了解决新增的150万以上的居民所带来的居住问题,“政府”兴建房屋、安排宿舍,并将新居民加以群聚于一定范围,这便成为了现在所知的眷村。 

      当王伟忠决定拍摄有关眷村的片子,带着工作人员走访了台湾各地较具规模的眷村时,才发现所有的眷村都和他的“建国二村”有着相似的形貌。村口的大榕树永远是母亲们喂养孩子的地方,也是男人们交流各种情报、讨论“大事件”的场所;当少年们逐渐长大,开始带回女朋友时,那棵大榕树下也是妈妈婆婆们在安静地待两人走过后,立刻开始叽叽喳喳的地方。竹篱笆绝对是住户间相互隔离的主流用品,孩子们从竹篱笆间穿来穿去地嬉闹,有邮递员来了,只要在门口喊一声,就会从篱笆的洞眼里伸出手来把信拿进去。 

      那是一个极为热闹而贫瘠的地方。 

      破屋薄瓦,连家具都是最简单的藤制品;人们辛苦地求生,小小的村落里一切自力更生。母亲们兴办各样的手工作坊,父亲们在赚取家用外,也负责在儿女生长后于房前屋后兴添砖瓦、增加房间。 

      王伟忠还记录过父亲的一次发明试验。老王心灵手巧,觉得眷村的公共厕所不方便,便自己动手做了“抽水马桶”。他在自家院里挖开洞,层层铺上木炭、石灰、石头等过滤物,然后在末端接上水管,一直拉到村头的小水沟里。这次试验受到了全村父亲们的关注,等一切完成后,老王请大家多多喝水、上厕所,以试验马桶的效果。然而几个小时后,排出的污物却臭得所有人皱眉,半个月后更臭遍了整个村子,整个活动宣告失败。 

      许戈辉:你在眷村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王伟忠:就是那种大杂院,房子栉比鳞次。我们小时候喝奶都不是喝一个妈妈的奶,谁有奶就喝谁的奶。吃饭也是一样,到四川妈妈家吃饭,到湖南妈妈家吃饭,跑来跑去的。 

      许戈辉:大人会经常给你们讲以前的故事? 

      王伟忠:对,我们挨完揍就在旁边等着,大人就讲——大人爱串门——讲那些大陆的事。我们就听,觉得特别有趣。 

      许戈辉:你当初也在眷村里追女孩子? 

      王伟忠:我们不追村子里的女孩子,《宝岛一村》里也有讲,因为村里的女孩太熟了。虽然村里的女孩长得漂亮,因为都是从大陆各省来的,所以有很多漂亮女孩,像林青霞也是眷村的,但是我们不追自己村子里的。 

      父母也希望你能够交远一点,那样搞不好以后能比较有出息,如果大家老扭在一起,那还是待在眷村里面。父母希望你能够往外发展。像我,南部小孩,高中以前也没谈过恋爱。我是到台北上大学之后,才开始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花花草草。 

      许戈辉:在谈恋爱问题上,眷村孩子和村外孩子的交往有没有什么…… 

      王伟忠:没有什么大问题。像我太太就是标标准准的基隆人,本省人,外省人和台湾人结婚的很多,没什么大问题。 

      许戈辉:家庭也没有什么反对? 

      王伟忠:很少。

    许戈辉:但在剧里有这样的情节,两个人因为这个分手。 

      王伟忠:因为国民党在接收了台湾以后,1947年发生过“二二八”惨案。

      那时候台湾刚刚从日本人手上光复,由国民党接收的时候,老百姓都摇旗,欢迎国民政府回来。但在1947年,因为一些军民之间的不协调、冲突,还有语言等各方面的问题,造成了惨案,也造成了所谓台湾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间感情上的隔阂。这个隔阂一直到今天还有这么一点,必须大家都去互相体谅,去做融合。 

      无数回不了家乡的人们所暂居的眷村成了下一代的“家乡”,但在陈水扁执政期间,眷村开始被一个个拆掉。即将被拆除的村落成了一代人永恒的回忆。王伟忠开始跟推土机赛跑,试图保存眷村记忆,他把母亲住了一辈子的嘉义建国二村画了下来。 

      除此之外,搞电视的他还拿起了摄像机,拍摄了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在母亲节那一天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母亲;他出版了《伟忠姐姐的眷村菜》,希望让眷村文化流传得更远、更久;他制作了长达54集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让整个台湾一起陷入了回忆,引起了台湾的收视狂潮。 

      这还不够。在电视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深知“电视是速食文化”,只有把眷村的故事凝固在舞台上,眷村才能真正进入台湾人的文化记忆,于是才有了《宝岛一村》。舞台演绎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是无数眷村人的故事,甚至也是被一条海峡隔开的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故事。 

      许戈辉:眷村这种文化,对你日后的发展、对你的性格为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伟忠:眷村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看到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太多亲情、爱情、友情之间的事情,这丰富了我的人生,对我以后做电视节目、做任何创作都非常有帮助。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目的,创作如果有目的,那没有达到那个目的的话,你所有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如果你做一个创作,只是一直都很热忱地想讲这个事情,到最后也许会出来很多种结果,每一种结果对你来讲都是不期而遇的,也蛮好。 

      许戈辉: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往往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才能比较成功地走到一定的位置上,然后他的境界开始转变,再说我不那么在意目的,我享受的是过程。 

      王伟忠:讲得非常有道理。可是对我来讲,对我们南部眷村的小孩来讲,我们小时候是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在台湾,电视行业还是非常不得了的行业,是最高的一个行业,我们能到电视台是很了不起的事。 

      所以我为什么那么拼命,大学二年级就到电视台打工,当小助理,打杂赚学费;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看到的都是明星,开心得不得了,可以一天不睡觉地干活,反正我什么都没有。因为没有,有一点你就开心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提出和平统一对台方针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措施,相继提出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原则,而蒋经国则提出“三不”(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但在老兵的强烈呼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返乡省亲运动在岛内展开,使两岸探亲问题成为台湾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1987年11月2日,蒋经国为“向历史作交待”,宣布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于是,王伟忠有了陪伴母亲返回北京的机会。 

      王伟忠:1988年我到北京左家庄看我姥姥。我是从新加坡进来的,我妈比我提前一个礼拜进来。本来我没有计划那么早来,但怕我妈进来之后一个人孤单,就从新加坡进来了。到左家庄之后,我敲门,里面我妈喊:“谁啊?”我说“儿子”,我妈吓一跳。开门看见我姥姥坐在炕上,我腿就软了。 

      许戈辉:你根本没见过你姥姥? 

      王伟忠:我看过照片,“姥姥”对我们来讲就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本来刚去的时候,1949年到1952年还互相有通信,1952年之后就完全断了。到后来我们都不知道她还在不在,太久了。 

      后来因为探亲联络上,那张泛黄的照片才鲜活回来。所以看着姥姥坐在炕上,我腿就软了,那就是亲人。腿软是很难解释的一件事,后来我自己拍纪录片——1989年,我带了一群老兵从琉球(日本冲绳)坐探亲船回上海,船进上海,我先下船去拍亲人,转头再看每一个下船的老兵腿也是软的。 

      他们有莫名其妙的委屈。他们那时候都是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了,跟孩子一样地嚎哭。可是很可惜,我们拍了这么多东西,带回台湾过海关的时候被压坏了,到现在也不知道跑哪去了。我那个探亲团是1989年的事。 

      虽然一直自称“北京人”的王伟忠直到1988年才终于到了北京,但他对这个城市却一点没有生疏感。那一年的7月,还留着长发的王伟忠骑着自行车、斜挎个摄像机满城乱晃,既有一点外来人的好奇,却也像久离故土的孩子重新回了家乡。他说自己跟舅舅长得很像,第一眼看到舅舅时,他竟误以为那是他哥哥。亲缘瞬间联系了彼此。 

      他也看到了一向坚强的母亲在姥姥面前仿佛突然变回了当年16岁的小姑娘。 

      在北京,王伟忠陪着母亲四处游走,去前门、去大栅栏,吃炒肝、切糕,喝豆汁;但对孙绍琴来说,故乡的滋味固然让人沉醉,却“怎么什么味道都跟当年不一样了?”她只能使劲使劲地哭。 

      对她来说,“家”已经成了千里之外那个海岛上的另一个地方。她所居住了40年的眷村,才寄托了她最多的感情。当眷村开始拆除后,她一趟趟地拉着女儿和儿子回到废墟里,走动着、摸索着,直到突然在残垣断壁里找到自己的“家”——她曾经生儿育女、艰难生存并一天一天老去的地方。 

      当初那个把她“骗”来台湾的人已经不在了。她让儿子拆下了旧屋的蓝色门牌“建国二村民国路四巷25号”,并把它贴在新屋的墙上,“为的是爸爸的魂魄,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许戈辉:在你女儿这一辈人身上,还有这种眷村情结吗? 

      王伟忠:本来我一开始做眷村的时候,拍了一个叫《伟忠妈妈的眷村》的纪录片。这纪录片只是拍给自己的后代慢慢看的,别人写族谱都是用笔写,我们干影音的就用影像,让孩子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来到台湾的。 

      拍完之后在电视上播,引起了很大的回响,我就开始做关于眷村接下来的所有计划。我的女儿,我带她回眷村,让她看到眷村怎么拆,让她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在眷村快拆的时候——这个戏里也有演——做了一顿最后的大年夜饭,大家都在巷子里,我们在上面唱歌,下面的人在吃点心。这个年夜饭吃完,没有两三个月眷村就拆了。

    许戈辉:当眷村和眷村情结不复存在的时候,你觉得是喜还是忧,是好事还是坏事? 

      王伟忠:我在戏的最后说,第一代的眷村人凋零了,有我们这代来说故事,我们希望这个民族的故事能够世世代代地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传下去。这是我们的希望,但能不能做到不得而知。 

      许戈辉:戏上演了之后,你观察到观众得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比如台湾人怎么看,大陆人怎么看,眷村人又怎么看? 

      王伟忠:对眷村人来讲,看了之后会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长大的过程都差不多。对其他族群的人来讲——其实我觉得族群之间要完成互相融合,一定要了解对方族群成长的故事。很多本省朋友看了之后才发觉,原来你们这种所谓的国民党后代,也不都是咬着金汤匙出来,每一个人都过得很权势的。 

      跟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这些人住在眷村里,守着严格的军队等级,拿着部队分发的粮票领口粮过活;本省人们住在眷村外,说着他们听不懂的闽南语,过得比他们更加一贫如洗。双方都不了解对方,又因为“二二八事件”,台湾本省人对这些外来者充满了戒备和仇视——但人心,总能相通的。 

      王伟忠的眷村里,第一个走出村门跟本省人打上了交道的便是他父亲。那是1950年,村里有人过世,却没有人敢出去买棺材。20来岁的王志刚便奋勇地骑了自行车出去了,这一趟,不但买回了棺材,还交到了第一个本省人朋友。这一交就是一辈子,那位朋友过世时,葬礼是老王操办的;老王过世时,睡的棺木是这位朋友家送的。这实在不失为一段族群交融的佳话。 

      孩子们更是不受禁忌的束缚,早早地就开始了和本省同学的来往,虽然数量不多,却没有长辈间的紧张和敌对,只感慨于朋友家中的贫瘠,作业也只在条凳上写。另一种交融则源于那些嫁进眷村的本省女人们,比如《宝岛一村》里融合了女大大故事的朱太太。她听不懂钱奶奶那一口天津话,也对那番说着“我家、我老家……”的黯然神伤似懂非懂,但这些都并不妨碍她后来做得一手好天津包子,并在这个“外省人”的世界里扎下根来。 

      眷村的存在也许本是族群隔离的标识,但相互的了解和交融,却并不会因为隔离而停歇。 

      许戈辉:他们曾经对你们是这样的印象? 

      王伟忠:会呀,因为他对你不了解,看了之后才说,原来你们小时候也这么苦,你们也这样过日子。如果国共两边要互相了解、和平相处,也该去看看对方的故事。 

      我们也看看那个时候大陆的故事,大陆也看看台湾那个时候的故事,相互会比较了解。小时候,我们会说大陆在吃观音土,大陆会说台湾吃香蕉皮。都吃香蕉皮,那香蕉到哪儿去了? 

      因为一些因素而互相不了解,隔阂越来越大。所以透过戏剧,透过音乐,透过任何的文艺表演,族群之间才会互相了解对方的故事。那种融合才真正很好,而不是高官出来讲“你们和好吧,握手吧”。不是,要靠这些东西而融在一起。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383+)
  • 经典(116+)
  • 服务好(158+)
  • 全格式(370+)
  • 还行吧(248+)
  • txt(400+)
  • 少量广告(232+)
  • 无广告(216+)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24 20:37:2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堵***格: ( 2024-12-20 15:05:14 )

    OK,还可以

  • 网友 堵***洁: ( 2024-12-22 23:36:17 )

    好用,支持

  • 网友 寿***芳: ( 2024-12-31 13:20:0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蓬***之: ( 2024-12-24 20:25:37 )

    好棒good

  • 网友 曾***玉: ( 2025-01-05 10:18:4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冯***卉: ( 2025-01-04 18:47:2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居***南: ( 2024-12-13 23:18:5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马***偲: ( 2024-12-31 21:07:1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