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精美图片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41304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5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9:1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灰色的彼得潘 发布时间:2021-04-20 11:22:54

    小时候买了两套,第一套是这个,另一套是少一些的大长篇,但也有二十多本一小盒了,数不清带给小学时候的我多少快乐时光了。。

  • 作者:亚洲铜 发布时间:2016-02-16 15:43:35

    在2016年的一场春雨中买来读完,感动于一本杂志的传统和那么多鲜活的采访故事,让我第一次觉得在中国,记者这个行当不应当是青春饭。

  • 作者:Franklif1 发布时间:2022-06-04 05:24:21

    @2022-03-03 21:56:45 @2022-06-04 05:24:21 @2022-03-03 21:56:45

  • 作者:梦里梦里梦~ 发布时间:2021-02-18 15:58:57

    写的不太易懂

  • 作者:我在毕业季纷飞 发布时间:2023-06-05 14:12:40

    不会再买的书。

  • 作者:法萊詩蒂 发布时间:2021-12-21 20:52:37

    还是有装订的问题,以及有些人物明显长相相似


深度书评:

  • 【转】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序、再版序、增订版序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7-08 23:50:40

    包括中国、朝鲜、蒙古、印度、伊斯兰以及日本在内的东方社会的课题,是我们首先必须提到的现实问题。本书中,我试图通过法的历史来分析,作为东方社会主体的中国社会,迄今有过什么样的课题,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并正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昭和二十三年(1948)以来的最近数年间,我一直在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东方法制史课程。这期间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构想,这就是本书的前身;而与权威主义相关的各种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我并不想仅仅就东方的法作单一的考察,东方的法的独特地位通过与西方的法作比较,也是能够加以探究的(其例可见原田教授《罗马法的原理》,请参照)。此外,我还考虑,无论东、西方的法是同是异,我们都可以从东方发掘出有助于进行法的体系比较的资料,以便加深对法的本质的理解。中国社会还有很多混杂在一般谚语里的法律谚语,以之与德国、法国的法律谚语作对比研究,想必是有价值的吧。故本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法律谚语。

    我最初的研究论文发表于昭和四年(1929),是有关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自那时以来笔者所发表的各种研究的要点,基本上都被本书吸收,放置在各章节之中。在本书的构成中占居主要位置的,则是笔者近来所写有关中国农村家族及行会(guild)的研究报告。本书是笔者以往研究的全面总结。这些研究中,有不少地方得益于中田博士的指教,对于博士长久以来所给予的热心指导,由衷感激之情难以抑制,因此我想将本书敬献给博士。

    有关东方乃至中国的法制史研究,学界积累的成果不多,较之日本、西方法制史的研究相对滞后,今后可以开拓的领域还很宽广,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还很多。如今我答应撰写所谓概说性著作,有如要采摘青涩未熟的果实一样,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任务。然而在我国,迄今为止,还只有浅井教授在距今约半个世纪之前出版过一本概说书,该书与其说是对法和社会进行分析,不如说是以制度框架作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它与各位中国学者的著作一样,与我所追求的目标还相距太远。我致力于消除这种差距,同时,拟通过在整体上展示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为开始新的研究作准备,而不想使本书仅成为我以往研究的总结报告或一部单纯的概说书。

    本书卷首载有斯坦因探险队在敦煌发现的唐永徽令(从今年算起,此令恰好在1300年前制定公布)残卷的插图。插图所依据的照片,乃有劳于白鸟清教授去年为我从英国博物馆弄到手的,当时还取得了博物馆当局的出版许可,值今日本书印行,谨向白鸟教授及博物馆当局致以谢意。

    昭和二十六年(1951)十二月二十八日

    再版序

    谈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革命思想,不能无视17世纪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没有致力于统治权力的正当化,也没有使自己的良心屈服于权力,而是远承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统治体制及支持这一体制的儒家流派持批判的态度。正是那个朱子学剔除了孟子革命思想的精髓,并为现实的统治体制提供了稳固的保障。但是读了他的著作,我感到他的法思想中具有《孟子》等书中未能见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对之在法史学视野下进行考察和处理,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做得很不充分的,有鉴于此,我想略说两句,权充再版序。黄宗羲认为,法之得以为法,首先就在于法是“为天下人民的法”这一点。对他来说,为当权者肆意统治服务的法,乃是“非法之法”——他否定这样的法。

    他说:“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因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也就是说,他把法的价值标准明确地放在“为天下人民的法”这一点上。他还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他又指出,即使是非法之法,那些迂腐的学者却因其为祖法之故,以为不应改变。不仅在法的理论方面,而且在法的实践问题上,他都清楚地表明了对非法之法进行抗争的态度。他的思想,可以说有复古的一面,但同时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尽管黄宗羲的思想在清末得到高度评价,但因其深刻批判当权者之故,在他死后即受到禁压。在专制主义制度下,“人民的自由反而是法的敌人”(中田博士),确实是如此。另外,他的思想与当时普遍的农奴解放运动(参照本书第八章)也是相对应的。在这种意义上,他的思想具有现实性。对法有最终决定权的通常是统治者,虽说如此,对于被统治者保卫并试图扩大自己的支配领域——这样一种现实的力量,却也不能评价过低。如果说力量的对抗在社会意义上是“权利”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它也是法的变动亦即法的历史的社会基础。

    值此再版,就大学讲课时所补充的实例部分,对本书或多或少有所订补。凡订补之处,无论正文还是注释,原则上都以“[补]”作为标示。初版问世不久,就得到间野潜龙氏的指点和激励(《史林》第35卷第3号,昭和二十七年[1952]十月),后来又相继从多位先生那里得到同样的教益,使我的好几处疏误也因之得到纠正。谨记于此,以表感谢之意。

    昭和三十年(1955)六月二十七日

    增订版序

    本书的构想形成于昭和二十三年(1948),三年之后初版问世。其后即使有些方面需要修订,也只作了部分的订补,其订补部分以“[补]”字作为标示。这个增订版仍然仿效以前的做法。只是鉴于今日研究的进展情况,仅仅作这样的订补已不能令人满足。因此,这次决定出增订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增订。

    第一个方面的增订是增加了有关村落法及占有保护的两个补章。对于我来说,这是准备提出的新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增加了有关土地改革法和新婚姻法的两个补章。历史不仅仅存在于过去的岁月里,现在和未来也都将融入历史的发展中。我对历史的观察,是与现在联系在一起的,毋宁说是以现在为出发点而面向未来。因此若将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置之度外,就不能对中国历史,对中国独具特色的法的历史,作完整的把握。实际上,对中国的过去,是要联系新中国的变革也就是对过去的否定中,才能够理解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修订增补,也还不够全面。比如在初版时的文章中,有“近来”、“近年”、“今日”之类的用语,时过境迁,今日已只能写作“革命前夜”了。类似这样的失于修订之处,特别恳求能得到宽容。另外,我一直在修订以往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加上新稿,题名为《中国法制史研究》,最近已公开出版了三册。其第一册为“刑法编”(昭和三十四年三月出版),第二册为“土地法、交易法编”(昭和三十五年三月出版),第三册为“奴隶、农奴法及家族村落法编”(昭和三十七年三月出版)。预定收录于第四册的,以“法和习惯编”(律令格式及其他)、“法和道德编”(包括法意识、道德意识的变迁)等两编为主。敬请读者留意的是,为避烦杂,本书在参考文献中提及这些著作时,原则上只注记“参照增订版序、一、二、三或四”,当出现这样的注记时,即指上记各册中相关的章。

    在这个增订版中,作为增加的图版,有伯希和新近在敦煌发现的唐律残卷(则天武后时代,巴黎国民图书馆藏)及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的解放奴隶文书(英国博物馆藏,东洋文库原版)。前者承蒙内藤教授惠允,依据其论文采入,后者则依据拙著。

    昭和三十七年(1962)十一月十五日

  • 《论语新绎》序论

    作者:后浪 发布时间:2018-09-06 10:38:07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岁。

    他幼年孤苦,但从小就爱好学问。当时鲁国虽然不强,但文化气息却极浓厚,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早已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他长大后想学以致用,曾做过管理粮食账目和牛羊畜牧的小官,也做过鲁国的小司空、大司寇,负责农工、司法行政的职务,但时间都不长。后来他离开鲁国,游历齐、宋、卫、曹、郑、陈、蔡、楚等国,看看是否能被任用,以便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可惜道术不同,事与愿违,他在经历几次危难之后,不得不又回到鲁国:一方面整理文献,从事著述,修订《诗》《书》,编次礼乐,撰写《春秋》;一方面开创私学,广收门徒,以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主张有教无类,顾及因材施教,不但重视学识的充实,而且也注意品德的陶冶。他的学生前后一共有三千人之多,杰出的有七十二人。因此,他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典籍。虽然全书只有一万五千多字,但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孔子的思想学说,并且得到很多关于为人处世、求学做事的宝贵教训。这些教训两千多年来只要是读书人,甚至是不识字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可以说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奉为治国修身的圭臬。尤其从宋代朱熹以后更是家传户诵,成为我国人人必读的文化遗产。即使到了今天科学文明日新月异,但《论语》这部书仍然历万古而常新,不失其时代意义。有人说它是我们国人的“圣经”,实在很有道理。

    《论语》这部书的命名,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有“论纂”“编撰”的意思,“语”是语言,指孔子所说的话。许慎《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一书,有孔子的直言,也有他与弟子及时人的论难之语,因此,也可以说,“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

    《论语》固然不是孔子亲自编撰的,但也不可能是某一个弟子所编撰的。因为它集合很多片断的篇章而成,前后篇章的排列次序往往没有什么关连和道理,文字和内容也有些重复的地方。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弟子各有记录,后来才汇编成书的缘故。但究竟是哪些弟子所编撰,却无法确定。另外,从《泰伯篇》第一章等篇章看来,《论语》中不但有孔子弟子的记录,而且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曾子、有子,甚至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都可能是某些篇章的记录者。据柳宗元《论语辨》的推断,最后编定《论语》的人,应该是曾子的学生。

    我们可以这样说:《论语》这部书,在春秋末期已由孔子弟子开始记录,但到编辑成书时,却已是战国时代的初期了。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州八角廊的汉墓中,发现的《论语》竹简残本,虽然研究者对其著成年代的看法颇不一致,但认定它成于战国至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五四年)之间,则不成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可以说已大致成形了。

    《论语》传到汉朝时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篇数、篇目和编次都不尽相同,文字也有一些差异。西汉末年,汉成帝的师傅安昌侯张禹把《鲁论语》和《齐论语》融合为一,删去《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二篇,篇目则以《鲁论语》为依据,号《张侯论》。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以至我们今天通行的《论语》本子,基本上都以此为依据。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主,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作《论语注》;此后,魏代何晏的《论语集解》,梁代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书在注释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是阅读《论语》时,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南宋著名的词人辛稼轩曾有《读语孟二首》:

    (一)

    道言不死真成妄,佛语无生更转诬。

    要识死生真道理,须凭邹鲁圣人儒。

    (二)

    屏去佛经与道书,只将语孟味真腴。

    出门俯仰见天地,日月光中行坦途。

    把《论语》《孟子》比成太阳和月亮,可见他对《论语》《孟子》之推崇备至。他的这些话,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可是,我对佛经与道书的看法,却与稼轩不一样。我一向认为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尤其是《论语》《老子》《六祖坛经》三书,更是想认识我国历史文化的人不能不读的三本“圣经”。大体而言,《论语》教读书人如何进德修业,《老子》教统治者如何清静无为,《六祖坛经》则教万方俗众如何明心见性。我以为这三本“圣经”,它们说教的对象,代表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代表三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但它们为人揭示安身立命之方,则无不同。因此很久以来,我早就想为此“人生三书”作一些推阐评述的工作,还曾经用稼轩韵写过这样的一首七绝:

    圣经何必分先后,大道从来不可诬。

    我自瓣香三教在,参禅学老更崇儒。

    因为有此信念,所以我在一九八○年前后,曾应《台湾新生报》石永贵社长之邀,以白话译解《论语》全书,在该报连载,后由该报出版,书名即定为《白话论语》。由于得到当时台湾省政府及若干县市政府的推广,作为社会公益书刊发行,几年间竟然印行近百版之多。到了一九八三年秋,还由台北市政府将拙著与辜鸿铭英译的《论语》,合编印成《论语中英文合订本》,分送台北市各国际观光旅馆,供旅客参阅。我虽然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版税,但作为该书的译解者,仍然觉得受到莫大的鼓励,因而更坚定了我要完成译解“人生三书”的想法。

    不过,从一九八○年代中期起,我因为参与中正大学文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后来又出国长期在海外讲学,工作过于繁忙,这个愿望不得不中途停辍。一直到一九九九年秋,自香港退休返台,才又提笔继续这“人生三书”的撰写工作。

    首先,我修订《白话论语》一书,增订后易名为《论语新绎》,交给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发行,并曾作两首诗来表达我当时的愿望:

    (一)

    向来我亦圣为师,论道参禅未是痴。

    最爱春衣已裁就,冠童舞雩咏归时。

    (二)

    敢言译解费功夫,但愿人人识正途。

    忠恕终归仁一字,请从平淡契真吾。

    我认为要译解“人生三书”,当然应该先从《论语》开始;要重新阐述《论语》的道理,当然要先从读懂《论语》、明白它的文字开始。

    《论语》是语录体,对古人来说,虽然明白如话,但对现代一般人来说,毕竟已是两千年前的古语,并非人人所能阅读。即使有前人的注解,但同样是文言,对一般读者不一定有多少帮助。所以用白话把它译注出来,这种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不但《论语》如此,《老子》《六祖坛经》如此,恐怕还有很多其他的古书,也需要如此。

    我用白话译注《论语》这部书,就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译文力求浅白,注文力求简明,同时采用直译的方式,尽量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译成白话,希望读者不但能了解原文的大意,而且能明白每字每句的意义,借以提升初学者阅读古书的能力。例如《为政篇》第四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假使要求简练,可以译为“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但我却直译成“我十又五岁就有志于求学”。目的就是在于使读者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明白意义。

    当然,书中有少数不易直译或不便直译的地方,只好采用简译或其他的方式。例如《为政篇》第五章“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几句话,直译应是:“死了,埋葬他们依照礼制,祭祀他们依照礼制。”但为了照顾全文不致过于累赘,所以改译成书中现在的样子。又如《为政篇》第二十二章“大车无,小车无”这两句话,实在不易直译,所以只好先译为“就好像大车子没有,小车子没有”,然后加注来补充说明和的读音和意义。书中引用《诗》《书》等古书的地方,也都用这个办法。像这类没有直译的篇章,为数并不多。

    其次,对于历来有歧说异义的字句,通常采用其中一种比较可取的说法,直接译成白话,不另说明。例如《为政篇》第十六章“斯害也已”这句话,有人(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把它译成:“(这种)祸害就可以消灭了。”这是把“也已”的“已”,看做动词,作“止”解。事实上,《论语》书中如“好学也已”等句,“也已”都作语气词用,而且多作句末助词,以加强语气,本来就是《论语》的特色,所以我不赞成上述的那种解释,译文自然也就采用了另一种说法,但在译文后并不加注说明,以免旁枝蔓延增加篇幅。通常只有在译文采用的说法,和原文的字面意义有所出入,或担心初学者不懂,或跟现代的用法不同时,才会另外加注补充说明。例如《学而篇》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我在译文中采用“三”为虚指、表示“多次”的说法,所以才特别加注解释。基本上这本书的译注,是以“直译”为主,以“注释”为辅。

    在“注释”和“直译”之外,为了帮助读者更能了解书中各篇各章的旨趣,在每一篇之前都有介绍全篇的提要内容,而在每一章之后则另加“新绎”,对其字句的音义、写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后的含意等等,作种种不同的补充说明。少数例外,例如《学而篇》第一章对每一字句的析论,例如《微子篇》第七章对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的解说,它们都有示例的作用,也有比较完整详细的说明。

    另外,因为时代观念的不同,书中有些篇章恐怕难免会引起一些读者的误会。像《泰伯篇》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阳货篇》第二十二章“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第二十五章“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这些话大概都会有人表示异议。我觉得读书原来就不可以辞害意,也不应该以今律古,所以这种地方,除了在“新绎”中稍作提示、说明之外,都不多加解说,希望读者自己去神领意会。

    最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时作对照之用,笔者特地根据朱彝尊《孔子弟子考》、姜可久《四书人物辑略》、诸桥辙次《论语人物考》以及历来各种孔子年谱资料,新撰《孔子年表简编》一种,作为本书的附录。所谓“简编”,就是不求周全的意思,目的不过是方便读者对照参考而已。它也像本书的其他部分,我都曾做了多次的修订和改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想书中一定还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希望读者多多指教,以便修订时改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136+)
  • 好评(631+)
  • 差评(143+)
  • 超值(195+)
  • 目录完整(539+)
  • 二星好评(251+)
  • mobi(224+)
  • 引人入胜(245+)
  • 无多页(523+)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 2024-12-12 10:56:18 )

    五星好评

  • 网友 沈***松: ( 2024-12-09 05:43:0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谢***灵: ( 2025-01-06 01:30:5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曹***雯: ( 2024-12-07 10:28:2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宫***玉: ( 2024-12-25 14:58:13 )

    我说完了。

  • 网友 訾***晴: ( 2024-12-15 02:24:4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汪***豪: ( 2024-12-30 23:37:4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郗***兰: ( 2024-12-27 02:36:3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游***钰: ( 2025-01-05 21:30:4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后***之: ( 2025-01-01 18:49:0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田***珊: ( 2024-12-12 22:07:2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孙***夏: ( 2024-12-19 14:54:1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习***蓉: ( 2024-12-21 15:17:06 )

    品相完美

  • 网友 康***溪: ( 2024-12-16 16:51:09 )

    强烈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