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中级)考前冲刺3000题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中级)考前冲刺3000题精美图片
》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中级)考前冲刺3000题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中级)考前冲刺3000题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328311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268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3:38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欢乐分裂 发布时间:2020-05-10 17:31:41

    作家李沧东呈现给读者的丰富与饱满、卑微与苍凉、燃烧与毁灭,完全不输执导作品的力道,每篇小说都值得改编为可看性很强的电影,在老练自如的叙事转圜中可触摸到其某些电影的痕迹与线索——无论作为短篇小说集还是剧本改编备用,都足够优秀。以描摹底层小人物为主,再微渺的个体存在都难以抹去政治气候的熏染与影响,南北对峙、赤色流、光州运动、民主化推进、西化历程,无一不在社会各方角落烙有深刻印记,个体命运随之改变,家庭面临分崩迁徙,在时代惊雷洪流中——“我们这一代所有的承诺都已经死去了。”多个故事都提及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与超现实无关,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环境、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我们疯狂繁殖并苟延残喘,我们支离破碎并谙熟不幸。《战利品》于性和死之间蒙太奇,泛起无限惊惧与绝望。

  • 作者:绿色心情 发布时间:2024-03-24 02:49:17

    找回一块心灵底色的拼图

  • 作者:溼骨䦥蛞蝓 发布时间:2022-04-22 13:02:11

    差强人意。

  • 作者:安。诺茜の 发布时间:2017-03-14 11:25:01

    属于案例讲解类,还算实用,但不是很全面,适用3岁前心理育儿

  • 作者:于是就 发布时间:2011-01-24 21:26:45

    图书馆的一个快乐下午

  • 作者:采花大豆 发布时间:2022-09-28 08:51:46

    小故事集,道理也都是人尽皆知的浅显论点


深度书评:

  • 庶民的灵魂

    作者:戒逋 发布时间:2020-06-04 20:11:09

    很久没有遇到让我这么迫不及待想写点什么的书了。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于199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波兰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度。有一个词叫作“波兰自由人民”,我初听十分疑惑,还以为是个反讽。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标志——奥斯维辛、卡廷惨案、华沙起义,都是对自由彻彻底底的毁灭,波兰多次被列强瓜分的惨痛记忆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但同样是这个国度,诞生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诞生了导演波兰斯基和他的《钢琴家》,也诞生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包括英勇的流亡诗人米沃什,沉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等,托卡尔丘克是第五位。

    (图源自后浪文章《关于波兰文学的全景式漫谈》,链接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40828024/)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是不可能诞生这么多伟大的思想的。

    而波兰又怎能例外?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面为我们展示的,是我从未深切体会过的另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

    自下而上的,

    我称其为“

    庶民的自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为我们构建的,奇妙的“庶民”世界。

    01 关于书名

    什么是太古?什么是其他时间?相信大家在看到书名时会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太古”的表面含义是一个普通村落的地名,是小说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但既然后接“其他时间”,很明显“太古”也有时间的含义,译者易丽君解释为“

    时间的始祖”,

    如同我们熟知的“太古宙”。

    更大的困惑在于“其他时间”,世界上难道不是只有一种时间,它从古到今绵延不绝,上面布满了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的各种刻度吗?

    莫非是相对论里面的“相对时间”?差矣,这显然不是一部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这里的时间,最直观的理解就是“

    当下

    ”,像一个晚会,报幕人说“下面把舞台交给xx”,就到了这个人的表演(在小说中就是出场)时间。当然这种理解无疑是肤浅的,我认为它的深层含义,是宇宙万物由于在“时间”(按:经典物理学的概念)中的不同展开方式而具有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节奏”,人、

    动物、植物等等众生都在各自的节奏中运转着。而在不同的人之间,“时间”的差异又体现为不同人生经历和生命阶段带来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体验”,

    即对时间的感受。

    世间万物都有哪些不同的生命节奏呢?我们按物质性渐弱、精神性递增的顺序(静物、植物、动物、人、天使)来逐一体察。

    02 静物时间

    书中有一节为“米霞的小咖啡磨的时间”,是静物生命节奏的集中呈现。作者是这样开始的:

    人们以为他们比动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艰难。动物觉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艰难。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艰难。而物品总是坚持着保持在一种状态。这坚持是比任何别的生存方式都更艰难的生存方式。

    一方面,作者笔下的万物都有其生命;另一方面,作者又相信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的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说是他想出了小咖啡磨,他只是

    想到了存在于时间之外的那种东西。”

    理念世界的静止与现象世界的流变形成强烈反差,使小咖啡磨在后者中保持固定状态显得尤为不易。因为本身没有能动性,咖啡磨的生命节奏便取决于“

    那些抚摸过它的手都对它寄予过的无限深情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小咖啡磨

    小咖啡磨的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它不仅是静物的缩影,也是整个“无机世界”的缩影:小说主人公米哈乌一家便是经营磨坊为生,太古遭遇兵燹时作者也曾写下“世界的磨盘停止了转动”这样的文字。

    “磨”的意象值得细细品味:它将投入其中的一切完整物体都磨成粉碎,而自身则完好无损。但是它又不同于绝望的“绞肉机”:在磨碎的过程中,留下咖啡粉氤氲的芳香,留下人们的饮食,而更重要的,是“

    大凡是物质统统都有这种能力——留住那种轻飘飘的、转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在人类的视角下,这些仿佛没有生命的静物,却总有一种特别的温情:它们的稳重,使其得以成为人们种种意义或情思的载体。

    03 植物时间

    植物的生命节奏在“椴树的时间”中最为鲜明。

    树木的时间是很奇妙的:它能用不同的面容提醒我们四季的变迁,但除非我们把它们砍断,我们很难认出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它们似乎一出生便很苍老了,而不论多苍老又都能吐出新绿,这不知引发了多少感时伤怀者的顾影自怜。似乎对于树木来说,时间仅仅是几套不同的装束而已。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树木不知道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存在着时间,不知道这些季节是一个接着一个轮流出现的。对于树木而言,所有季节都一起存在。冬天是夏天的一部分,秋天是春天的一部分。热的一部分是冷,出生的一部分是死亡。火是水的一部分,而土地则是空气的一部分。…

    笃笃斧声,虺虺雷鸣,惊破了树木永恒的梦。人们称之为树木死亡的,只不过是树的梦受到暂时的骚扰而已。在人们所说的树木的死亡里,有一种近乎动物的、不平静的生存状态。因为意识越是清晰,越是敏锐,其中蕴含的恐惧就越多。但树木永远也无法到达动物和人的忐忑不安的王国。

    一棵树死了,另一棵树就会接收它的梦,将这种没有意义,没有印象的梦继续做下去。所以,树木永远不会死亡。在对生存的无知中,蕴含着从时间和死亡的概念中解脱。

    读这段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三毛的诗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托卡尔丘克或许有相似的感受,她这样写道:“

    树木的灵魂是在经过多种生存状态的轮回之后,处于休息状态的。

    ”树木的时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存续的时间趋于无限时,我们对流变的感知便会趋于零。虽然人类离这一天还很遥远,但我们作为历史性的总体,早已发明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表达类似感受的俏皮话。或许等到真的战胜死亡的那一天,人类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这种感受吧。

    04 动物时间

    动物的时间以“洋娃娃的时间”为代表(洋娃娃是女主人公米霞家小狗的名字)。动物的时间是与人最为接近的,甚至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人在婴孩阶段体验过的时间。

    动物的时间永远是现在时。…

    洋娃娃不会像米霞或别的人那样思考...因为若会思考就会吞下时间,把过去、现在、将来和它们之间持续不断的变化化为内在的东西。…因此洋娃娃是住在现在的时间里。所以每当米霞穿戴整齐出门,洋娃娃便会觉得她是永远地走了...那时,洋娃娃的忧伤是无边无际的,母狗将它的嘴贴在地上,呜呜地叫着,痛苦不堪。

    洋娃娃靠世界的画面生活。它参与了人用自己的心智创造的画里的活动。每当米霞说一声’我们走吧’,便见到洋娃娃在摇尾巴,她就以为洋娃娃像人一样能听懂她的话。但洋娃娃摇尾巴不是对她说的话做反应,不是对概念做反应,而是针对从米霞的头脑里萌生出来的画面做反应。

    它们与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有对时间的感受,而与人的不同之处则在它们不会对时间进行思考,进而产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概念。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直接看一部电影的胶卷,每一帧画面都有机会仔细观赏,但没有放映机的帮助,我们很难识别出影片中连续的行为或关系。

    作为对这种牺牲的补偿,动物得以体察到“

    上帝的全景画

    ”,其深度蕴藏在“

    各种气味、各种触觉、各种味道和各种声音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完全用直观来理解的世界,理性的综合与分析被永远地驱逐出境。

    小说中有两处暗示了“动物的时间”与人类的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处是因为犯错而良心受谴责,逃入森林而迷失于其中、忘记一切的“恶人”,另一处是被多舛的命运折磨疯掉、竟获得了与猫狗交流的能力的老妇人弗洛伦滕卡。“弗洛伦滕卡的时间”里她与狗感应时感知的画面是这样的:“它完全是

    另一种东西:单色的、清晰的、深刻的、感性的、有气味儿的东西。在这种东西里头,有天空和相互挨着的两个月亮。”

    两个月亮的意象也是很奇妙的设计,我理解是由于动物不理解月圆月缺的渐变过程,而将圆月与缺月视为两种不同事物所致。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不得不叹服托卡尔丘克的形象塑造能力着实精湛。

    恶人和弗洛伦滕卡,在现代社会的标准看来是典型的“疯癫”形

    象,

    但托卡尔丘克通过细腻的刻画向我们揭示了,这其实不过是心灵深处“本我”的复归而已。

    05 天使时间

    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天使的时间”。米霞出生时,她的守护天使与她第一次相见的情景是这样的:

    天使们观察世界不是通过肉体的形式。世界不断地繁殖出肉体形式,又不断地毁灭它们,而众天使则是通过肉体形式的内涵和灵魂来观察世界的。天使看到的米霞则是这样的:先是一片清新、明亮、一无所有的空间,过了片刻才从这个空间出现一个惊愕的、半清醒的灵魂。…

    他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天使的温情,爱的恻隐之心——这是天使们所能拥有的唯一的感情。因为造物主既没有赋予他们许多本能、激情,也没有赋予他们许多需求。假若他们得到了那一切,他们就再也不纯粹是精神的创造物了。天使们所拥有的唯一本能是同情。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天使,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从产生宗教以来,数千年不变的神圣理想:通过本能、激情、需求的压抑,使感情纯化为爱的恻隐之心。但这种纯化同样有其代价,即对物质生活的摈弃导致属于人的进取心渐渐泯灭。

    天使有足够的智慧通过直觉即能感知形形色色的事件的始末,但这些对于天使“一点意义也没有”。而天使的“时间”显然也是被动的,只有当他守护的对象需要灵魂上的指引和护佑时(比如后来米霞生产时),天使才又一次出现。在其余的时间里,天使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观察世界了。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天使报喜》,左面为画家想象中天使的形象

    06 庶民的时间

    对以上几种时间的描绘,我认为是整部小说最亮眼的地方。而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时间的描绘,或许用下面的语言便能概括:

    人给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时间,人因过去的缘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来。这样便产生了绝望。人的思维是跟不停地吞下时间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对时间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是人类的独特禀赋。它使得人们从记忆中获取养料,发明种种意义,并将它们种植在对未来的谋划中。但同时,“

    时间理性”也是人类的不能承受之重

    ——人因为其灵魂属性而能够预感命运,又因为其肉体属性而无法超越它,这是人类所有恐惧的来

    源。

    在这种恐惧的阴影里,有人选择向天使的时间进发,有人选择返回动物的时间,而更多人停留在人类的时间中,在种种现实遭际的启示下寻找着自处的方式。

    在人类的时间中有一个微妙的规律:

    苦难使时间放慢以通向永恒,而欢乐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

    。小说中对“麦穗儿”(一个与米霞同龄的孤身女子)生孩子过程中的幻觉与“时间停滞”的描写,是这个道理最典型的例证。将这个道理稍加引申,便会明白:对欢乐的期待使时间放慢,而对痛苦的预感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这也是从小说的多个情节中流露出来的。

    拉奥孔——苦难与永恒最经典的联结

    以上的种种时间,都被容纳在以太古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在这里人的灵魂和其他灵魂融洽地共处,世界就像一条多种不同时间流交错漫流的大河。这样的生活状态在被大城市定义的“现代人的时间”中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一切关于现代性的幻想,其基础都是“现代人的时间”,即“人类的时间”的强权和专制。这种时间会将一切不同的时间视为异端、疯癫、未开化,进而将它们统统扫地出门。

    当今世界已经在“现代人的时间”里沉浸了许多年,并且看不到走出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卡尔丘克笔下

    属于庶民的多元时间

    才显得弥足珍贵。

    07 庶民的战争

    除了不同的时间体验,庶民对战争与宗教的体验也是《太古》中着力刻画的对象,它们成为了对自上而下塑造的战争、宗教观念的一种“

    温柔的反抗”。

    庶民眼里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丈夫应征入伍后,从未目睹过真正战争的格诺韦法是这样想的:

    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道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

    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这种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

    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

    以她感到奇怪,战争

    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对于格诺韦法来说,战争或许只是一种激情的宣泄,它对仇恨的作用,只能是消减而不可能是积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新发明的“机械绞肉机”式的战争,与太古这样静谧的小村庄之间的隔阂实在过于深远,以致村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战争要如此旷日持久。

    因此,从太古走向“一战”战场的米哈乌,他的精神受战争的震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几十年后“二战”时苏联军队进驻了太古,此时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米哈乌觉得,所有这一切,这吊梢眼的军官,这条路,这灰头土脸的士兵行进队伍,这一切曾几何时都发生过,就连这句“您这是怎么一回事”也曾经听过,至今还依稀在耳!他觉得,时间在回转。他心中充满了恐惧。

    “我叫米哈乌·尤泽夫维奇·涅别斯基。”他嘴里迸出这么一句俄语,声音在发抖。

    后来的故事,是太古成了苏德军队拉锯的战场,村民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房屋避入森林;固执留守的米哈乌、格诺韦法夫妇最后也难以招架彻夜炮火的惊吓,随女儿离开了太古。

    战争并没有造成太古村民的死伤,但是无疑为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阴影。阴影产生的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军人们不曾预料到的:

    俄国人在花园里,就在卧室的窗户下边埋葬了八名军官的尸体。每个人都给他们撒了一抔土。俄国人离开后,雪落了下来。

    从此,谁也不愿在朝花园的卧室里睡觉。

    他们说,要给那些军官移葬。人们从地里挖出来的尸体全被安放在大车上。土地和龙头花吸干了他们的血和水分,是制服将腐烂的尸体保留完整。那些将尸体搬上大车的士兵都用大手帕扎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

    …最大胆的是那些母鸡——它们勇敢地追着在石头地上颠簸的大车奔跑,贪婪地啄食从车里掉落到地上的东西。

    米哈乌在丁香丛中呕吐。从此他再也不吃鸡蛋。

    这就是庶民的战争创伤,创伤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沉默,使得这些伤痕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无足轻重。

    08 庶民的宗教

    宗教是《太古》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十分擅长用轻松的笔调勾勒深刻的思想。篇幅所限,我仅以米哈乌的儿子、米霞的弟弟——伊齐多尔为例,展示小说里“庶民的宗教观”。

    苏军进驻太古时,伊齐多尔和住在他家的军官伊凡聊起了信仰:

    “伊凡,你是怎么想的,难道有这种可能性,真的会没有上帝?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切又是从哪里来的?”

    伊凡卷了支香烟,然后吸了一口,撇了撇嘴做了个怪相。

    “你往四周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道路,道路外边是田野,李子树,它们之间还有青草……”伊齐多尔疑惑不解地朝俄国人瞥了一眼,“而远处则是森林,那里肯定有蘑菇,只是从这里看不见……我还看到天空,下面是蓝色的,上面是白色的,还有成团的云彩。”

    “那么这个上帝在哪里呢?”

    “上帝是看不见的。就在这一切的下面。他统治和管理这一切,他宣布法规,使一切彼此相互适应……”

    “好啦,伊齐多尔,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小伙子,虽说你看上去不像个聪明人。我知道,你有想象力。”伊凡压低了嗓门,开始说得很慢,“现在你不妨想象一下,如你所说,在这一切下面,没有任何上帝。任何人都不管任何事,整个世界是一团大混乱,或者,还要更糟,是一部机器,是一部坏了的除草机,它只是由于自身的动量而运转……”

    于是伊齐多尔按照伊凡·穆克塔的吩咐,又看了一遍。他集中了自己的全部精神,拼命睁大眼睛,直到眼珠子蒙上了一层泪水。那时,在短暂的瞬间,他看到一切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到处是空荡荡、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没有生气的、荒凉的空间存在的一切,凡是活着的,都是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的。事情的发生总是带有偶然性的,而当这个偶然性出了毛病,靠不住的时候,便出现了机械学的规律,出现了有规律的大自然的机器,出现了历史的活塞和齿轮,出现了各种从心中腐烂、溃散成粉末的规律性。到处都笼罩着寒冷和忧伤。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渴望偎依点什么,紧贴点什么,或者彼此相拥相抱,但是从中得到的只是痛苦和绝望。

    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上帝之死”给庶民带来的虚空的一个缩影。庶民相信上帝的原因很简单,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安心

    。人类生存的本能如此强烈,而对自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又是如此有限,以至于我们只能幻想一种更高的存在作为秩序之源,使展露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看起来能够不那么狰狞。所有信仰,甚至所有的文化,都深深扎根于这种原始的恐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们成熟状态——教堂,圣经,仪式——的富丽堂皇,忽略了它们在庶民状态下最质朴的美感和价值。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知道,不是上帝创造了太古,而是太古创造着“上帝”。我们便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上帝”是流动的了——

    修士从椅子上站起来,打断了伊齐多尔的话。“改造世界,你说。这很有意思,但不现实。世界既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好,也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坏。世界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嗯,不过,你们不是自称为改革家吗?”

    “哎呀,你理解错了,我亲爱的小伙子。我们没有以任何人的名义改造世界的意图。我们是在改造上帝。”

    顷刻之间,大厅里笼罩着一派寂静。

    上帝是流动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流动而不断变幻出新的相貌。

    想象力总能创造出理智无法接受的画面。有一次,他想象的上帝是个伸开手脚、懒洋洋地靠在宝座上的老人,他的目光是那么严峻,那么寒气逼人,这使伊齐多尔立即眨巴起眼睛,把他从天窗的画框里赶走……

    那时,全无某种负疚感,他看到天窗画框里出现的上帝是个女人,或者可以称之为一位女上帝。这给他带来些微慰藉...上帝是位女性,强劲、伟大、湿漉漉、冒着热气,宛如春天的大地。女上帝像蓄满大量水分的雷雨云一样,存在于空间的某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祈祷也就失去了思路,失去了目的、意图,对女上帝也就不能表示任何心愿和希望,只能为她陶醉,吸吮她的气息,只能融入对她的赞美之中。

    读到这位“女上帝”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观音菩萨偈》中的画面: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千处请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观音对佛陀、女上帝对那位显然是教廷和神权国家化身的“威权上帝”的反叛,或许是这种“庶民的宗教”的内核所在吧。

    庶民的战争,庶民的宗教,它们也许没有载入史册的战争与宗教那样神圣而耀眼,

    但这决不构成它们的意义可以被任意剥夺或亵渎的理由。

    09 庶民去向何处?

    与整部小说颇为轻松的氛围不同的,是它悲怆的结尾,读起来让人几欲泪下。此时,小说中的第三代主人公——米霞的女儿阿德尔卡已是中年,她从城市里回到太古,目睹昔日其乐融融的村庄如今已是满目萧瑟。小说里的主人公大多数已经去世,房屋也都已残破。父亲已经苍老,独自守着上了锁的空屋。“一切都已结束,现在是等死的时候了。”阿德尔卡有了留下来陪父亲的念头,父亲断然拒绝。小说的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她走上了官道,直到此刻,她才发现官道上已经铺上了柏油。两旁的椴树在她看来似乎比从前矮小。阵阵清风吹落树上的叶子,飘撒在斯塔霞·帕普加娃荒草萋萋的田地里。

    到了靠近沃德尼察的地方,她用手帕擦净自己的意大利细高跟皮鞋,整理了一下头发。她还得在车站上坐上个把钟头等公共汽车。汽车开来了,她是车上唯一的乘客。她打开箱子,拿出咖啡磨。她开始慢慢转动小把手,而司机则通过后视镜向她投去惊诧的一瞥。

    这或许是时间教会我们的唯一道理——

    时间永不倒流

    。虽然我们有让意念在时间中漫游的禀赋,但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

    但还好,我们可以从逝去的岁月里重拾回属于自己的小咖啡磨。在我眼中,这里的小咖啡磨,便是作者笔下“自由”的全部意涵:

    对必然性的认识,和解,然后返回自己的抉择中,继续前行。

    10 写在最后

    看到不少评论将《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称为“东欧魔幻现实主义”,但我直观的感受却并没能让我把它同《百年孤独》这样的著作联系起来。或许后者的时间跨度更长,多了尼采式的永劫轮回的宿命感;而《太古》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岁月静好的感觉,就像小村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最容易与《太古》产生联想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大兴安岭中以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氏族中一位年迈女性的回忆。故事的背景和语言的风格上,两部小说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也想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跋作为本文的结尾——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地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11 作者的自白

    托卡尔丘克的诺奖颁奖演说题目为“温柔的叙述者”,从她本人的表述中,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她灵魂中最耀眼的部分,那种温柔的自由——

    我也梦想着有一种新的叙述者——一个“第四人称”的叙述者,他自然不会只是语法结构的搭建者,而是能够成功囊括每个角色的视角,并且有能力跨越每个角色的视野,看得更多,视野更广,忘却时间概念。我认为这样的叙述者是可能存在的。

    温柔是拟人化的艺术,是分享感受的艺术,由此无限地发现同感之处。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多亏了温柔,茶壶才开始说话。

    最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作者为当下世界带来的这样一剂温暖的良药表达由衷的感激,也要感谢译者传神的文笔,还有出版社用心的排版与装帧。这绝对是一部会被历史铭记的作品。

  • 帝国之殇:希特勒的奋斗与德意志的衰亡

    作者:老彭是個书脊党 发布时间:2020-06-10 13:25:09

    (本文发于公众号【界面文化】2020-07-11 )

    曾经有个假设,如果因为暗杀、疾病甚至是意外让阿道夫·希特勒死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的那个早晨。也许他会成为世界政治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人物之一,足以超越德意志历史上千古一帝腓特烈大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在那天,德意志第三帝国和奥地利同时就国家合并问题发起全民公投,最终以第三帝国99.08%和奥地利99.75%的赞成票宣布德奥两国合并。自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分裂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在希特勒领导下再次获得统一。同时对于国内,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经济制裁,生产破坏后,仅仅用了五年光景,希特勒就解决了六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失业率从33%下降到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2%,平均年增长11%,国民收入几乎翻了一番,在工人失去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利的前提下,生活水平却获得显著提高。如果把衡量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经济增长速度来判定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准,那么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所创造的一切,近乎于一场神话。

    只是这样的景象是否真就如同表面所看到这般繁荣?举国亢奋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前因后果?这或许才是作者威廉·夏伊勒写作本书所要表达的真正目的。

    有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历史的某些片段,我们总会把一整段时间脉络上的真实历史进行一次简单的分割,只对某些独立事件加以提炼和总结,这种掐头去尾的粗暴剪辑虽有利于让我们能更快的掌握曾经所发生的客观事件本身,却同样让解读者无法用更加广阔的眼光去掌握隐藏在事件背后深远悠长的内核。于是当我们感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的时候,却不曾注意,其实某些历史上的主人公从来都未曾改变,真正改变的只是周边的环境,而已。

    威廉·夏伊勒笔下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正是用这种全局的目光去审视,一战后的德国和希特勒,试图从这样一个落魄画家和失败之国的兴亡起落中寻找到足以决定每个选择,每场命运甚至最终结局的必然规律。读史,足以“鉴于往事”,知史,便可“有资于道”,古今中外,任何一场关于昌盛毁灭的背后都有着可以为今人所警,为后人所鉴的兴亡更替必然规律,毕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在作者看来,一个曾经称霸欧洲的国家会跟随着一个疯子用战争的方式走向彻底灭亡,这种事情本身就有着相当值得研究的价值。要知道无论是从民族特性,亦或者当时的世界格局来看,对于一战战败者德国来说,是不足以如同凯撒,拿破仑,亚历山大一般,单挑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而仅仅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从一九一八年一片废墟的霍亨索伦王朝到一九四零年的一百六十万德军闪击波兰。这并不仅仅是一两个政治人物口头上的叫嚣就可以完成的蜕变,需要的是整个国家乃至每个德国公民的全力配合,通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总数竟然可以多达一千七百万,是整个德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一。

    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作者认为究其原因是一战的不甘。简单地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方和失败方,德国最起码在表面上有着近乎完美的开局和中盘,无论是对俄国方的各种碾压还是对英美联军的战壕对攻,南北两线都是战于敌方土地,即使到了威廉二世宣布投降退位时,德军也是身处境外,而正是这样一场从侵略开始到侵略结束的战争反而让整个德国人输的很莫名其妙与不甘心。也是这样的心态,才让后来希特勒鼓吹的“刀刺在背”理论有了很好的群众认同基础。

    同时欧洲各国对于德国的制裁,也让身处战败国的德国人有种怀恨在心的心理状态。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压缩到五十八万平方公式,作为战胜国法国索赔一千三百二十亿金马克(后来因为德国人实在给不出,减少到两百亿),常备军不得超过十万,并且不能拥有重武器。

    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后,联军扶持起一个“魏玛共和国”,来统治当时的德国。当然这种傀儡政权并不会得到当时所有人民的统一认同。如果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日耳曼民族拥有着所有集体主义国家的优秀特性,团结,忠诚,纪律严明,认真严谨,并且集体至上。正是这样的民族特性,能够让普鲁士一隅之地最后统一整个德意志,也正是这样的团结力量,注定了德国太适合成为一个以军事扩张为最终目的的军事强国。法国政治家米拉波说过:“其他国家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与和平发展相比,战争侵略才是当时德意志的国家常态。

    正是有如此多堆砌而成的不稳定的客观因素,最终因为一个人的刻意煽动,而得到彻底的爆发。这个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历史的玩笑在于他可以是糟糕的画家,可以是郁郁不得志的奥地利下士,却偏偏让他成为了纳粹党的领袖,共和国的总理,帝国的元首。

    如果从大众需求这方面来讲,希特勒的出现存在着许多偶然元素。啤酒馆政变让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一举成为了全德国心中的英雄,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

    政变虽然是场大失败,可是却使希特勒成了全国著名的人物,而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爱国志士和英雄。纳粹党的宣传立刻把这次政变说成是他们运动中伟大传奇之一。

    而接下来,随着《我的奋斗》的出版,希特勒用一通近乎逻辑混乱,气势滂沱的文字彻底点燃了整个德国。《围城》中钱钟书说:“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从《我的奋斗》和《希特勒的秘密之书》来简单概括纳粹主义,实则就是反民主自由主义,反异族资本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集合。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在反犹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泛种族主义。正如之前一战结束时,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德国政治家鼓吹的“刀刺在背”那样,希特勒更加的对这套理论加以引申,所谓“刀刺”,就是盘桓在德国内部的犹太商人,所谓“在背”,就是让依旧侵略在外的德国人最后没有在战场上失败,却在德国内部垮台。这样一套伪科学的政治论断,充分反映了一个野蛮残忍激进的反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希特勒不但激起了德国人压抑在内心的不甘与愤怒,并且成功的把它转嫁到犹太人身上。至于为什么反犹能够获得如此广大的群众基础,这种理论事实上在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哪怕是追溯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或者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都能够找寻到对待犹太人的仇视与敌意。人类总是借着各种机会来为自己的失败搜集借口,阴谋论才得以自此发酵,扩大,泛滥。当然在此期间,有一个属于希特勒的特殊技能不可被忽视,那就是那种宛如魔鬼蛊惑般的演说能力,国会纵火案爆发,魏玛共和国倒台,解散议会,取消联邦,长刀之夜,

    现在整个德国和全体德国人民都已在他的血腥的手掌之中,因为最后一批反抗者已经被消灭了,或者说永远消失了。

    德意志第三帝国自此成立,接下来,恐怖的爪牙聚拢生灵,露出利牙,猎捕天下。

    在12个月之内,他推翻了魏玛共和国,以他的个人独裁来代替共和国的民主,消灭了一切其他党派,只留下自己的政党,摧毁了邦政府和它们的议会,统一了德国,取消了联邦制,清除了工会,取缔了任何民主结社,把犹太人驱出了政治主活和自由职业界,取消了言论和出版自由,扼杀了司法独立,在纳粹党统治下使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国家的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一体化”。

    如果说合并奥地利,强占慕尼黑是希特勒对于战争前夕的最后一次试探性外交,那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协议上的绥靖政策就意味着让这个世界最后一次错过避免发生毁灭性战争的机会。当他拿着协议回到伦敦面对着簇拥而来的人群高声宣布:

    我的好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

    时,丘吉尔却说

    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就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线剧情,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闪电战击溃波兰,迂回马奇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不到一个月逼迫在一战中能和德国死磕到底号称陆军天下第一的法国人签字投降。在作者看来,这当然得益于整个德国强大的军事工业,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和现代化装甲部队钢铁洪流,以及整个欧洲盘面上各怀鬼胎的欧洲各国。与战败国德国不同的是,一战后的英法各国对于战争反而产生了异常的恐惧和心理负担,于是当希特勒有所动作时,宁愿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式的视而不见,或者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确保自身的安全。正是这样的漠视,忍让和纵容,才让德国有了军事上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

    当然谁都不会想到的是,就在德军西线节节胜利几乎横扫欧洲的时候,而随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和海狮计划的失败,让英国在欧洲得以保留最后的一隅之地,留下了反击火种,也为后来诺曼底登陆提供了地理上的可能。无法一举荡平身后,英美却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完成对德国的海上物资封锁。“中气不足,必形之于外”高歌猛进的德军实质上有着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庞大的军需开支无法通过自我生产来得到补给,石油和粮食对苏联过于依赖,面对漫天要价的苏联,希特勒做了一个和当时拿破仑同样的决定。

    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德意志第一帝国最强大的统治者,号称“红胡子”。纳粹德国将入侵苏联的行动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试图借德国最强之名,来佑日耳曼人的所向披靡。只是他们忘记了,六十八岁的红胡子最后死于一汪刚刚过踝的湖水,其中之憋屈,世所罕见。自此,德国人陷入了和一战同样的腹背受敌的境地。

    至于为什么希特勒会让自己两面受敌,这是许多二战研究者会去研究的问题之一,作者在书中认为,希特勒可能远远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这其中有着对一个新兴国家的错误理解,也有对一战时期俄国被德军各种碾压的经验误导,完全低估了矗立在自己东边的是一个经过强大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军事强国。

    6月22日星期天,拿破仑就是在1812年那一天前往莫斯科途中渡过涅曼河的,他的祖国法国也是在一年前那一天在贡比臬投降的,阿道夫·希特勒所向无故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在那一天清晨大举渡过了涅曼河和其他一些河,猛扑俄国。

    战争伊始,准备不足的苏联还是被打得措手不及,可惜庞大的国土纵深和深厚的工业体系硬生生让苏军和斯大林扛过了德军的三板斧,及时对战局做出调整的苏联人再也没有给希特勒以机会。随后而来的寒冬再一次帮助苏联扭转战局。德军渐渐后继乏力的后勤和补给也让本就绷得很紧的战争态势瞬间轰塌。事实上,哪怕希特勒和身边的人都知道必须尽快结束战斗来恢复本国的生产体系,可惜敌人是永远不会给予这样的机会。

    紧接着就是那些法西斯盟友的各种扯后腿,西班牙内乱不断,貌合神离,意大利成事不足,最后自废武功,日本在诺门罕吃过苏联人苦头后,又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竟然还有心情另开一局,攻击珍珠港,把美国人拖入战局。据说,珍珠港遇袭之事传出,世界上最高兴的两个人分别是伦敦的丘吉尔和重庆的蒋介石。

    一九四三年后,东线节节败退,西线防不胜防,诺曼底登陆,吹响了盟军登陆德国本土反击的号角。很快,这个当年横扫天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却在短短四年后,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自杀身亡。

    时间是1945年4 月30日,星期一,下午3 点30分。这是阿道夫·希特勒56岁生日后的第10天,是他担任德国总理、建立第三帝国以来的整整12年零3 个月。第三帝国的寿命只不过比他多活一个星期。

    于是我们回到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那个到达历史顶峰的德国最后走向灭亡?在本书作者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未曾改变,从希特勒上台,到德奥合并,再到闪击波兰,最后柏林陷落,这都是军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果逻辑所在。正是由于这样的激进政策,让德国可以用最快速度的从战后得到恢复,又必须用下一场战争来掠夺更多的物资和资源,至于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些许繁荣,不过是强力作用下的大好局面,终究需要通过战争侵略来兑现所有的生产和投入。“军国主义”的悖论在于,它既需要通过战争来让自己强大,又同时无法抽身而出摆脱战争,所以到了后期希特勒哪怕再想让整个国家从战乱中脱离,都已发现早已后退无路了。于是,德国人不得不饮鸩止渴,从一场战争走向下一场战争,直到自己的彻底灭亡。

    一九零八年,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年仅十八岁的画家的入学申请。阿道夫·希特勒错过了最后一次成为普通人的机会。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盗版少(351+)
  • 三星好评(425+)
  • 简单(478+)
  • 四星好评(68+)
  • 五星好评(598+)
  • 经典(458+)
  • 书籍完整(95+)
  • 情节曲折(584+)
  • mobi(551+)
  • 速度慢(283+)
  • 不亏(334+)
  • 值得下载(238+)
  • 二星好评(541+)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丽: ( 2024-12-22 10:41:5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冉***兮: ( 2024-12-31 19:59:02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曾***文: ( 2024-12-14 10:25:29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国***芳: ( 2025-01-01 19:39:22 )

    五星好评

  • 网友 戈***玉: ( 2025-01-03 16:44:11 )

    特别棒

  • 网友 堵***格: ( 2024-12-22 18:53:33 )

    OK,还可以

  • 网友 隗***杉: ( 2024-12-10 05:16:1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瞿***香: ( 2024-12-11 10:16:3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汪***豪: ( 2024-12-30 04:07:53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权***波: ( 2024-12-20 23:56:3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养***秋: ( 2024-12-26 02:25: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常***翠: ( 2024-12-18 08:26:3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訾***晴: ( 2024-12-12 06:46:29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訾***雰: ( 2024-12-07 04:44:3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寿***芳: ( 2024-12-18 07:11:4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石***烟: ( 2024-12-09 02:07:2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