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新版)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新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特意为学生的家长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写的。家长和学校要想得到解救,就必须成为学习的伙伴,必须能够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把学和做融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离开学校时具备最重要的、他们未来必需的东西: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快乐学习的能力!
首先,有一些东西,我们在家里可以避免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其次,对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明白,那些教师的新尝试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这本书想对这两个人群的相互合作起一点促进作用。第三,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学习游戏,利用这些游戏,人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玩出确实有价值的能力和重要的知识,从心算、正确书写到学习“数据材料”!
从前的教师,现在终于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在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的方式上课了!一方面,他们同样能够直接取用这本书里的一些学习游戏;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这本资料推荐给家长,特别是推荐给那些曾经担心他们的孩子“智力平平”的父母们,至今仍然绝望地认为,他们的孩子大概是“太笨了”,不是学习材料的家长。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孩子在家
学习不期而至
成效检验自在其中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父母教育者的重要课题
☆1.生活障碍
☆2.学校障碍
第2章孩子在学校
⊙理由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学些东西
⊙理由之二:为了发现和发展各种能力
⊙理由之三:为了一个良好的大众教育水平
⊙理由之四:因为没有人会自觉自愿地学习
人们不得不学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孩子们丢失了他们活跃的智能
问题和答案的作用
怀疑和错误
学习变得像看电视一样被动
第3章学校可以做什么
⊙理由之五: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小组活动,讨论
孩子教孩子
非教育工作者到学校
孩子们走出去
☆1.整个班级一起走出去
☆2.分组去不同地方,然后在班级汇报
为学生提供新工具
☆1.录音带替代作业本(写报告)
☆2.电脑
☆3.上课作“报道”(录音带/录像)
☆4.电脑在学校
☆5.电脑在家
第4章交流
什么是交流
彼得的例子
基础交叉练习
进一步的交叉练习
☆睡8字
☆戴尔维氏
☆笛亚蒙特—转绕
孩子喜欢变化
边听音乐边学习
☆1.有明显节奏的音乐
☆2.主要依靠旋律的音乐
协调,协调……
第5章合乎大脑规律的游戏=学习
正确游戏=轻松学习
自我检验带来自信
合乎大脑规律的学习
第6章最初的、真正的学习游戏
制作游戏数字
学龄前儿童的计算游戏
☆第1个游戏:3是什么颜色
☆第2个游戏:瞎牛
☆第3个游戏:数字多米诺
☆第4个游戏:数字图画游戏
学龄前儿童最初的语言游戏
☆第1个语言游戏:我看见你看不见的东西
☆第2个语言游戏:故事训练
☆第3个语言游戏:茶壶游戏
其他游戏
☆触觉训练
☆寻找和找到
第7章6—99岁孩子的游戏
☆游戏思路1:“恶七”
☆游戏思路2:词语游戏
☆游戏思路3:我的朋友魏力
☆游戏思路4:多国拼图
☆游戏思路5:记忆力
☆游戏思路6:抽组
☆游戏思路7:嘿,别生气
专门的学习游戏123
☆游戏思路8:被子底下
☆游戏思路9:知识竞赛
☆游戏思路10:阅读游戏
☆游戏思路11:书写游戏
☆游戏思路12:数字扑克
第8章提问游戏
提问游戏的基本规则
☆1.猜一个范畴
☆2.猜一个故事
苹果饼游戏1:电梯里的男人
苹果饼游戏2:约翰和玛丽
苹果饼游戏3:阳光下的戏剧性情节
附录1什么叫合乎大脑规律
附录2初学者数字描画游戏的三个例子
译后记
作者介绍:
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曾留学美国,专攻心理和新闻专业。1970年以来,她作为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她培训的对象包括宝马、IBM、西门子、索尼等世界著名公司。她的书和培训课以其不同凡响的方式,即“合乎大脑规律”的传授知识方式而著称。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一章 孩子在家
只有那些了解天然的学习技巧(那种所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本能地,而且是极富成效地使用过的技巧)的人,才能帮助孩子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把这种完美的方式保存下来,或者快活地重新发现并发展它!可惜这在一般的家庭和一般的学校里并不常见。太多的人在着力按照一种模式塑造(扭曲)孩子,而这对孩子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危险。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玛丽亚?蒙特索利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现和指出了。问题出在人们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也就是说,当做蠢笨和无能的生物对待,重要的事儿或者不让他们沾边,或者必须简易化,这就“扼杀”了小生物们巨大的能力。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孩子不是这样的》,我想把它作为必读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这里引用其中的一句话:
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玛丽亚?蒙特索利曾经多次指出,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往往是被忽略的),这个要求是:
您知道,“通常”的情况是:一位母亲想要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她说:“过来,妈妈给你穿上大衣……”孩子上周在幼儿园刚学了系扣子和解扣子,想运用他的新本领(并且想表演一下):“妈妈,纽扣我已经会自己……”这“通常”的妈妈怎么说?“是的,是的,我的孩子……”说着,她已经快捷地将扣子扣好了!您说,孩子会更相信什么:话语(这事你会做),还是行动(但是我做得更好/更快/更正确)?要记住:
请您带着批评的眼光检查一下,在您的家里存在着哪些抑制孩子学习的因素。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请审视一下您给您孩子创造的环境,看看您的孩子通常有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许(或不被允许独立)去做的,因为……
⊙这在您看来太耽误时间了,也就是说,因为您相信,孩子这事儿是做不好的!
您现在需要几分钟的思考,并接着做几天的仔细观察。请您注意,当您的孩子在独立地做什么时,您是怎样经常地和过急地打断他的。请您留心,自己是怎样匆忙地夺下孩子手中的事,怎样老是要“免去”他很想自己干的活儿!
假如您认为,因为(小)孩子确实常常弄坏东西,所以来自大人的管束是完全合理的,那么我想给您提个建议:请您读一读玛丽亚?蒙特索利写的《孩子不是这样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确信,您看过以后便会对典型的父母的一些“普通”观点发生质疑了!您信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为什么能如此长久地出色地学习东西,我们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发展不受抑制。
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
学习不期而至
首先,每个孩子在没有明显地“被施教”的情况下,就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本领了,而且这种学习一般没有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比如:
⊙坐,爬,走(行动)
⊙抓/操作东西(伸手抓,抓住,抓牢)
⊙找着方向(住宅,环境)
⊙大量的游戏(训练)
⊙他的母语
假如走路和说话是学校的学习科目的话,我们肯定会增加成千上万个走路和说话方面的残疾人(类似我们学校里在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孩子)。人们不该忘记,绝大多数所谓“成功地”经历了我们学校系统的成年人,既不能流畅地阅读,又不能正确地书写,也不能自由地口头表达(比如作一个小小的演讲)!至于正确的语法、漂亮的修辞亦或精确地表达,那就更不用谈了。
孩子在人们任其自然的期间是怎样学习的呢?他观察世界充满着好奇;当他懂得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或者自己能做什么的时候,那他是无限地着迷的。请记住:
学习在最初时正如呼吸或者消化一样自然。
成效检验自在其中
帮助我自己去做!玛丽亚?蒙特索利让我们听见了孩子向其周围世界发出的呼吁,这呼吁我们无论怎样认真对待都不过分!它说明两点:
第一,我们不能以为孩子没有能力,而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如果我们总是匆匆忙忙,没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扣扣子什么的,那当然是不行的!第二,蒙特索利夫人的要求表明,当孩子学习做什么事情时,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说,因为“成功因素”自在其中。没有必要向孩子解释,他是否“成功”了,因为他的目标实现了多少是一目了然的。比如说:
⊙将水倒入一个容器里
⊙将东西分类归入模型框中
⊙解开一个纽扣
⊙使用唱机(录音机)
⊙穿衣服
孩子学这些东西根本不需要督促,相反,大多数情况下,他周围的大人总是试图阻碍他!不需要有人对他们说:“你把一半的水都泼到地上了,宝贝!”好像孩子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另有些家长还会以一种自恃的口气作解释:“这个三角形积木根本就放不进那个圆洞的!”
孩子们是不难发现他们的“错误”的,但他们有时需要一点时间,以便在头脑里对他们的观察进行整理加工。毕竟,他们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还正在发展之中!不停地“解释”和批评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教给孩子您本来根本不想教的东西。因为这就等于是说:你很笨,我总是要把什么都告诉你,做给你看,因为你自己是想不到的!不断地向一个孩子解释他其实能够自己察觉到的东西,他所学到的便是上述这一“课”!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入选“21世纪中国教师必读的百种好书”
·入选《中国教育报》“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一本让所有父母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都想尽早阅读的书,出版10余年,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畅销不衰!
早一天阅读,早一天重拾学习的快乐和智慧!
本书的阅读者都会承认一个共同的事实:这里的思路、方法、技巧以及学习游戏,让孩子的成绩可以成倍地提高。同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变得容易了!
媒体评论
非常认同书中的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虽然此前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因为学校怎么做,我们做家长的也无可奈何。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家长能改变的还有很多。
——welikebooks
学习,不可能处处快乐;孩子,也必须学会艰苦地工作。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积极努力地去使学习变得引人入胜、令人快乐?书里的方法教我们家长怎么把快乐的东西附加给孩子痛苦的学习上。有趣,有用。
——ckham
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书中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操作性非常强,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而且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
——startswar
前言
这本书是特意为学生的家长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写的,因为我认为,我们特别要为那些按法律规定必须入学的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对于一个小学或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法律规定他必须每天去(往往令他憎恨的)学校!
首先,有一些东西,我们在家里可以避免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其次,对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明白,那些教师的新尝试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这本书想对这两个人群的相互合作起一点促进作用。第三,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学习
然而家长可以做很多工作: 这本书就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游戏,利用这些游戏,人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玩出确实有价值的能力和重要的知识,从心算、正确书写到学习“数据材料”!
首先,他们或许甚至可以把这个或者那个游戏拿到课堂里去。其次,他们或许可以把这个或者那个学习游戏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只要事先在课堂里给孩子们简单地“试玩”一下,说明玩法就行。再就是他们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们,后者在家里往往想要“辅导”家庭作业,但并不知道该怎样辅导。因为,如果这一类的“辅导”只不过是“课堂的延续”的话(母亲监督下众多的听写或其他练习),那么孩子最终并不能得到帮助。相反,学习会完全成为令人生厌的、反面的义务,它制造紧张激素,令人苦闷!
这些“督促者”说,他们这些从前的教师,现在(在辅导机构里)终于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在学校(由于那里的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使用的方式上课了!一方面,他们同样能够直接取用这本书里的一些学习游戏;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这本资料推荐给家长,特别是推荐给那些至今这本书也为(辅导)老师提供了一些东西。甚至专业的辅导机构也能从这本书中获益。然绝望地认为,他们的孩子大概是“太笨了”,不是学习材料的家长。
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担心他们的孩子“智力平平”的父母们。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
1.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同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含有一定的养料),年轻人的心智/精神成长也需要“营养丰富”的精神土壤!而我们的学校如此失职,并且一天天地继续失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其他辅助人员就要有系统地反其道而行之了。这本书告诉你怎样去做!
2.一旦学生能够独立地“融进”用杰出的教学法加工包装了的知识,一旦他们的的确确踏上了精神的发现之旅,并体会到学习原来可以如此的令人沉迷,那么他们在学校这种机构面前就再不会全然无助了!
于是,学生甚至比他们的老师知道的还要多。如果某些老师仍要对这些学生继续进行俯视“教育”的话,情况就会极为尴尬……
话说白了就是:如果学校这种机构不能及时学着转换,走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比如对这本书里的一些构想做点研究),要不了几年就将使自己陷入困境!学校要想得到解救,就必须成为学习的伙伴,其“教学方案”必须能够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把学和做融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离开学校时具备最重要的、他们未来必需的东西:即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快乐学习的能力!
书籍介绍
《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德国中小学家长和教师必读书》是特意为学生的家长和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写的。家长和学校要想得到解救,就必须成为学习的伙伴,必须能够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把学和做融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离开学校时具备最重要的、他们未来必需的东西: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快乐学习的能力!
首先,有一些东西,我们在家里可以避免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其次,对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家长有时会产生抵触,因为他们不明白,那些教师的新尝试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怎么做孩子会爱上学习:德国中小学家长和教师必读书》想对这两个人群的相互合作起一点促进作用。第三,书中提供了一些学习游戏,利用这些游戏,人们可以在家和孩子们玩出确实有价值的能力和重要的知识,从心算、正确书写到学习“数据材料”!
从前的教师,现在终于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在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的方式上课了!一方面,他们同样能够直接取用这本书里的一些学习游戏;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把这本资料推荐给家长,特别是推荐给那些曾经担心他们的孩子“智力平平”的父母们,至今仍然绝望地认为,他们的孩子大概是“太笨了”,不是学习材料的家长。
精彩短评:
作者:你滴mother 发布时间:2023-01-22 18:12:47
还可以
作者:逸世凌虚 发布时间:2018-01-26 10:42:39
够详尽的,作者试图什么都将给你。但对初学者,就容易迷失在无尽的细节和考量当中。
缺点也有,毕竟成书于60年代,现代的课题,诸如 FQHE 毫无涉及,故不应过多停留此书。
作者:杏子酱 发布时间:2012-03-10 20:25:37
再借一次看
作者:sibyl 发布时间:2012-12-23 16:26:11
我已过了年纪了
作者:自由的心 发布时间:2013-09-28 21:37:00
虽然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同,有些做法在国内无法实施,但对于儿童教育还是很富有启发性的。
作者:rebedy 发布时间:2010-08-09 15:02:55
很有启发性,值得收藏
深度书评: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作者:宋小眠 发布时间:2022-10-12 15:46:06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
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间幼儿园找来了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小孩子爱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这期间小孩能不吃掉桌上的棉花糖,等他回来之后,小孩就能得到两颗棉花糖。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吃掉了桌上的糖果;只有1/3的孩子成功抵制住诱惑,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这个实验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发起的,也叫“延迟满足实验”。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在这个实验中,吃糖是本能反应,而抵制诱惑是更高级的自我控制,也就是“反本能”。
这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人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和未来着想,而动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
在《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一书中,作者卫蓝就从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洞见本质这三个角度,分析了我们一些常见的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教我们怎样一步步成为更高配的自己。
想成为高配的自己,你需要学会自我控制
在前面提到的“棉花糖试验”中,研究人员后来继续跟踪了这批参加实验的孩子,对他们的家长和教师进行采访发现,那些“不等糖的孩子”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缺乏动力、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而“等糖的孩子”更多地成为适应性强、能够自我激励、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
可见,能否战胜自己的本能、拥有自我控制的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
“不等糖”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偏向仅仅是本能中的一种,我们身上往往还容易出现做事拖延、手机依赖、学习障碍等本能反应。
就拿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我们经常在放假时把一些书带回家,计划在假期看完,想象着自己看完一本本精挑细选的“假期蜕变宝典”后的提升。然而,背回去的书往往原封不动地背回学校,能够看完1/10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再比如,前段时间我觉得眼睛不适,常有异物感,去医院检查过才知道,原来我得了“飞蚊症”。这与我每天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有直接关系,“手机不睡我不睡”,我不崩溃谁崩溃。
所以你看,我几乎就是一个完全被本能驱使的人,所以至今成就没有,伤痛一堆。
蔡康永曾说过,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是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这段话扎了多少人的心?
被扎心说明我们都还是有自驱力的人,而为什么又总是发生那种“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情况,真的是自己没有战胜惰性和本能的勇气吗?
并不是,大多数人缺的只是反本能的思维和改变的技巧。
《反本能》这本书一方面告诉我们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向本能妥协的,另一方面教给我们诸如“番茄工作法”、“心理奖惩”、“刻意练习”等有助于战胜本能的方法,同时也从心理学应用的层面告诉我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即,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自己,再帮助现在的自己打败过去的自己。
高情商意味着不被情绪支配,注重结果导向
“本能”这个大魔王不仅阻碍我们生活自律和自我提升,更多时候它还会妨碍我们的社交活动,使我们看起来像个“低情商”、“不会好好说话”、“人缘差”的蠢人。
我们在日常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使用本能而非控制,通常会更加注重心理感受,认为“人大于事”,因而容易被情绪支配,做出一些不正确的行动。
但是“反本能”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让“事大于人”,拥有高情商,让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小姐,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
服务员再把这些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这个故事里,服务员明明可以理直气壮地与顾客争执一番,直接告诉顾客是由于他自己缺乏常识才导致牛奶结块。可她没有那样做,她知道自己没有与顾客争执的必要,知道争执会导致的结果,以及怎样做可以让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她的高情商应对方式教科书般地体现了《反本能》一书中提到的解决争执的办法:
增加共同视域:向顾客解释牛奶和柠檬酸相遇易结块;
懂得自嘲:向顾客道歉,主动将贬低身份的词用在自己身上;
明确争辩的目的:顾客只是想要一杯好的牛奶红茶;
合理宣泄:委婉告知顾客的知识盲区,也是对自己委屈情绪的一种宣泄;
控制音量:用轻声礼貌的语气,降低自己的侵略性,避免对方产生排斥心理。
我们与别人争执,一般是出于维护自尊的需求、宣泄需求、认知域交集较小这三方面原因。
当你想要与人争执时,请记住结果导向,而非被情绪支配。
把事儿看透,把话说清,做个聪明人
如果有什么既蠢又坏的论调,我觉得“圈层固化,读书无用”,“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没有意义”算一种。
但是偏偏有很多受懒惰的本能支配的年轻人,把这句话当做真理,就此放弃了努力。动辄就以一句“我读书少,你别骗我”揶揄过去。
我举个例子: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在云端盘旋;你在会议中跟同事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端着酒杯坐在火堆旁。”
这段话听起来特别耳熟对不对?你以为这是董宇辉在直播间脱口而出的金句,但这其实是一个旅游应用的广告。
董宇辉充分利用了这句话的故事性和画面感,将它借用在所带的商品上,成功提高了成交量。
这也是《反本能》一书中提到的:“可视化的描述能让我们的理解更轻松一些。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像“一幅画出现在眼前”,那么,我们也更容易说服对方。”
咱就是说,不读书真的影响认知,不仅做事儿效果差,还容易被人蒙蔽。
也许又有人要反驳了: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无法改变命运?
书上说,“读书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是因为读书能够帮助我们降低做事的试错成本和犯错的概率。”
读书虽不能帮助你一日到达罗马,但是它能够帮你从小处一点一滴精进,从事物的本质洞见社会,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助你改变命运也未可知。
再比如董宇辉,读书帮他从一个落魄的农村家庭走出来,成为新东方的老师。又在新东方原有业务遇冷的情况下,及时与公司一起调转方向,成为带货主播,3天涨粉500万,7天销售额突破7800万,使风雨飘摇的新东方股价上涨超7倍。
除了这些,《反本能》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专业人才存在的思维局限”,“如何利用金字塔原理”,“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故事说服”,“过度乐观的人更容易入圈套”等。
如果你读到这本书,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洞见社会,帮助自己把事儿看透,把话说清,做个聪明人?
写在最后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家企业,我们就是自己这家企业最好的管理者。”
企业如果不加以管理,最终只能树倒猢狲散。个人也一样,凡事跟着感觉走,带来的只能是低配的自我,低配的人生。
《反本能》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低配的本能是我们能够克服的,以及怎样克服,从而成长为一个更高配的自己。
越能反本能的人,心智越成熟,往往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
《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及其影响:一个符号学应用
作者:愚人机场 发布时间:2016-09-05 15:38:51
《楚辞》的编辑并成书被普遍认为是经西汉的刘向和东汉的王逸之手,其中最著名的篇章《离骚》被王逸在《离骚章句序》里第一次尊为“经”。尽管屈原之作在汉代并不具有正统地位,但在文人士大夫中却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汉文学的影响也非常大。屈原之作影响巨大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汉人对屈原其人、《离骚》其诗的评论颇多,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由于看法不同而引起过论争。在汉代尚是如此,汉代以后的学者对《楚辞》、屈原其人等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本文拟通过梳理各家对经典文本《楚辞》的注疏和屈原问题的论争,引入符号学“伴随文本”的概念,分析伴随文本对楚辞研究的重要影响。
本文认为,自王逸《楚辞章句》“依经立义”以来,《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
一、
“伴随文本”概念的提出
赵毅衡在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理论的启发下,综合费斯克、本尼特、麦克林等人的看法,提出了“伴随文本”这一文化符号学概念。在赵毅衡看来,符号文本的解释依靠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接收者在接收文本信息时看到某些记号,这些记号有时候在文本内,有时候却在文本外,是符号文本发送者一道发送的附加因素,这些附加因素就构成了“伴随文本”。
在解释中,不仅文本本身有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使文本不仅是符号的形式组合,更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的动态构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影响意义的解释。要理解符号表意的机制,就必须明白伴随文本的作用。
赵毅衡将伴随文本作了一个详细的分类,但没有一个表单的话,恐不能清楚的显示伴随文本这个术语的理论深广度,因此现将该分类总结如下,每类伴随文本的具体释义将在下文分析《楚辞》研究情况时予以说明:
第一类,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
第二类,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包括同时文本);
第三类,解释性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
第四类,深层伴随文本。
(注:笔者在这里用“承继文本”取代赵毅衡提出的“先后文本”。)
上面列出的伴随文本的分类相当全面,但是我们的每一次解释不可能把一个文本携带的所有伴随文本都采用到解释里。根据符号接收的片面化原则,接收符号文本的过多的信息或品质,会造成符号表意的累赘,所以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总是会根据语境的需要而感知某些符号的部分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伴随文本就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接管符号接收者的解释努力,符号接收者只看到某一类伴随文本,这种情况被称为“伴随文本执着”,即读者的解释过于依赖伴随文本,以至于往往忘记了文本本身。
二、
《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
基于上面对伴随文本概念的梳理,我们应该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楚辞》一书的伴随文本实际上就是与《楚辞》有关的任何解释、评论、历代学者的注疏、训诂、考辩、解题、成书情况、屈原其人、刘向和王逸其人,甚至是《楚辞》的各种版本、现当代国内外学学界的论著等等,这些文本群共同构成了《楚辞》的伴随文本。相应地,每个学者的研究,都立足于产生于他之前的所有关于《楚辞》的一系列研究。在《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中,最有名的当属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而这三部注疏性质的书又构成了其后的研究著述的伴随文本。下面,我们根据伴随文本的分类来分别讨论。
第一,显性伴随文本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现层面的某些因素,它是文本的显性框架,可以分为两类:副文本和型文本。副文本比如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等,对符号的接收其重大作用。型文本则指明了文本所属的文化归类程式,比如与其他一批文本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流派、同一个题材、同一种风格等,最明显的型文本就是体裁,因而型文本意味着一个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
《楚辞》一书的书名“楚辞”二字,同时属于副文本(标题、作者)和型文本(楚辞本身就是汉代文学的一种体裁、经学氛围的笼罩)。就标题和作者而言,在汉代就引发了争论。贾谊发之滥觞。根据《吊屈原赋》,贾谊遭谗被疏,出任长沙王太傅,渡湘水而有感于屈原的不幸,加之自己的类似遭遇,“为赋以吊屈原”。贾谊认为“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后,司马迁认为《离骚》是屈原发愤之作,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讲到“发愤著书”时,都提到屈原放逐而赋离骚。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比较充分的论述,他认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汉代又一论及屈原且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班固。班固早期对屈原还持赞美的态度,后期就批评刘向对屈原的解读“过其真”,他认为,“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呼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指责屈原不懂明哲保身之道,投湖自杀实属极端。王逸“依经立义”,认为“《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他也肯定了屈原这个人的存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也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为“忧心烦乱,不知所愬”。可以看到,汉代的屈原论是历史上对屈原其人其作的第一次集中的评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是通过汉人对屈原的评论以至论争而确立的。
然而,后世却有人开始质疑《楚辞》的副文本因素,认为屈原这个人其实并不存在。黄中模先生编的《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收录了姜亮夫、汤炳正和铃木修次等学者就此一问题的专题论文。其中,《屈原否定论谱系》一文详细梳理了学者对屈原存在的质疑。持否定说的学者有廖季平、胡适、何天行以及铃木修次等人,尤以胡适为代表,胡适的《读楚辞》一口气提出了“五个疑点”。
第二,生成性伴随文本是文本在生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留下的痕迹。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一文本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与“文本间性”相近。狭义的前文本,是指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剽窃等。广义的前文本则包括了这个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因此,前文本是文本生成之前的所有文化文本组成的网络,受到之前整个文化史的意义压力影响。
从广义上来说,《楚辞》前文本毫无疑问就是从上古到其创作成篇期间的整个文化发展史。如果我们缩短这个历史时空来看,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的“自风雅寝声”以来的中国诗歌史。王逸就“《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意焉” ,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艳汉侈,流弊不远”,而“经”乃“群言之祖”,正好可以矫正。当然,这里的前文本还包括了“楚辞”这一体裁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抒情诗楚歌为主要形式的楚文化的表征。而后世对楚辞的研究,根据的前文本则是整个中外学界关于楚辞的研究和阐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精神,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前文本集群。而从狭义的前文本来看,《楚辞》的阐释离不开其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这构成了王逸“依经解骚”的文本依据,他认为《离骚》的创作乃是本于《易•乾•彖辞》《诗•大雅•生民》《诗•郑风•有女同车》和《尚书•禹贡》等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或典故。
第三,解释性伴随文本,顾名思义,是指产生于文本生成之后的,带有评价性质的伴随文本,只能在文本解释时起作用。这一类伴随文本被分为三类: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由于链文本出现在网络时代,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元文本,是指此文本生成后,文本被接受之前,所出现的影响意义解释的各种文本,包括对此作品及其作者的评论、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是有关文本的评论与环境因素,在文本出现之后才生成。一旦被当作元文本,我们便可以讨论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的楚辞阐释著作对《楚辞》本身的“影响”,对经典的重读,必然参考后出的元文本。如果我们在解读《楚辞》或其中的个别疑难之前,提前参考了王逸的章句、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集注和黄灵庚的疏证等生成性伴随文本,我们就说我们参考了《楚辞》的元文本。笔者在详细阅读《九歌》之前,就预先看了黄灵庚先生的《出土文献与<九歌>源流考辩》,黄先生在这篇论文中认为,原始的《九歌》是夏启祭天颂禹的乐歌,而今传的《九歌》中是包含了夏文化和越文化的。因此笔者必然在阅读《九歌》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楚之神名”自然而然联想到黄先生的看法,从而才能更加深入理解《九歌》。
承继文本,是伴随文本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两个文本之间有超出一般文本间性的特殊关系,如仿作、续集等。在符号表意中,一个文本不仅受制于先出文本,也不得不受制于后出文本,是文化表意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就屈原《离骚》和宋玉《九辩》来看,普遍认为是宋玉在模仿屈原,因而我们可以说二者就是承继文本的关系。当然,历代有很多模范《离骚》《九辩》等经典文本的仿作,兹不一一列举。
第四,深层伴随文本。这是在以上几种表层伴随文本群的背后的,更深一层的伴随文本,读者的解读经由伴随文本,经由文本通向文化,抵达文本深处更隐蔽的文化机制。这个概念类似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发掘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沉默话语。
根据钱锺书《管锥编》,屈原之作实际上是“逃避苦闷,而浪迹远逝”,而洪兴祖针对《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而得出“言己忠信之行,以事于君,其志不合”的看法在钱锺书看来并不确切;王逸《离骚后序》代表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屈原作离骚的目的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进而认为显示了某种“大指之趣”;而被普遍认可的符号概念比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等等,都是从文本到文化的一种解读。
三、
伴随文本对《楚辞》阐释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尽管这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明屈原及其《离骚》的广泛影响力,但我们或许可以借用这句评论来说明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对后世研究者的深远影响。
任何文本必然携带以上的伴随文本,是我们通过文本与文化发生联系的方式,是我们抵达文本的必要的感知集合,因此伴随文本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对《楚辞》的研究和阐释可以说都是基于《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之上的,脱离了这些伴随文本,《楚辞》的研究要么回到《楚辞》诞生之时,要么《楚辞》就会变成一堆我们无法理解的感知集合。
在普遍伴随文本的基础上,更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式阅读,揭开文本表面的模糊性,发掘文本根植与文化的因素,从体裁、框架再到内容、文本的沉默处,这是深层伴随文本的力量。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汉代由于经学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和涵盖一切的影响,汉代学者的儒家话语(以《诗大序》为代表)的正统观念不能不反映在对《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中,这就使《楚辞》的伴随文本也染上了正统的色彩:“《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正是在经学氛围的深层伴随文本的笼罩下,刘安才会给予屈原极高的评价,认为对于以上两点,“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以至于屈原其人其志其文“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也是在《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的影响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上文所引介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和阐释的伴随文本集群,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深层伴随文本机制的支撑,本文乃至其他任何一种关于《楚辞》的解释都不会存在。我们无法想象,一堆缺乏语境支撑的符码,会以何种面貌呈现在解释者面前。《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
(本文作于2014年12月)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354+)
- 藏书馆(355+)
- 赞(68+)
- 无盗版(548+)
- 少量广告(594+)
- 无缺页(256+)
- 体验差(282+)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5-01-06 15:33:1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印***文: ( 2025-01-01 15:23:5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步***青: ( 2024-12-31 09:14:32 )
。。。。。好
- 网友 苍***如: ( 2025-01-04 07:55:0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冯***卉: ( 2024-12-26 05:54:1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石***致: ( 2024-12-28 15:56:3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21:21:53 )
够人性化!
- 网友 敖***菡: ( 2024-12-08 02:17:4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相***儿: ( 2024-12-15 02:44:1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安迪·沃霍尔 印刷作品》 《Andy Warhol Prints》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公版·2016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试卷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考研英语冲刺热点作文50篇(附光盘)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秦始皇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周梦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文集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2013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精析与上机题库:风险管理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创新思维500题 王哲 编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正版书】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欧阳修大辞典(上下)(精)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9787510126154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 艺用表情结构(精装版)(全彩) pdf mobi txt 2024 电子版 下载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7分